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并非全部。
利用跟地理息息相关的气象,也是主要的应对手段之一。
这里,关键其实就是面向西陆集团的大陆战场,以及面向梵罗国的南方次大陆战场,在气象上存在巨大的差别。
大陆战场在巨大陆腹地,是典型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非常寒冷。
相对而言,南方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一年的气温变化并不明显,主要的季节标志是降雨量。
关键就是,大陆战场的冬季,跟南方次大陆的旱季高度吻合。
在大体上,从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就是南方次大陆的旱季。
因为降水减少,河流的水位降低,所以在河网密布的冈伽罗平原,旱季更加适合大兵团作战。
严格的说,也只能在旱季发起大规模作战行动。
随着雨季到来,特别是连续下了几场暴雨,河流的水位暴涨,不管多么厉害的部队都肯定是寸步难行。
正是如此,之前的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都是在年底打响,并且在几个月后,也就是雨季到来之前结束。
要说的话,也就是受此影响,巴铁当局才会如此的松懈。
毕竟,跟前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相比,因为有梁夏帝国撑腰,所以双方在战略层面的态势发生了逆转。按照巴铁当局的判断,梵罗国受总体军事实力的限制,未必敢于在旱季刚刚到来的10月发动进攻。出于更加长远的考虑,特别是在进攻失利之后的防御作战,更有可能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安排在年底,甚至明年的年初,确保在总体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能够依靠雨季的充沛降水,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就算守不住德城,也有很大的把握守住至关重要的冈伽罗平原。
要说的话,就连丁镇南都有类似观点。
当然,对帝国军队来说,大陆战场的冬季与南方次大陆战场的旱季基本上同步,绝对算得上战略优势。
说是“天时”也没有错。
往简单说,从10月份开始,帝国陆军就可以把主力派往南方次大陆,用二线部队守卫大陆战场上的防线。只要能够进行快速的战场调运,还能在几个月后,把主力部队送回大陆战场。
可见,除了必要的休整,主力部队其实能两线作战。
这里面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够在两个主要战场之间进行快速转移。
只是从转移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办法是尽可能降低运输量,以能够空运的人员与轻型装备为主。
为此,就需要在两个方向各储备一套主战装备,比如坦克与战车。
只有这样,才能只转移人员。在人员到位之后,能够立即获得所需的主战装备,然后迅速的形成作战能力。
至于以弹药为主的作战物资,反到是次要问题。
毕竟,和平时期不会储存太多的弹药,而帝国的弹药工厂全都在本土核心地区,因此不管是送往大陆战场,还是送往南方次大陆战场,都得用铁路运送,而且帝国早已此为标准修建铁路网。
问题,也就是主战装备。
别说帝国陆军的地位一直在降低,哪怕没降低,也不可能在和平时期采购两倍于实际需求的主战装备。
经费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就拿主战坦克来说,在大陆战场这边,理论上至少需要8000辆,才有望在开战初期顶住西陆集团的猛攻。虽然南方次大陆的需求低一些,但是也需要5000辆。加上其他方向的作战需求,总需求量在15000辆到18000辆之间。关键是,这还是最低需求,而实际需求量在20000辆以上。
显然,根本不可能采购20000辆ZT…99式主战坦克。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服役30年计算,平均每年要采购700辆,而帝国陆军每年用与采购主战坦克的经费,最多也就只能购买300辆。如果强行采购700辆,那就没钱购买其他主战装备了。
此外,主战坦克的服役时间也未必能够达到30年,比如ZT…80到ZT…99的服役时间也就相差24年。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一直维持都在8000辆到9000辆之间。
因为没法采购足够多的主战装备,所以帝国陆军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设法延长主战装备的服役时间。
此外,就是把这些“半退役”的主战装备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还是拿主战坦克来进行对比,除掉援助与出售给友好国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进行必要的处理之后,放置于西北与南部战区的几处前沿基地,在巴铁北部,位于伊堡西边的白沙基地的地下仓库里面就有600辆。只需要做简单的处理,这些坦克就能够达到服役状态,交付给作战部队使用。
