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如此,雷震霆才带3支小队,以及3条橡皮摩托艇。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还把机降地点选在了上游20千米之外,出动3架特战直升机,把39名特种兵与3条橡皮摩托艇一同送过去。

    顺流而下的最大好处是在接近大桥的时候,能够关闭发动机,在河水的推动下,悄悄的靠近大桥。

    当然,还可以提前上岸。

    准确的说,是通过潜水靠近大桥,在控制大桥之后,再让负责拆弹的爆破手驾乘橡皮摩托艇靠近。

    此外,守卫大桥的伊拉克军队的防御重点是在下游方向。

    至于能否完成任务,雷震霆其实没有多想,因为想了也没用。

    再说,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就没有失败过。

    至于这次,雷震霆同样信心十足。


………………………………

第125章 突袭得手

    上岸之后,雷震霆没有立即行动,而是耐心观察了周边环境,还同时给战斗手枪装上消声器。

    一支小队13名特种兵,不过负责拆弹的只有6人。

    另外7个,都负责掩护。

    按照雷震霆的安排,由他率领的第一小队的7名特种兵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登陆,负责铲除守为北桥头堡的敌人。第三小队的7名特种兵在南边上岸,对付南桥头堡的敌人。第二小队的7名特种兵留在后面做替补,等到前面2个小队控制了桥头之后再在北边上岸,监视大桥北岸的伊军营地。

    要在控制大桥之后,三个小队的爆破手才会驾驶橡皮摩托艇靠近桥墩。

    其实,雷震霆已经有好几年没执行过类似的任务了。

    在军情局,主要干的是要员警卫工作,偶尔会派去协助谍报人员,而且同样以救援协助为主。

    现在这种战斗任务,反到很少见。

    不过,这是雷震霆的老本行。

    检查手枪之后,雷震霆压下了固定在头盔上面的双目微光夜视仪。

    这东西可是特种部队的秘密武器,而且是他从军情局搞来的。

    其实,也是沾了陆军航空兵的光。

    出资研制单兵使用的微光夜视设备的其实是陆军航空兵,简单说,其实是用来增强武装直升机的夜间作战能力。

    虽然使用直升机搭载的夜视设备,也能在夜间飞行,但是操作与使用很不方便,飞行高度不得低于150米,以避开地面的障碍物。原因很简单,飞行员盯着下显屏幕,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前方的障碍。

    有了可以佩戴使用的夜视仪,就不用盯着显示屏幕,还能让飞行员像在白天飞行一样操控直升机。

    正是如此,陆航才投资研制了能由飞行员佩戴的夜视仪。

    关键,其实就是足够小。

    也就是因为足够小,能够安装到飞行员头盔上,而且总质量还不到2千克,才被军情局看中。

    稍加改进之后,就拿给特种部队试用。

    与陆航的相比,特种部队的微光夜视仪还要轻一些。佩戴部分的质量只有1。5千克,不过由电池供电,因此持续工作时间还不到2个小时,如果需要长期在夜间活动,就需要多带几块电池。

    不过,微光夜视仪让特种兵在夜间更加是如鱼得水。

    调整好夜视仪,雷震霆才朝身后的6名特种兵比划出了战斗手语。

    其实,也就是半分钟的事情。

    雷震霆走在最前面,旁边是3名同样使用战斗手枪的突击手,而负责掩护的3名射手全都在后面。

    为了保持隐蔽,避免惊扰附近的敌人,雷震霆他们不但使用了消声器,还使用了专门配发给消声武器的减装药枪弹。

    其实,这种枪弹主要提供给军情局的谍报人员使用,还主要用于暗杀行动。

    减装药枪弹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射的噪声极为微弱。

    原理也很简单,弹丸的初速在每秒330米,也就是音速以下。

    因为威力偏弱,所以减装药弹药并不适合用来进行战斗。

    简单的说,就算打中了敌人,也未必能够击毙敌人。在激烈的战斗中,未必会有第二次开火机会。

    其实,这也是特种兵更喜欢大威力战斗手枪的原因。

    哪怕开火时的动静巨大,不过在近距离战斗中,大威力手枪能够一枪毙敌,至少能让敌人伤势战斗力。

    虽然在几年前,东方集团就已选择9毫米巴氏枪弹为标准手枪弹,帝国陆军随后宣布发射9毫米枪弹的SZ…9A型手枪为制式自为武器,并且一次采购100多万支,装备所有的作战人员,但是包括虎贲营在内,所有特种部队仍然保留了发射11毫米大威力枪弹的SZ…6D型战斗手枪。

