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后不久,一名叛逃的,准确说是军情局策反的纽兰海军军官证实了这份情报,纽兰海军确实在设计超级航母,而且建造设计已经完成一大半,肯定能够在明年,即新历128年的中期动工。

    在理论上,建造设计只需要完成75%,就能够开工。

    虽然这名军官同样提到,这种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并没有达到10万吨,但是在提交给首辅与论议两院军事委员会的报告当中,军情局的官员耍了一个小手段,用的以2000磅为基准单位的短吨,而不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吨,更加不是以2400磅为基准单位的长吨。这也算是帮了海军的大忙。

    1短吨仅0。907标准吨。

    这么换算,9万多吨的大型航母边成了超过10万吨的超级航母。

    一番折腾下来,在新历137年的第二季度,论议两院通过了由首辅提交的提案,超级航母的设计工作正式启动。

    关键就是,必须在纽兰海军之前动工建造!

    留给舰船设计师的时间,1年都没有。

    如果重新设计,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是几十万张设计图,就能让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忙活好几年。更何况,重新设计肯定得听取军方意见,按新的战术标准确定具体性能指标。

    所幸的是,不需要重新设计。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的首席工程师,依然是赵禹。

    其实,“薛远征”级就是赵禹的最后一个作品。

    为了及时开工,赵禹提出了一个取巧之法,在“陈炳勋”级的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超级航母的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就是进行简单的放大处理,先把吨位提上去。

    其实,这也是最简单的部分。

    “陈炳勋”级的基础本来就不错,而且满载排水量超过了8万吨,飞行甲板的尺寸足够运作40吨级的舰载机,帝国海军航空兵在短期内不会谋求更大的舰载机,也就不用对飞行甲板动大手术。

    这样一来,舰体长度基本确定了下来。

    具体布局同样不用大改,第二批“陈炳勋”级对飞行甲板的布局做了调整,已经相当完美了。

    至于提高吨位,其实就是增加舰体宽度与吃水深度,扩大舰体内部的可用空间,并且改善内部的舱室结构。关键是,利用扩大的舰体,安装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并且扩大弹药库与燃料舱。

    总而言之,在保持载机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多出来的2万吨能解决“陈炳勋”级存在的性能短板。

    正是如此,只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帝国海军舰船设计院就完成了设计工作。

    随后,论议两院批准了第一批3艘的建造合同。

    在新历128年4月,“薛远征”号在浦州造船厂铺设第一块龙骨。

    第二阶段,就是对初始设计进行改进,解决存在的问题。

    因为“陈炳勋”级的设计已经相当的完善,特别是在总体舰型没大的问题,所以第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没有对“薛远征”级的外形做出大改,主要集中在内部,而且都是小范围改动。

    要说的话,主要针对的是各个子系统,尤其是动力系统。

    第一批3艘“薛远征”级的标准排水量接近8万吨,满载排水量刚好超过10万吨,配套的4台蒸汽轮机,输出功率仅有30万马力,只比“陈炳勋”级提高了2万马力,远远算不上强大。

    关键还有,“薛远征”级的舰体更宽,吃水也更深,航行阻力远大于“陈炳勋”级。

    虽然“薛远征”级采用的蒸汽弹射器更加先进,消耗的蒸汽更少,在作战航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低。

    比如说“薛远征”级在以每2分钟1架的速度弹射舰载机的时候,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4个小时,或者是以每分钟2架的速度弹射舰载机,确保在至少1个小时之内,航速不会低于30节。“陈炳勋”级在这两种情况下,把航速保持在30节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个小时与半个小时。

    但是相对来说,这套动力系统依然不够好。

    “薛远征”级的设计航速仅有31节,只比海军提出的30。5节高出0。5节,远远比不上能够跑到35节的“陈炳勋”级,甚至比对手还慢,即纽兰海军的“纽兰”级的最大航速都有33节。

