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通常情况,在高强度的防空作战当中,双航母战斗群最多只能关注到两个方向,即搭载的舰载战斗机,以及2艘航母的出动速度,也就只能确保在2个主要方向上投入足够的防空力量。

    再多的话,就得增加第三艘航母。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航母战斗群要面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所以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往往都采用三航母战斗群。事实上,也只有3艘航母才能搭载足够的舰载机,构筑起足够牢固的防空网。

    结果就是,从东南方向突击的机群并没有遇到阻拦。

    等到前出的预警机发现来袭的攻击机群时,准确说是前出的护航战斗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出调整。

    当时,升空巡逻的“战…9B”都处于交战状态,而紧急出动的“战…9B”还没有赶到。

    大概是担心被击落,或者是舰队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那架“指…6C”在判断出来袭敌机是F…14B之后就转向飞走了。

    随后,跟在F…14B后面的24架A…6D开始加速冲刺。

    其实,这些A…6D一直都在加速冲刺,主要是其飞行速度本来就不快,冲刺速度与巡航速度没有太大差别。

    只是,在护航战斗机去人已经赶跑了敌人的预警机之后,A…6D机群才把飞行高度提高到500米。

    在此之前,24架A…6D都在贴近海面的超低空飞行。

    要说的话,超低空突防一直就是A…6D的拿手好戏。

    设计A…6D的那个时代,便携式防空导弹与配备了火控系统的小口径自行高射炮都没有问世,威胁最大的是各种远程防空导弹与大口径高射炮,因此超低空突防是相对较为有效的突击手段。

    其实,在这个时代的攻击机都很重视低空性能。

    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纽兰海军的A…6,还有梁夏海军的“攻…5”,以及西陆集团的“美洲虎”与“狂风”IDS等。

    这些攻击机都具有非常出色的低空稳定性,而且实现的手段都差不多。

    简单的说,就是高翼载。

    虽然高翼载会降低机动性能,让飞机变得更加笨重,但是相对的,越是笨重的飞机,低空飞行的稳定性就越好。

    也就是凭借这一点,A…6D拥有很出色的低空稳定性。

    其实,按照最出的设计思想,A…6D的首要任务就是挂上半穿甲航空炸弹,在贴近海面的高度上,飞到敌舰的上空,并投下炸弹。毕竟在设计A…6D的时代,反舰导弹还是一种很不靠谱的武器。

    只是这次,使用的反舰导弹。

    在驱逐了梁夏舰队的预警机之后,F…14B并没撤退,而是继续向西北突击。

    随后,梁夏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就杀了过来。

    除了有4架“战…9B”之外,还有几架“战…12A”。

    显然,遇到了紧急情况,梁夏舰队把多用途战斗机都派了出来。

    与另外2个方向上一样,护航的F…14B竭尽所能的缠住敌人的防空战斗机,为攻击机创造突防的机会。

    其实,也只有该方向上的突击取得了突破。

    在凌晨3点50分左右,至少有2个中队的A…6D在距离梁夏舰队大约150千米的地方投下了携带的反舰导弹。

    按编队长机的报告,在发起攻击之前,已经探测到了梁夏海军的航母。

    准确的说,是通过雷达探测到的信息,确认在150千米外有一艘航母,而不是小得多的防空战舰。

    总而言之,16架A…6D相继发起攻击。

    至于第三个中队的8架A…6D,因为在突击的过程当中遭到拦截,没能到达发起攻击的海域。

    150千米这个攻击距离,算得上非常理想。

    “鱼叉”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能达到185千米,因此就算是遭到干扰,还有第二次攻击机会。

    关键就是,在这个射程上能采用跃升弹道。

    简单的说,就是在逼近敌舰,也就是进入进程防空系统的拦截范围前,反舰导弹迅速爬升到高空,再俯冲发起攻击。

    此举,最大的好处,其实就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导弹的突防率。

    针对以速射炮为代表的末端反导拦截系统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因为导弹的机动范围大,而反导系统的随动系统未必跟得上,所以在面对突然爬升的反舰导弹的时候,反到系统未必跟得上,也就有可能丢失目标,从而错过最宝贵,也是唯一的拦截机会。