    原因就是,特种兵觉得9毫米枪弹的威力偏弱。

    在面对面的战斗中,11毫米大威力枪弹只需一发,就能让敌人丧失活动能力,且不再构成威胁。

    如果是9毫米枪弹,需要连续命中2到3发才有类似的效果。

    对付有防护人员的时候,两者的差距更加明显。

    使用钢芯弹头,11毫米大威力枪弹能在15米的距离上打穿标准头盔,而9毫米枪弹在抵近的情况下都打不穿。

    不过,在使用了减装药枪弹之后,11毫米战斗手枪的威力连SZ…9A都比不上。

    正是如此,雷震霆才安排3名射手在后方提供掩护。

    这3名射手携带的全都是安装了消声器的战斗步枪,也就是精确步枪。跟制式突击步枪相比,除了采用加长与加重枪管之外,主要就是取消了连发功能,而且在充当狙击步枪的时候主要使用高精度枪弹。

    所谓的高精度枪弹,其实就是从机枪弹里面挑选出来的公差最小的精选弹。

    简答的说,就是采用了机枪弹的钢芯加重弹头,而且公差低了一个数量级,从而拥有更高的远**度。

    在理论上,精确射手步枪有高达800米的有效射程。

    只是,装上消声器之后,有效射程肯定不会超过400米,而且在200米内才有足够的杀伤力。

    当然,就算仅200米的射程,那也足够了。

    突前的4名特种兵,只有2名突击手,另外2人则是机枪手,配备的都是发射小口径枪弹的班用机枪。

    在每支特种小队里,各有4名机枪手,而且配备3挺班用机枪与1挺通用机枪。

    配备这么多的机枪,主要是为后面的战斗考虑。

    虽然在领取任务的时候,雷震霆获得丁镇南的亲口保证,空中突击部队能在他们发出信号之后的15分钟之内赶到,因此他们只需坚守15分钟,但是雷震霆相信,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再说,丁镇南同样提到,他们必须坚持到空中突击部队到达,而不是说坚守一刻钟。

    如果必须独自战斗,肯定需要足够强大的压制火力。

    要说的话,这不是坏事。

    在遭受2个多月的空中打击之后,伊拉克军队已经没有剩下多少主战装备,就连重型武器都所剩无几。

    守卫希纳菲耶大桥的其实是一支步兵部队。

    也就是说,在控制大桥之后,雷震霆需要对付的只是数量众多的步兵。

    显然,班用机枪就够了。

    关键还有,班用机枪与突击步枪使用6毫米小口径枪弹,哪怕机枪使用钢芯的重弹,但是步枪弹与机枪弹能够通用,只是说步枪使用机枪弹会导致枪管快速磨损,而且外弹道存在差异,得校准瞄准基点。

    此外就是,班用机枪不会占用额外的编制。

    有三条橡皮摩托艇,能够携带额外的弹药,因此不用担心弹药不够用。

    很快,雷震霆等4名特种兵摸上了桥头堡。

    在看到桥头阵地上的几名伊拉克士兵之后,雷震霆才停下来,还同时打出了停止前进的手势。

    随后,他又悄悄摸上去。

    与情报提到的一样,只有一个班,其实是8名步兵,而且都疲惫不堪,其中几个还在打瞌睡。

    关键,军营那边没什么动静。

    当然,也很好理解。

    还没天亮,大概要半个小时之后才到吃早饭的时间,因此除了餐厅与厨房,其他的营房都是黑灯瞎火。

    雷震霆观察情况的时候,另外3名突击手摸了上来。

    在确认后面的射手已经做好准备之后,雷震霆发出了行动开始的信号。

    虽然他第一个开火,但是另外3名突击手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

    这些特种兵全都来自虎贲营,而且早在7月份就参加了针对伊拉克的作战行动,此后多次深入伊拉克境内执行任务。再说了,他们都比雷震霆年轻,大多数在25岁左右,正处在黄金时期。