    要说的话,这个速度也够用。

    依靠更加强劲的弹射器,只要甲板风速达到27节,“薛远征”级就能弹射40吨级的舰载攻击机。

    此外,这套动力系统非常的成熟,可靠性极高。

    凭借比“陈炳勋”级多出了40%的重油搭载量,“薛远征”级能够以30节的航速航行大约5000海里,或者是以22节的航速航行11000海里,如果把航速降到16节,能达到惊人的20000海里。

    只是,帝国海军显然不甘心。

    正是如此,第二批“薛远征”级最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改进了动力系统,把输出功率提高到35万马力。

    实际达到了36万马力!

    如此一来,第二批3艘,设计最高航速超过33节,轻载状态下甚至能够达到35节!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改进,不过主要是电子设备。

    也就是在完成了第二阶段设计后,赵禹才正式退休。

    所幸的是,舰船设计院的工程师没有让他失望。

    严格说来,按第三阶段设计方案建造的第三批“薛远征”级,才是真正完成体,即最终状态。

    与前两批相比,第三批“薛远征”级可以说是全新设计。

    关键,其实是时间充足。

    在舰体上,第三批“薛远征”级率先采用更加便宜,加工难度也更低,且整体性能更加突出的“低合金高强度钢”。

    仅此一项,就减少了十分之一的建造工时,而且在保持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体防护性能提高了近三成。因为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所以第三批“薛远征”级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50年。

    不过,最主要的改进依然是电子设备。

    第三批的首舰,7号舰“唐圣贤”号,将成为全球第一艘配备AESA,即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航母。

    其实,在建造第二批“薛远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想过,为其配备相控阵雷达。

    只是,当时能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而且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技术不过关,整套雷达十分的笨重。如果用在航母上,并且保证不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至少要把舰岛的投影面积增加50%,占用大约6个甲板停机位。至于相控阵雷达为航母提供的帮助,显然没有防空巡洋舰那么明显。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为航母配备AESA雷达,并不是要增强航母的防空作战能力,而是用一部雷达取代其他所有雷达。

    简单的说,其实是简化雷达系统。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缩小舰岛,取消用来安放警戒雷达的桅杆,腾出来的甲板能够增加2个停机位,或者利用这2个停机位的面积,改善与优化甲板系统,提高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面的作业效率。

    帝国海军的工程师,确实充分利用了这点面积。

    通过对停机位进行调整,第三批“薛远征”级的甲板作业效率至少提高了四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好处是,其最大日出动量,由之前的210架次提高到240架次,单波次出动量由42架次提高到46架次,一个完整攻击波次的回收作业时间,也由之前的75分钟缩短到了60分钟。

    毫无疑问,这可是实打实的提升!

    此外,第三批次“薛远征”级的自动化程度也更高,而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舰员与航空部门人员分别减少了15%与12%,共减员800多人,由前两个批次的5600余人减少到不足4800人。

    关键还有,前两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会在中期大修的时候,按第三批次的标准对电子设备进行升级改进。

    要说的话,“薛远征”级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

    客观的讲,“薛远征”级的意义不在“陈炳勋”级之下,是一种能改变海战游戏规则的存在。

    因为几乎没有缺点,所以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前,“薛远征”级的规划建造数量已经达到9艘。

    得益于航母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帝国海军的战术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开始了第三轮变革。

    只是,没人能否认,发起第三轮变革的并不是一种航母,而是一个人。

    严格说来,帝国海军的第三轮变革其实是第三轮军事改革的组成部分,为帝国整体战略服务。

    其实,这也是第三轮军事改革的一大特色。

    之前两次军事改革,各个军兵种,特别是三大军种,基本是各行其是,最多也就是相互交流,不存在统一指挥,以及统一调配的可能,因此前两轮军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大到改变战争面貌的程度。

