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此之前,因为要指挥波沙湾这边的战斗,所以丁镇南不太关心梵罗国那边的事情,至少没有主动询问过。

    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证明了他的担忧。

    在迪迦拉“遇刺”之后,首都卫戍部队迅速控制了场面,随后以抓捕刺客为由,控制了几乎所有反对派政治家。在短短几天之内,忠于迪迦拉的少壮派军官不但掌控大局,还清洗了大部分跟迪迦拉唱反调的高级将领。那些没有被清洗掉的,也识趣的交出了军权,退出核心权力圈。

    显然,如果迪迦拉已经死了,遭到清洗的就会是忠于他的少壮派军官。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立即给施授良打电话,在说明了情况后,提出马上去巴铁,负责那边的作战行动。

    施授良没耽搁,立即安排了专机。

    让丁镇南没有想到的是,施授良要跟他一起离开沙乌地。

    不过,施授良不去巴铁,而是回帝都,去面见首辅。

    在飞机起飞后,丁镇南大致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结论显而易见,梵罗国不宣而战,而且一口气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兵力,就是要逼迫梁夏帝国出兵。

    简单的说,开辟第三条战线。

    虽然巴铁军队表现神勇,在开战之后不但没有落败,反到夺得主动权,让梵罗空军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但是看整体战略,巴铁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反败为胜,甚至无法顶住梵罗军队的轮番攻击。

    那可是长达1000多千米的战线!

    就算在这条战线上,总共才3处主要战场,围绕伊堡的北部战场,以萨特莱杰河东岸为主的中部战场,与兵锋直指卡拉奇的南部战场,可是如此宽大的正面,足以让巴铁军队首尾难顾。

    在专机起飞后不久,参谋送来了最新战报。

    梵罗军队已经在信德省东部取得突破,击溃了科克洛巴尔的守军,正沿着铁路线向西边推进。

    预计,将在夜间与第24机步师外围部队遭遇。

    这可不是好事。

    为了降低国防开支,集中有限的财力搞工业化,在正式加入东方集团之后,巴铁就把南部地区的防御交给盟友,也就是梁夏帝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第24机步师的头号任务就是守住卡拉奇。

    巴铁就只有这一座大型深水良港!

    当然,帝国也需要这座港口。

    正是如此,巴铁陆军才能把常备兵力削减到60万,而且把主力装甲部队全都部署在中部与北部地区。

    这么安排,还跟巴铁的地理环境有关。

    受到塔尔沙漠隔绝,以卡拉奇为核心的南部地区跟中部地区的关联不是很紧密。

    因为只有一条铁路,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很一般,所以装甲部队在两个地区之间难以来回机动。

    总而言之,守卫卡拉奇的主力是第24机步师。

    现在的问题是,梵罗陆军很有可能把重点放在南面。

    不止是为了打下卡拉奇,也是要打垮第24机步师,或者说通过对付第24机步师向梁夏帝国施压。

    其实,只是强攻卡拉奇,就足够让梁夏帝国出兵参战了。

    虽然在周涌涛担任帝国首辅之后,帝国加大了在巴铁的投入,包括动用大量资源来扩建瓜达尔港,但是才短短几年时间,就算瓜达尔港已经具备支持舰队作战的能力,也没多大的价值。

    关键就是,没有通往瓜达尔港的铁路,唯一的地面交通就是一条沙漠公路。

    主要还是得依靠卡拉奇。

    可见,只要梵罗国在此方向上投入了重兵,帝国就必须出兵,还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主力部队运送过去。

    比海运还快的,也就只有战略空运了。

    这里面涉及到大量问题。

    首先就是,要不要着重加强第24机步师?

    虽然在卡拉奇有3个作战旅,但是这3个旅都属于西部战区,按计划是加强给第17装甲师,而第24机步师属于南部战区,就算指挥体系是大差不差,西部战区的军官也未必愿意接受南部战区的指挥。

    那么,就得考虑把第17装甲师送往巴铁。

    如果有足够多的运输机,特别是“运…10A”战略运输机,在理论上只需要一周,就能够把第17装甲师的全部官兵与装备送到卡拉奇附近,然后用2到3天时间,就能让作战部队进入状态。

    可惜的是,帝国空军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战略运输机。

    现在,几乎所有“运…10A”都在大陆战场执行任务,而且是很重要的任务,没办法分身他处。

    此外,就算有足够的战略运输机,也等于要削减在波沙湾的兵力投入。

    从这个角度看,梵罗国在这个时候参战是为了拯救即将战败的伊拉克。

    看得再长远点,也是在给波伊国打气,好让波伊国尽快出兵参战,从而在波沙湾方向上反败为胜。

    那么,果真如此吗?