600辆坦克能装备2个机械化步兵师,或者4个机步旅。
其他主战装备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装备,大多储存在南方战区,而现役主战装备,主要配属给西北战区。
当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战区直接面向西陆集团,不管是迢曼陆军,还是西骆沙陆军,都拥有很先进的主战装备,比如说T…80与“豹”2系列主战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战斗力不容小觑,必须得小心应付。
相对而言,梵罗陆军明显差得多。
别看梵罗陆军有上百万常备兵力,数百万预备役与民兵,在战时能动员上千万,甚至更多的作战人员,可是在主要装备方面,梵罗陆军是名副其实的万国牌,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巴铁陆军。
仍然用主战坦克来说事。
梵罗陆军的主战坦克分成了西骆沙与纽兰两个派系。
前者的代表是大约2000辆T…72,其中的500辆为直接进口,另外1000辆为进口零件之后在本土坦克厂组装,剩下的500辆则是按照许可证生产,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辆的速度生产。
这些坦克的战斗力,也就那个样。
虽然按照可靠情报,在直接进口的500辆当中,有部分是西骆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显区别,性能并没有缩水,但是其他的1500辆肯定都是猴版,性能远远比不上西骆沙自用的型号。
关键还有,梵罗陆军肯定没有获得新式穿甲弹。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弹,哪怕坦克炮没有缩水,威力也无法保证。
在波沙湾那边,伊军的T…72在通常的交战距离上,没办法打穿ZT…99B的正面装甲。按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把交战距离缩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够好的运气,伊军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弹打穿ZT…99B的车体正面装甲。面对更厚的炮塔正面装甲,出口型穿甲弹全射程无法洞穿。
当然,T…72的最大优势,也就是价格便宜。
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成为梵罗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
至于后者,除了直接从纽兰共和国进口的几百辆M1A1之外,也就是以M1为基础,根据梵罗国的国情设计的“阿琼”,以及按M1A1的标准进行改进,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的“阿琼”2。
只是,这3种主战坦克的数量都不多。
梵罗陆军到底装备了多少辆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
在M1问世之后不久,梵罗陆军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一批,只是实际的接受数量比合同数量少得多,不到100辆。
道理也很简单,在正式装备之后,梵罗陆军就发现,其105毫米线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无法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摧毁敌人的坦克,即便采购最新式的穿甲弹,也无法对付在服役期间遇到的新式坦克。
为此,后面的批次全都更换成配备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
以此为准,梵罗陆军的M1A1最多也就只有500辆。
问题就在这里。
按梵罗陆军公布的装备清单,之前接收的M1都进行了升级改造,战斗力达到M1A1的水准。只不过,有情报表明,梵罗陆军是把这些M1返销给纽兰陆军,存放在租借给纽兰的军事基地里面,后来进行了升级改造,然后按三手装备,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梵罗陆军,而且数量比当初返销的还要多。
关键就是,还包括梵罗陆军不肯接受,但是已经生产了出来,还运到梵罗国的M1,大约300辆。
照此计算,梵罗陆军的M1A1超过800辆。
以M1为蓝本的“阿琼”并不多,严格说,根本就没有量产,即该型坦克性能实在是太差了。
不说别的,超过60吨的战斗重量提供的防护,还没达到M1的60%。
正是如此,梵罗陆军只象征性的采购了几十辆。
至于大改之后的“阿琼”2,性能确实有大幅度的提升,比如采用120毫米滑膛炮,防护也达到了M1的水准。只可惜,造价却高得离谱,甚至比进口M1A1还要贵,梵罗陆军根本用不起。
虽然梵罗陆军早就宣布,要采购3000辆“阿琼”2,用来替换包括T…72在内的几乎全部的进口坦克,但是到大战爆发,“阿琼”2的产量不到100辆,而且受动力系统限制,生产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
“阿琼”2采用的是从迢曼帝国进口的柴油机,而不是纽兰共和国的燃气轮机。
