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那时候,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杀回来,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最多不过打一场舰队决战。

    正是如此,斯塔克才选择了在约顿岛以东海域实施佯动。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上当,哪怕在到达约顿岛之后就转向返回,仅仅是单边航行都要2天。

    如果能够提前得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转向东去,至少都能够获得3天时间。

    现在,斯塔克就在等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消息!


………………………………

第154章 事与愿违

    虽然在制订计划的时候,斯塔克信心满满,坚信白华伟会带着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前往约顿岛附近海域,但是到实施阶段,特别是战斗打响之后,斯塔克也不得不承认,计划赶不上变化。

    也可以说,再完美的作战计划都无法覆盖所有情况,总会发生计划之外的事情。

    首先就是,袭击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并没有达成全部目的,准确说是没能在开战首日摧毁既定的A类目标。

    在斯塔克的计划中,霍瓦依群岛上的军事基地,相关的军事设施,比如军事基地附近的防空阵地,单独部署在东部几座岛屿上的远程警戒雷达,以及机场与港口这类,具有军事用途的民用设施,全都属于A类目标,必须在开战首日摧毁,至少得使其瘫痪,无法在短期之内恢复运作。

    当然,斯塔克没把计划定死,给作战部队留了一些转圜空间。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求达到80%的摧毁率,而这其中必须包括珍宝港,以及东部岛屿上面的大型空军基地。

    按5日上午收到的战报,在开战首日只摧毁了60%的A类目标,而且珍宝港还在正常运作。

    原因也很简单,执行布雷任务的轰炸机与潜艇都没完成任务!

    潜艇出了什么事情,斯塔克还不是很清楚。暂时没有收到潜艇部队的作战报告,也许执行布雷任务的几艘大型攻击潜艇都没能靠近珍宝港,甚至有可能被梁夏海军击沉了,毕竟珍宝港是东望洋上的头号军港。

    轰炸机出的事,让斯塔克很无语。

    按照计划,在第51特混舰队出动舰载战斗机,偷袭了梁夏空军的预警机之后,执行布雷任务的轰炸机就将飞往珍宝港,用专门的撒布器,向珍宝港里空投几百枚能够自主攻击舰船的智能水雷。

    为此,空军出动了20架B…1B执行空投布雷任务。

    整个行动,看上去像是万无一失,基本上没有悬念。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因为有一批梁夏海军的“战…9B”没被击落,而且凭借更快的速度摆脱了F…14B,还飞出了E…2C的探测区域,所以当时在南面向珍宝港突击的B…1B机群,在半路扔掉水雷,放弃了布雷行动。

    事后,空军宣称担心遭到梁夏战斗机拦截,才临时终止布雷行动。

    这个担心并没有错。

    别说那20架B…1B都是满载飞行,哪怕没有携带总重量超过30吨的24枚智能水雷,在遇到战斗机之后也只能任其宰割。只要发现了那些B…1B,就算导弹已经用光了,“战…9B”也能用航炮将其击落。

    可问题是,那些“战…9B”真的有威胁?

    答案是否定的。

    摆脱了F…14B的那几架“战…9B”,全都没能飞回霍努岛,都在返航途中因为燃油耗尽而坠毁!

    此外,在4个小时之后,梁夏空军增派的“指…8C”才赶到。

    这个时候,梁夏空军与梁夏海军航空兵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拦截轰炸机,也不是拦截一波接一波到达的巡航导弹,而是疏散靠前部署的作战部队,比如前线航空兵,尽可能的降低遭受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梁夏海军航空兵根本没法拦截那些B…1B。

    其实,没有预警机提供指引,那些被击溃的梁夏战斗机根本发现不了在贴海高度上飞行的轰炸机。

    B…1B的看家本领就是超低空突防!

