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键就是,纽兰舰队肯定没办法及时杀到,有几天的时间差。

    不然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不会冒险发出电报。

    这意味着,只要充分利用这几天,或许能一举扭转战局!

    产生这个想法之后,白华伟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让通信参谋使用卫星电台给海军司令部发了一份电报。

    此举,就是要证明这个推测。

    办法也很简单,让海军司令部采取适当的办法,比如通过调整部署来引诱纽兰海军提前发起行动,也就是佯攻阿留群岛。

    如果纽兰舰队真的在约顿岛东边,那么在已经发现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情况下,特别是帝国海军开始增强约顿岛那边的兵力,纽兰海军肯定会提前发起佯攻行动,以分散帝国海军的注意力。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偷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机会。

    显然,搞了这么多名堂,纽兰海军肯定不是为了跟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正面决战。

    只要纽兰海军在近期发起攻打阿留群岛的作战行动,哪怕是强攻某座岛屿,都能证明拥有5艘航母的纽兰东望洋舰队都在约顿岛这边,而且已经进入到战斗状态,随时准备袭击在该方向活动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可惜的是,白华伟同样清楚,他不可能等到证实了这个猜测之后,再下令转向。

    到那个时候再做出调整,就已经晚了!


………………………………

第152章 有惊无险

    东望洋某海域,第51特混舰队旗舰“尼兹”号。

    在那架只有1台发动机还在正常工作的F…14B停下来的时候,守在斜角甲板前端的消防人员立即冲了上去。

    转眼之间,战斗机就被几十具灭火器喷出的泡沫覆盖了。

    因为正值回收高峰时间,飞行甲板上停满返航的舰载机,所以没法动用消防车。

    所幸的是,火势并不大,很快就得到控制。

    就在开始,准确说是大约1个多小时之前。为了把那架突然出现,正朝着舰队飞来的反潜巡逻机拦截下来,这架第113大队的F…14B紧急起飞,以冲刺速度飞行上千千米,然后使用AIM…54B“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把那架仍然在超低空飞行,觉得能瞒天过海的巡逻机打了下来。

    这是很典型的防空截击行动,没有多少可说的地方。

    关键就是,那架F…14B已经在今天出动了2次,还在昨天出动了3次,期间一直没有来得及进行检修维护。不止是因为勤务人员忙不过来,还因为机库被备用舰载机,以及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占满了。

    受此限制,每次只能送2架舰载机去机库的检修区,维护作业效率仅仅为正常状态下的三分之一。

    结果就是,超过一半的F…14B没法获得必要的维护。

    在完成了截击行动,返回舰队的途中,那架F…14B的2号发动机出了故障。虽然特混舰队指挥官,“尼兹”号舰长,负责航空作战的军官都下达了命令,要求飞行员跳伞逃生,避免对航母构成威胁,但是飞行员没有放弃,把这架只剩下1台发动机的战斗机飞了回来,还降落到航母上。

    非常勇敢,全身上下都是大无畏精神。

    只是,在斯塔克的眼里,此举却非常愚蠢。

    飞行甲板上面停着几十架舰载机,而且很多挂着没来得及卸下的导弹,在起飞区的战斗机更加是整装待发,不但携带了空空导弹,还装满燃油。只需要一个意外,这几十架舰载机就会在转瞬之间变成几十枚重磅炸弹。

    因为着舰事故导致航母受损,那可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只是梁夏海军就发生了上百起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就是一架重型攻击机在着舰的时候,因为飞行员产生视觉误差,没能及时发现着舰的航道已经严重偏低,结果直接撞上航母飞行甲板的尾端,舰载机的碎片横扫了半个飞行甲板,泄漏了数吨航空燃料。到最后,该事故导致近300名官兵伤亡,20多架舰载机烧毁,直接损失超过了5亿金元。

    其实,纽兰海军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只是没这么严重。

    和平时期,那只是事故。

    战争时期,那就有可能是一场惨败的开始!

