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十一特混舰队提供掩护。

    该作战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从最不可能的方向进入北东望洋。

    如果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能成功的引开纽兰舰队的注意力,等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杀到,就能打纽兰舰队一个措手不及。

    为此,白华伟给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下达了一道很特殊的命令。

    假扮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尽快对登陆中转岛的纽兰军队发起打击。

    最简单的办法,也就是更换舰载机的徽标,并且让舰载机飞行员更换部队番号,采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呼叫代号。

    总而言之,就是要让纽兰舰队指挥官相信,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已经回到中转岛附近。

    此外,还要增强搜索与侦察力度。

    可惜的是,霍瓦依群岛的正规机场均遭到轰炸,没办法部署大型飞机,也就只能依托北马群岛与威岛。

    就算空军积极配合,提供的帮助都很有限。

    主要就是,缺乏战斗机掩护,只是安排电子侦察机与预警机前出搜索,跟派出去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了找到纽兰舰队,空军已经派出了数十架大型侦察机,而且几乎都有去无回。

    其实,此战的关键就是及时找到纽兰舰队,准确掌握其行踪。

    不然的话,孤军深入敌后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遭到围攻。

    在北东望洋的东部海域遭到攻击,别说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仅3艘大型航母,哪怕再增加3艘,而且都换成超级航母,那也是凶多吉少。

    当然,打成了就能扭转战局。

    在白华伟做部署的时候,江文龙没有插嘴。

    其实,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里。

    就在开始,白华伟向他透露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信息。

    不是他最先猜到的那个,即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的领导人认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由帝国发起的第三轮军事变革,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军事学说将彻底改变战争面貌,从而让其他国家在发动战争之前就已输掉了战争,甚至丧失发动战争的能力,才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铤而走险,通过精心安排的波沙湾战争挑起第三次全球大战,为击败梁夏帝国,或者说是锁定战略格局做最后努力。

    让江文龙倍感震惊,并因此而失神的是另外一件事。

    从一开始,帝国高层就没有想过能打赢第三次全球大战,甚至不觉得能取得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

    按全球大战的套路,任何为了胜利进行的努力,都会付出比取得胜利更惨重的代价。

    当然,这只是江文龙的推测。

    白华伟只暗示了他,没有直接告诉他。

    不过,这个暗示已经足够吓人了。

    江文龙首先就想到,原本趋向于保守的白华伟,现在表现得这么积极主动,肯定跟这个推测有关。

    关键就是,帝国当局不可能在遭受惨败的情况下跟敌人讲和。

    要想停战,首先就得遏制敌人的进攻,并守住战略防线。

    只有当战局进入到僵持阶段之后,交战双方才会认真对待战争之外的手段,比如说停战谈判。

    在东望洋,如何才能让战局进入僵持阶段?

    答案非常明显,霍瓦依群岛。

    只要纽兰军队在霍瓦依群岛遭遇挫败,哪怕是久攻不下,都会赶在兵力对比发生转变之前跟帝国进行停战谈判。

    如果纽兰军队选的是群岛东部的岛屿,比如霍努岛,这种局面在几个月内就会到来。

    群岛东部都是大岛,全都有大量驻军,攻打难度非常大。

    要说的话,最大的意外,就是纽兰海军绕过整个霍瓦依群岛,直接攻打中转岛。

    这个变数,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纽兰海军选择攻打霍努岛,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不管是留在群岛的西南方向上,还是在约顿岛的附近,都处在较为理想,能攻能守的位置,也就能从容应对纽兰舰队。

    现在这个局面,让白华伟不得不冒险。

    关键就是,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撤回去,哪怕顺利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也肯定无法在几个月之内取得一场足够巨大,能让纽兰共和国坐到谈判桌边,就停战而展开谈判的重大胜利。

    此外,要是中转岛沦陷,并且导致霍瓦依群岛失守,大战肯定会持续数年。

    从这一点来看,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这场冒险的军事行动中遭受惨败,甚至是全军覆没,无非也是让战争多打几年,并不会比中转岛沦陷,霍瓦依群岛失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

    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


………………………………

第173章 自找没趣

    林世平来到的时候,周涌涛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正要去休息。

    已经凌晨2点,只是对于周涌涛,这不算太晚,特别是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没有一天在凌晨之前结束工作。

    罗佑宾没有给林世平好脸色,毕竟这也太晚了。

    离天亮还不到5个小时,不管多么重要的事情,不能等到天亮后再来汇报?