    如果不是事关重大,还高度依赖军情局的情报支持,也轮不到雷震霆发号施令。

    前后,也就几秒钟。

    在低沉的枪声当中,8名伊拉克士兵全被击毙。

    等到3名射手赶到,雷震霆他们已经控制了大桥北面的阵地,准确说是位于道路北面的机枪堡垒。

    大概是联军在南岸,大桥北面的防御部署非常简陋。

    只有一座沙包垒起来的机枪堡垒,以及一座木板拼凑的岗哨,不过更像是一个用来遮太阳的凉亭。

    至于武器,除了士兵人手一支的AK步枪,就只有一挺RPD机枪。

    此外,有2箱机枪子弹,算上安装在机枪上的弹链,枪弹总共只有600发。

    伊拉克军队确实很轻敌,或者说不相信会受到袭击。

    雷震霆他们部署防御阵地的时候,第二小队的7名特种兵也摸了上来,按照计划去监视敌军营地。

    几分钟后,雷震霆收到了第三小队的报告。

    大桥南面的桥头堡,也已经得到控制。

    那边的敌人同样只有一个班,不过更警惕,因此负责偷袭的4名突击手花了一些功夫才逼近。

    所幸的是,一切都还算顺利,并没有打草惊蛇。

    因为敌人的军营在大桥北面,南边基本上没有敌人,所以第三小队在控制阵地之后,安排了三名特种兵来北岸。

    等到战斗打响,主战场肯定在大桥的北面。

    到此,雷震霆才让3个小队的爆破手前去拆弹。

    只有一个小时,严格的说还不到一个小时。

    已经凌晨5点过了,而在之前的几天,换岗的步兵班都是在5点3刻左右出现。

    关键就是,换岗的步兵未必会去食堂吃饭,很有可能会带着早餐过来。

    那样的话,战斗就会在5点3刻打响。

    如果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没错,敌人装了无线电遥控引爆装置,就必须在此之前找到并且拆除。

    最好取出所有炸药!

    雷震霆并没有感到焦虑,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往那方面想。

    对他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其实是构筑防御阵地。

    哪怕没办法修建更多的堡垒,也要提前设置几处火力点。

    要说的话,这种传统的阵地战并不是特种兵擅长的战斗方式。

    如果可以选择,雷震霆更愿意用特种兵擅长的方式战斗,比如袭击敌人的军营,或者把敌人引到别的方向上去,让敌人自顾不暇。只可惜,没有这样的选择,只能与几十名特种兵守在这里。

    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能够活到战斗结束,雷震霆他们连一秒钟都没浪费。

    不到半个小时,9名特种兵轮番上阵,在公路北面挖了几十个散兵坑,并且做了简单的加固处理。

    雷震霆没参与,不是在偷懒,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半个小时之内,他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几个参照物的距离,并且在地图上做了详细的标注。

    那是一份炮兵的小比例地图。

    虽然依靠侦察机拍摄的战场照片,早就绘制了战场地图,但是精度不够高,并不适合远程炮兵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

    当然,还包括航空兵提供的空中支援。

    如果战斗提前打响,或者空中突击部队没及时赶到,到时候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就是后方提供的火力支援了。

    比如,在南岸推进的那个机步营里就有一个独立炮兵连,装备十几门射程高达16千米的120毫米迫击炮。

    使用精度足够高的地图,能把火力支援的压制距离缩短到50米。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地形较为有利,还能够把炮火压制的距离缩短到20米,直接向阵地前的敌人开火。

    如果地图的精度不够高,就需要扩大安全范围,避免误伤自己人。

    引导远程炮兵与航空兵进行火力打击,一直是特种兵的强项。

    不要忘了,现代意义的特种部队,其实是从侦查兵演变而来,而侦察兵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火力引导。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特种兵也往往被派去执行战役、战区级别的侦察任务,并且在发现了高价值目标之后,为远程火力提供引导信息。必要的时候,还要在打击结束之后甄别打击结果。

    直接参加战斗,也就是在敌后搞破坏,反到没那么重要。

    特种兵再厉害,破坏力也比不上重型武器,而且直接跟敌人交站的风险非常大,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