    在B…52大获成功之后,纽兰空军紧跟时代的步伐,其实是紧盯梁夏空军,也把重点放在了3倍音速轰炸机上。此后的10多年,纽兰空军在绰号“瓦尔基里”的XB…70项目上烧掉数十亿纽币。因为XB…70的门槛实在是太高,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同一时期,纽兰空军还采购了数百架速度稍微慢一点,技术难度也要低一些的B…58轰炸机。到最后,在这两个项目上,纽兰空军用了上百亿纽币。

    结果却是竹篮打水。

    XB…70项目最后的结果,也就只是2架原型机。

    B…58因为可靠性太差,维护保养的难度大得吓人,主要性能指标又不够突出,所以只服役了不到10年,就全部退役。

    折腾10多年,纽兰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仍然是原本计划要被取代的B…52。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纽兰空军启动了XB…1项目。

    最初,纽兰空军把XB…1当成了XB…70的低配版,也可以说成是B…58的增强版,即高空速度为2马赫,执行典型打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为6000千米,且拥有不亚于B…52的最大载弹量。

    这就是B…1A。

    只是,等到B…1A研制出来,纽兰空军才猛然发现,在以远程防空导弹为主的现代防空系统面前,任何在高空飞行的轰炸机,其实都是防空导弹的靶子。不管轰炸机飞得多快,也肯定比导弹慢!

    相反,超低空的突防效率高得多!

    正是如此,B…1A的设计图纸被直接丢进了垃圾桶,换上来的就是更注重超低空飞行稳定性的B…1B。

    这个时候,纽兰空军已经被折腾得完全没有脾气了。

    关键就是,梁夏空军的新式战略轰炸机已经进入到量产阶段,而纽兰空军依然在使用老掉牙的B…52。

    为了节约时间,纽兰空军直接在B…1A的基础上做修改。

    简单的说,不再要求在高空达到2马赫的飞行速度,通过增强机体结构与加大翼载,获得出色的低空飞行性能。

    此外就是,必须得保持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其实,这很好理解。

    从纽兰本土西海岸到霍努岛,最短距离大约5000千米,因为要考虑把轰炸机部署在内陆的空军基地,还得把执行任务时的意外因素考虑进去,所以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只算得上勉强够用。更何况,群岛最西端的中转岛距离纽兰本土大约有7000千米,因此就算轰炸机拥有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要挂载与使用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巡航导弹,才能够攻击这座岛屿。

    正是如此,6000千米是纽兰空军对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的最低要求。

    严格说来,B…1B并不比B…52好多少。

    如果使用巡航导弹,受外挂点的限制,以及气动外形的问题,B…1B的作战效率反到不如B…52。

    说得简单一点,B…52能使用复合挂架,在机翼下挂载24枚远程巡航导弹,而B…1B最多只能挂12枚。

    此外,在对付低威胁目标时,B…1B的作战效率仍然比不过B…52。

    B…1B的优势是在低空,或者说依靠低空突防穿透敌人的防空网,摧毁获得重重保护的战略目标。

    这也是纽兰空军投资研制B…1B的初衷。

    依靠灵敏度极高的无线电高度表,以及极为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还有首次用到轰炸机上的数字飞控系统,以及高翼载气动布局,B…1B能够在距离地面不到100米的高度上,以接近1马赫的高亚音速飞行。

    放在10多年之前,这是足以笑傲天下的独门绝技。

    可惜的是,等到B…1B进入量产阶段,超低空突防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道理也很简单,超低空突防针对的是部署在地面的防空雷达,利用了地球曲率对雷达产生的影响。对于预警机,也就是部署在天上的雷达,地球曲率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

    像“指…8C”这样的大型预警机,能在300千米之外发现超低空飞行的轰炸机,并且指挥战斗机前去拦截。

    毫无疑问,超低空突防成了死路。

    结果就是,纽兰空军只象征性的采购了100多架B…1B,然后花巨资,对上千架已经服役了快30年的B…52进行现代化改进。

    前面就已提到,B…52除了没有超低空突防能力,其他方面都超过了B…1B。

    关键就是,在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情况下,轰炸机成为了导弹的搭载平台,不再需要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

    突防,交给巡航导弹就行了。

    当然,B…1B的超低空突防能力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某些情况下,拥有非常巨大的价值。

    这次的布雷行动选择B…1B,就是看中了其超低空突防能力,能够较为隐蔽的完成布雷任务。

    因为使用的航空撒布器,所以B…1B不需要飞到珍宝港上空,在100多千米之外就能够完成布雷任务。

    在斯塔克看来,这是十拿十稳的任务。

    关键还有,只要10架B…1B顺利完成任务,把航空水雷投进了珍宝港,就能够封锁瘫痪这座军港。

    哪里想到,20架B…1B竟然没有1架完成任务!