    对施授良做的这个分析,丁镇南不是完全赞同。

    首先就是,伊拉克会因为梵罗国参战而免于战败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哪怕立即让第17装甲师去巴铁,在第7装甲师已经完成了扩编,而且能够继续扩充为野战军的情况之下,侯赛因政权最多也就能多存活一段时期,长则一个月,短的话恐怕连一个星期都没有。

    此外还有,伊拉克是否战败,对大战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毫无疑问,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梵罗国参战,跟伊拉克没任何关系。

    至于给波伊国打气,那就更不靠谱了。

    波伊当局摇摆不定,根本就不是秘密,而且波沙湾地区联军云集,除了有即将扩充成野战军的第7装甲师,还有西部战区的第14机步师,因此波沙领导人未必有胆量在这个时候参战。

    再退一步,就算波伊国参战,也未必会面向伊拉克,更有可能是对付巴铁。

    往简单说,就是从西边攻打巴铁。

    果真如此,在今天凌晨不宣而战的就不止是梵罗国!

    真要能说服波伊国的领导人,那么不管是居中串联的纽兰共和国,还是梵罗国,都会首先搞定波伊国。

    也就是说,梵罗国与波伊国会同时向巴铁开战。

    既然波伊国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动进攻,也没向巴铁宣战,那么就不大可能在梵罗国取得决定胜利之前参战。

    如此一来,梵罗国不宣而战,跟鼓动波伊国参战没半点关系。

    此外还有,波伊国与梵罗国一向不大对付。

    在梵罗国正式跟纽兰共和国结盟之前,波伊国才是纽兰共和国的头号盟友,两国关系可以说如胶似漆。有了梵罗国之后,纽兰共和国逐渐疏远了波伊国,或者说降低了对波伊国的重视程度。原本很多应该提供给波伊国的援助,都落到了梵罗国手上,波伊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大受影响。

    那么,梵罗国为什么要不宣而战?

    既然迪迦拉没有死,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就不该采取如此卑劣,会让对手同仇敌忾不的方式来发动战争。

    在历史上,那些不宣而战的国家,没一个有好下场。

    如果梵罗国参战跟波沙湾这边的战争无关,难道跟大陆战争有关?

    显然,这个猜测同样经不起推敲。

    虽然在独立后,梵罗国就依靠曾经是布兰王国殖民地的身份,在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左右逢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只要钱不是问题,梵罗国就能够从这两大集团购买任何想要的武器装备,且很少受到刁难,但是往根本上讲,梵罗国还是主要依靠北孤集团,与西陆集团的关系算不上密切。

    在经济往来上,那就更加如此了。

    纽兰共和国一直是梵罗国的头号贸易伙伴,而迢曼帝国跟梵罗国的贸易额,甚至比不上梁夏帝国。

    至于地缘政治,哪怕有一些厉害关系,也不算密切。

    说得直接一点,因为被帕缪高原,以及世界岛腹地的荒漠与隔壁隔开,所以不管大陆战争的结果如何,对梵罗国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就算西陆集团战败了,梵罗国也未必会受到不利影响。

    能拯救迢曼帝国的,其实是、也只能是纽兰共和国。

    纽兰共和国都没有表示,梵罗国又急个什么呢?

    就算梵罗国能够动员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作战人员,也无法翻过帕缪山脉,更加谈不上驰援西陆集团。

    “不管怎么样,梵罗国得依靠纽兰共和国,所以我们不需要想那么多,只要盯紧纽兰共和国……”

    “纽兰共和国?”施授良还没有说完,丁镇南突然冒了一句出来。

    施授良点点头,原本还打算接话,注意到丁镇南的严肃表情之后,立即知道他是在自言自语。

    丁镇南在想问题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会不自觉的锁紧眉头。

    不了解他的人,还会认为他跟谁苦大仇深。

    “我们搞错了因果关系,”丁镇南抬起头来,才注意到施授良盯着他,“梵罗国的所作所为确实跟纽兰共和国有关系,只不过不是在向纽兰共和国表忠心。真要是的话,迪迦拉就没有必要演苦肉计了。”

    “那是为什么?”

    “东望洋第四舰队,是白华伟在指挥?”

