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的几十年,帝国打造出了环绕梵炎洋,由军事基地支撑起来,集进攻与防御于一体的“珍珠链”军事战略体系。关键是,主角不再是陆军,而是变成了海军与陆战队,核心地区也由东南半岛转到了梵炎洋的北岸,尤其是能够为舰队提供服务的大型港口城市。

    其中,巴铁南部的卡拉港是西北梵炎洋的头号战略据点。

    说得直接一点,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一直把卡拉港当成控制穆阿海,以及扼守波沙湾的桥头堡。

    在波伊战争中,卡拉港还是最主要的转运中心。

    巅峰时期,只是驻扎在当地的帝国军人就超过了50万。

    即便在波伊战争结束后,帝国进入到战略收缩阶段,而且获得波沙湾南岸产油国的全力支持,能就近部署作战部队,卡拉港的地位受到了影响,但是为了控制南方次大陆,为巴铁提供支持,帝国并没降低对卡拉港的重视程度,仍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把卡拉港打造成地区军事要塞。

    做为配套,还顺带扩建了西边的瓜港。

    准确的说,其实是把一座小鱼港打造成现代化军港。

    虽然瓜港的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至少都还要持续10多年,但是在首期工程全部竣工之后,已经能为万吨级战舰提供全套后勤保障,而且锚泊区的平均水深超过10米,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让航母进泊。

    卡拉港与瓜港,共同组成了穆阿海北岸堡垒群。

    从地理位置看,瓜港其实就是卡拉港的大后方,部署在此的部队承担着为卡拉港提供掩护的重任。

    此外,还能分散敌人的打击力量。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梵罗国打算封锁巴铁,除了得摧毁与封锁卡拉港,还得把瓜港也算进去。

    要说的话,攻击瓜港的难度要大得多,即瓜港离得更远。

    站在梵罗国的立场来看,如果没办法保证一举摧毁瓜港,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未必会把矛头对准卡拉港。在没法摧毁巴铁港口的情况下,就只能采取其他打击手段,必然会导致作战难度提高。

    关键就在这里。

    如果无法保证通过进攻在该方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全切断通往巴铁的海运航线,那么在计划阶段,梵罗当局很有可能放弃该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兵力用来加强防御,由主动转为被动。

    这就是西南战场的价值所在。

    帝国用了几十年打造巴铁南部滨海地区的战略防线,哪怕算不上固若金汤,也很难轻易攻克。相对的,在边境线的对面,梵罗国西部地区是一望无垠的戈壁荒漠,即南方次大陆面积最大的梵罗沙漠,而继续往东则是中央高原。就军事层面而言,也就是沿海平原地区较为繁华,主要是没有天险可守。

    可见,梵罗国在该方向只需要加强沿海平原的防御部署,就能够依靠天险,特别是宽度在1000千米左右的梵罗沙漠挡住来自西边的强敌,不存在为了守卫西部沿海地区,投入太多兵力的需求。

    至于发动两栖登陆,更是在做白日梦。

    正是如此,就算梵罗国的头号大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的孟卖就在这边,梵罗国也没在邻近巴铁的边境地区部署重兵。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尤其是波伊战争之后,梵罗国就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以首都为核心的西北地区,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兵力一直在减少,而守卫西海岸的主力是不成气候的海军。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国早已放弃在西部地区发动战略进攻的计划,最多会承担佯攻任务。

    在根本上,在该方向以防御为主,而且主要防御战术是以空间换时间。

    要说的话,梵罗国上下全都认为,凭借巨大的战略纵深,只需动用较少的兵力就能粉碎敌人在该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关键还有,在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之后,还可以顺势发起反击!

    正是如此,在本土西部地区,梵罗陆军部署的兵力还不到30万,有三分之二,也就是大约20万部署在后方,仅有7个步兵师部署在边境防线上,而且这些步兵部队的战备状态都很糟糕。

    在性质上,差不多就是边境卫戍部队,纯粹的步兵!