    只是,斯塔克没有责怪空军,也没理由去责怪空军。

    在他拟定的作战计划中,首先就得由第51特混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夺得制空权,包括击落前出的敌机。

    结果却是,第51特混舰队派出的F…14B没能击落全部敌机。

    要说的话,斯塔克是主要责任人。

    并不是说,斯塔克是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本此作战行动总指挥,就要承担失利的责任。

    在根本上,其实是斯塔克拟定的作战计划缺乏弹性。

    当时,执行突袭任务的F…14B没有加速追击逃跑的“战…9B”,是因为飞行员担心无法返回第51特混舰队。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第51特混舰队只能出动24架A…6D为F…14B机群提供一次空中加油。

    如果飞行甲板没被额外搭载的战斗机占用,3艘“尼兹”级至少都能出动48架舰载攻击机,为F…14B机群提供2次伙伴式空中加油,因此就算追击敌机用掉了更多燃油,也不用担心无法返回舰队。

    在草拟计划的时候,就有参谋指出了这个问题。

    不是说没办法安排更多的攻击机执行加油任务,而是占用了飞行甲板,航空作战效率降低必然产生的负面影响。

    斯塔克并没有置若罔闻,是无可奈何。

    要多几艘航母,哪怕是多几艘能搭载F…14B战斗机的平顶船,斯塔克都不会在3艘“尼兹”级的飞行甲板上摆满战斗机。

    其实,斯塔克也是早有准备。

    为此,他才在计划当中,安排了5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去执行布雷任务。

    这5艘“洛城”级攻击潜艇,各搭载了48枚自航水雷,其布雷能力跟10架B…1B旗鼓相当。

    可惜的是,潜艇更加不可控。

    虽然没有收到这5艘潜艇的消息,但是斯塔克不抱多少幻想。

    由潜艇搭载使用的自航水雷,其实就是把战雷头换成智能水雷的鱼雷,最大航程才几十千米。

    这意味着,执行布雷任务的潜艇必须得靠近珍宝港。

    毫无疑问,这跟送死差不多。

    珍宝港是东望洋上防卫最严密的军港,不但部署了上百架反潜巡逻机,还有一套以海底声纳基阵为主的反潜网。

    这套反潜网的覆盖范围高达数百千米!

    战争时期,任何进入该区域的敌方潜艇都会被击沉。

    哪怕是在和平时期,梁夏海军也会安排自己的潜艇,跟踪监视任何试图靠近珍宝港的第三方潜艇。

    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在突然开战之后,能立即击沉妄想偷袭珍宝港的潜艇。

    至今杳无音讯,珍宝港也没出现被水雷封锁的迹象,那5艘执行布雷任务的攻击潜艇肯定是凶多吉少。

    正是如此,在布雷行动失败之后,斯塔克没有责备空军。

    不过,这其实只是开始。

    在接下来的打击行动中,因为指挥与协调出了问题,特别是前线指挥,有3支轰炸机编队没有能够按时到达发射导弹的空域。虽然这3支编队的60架轰炸机最后还是按照计划投射了导弹,但是前面耽搁的时间,足以让轰炸行动变得黯淡无光,至少无法完全达成既定的作战目的。

    不说别的,其中1支机群负责打击霍努岛的华莱士空军基地。

    因为耽搁了大约3刻钟,所以等到这些轰炸机投射的巡航导弹落下的时候,部署在该基地的作战飞机都已升空。

    此外,部署在基地外的防空部队也转移了阵地。

    关键还有,驻扎在该基地的1支工程部队赶在轰炸到来之前,安全无恙的撤了出去,而且隐蔽了起来!

    4日夜间,准确说是在日落之后,该工程部队返回了华莱士空军基地,开始修缮在轰炸当中损毁的跑到等基础设施。按照5日凌晨收到的消息,该部队非常给力,最快在5日下午就能够让基地恢复运转。

    为此,空军不得不对5日的轰炸行动做出调整,抽调宝贵的预备兵力对华莱士空军基地进行补充打击。

    到不是说轰炸机很宝贵,而是会占用出动能力。

    安排轰炸机打击华莱士空军基地,就肯定无法派去执行别的任务。

    相对而言,这些都是小问题。

    真正的麻烦在4日夜间到来,而且差点就导致战局失控。

    没错,就是梁夏空军发起的战略反击!