此外,火控系统是从洛克国进口,坦克炮来自迢曼帝国,可穿甲弹来自纽兰共和国,装甲钢则偷师西骆沙。
要说的话,这也是“阿琼”2的可靠性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梵罗陆军的“先进”主战坦克总共3000辆,有资格跟ZT…99B正面较量的也就只有几百辆。
别说跟帝国陆军比,就算跟西骆沙陆军比,梵罗陆军也有较大的差距。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没有在南方战区储备太多的新式主战坦克,而且进行了全面改进的ZT…80DG也足够用了。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丁镇南的底气所在。
只需通过空运,把作战人员送往前线,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在需要的方向上部署强有力的作战部队。
当然,肯定得花点时间进行适应训练。
关键还有,丁镇南把这个优势的价值发挥到了极限。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虽然南方次大陆隶属于南方战区,但是在任务分派方面,南方战区从来没有将巴铁当成主要方向。
前面就提到过,巴铁所在的地区,其实是三大战区的结合部。
此外,南方战区与海军关系密切。
也就是说,站在南方战区的立场,核心地区其实是跟梵罗国隔着一条海峡,海军就能掌控的斯兰。
………………………………
第219章 南方为重
在梵炎洋这边,除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从布兰王国手里夺得的迪戈基地,军事价值最大的就是斯兰。
当然,这也符合帝国的总体战略方针。
虽然紧挨着南方次大陆,只隔着一条海峡,但是斯兰是离南方次大陆最近,面积也足够大的岛屿。
此外,斯兰是一个独立民族国家,还拥有数座深水良港。
在历史上,特别是在帝国海军挺进梵炎洋之后,斯兰就一直倾向于跟帝国结盟,获取帝国的庇护。
正是如此,斯兰还是南方次大陆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斯兰才借助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风潮,摆脱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国家,但是早在数十年之前,也就是帝国海军夺得梵炎洋的霸权之后,斯兰就不再受布兰王国的殖民统治,在名义上由帝国海军托管,在非军事占领区则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
只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战结束后,斯兰土邦的自治权遭到了践踏。
到第二次全球大战后期,帝国海军重返梵炎洋之后,斯兰才重新获得了自治权,并且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自治政府。至于战后的独立运动,更多的只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正是如此,斯兰算得上是南方次大陆地区最特殊的一个国家。
即便是在独立之后,斯兰依然坚持跟帝国结盟,签署的第一份国家间条约,就是把十多处一直由帝国军队使用的军事基地租借给帝国,而且租期均为49年,在租约到期后还会自动续约49年。
此外,斯兰还是东方集团初创缔约国当中唯一的南方次大陆国家。
数十年来,斯兰的基本国防战略都是依靠梁夏帝国,或者说由梁夏帝国为斯兰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正是如此,斯兰一直就是梵罗国的眼中钉。
要说的话,比巴铁还更让梵罗国忌恨。
道理也很简单,利用斯兰的基地,帝国海军能轻而易举的封锁梵罗国,帝国空军能对梵罗国全境实施战略轰炸。相对的,梵罗国的战略防线要扩大数倍,原本相对较为安全的南部地区也变成了前线。
在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特别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梵罗国把矛头对准了斯兰。毕竟在巴铁加入东方集团之后,梵罗国在北部战场上已无腾挪空间,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寻找突破口。
也就是遭到梵罗国干预,斯兰的国内局势急剧恶化,最终演变成内战。
只是,主要原因还是在帝国这边。
当时,帝国处在战略调整期,由战略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因此在斯兰爆发内乱之后,帝国不但没有在第一时间出手干预,甚至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还以“非外来侵略”为由,拒绝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
正是斯兰内战愈演愈烈,存在完全失控的可能,帝国海军才耗费巨资打造迪戈基地。
当时在海军主持大局的是周涌涛,把迪戈岛打造成帝国海军在梵炎洋的总基地,也就是周涌涛的决定。
显然,这绝非孤立事件。