    过去一个多月,周涌涛每天就只有4到5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如果遇到重大事件,还要熬通宵。

    比如在阿斯特拉罕失守之后,接连召开了几场军事会议,周涌涛熬了两个通宵才把相关工作部署下去。又比如,在第五十一特混舰队遇袭之后,也是连续熬了几天几夜来安排善后工作。

    别说七十多岁老头,就算年轻人,这么熬下去也受不了。

    这段时间下来,大部分军政要员都掌握了周涌涛的作息规律,都会自觉避开首辅的休息时间。

    林世平在这个时候赶来,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

    这意味着,又要熬夜了。

    其实,周涌涛反到没有抱怨。在见到林世平后,他还吩咐罗佑宾,去准备一些宵夜用的点心。

    在熬夜成习惯之后,周涌涛有了吃宵夜的习惯。

    不过,主要是用来待客,毕竟在大半夜来找他,向他汇报工作的官员,基本上全都是夜猫子。

    “这是刚刚收到的,你看看。”

    接住林世平递来的文件,周涌涛只看了一眼就锁紧眉头,而且抬起头,用很疑惑的目光朝林世平看了过去。

    “此事的关系太过重大,所以我亲自送了过来。”

    “是张晓天让你来的吧?”

    林世平瘪了下嘴巴,算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带来的,就是白华伟从“刘长勋”号上发回来的电报。关键是,这份电报并没发给军情局。

    收电报的是海军司令部!

    海军参谋长张晓天没来,反到是林世平火急火燎的来到首辅官邸,其中的含义自然不用多说。

    只是,往根本上讲,还跟周涌涛有关。

    在陆海空三军当中,准确说是三位军种参谋长,最没有存在感的,也就是海军参谋长张晓天上将。

    原因无二,周涌涛原本就是帝国海军元帅。

    虽然按照相关法律,周涌涛是在摘下元帅军衔,准确说是从海军退役之后,才成为首辅的候选人,在获得推选之后,成为了帝国首辅,但是改变的只是头衔,并没有对周涌涛在海军中的号召力产生影响。

    只要周涌涛还活着,海军参谋长就是一个摆设。

    周涌涛在成为帝国首辅之后,海军受到的影响,大致分成了两个极端。一是海军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与提高,再一次成为三军之首。二是海军司令部的职能被削弱,成了传达首辅命令的行政管理机构。

    正是如此,周涌涛与张晓天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在其他人眼里,张晓天有点怕周涌涛,也可以说成是不敢面对周涌涛。

    其实,这跟两人的私交有关。

    张晓天是白止战的外侄,也就是张小卿的侄子,在上次大战结束后才参军服役,而且托张小卿的关系,以参谋身份进入第四舰队,当时担任第四舰队司令官的就是周涌涛,即周涌涛是张晓天的直接领导。

    要说的话,周涌涛也就只比张晓天大了14岁。

    显然,两人在身份,以及职权上的差距肯定不是14年能够弥补的了。

    可见,也就是这段经历,让张晓天根本就没有直接面对周涌涛的胆量,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上。

    这里,就包括本次作战行动。

    不是舰队指挥官的人选问题。

    张晓天是白华伟的表哥,虽然两人差了十几岁,但是亲缘的关系,让张晓天成了白华伟最坚强的后盾。

    说句不太客气的话,白华伟在海军中平步青云,跟张晓天有很大关系。

    张晓天跟周涌涛的分歧,主要是在指挥权限上。

    按照张晓天的意思,应该适当的限制舰队司令官的权限,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如臂使指的控制舰队。