    在周涌涛的推动下,第三轮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帝国的总体战略为核心。

    推动这次军事改革的不再是各个军兵种的战术需求,而是帝国的整体战略。

    关键还有,指挥改革的不再是各个军兵种的司令官,而是帝国的最高军政统帅。


………………………………

第136章 返璞归真

    站在帝国海军的立场上,第三轮军事改革的重头戏,用一个成语就能形容。

    返璞归真。

    前面已经提到,在大战结束之后,因为打垮了所有对手,所以帝国海军一度迷失在了独霸全球的光芒之中。等到在波伊战争当中尝到苦头,帝国海军担负起“断后”重任,不得不逆势而行。

    在这几十年里,帝国海军其实一直在原地转圈。

    最典型的,就是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术体系。

    用周涌涛的话来说,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化,是对海军价值的错误理解。

    关键问题只有一个:航母是什么?

    毫无疑问,航母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一套完整的海上作战体系中的核心存在。

    这也是航母跟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虽然在航母诞生前,也就是战列舰称霸海洋的时代,海军同样是依靠体系作战,战列舰只是骨干打击力量,但是在舰队决战当中,战列舰是绝对的核心,其他舰艇并不具有决定性价值。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是一对一的战斗,战列舰绝对是无敌的存在。

    显然,航母没这么大的优势。

    在航母的时代,航母只是搭载与运作舰载航空兵的平台。哪怕把舰载航空兵当成航母的组成部分,航母也只是舰队里的力量担当,即负责火力输出,在防御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不突出。

    可见,在航母诞生之后,海军才真正进入到系统作战的时代。

    由航母充当核心的舰队,必须得具有称霸海洋,针对所有潜在对手均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实力。

    往简单说,航母舰队必须具备完善的作战能力,不但能够制海与制空,还要有反潜、对陆打击与远程兵力投送能力。

    正是依据这套理论,帝国海军才打造了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航母战斗群。

    也正是依靠航母战斗群,帝国海军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击败了所有对手,成为唯一的全球海军。

    这个时代的航母战斗群,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用当时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一支航母战斗群消灭不了的敌人,如果有,那就多派几支航母战斗群过去。

    只是,前面提到了一个问题。

    在跨时代的发展中,为了保持相对强大的作战能力,航母战斗群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作战效率也越来越低。

    任何一个系统,效率总是跟基本单元的数量成反比。

    可问题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只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在第二轮变革当中,其实就是把航母战斗群拆散成多支作战编队,而航母打击群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除了航母打击群,还有以反潜航母为核心的反潜编队,以及由两栖攻击舰为首的登陆舰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海军的作战体系不但没有变得更加精简,还削弱了航母在海军战术体系中的价值。

    也就是这一轮变革引发了“航母无用论”。

    在“航母无用论”甚嚣尘上的那几年,帝国海军还专门组织人员,就是否需要继续建造大型航母进行探讨。帝国论议两院的军备委员会还专门拨款,委托设计方搞出几种中型与小型航母的设计方案。要不是帝国海军坚决反对,白止战与李铭博等名将还健在,恐怕在第一批“陈炳勋”级建成后,论议两院的那些大老爷就会强迫海军建造4万吨,甚至2万吨的中小型航母。

    此后,导致军情局局长引咎辞职,数名海军将领提前退役的“吨位事件”,也跟“航母无用论”有关。

    显然,必须得重塑航母在海军体系当中的价值。

    在周涌涛入主首辅官邸之前,帝国海军的众多将领,一直在为此努力。

    其实,带头人也就是周涌涛。

    做为在白止战之后,帝国海军最为杰出的统帅,周涌涛对航母的认识,其实还在白止战之上。

    不要忘了,白止战是从战列舰时代走来的统帅,而周涌涛在一线部队服役的几十年都是在航母上度过。

    出任首辅之前,周涌涛把重点放在舰载航空兵这边。

    在他的推动下,“战…9”项目顺利推进,而且有了“战…12”项目,由新式舰载运输机充当平台的“巡…4”舰载反潜巡逻机与“指…11”舰载预警机,以及在相互妥协之后由海军牵头的“攻…X”项目。