    帝国陆军的特种部队早就有规定,除非是不可避免,不然严禁在迷密行动中跟敌人的正规军交火。

    其实,大部分时候就是搜寻目标,并且给目标定位。

    比如,在波沙湾战争开打的时候,就是特种兵为武装直升机照射目标,才顺利摧毁了机动部署的防空雷达。在那场战斗当中,特种兵始终都在战场外面,直到打击结束才去清理了战场。

    虽然雷震霆并不希望出现需要火力支援的场面,但是得做好准备。

    如果真的出现了预料之外的情况,他们就得在此坚守到空中突击部队到达,或者想办法突围脱身。


………………………………

第126章 敌人反击

    虽然在收到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间,雷震霆联系了留在南桥头的第三小队的官兵,还把三名特种兵派了回去,但是仍然没能赶得上,在三名特种兵返回南桥头之前,南岸的战斗就打响了。

    特种兵先开火,用的并不是通用机枪,而是反坦克导弹。

    就算在幼发拉底河北岸,都能够清楚看到导弹击中目标,爆炸产生的火光。

    这下,恶战是在所难免。

    与此同事,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联军司令部。

    丁镇南赶到的时候,参谋军官正在处理刚刚收到的情报,战场信息显示在中间的投影屏幕上。

    首先发现敌情的是在战场东南200多千米之外巡逻的“指…10A”。

    在5点40分左右,一支伊拉克军队的装甲车队出现在希钠菲耶南岸,并快速朝幼发拉底河大桥而去。

    总共有5辆两轴轮式装甲车,应该是一支装甲侦察部队。

    在收到消息的时候,丁镇南就意识到,这支装甲侦察部队肯定是在昨天的半夜,趁联军的联合指挥机换班,轮替的“指…10A”赶到之前从希纳菲耶出发,前往幼发拉底河南岸执行侦察任务。

    不然,5辆装甲车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希纳菲耶。

    其实,这说明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联合指挥机太少了!

    在波沙湾方向,总共只有3架“指…10A”。

    虽然在理论上,3架联合指挥机就能在一个战役方向上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但是最多就只能持续7天,即在短期的部署之后,肯定需要进行耗时更长的全面维护,也就没办法保证连续出动。

    正是如此,往往会在一个战役方向部署4架联合指挥机。

    此外,波沙湾这边,其实是2个战役方向。由巴士X做为中心的南部地区,以即围绕着巴格X的中部地区。

    两个战役方向的空间跨度超过了350千米。

    要说的话,这已经超过“指…10A”的覆盖范围,应该在两个战术方向各部署4架联合指挥机。

    可惜的是,空军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联合指挥机。新生产出来的“指…10A”得优先提供给西北战区,然后还得考虑南方次大陆,别说在近期获得5架,哪怕是再增加1架都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其实,在地面战争打响之前,空军已向波沙湾地区增派了1架“指…10A”。

    负责航空作战的参谋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指…10A”部署在巴格X与巴士X的中间,也就是在塞马沃南面。

    这样一来,就能同时照顾到两个方向。

    只是,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

    最严重的,就是加重了工作负担,从而导致雷达故障率提高,并缩短了每个架次的巡逻部署时间。

    虽然“指…10A”采用的是具备合成孔径成像功能X波段的AESA雷达,探测距离与探测精度都非常的出色,还能够直接生成图像,让指挥官准确的掌握战场情况,但是为了控制住成本,也跟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技术不够好有关,采用的单面阵列,通过一套机械设备控制偏转角度来改变俯仰角度,并实现方位控制。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同一时间只能对机身一侧进行扫描与探测。

    说得直接一点,哪怕是把“指…10A”部署在巴格X与巴士X之间,也无法同时监视两个方向,必须得有所侧重。

    当然,大部分时候是侧重巴格X方向。

    因为需要频繁调整雷达的指向,还要不断的调整飞行航线,所以“指…10A”在一个任务周期内的部署时间根本没法达到8个小时,通常在7个小时左右,由此导致在交接的时候存在大约半小时的空窗期。

    针对这个问题,联军司令部做了安排。

    主要就是,通过延长或缩短任务时长,把交接工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让联合指挥机的部署变得无迹可寻。