    16架A…6D,总共投射了近60枚“鱼叉”反舰导弹。

    这个数量,不足以歼灭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但是肯定能重创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并使其丧失部分作战能力。

    要说的话,这些导弹也就只够对一艘航母发起饱和攻击。

    不要忘了,在航母附近,肯定会有一艘防空巡洋舰,以及数艘具有一定防空作战能力的护航战舰。

    其实,就算是反潜护卫舰也配有防空导弹。

    何况,空中还有防空战斗机。

    在预警机的指挥下,准确说只要预警机能够及时发现来袭的反舰导弹,就能引导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

    哪怕瘫痪,甚至是击沉一艘超级航母,也就只需要10多枚反舰导弹,可是能够突破重重拦截的反舰导弹肯定不多,别说是击沉航母,能够让航母受到重创,短暂丧失战斗力就不错了。

    关键还有,“鱼叉”针对的就不是航母这类超级巨无霸。

    在纽兰海军的战术体系里面,承担反航母作战重任的其实是“战斧”的反舰型,也就是BGM…109系列重型反舰导弹,而AGM…84“鱼叉”属于轻型反舰导弹,主要用来对付中小型战舰。

    可惜的是,“战斧”导弹的空射型号无果而终。

    其实,就算有,也会因为太笨重,特别是尺寸太大,无法由舰载机挂载与使用。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航空兵才不得不一直使用“鱼叉”。

    至于传说中的那种新式反舰导弹,也就是“沉默彩虹”的反舰型,就算研制了出来,暂时也只能提供给岸基航空兵使用。不是说太过笨重无法由A…6D挂载,而是A…6D的电子设备不够先进。

    在纽兰海军的计划当中,挂载使用“沉默彩虹”反舰导弹的,其实是还在研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服役的A…12攻击机。

    只是,斯塔克也没有指望靠一支攻击机群干掉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要说的话,那些攻击机能够顺利把挂载的反舰导弹发射出去,就很不错了。

    说得直接一点,哪怕3支机群全都取得了突破,而且从3个方向发起攻击,也无法全歼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毕竟,对付AGM…84这类亚音速轻型反舰导弹,并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情。

    别说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即便是第51特很舰队也能顶住这种程度的攻击。

    正是如此,斯塔克想达到的目的,其实是通过这轮攻击,打破梁夏舰队的作战部署,为接下来的攻击创造机会。

    没错,就是由轰炸机发起的攻击!

    在第51特混舰队出动舰载机发起攻击的时候,40架挂着重型反舰导弹的B…52G正在东北东望洋上空向西飞行。

    按后方提供的消息,这些轰炸机都能够在天亮前后到达。

    其实,只需要一支编队的20架轰炸机就够了。

    这也是斯塔克做出的部署。

    让20架B…52G参与打击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行动,另外20架在后方待命。

    此外,第51特混舰队会安派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群护航,确保轰炸机群能够顺利的完成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在A…6D机群发起攻击的时候,第51特混舰队的3艘航母都在为天亮后的战斗做准备。

    因为已经找到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所以不再需要安排舰载机执行侦查任务。

    相对而言,防空任务变得更加的沉重。

    毕竟,梁夏军队肯定会发起反击。

    为此,斯塔克对航空作战做出了调整,让原本安排执行侦查任务的24架F/A…18都转为执行舰队防空任务。准确说,是卸下副油箱与侦查吊舱,挂上空对空导弹,并且做好起飞的准备。

    当务之急是让在12日夜间出动的防空战斗机返航。

    道理也很简单,只有F…14B具有足够大的航程,能够为轰炸机群提供掩护,也就得让这些战斗机尽快做好升空准备。

    正是如此,也才得让F/A…18执行防空任务。

    关键就是,第51特混舰队的3艘航母都只搭载了1个大队的24架F…14B,没有多余战斗机可用。

    哪怕每艘航母只回收10来架战斗机,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主要就是,肯定得在飞行甲板上面保留一批防空战斗机,还得在飞行甲板上完成再次出动的检修工作。