    只是,在这些项目瓜熟蒂落之前,周涌涛就住进了首辅官邸。

    在海军航空兵的主要舰载机项目当中,以“运…7”双发舰载运输机为平台,被寄予厚望的“指…11”迄今都没完成,甚至连样机都没制造出来。在5年之前的新历145年,该项目被无限期搁置,替代方案是把为其研制的雷达系统装到“指…6”上面,发展一种价格更低廉的舰载预警机。

    受此影响,就连“运…7”项目都被束之高阁。

    所幸的是,抢先起跑的,也是在前期最受重视的“巡…4”推进得非常迅速,在“运…7”项目下马之前就完成了验收试飞,还拿到了帝国海军的订单,顺利加入了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序列。

    在周涌涛策划的海军第三轮变革当中,“巡…4”是最重要的舰载机。

    原因也很简单,这种反潜巡逻机是去掉航母“攻击”头衔的关键所在。

    在航母打击群里面,攻击航母不承担反潜任务,准确的说是舰队反潜任务,因此在攻击航母搭载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里面,通常没有反潜巡逻机,最多配备几架反潜直升机,舰队反潜任务由反潜航母承担。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反潜巡逻机不够先进。

    在“巡…4”之前的“巡…2”,以“运…6”双发活塞螺旋桨舰载运输机为平台,性能根本算不上先进。

    虽然后来进行改进,特别是换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巡…2”的性能有了提升,但是依然无法应付增强的威胁,反潜作战效率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也就没办法缩小反潜巡逻机大队的规模。

    为此,就只能由反潜航母搭载反潜巡逻机。

    “巡…4”出现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凭借喷气式发动机赋予的更快的飞行速度,以及更大的起飞重量,“巡…4”在执行典型的舰队外围反潜任务时,作战效率是“巡…2D”的10倍。理论上,以前需要1个中队的30架“巡…2D”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1个中队,最多8架“巡…4A”就能完成。因为让大型航母搭载8架反潜巡逻机,占用面积不会比搭载8架反潜直升机多多少,对舰载航空兵联队的打击能力没太大影响,所以在“巡…4A”正式服役后,帝国海军不再需要专门的反潜航母。

    显然,这就是“攻击航母”被“超级航母”取代的基础条件。

    这样一来,把航母打击群改回航母战斗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这并非关键所在。

    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全面的作战能力,这里面同样包括航母打击群强调的攻击能力。

    在根本上,航母的头号价值,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攻击能力。

    航母的攻击力,来自舰载航空兵,尤其是性能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管把舰载战斗机吹得多么先进,在帝国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主角永远都是攻击机。“战…6”的时代,帝国海军还放弃了专职防空战斗机,舰载作战飞机都能够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周涌涛才会积极推动“攻…X”项目。

    为了让海军主导下一代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周涌涛不惜交出了“未来先进战斗机”,也就是“战…X”项目的参与权,答应由空军牵头,并且首先满足空军的战术需求,在空军型的基础上研制海军型。

    其实,这很好理解。

    对海军舰载航空兵来说,舰载战斗机其实是截击机,头号任务是以冲刺速度飞到几百千米外,然后用远程导弹击落那些携带重型反舰导弹的轰炸机,并不是跟敌人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如果跟敌人的舰队交战,更加应该以进攻为主。

    至于对付敌人的攻击机,那就更加不在话下了。

    舰载战斗机围绕航母战斗群作战,后方有舰载预警机的支持,海面上还有防空战舰,对付携带轻型反舰导弹的攻击机绝对是信手拈来。依托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甚至不用舰载战斗机去拦截攻击机。

    这种截击属性,在“战…9”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是充当截击机使用,“战…9”再战20年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在空军的“战…X”之上研制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出了问题,海军也能够通过改进“战…9”,比如换上性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达来延长其服役时间,也就能从容不迫的研制新式舰载战斗机。

