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没有预案,加上执行突击任务的地面部队提前进入进攻阵地,基于无线电的通信系统又遭到压制干扰,所以在空中突击失败之后,梵罗军队并没有调整部署,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发动了地面进攻。

    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不过,那是梵罗陆军的灾难。

    在凌晨3点30分过后,梵罗陆军开始了进攻前的炮火准备。

    仅持续了30分钟!

    对一场已经失去突然性,空中打击没有到位的战略进攻来说,30分钟的炮火准备肯定远远不够。

    此外还有,梵罗陆军没有使用战术弹道导弹与远程火箭炮等战区级的打击武器。

    原因也很简单,战场遮断等远程打击任务都由空军承担,因此在作战计划当中并没有陆军的部分。

    要说的话,梵罗空军也确实下了血本。

    按后来解密的资料,梵罗空军在第一轮突击中,安排了8个中队的100余架F…4E与4个中队的50多架F…16A/B专门执行战场折断任务。其中2个中队的20多架F…16A/B携带刚刚从纽兰共和国获得的GBU…24B“宝石路3”激光制导炸弹,负责摧毁梵罗河支流萨特莱杰河上的8座公路与铁路大桥。

    这些2000磅级的激光制导炸弹,梵罗空军总共只有120枚,而这些F…16A/B就挂载了50多枚!

    此外,梵罗空军也只有这20多架F…16A/B进行了改进,能在进气道下缘前端的设备挂点上挂载激光指示吊舱,能够单独使用“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对敌方的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轰炸。

    在理论上,一枚GBU…24B就能摧毁一座大桥!

    只要取得成功,梵罗陆军能够在数日之内,攻占与控制萨特莱杰河的东岸,从而取得战略主动权。

    可惜的是,这些F…16A/B都没有完成任务。

    除了被击落的几架之外,其他F…16A/B都在遭到巴铁战斗机拦截之后,仓惶投下携带的炸弹,并转向逃逸。

    至于那些携带普通炸弹,从超低空突防的F…4E,大部分在飞过边境线之后,就胡乱投下炸弹。

    其中一些,甚至没有飞过边境线,把炸弹投在了梵罗国境内!

    等到梵罗陆军发动进攻,本该被摧毁的8座大桥仍然屹立在萨特莱杰河上。

    有趣的是,在梵罗空军发布的战报中,这8座大桥全都被摧毁了。

    虽然几个小时之后,由纽兰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就戳穿了梵罗空军的谎言,但是耽搁了几个小时,一切都晚了。

    其实,也就是这份战报出了问题。

    在首轮突击中,头号任务是完成战场切割。

    空军没夺得制空权?

    等到地面战斗打响,制空权反到成了次要问题,毕竟巴铁空军算不上强大,战略上处于防守态势。

    再说,巴铁空军欠缺有效的打击手段,而且梵罗陆军拥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防空系统。

    在梵罗陆军的装甲洪流面前,巴铁空军那些性能落后的攻击机最多能制造一些麻烦,不可能扭转乾坤。

    上次战争就是如此。

    站在梵罗陆军的立场上,真正需要关心的,其实就是能不能阻止部署在纵深地带的巴铁装甲部队赶赴前线。

    因为国土较为狭长,且宽大的侧面对着梵罗国,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巴铁并没有防御纵深可言。

    巴铁的战略防御体系高度依赖梵罗河,以及主要的支流。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中,巴铁就因为把陆军主力放在了边境地区,在开战之后遭受重创,基本丧失战场主动权。如果不是巴铁空军拼上了老命,在梁夏帝国增援之前,伊堡就会被梵罗大军攻陷。

    此后,巴铁一直把主力部队,也就是重兵集团部署在萨特莱杰河西岸。

    只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在开战后,需要3到5天时间来部署这些装甲部队,必须确保萨特莱杰河上的大桥安然无恙。

    如果丢掉那些大桥,西岸的主力部队就不可能及时驰援。

    在战略上,丢掉萨特莱杰河东岸地区是不可承受的失败!

    关键就是,萨特莱杰河汇入干流,也就是梵罗河的地方,恰好在巴铁本土的正中间!