    跟航母比,一架舰载战斗机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完成这次作战任务,“尼兹”号额外搭载了一个重型战斗机大队,舰载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12架。

    也就是说,哪怕因为事故损失1架F…14B,也还多了19架!

    额外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那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纽兰海军,总共就只有6艘航母,而且“肯尼”号的状态一直不太好,真正能够动用的只有5艘。

    对手,强大的梁夏海军,拥有15艘现役航母!

    关键还有,梁夏海军还有2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此外还有数百处海外军事基地,只是大型军港就有几十座。

    要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就得把每一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毫无疑问,主要就是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

    这3艘航母就是纽兰海军的支柱,只不过,远远算不上完美。

    虽然“尼兹”级的“血统”很正,其前身就是设计接近完美的“纽兰”级,而且通过扩大排水量,解决了“纽兰”级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完美”其实是相对概念,会随时间而褪色。

    “尼兹”级面临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设计阶段,因为F…14还没服役,甚至还没有正式立项,纽兰海军当时还在指望跟空军联合研制的战斗机,也就是F…111A的舰载型,所以海军对“尼兹”级提出的要求,仍然针对F…4这样的第三代舰载机。

    按当时的要求,搭载一个有92架到96架作战飞机的舰载机联队,机库至少能容纳三分之二的舰载机。

    有了数量,以及针对的主要机型,也就能够确定机库的尺寸。

    在设计航母的时候,其实就是首先根据载机要求确定机库的尺寸,再由机库的大小来决定航母的尺寸与排水量。

    结果就是,等到“尼兹”号开工建造,而且第一批3艘的设计方案敲定后,纽兰海军才猛然发现,如果用F…14替换F…4,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一支舰载机联队里面三分之二的作战飞机放进机库。

    受此影响,搭载一支满编舰载机联队,至少要把40架舰载机放在飞行甲板上。

    和平时期,“尼兹”级通常会少搭载1个大队,至少1个半中队的轻型攻击机,或者是多用途战斗机。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其实是提高了飞行甲板的原作效率,等于是提高了出动率。

    如果需要,比如在战争时期,“尼兹”级同样能够搭载一个满编的舰载机联队,也就是至少92架舰载机。

    要想扩大舰载机联队的规模,就没那么容易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舰队指挥官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标准在机数量只有84架,也就是比“尼兹”级少了一个8架的重型攻击机中队,所以“纽兰”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牺牲飞行甲板的运作效率,额外搭载10多架舰载机。

    这个特点,让舰队指挥官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果是“尼兹”级,那就相当的麻烦。

    在额外搭载了1个大队,也就是20架F…14B的情况下,“尼兹”级的甲板效率仅平时的三分之一。

    说得明白一点。

    出动第一批舰载机之前,因为起飞区全部被舰载机占用,所以只能够使用斜角甲板前端的2部弹射器。要想达到最大的出动规模,至少要首先放飞12架F…14B,然后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出击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因为要回收返航战斗机,所以肯定无法立即组织进行第二波攻击。

    关键还有,这会大幅度提高航空勤务人员的劳动量。

    要说,人员的问题还好解决。

    在第51特混舰队的3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各有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而且都额外搭载了500余名航空部门的官兵。按斯塔克的部署,在每天晚上进行轮换,由直升机负责人员的运送工作。

    真正没办法解决的,也就是飞行甲板太过拥挤。

    要是还有几艘航母,斯塔克不会这么安排。

    只有3艘航母,还肩负决定纽兰共和国命运的战略使命,斯塔克没有别的选择。

    其实,之前2天的战斗已经证明,额外搭载的20架战斗机,发挥了极为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这些战斗机,后果将难以设想。

    关键就是,第51特混舰队没在雷维亚希赫多群岛那边,而是在北东望洋,而且就在阿留群岛的南面。

    之前,拦截梁夏作战飞机的那些F…14B战斗机,全都来自第51特混舰队!