    要命的是,主力部队的驻地到边境的距离大多超过500千米,交通条件也极为糟糕,基本上不具备进行快速战场机动的能力。

    其实,梵罗陆军本身就缺乏战场机动能力。

    虽然装备了数千辆主战坦克,还有数量众多的步兵战车,精锐的装甲部队全都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极为落后,主力部队基本都是按驻地进行防御部署,并且严重缺乏进行长途行军必须的设备,比如载重量在50吨以上的半拖挂重型卡车,铁路就更加不用多说。

    这意味着,坦克战车只能执行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

    毫无疑问,对任何一支陆军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

    先不说坦克战车的行走系统,也就是履带的维护与保养,只是后勤保障就能让长途行军变成苦难之旅。拿燃油来说,就算是在公路上开进,1辆50吨级主战坦克的百千米油耗在400到600升之间,而使用半拖挂车运载,百千米油耗在100升左右,前者的油耗至少是后者的4倍。因为存在野战行军的可能,而且野战行军的油耗更高,所以实际消耗的燃油比理论结果还要多。

    正是如此,不管是帝国陆军,还是纽兰陆军与迢曼陆军,都采购了大量半拖挂卡车。

    此外,在帝国国内,载重量在50吨以上,能够在进行简单改造之后,用来运载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的半拖挂卡车,大约有400万辆,如果把载重要求降低到30吨,载重卡车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台。

    在梵罗国,除摩托之外的机动车总共才2000万台。

    按不完全统计,载重超过5吨的卡车,梵罗国总共都还没有100万台,而且很多是数十年之前的产物。

    因为缺乏载重卡车,所以梵罗陆军的装甲部队几乎没有战场机动能力。

    换个角度,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梵罗陆军的编制体系与战术思想才会如此的老旧!

    至于步兵部队,连机械化都没有实现,拿什么谈机动能力呢?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梵罗陆军所依托的“大纵深防御战略”不过是个幌子,根本就没有实际价值。

    “大纵深防御战略”的精髓,显然不在字面上,而是实施防御的具体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在依靠梯次部署的防御阵地抵挡住敌人的进攻,在消耗掉敌人的进攻锐气之后,出动部署在防线后方的预备队,发起犀利的反击,通过快速穿插围歼陷于阵地苦战之中的敌军。

    具备强大战场机动能力的预备队才是“大纵深防御战略”的关键力量。

    显然,梵罗陆军缺少的就是进行大范围快速机动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丁镇南看重的地方,并且坚持在巴铁南部地区用兵,把该方向当战略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够突破梵罗军队的边境防线,而且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让进攻部队保持足够快的推进速度,就有很大的把握抢在梵罗陆军完成部署调整之前,实现大纵深突破。

    只是,进攻方也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后勤保障难以跟上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按照新军事学说进行军事改革的意义所在。

    按照传统军事理论,比如机械化时代的闪击战理论,进攻肯定得依托道路,而且最好是铁路,装甲部队必须沿道路推进,充分利用道路提供的运输能力,因此进攻与防御全都围绕着交通线进行。

    要说的话,离开了道路,机械化部队就没法打仗了。

    由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即在不依托,或者尽量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线,从而让部队获得更大的战术灵活性,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作战。

    如果能在任何地点发起进攻,进攻方就能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受到兵力限制,在防线拉长之后,防御方必然要面对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无法照顾到每个地点。

    至于战术,也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对后勤保障的依赖。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没有在兵力上做文章,而且坚持让参战部队进行编制调整,通过减少主战装备来提高机动能力。

    具体而言,也就是以空中突击为主要进攻方式。

    为此,只是增派给第7装甲师的通用运输直升机就超过了500架,而且最终很可能会达到800架。

    不过,关键其实是进攻战术。

    要说的话,这也是难点所在。

    完全依靠陆军,以及空军战术航空兵,哪怕拥有足够多的直升机,也没办法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