    虽然萨特莱杰河东岸是塔尔沙漠,基本上没有居民,少数的城镇都在河道附近,但是靠近交汇处的汗布尔,具有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只要梵罗军对攻占了这座城镇,就能将巴铁本土分成南北两个战区。

    要走到这一步,巴铁军队必然是首尾难顾。

    由此不难看出,梵罗陆军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开战之后完成战略分割,为消灭巴铁打下基础。

    最关键的,就是萨特莱杰河上的大桥!

    真要追究责任,梵罗空军绝对是罪魁祸首。

    按后来解密的资料,梵罗陆军在开战之前,获得了4套纽兰共和国援助的,性能非常先进的“潘兴2”型中程弹道导弹系统,总共32辆机动发射车与64枚导弹,全都配备了末端制导弹头。

    这种导弹,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

    说得直接一点,“潘兴2”是全球第一种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的弹道导弹!

    只是,纽兰共和国研制“潘兴2”并不是用来对付地面目标,针对的梁夏海军,准确说是帝国海军的航母。

    高达2100千米的射程,使其能够部署在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外。

    不到50米的圆规误差,在对付长度超过300米,甲板宽度达到70米的航母时,单发命中率高达80%。

    重1000千克,终点速度超过了6马赫的弹头,1枚就能够重创超级航母。

    末段变轨机动能力,足以突破当今最为先进的舰队防空系统。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能够改变海战面貌的武器。

    要说的话,也就是这些导弹,促成梵罗国参战。

    有了这些导弹,梵罗国第一次拥有据地于国门之外,也就是直接对抗帝国海军,打击帝国海军舰队的能力!

    至少看上去是如此。

    对好高骛远的梵罗统帅来说,显然不会考虑瞄准的问题,即如何才能找到在1000千米之外的航母战斗群。

    因为“潘兴2”在纽兰共和国的“禁售清单”之内,所以双方都没有大肆声张。

    为了保密,运送这些导弹的船只都在夜间进港,而且去的是偏僻地区的小港口。

    此外,梵罗陆军还将这些导弹藏在地下洞窟里。

    为了让这些导弹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纽兰陆军还安排了几百名官兵,以教官身份去梵罗国。

    能够打航母的导弹,用来对付大桥肯定是绰绰有余。

    哪怕无法保证命中桥墩,也有很大的把握炸断桥面。如果用数枚导弹对付一座大桥,同样有可能摧毁桥墩。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梵罗陆军还专门提到,可以考虑使用“潘兴2”对付战略目标。

    可惜的是,梵罗空军太自大,而且纽兰教官也坚决反对,所以用动用“潘兴2”的提议遭到否决。

    “潘兴2”实在是太金贵了,纽兰军队只装备了10套,援助给梵罗国4套后,就只剩下了6套。

    既然是“撒手锏”武器,肯定不应该随便使用。

    关键还有,这些导弹在开战之前,全都部署在梵罗国的南部地区。

    部署地点,距离前线战场超过2200千米。

    恰好在最大射程的外面!

    可见,如果梵罗空军没谎报战果,那么在4日上午,最迟下午的时候,这些弹道导弹就能够发挥价值。

    因为耽搁的这几个小时,加上梵罗军队决策体系造成的延误,所以直到4日下午才决定由陆军用“潘兴2”摧毁萨特莱杰河上的大桥,此后还需要几个小时,到5日凌晨才能做好准备。

    也就是说,耽搁了整整一天!

    以东方集团的动员体系,即便在完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帝国空军也能够在24小时内出兵增援巴铁。如果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比如把保障设备部署到位,还能把动员时间缩短到12个小时以内。

    最快在4日的下午,最吃在5日凌晨,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就会出现在战场上。

    关键,就是针对主要军事设施的战略轰炸。

    总而言之,因为自身的问题,梵罗军队并没有赶在开战之后,立即摧毁8座至关重要的大桥。

    在战略层面上,梵罗军队已经走上了不归之路。

    其实,在战术上也乏善可陈。

    因为巴铁早就提高了部队的战备级别,空战还提前2个小时打响,准确说是梵罗陆军的炮火打击晚了1个半小时才开始,所以持续30分钟的炮击更像是在告诉巴铁军队,地面战斗就要开始了。