帝国当局的不作为,甚至可以说成是绥靖政策,斯兰的国内局势迅速恶化,获得梵罗国支持的叛军一度夺得主动权,政府军只能勉强招架。在新历143年的年底,叛军就已推进到首都郊外,还包围了几座帝国的军事基地。在当时看来,再过几个月,叛军就能取得内战的全面胜利。
其实,也就是在几个月之后,叛军攻入了首都,还攻占了总统府。
不过,帝国在此之前迎来新首辅。
没错,就是周涌涛。
前面已经提到,周涌涛在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份作战命令,就是授权海军出兵平定斯兰的内战,护送流亡到帝国的斯兰民选总统返回首都科伦城,帮助这个东方集团的初创缔约国恢复民主与法制。
再回过头来看,就不难发现,周涌涛决定出兵斯兰,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然,在帝国军队的护送下,斯兰民选总统顺利回到了首都,重新组建了象征民主与法制的政府。
此后数年,斯兰国防军在帝国军队的支持协助之下,恢复了对北部地区的控制。
到新历149年,也就是去年,在遭到了连续数月的猛攻之后,占据着北部重镇贾夫港的叛军缴械投降。虽然有少数被打散的叛军逃入山区,而且在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国防军控制了全国所有的城镇,斯兰政府也在积极的推动民族和解,消除内部动荡的根源。
毫无疑问,斯兰国防军能够打赢内战与帝国的支持密不可分。
不说别的,把原政府军改组成国防军,就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关键就是,斯兰“政府军”在本质上是准军事力量,更像是武装警察,主要职能是维护国内社会秩序。因为不存在跟外敌作战的可能,所以没有配备多少重武器,就连机关枪之类的自动武器都很少。
在内战爆发的时候,斯兰政府军的主要武器还是帝国援助的bq99型步枪。
这是一种在新历99年,第二次全球大战爆发的那一年定型,采用旋转后拉枪机的栓动步枪。虽然总产量超过了5万,广泛装备各个地区的作战部队,但是即便在大战期间,该枪也没成为帝国军队的主要装备。在bq01半自动步枪问世之后,该枪就迅速从一线作战部队消失了。在大战结束之后,跟其他大量过剩军事物资一样,bq99被广泛的援助给了友好国家。
当然,其中就包括斯兰。
大战已经结束30多年,其他国家的bq99全都被丢进了垃圾桶,或者成为了枪械爱好者的私人收藏,在全球范围之内,只有斯兰政府军还在使用这种老掉牙的步枪,还将其当成制式装备。
政府军的敌人,获得了梵罗国秘密支持的叛军,使用的都是ak与系列突击步枪,火力远超政府军。
正是如此,在内战初期,政府军才被叛军打得无法还手。
重新组建的国防军,才是真正的军事力量。
不说别的,帝国向斯兰国防军赠送了2型自动步枪,其中4万支还是刚出场的新货。
当然,主要是重型装备。
到内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提供给斯兰国防军的武器装备包括3辆步兵战车、12辆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与1辆轮式装甲车,12余门火炮与火箭炮,数千门小口径迫击炮。
因为是以无偿援助为主,所以大部分是二手货,其中不少还是已经过气的退役装备。
至于枪械,更加是不计其数。
此外,还以有尝援助的方式,提供了上百架战斗机与数十艘快艇,帮助斯兰国防军组建了空军与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全程参与了斯兰国防军的组建工作。
其实,即便是在后来的作战行动当中,帝国派遣的军事顾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完全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帝国的军事教官在指挥斯兰国防军作战。
也就是通过内战的磨练,斯兰才拥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军队。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这是在补课。
毕竟在此之前,斯兰的国防建设简直就是一塌糊涂,不但欠缺必要的防卫能力,也没有尽到做为东方集团成员国的义务。
当然,伴随着斯兰内战,帝国加强了在斯兰的军事存在。
虽然帝国海军已经把迪戈打造成梵炎洋上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善的海空综合基地,但是迪戈其实是一座面积狭小的珊瑚岛,哪怕把附近岛屿全都利用起来,也没办法在此部署太多的作战部队。
再说,迪戈基地远离南方次大陆,并非理想的前进基地。
从打全球大战的角度看,斯兰才是理想的前沿阵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说别的,如果在南方次大陆的南端登陆,登陆舰艇从斯兰出发,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部署到位,后勤保障效率比迪戈基地高出数倍,而且在投送距离缩短之后,对投送工具的要求也会大幅度降低,比如可以使用小型登陆艇,还可以直接在斯兰的军港部署气垫船等快速投送工具。
换种方式来说,动用规模相当的投送力量,也就是登陆舰艇,从斯兰出发,能够投送更多的作战部队。
显然,这就意味着有更大的胜算!