    要说的话,也就只有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才能够撑起覆盖了几乎小半个北东望洋的防空网。

    关键,其实就是更加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

    即便飞行甲板被占用了大半,出动效率受到了影响,可是在执行单纯的制空任务时,影响反到不是很突出。

    说得简单一点,只是动用放在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每天就能出动200余架次。

    如果是“纽兰”级,哪怕是在理想状态下,日出动量也不会超过180架次。

    关键还有,这两天派出去执行任务的,主要就是额外搭载的20架战斗机,因此舰载航空兵联队的实际战斗力并没受到影响。在转走额外搭载的战斗机之后,第51特混舰队能够立即进入最佳状态。

    其实,这也是斯塔克甘愿冒险的关键原因。

    用他的话来说,每艘“尼兹”级额外搭载20架战斗机,等于让第51特混舰队具备了两支特混舰队的价值。

    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实际也就是如此。

    如果没有这么安排,那么得让拥有2艘“纽兰”级的第52特混舰队参与行动,才能让第51特混舰队保持足够的攻击力量。在提前参与作战行动的情况下,第52特混舰队的战斗力肯定会下降。

    不要忘了,“纽兰”级本身就不如“尼兹”级,而且才2艘。

    斯塔克最为担心的,也就是在行动中发生意外。

    开始,可以说有惊无险。

    只是,斯塔克非常清楚,如果类似的情况频繁出现,肯定会酿成惨祸。

    关键在哪?

    没错,就是持续的时间。

    这也是整个作战中,最突出的不确定因素。

    按照斯塔克的判断,此次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最多能持续5天,而且最好能够控制在3天以内。

    不止是因为持续的时间越长,第51特混舰队暴露行踪的概率就越大,还跟官兵的状态有关。

    这才2天,问题就已经显得很突出了。

    那么,能在3天之内达成目的吗?

    想到这个问题,斯塔克的心情就很是沉重。

    虽然做为纽兰军人,而且是新晋海军准将,斯塔克的使命就是率舰队作战,击败遇到的所有敌人,但是要让他个人选择,他肯定不会在第一次战斗当中就去挑战梁夏海军,特别是梁夏海军的东望洋舰队。

    这支在东望洋上纵横驰骋了数十年的舰队,肯定是这颗蓝色星球上面,至少是海洋上的无敌存在。

    此外,指挥她的还是一个姓白的将军。

    上一个姓白的将军,亲手埋葬了纽兰联邦海军,把梁夏海军送上了全球霸王的宝座。

    与之相比,现在的纽兰海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纽兰海军最缺乏的,并不是航母,也不是其他战舰,而是比战舰更宝贵的经验,以及经验丰富的将士。

    这就好比,一个刚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司机去跟F1大奖赛的世界冠军比赛一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斯塔克的抱怨。

    在收到白华伟已经去了第四舰队,而且直接指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消息之后,斯塔克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道理也很简单,白华伟在指挥风格上,跟他的父亲,也就是海军战神白止战没多少相似之处,反到更加接近于另外一个强大存在,跟白止战同时代,同样是梁夏海军杰出统帅的刘向真。

    说得直接一点,其实是趋于保守。

    其实,这也是梁夏海军在战后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波伊战争之后。

    至于其中原因,斯塔克看得非常清楚。

    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后由盛转衰,梁夏海军也开始走下坡路,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保护既得利益。

    在这个大趋势之下,梁夏海军将领的思想变得保守,显得很正常。

    当然,在整体战略之下,一支守成的海军在战术思想上趋于保守,并不是坏事。

    关键就是,梁夏海军的战略思想一点都不保守,依然非常的前卫,始终坚持进攻才能发挥海军的价值。

    对任何一个挑战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攻破梁夏海军的铜墙铁壁。

    如果让一名激进的将军,比如第四舰队的司令官田梓豪中将,那么在大战爆发之后,他肯定会采取更有威胁的战术,比如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前往北东望洋,在那边埋伏下来,等到纽兰海军出兵攻打霍瓦依群岛,从北面迂回包抄,争取歼灭纽兰东望洋舰队,达到一举决定胜负的目的。