    要说的话,梵罗陆军的脸皮厚度,不比梵罗空军薄多少。

    按照其公布的首份战报,在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当中,摧毁了巴铁边境防线上80%的防御工事,让5个边境守备师减员40%到60%,摧毁了近一半的主战装备,还击溃了主要进攻方向的守军。

    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半个小时里面,巴铁的5个边境守备师仅有不到200名官兵伤亡,而且主要是负责修复通信线路的工程兵。至于靠前部署的主战装备,本身就没有多少,毕竟边境守备师是步兵性质的二级部队。

    防御工事确实被炸掉了很多,不过巴铁军队从来就没有指望靠这些工事来抵御入侵。

    依托阵地防御,那还是第一次全球大战的打法。

    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以装甲部队为主的野战就取代了阵地战,不管多么坚固的防御工事,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被进攻武器摧毁。即便是在战略上处于防御态势,在战术上也必须注重进攻。

    其实,在西北战区,也就是大陆战场那边,东方联军就已经证明,反击才是最为有效的防御手段。

    当然,在发动反击之前,肯定要花时间做准备,也就需要迟滞敌人的推进速度。

    要说的话,这也是巴铁边境守备师的主要任务。

    与伊拉克军队一样,在萨特莱杰河的东岸,巴铁守军主要依靠的就是地雷。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后的20多年里,巴铁军队在这边,埋设了大约300万枚地雷!

    这里肯定是全球地雷密度最高的地方。

    所幸,塔尔沙漠里人迹罕至,不需要担心误伤平民。

    与伊拉克军队不同的是,巴铁军队不是被动的埋设地雷,而是利用精心布置的雷场,在航空兵与远程炮兵的掩护下,在边境地区构筑了如同迷宫一般的防御阵地,以达到阻击与迟滞敌人的目的。

    可见,巴铁军队的目的非常明确。

    从不指望靠5个守备师守住边境,而是在边境地带争取3到5天时间,让后方主力部队完成动员。

    收到战报,知道巴铁空军挫败了梵罗空军的第一轮突击行动,丁镇南就意识到,除非纽兰共和国立即出兵参战,不然最快在3天之后,最迟就5天,南方次大陆上的战局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不过,前提是,帝国空军能及时参战。


………………………………

第132章 兵力调整

    对于帝国空军及时参战的重要性,没任何人能否认。

    在根本上,巴铁与梵罗国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即便倾尽全力,巴铁也就只能保持一支相当于梵罗国40%的常备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就只能处于防守态势。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

    在这场差点引发第三次全球大战的地区战争的初期,巴铁空军可以说独挑大梁,在地面防线被击溃后,单独承担起反击重任,为地面部队重振雄风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可是到战争后期,梵罗空军只是通过拼消耗就拖垮了巴铁空军,夺得战场主动权,完成肢解巴铁的战略目的。

    当时,要不是巴铁已经溃不成军,梁夏帝国必然会出兵参战,第三次全球大战也会就此爆发。

    通过这场战争,巴铁当局认识到,当兵力规模差距太大,提高质量未必能扭转劣势。

    可惜的是,巴铁没办法跟梵罗国比拼兵力规模。

    虽然巴铁的工业更发达,但是人口总共才2亿,而梵罗国的官方统计人口超过7亿,实际人口可能接近10亿,哪怕只有10%的国民参加社会生产,梵罗国的工业人口也比巴铁多得多。

    众多的非工业人口意味着在战时能动员更多的兵力。

    此外,梵罗国的国土面积也大约是巴铁的4倍!

    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准上。

    正是如此,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巴铁加强了跟梁夏帝国的关系,将国家安全完全建立在跟梁夏帝国同盟的基础上。说得简单点,巴铁的常备兵力,只是负责本土的战略防御。

    涉及进攻,哪怕是战略反击,都高度依靠梁夏帝国。

    这个特点,在空军体现得最明显。

    巴铁空军装备的全是中型与轻型作战飞机,就没有一架重型战术飞机,哪怕必须得采用不太顺手的海军舰载机。

    比如,源自帝国海军的“攻…6EP”。

    在第二代攻击机中,帝国空军没有轻型机,“攻…7”是30吨级重型攻击机,“攻…8”还突破了50吨。在帝国军队的装备体系中,唯一的轻型攻击机是海军的“攻…6”。为了说服巴铁采购这种轻型攻击机,加上空军也确实需要轻型攻击机执行低强度打击任务,取代已经服役几十年的“攻…2”,才少量采购了一批“攻…6E”。出口给巴铁的“攻…6EP”就是在空军型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