    ()


………………………………

第155章 战略海军

    梁夏空军在夜间发起的反击,虽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是对后继行动产生的影响却不可低估。

    因为被迫转移靠前部署的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比如大型预警机与加油机,而且撤下去的轰炸机还要占用内陆二线机场,所以到5日上午,纽兰空军无法按照作战计划继续轰炸霍瓦依群岛。

    这才开战的第二天!

    当然,斯塔克同样留了一手,或者说提前准备好了后备力量。

    纽兰海军东望洋舰队的8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潜艇!

    在最初的时候,有参谋建议,让这些巡航导弹潜艇执行战略突击任务,去攻击位于岛链防线后方,比如管岛的白止战军港与李铭博海军航空兵基地,或者狭夷本岛的军事基地,甚至是梁夏本土。

    其实,这也纽兰海军耗费数百亿纽币,建造与装备16艘巡航导弹潜艇的主要目的。

    在海军的所有舰艇当中,巡航导弹潜艇才是真正的战略突击力量。

    与战略轰炸机相比,巡航导弹潜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隐蔽靠近战略目标,在敌人产生警觉之前发起攻击。

    此外,巡航导弹潜艇的打击能力也远超轰炸机。

    “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潜艇拥有24套7管同心圆垂直发射系统,此外还能在前部鱼雷舱装载38枚雷弹,因此在理论上最多能够搭载206枚巡航导弹,并且在几分钟之内把垂直发射系统与鱼雷发射管里面的172枚巡航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如果提前做好了规划,能够同时打击172个目标。

    把16艘“俄亥俄”级全派出去,能同时打击3000多个目标!

    放眼全球,就没有一个国家,哪怕是梁夏帝国,能应付来自16艘“俄亥俄”级的导弹打击。

    在任何一个战略方向上,值得打击的战略目标都没3000个!

    只是,“俄亥俄”级远远算不上完美。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俄亥俄”级的性能指标十分突出,比当时任何一种现役巡航导弹潜艇都要先进,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攻击潜艇,但是存在的缺陷也很突出,其中一些根本就无法容忍。

    最严重的缺陷就是航速太慢。

    “俄亥俄”级的最快潜航速度只有24节,而且当航速超过8节之后,就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噪声。

    同时代的攻击潜艇,航速普遍都在30节以上,少数甚至超过了35节。

    此外,梁夏海军的“南江”级的最快安静航速超过了12节,甚至能达到16节,安静性能非常的突出!

    在“南江”级面前,“俄亥俄”级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纽兰海军没有想过让巡航导弹潜艇去跟敌人的攻击潜艇拼刺刀。

    搭载近200枚潜射巡航导弹,还要有更远的续航力,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巡航导弹潜艇的排水量普遍在15000吨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20000吨,而攻击潜艇的排水基本都在10000吨以内。

    关键还有,巡航导弹潜艇的动力系统并不比攻击潜艇好。

    通常,巡航导弹潜艇使用的同时代大型攻击潜艇的动力系统。

    正是如此,巡航导弹潜艇的航速肯定更慢。

    为了搭载战略巡航导弹,巡航导弹潜艇往往都有一个突出的龟背,也就会在航行当中产生较为明显的流体噪声。

    在“俄亥俄”级上,这个问题更加的突出。

    原因也很简单:为了能够在相对安全,即离目标更远的地方发起攻击,纽兰海军坚持要让“俄亥俄”级搭载的潜射巡航导弹拥有1500海里的射程,最好能够达到2000海里,也就是差不多3700千米。

    这个要求,直接让“俄亥俄”级的水下排水量逼近20000吨,拥有同时代巡航导弹潜艇中最为突出的龟背。

    至少跟梁夏海军的巡航导弹潜艇相比,“俄亥俄”级显得十分的臃肿。

    讽刺的是,专门为“俄亥俄”级研制,绰号“三叉戟”的战略潜射巡航导弹却没有跟上潜艇的研制与建造进度。

    这种导弹,在去年的年底才进行了第一次试射!