    施授良愣了下,随后就点了点头,并且明白了丁镇南的意思。

    梵罗国突然对巴铁发动突袭,而且是不宣而战,是在为纽兰共和国打掩护,帮纽兰海军创造偷袭机会。

    只要帝国把重点放在南方次大陆,必然会忽视其他方向。

    “他在那边应该没啥问题吧?”施授良明显没有多大的把握,或者说有点担忧。

    面对施授良的问题,丁镇那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

    他俩都是陆军将领,哪怕丁镇南算得上是很少见的全才,也不敢对海军舰队作战的事情妄下定论。

    何况,纽兰共和国还没有参战呢。

    不过,丁镇南也是在通过施授良,去提醒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白华伟,也就是由施授良出面给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发警告,提醒东望洋那边或许会有剧变,尽快做好遭到突然袭击的准备工作。

    最关键的,就是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港,别呆在珍宝港里等着挨炸。

    舰队才是关键,只要舰队在,就还有希望!


………………………………

第134章 跌宕起伏

    东望洋的中部,霍瓦依群岛以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旗舰“刘长勋”号。

    虽然帝国海军还有2艘专职旗舰,但是分配给东望洋舰队的那艘,一直留在那球港,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舰队对抗演习的时候才会离开码头,载着舰队司令官,以及100多名参谋官兵出海活动几十天。

    因为舰龄超过了30年,所以帝国海军不再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特混舰队的旗舰依然是司令官坐镇指挥的航母。

    战后几十年里,帝国海军舰队编成与战术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大战结束之后。

    大战后期,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就已诞生,还被迢曼空军派上了战场。因为战局在协约集团掌握之中,战略优势也极为明显,加上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程偏短,所以没有得到帝国的重视。

    直到大战结束,在空军成立之后,才装备了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短短几年之内,也就是在新历110年前后,喷气式战斗机就淘汰了空军装备的所有活塞螺旋桨战斗机,统治了天空。

    只是,海军没这么幸运。

    虽然在战后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解决了很多性能缺陷,比如说“战…1A”,即帝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作战半径达到了700千米,后来的改进型在携带2具副油箱之后超过1000千米,但是与活塞螺旋桨飞机比,喷气式战斗机还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对海军航空兵来说完全无法忽视的问题。

    着陆速度太大,允许的最小速度远远超过了活塞螺旋桨飞机。

    空军的战斗机,可以在长度超过2000米的跑道上降落,因此着陆速度快一点,不算是大不了的问题。

    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飞行甲板长度有限,所以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得足够的低。

    对大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尤其是几十艘“行省”级大型航母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的突出。因为飞行甲板受到舰体长度的限制,没办法延长,所以就算这些航母在战后陆续接受了现代化改进,用上了斜角甲板,着陆区的长度也不够,必须对舰载机的着陆速度做出严格限制。

    这样一来,低速性能糟糕的喷气式战斗机根本没法上舰。

    结果就是,在帝国空军,乃至全球空军都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喷气时代的时候,帝国海军航空兵依然在使用活塞螺旋桨飞机。

    帝国海军的影响力,在这几年跌到了谷底。

    因为活塞螺旋桨战斗机性能太差,没法确保舰队制空权,还一度出现了“航母无用”的论调。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就是在大战期间累积下来的家底。

    舰载战斗机不够好,只不过航母有几十艘!

    关键还有,海军同样能够从技术进步当中获益。

    随着为了搭载喷气式舰载机,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一种航母,即带有浓烈试验性质的“帝都”级建成服役,在新历112年的年底,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也进入了喷气时代。

    紧接着就是长期压抑之后的井喷。

    在新历112年,第一艘“行省2”级完成代号“契约”的现代化改进,把直通甲板换成向左倾斜11度的斜角甲板。此后发几年,除了因为受损提前退役的3艘,剩下的23艘“行省”级与“行省2”级都接受了类似的现代化改进,换上了斜角甲板,从而具备了搭载与使用喷气式舰载机的条件。

    与此同时,空气动力学也在飞速发展,加上性能更先进,可靠性更高的航空发动机,大量性能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陆续问世,之前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也在工程师手里逐一得到解决。

    到新历119年,最后一艘“行省2”级完成现代化改造,加上新建的大型航母,帝国海军总共拥有36艘攻击航母。

    此外,还有27艘反潜航母,17艘能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两栖攻击舰。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简直是如日中天!