    关键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后方对战场局势的了解与掌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不存在因为远离战场,无法准确掌握敌情的问题。凭借先进的通信设备,能够确保及时准确的把作战命令下达给前线部队。

    其实,这也是第三轮军事变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按照设想,在完成对通信系统的改造之后,指挥系统将变得更加扁平,理论上,后方的司令官能够直接向一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甚至能够从最小作战单位,比如海军的舰艇,获取实时的战场信息。

    虽然第三轮军事变革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到完成的时候,但是从舰队获取战场信息,并且向舰队下达作战命令,不存在太大技术难度。在过去几年的舰队对抗演习中,都有相关内容的演练科目。

    只是,周涌涛认为没有必要做此调整,坚持采用传统的指挥体系。

    当然,往根本上讲,不是张晓天不信任白华伟,也不是周涌涛要放权,更不是为了舰队的控制权。

    在根本上,两人在此事上的分歧,其实是在战略层面上。

    前面已经提到,周涌涛是新军事学说的支持者,还一直在栽培丁镇南,让他获得足够的锻炼。

    相对而言,张晓天就是另外一个极端。

    要说的话,其实是两人站的高度不同,才有不同的观点。

    站在张晓天的高度,也就是海军参谋长的位置,首先考虑的自然是海军的利益,特别是发展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海军将领大多反对新军事学说的关键所在。

    不要忘了,白华伟在最初的时候也反对新军事学说,还将其当成异端看待。

    关键就是,在新军事学说里,海军的地位遭到削弱,哪怕没变得无足轻重,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战力。

    按照新军事学说的讨论,以小规模战争为主的时代,海军扮演的角色,更接近于靠前部署的兵力投送平台,以及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对敌对国家发起战略打击。

    当然,还包括对敌国实施战略封锁与禁运。

    看上去是任务繁重,可是跟全球大战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全球大战中,海军能决定战局发展,甚至是最终胜败。关键是,在全球大战中首先要确保的就是制海权,只有在掌握了制海权之后,才能够发动战略进攻,也才有希望取得最终胜利。

    可见,在全球大战当中,一支强大的海军是获得最终胜利的先决条件。

    之前两次全球大战,无不是如此。

    在小规模局部战争当中,那就不是如此了。

    如果对手太过弱小,甚至不需要动员海军参战。

    由此不难看出,张晓天做的这些,其实是在捍卫海军的利益。

    对海军参谋长来说,这并没有错。

    要说的话,也就是眼界不够开阔。

    在周涌涛的立场上,看到的不止是海军的利益,也不止是海军在未来战争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只是,不能说周涌涛在住进首辅官邸之后,就置海军利益于不顾。

    虽然新军事学说主张通过小规模战争削弱敌人,以及获取能够掌握的现实利益,但是并没有否定打全球大战的可能。

    严格的说,新军事学说只是强调得通过各种方式避免打全球大战,或者说遏制。

    如果其他超级霸权发动战争,帝国显然不能因为不想打全球大战,就缴械投降。

    关键就在“避免”与“遏制”上。

    前者,主要靠的是谋略,以及高超的外交手腕。

    至于后者,依靠的就是军事力量。

    讲得直接一点,只有拥有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才有资格谈遏制,让敌国放弃靠战争获取利益的蠢念。

    在对外作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海军!

    由此可见,在周涌涛的眼里,新军事学说不但没有否认海军的重要性,反到有助于海军发展。

    只有帝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而且能够碾压所有敌国的海军,才有资格通过新军事学说引领国际局势,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发起战略对抗,也才有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取得最后的胜利。

    照此趋势,海军的地位还会得到提升!