    相对于巴铁空军的战术需求,“攻…6EP”算得上是理想选择。

    关键就是,巴铁空军承担的,主要是战术打击任务,攻击机的作战半径往往在500千米以内。

    因为缺乏战略纵深,还是以战略防御为主,所以巴铁空军不需要那些作战半径动辄就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攻击机。就连作战半径在1000千米左右的20吨级中型攻击机,都显得有点多余。

    此外,较为昂贵的大型飞机,也超过了巴铁的承受能力。

    从战略层面看,等到巴铁军队稳住了战线,能不能发起战略反击,以及在何时发起战略反击,那就得看帝国空军了。

    在南方次大陆,帝国空军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梵罗国事实战略打击。

    理由也很简单,梵罗国是一个庞大到无法通过闪电战消灭的敌人!

    接近3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以及近10亿的人口,能让包括梁夏帝国在内的超级霸权望而却步。

    无法一战而灭,就得从长远考虑。

    正是如此,帝国对梵罗国的总体方针,一直是战略压制。

    具体来说,就是在梵罗国周边地区部署足够多的战略轰炸机,确保在开战之后,能够迅速的摧毁梵罗国的战争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一直在积极打造迪戈基地。

    这座位于梵炎洋的中部,原本是布兰王国的殖民地,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前,帝国出兵控制的岛屿,拥有整个梵炎洋地区最为庞大,同样最为完善的空军基地,理论上最多能够部署数百架战略轰炸机。

    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曾经在此部署过450架战略轰炸机!

    此外,巴铁本土的几座大型空军基地,还能够部署大约500架战略轰炸机。

    再把帝国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空军基地算上,在梵罗国的周边,理论上能部署2000架战略轰炸机!

    别说对梵罗国,哪怕更加强大的迢曼帝国,也未必顶得住2000架战略轰炸机。

    当然,实际部署量肯定没这么多,也不需要这么多。

    如果使用远程巡航导弹进行精确轰炸,那么最多需要1000架“轰…9”,就能彻底打跨梵罗国。要是能够获得绝对制空权,让轰炸机用炸弹进行凌空轰炸,500架“轰…9”就能把梵罗国送回石器时代。

    此外,帝国空军早就拟定了针对梵罗国的作战方案。

    首轮突击行动,将出动数百架战略轰炸机,投射数千枚巡航导弹,对梵罗国境内的上千个具有巨大战略价值是军事目标发起攻击,争取一举瘫痪梵罗军队的指挥体系,掌握战场主动权。

    随后用7到10天时间,彻底瘫痪梵罗军队的作战体系。

    最多就半个月,就能夺取绝对制空权,然后进行传统意义的战略轰炸,即对非军事目标进行全面打击。

    这套作战方案,在和平时期很难想象,可是在全球大战时期,并不是什么难事。

    就拿空射巡航导弹来说,和平时期的库存量还不到2000枚。在全球大战爆发之后,只是9月份就生产了7500枚,到年底还能把月产量再番一倍,而新历151规划的年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万枚。

    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产巡航导弹,主要是采用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制导系统。

    这套基于“指南针”全球导航系统的制导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让整个系统变得极为简单。

    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加便宜。

    虽然“指南针”系统在开战之后遭到破坏,部署在低轨道的导航卫星损失了一大半,但是部署在中高轨道上的导航卫星还在工作,提供的定位精度达到了15米,依然具有巨大的军事价值。

    至于常规弹药,更加是量多管够。

    因为早有准备,所有在4日下午,帝国空军就能出动部署在迪戈基地的轰炸机,对梵罗国的南部地区实施战略轰炸。

    其实,这也是纽兰空军重点布防梵罗国南部地区的关键所在。

    梵罗国的防御部署,也就是防空部署,有3个重点方向,针对巴铁的西北,面向梁夏帝国的东北,以及深入到梵炎洋的南部地区。在与纽兰共和国正式结盟之后,梵罗空军重点应付前2个方向,并且在西北保持进攻势头,在东北则以防御为主。南部地区的防御,由纽兰驻军承担。