正是如此,在重返斯兰之后,帝国一直在加强军事部署。
其实,这也是内战一直持续到新历149年才宣告结束的关键原因。
帝国大举介入,斯兰内战完全能够在一年之内结束,而足足拖了5年,就与帝国的军事部署有关。
在这5年里面,帝国利用为斯兰提供军事援助,将大批在和平时期难以进行大范围转移的主战装备送到了斯兰,其中至少有2dg主战坦克,并且分散存放在几处军事基地里面。
当然,不是说帝国的领导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6年就对第三次全球大战的爆发时间与爆发方式做出准确判断。
以当时的情况,真正需要提防的,其实是第三次南方次大陆战争。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击败巴铁的把握,所以梵罗当局很可能会把矛头对准斯兰,趁帝国立足未稳,出兵攻打与占领斯兰,至少控制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正是如此,在决定出兵斯兰之前,帝国当局就已经做好了跟梵罗国交战的准备。说不定就是帝国有所准备,梵罗当局才放弃了出兵斯兰的念头。
直到斯兰内战结束,帝国当局才着手为全球大战做准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周涌涛亲自出面后,帝国陆军才把储存在斯兰的主战装备移交给了陆战队。
当然,陆战队也做出了让步,比如把卡拉港与瓜港的守卫任务移交给陆军。
关键还有,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前,帝国一直以帮助斯兰进行战后重建为由,向斯兰运送作战物资。
到新历149年,国际局势已经是风雨满楼。
全球大战已经迫在眉睫,别说周涌涛,哪怕是换成文职首辅,也不敢大意,肯定会着手加强战备。
至于斯兰在帝国战略体系当中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要说的话,战前战备的时间还是太过短促。
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储存在斯兰的军事物资总共还不到20万吨,主要还是陆军装甲部队的弹药。
此外,储存的燃料不到10万吨!
这点燃油,还不够“轰9d”飞2个架次。
虽然位于斯兰首都郊外的石油精炼厂已经投产,但是产能还没提上去,而且得等到波沙湾的局势稳定下来,才能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以当前局势,能够在年底达到设计产能,就很不错了。
其实,也就是受此限制,丁镇南才一直没向斯兰部署战略航空兵。
在此之前,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都是依托帝国本土,几百架轰炸机全都部署在本土机场。
受此影响,轰炸效率一直都不是很高。
正是如此,梵罗国在参战之后就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比如把兵工厂与重工业转移到南部地区。
原因也很简单,离帝国本土更远。
如果使用战术级别的短程空对地导弹,以及投掷距离更近的制导炸弹,部署在帝国本土的轰炸机,基本上只能对梵罗国北部地区构成威胁。轰炸梵罗国南部地区,要么得使用巡航导弹,要么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
可惜的是,巡航导弹很“紧俏”,一直都处于“缺货”状态。
那么,只能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就算能够安排重型战斗机护航,也无法保证轰炸机的作战效率。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作战半径是限制轰炸机作战效率的头号因素。
关键就是,轰炸机的维护保养跟飞行时间直接挂钩,而每次任务的飞行时间又是由作战半径决定。
作战半径越大,出动频率就越低。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宁愿使用昂贵的巡航导弹来增强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也不愿延长作战半径。
当然,在开战初期,主要针对的也是梵罗国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
说得直接一点,真正的战略轰炸还没有开始呢。
关键还有,在东望洋那边的战斗告一段落之后,帝国海军会把重点转向梵炎洋,比如投入更多的运输船队。
其实,在丁镇南飞回卡拉港之前,一支由数十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就在十几艘护航战舰的陪同下,从帝国南方港口出发,踏上了前往梵炎洋的航程,而该船队当中有半数运输船的目的地是斯兰的科伦城。
这些船只,将在10月下旬为斯兰送去数十万吨弹药与燃油!