    当然,主要指的是数量。

    比如在36艘攻击航母当中,没有一艘的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帝国海军寄予厚望的“陈炳勋”级还在船台上建造,至于更加强大的“薛远征”级,连设计都没完成。

    当时的帝国海军其实是大而无当。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发起了战后第一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主要就是针对航母。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航母的战斗力不够强。

    拿“帝都”级来说,这种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载80架飞机,载机数量反到不如大战期间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舰载机执行打击任务,就无法搭载太多的反潜巡逻机。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占用了飞行甲板,所以就算装上几架反潜巡逻机,也未必能派出去执行任务。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1艘航母不够,那就把几艘航母编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作战要求,在一支战斗群里面编入数艘不同类型的航母。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

    在此之前,为了保持战斗群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个级别的两艘或者三艘航母编在一支战斗群内。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通常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将根据作战强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胁,编入1艘到3艘攻击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潜航母。如果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或者支持陆战队发起两栖登陆作战行动,需要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还可以编入1艘到3艘两栖攻击舰。

    如此一来,一支战斗群最多有8艘“平顶船”,可搭载约400架固定翼舰载机。

    像这样一支航母战斗群,在当时能够打垮几乎任何一个对手!

    即便是面对西陆集团与北孤集团,也只需要调集3支航母战斗群,就能获得绝对的制海优势。

    当然,问题也非常突出。

    “满编”状态之下的航母战斗群,需要约30艘护航战舰与保障舰船,得由近3万名海军官兵来驾驭这些舰船。如果把后方基地的人员也算上,维持一支满编航母战斗群,差不多需要10万名官兵。

    在大战之后的和平时期,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按照这个编制体系,如果帝国海军按第一轮军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缩减到120万,在扣除了非战斗人员之后,最多只能维持7支航母战斗群。当时的帝国海军,需要18支航母战斗群来维持全球部署。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建造航母的时候,一直求“大”的关键所在。

    虽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综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点的航母少,而且掩护1艘大航母需要的护航战舰也更少,即大航母对人员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关键还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时代的需求。

    这里,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搞的第二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这次变革同样由舰载机开始,即舰载机性能的提升,要求海军必须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载平台。

    在新历120年之前,超音速时代就已到来。

    可惜的是,海军再一次落伍。

    到新历121年,也就是“陈炳勋”号建成交付,帝国海军航空兵才进入超音速时代,当时只有“陈炳勋”级能够搭载帝国海军装备的超音速舰载战斗机,其他的航母,都因为飞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弹射器的功率不够,或者是机库高度太低,都没法搭载与运作这种新式舰载战斗机。

    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小型舰载机具备了超音速飞行能力,海军的其他航母才具备搭载超音速舰载战斗机的能力。

    只是,“陈炳勋”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帝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着重强调了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质。

    性能强大的“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就是这次改革的物质基础。

    因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鉴了前面几级大型航母,特别是“帝都”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炳勋”级依靠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机,就能应付一场低烈度战争,没有必要编入其他“平顶船”。

    如果是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就让2艘或3艘“陈炳勋”级组成特混舰队。

    当然,这还跟性能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有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6”。

    “战…6”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第一种多用途舰载机,第一种两倍音速舰载机与第一种双座舰载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第一种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时代空军战斗机的舰载机!

    “战…6”极大的简化了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1个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需要5种作战飞机,有“战…6”之后,一下就减少到了3种。

    如果不是海军强调远程打击能力,而“战…6”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比重型舰载攻击机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够取代“攻…5”,让帝国海军在30年前就把舰载作战飞机减少到2种。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在努力减少舰载机的种类,因为这是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效率与降低后勤负担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即便过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载3种作战飞机。

    因为性能极为出色,所以“战…6”不止是统治了帝国海军的航母甲板,还夺走了一直属于空军的出口市场。

    在停产前,“战…6”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约3000架用于出口。

    此外,帝国海军退役的“战…6”,也有很多被当成过剩物资,在进行必要改进之后,援助给友好国家。

    空军同时代的“战…8”,总产量不到3000架,而且几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强调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在“陈炳勋”级服役后不久,帝国遭受了战后首次惨败,输掉了波伊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几乎耗光了帝国的国力,大战的红利更是挥霍一空,帝国在此后被迫开始进行战略收缩,但是在新历130之前,负责维护全球利益的帝国海军,仍然需要保持扩张的势头。

    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须站出来撑起场面。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之后,就立即进行全面收缩,那么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必然会分崩离析,帝国的声望必然遭受重创,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

    如果把超级霸权在全球范围的对抗比喻成战斗,那么在大部队撤退的时候,必须得有部队留下来断后。

    显然,负责“断后”的就是帝国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进行的扩张,得受到严格限制。从总体上看,更像用来欺骗敌人的虚张声势。