    只是保持全球第一,就足够让海军稳坐第一军种的宝座。

    当然,周涌涛更看重的还是总体战略。

    这个分歧,让张晓天坚决反对赋予舰队指挥官太高的自主权,主张增强后方指挥机构的权限。

    可惜的是,周涌涛肯定不会采纳。

    结果就是,在收到白华伟的电报之后,张晓天没来找周涌涛,而是转给林世平,让林世平来找周涌涛。

    当然,此事也跟军情局有关。

    不要忘了,之前就是军情局认定纽兰海军第51特混舰队在东东望洋,白华伟才带着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去了约顿岛。结果是,在东东望洋上活动的是几艘改装的货轮,根本就没有航母。

    被周涌涛询问之后,林世平也很尴尬。

    “张晓天此举,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并没有做错什么。等今后,他肯定能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周涌涛长出口气,转而说道:“可对你来说,在此事上依然是摇摆不定,就不应该了。”

    “不管怎么样,总得有人当和事老吧。”

    “在大战爆发之前,确实需要和事老。可是到现在,要是仍然分不出轻重,那就不止是愚蠢!”

    林世平勉强笑了笑,神色变得更加尴尬了。

    当然,他知道,周涌涛的这番话没有说他。

    相对而言,跟由新军事学说推动的第三轮军事变革相比,前两轮军事变革最多只能算得上是改革。

    关键就是,前两轮军事变革都集中在战术领域,没有新的军事学说做指导。

    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味道。

    其实,这也决定了第三轮军事变革将十分艰难。

    用林世平的话来说,也就是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早在6年之前,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之后,林世平就提出过建议,以渐进的方式推动第三轮军事变革。

    只是,在审时度势之后,周涌涛没有采纳林世平的建议。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周涌涛的做法并没错。

    但凡涉及到核心理论的重大变革,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利益圈,并且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抨击与反对。

    显然,温和的渐进式改革根本无法应付来自既得利益阶层的冲击。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渐进手段行得通,那也不叫变革了。

    周涌涛唯一没有算到的,也就是战争会在这个时候爆发。

    再有一些时间,不要10年,5年就够了,第三轮军事变革的影响力就能展现出来,并改变国际局势。

    反过来看,战争也是对第三轮军事变革的考验。

    大战爆发之后,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周涌涛就强调了一点,帝国上下得万众一心,战胜来自敌人的挑战。

    言外之意,也就是暂时放下内部纷争。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周涌涛的话听了进去。

    在战略层面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即便到了现在,依然有不少人相信能打赢全球大战,准确说是通过全球大战击败所有的敌国。这些人,一直在鼓动尽快发起全面战争动员,然后在各条战线发起战略反击,掌握战争主动权。

    先不说军事层面上的可行性,只是在开战之后发动全面战争动员,就居心叵测。

    关键就是,任何国家维持动员状态的时间都很有限。

    之前已经提到,在通常情况之下,最多也已经维持5年,如果国内局势因为战局失利而受到影响,能维持4年就不错了。

    正是如此,战争动员都是分阶段进行。

    比如,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帝国只是进行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战争动员,而第三阶段,也就是全面战争动员,一直到大战结束都没启动。道理很简单,全面战争动员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非常的巨大。在生活物资受到管制,还必须强制劳动的情况下,民众的斗志与热情会迅速降低。哪怕是捷报频传,也未必能够抵消因为生活变得艰难而产生的抵制情绪。

    可见,那些在开战之后大肆鼓吹为了最后的胜利进行全面战争动员的家伙,肯定是另有所图。

    关键还有,其中不乏军方的高级将领。

    要说的话,这也是周涌涛感到愤怒的主要原因。

    普通人不懂得轻重,看不清大局,还可以原谅,毕竟并非人人都有大局观,也不需要人人都有大局观。

    军队的高级将领都站出来唱反调,那就完全无法原谅了。

    想到这些,林世平也很感慨,觉得今晚来找周涌涛,简直是自找没趣。


………………………………

第174章 双管齐下

    “张晓天再这么做,让他自己来找我。海军内部的事情,你就别管了。”

    “真要能不管,那到好。”

    周涌涛笑了笑,知道林世平只是抱怨,并没有别的意思。

    “不过说真的,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真的不该担心吗?”