    随着进攻部队向前推进,补给线延长,直升机的运输效率必然会降低。

    在达到极限后,进攻将难以为继。

    到时,还是得寻找与依靠其他的运输手段。

    地面交通条件恶劣,那么能够依托的就只有海运了。

    正是如此,才要设置第四个战场,而且由海军担纲。

    按照丁镇南的意思,也就是让海军在梵罗国西海岸发动几次登陆作战,夺取几座吞吐能力不算太小的港口,或者安排工程兵在合适的海岸线上搭建码头,以此大幅度缩短后勤保障线的长度。

    当然,夺取的港口也是前进据点。

    为此,地面进攻就得以沿海平原地区为主,特别是在突破了边境防线,在向纵深推进的时候。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坚持安排陆战队参战。

    要说的话,在来到巴铁之后,丁镇南为进攻所做的一切准备全都与此有关。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安排产生了一个附带结果。

    按照陆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周涌涛已经安排白华伟去斯兰,担任梵炎洋舰队司令,并且兼任南方战场总指挥。

    也就是说,负责南方战场的是白华伟!

    因为还有一些重要工作得交接跟接替的指挥官交接,所以白华伟最快能在年底赴任,而且帝国海军也要到年底,才能够向梵炎洋增派舰队。至于丁镇南最想获得的陆战队,肯定能在11月上旬部署到位。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正是如此,在回到卡拉港的当天,也就是收到作战方案之后,丁镇南就把发动进攻的时间订在11月10日。

    不过,这并不是说,战斗要到那一刻才会打响。

    其实,地面战争早就打响了。

    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梵罗国就发动了突然袭击,而且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都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

    只是,随后的战斗表明,梵罗国抢先发动进攻,主要是为了获得纽兰共和国的援助。

    关键就是,梵罗军队在突破了巴铁的边境防线之后,不但没继续推进,反到把主力部队撤了回去。

    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可能潇洒的搭乘专机回帝都参加军事会议。

    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梵罗军对的羸弱表现,让丁镇那有了十足的信心!


………………………………

第217章 各怀鬼胎

    跟之前两次南方次大陆战场一样,在开战初期,梵罗军队把重点放在北边,对巴铁首都伊堡发起强攻。

    在战线的南面,卡拉港这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在卡拉港这边,梵罗国也投入了重兵,但是以二线步兵部队为主,仅有的主力部队还只是一个机步师,主战坦克仅100余辆。在突破了巴铁军队的边境防线之后,梵军的推进速度骤然降低。结果是,等到第五陆战师的主力到达卡拉港,梵军还在海拉城东边的沙漠里面转圈子。

    至于该方向的装甲部队,自始至终都没越过边境线。

    此后,在遭到反击之后,梵军就一路溃退。

    到10月上旬,还没有等第五陆战师上场,梵军就退回到边境线东侧,并着手加强边境防线。

    这个情况,并没有超出丁镇南的预料,或者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

    道理也很简单,巴铁这一侧的道路交通条件也非常糟糕,向西进攻的梵军,或者向东推进的联军,都要面对后勤保障难以为继的难题,也就无法投入足够的兵力,因此在进攻的时候肯定会有所保留。

    当然,还有政治层面的原因。

    说得直接一点,梵罗当局就没有想过,要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取得战略突破,因此在开战初期打得比较保守。

    在北方战场上,这个问题体现得更为明显。

    虽然巴铁当局早有准备,及时进行了军事动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没识破迪迦拉的苦肉计,导致对局势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比如在梵罗国进行军事动员的时候,还想当然的认为是在加强防御部署,没有往进攻方面考虑。由此导致的直接就是,巴军的战前准备并不充分。

    开战当天,在拉合外围防线,守军的在岗率还不到六成!