    可是,换成一个相对较保守的指挥官,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

    只要保持隐蔽,那么对任何处在该舰队打击范围之内的目标来说,都在其威胁之下。

    正是如此,在几天之前,也就是正式参战之前,斯塔克修改了已经拟定好,而且上交给了海军部、国防部与灰宫的作战计划,而且明确提到以奇袭为主,绝不能在开打之前向梁夏帝国正式宣战。

    此举不是为了达到奇袭目的,而是要迷惑对手。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通过奇袭让对手相信,纽兰海军拟定了一套非常庞大,需要通过奇袭才能完成的作战计划,从而让梁夏舰队的指挥官觉得,纽兰海军很有可能在第一波攻击当中就倾巢而出。

    只要做出这个判断,那么再保守的舰队指挥官,也会积极的寻找决战机会。

    态度变得积极,在战术上自然会趋于主动。


………………………………

第153章 有限目标

    让对手以不擅长的方式作战。

    这是斯塔克拟定的作战计划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虽然在不久之前才晋升海军准将,成为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还拿到第五舰队的指挥权,但是在过去的10多年里,斯塔克一直在研究梁夏海军的将领,特别是有可能成为对手的年轻将领。

    其中就包括白华伟。

    前面已经提到,白华伟更加善于防守。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梁夏海军组织进行的舰队对抗演习中,由白华伟指挥的舰队,在初期总是处于防守态势,并且通过防守消耗对手的斗志与战斗力。等局面发生逆转,有了足够巨大的优势之后,他才会转守为攻,通过决定性的舰队决战来击败对手。

    依靠这套打法,白华伟在舰队对抗演习中很少尝到败绩。

    只是,仅有的几次失败,都跟在演习初期没能进入防御状态,被迫发起主动进攻有直接关系。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华伟确实不太擅长进攻。

    如何在开战初期逼迫白华伟选择进攻,将决定海战胜败!

    站在这个角度也就不难明白,斯塔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策划这一出真假连环计了。

    只是,这并非关键。

    按照斯塔克的设想,跟白华伟决战是后期任务,而在初期引诱白华伟进攻,其实是为了分散梁夏海军的注意力,让白华伟率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去别的地方,从而获得取得决定性胜利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决定性胜利”没有在阿留群岛,是在霍瓦依群岛,而且在群岛的最西端。

    没错,就是中转岛!

    这里,涉及到纽兰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如果由纽兰共和国决定发动第三次全球大战的时间,至少还要推迟10年,最好能够推迟20年。

    道理也很简单。

    在接下来的10年之内,纽兰海军至少还能获得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甚至有希望获得4艘。如果把时间延长到20年,纽兰海军则能够获得6到8艘超级航母。只要国际局势总体上保持稳定,那么不管是在10年之后,还是在20年之后,梁夏海军拥有的航母仍然是15艘。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

    随着纽兰海军发展壮大,梁夏帝国肯定会对限制海军的法案做出修改,允许海军拥有更多的航母。

    只是,等到10年或者20年之后,纽兰海军肯定能在东望洋上跟梁夏海军分庭抗礼。

    到那时候,纽兰共和国就会有更大的战略抱负,比如在第三次全球大战中,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哪怕不可能彻底打败梁夏帝国,也能争取称霸东望洋,让东望洋的局面回到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前的样子。

    可惜的是,到底在什么时候开战,不由纽兰共和国做主。

    关键还有,纽兰共和国肯定不能抛弃西陆集团,单独向梁夏帝国叫板。

    这么一来,就只能调整战略目标。

    摆在纽兰当局面前的现实很残酷。

    说得简单一点,留给纽兰联邦的时间窗口,就只有一年,最多一年半,即在梁夏帝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的这段时间。

    如果没能在此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就不止是骑虎难下那么简单的了。

    说得严重一点,到这个时候,纽兰领导人只能自求多福,祈祷梁夏领导人没有要跨过东望洋,到孤大陆开疆拓土的野心。

    不管怎样,双方的实力对比摆在那里。

    这些年来,特别是在跟梁夏帝国恢复邦交,超级霸权得到承认之后的10多年,纽兰共和国的舆论界充斥着狂妄自大的言论,很多人似乎觉得,在发展了几十年之后,纽兰共和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梁夏帝国。有人专门搜寻与罗列了很多所谓的“数据”,来证明梁夏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肯定会被正在冉冉升起的纽兰共和国超越与取代,而且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比较典型的是,梁夏帝国的制造业在走下坡路,服务业占比超过七成!