    只是,因为迪戈基地的存在,所以南部地区算不上是战略大后方。

    虽然纽兰空军在梵罗国南部地区部署了4架预警机,还有100多架战斗机,但是在全球大战的背景下,肯定无法应付帝国空军的战略打击。真要说的话,只是给了梵罗国上下一点心理安慰。

    在理论上,纽兰驻军能做的,最多就是提供大约30分钟的战略预警时间。

    指望纽兰空军的战斗机前出1000多千米,拦截那些携带了巡航导弹的帝国轰炸机,显然不现实。

    不过,梵罗国却非常重视纽兰空军提供的掩护。

    往简单说,梵罗国的战略预备队,以及主要的战略反击武器,几乎全都集中部署在纽兰驻军的防区内。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也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军事目标。

    只是,决定南方次大陆战争胜败的并不是帝国空军。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太过庞大。

    哪怕通过战略轰炸,能够彻底打跨梵罗国,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个威胁,最多是暂时得到缓解。

    只要梵罗国还存在,威胁就不会消除。

    要想消除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梵罗国,准确说是南方次大陆,回到受到布兰王国殖民统治之前的状态。

    没错,就是分割成为几十个土邦。

    毫无疑问,要想在一场大战当中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用陆军,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地面战争。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针对梵罗国的核心战略。

    关键,并非部署在南方次大陆的地面部队,即隶属南方战区,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之后,就一直驻扎在巴铁的第24机步师,同样不是本土西南地区的守备部队,而是来自其他战区的增援部队。

    说得更加直接一点,要想把这场地面战争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就必须立足巴铁。

    把战场限定在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这里,不但有梵罗国的首都,还是梵罗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且当今的梵罗国就在此诞生。

    只是,对帝国陆军而言,在该方向作战的难度极大。

    原因只有一个:该地区的北面是无极高原,以及紧邻无极高原的帕缪高原,再往北才是帝国西北地区。

    不要说帝国西北地区本身就人烟稀少,只是翻越帕缪高原就是天大的难题。

    在第一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宁愿在冈伽罗平原的东边,也就是云雾河谷投入重兵,也不愿意在帕缪高原这边开辟战线,就是因为帕缪高原的地形太过险峻,根本就没办法投入大兵团。

    即便到了现在,情况也一样。

    受到地形限制,帝国陆军很难从本土西北地区出发攻打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如此一来,也就只能选择从巴铁出发。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西部战区的三大使命当中,就包括在必要的时候,派主力部队参与攻打梵罗国的作战行动。

    在划分战区的时候,也有所考虑。

    虽然南方次大陆划给了南方战区,但是巴铁西边的波伊国在西部战区的辖区内,从巴铁往北就是西北战区。

    可见,南方次大陆恰好处在3大战区之间。

    在理论上,帝国陆军能调集3大战区的兵力围攻梵罗国。

    不过,也只是理论。

    西北战区自然不用多说,重点在大陆战场,而且第7装甲师还去了波沙湾,没有请求增援就已经是奇迹了。

    南部战区的重点始终是西南东望洋与奥洲,而且得兼顾东南地区,因此最多也就只能把第24机步师留在巴铁。

    西部战区这边,第11步兵师要守卫北玄地区,夕梵运河与基布要塞;第14机步师则面向忒尔共和国,震慑西陆集团的东南地区,钳制波伊国,并兼顾高加索山脉与枷锁路桥;两个主力师都是分身乏术。

    可见,对陆军来说,能调动的就只有第17装甲师。

    在理论上,帝国陆军能不能及时把增援部队送过去,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对此,丁镇那也是早有所料。

    做部署的时候,他没有给第17装甲师安排太多的任务,甚至没有让第17装甲师获得全部的加强编制,就是因为到了必要的时候,让第17装甲师迅速从波沙湾抽身,减轻运送作战装备的负担。