    其实,这本身就是周涌涛为海军航空兵制订的计划。

    空军搞的“战…X”能用就用,要不能用就另起炉灶。

    此外,还放弃了“指…11”项目。

    严格说来,放弃“指…11”也是妥协,或者说当初启动“指…11”项目,就是在为将来妥协做准备。

    与舰载反潜巡逻机不同,舰载预警机对飞行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

    就“运…6C”本身来说,因为换上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以充当舰载预警机的平台肯定是绰绰有余。

    正是如此,在海军的规划中,需要的不是“指…11”,是换上AESA雷达的“指…6D”。

    可见,在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下一代舰载机当中,用来取代“攻…5”的“攻…X”,拥有最高优先级。

    可惜的是,“攻…X”的研制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

    往前追溯,早在20多年前,帝国海军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研制一种能够以两倍音速冲刺飞行,最大起飞重量低于40吨,作战半径超过1500千米,载弹量至少达到10吨的重型攻击机。

    如果研制程功,就用来取代“攻…5”。

    这些技术性能指标,哪怕放到现在都非常超前。

    结果就是,在完成论证之后,帝国海军不得不承认现实,转而寻求跟有类似需求的空军进行合作。这就是,空军也在研制2倍音速重型攻击机,用来取代众多在大战之后采购的战术轰炸机。

    当时,帝国海军相中的就是空军最新式的“攻…8”。

    按海军的设想,在“攻…8”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性能指标,能够研制出适合海军的重型攻击机。

    不得不说,帝国海军乐观得有点过头。

    “攻…8”在定型的时候,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而海军舰载型需要提高机体的结构强度,还要做防腐处理,空重要增加2吨左右,因此就算是降低其他性能指标,最大起飞重量也无法控制在40吨以内。

    以当时的技术,从“攻…8”发展而来的低配版舰载攻击机至少都有45吨。

    显然,这个重量完全没办法接受。帝国海军最新式的蒸汽弹射器,设计最大弹射重量也就只有40吨。

    加上其他原因,比如需要分摊“攻…8”的研制经费,海军最终打了退堂鼓。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攻…5”进行多次现代化改进,延长其服役时间。

    其实,即便是周涌涛主持海军的装备建设工作,“攻…X”项目的推进工作也很缓慢,并不是一帆风顺。

    这里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非技术原因。

    关键,其实是“攻…5”的服役时间太长了。

    虽然帝国海军航空兵有过很多异想天开的念头,但是在放弃了“攻…8”改进型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提高舰载航空兵打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挖掘“攻…5”的潜力。

    必须得说,“攻…5”确实是一种很优秀的舰载攻击机,超过30年的服役寿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个时代的舰载机,甚至是战术飞机,绝大部分的服役时间不到20年!

    只是,“攻…5”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最突出的就是飞行速度太慢!

    正是如此,在“攻…X”项目初期,准确说是前几年,帝国海军坚持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飞行能力。

    在立项的时候,还把“典型作战挂载下在12000米高空达到1。4马赫巡航飞行速度”放在了首位。

    这个指标,等于锁死了“攻…X”的其他性能。

    结果就是,“攻…X”项目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直到新历144年,也就是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的那年,另外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先进攻击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之后,帝国海军才猛然觉醒。


………………………………

第137章 现实难题

    对帝国的海军将领来说,空军的“攻…11”在锡兰王国平叛行动中的惊人表现,简直就是一计响亮的耳光。

    当年,帝国海军就重新拟定了“攻…X”的性能指标,并直接放弃了超音速飞行能力。

    调整之后,隐身性能摆在了首位,其次是2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以及具有低可探测性的战场感知能力与通信系统。因为以激光制导炸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弹药已经成熟,所以海军不再强调载弹量,由12吨降低到内部弹仓挂载4吨,以及额外设置6个1500千克级外部重载点。