    在梵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军官在家里,甚至有部分高级军官在伊堡的总参谋部。

    结果就是,在梵军攻过边境线的时候,巴铁军队根本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

    随后3天,梵军不但突破了拉合外围防线,还推进到古杰兰瓦拉郊外,切断了从拉合到伊堡的交通线。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巴铁军队不得不在古杰兰瓦拉投入重兵发起反击。

    因为一直没能击溃梵军,打通交通线,所以巴铁军队只能从西边的戈杰拉向拉合输送增援部队与作战物资。

    问题就在这里。

    走戈杰拉,不但在绕行,多出几十千米的路程,道路状况也不太理想,而且当时没有在这边部署防空部队。

    和平时期,该方向的防空部队都沿着伊拉高速公路部署。

    此外,在前沿防线崩溃之后,巴铁军队来不及调整防御部署,很多撤下来的防空部队聚集在前沿防线后方,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即便到10月份,依然有不少防空部队处于打酱油的状态。

    在整个9月份,巴铁军队的主要工作都是解决后勤保障与指挥协调的问题。

    受此影响,巴铁军队在拉合方向上的投入,一直不是很充足,在很多地段甚至是以民兵为主。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梵军投入足够的兵力,肯定能拿下拉合。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拿下拉合的意义,绝不在强攻伊堡之下,甚至可以说,只有在拿下拉合之后才谈得上攻打伊堡。

    此外,拿下拉合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

    哪怕北上攻打伊堡,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是从平原向高原进攻,守军能够居高临下的阻击进攻部队,可是从拉合出发,能轻而易举的扫荡梵罗河平原地区,打掉巴铁的根基。

    关键就是,巴铁八成的人口,几乎全部的农业产区,所有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几乎全部的工业重镇,都在这块面积相当于国土三分之一的平原上,而且梵罗河由南向北,在东西方向几乎没有战略纵深。

    可见,丢掉了拉合,就等于丢掉大半个梵罗河平原!

    正是如此,就算是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巴铁军队都没有放弃拉合。

    可问题是,梵军反到没在拉合投入太多的兵力。

    从第一天开始,梵军就把重点放在了北面,感情有把握能一鼓作气的拿下伊堡,主力全都在北面。

    当然,站在事后的角度,谁都知道梵罗当局的真实意图。

    只是,在当时看清楚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

    不说别的,巴铁三军总参谋长就一直在鼓吹梵军的威胁,借此向帝国施压,要求帝国把重点放在西北。

    当时,巴铁总理还亲自赶到帝都向周涌涛提出,希望帝国能够从本土西北卫戍部队当中抽调几个师的兵力,协助巴铁加强在本土方向上的防御力度,并且提前在该方向上发起战略反击。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战略反击来牵制梵军。

    以当时的情况,感情梵军已经到了伊堡的郊外,随时有可能攻入城内。

    可实际情况是,梵军的进攻部队,一直没有越过古杰兰瓦拉。

    以梵军投入的兵力,就算能够攻占古杰兰瓦拉,那也是强弩之末,根本就不可能攻占重兵把守的伊堡。

    此外,梵军也没有向伊堡进军的打算。

    在9月份,梵军的重点是在拉合这边,准确的说是动用远程炮兵,对付部署拉合西边的巴铁军队,尤其是几支野战炮兵部队。此外就是出动战斗机跟巴铁空军争夺制空权,而且主要是低效率的空中战斗。

    在古杰兰瓦拉这边,梵军投入的兵力一直没有超过5万,基本上是1个主力师加2个二线师。

    这点兵力,别说是进军伊堡,连攻占古杰兰瓦拉都不够!

    正是如此,帝国当局才顶住压力,没有立即向巴铁增兵,更没让第54机步师提前发起战略反击。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其实是梵罗当局对纽兰共和国的承诺持怀疑态度。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纽兰共和国没有在承诺的时间参战,梵罗国将单独承受梁夏帝国的军事打击。因为没有丝毫取胜的把握,所以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必须以防御为主,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

    其实,就算纽兰共和国按时参战,梵罗当局同样会有所保留。

    不要忘了,从纽兰共和国到梵罗国的海运航线,根本就没法确保畅通无阻,还很有可能遭到战略封锁。

    也就是说,在纽兰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前,甚至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梵罗国还是只能孤军奋战。