    可问题是,梁夏帝国有10亿人,而纽兰共和国才4亿出头。

    其实,即便是整个北孤集团,总共也就只有大约6亿人,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总共才5亿。

    也就是说,这两个集团的总人口都才勉强超过梁夏帝国!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并不是孤军奋战,东方集团有数十个成员国,官方统计的人口超过了18亿!

    不管是国与国来比,还是拿集团对比,梁夏帝国与东方集团的人口总量都超过了对手的总和。

    更加恐怖的是,梁夏帝国早已完全实现工业化。

    其10亿人口,城市化率超过85%,仅有不到5%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而工业人口占比接近25%。

    也就是说,梁夏帝国有2亿5000万工业人口!

    纽兰共和国第二产业在人口中的占比约为35%,即有差不多1亿5000万工业人口,而迢曼帝国仅有不到3000万工业人口。

    此外,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战争时期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说得简单一点,第三产业更像是劳动力蓄水池。

    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数量众多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将成为工业、军事、农业等行业的候补人员。

    至于劳动技能,对早已普及义务教育,正在推广高等教育的梁夏帝国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关键还有,梁夏帝国从来没有荒废过战备!

    虽然第二次全球大战已经结束了40多年,但是很多在大战期间,以及战后重建时期兴建的工业设施都保留了下来。在波伊战争之后,为了消耗巨大的国内产能,梁夏帝国开始在基础建设上做文章。等到周涌涛上台执政,更是以“内陆大开发”的名义,拉开了新一轮基础建设的序幕。

    现在,梁夏帝国的铁路里程超过了36万千米,为全球第一,差不多是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的2倍。梁夏帝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8万千米,为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仅相当于其三分之一。梁夏帝国总共有26000个机场,运营航班超过8万架,全都是全球第一,而且都是排名第二的纽兰共和国的数倍。其他的工业指标,就算有一部分低于纽兰共和国,那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很片面。比如说钢铁产量,梁夏帝国本土的钢铁产量在大战爆发之前已经低于纽兰共和国,可是高附加值的特种钢材,梁夏帝国一直是全球第一,远远超过纽兰共和国。

    可见,梁夏帝国缺少的其实只是战争动员。

    等到梁夏帝国完成战争动员,爆发出来的战争潜力,足够单独挑战全世界!

    关键,也就是人口!

    严格的说,其实是拥有知识,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能参加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人的工业人口。

    只是,如果连人口都不够多,又何来的工业人口呢?

    毫无疑问,这也是纽兰当局高度重视梵罗国的关键所在。

    在这可世界上,仅人口规模而言,能够跟梁夏帝国匹敌,而且有望在未来超越梁夏帝国的也就只有梵罗国。

    其实,这也是纽兰当局不太愿意在这个时候打第三次全球大战的原因之一。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纽兰领导人的眼里,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梵罗国就肯定能够实现工业化。

    只有到了梵罗国实现工业化的那一天,才有望彻底打败梁夏帝国。

    不管怎样,至少在这场大战当中,不要指望能够取得绝对的胜利。

    那么,所能争取的,也就只是片面的胜利。

    显然,这就是纽兰共和国总体战略的关键所在。

    用一句话来说:争取在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内,夺回被梁夏帝国实际控制的霍瓦依群岛。

    如此一来,纽兰海军的进攻行动,就得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

    攻打阿留群岛?