    此外,就是必须在攻击机群返回之前让护航战斗机升空。

    不然的话,飞行甲板会乱成一团。

    毫无疑问,这是高强度保障作业,在平时根本就遇不到,也就只有在高强度的战斗当中才会出现。

    显然,这也是纽兰海军最欠缺的东西。

    忙中难免不会出错。

    “尼兹”号这边的情况还稍微好一点,毕竟配属给旗舰的都是最为优秀的官兵。

    在“斯普”号与“哈尔”号那边,不到一个小时就各自报废了一架战斗机,原因都是勤务人员在做维护的时候操作不当。

    快到凌晨5点,斯塔克都不得不怀疑,能否赶在天亮之前派出护航战斗机。

    关键就是,完成了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已经返回,而且燃油均所剩无几,都需要尽快降落到航母上。

    在进入到回收作业状态之后,就别想派出防空战斗机了。

    ()


………………………………

第194章 再接再厉

    对首轮攻击的结果,斯塔克反到不太关心。

    其实,早在凌晨4点过,也就是攻击行动结束之后不久,攻击编队的领队长机就发回了报告,宣称击中包括1艘航母在内的多艘战舰,而且有10余枚反舰导弹集中航母,已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只是,这份报告到底有多少水分,那就没办法说清楚了。

    以当时的情况,就算护航战斗机引开了防空战斗机,攻击机群在完成攻击任务,准确说是投射了反舰导弹之后,也不会继续冒险向前飞行,肯定会立即转向返航,也就无法知道攻击的结果。

    因为攻击距离太远,所以没有安排攻击机执行甄别任务。

    严格说来,也没有这个必要。

    这份战报,多半是领队长机根据交战情况,特别是敌舰队防空战舰的数量,做出的大致推测。

    不过,实际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进入到拦截反舰导弹的作战阶段,防空战舰的表现至关重要,将决定航母,乃至整支舰队的生死。

    处在恰当位置,而且火力充沛的防空战舰,简直就是舰队里面的定海神针。

    拿梁夏海军的“青州”级巡洋舰来说,其搭载的“神盾”相控阵雷达,对空探测距离超过了600千米,能同时搜索与处理数千个目标,并且跟踪其中数百个目标。依靠沿战舰中轴线布置的4部火控照射雷达,能同时引导16枚DK…9拦截8个高威胁目标。如果对付的是反舰导弹这种沿着固定航线飞行的目标,还能采用错时照射的方式,用16枚防空导弹同时拦截16个目标。

    在理论上,1艘“青州”级就能应付1个方向上的饱和攻击。

    正是如此,在对付航母战斗群的时候,往往会集中力量,首先解决掉挡在攻击线路上的防空战舰。

    这次也不例外。

    在机群的前方,准确说是右前方,也就是舰队东边,确实有一艘防空战舰,而且就是强大的“青州”级巡洋舰。

    为此,首先到达的那个中队的8架A…6D,把携带的“鱼叉”全都射向了这艘战舰。

    遭到近30枚反舰导弹攻击,那艘巡洋舰肯定自身难保。

    哪怕顶住了反舰导弹的攻击,也无暇他顾,无法为航母提供掩护。

    只是靠自身的防空火力,就算是超级航母,也顶不住几十枚反舰导弹。

    其实,航母本身的自卫火力并不强大,至少梁夏海军的航母一向如此。

    虽然在几十年之前,也就是第二次全球大战中,梁夏海军为航母配备了大量高射炮,在最多的1艘航母上,不同口径的高射炮有300多门,但是残酷的战斗证明,为航母配备大口径高射炮的价值并不大。面对来袭的敌机,最有效的武器是中等口径的速射炮。如果需要在远距离上驱逐敌机,护航的防空战舰就能办到。结果是,在大战后期,梁夏海军不再为航母配备大口径高射炮。

    到了战后,在进入导弹时代之后,“去功能化”成了航母的发展趋势。

    道理也很简单,在30多年前的导弹时代初期,导弹的体积都很庞大,需要占用大量的甲板面积。

    显然,在寸土寸金的航母上,根本没有安放导弹的地方。

    也可以说,如果为航母配备太多导弹,必然会挤占原本属于舰载机的空间,从而削弱航母的攻击能力。

    毫无疑问,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为了保证航母的攻击力,才有了各司其职,而且数量众多的护航战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航母战斗群。