    在战略层面上,这就要求必须以防御为主。

    对梵罗国来说,最大的优势,并非数百万大军,而是超过了10亿的人口,以及炎热潮湿与和网密布的冈伽罗平原。

    言外之意,梵罗国能依托的,绝不是沿着边境线布置的防线。

    要说的话,这也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巴铁跟梁夏帝国结盟,梁夏帝国直接干预南方次大陆战略格局之后,唯一能够采用的防御战略,也是梵罗国在过去十几年里进行国防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

    正是如此,到了10月,纽兰共和国正式参战之后,梵罗国并没加强进攻力度。

    当然,这很好理解。

    就算纽兰海军在东望洋大获全胜,也不可能立即出兵梵炎洋,最多能打通前往西南东望洋的航线,并且策动奥洲旧移民反抗组织起事。在拿下奥洲之后,才能利用奥洲西部港口进军梵炎洋。

    显然,这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哪怕奥洲的土著居民一直在盼望纽兰大军,因为忠于梁夏帝国的新移民高达上千万,也肯定不会轻易屈服,所以就算纽兰海军掌握了绝对的制海权,也需要耗费几年时间才能控制奥洲。

    至于另外一边,经过远望角,由南夕落洋进入梵炎洋的航线,因为南玄是东方集团的成员国,梁夏帝国在南玄也有数万驻军,还有十几座大型军事基地,所以从这边进入梵炎洋的机会更加渺茫。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梵罗国都得孤军奋战。

    按战后披露的消息,在9月下旬,梵罗当局拟定了“停战声明”,如果纽兰共和国没有按承诺在10月初参战,就立即发表,争取能单方面跟梁夏帝国媾和,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国家的核心利益。

    其中,包括解散迪迦拉政府,如果有需要还得考虑让迪迦拉承担战争罪名。

    即便到了10月份在纽兰共和国按照承诺参战之后,梵罗当局依然持观望态度。

    显然,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宣告结束之后,梵罗当局的立场就更加明确了。

    在纽兰海军输掉海战后,已无任何打通海运航线的希望,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都难以扭转战局。

    那么,摆在梵罗当局面前的选择,其实就是在何时发布停战声明。

    说得直接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向梁夏帝国提出停战请求。

    客观的讲,不管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遭受多么惨重的损失,都必须获得跟梁夏帝国进行停战谈判的筹码。

    正是如此,在回到卡拉港的当天,丁镇南就收到了消息,西北战场上的梵军在有秩序的撤退,而且留在后方的作战部队已经进驻边境防线,开始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部署,为抵挡巴铁军队的反击做准备。

    关键还有,已经有部分非战争部门离开了德城,迁往冈伽罗平原西南,德干高原西北的占西。

    梵罗当局已经启动迁都计划!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首都德城在帝国远程炮兵的打击范围之内,而且没有有效的防御手段。

    为此,梵罗当局早就制订了在战时迁都的秘密计划。

    只是,丁镇南怎么都没想到,联军还没有发动反击,梵罗当局就开始迁都!

    不过,这也反映出,梵罗当局对胜利没有多少信心。

    换个角度,这也是周涌涛支持丁镇南,决定把重点放在西南,而不是以西北为重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还跟帝国针对南方次大陆的基本战略有关。

    长期以来,帝国都把梵罗国当成心腹大患。

    不为别的,梵罗国的人口超过10亿,国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千米,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比如耕地面积大约有30亿亩,比梁夏帝国多了将近20%,比纽兰共和国都要稍微多一点。在帝国周边,乃至整个世界岛,都找不出类似的国家。理论上,不管是实现了工业化,把10亿人武装起来,还是爆发大规模战乱,导致10亿人流离失所,都会对帝国构成巨大威胁。

    关键并不是人太多,而是这么多人都属于一个国家。

    在与巴铁结盟之后,帝国拟定了针对南方次大陆的基本战略。

    说得简单一点,不管是爆发全球大战,还是第三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帝国的基本目的都是粉碎梵罗国。

    虽然能够通过攻占梵罗国首都来实现目的,但是很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道理也很简单:梵罗当局很有可能在德城沦陷之后缴械投降,以保护核心利益,也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此外,这里还涉及到巴铁当局的立场。

    虽然一直把梵罗国当成头号威胁,当初就是为了对抗梵罗国才跟梁夏帝国结盟,但是站在巴铁当局的立场来看,在过去十几年里,巴铁能受到重视,获得大量的援助,乃至在东方集团里的地位,其实都跟梵罗国有关。

    如果来自梵罗国的威胁不存在了,巴铁还会受到重视吗?

