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127章 夺取大桥

    激战一直持续到10点过后。

    最先赶到的并不是第17装甲师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也不是在幼发拉底河南岸推进的第17313机步营,更加不是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而是第7装甲师派出,从努海卜赶过来的步兵连。

    这场战斗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伊拉克军队的士气还没有衰落到一触即溃的程度。

    在希纳菲耶的下游方向,伊拉克军队其实早有准备。

    根据战俘交代,联军在塞马沃强渡幼发拉底河之后,守为希纳菲耶的哈瓦尼少将就抽调了几个步兵营,在下游北岸梯次设防。为了避免被联军发现,这些部队都是在夜间行动,而且在到达防区之后立即分散部署。

    关键还有,全都是步兵部队。

    虽然缺乏主战装备,特别是坦克战车,步兵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相对的,步兵部队的隐蔽性非常强。

    就算是暴露了也未必会遭到打击。

    联军的技术手段再厉害,也没办法分辨成群出动的士兵与结队逃亡的难民。

    再说,打了8年的两伊战争,至少有50万支枪械流落到了民间,而且主要就分散在巴格X以南地区。

    在攻打巴士X的战斗中就遇到了很多武装平民。

    关键还有,波沙湾战争还没有发展到向难民开火的地步。

    此外就是,在进入部署状态之后,这些部队的官兵很少外出活动,大部分时候都藏在建筑物里面。

    结果就是,直到进军希纳菲耶的战斗打响,联军都没有发现这些秘密部署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伊拉克军队。

    在第一支空中突击部队受挫之后,联军司令部与第17装甲师都没有提高警惕。

    当时,包括付卫民在内,都认为那不过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溃,流散在幼发拉底河北岸的溃败部队。

    等第二支空中突击部队再次遭到阻击,第17装甲师的付卫民少将才意识到了麻烦,随后就下令放弃突击。

    此时,已经是7点过了。

    虽然第17装甲师有几支预备队,而且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能出动,但是面对复杂的战场情况,就算基层部队的官兵勇往直前,付卫民也不会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别说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以当时的情况,哪怕第17装甲师派出第三支空中突击部队,也无法赶到希纳菲耶。

    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第17313机步营也遇到了麻烦。

    挡住第17313机步营前进步伐的并不是伊拉克军队,而是成片的雷区!

    因为知道守不住幼发拉底河大桥,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哈瓦尼少将没在南岸部署防御部队,而是使用数万枚地雷,沿着南岸公路布设了10多个雷场,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装甲地雷。

    要说的话,伊拉克军队最不缺的就是地雷!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在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用掉的地雷都朝过了100万枚!

    现在,伊拉克南部与波伊国低地省的边境地区都是生命禁区,埋设了数十万枚地雷。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耗费数亿金元,进口了大量地雷。

    此外,还自行生产了更多的地雷。

    进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没办法生产的反装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弹、以即通过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

    至于自行生产,其实是改装,而且多数由前线作战部队操刀。

    最常见的,就是给炮弹装上压发或着拉发引信,然后由工兵埋设,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阵地前沿。

    因为容易改装,埋设也非常简单,对炮弹没有要求,从203毫米大口径榴弹到60毫米迫击炮炮弹都可以,所以这些改装地雷在战场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也就没办法统计出准确的数量。

    正是如此,没有人知道伊拉克军队手里有多少地雷。

    当然,地雷的威力绝对不容小觑。

    在两伊战争中,地雷导致的伤亡达到了30万,仅次于炮击!

    反人员地雷就不多说了,不管是谁踩上去,就算没有被炸死,下半辈子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关键是反装甲地雷。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侯赛因当局在两伊战争的8年当中,分多个批次,从迢曼帝国与西骆沙采购了大约30万枚反装甲地雷,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余20余万枚全都储存了起来。

    这些反装甲地雷全是大杀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与西骆沙要直接面对东方集团,哪怕一直保持着进攻势头,也不敢指望能够彻底打败梁夏帝国,最后肯定得由攻转守,也就得在战略防御阶段顶住东方集团的钢铁洪流。

    关键就是,西陆集团肯定是在无法继续进攻的情况之下,才会放弃主动权。

    也就是说,在战略防御阶段,西路集团的装甲力量必然所剩无几,不会指望依靠装甲部队来守住战线。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山穷水尽。