    虽然纽兰当局一直宣称拥有阿拉斯地区的主权,但是没人能否认,纽兰当局的这个诉求很难获得承认,或者说欠缺法理依据。再说了,阿拉斯地区寒冷贫瘠,战略价值根本没办法跟霍瓦依群岛相比。

    哪怕纽兰当局有心,也要首先收回霍瓦依群岛。

    要想在一年左右拿下霍瓦依群岛,还没有兵力优势,难度非常大。

    正面硬拼,半点胜算都没有。

    这个时候,战术成为了关键。

    首先就需要引开梁夏海军的主力,也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其次,还要争取一举夺得制海权,降低后期作战的难度。

    当然,在进入到登陆作战阶段后,必须得投入足够多的兵力,确保在梁夏海军发起反击之前完成占领行动。

    关键之战,其实就是夺取制海权。

    这也是最难的地方。

    按照传统思想,夺取制海权,就得寻找敌舰队进行决战,而且通过消灭敌舰队来夺得制海权。

    毫无疑问,这也是纽兰海军无法采取用的战术。

    哪怕调集5艘航母,而且斯塔克才华出众,有足够大的把握歼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也未必能获得跟其决战的机会。

    其实,这也正是梁夏海军安排白华伟去指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原因。

    正是如此,斯塔克提出了“以陆制海”的作战计划。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夺取一座具有关键价值的岛屿,切断到霍瓦依群岛的航线,封锁霍瓦依群岛。

    在整个霍瓦依群岛当中,这个关键岛屿就是中转岛。

    中转岛距离霍努岛差不多2000千米,往西到威岛也大约2000千米,这恰好超过岸基战斗机的作战半径。

    只要能一举拿下中转岛,就能通过部署在该岛的作战飞机封锁霍瓦依群岛。

    到这一步,梁夏海军将别无选择,只能派舰队发起反击,也就是围绕中转岛跟纽兰舰队决战。

    攻打中转岛的难题并不是攻打中转岛本身。

    在理论上,只要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到位,能够在3天,最多5天之内打下中转岛,并不存在久攻不下的可能。

    其实,中转岛本身就是易攻难守。

    正是如此,在过去几十年里,梁夏海军并不是很看重中转岛,或者说没有在中转岛的防御部署上投入太多资源。

    和平时期驻守中转岛的是一支岸基航空兵联队,总共还不到2000人。

    在大战爆发后,帝国海军只增派了几百名勤务人员,好为额外增加的几十架巡逻机提供服务。

    真正的难处其实就是夺取制海权。

    按照斯塔克的判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在霍瓦依群岛南面,约顿岛西边活动,而且距离霍瓦依群岛不会太近。等到纽兰共和国参战,白华伟还会根据情况,对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活动海域做出适当的调整。

    往简单说,就是呆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海域内,并同时为霍瓦依群岛提供掩护。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还在,纽兰海军就别想放开手脚,最多轰炸霍瓦依群岛,肯定没办法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显然,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完全可以呆在霍瓦依群岛南面,在1000千米之外出动舰载机打击登陆霍瓦依群岛的纽兰军队。因为不敢让舰队冒险南下,所以原本能够在几天之内完成的速决战,将演变成消耗战。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甚至不需要出动舰载航空兵,只是用巡航导弹,就能给予在霍瓦依群岛登陆的纽兰军队迎头痛击。哪怕要安全起见,也可以前往威岛附近海域,出动舰载机为战略轰炸机提供护航掩护。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霍瓦依群岛附近活动,就是天大的麻烦。

    斯塔克敢打赌,白华伟做梦都想打一场消耗战。

    只需要拖上几个月,等到那些那几艘之前在港口维护的航母归队,白华伟就会在适当的时候转守为攻。

    其实,斯塔克竭力避免的也就是打消耗战。

    要说的话,这也是斯塔克搞了这么多名堂,可以说殚精竭虑,哪怕要承担风险都得把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引开的根本原因。

    斯塔克没有太大的奢望,只是想要获得3到5天的时间。

    前面就已提到,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能在3到5天之内打下中转岛。

    到那时候,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杀回来,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最多不过打一场舰队决战。

    正是如此,斯塔克才选择了在约顿岛以东海域实施佯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