    “担心就能解决问题了?”

    林世平愣一下,又不禁叹了口气。

    “当初做此部署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了各种情况。哪怕出现最坏的结果,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那意味着战争会持续数年,将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将士牺牲殉国。”

    “所以说,我们才需要冒险,并且承担冒险的后果。”

    在周涌涛说出这句话后,林世平又重重的叹了口气。

    早在7月,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后不久,在帝国的最高军政会议上,周涌涛就强调了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的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周涌涛就着手为第三次全球大战做准备,特别是总体战略方针。

    做为情报头头,林世平全程参与了此后进行的战略兵棋推演。

    推演总共搞了3次,还动用了几台超级计算机。军情局做的工作,就是为推演提供运算资源。

    至于推演结果,并没有例外。

    只要按照打全球大战的套路进行,就算是在战争的初期,也就是在前半年取得大胜,都需要耗费4到5年时间,才能击败主要的对手,取得一个能为帝国上下接受的,而且能够落实的结果。

    显然,不会是全面胜利。

    即便打出最理想的结果,也只是击败西陆集团,占领与控制包括迢曼帝国在内的整个西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对世界岛的全面控制。只是到最后,依然会因为大到难以承受的伤亡与损失,放弃攻打北孤大陆的作战计划。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仅仅是占领望夕运河,而且控制力度非常的有限。

    要打出这样的结果,肯定要付出非常惨烈,甚至难以承受的代价。

    在3次战略推演中,最好的一次,直接作战伤亡都超过了300万,而且没有包括针对纽兰本土的作战行动。在最糟糕的一次推演当中,作战伤亡超过500万,本土还遭到轰炸,死伤平民也在500万左右。

    这样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结果,在大战结束之后控制了整个世界岛,也不等于能把上百个国家统一起来。从大局考虑,仍然得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同时,从敌国撤军,分阶段结束对敌国的军事占领。

    从长远看,针对主要敌对国家的军事占领其实越短越好。

    道理也很简单,在没有文化、传统与信仰基础的情况下,靠武力实施的军事占领只会让敌人变得同仇敌忾。

    波伊战争就是前车之鉴。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帝国在战后对西大陆实施军事占领,不但会遭受惨败,还会促成西大陆走向统一。

    其实,这是帝国一直在避免,并且努力阻止出现的局面。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帝国不惜血本与不计前嫌的扶持东骆沙,就是利用东骆沙牵制西陆集团。

    要往根本上讲,只要西陆集团不肯放弃西骆沙,把西骆沙当成西大陆国家看待,就得支持其统一大业,东骆沙的存在就成了西陆集团实现全面统一,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

    放弃骆沙?

    虽然在历史上,准确说是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前,几乎所有西大陆国家都把骆沙当成异类看待,根本就不承认骆沙是西方国家,连迢曼帝国都不例外,但是相对于以梁夏帝国为首的东方,骆沙显得更亲切。关键是,西大陆的国家确实需要一道坚固的屏障,抵御来自梁夏帝国的威胁。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西陆集团肯定不会抛弃西骆沙。

    正是如此,在战后的四十几年内,梁夏帝国才能利用东骆沙来影响西骆沙,遏制迢曼帝国的野心。

    没错,就是统一整个西大陆。

    要说的话,跟纽兰共和国拼死夺回霍瓦依群岛一样,这是迢曼帝国的头号战略重任。

    可惜的是,把分裂数千年的几十个国家统一起来的难度,远超过夺回一座群岛。

    先不说东西骆沙这个梗,只是把狭义上的,也就是西大陆西部地区的国家统一起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说,迢曼帝国在战后努力了几十年,至今都没有让大战期间的两个盟国,罗利王国与斯班王国妥协,而这两个战胜国,反到成了阻碍西陆集团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