    那么,如何才能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守住战线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团一直很重视地雷,特别是用来对付坦克的反装甲地雷。

    因为战术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国与西骆沙在发展反装甲地雷的时候,选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线路。

    迢曼帝国的反装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战术使用更灵活。比如由“狂风”战斗机搭载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装填上百枚反装甲地雷,而一架“狂风”IDS能在机腹重载点上挂载两具。只需出动一个小队的4架“狂风”IDS,就能在一条宽达10千米的防线正面布设反装甲雷区。

    为了提高地雷的战术灵活性,迢曼帝国还研制了反装甲与反人员两用地雷。

    因为需要通过制造破片来达到杀伤人员的效果,同时得降低质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这类两用地雷的反装甲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够用来对付步兵战车这类轻型目标,对坦克的威胁不太大。

    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更注重威力!

    因为直接面对东方集团,正面对抗东方集团的主战坦克,所以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有一个硬指标,至少能够炸穿梁夏帝国主战坦克的首下装甲,破甲厚度不低于500毫米,也就需要装填更多的炸药。

    因为更加笨重,投撒的难度更大,所以西骆沙陆军装备了专用的布雷设备,比如火箭布雷车。

    当然,迢曼帝国与西骆沙的反装甲地雷可以说各有千秋。

    对伊拉克而言,显然不会在乎这些地雷的特点。

    其实,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还通过沙乌地等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获得了一些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只不过,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国的反装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为重要的地面战场,也就是大陆战场这边,帝国陆军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

    此外,从战略的角度看,帝国陆军只是在开战的初期以防御为主,在稳住战线之后就会发动反击。

    可见,通过布雷来阻击敌人,必然会在反击阶段给自己增添麻烦。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更重视扫雷能力。

    除了采购与装备打量性能先进的扫雷装备之外,帝国陆军还通过投资方式,研制了一些非专用的扫雷装备。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温压弹。

    这种通过高温高压来产生范围杀伤效果的弹药,在最初的时候是用来扫雷,即爆炸产生的高压能引爆地雷,从而能够一次性扫清整个爆炸区域内的地雷。只可惜,要产生足够高的压强,温压弹没法做得太小,无法做成炮弹或者火箭弹,因此首先提供给空军,制成了航空炸弹。

    在测试的时候,空军才发现,温压弹非常适合用来对付坚固掩体内的敌人。

    在第17313机步营,就有一个工兵排,配有几台扫雷车,主力是3台由BZ…68改造来的火箭扫雷车。这种扫雷车通过火箭来牵引抛撒爆破索,再用爆破索引爆地雷,清扫出能够让坦克战车通过的安全通道。

    可问题是,一个排的工兵实在太少了。

    至于让海军航空兵提供支援,通过投掷温压弹扫雷,哪怕海军攻击机能够搭载与投掷温压弹,暂时也没法安排。

    当时,几乎所有攻击机都在北岸,为空中突击部队清除障碍,并且掩护第171装甲旅向希纳菲耶突击。

    结果就是,到中午,第17313机步营距离希纳菲耶都还有差不多15千米,一个上午只前进了几千米。

    因为承担接应第171装甲旅与第177机步旅的重任,掩护运送物资的保障部队,所以第17313机步营不敢轻装冒进,只能老老实实的稳步推进,为跟进的后勤保障部队开辟出安全通道。

    其实,在最初的作战计划中,并没安排第17313营突击希纳菲耶,更别说协助特种部队夺取与控制幼发拉底河大桥。

    在北岸突击的装甲部队,不但受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威胁,还有后勤保障的问题。

    其实,在天亮之后,第171装甲旅因为需要为坦克战车补充燃油,不得不停止前进,直到中午才完成补给作业,再次出发已经是下午2点过了,所以到傍晚,先头部队才赶到希纳菲耶。

    所幸的是,丁镇南早有所料。

    7点之前,海航加强了在希纳菲耶这边的投入。

    在伊拉克军队发动第三次反击的时候,4架“攻…5H”及时杀到,在短短几分种内投下了大约30吨炸弹!

    这一轮凶猛的轰炸,直接挫败了伊拉克军队的士气。

    实在再次证明,火力打击是摧毁敌人的最有效手段。

    要说的话,这就是重型攻击机的价值!