    没有规律,就能避免被敌人抓住漏洞。

    不过,这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虽然伊拉克的防空体系早被摧毁,所有远程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均被摧毁,没办法掌握联合指挥机的动向,但是伊拉克军队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战场信息,就有可能推测出联合指挥机的活动规律。

    比如,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一直在监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如果掌握了“指…10A”出动与返航时间,就能够推测出在什么时候交接。又比如,进驻波伊国,一直在边境附近巡逻的纽兰预警机,能够用雷达探测到在纳西里耶附近徘徊的“指…10A”,同样能够掌握其活动规律。

    有纽兰共和国暗中支持,伊拉克军队肯定能够抓住时间窗口。

    当然,那5辆装甲侦察车也有可能是来自幼发拉底河南岸的部队,只是在第173机步旅的突击部队逼近后,才从前沿撤下来,准备退到幼发拉底河北岸,跟那边的步兵部队一同守为幼发拉底河大桥。

    不管怎样,在幼发拉底河的南岸,就只有一个加强的机步营。

    哪怕阵仗搞得很大,兵力就那么一点,如果是强攻,肯定拿不下大桥。

    等了十来分种,才收到了经过处理的雷达成像照片。

    因为需要进行后期处理,比如让图片变得更加清晰,加上大家都看得懂的标注,所以耽搁了十多分种。

    战斗已经打响,不过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在大桥的南端,桥头堡外面,整齐的摆放着5辆装甲侦察车。虽然看不出具体情况,但是事后标注的信息已经提到,这5辆装甲侦察车都已被摧毁,打头的那辆还是被反坦克导弹摧毁。

    夺桥的3支特种小分队,各携带了1套单兵反坦克导弹。

    因为是轻型反坦克导弹,所以射程不太远,在1500米以内,只不过用来对付装甲侦察车肯定是绰绰有余。

    主战场在大桥北岸。

    在南岸的战都打响之后,北岸军营里的伊拉克军队立即采取行动,派了一支连级规模的部队出来。

    可惜的是,刚离开军营就遭到了伏击。

    埋伏在军营外面的那个小队的特种兵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在短暂的交火当中,伊拉克军队遭受的伤亡并不大,但是在锐气受挫之后,也只能退回军营。

    关键就是,幼发拉底河大桥安然无恙!

    也就是说,特种部队及时拆除了大桥上的炸药,至少拆掉了引爆装置,不然伊拉克军队肯定会在战斗打响之后炸掉大桥。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在看到照片之后暗自松了口气。

    只要大桥还在,那么一切都好说。

    再说,特种部队已经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锐气。就算是立即着手组织发起进攻,最快也需要半个小时。到那个时候,负责增援的空中突击部队已经到达,帮助特种兵巩固了桥头堡阵地。

    只要不出意外,在南岸推进的机步营,将在大约1个小时后赶到。

    伊拉克军队再能打,哪怕官兵全都是拼命死战,也不可能在1个小时内夺回幼发拉底河大桥!

    只是,没等丁镇南高兴起来,通信参谋送来了最新消息。

    在塞马沃西北,希纳菲耶东南大约80千米处,空中突击部队的直升机群在幼发拉底河北岸遭到伏击,有5架通用直升机被小口径高射炮或者单兵防空导弹击落,还有3架直升机受创。

    虽然随行的武装直升机立即发起反击,消灭了伏击直升机机群的敌人,但是鉴于突击部队遭受了惨重损失,以即前方的情况不太明朗,第17装甲师已经让突击部队返航,在重新组织之后再去增援特种部队。

    这么折腾一番,至少要耽搁3个小时!

    丁镇南根本就没有多想,立即就给付卫民打了电话。

    在问清楚情况,也就是空中突击部队是否能够继续战斗之后,丁镇南直接命令付卫民马上派出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并且保证会提前安排空中力量,对直升机飞行线路附近的敌人进行空中压制。

    随后,丁镇南让参谋对空中打击行动做了调整。

    虽然付卫民随后就做出安排,让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在做好准备之后立即出发,但是耽搁的时间肯定无法追回来了,即便是一切顺利,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要在一个多小时之后才能到达。