    加上外部因素,迢曼帝国更加是一事无成。

    这也是迢曼帝国江河日下的关键所在。

    虽然在理论上,就算实现了政治统一,不管是迢曼帝国,还是以其为核心的西陆国,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展壮大,至少需要用几十年时间来解决内部矛盾,特别是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没人能否认,统一后的西大陆,将成为世界岛上,乃至全球唯一能跟梁夏帝国抗衡的超级霸权。

    关键就是,来自“西陆国”的威胁是全方位的,远远超过纽兰共和国。

    至于外部威胁,反到会成为促成西大陆走向统一的动力。

    正是如此,梁夏帝国对待西陆集团的基本战略,四个字就能形容。

    戒急用忍。

    只要时间充足,在迢曼帝国的影响力衰弱之后,西陆集团必然会四分五裂,西大陆的统一大业自然是无从谈起。

    此外,西大陆走向统一还会引发连锁反应。

    说得直接一点,在西大陆实现了政治统一,或者说有望实现政治统一,都会刺激纽兰共和国。

    虽然统一孤大陆的难度更大,可行性更低,但是纽兰共和国很有可能会退而求其次,放弃统一的美梦,采取更加现实的策略,把整个孤大陆都置于北孤集团之内,以结盟方式控制其他国家。

    因为相对更加孤立,远离世界岛,所以结盟的控制力度,就足够让纽兰共和国在大战期间利用整个孤大陆的资源来对抗梁夏帝国。要假以时日,纽兰共和国甚至能通过工业化加强对盟国的控制力度。

    真要如此,世界局势将变得更加凶险。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还被大部分人误解的观点。

    在战后维持和平的基础。

    此前,大部分人都相信,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和平的基石,即三个超级霸权都没办法战胜另外两个超级霸权。

    真是如此?

    显然不是!

    战后的国际局势能保持大致和平,真正的关键,其实是梁夏帝国不愿意承受惨烈的战争代价,特别是梁夏民众对战争的反感,而这一切的关键是东方文化里面“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廉旭升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丢掉了首辅宝座。

    让廉旭升在论议两院失势的,其实是一个传言。他会在第三个任期内,发动第三次全球大战。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以及后来解密的资料,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仅仅是一个传言,就让战时首辅失去了支持,足以说明当时的国情。在帝国内部,不管是论议两院的大老爷,还是底层的平民,都已厌倦了战争,都希望能够恢复正常秩序,而且不想在有生之年再次遭受战火洗礼。

    在西方有这样的观念吗?

    可想而知,真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拥有了挑战梁夏帝国的实力,和平肯定没办法维持下去,战争会立即爆发,而且惨烈程度肯定远远超过第二次全球大战。

    三足鼎立的局面始终都没有形成,关键就是迢曼帝国的体量太小,以迢曼帝国为核心的西陆集团太过弱小。

    可见,迢曼帝国欠缺的,也就只是大一统。

    从这个角度看,哪怕是打赢了第三次全球大战,也无法消灭所有对手,甚至无法长久的保持军事占领。

    按3次推演得出的一致结论,第三次全球大战只要持续的时间足够长,而且对西陆集团造成的破坏足够大,必然会促使西大陆国家在战后走向统一,而由此诞生的西陆国的威胁远远超过了迢曼帝国。

    如果促成纽兰共和国开始在孤大陆搞统一,将更加麻烦。

    真要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全球大战就将常态化,连年的战乱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也就是通过这3次推演,帝国高层统一了认识。

    哪怕第三次全球大战是不可避免,也要严格控制持续时间与波及范围,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关键就在东望洋上,跟纽兰共和国的战争。

    这里,牵扯到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在必要的时候,帝国得做出牺牲,向现实妥协。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需要做好丢掉霍瓦依群岛的思想准备,在必要的时候还得把霍瓦依群岛当停战筹码使用。

    如果能够与纽兰共和国停战,可以考虑放弃霍瓦依群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