    “攻…6F”这类轻型攻击机,在执行作战半径朝过500千米的战场支援任务的时候,一般只携带2吨炸弹,确保能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获得至少半个小时的滞空时间,并且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出发基地。换成“攻…5H”这样的重型攻击机,相同情况下,携带的炸弹可达6吨。如果不用在战场上空逗留,到达之后就发起攻击,投下炸弹就返航,还能把载弹量提高到8吨。极端情况下,“攻…6H”能够挂载12吨炸弹对2000千米外的目标发起攻击。只不过,期间至少要进行3次空中加油,从加油机那里获得24吨燃油,不然就只能单程飞行。

    只是,攻击机并非万能。

    在9点前,第17装甲师发动了一次远程火力打击行动,由追上第171装甲旅的第174炮兵旅的一个远程火箭炮营,发射了数百发远程火箭弹,对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营进行了一轮覆盖式炮击。

    因为火箭炮的误差太大,所以无法执行近距离压制任务。

    这一轮凶猛的炮击,争取了半个小时。

    到9点半,海航已经能够抽调攻击机支援守卫大桥的特种兵。

    在连番的火力打击之下,希纳菲耶的伊拉克军队一直没有发起具有威胁的反击行动,始终没能攻上桥头堡。

    到10点,随着第7装甲师增援部队到达,激战才宣告结束。

    虽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还是步兵连,但是随行的武装直升机彻底粉碎了伊拉克军人的斗志。

    在最后一次反击被打退之后,伊拉克军队开始撤退,其实是溃退。

    因为缺乏装甲力量,特种部队也伤亡惨重,所以在呼叫空中打击,让海航去对付溃退的敌人之后,雷震霆就把阵地移交给了第7装甲师的官兵,带着手下的官兵,以即阵亡特种兵的遗体乘直升机离开了希纳菲耶。

    他的这个举动,还给丁镇南制造了一个小麻烦。

    按之前的安排,希纳菲耶在第17装甲师的占领区之内,该由第17装甲师控制,而他把大桥移交给第7装甲师的步兵连。在第17313机步营赶到的时候,第7装甲师的这个机步连却不愿意交出阵地。

    当时,双方的官兵差点为此事打起来。

    后来,在丁镇南以施授良的名义发出了命令后,鲁燎原才给占领幼发拉底河大桥的步兵连下达了命令,把大桥移交给第17313机步营,立即返回努海卜,去参加攻打巴格X的作战行动。

    付卫民也做了保证,会尽全力为第7装甲师提供后勤保障。

    其实,付为民心里非常有数。正是因为第17装甲师在夺桥行动中不给力,所以第7装甲师的鲁燎原不想把大桥交出来,毕竟这座大桥能不能正常运作,关系着第7装甲师数万官兵的生死!

    在拿下了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进军巴格X的行动才正式开始。


………………………………

第128章 厉害角色

    发生在希纳菲耶的战斗,或多或少的让丁镇南感到有点意外。

    敌人并非一触即溃,高强度空中打击对地面战斗的影响,帝国陆军在远程打击手段上的匮乏,特种部队在常规战斗当中的脆弱性,以及各路作战部队在执行任务时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等新时代战争的特点,以及帝国军队存在的问题全都显现出来,而且都对此次作战行动产生了影响。

    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不过高技术现代化战争的特性,同样坚定了丁镇南的信心。

    简单的说,在拿下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丁镇南就不再怀疑第7装甲师能不能打下巴格X。

    当天,也就是10月3日的傍晚,丁镇南发出了“向巴格X进军”的作战命令。

    虽然在拿下幼发拉底河大桥之后,第17装甲师表现得更加积极,付为民还亲自给丁镇南打电话,保证会严格执行联军司令部下达的作战命令,希望能在攻打巴格达的行动中分担更多任务,但是丁镇南没有为之所动,依然要求各部按照之前拟定的作战计划行动,不得擅自做出变更与调整。

    对于付为民的心思,丁镇南非常清楚。

    只出动一支30多人的特种部队,就在海军航空兵与远程炮兵支援下,拿下了希纳菲耶的幼发拉底河大桥。哪怕战斗打得很艰难,特种部队也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可是在经过这场战斗之后,再也没人认为攻打巴格X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进军巴格X更像是去收获胜利果实。