    等到南方次大陆上出现众多像巴铁这样的中等国家,梁夏帝国有了更多的选择,未必会继续倚重巴铁。

    为了维护地区平衡,梁夏帝国肯定会扶持其他国家,避免让巴铁独大。

    可见,巴铁会在第一时间接受梵罗国投降。

    没有巴铁参与,帝国在南方次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就失去了合法性,毕竟帝国并不是南方次大陆的国家。

    显然,即便是从帝国的政治立场出发,也不能直接攻打德城。

    可问题是,这重局面肯定没办法一直维持下去。

    随着战局发展,特别是主要战略方向,即大陆战场上的局面发生逆转,哪怕首都德城还没有遭到攻击,梵罗当局都很有可能决定尽早投降。从时间上看,大陆战场的局势肯定会在半年之内发生转变。

    不要忘了,大陆战场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都在春季进行,现在到明年春季,差不多也就半年。

    要说的话,这也是周涌涛只给了丁镇南半年时间的原因。

    半年之后,等帝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发起总攻,梵罗当局有可能直接投降,因此不管有多大难度,必须在半年之内取得重大胜利。

    所幸的是,南方次大陆没有四季之分,有的只是雨季与旱季!


………………………………

第218章 轻重主次

    气象一直是影响战争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战争中,仅次于地理。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气象对战争的影响一直在降低,但是当今的技术手段,仍然无法完全消除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事实上,越是先进的武器,越容易受气象的干扰,甚至因为恶劣气象而无法正常使用。

    比如在波沙湾战争当中,沙尘暴就让联军空中打击的效率降低了六成以上,还严重限制了激光制导弹药的使用范围。

    当然,严寒产生的影响同样突出。

    虽然在吸取了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教训之后,各国都很重视在高纬度地区的作战能力,比如西骆沙坚持为T…80系列主战坦克配备燃气轮机,与燃气轮机的冷启动性能更好,更适合在严寒环境下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受技术限制,装甲部队在严寒环境下的作战效率依然好不到哪里去。

    不说别的,除了少数几个型号的主战坦克之外,其他战车全都使用柴油机。

    再说,燃气轮机的巨大油耗,抵消了冷启动性能因为不需要热车而带来的好处。

    此外,严寒产生的影响,不是说有了好的装备就能忽略。

    比如,积雪对道路与铁路交通产生的影响就没办法忽视,而且严重的时候会导致交通线瘫痪。

    正是如此,在10月初降下了第一场大雪之后,大陆战场的局势就渐渐稳定了下来。

    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比如提供御寒的衣物,为营房安装取暖设备。

    当然,气象产生的影响,不止有坏的一面,同样有好的一面。

    放眼整个战场,气象因素其实对帝国更加有利。

    道理就是,帝国陆军能利用各战场的气象变化打时间差,以此来解决,至少是大幅度缓解兵力不足造成的问题。

    不要忘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帝国都面临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难题。

    即便在地面战场上,也要面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劲敌。

    可问题是,哪怕能够从论议两院获得充足军费,也不可能在和平时期保持能打赢全球大战的常备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在大战时期,肯定会在完成军事动员之前遇到兵力不足的问题。

    指望通过战争动员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显然不现实。

    正是如此,帝国的总体战略,在初期是以防御为主,通过防御争取获得完成军事动员的时间。

    不过,这并非全部。

    利用跟地理息息相关的气象,也是主要的应对手段之一。

    这里,关键其实就是面向西陆集团的大陆战场,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