    正是如此,梁夏海军的航母,只配备了基本的近程防空系统,仅具有自卫防空能力。

    在失去防空战舰的掩护之后,航母十分的脆弱,面对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肯定是无能为力。

    至于其他护航战舰,哪怕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也无法跟防空巡洋舰相提并论。

    那艘航母在遭到攻击后,肯定是凶多吉少。

    哪怕“鱼叉”威力还不够大,没办法击沉航母,也肯定能够重创航母。

    不过,那只是1艘航母。

    在此之前,史密斯就强调过,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根据情况对舰载航空兵的配置做了调整,增加了重型战斗机的数量。按照史密斯做的推测,“战…9B”的数量很有可能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不然的话,在之前几天里面,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也不可能派出那么多的战斗机。

    果真如此,那么另外一艘超级航母也搭载了40多架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很有可能都已升空。

    显然,这不是闹着玩的小事。

    在舰载预警机,以及战舰支持下,这些战斗机不但能拦截即将杀到的轰炸机群,还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为梁夏空军的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有希望在反击行动当中消灭第51特混舰队。

    只是,那艘航母到底在哪里?

    斯塔克很头痛,只是现在急也没有用。

    首轮攻击已经结束,而且损失并不小。参与进攻的24架F…14B,只飞回来了11架。相对的,攻击机遭受的损失更惨重,总共72架A…6D,返航的仅22架,而且其中的6架还遭受了重创。

    虽然还有几十架F/A…18可用,但是考虑到F/A…18在挂上反舰导弹之后的作战半径还不到1000千米,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距离接近1500千米,第51特混舰队在事实上已经丧失了攻击能力。

    只是,这还不是斯塔克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F…14B在护航作战当中损失惨重,引发的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51特混舰队没有足够的战斗机可用。

    显然,在做计划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会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

    从部署看,斯塔克其实是想用完成了护航任务的那些F…14B来填补舰队的防空漏洞,也就是在派出了第二批战斗机之后,由这些返回的F…14B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确保能够顶住随时可能到来的攻击。

    哪怕只是重点盯防两个方向,也需要16架F…14B。

    考虑到梁夏空军用20架轰炸机对付运输船队,即便误将其当成登陆舰队,也肯定会动用更多的轰炸机对付第51特混舰队。

    如此一来,至少要保留24架F…14B,每艘航母各保留8架。

    其实,这也是首轮攻击护航战斗机的总数。

    虽然斯塔克知道会遭受损失,也做了一些准备,比如每艘航母各留下了4架战斗机,但是跟实际遭受的损失比,他的预估明显是过于乐观。在返航的这11架F…14B战斗机中,只有3架能重新升空。另外的8架,有5架受损,肯定没办法出动,剩下的3架也要用几个小时更换发动机。

    也就是说,除掉用来掩护轰炸机的战斗机之外,可用的F…14B仅仅只有15架。

    这个数量,显然是远远不够。

    该怎么办?

    虽然F/A…18也能执行防空任务,但是较慢的飞行速度,以及糟糕的作战半径,使其几乎没有执行截击任务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51特混舰队要面对的就是远程攻击!

    之前,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就是在600千米之外发射反舰导弹,因此其攻击距离肯定不会低于600千米。

    在这个距离上,F/A…18就只能看热闹。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是全速冲刺,F/A…18的航程都不到600千米,在飞出去之后根本就飞不回来。

    正是如此,在做安排的时候,这些多用途战斗机都留在内层。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设计的时候,纽兰海军提出的基本战术要求,也就是在防空作战当中配合F…14B,负责对付少数的漏网之鱼,以及在关键时刻,用携带的空空导弹拦截射向航母的反舰导弹。

    为此,原本被安排执行侦查任务的那些“大黄蜂”全都挂上空空导弹。

    可惜的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无法及时击落来袭的轰炸机,而是让轰炸机顺利的投下反舰导弹,哪怕不管安排多少战斗机前去拦截,也难有十足把握。决定防空作战胜败的头号因素,其实就是能不能及时击落敌机。