    虽然连续10多次试射都取得了成功,可靠性非常突出,但是要正式服役,恐怕还要等上大半年。

    结果就是,所有的16艘“俄亥俄”级装备的都是军方代号为C4的潜射巡航导弹。

    按理来说,这种导弹应该叫“海神”C4。

    说得简单一点,这是纽兰海军正式采购与列装的第四种潜射巡航导弹,之前的三种分别为“北极星”A1、“北极星”A2与“海神”C3,而“海神”C4其实是在3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也就是说,C4与代号“三叉戟”的新式导弹没什么关系。

    可问题是,为了在国会获得拨款,也为了欺骗对手,或者说自欺欺人,纽兰海军将其命名为“三叉戟”C4。至于还在研制中的“三叉戟”,则获得了D5的编号,以便跟这种导弹加以区别。

    其实,“三叉戟”C4的性能并不差。

    最大射程为1500海里,也就是差不多2800千米,勉强达到海军提出的要求。

    至于其他方面,只能说一般。

    比如,全程只能以高亚音速飞行。跟“海神”C3相比,采用了弹头分离技术,能够在飞行末端,也就是突防阶段,抛掉笨重的弹体,弹头依靠小型火箭发动机推动,完成最后的机动飞行。

    在理论上,如果采用高弹道,最后俯冲阶段的速度能达到3马赫。

    可问题是,战略巡航导弹在高空飞行很容易被击落,因此在实战当中,几乎全都是从超低空突防。

    如此一来,“三叉戟”C4的末段速度很难超过音速。

    此外,弹头的毁伤能力也不够强。

    虽然在理论上,“三叉戟”C4能携带重达1吨的单弹头,而且可以使用能够打穿5米钢筋混凝土的钻地战斗部,具备打击战略掩体的能力,但是要实现这个能力,对作战使用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因为钻地战斗部太重,必须得减少燃料,所以能达到的最大射程将缩短到1100海里。再比如,只有从高空俯冲,落点速度达到3马赫,钻地战斗部才能够达到设计的指标。如果是通常的超低空突防,弹头落点速度不到1马赫,那么最大钻深只能达到设计指标的三分之一。

    其实,大部分“三叉戟”C4配备的是高爆战斗部。

    这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1枚“三叉戟”C4只能对付1个目标。

    梁夏海军的第二代战略潜射巡航导弹,就能使用子母战斗部。后期改进型配备3个串联弹头,能够打击同一个区域内的3个目标。已经正式量产与服役,绰号“骇浪3”的第三代战略潜射巡航导弹,配备10个具备独立寻的能力的战斗部,能够对飞行途中,也就是航线附近的10个目标发起打击。

    在理论上,“骇浪3”的子弹头在小型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能飞行300千米,允许的最大偏移距离超过150千米。

    “三叉戟”D5针对的就是梁夏海军的第三代战略潜射巡航导弹。

    在确定战术性能指标的时候,纽兰海军瞄准的也就是“骇浪3”,主要性能指标都要求超过“骇浪3”。比如说,要求最多能搭载14个子弹头,而且每个子弹头都得具备机动飞行能力,而且能独立飞行500千米,从而让允许最大偏移距离超过250千米,获得更为宽广的打击范围。

    此外就是,每个战斗部质量不低于500磅,也就是大约227千克。

    其实,也就这一点要稍微差一些,“骇浪3”的子弹头是250千克。

    当然,“500磅”与“250千克”是跟枪械口径差不多的军用计量单位,也就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

    广义的“500磅”是指质量在375磅到750磅之间,并不是说一定得是500磅。

    在梁夏海军也一样,即“250千克”在当成炸弹口径使用的时候,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某个特定数值。

    要说的话,就是纽兰海军定下的战术性能指标太高,才导致“三叉戟”D5的研制工作一再延期。

    不然的话,也不会用“三叉戟”C4来充数。

    换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三叉戟”D5的性能太先进,或者说为了达到指标,不得不反复修改基本数据,特别是弹体直径,所以在16艘“俄亥俄”级全部建成后,纽兰海军才猛然发现,“三叉戟”D5根本就装不进“俄亥俄”级的垂直发射系统,要强行装载,就得用新的发射系统。

    也就是说,到时候16艘“俄亥俄”级都要返回造船厂进行大改。

    因为不能动耐压壳,只能拿7管同心圆垂直发射系统做文章,也就是把一套发射系统减少为3管,加上“三叉戟”D5肯定没办法用21英寸鱼雷发射管发射,所以在改装之后,“俄亥俄”级装载的潜射巡航导弹将由之前的200余枚锐减到72枚,导弹的装载数量,直接减少了六成!