    俗话说的,祸不单行。

    等丁镇南处理好空中突击部队的事情,战场局面再次发生了转变。

    在6点15分左右,也就是第一支连队在军营外面被打退之后大约15分种,伊拉克军队再次发起反击。

    这次,出动的是整整一个步兵营。

    还有十多辆装甲车。

    虽然根据特种部队反馈,伊拉克军队动用的其实是武装车辆,主要就是用钢板加固,装上了重机枪的皮卡,没法跟真正的装甲车相比,但是这些车辆都搭载了重机枪,留在后方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驻守希纳菲耶的这个步兵师,本身是二线部队,别说是坦克战车,连运送步兵的卡车都没有多少。能够找到一些堪用的皮卡,再用重机枪武装起来,改装成战斗车辆,已经非常不错了。

    被10多挺重机枪压制,特种兵根本没法开火还击。

    在汇报战况的同时,雷震霆还呼叫了火力支援。

    按照他的意思,只需要摧毁那些武装皮卡,他们就能打退敌人的步兵!

    直到这个时候,丁镇南才从参谋那里获知,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突击的第17313营还在下游20千米外。

    这个距离,朝过了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

    其实,迫击炮在最大射程上的精度无法确保摧毁敌人的武装皮卡。

    要想让迫击炮达到理想精度,最好得把射程控制在10千米以内。

    所幸的是,开始调整空中打击的时候,负责的参谋已经让一个小队的“攻…6F”去希纳菲耶附近待命。

    虽然只有4架,但是每架“攻…6F”挂了6枚250千克炸弹与2具火箭发射巢,必要的时候还能用30毫米机关炮扫射地面目标。

    对付10多辆武装皮卡,肯定是绰绰有余。

    只是,这些攻击机在6点25分左右才能赶到。

    特种部队能够守住10分种?

    严格说来,并没有10分种。

    伊拉克军队从军营出来,杀到北桥头堡需要大约5分种。如果遭到了阻击,还要得多花一些时间。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特种兵会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

    正是如此,丁镇南一致都很平静。

    急也没用!

    快到6点25分的时候,丁镇南才询问了航空作战参谋,海航的那个“攻…6F”小队是否已经赶到。

    3分种后,前线发来了消息。

    遭到空中打击,10多辆武装皮卡被摧毁,在丧失压制火力之后,伊拉克军队已经放弃突击行动。

    只是,特种部队也遭受了不小的伤亡。

    有数名特种兵阵亡,包括雷震霆在内的其他特种兵全部负伤。

    关键,依然是增援部队。

    虽然在轰炸中,伊拉克军队伤亡惨重,死伤了300多名官兵,但是未必会就此放弃反攻行动。

    此外,那4架“攻…6F”在投弹之后就飞走了!

    不是说用光了弹药,而是没剩下多少燃油,而且在前线也没有加油机,没办法为攻击机进行空中加油。

    下一批攻击机,最快要30分种之后才能赶到。

    不要忘了,丁镇南之前做了调整,让攻击机扫荡空中突击部队的飞行航线。

    如此一来,只要伊拉克军队的指挥官发现,联军暂时没办法发起空中打击,就肯定会立即发动第三轮反击。

    此外,还会用上全部的兵力!

    如果无法夺回大桥,他们这支部队就算撤回去,也会被当成炮灰。

    在两伊战争中,对那些因为怕死而临阵脱逃的将领,侯赛因可是一点都不客气!

    只要还有那么一线希望,伊拉克军队就会发起反击,力争赶在联军的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夺回大桥。再不行,也要想办法炸毁大桥,阻止在幼发拉底河南北两岸齐头并进的联军突击部队会师。

    这个时候,丁镇南的战术指挥才能体现了出来。

    6点半的时候,他下了一道命令,让海航紧急派一个小队的“攻…5H”去希纳菲耶,准确说是去战区附近待命。

    随后,他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从第7装甲师抽调一个连的兵力,由12架通用直升机运送,在4架武装直升机掩护下驰援希纳菲耶。

    当时,很多参谋都无法理解。

    第一道命令还好说,毕竟特种部队现在最需要的是空中支援。

    可是,第7装甲师的空中突击部队能够及时赶到吗?

    如果不能,那么派过去有什么意义呢?

    丁镇南没有做解释,也用不着向手下的参谋解释自己的作战意图。


………………………………

第127章 夺取大桥

    激战一直持续到10点过后。

    最先赶到的并不是第17装甲师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