………………………………
第220章 左右夹击
在丁镇南拟定的作战计划里,支撑大规模地面进攻的其实是海运。
关键就是,连接帝国与巴铁的公路与铁路,不但运输能力很有限,还要承担西北战场的保障重任,无法为西南战场提供支持。再说了,巴铁境内的交通很难保证畅通无阻,向南方运送物资并非容易之事。
为此,他在10月17日,返回前线的第二天就带着几名参谋去了斯兰,找到了在此为进攻行动做准备的刘尊山。
现在,他已经是陆战队上校,也是少数几个由丁镇南亲自点名留下的高级军官之一。
在8月底,他就来到科伦城,而丁镇南给他的任务,就是掌握第一手情况,特别是存放在斯兰的主战装备,并且设法将这些装备送往几个主要港口,确保在开战之后,能立即用来武装轻装简行的陆战队。
说得直接一点,丁镇南打算利用这些“窖藏”的重型武器来组建几支主力部队。
至于人员,骨干为开战后紧急征召的退役官兵,其他来自预备役部队,个人素质不亚于正规部队。
主力,就是陆战队。
必须得说,在用兵方面,丁镇南没有门户之见。
安排陆战队的预备役部队去斯兰,而不是陆军的预备役部队,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为了保密,即南方次大陆一直都是帝国陆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因此在开战之后,帝国陆军的动向肯定备受关注,就算预备役部队,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敌人的警惕。相对的,陆战队就没有这么招摇了。哪怕南方战区以海军为主,陆战队主要配合海军作战,也主要面向以岛屿为主的东南地区与西南东望洋。在南方次大陆方这边,受装备体系影响,陆战队的作战效率肯定比不上陆军。
二是便于协同作战,降低指挥协调方面的麻烦。虽然帝国一直在推进军事改革,并且建立了联合指挥体系,但是军兵种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很多改革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协同作战依然是一大难题。比如在波沙湾战争中,就多次出现因为敌我标识不同,导致误伤友军的恶性事件。至于跨军种协同作战,在很多时候需要上升到战区司令部一级,才能够确保作战命令得到执行。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点。
不管攻打哪里,只要从斯兰出发,就是以两栖登陆为主,主要在沿海平原地区作战,自然得以陆战队为主。
别看陆军组建了几支具备两栖作战能力的轻装步兵部队,可是要进行两栖作战,依然得靠陆战队,或者说需要海军提供登陆舰队。很明显,海军没有任何理由丢下陆战队,去跟陆军的轻装步兵部队协同作战。
在实战中,陆军的两栖部队,也主要在登陆之后负责向内陆推进,以减轻陆战队的作战负担。
不过,丁镇南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道理也很简单,存放在斯兰的主战装备实在太多了。
就拿主战坦克来说,足足有3500辆!
虽然只有200多辆是ZT…99A,另外的全都是ZT…80,而且大约三分之一是初期型号,没有达到ZT…80DG的水准,比如没有配备125毫米坦克炮,但是这么多主战坦克,陆战队根本就用不完。
在理论上,3500辆主战坦克能够武装10个机步师,或者8个装甲师。
按照丁镇南的计划,也就组建3个陆战师。
不是没有那么多预备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