    显然,需要更多重型战斗机。

    至于去哪里获得更多重型战斗机,大家心里都有数,只是没有一个参谋提出来,毕竟这个话题太敏感。

    没错,就是去找第52特混舰队借兵。

    如果能从第52特混舰队借用20架F…14B,哪怕只是派过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也都足够了。

    斯塔克让第52特混舰队留下来,保持1000千米的距离,其实就是希望能在需要的时候借助第52特混舰队提供的掩护。

    只是现在,情况没这么简单。

    已有足够多的情报证明,在西边活动的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而战斗力更加强大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在那边。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已经从东边绕过了霍瓦依群岛,那么首当其从的是第52特混舰队。

    关键就在这里。

    虽然按CIA提供的情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2000多千米之外,即便距离第52特混舰队也有2000千米,但是没人敢为这份情报做担保,CIA也不是军事情报机构,肯定不会为舰队战败负责。

    那么,谁能够保证,第52特混舰队不会在天亮后遭到攻击?

    如果在遭到攻击的时候,因为把战斗机派去掩护第51特混舰队,没有战斗机可用,并由此遭受惨败,又该由谁来负责?

    关键还有,第52特混舰队隶属于夕落洋舰队,并不属于东望洋舰队。

    说得直接一点,除非斯塔克以司令官身份下达命令,不然第52特混舰队的指挥官未必愿意派战斗机过来。哪怕必须执行由舰队司令部下达的命令,也可以在细节上,比如说战斗机的数量与出动的时间,从而让第52特混舰队提供的支援变得无足轻重,还能够让斯塔克无法加以指责。

    其实,就算斯塔克下达命令,第52特混舰队的指挥官也未必会言听计从。

    不要忘了,斯塔克在来到“尼兹”号上之前,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校官,接连晋升了两次,才成为海军少将。

    显然,他没有与职权相应的资历。

    对那些老油条来说,要为难一个年轻将领,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不说别的,第52特混舰队之前一直在支持登陆部队攻打中转岛,舰载机的出动强度非常高,而且2艘“纽兰”级航母的状态也不算理想,所以可以用相关的理由搪塞由舰队司令官下达的命令。

    对此,还真没什么好的应付办法。

    毕竟,任何一支舰队的作战决策权都掌握在指挥官手里,指挥官有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

    哪怕是第52特混舰队按兵不动,斯塔克都没办法。

    正是如此,在整个作战行动当中,斯塔克很少直接向第52特混舰队下达命令,多数时候是让舰队司令部出面。

    此外就是,严格按作战计划行动,尽可能避免节外生枝。

    只是这次,斯塔克确实别无选择。

    5点一刻,在返航的舰载机全都降落到航母上之后,斯塔克让通信参谋给第52特混舰队下达了命令。

    斯塔克的要求不高,只是让第52特混舰队在天亮之前派8架F…14B过来。

    至于这份电报能不能获得第52特混舰队指挥官的重视,而且命令被立即执行,斯塔克没抱多大希望。

    其实,到这个时候,当务之急并不是加强舰队防空,而是完成第二轮打击任务。

    20架B…52G已经杀到,准确的说是即将杀到,即这些轰炸机已经到达舰队的东边,正在全速飞过来。

    不出意外,将在6点过后飞越第51特混舰队,然后在7点钟之前对梁夏海军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发起攻击。

    为此,就必须在6点之前把护航战斗机派出去。

    还要出动几架E…2C协助护航战斗机作战,确保在轰炸机杀到的时候,能够夺得战场制空权。

    要说的话,关键仍然是吸引梁夏舰队的注意力。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战术。

    往简单说,就是通过积极的护航作战,让梁夏舰队的指挥官做出错误判断,认为纽兰海军的两支特混舰队都在附近,而且第二轮攻击来自另外一支特混舰队,执行攻击任务的依然是舰载攻击机。

    只要能够达成这个目的,那么梁夏舰队在做防空部署的时候,就会收缩防空圈。

    道理也很简单,防空圈范围越小,防空战斗机的密度就越大,也就能够应付更加强大的攻击。

    只是,发起攻击的并不是舰载机。

    那些B…52G根本不需要逼近梁夏舰队,能够在600千米之外投射导弹,因此只要梁夏舰队收缩防空圈,就会错过最佳的拦截机会。等到梁夏舰队的指挥官反应过来时,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反舰导弹。