    按照编制,应该加强给第17装甲师,使其达到野战军规模的3个作战旅,全都留在卡拉奇,而且配套的主战装备,就在几艘停靠在卡拉奇港的滚装运输船里面,随时能够分派给作战部队。

    这也是丁镇南找朴太熙,让高巨军队承担起占领任务的原因。

    只是,就算运送部署在波沙湾的这几个旅,至少需要半个月,而在作战计划中,只有一周的调整时间。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空军最多只需要一周,就能夺得局部制空权。

    不出所料,巴铁陆军也能在一周之内完成战术反击,击溃攻入境内的敌人,把战线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在不参与前期战斗的情况下,驻守巴铁的第24机步师也能在一周内集结完毕。

    一周之后,不管第17装甲师有没有赶到,都会按计划发起战略反攻。

    如果第17装甲师没能及时赶到,并参与作战行动,就很难按照计划,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打垮梵罗国。

    可见,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计划是环环相扣。

    久拖不决,必然导致预料之外的结果。

    在帝国的战略计划当中,着重强调在南方次大陆战争爆发后,首先就得集中兵力打垮梵罗国,消除最大的后顾之忧。

    为此,在收到梵罗国发动突袭的消息之后,丁镇南就给付为民下达了命令。

    当然,首先得把占领工作移交给盟军。

    随后,丁镇南给施授良打了电话,提出由鲁燎原来指挥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他好尽快去巴铁。

    施授良没直接给出答复,只是答应替丁镇南向首辅提及此事。

    涉及司令官人选的事情,必须由首辅决定。

    只是,没等到施授良的回信,一条最新消息就送了过来,还让丁镇南大吃一惊。


………………………………

第133章 内在关系

    丁镇南带着几名主要参谋赶到的时候,那架军方的要员专机已经做好起飞准备,施授良等人也已登机。

    在丁镇南他们上去之后,专机立即关闭了舱门,滑上了跑道。

    就在开始,施授良批准丁镇南的请求,由鲁燎原少将兼任波沙湾联军临代司令,丁镇南赴南方次大陆,担任该方向的联军总指挥。

    正式任命,要在首辅批准后才能下达。

    不出所料,丁镇南将坐上“南方联军集团军总司令”的位置。

    这个所谓的“总司令”主要负责与巴铁的联合作战行动。

    和平时期,“南方联军集团军”只是一个架子机构,而且只有参谋长,通常由一名巴铁陆军少将担任。只有在战争时期,南方联军集团军才会正式成立,而且由帝国陆军的将领担任总司令。

    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之后,南方联军集团军扩大到整个南方次大陆,负责该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言外之意,面向南方次大陆作战的海军与空军,都听从集团军司令部指挥,至少得积极配合。

    可见,这个“司令官”可不简单。

    施授良这么做,并不是越俎代庖,是当机立断!

    原因也很简单:迪迦拉没死。

    当地时间4日上午,迪迦拉在国民议会发表了战争演讲,而且从气色来看,他根本没有受伤!

    他在此正式向巴铁宣战。

    理由就是:针对他的刺杀行动由巴铁情报机构策划。

    毫无疑问,刺杀国家领导人,绝对是战争行为。

    虽然国民议会还在进行辩论,最快要在当地时间的下午,才会对迪迦拉提出的战争法案进行投票表决,关键是要不要同时向梁夏帝国宣战,但是按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除非能证明迪迦拉遇刺跟巴铁无关,那么在接下来的投票表决当中,国民议会百分之百会通过他提出的战争法案。

    因为巴铁是帝国的盟国,所以等巴铁向梵罗国宣战,帝国将根据同盟条约,在同一时间向梵罗国宣战。

    按照法理,帝国与梵罗国的关系,将直接进入战争状态,根本不需要宣战。

    这明摆着就是一个阴谋!

    在收到消息时,丁镇南立即想到,迪迦拉遇刺其实是苦肉计,还是他本人自编、自导与自演。

    不然,绝对不可能在那么猛烈的爆炸当中毫发无损。

    要说的话,当时在车里的恐怕是他的替身。

    为了证明这个判断,丁镇南还询问了情报官员。

    在此之前,因为要指挥波沙湾这边的战斗,所以丁镇南不太关心梵罗国那边的事情,至少没有主动询问过。

    军情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