    就算靠子弹头,打击能力增强了不少,可是自寻的子弹头的研制进度更加缓慢!

    再说,等到“三叉戟”D5服役的时候,“俄亥俄”号的服役时间已经超过了10年,进行现代化改进的意义并不大。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没有采购更多的“俄亥俄”级,而且在几年前启动了下一代巡航导弹潜艇的研制工作。

    这种代号为“SSCX”的新式潜艇,就是为“三叉戟”D5研制的。

    就斯塔克所知,SSCX才配得上“战略”二字,而纽兰海军也将通过这种潜艇,获得可靠的战略打击能力。

    说得简单一点,依靠“三叉戟”D5,SSCX能在北马群岛以东海域与北东望洋,对梁夏帝国本土核心地区实施远程打击。换句话来说,SSCX不用突破北起狭夷本岛,向南延伸到东南地区,最后到达咽喉海峡的“本土战略安全防线”,也就不用担心在突防的时候被梁夏潜艇击沉。

    要说的话,这也是过去几十年里,纽兰海军一直努力追求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为了证明海军的价值!

    一直都说,海军是战略军种。

    此外,纽兰海军在历史上也非常强大,不比梁夏海军差,纽兰共和国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可惜的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后,纽兰海军从来没有证明存在的价值。

    用别人的话说,拥有60万官兵的纽兰海军做出的贡献,还比不上连6万人都没有的国务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维护海外利益的是国务院的外交官,而不是海军舰队!

    即便是仅有的几次行动,对付的也不过是加勒比地区的弹丸岛国。

    至于海军宣扬与标榜的“战略”价值,不但从来没有使用过,也很不可靠。

    说得难听一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部署在珍宝港的梁夏潜艇到纽兰西海岸的军港外面蹲点,跟踪监视纽兰海军的潜艇,而肩负着战略使命的纽兰潜艇,很少去梁夏本土的港口外徘徊。

    其实,按照梁夏海军采取的盯防战术,只要纽兰海军的巡航导弹潜艇出港,肯定会有梁夏海军的攻击潜艇跟在后面,而且通常是由性能最好的攻击潜艇执行盯防任务,确保在开战后立即将纽兰潜艇击沉。

    为此,纽兰海军不得不动用大量反潜巡逻机与反潜战舰,在本土西海岸的外面,准确说是北东望洋东部海域构筑“堡垒区”,驱逐试图进入的梁夏潜艇,并且安排攻击潜艇为巡航导弹潜艇护航。

    可问题是,堡垒区离梁夏本土太远了。

    就算巡航导弹潜艇幸存下来,也要朝西边航行数千千米,才能打击梁夏本土核心地区的战略目标。

    显然,在战争时期,这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正是如此,在过去几十年里,纽兰海军并没有大量装备巡航导弹潜艇,每个级别都只建造了几艘。

    直到“俄亥俄”级才超过10艘。

    可惜的是,因为“三叉戟”D5的研制工作没能按计划完成,所以“俄亥俄”级依然没有可靠的战略打击能力。

    用国会议员的话说,这是16件总价值超过400亿纽币的“玩具”,其主要价值就是让海军有理由保留16艘巡航导弹潜艇的编制,让至少5000名潜艇部队的官兵,以及10倍于此的勤务人员获得金饭碗。

    只是,纽兰海军没有打算让“俄亥俄”级与“三叉戟”C4退役。

    不止是16艘“俄亥俄”级还能够服役20多年,还跟“三叉戟”C4有关。

    在经过了中期升级之后,“三叉戟”C4已经具备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可以充当超远程反舰导弹使用!

    当然,肯定存在很多的限制。

    只是,对于面对15支航母战斗群的纽兰海军来说,一种强大的反舰导弹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


………………………………

第156章 反舰利器

    任何时候,海军的第一任务都是夺取与控制制海权,舰队得面向海洋,也就是跟敌人的舰队交战。

    按照常规套路,肯定应该优先发展以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

    只是,对纽兰海军来说,这条路却走不通。

    前面已经提到,就算纽兰共和国飞速发展了几十年,可是论综合实力,依然远远比不上梁夏帝国。

    如果以至关重要的人口规模为准,就算再给纽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