    对海军的拳头,航母战斗群进行调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时,帝国海军大肆鼓吹攻击性,夸大“陈炳勋”级的作战能力,说是引导海军的发展潮流,其实是在搞战略欺骗。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海军的扩张势头只保持了几年。

    在新历137年,帝国当局正式承认纽兰共和国,并且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帝国海军的“扩张”正式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早在10年之前的新历127年,帝国海军的实力就跌到了谷底。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遇到的第二个低谷期。

    不管帝国海军把“航母打击群”吹得有多么的神乎其神,仅保留了15艘航母,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的努力并没白费。

    在某种意义上,帝国海军在战后的第二轮变革,其实是在为第三轮变革做准备,更想是高潮到来前的铺垫。

    说得直接一点,第二轮改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增强战斗力,而是要从战后独霸全球所产生的迷失当中走出来,以便应对全新的国际形势,即在纽兰共和国振兴之后,帝国海军独霸全球的时代就已结束。

    不管帝国海军的高层怎么想,都必须认真对这个实力相当的对手。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周涌涛上任后,也就是新历的144年,开始了重铸辉煌的第三轮变革。


………………………………

第135章 超级航母

    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之前,海军第三轮改革就已开始。

    标志事件就是:“薛远征”级超级航母在新历127年获得了批准,在新历128年的年初正式动工建造,在3年之后下水,最终在新历134年年底交付给,帝国海军由此迈入了“超级航母时代”。

    有趣的是,该级第一批次的3艘,即“薛远征”号、“白止战”号与“廉旭升”号,仍然被称为攻击航母。

    这恰好反应出帝国海军进行编成与战术变革的历程。

    之前已经提到,在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把航母分成了“攻击”与“反潜”两种,并且以航母战斗群为舰队基本作战单位。在“陈炳勋”级服役之后,出于战略方面的考量,将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攻击群,因此“攻击航母”依然保留了下来,只是不再建造专门的“反潜航母”。

    这个时期,一般是把那些即将退役的老旧航母当成反潜航母使用,主要就体现在舰载航空兵的编成上。说得简单点,反潜航母会搭载更多的反潜巡逻机与反潜直升机,并减少攻击机的数量。

    在大战当中建造的“行省”级与“行省2”级,最后几乎都以反潜航母的身份退役。

    清楚可见,在第一批“薛远征”级服役的时候,帝国海军的战术思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薛远征”级似乎只是“陈炳勋”级的放大版。

    事实并非如此。

    没转变过来的,其实是帝国高层,帝国海军沿用“攻击航母”的称呼,无非是想更加顺利的获得拨款,好尽快启动建造工作。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薛远征”级本身就是被“逼”出来的结果。

    虽然在新历125年前后,帝国海军就提出,“陈炳勋”级的吨位仍然不够,在运作舰载机的时候受到限制,持续出动能力无法满足高强度作战需求,但是对建造吨位更大,造价更加昂贵的超级航母,不止是论议两院的大老爷,即便是国防部长,以及第二次出任帝国首辅的廉旭升,都没多大的兴趣。

    正是如此,在完成第一批3艘的建造工作之后,“陈炳勋”级才再次获得拨款,有了第二批3艘。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当局的注意力放在波伊战争上,就算廉旭升愿意支持海军,那也是爱莫能助。在战略收缩的大趋势之下,不管海军有多么重要,都不能跟帝国的总体战略背道而驰。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也许还有第三批“陈炳勋”级。

    原因也很简单,“陈炳勋”级是当时最强大的航母,不管是纽兰海军的“纽兰”级,迢曼海军准备建造的“普鲁士”级,或者是布兰皇家海军的“皇家方舟”级,都比“陈炳勋”级差了一大截。

    只是,强大的“陈炳勋”级,同样给了头号竞争对手巨大的刺激,成为对手发誓都要超越的对象。

    这个“头号竞争对手”就是纽兰海军。

    仅仅2年之后,即新历137年的年初,军情局截获了一份极为关键的情报,纽兰海军已经开始着手设计10万吨级超级航母,而且打算在本十年内动工建造,争取一举超越帝国海军的“陈炳勋”级。

    虽然在理论上,纽兰海军绝对不可能一举超越帝国海军,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建造几十艘航母,但是让纽兰海军率先动工建造超级航母,帝国海军必定会颜面无存。

    对雄霸全球的帝国来说,同样是奇耻大辱。

    说得更加严重一点,帝国称霸全球的根基都会受到动摇。

    此后不久,一名叛逃的,准确说是军情局策反的纽兰海军军官证实了这份情报,纽兰海军确实在设计超级航母,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