    至于起飞重量,仍然以40吨为上限。

    其实,只要不再要求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利用新式技术研制一种40吨以内的隐身舰载攻击机,并不是什么难事。

    次年,新历145年,三家厂商就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有趣的是,三家厂商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在当时看来,还非常前卫的飞翼升力体布局。

    这也是满足隐身性能与大航程指标的唯一选择。

    因为三家厂商的设计方案几乎是如出一辙,所以在年底,帝国海军让三家厂商联合组建项目小组。

    此后,“攻…X”项目进入了快车道。

    短短3年之后,在新历148年的年底,第一架“攻…X”样机正式下线,并且在首飞之后获得“攻…12”的军方编号。接下来,承包商陆续交付了7架原型机,项目由此进入到设计试飞阶段。

    按照计划,设计试飞工作将在新历151年宣告结束。

    不出所料,首批量产型,准确说是按量产标准改进的试飞原型机,将在新历151年交付给海军的教导大队。

    如果一切顺利,将在新历151年年底,或者152年年初,组建第一个“攻…12A”重型攻击机中队。

    帝国海军也将就此进入隐身时代。

    只是,仍然比空军慢了半拍。

    当然,只要“攻…12A”顺利入役,帝国海军的第三轮变革就将取得阶段性胜利。

    至于这种攻击机的价值,完全用不着怀疑。

    虽然在执行风险巨大的高强度打击任务时,“攻…12A”只能使用两个内部弹仓,最多能挂载4吨弹药,远低于“攻…5F”,但是凭借更强的生存能力,“攻…12A”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了“攻…5F”。

    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攻…12A”一般挂载为4枚1000千克级、或者8枚500千克级、或者12枚250千克级的激光制导炸弹,或者2枚远程空对地导弹,或者4到6枚短程空对地导弹。

    对海打击,通常是2枚2000千克级重型隐身反舰导弹。

    关键就是对海打击能力。

    虽然反舰导弹由6枚减少到2枚,而且只能亚音速飞行,但是这种为“攻…12A”量身定制的反舰导弹,拥有同时代最突出的突防能力,打击效率比“攻…5F”使用的KD…12提高数十倍。

    此外,还能够充当空射巡航导弹使用。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的打击范围,将由2000千米“战术”级别扩大为3500千米“战略”级别。

    可惜的是,绰号“没羽箭”的XKD…30的研制进度比“攻…12A”还慢!

    关键就是,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太过苛刻。

    往简单说,就是要在2000千克,长度不超过4米、直径不超过0。5米的弹体里面,实现600千米的最大射程,0。95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最后60千米在海平面高度不低于3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还必须具备隐身能力,RCS面积低于0。01平方米,而且弹头质量不低于500千克。

    要说的话,弹重指标还算是比较宽裕。

    真正的问题是尺寸。

    哪怕海军在后来放弃了通用要求,不再要求能够由潜艇搭载使用,从而把弹体直径放宽到0。8米,也就是“攻…12A”弹仓所允许的最大值,其弹体空间也难以实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

    有趣的是,“巡航导弹”版反到率先完成研制工作,在去年就已定型,并且在大战爆发之后开始量产,其正式编号为KD…30A。因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冲刺飞行能力,巡航飞行速度降低到0。85马赫,所以KD…30A不但把质量减轻到1650千克,还在保持500千克战斗部的情况下,获得了1500千米的射程。

    因为性能非常出色,所以KD…30A还获得了空军的青睐。

    不过,也并非尽善尽美。

    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太贵。

    哪怕应国防部要求,海军与空军联合下达订单,第一批就采购了15000枚,出厂单价依然是KD…20与DD…20的5倍。按厂方提供的报价单,只是隐身涂料与电子设备,就占到了总价的60%。

    当然,在战争时期,这个价格勉强能接受。

    海军想获得的其实是反舰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