    ()


………………………………

第195章 全力以赴

    投入了充足的兵力,加上巧妙的战术安排,这样的攻击行动,想要失败都不大可能。

    只要压制住防空战斗机,由20架B…52G投射的数百枚重型反舰导弹,肯定能消灭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不过,斯塔克并没掉以轻心。

    在派出护航战斗机之后,3艘航母又各自出动了2架EA…6B电子攻击机。

    安排舰载预警机指挥护航作战的难度极大,主要是预警机的航程不够,飞行速度也跟不上战斗机编队,而冒险前出又有被敌机击落的风险,不过派遣几架电子攻击机为护航战斗机提供支援,就没那么麻烦了。事实上,第51特混舰队也就只有这6架EA…6B状态良好,能升空执行作战任务。

    显然,斯塔克从一开始就把希望寄托在轰炸机身上,没想过要依靠舰载航空兵消灭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其实,这也反映出,纽兰海军的战前准备确实不够充分。

    第51特混舰队的3艘超级航母都只搭载了6架EA…6B。

    虽然这个数量比平时增加了50%,但是相对于高强度的作战行动,6架电子攻击机肯定不堪重负。

    要说的话,梁夏海军也有类似的问题。

    和平时期,梁夏海军的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里,通常有1个小队的电子攻击机,一般是4架,少数为6架。只是梁夏海军总共有15支舰载航空兵联队,装备的电子攻击机却达到了120架。

    也就是说,在标准情况之下,每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有8架电子攻击机。

    平时减少部署数量,其实是因为电子攻击机的维护保养比较麻烦,而且在日常战备巡逻当中,出动电子攻击机的机会比较少。少搭载几架,不但能够减轻航空部门的作业负担,还能节约一大笔开支。

    至于多出来的,编在非部署状态的航空兵联队里面。

    因为随时都有几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处于非部署状态,所以说留下几十架电子攻击机,也就是部署在海军航空站里面,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存在因为利用率不高遭到论议两院责难的问题。

    其实,也就是因为战备部署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跟同型号的舰载攻击机比起来,电子攻击机的服役寿命长得多。比如梁夏海军的“攻…5CZ”已经服役了差不多30年,而同时代的“攻…5C”早已退役,即便是晚了近10年才加入战斗序列的“攻…5F”都已经陆续退役,而“攻…5CZ”至少还要服役15年。

    当然,在进入战斗状态之后,肯定得恢复战时编制。

    在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后,梁夏海军就立即做了调整,让执行作战任务的舰载航空兵联队的电子攻击机分队达到满编状态。

    实战证明,8架依然是远远不够!

    相对于频繁的作战行动,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在需要强行突破敌人防空网的时候,每次作战行动都需要电子攻击机的掩护,而且作战强度非常大,使得电子攻击机部队几乎是在疲于奔命。

    关键还有,海军的电子攻击机拥有更加全面的作战能力。

    相对于空军的“攻…8FZ”,海军的“攻…6CZ”不但能够使用电子干扰吊舱压制敌人的防空雷达,还能够使用反辐射导弹直接攻击敌人的防空雷达,具有相当完备的独立作战能力,能独自完成防空压制任务。

    在通常情况下,“攻…6CZ”都是以双机编队出动,分别负责电子干扰与防空压制。

    如果由空军的作战飞机来执行类似的干扰压制任务,不但需要出动2架“攻…8FZ”,还要出动数架携带反辐射导弹,专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战斗机或者攻击机,作战效率明显不如海军的“攻…6CZ”。

    正是如此,在波沙湾战争中,海军的电子攻击机非常受欢迎。

    除了得掩护舰载攻击机,在很多时候还被召唤去掩护空军的作战飞机,甚至伴随轰炸机作战。

    任何时候,都会有几架“攻…6CZ”在战场上空徘徊,而“攻…6CZ”也由此成为出动频率最高的舰载机。

    按照波沙湾战争的经验,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都需要12架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在短期之内,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