    捞取战功,自然得争先恐后。

    只是,丁镇南没有掉以轻心。

    接了付为民的电话之后,丁镇南给施授良打了一个电话,请施授良以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向海军司令部提出增兵请求,也就是让海军增派3到5个舰载航空兵联队,增强空中打击的力度。

    严格的说,其实是保持住现在的空中打击强度。

    虽然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士X,还在塞马沃站稳脚跟,但是受后勤保障限制,依然没办法向前线部署航空兵,而且海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前线航空兵,即缺乏“攻…9”这样的专用攻击机。

    此外就是,舰载机对地勤保障有比较高的要求。

    因为保障部队无法跟上,也就是无法靠前部署,所以大部分舰载机都无法部署到条件简陋的前线机场。

    海军航空兵只能部署在后方。

    随着地面部队向巴格X推进,航空兵的作战半径肯定会扩大,在提供支援时的作战效率就会降低。

    要想保持支援力度,就得部署更多的作战飞机。

    对海军航空兵来说,增派几个联队的作战飞机,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里,涉及到了帝国海军的动员体系。

    跟陆军与空军相比,海军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难以在短时间内扩充兵力,不能指望在战争爆发之后,依靠战时动员体系来扩充舰队规模,必须得在和平时期保留足够强大的作战力量。

    这个特点,一直是海军在和平时期进行军备建设的理论依据。

    根据这个特点,帝国海军在战后搞出来的几份军备建设计划,全都着重强调了“独霸原则”。

    往简单说,就是在任何时候,帝国海军都得拥有超过潜在敌人总和的兵力。

    当初,论议两院通过法案把航母限制为15艘,就与此有关。

    虽然每个十年计划都有变动,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在最后一个十年计划,也就是在新历149年通过的“帝国海军战后第五个十年造舰计划”当中,提高了盟友,即东方集团成员国的比重。

    如果按照吨位计算,到新历159年的时候,帝国海军的舰队规模,在东方集团中所占的比重,由现在的75%削减到65%。因为海军规模一直在扩充,所以在10年内,帝国海军依然要新增50万吨战舰。

    只是从前几个十年规划来看,并非所有盟友都能够完成造舰计划,而欠缺部分肯定得由帝国海军补上。

    总而言之,海军更加注重平时的军备建设。

    虽然论议两院通过法案,把帝国海军在役航母限制为15艘,但是该法案并没有限制非役状态的航母数量。

    其实,这也是卫军等海军将领抗争的结果。

    利用这个法律漏洞,或者说由斗争获得的妥协,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陆续让满载排水量超过了6万吨的大型航母退役,其实是用“陈炳勋”级与“薛远征”级取代,并且将退役的大型航母全都做封存处理。

    到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在帝国海军的3座军港内,总共有18艘在上次大战后期到波伊战争结束之前建造的大型航母。

    只是,在退役之后封存的不止是航母。

    虽然跟建造航母比,生产舰载机的难度小得多,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帝国海军依然保留了一手,即舰载机在退役之后都要接受全面检查,并且根据检查的结果,决定退役之后的去向。

    其中,状态较好的都会封存处理。

    关键还有,海军舰载战斗机的在役时间通常为空军同类型作战飞机的75%。

    海军给出的理由是,舰载机的使用环境更恶劣,比如在起飞与降落阶段要承受更大的外界作用力,而且长期置于高湿与高盐环境之下,部署期间的使用强度更高,因此舰载机的可用寿命肯定比不上岸基飞机。

    只是,帝国海军故意忽略了一个问题,舰载机在设计的时候,已经针对恶劣的部署环境做了必要调整。

    正是如此,舰载机在关键性能上肯定比空军的同型号飞机差一些。

    就拿海军引以为傲的“战…9B”来说,其最快飞行速度、最大升限与加速性能都比不上空军的“战…11A”。因为更笨重,所以就算换上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战…9B”的垂直机动性能都不如“战…11A”。

    根本所在,除了保证机群的先进性能,也就是为了提高战备级别。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攻…6”与“战…12”。

    之前已经提到,“战…12”在海军航空兵的定位,跟“战…10”不一样,不是为了跟性能先进,不过价格同样昂贵的“战…9”形成高低搭配,增强舰队的制空作战能力,而是为了取代“攻…6”。

    往简单说,“战…12”是一种更适合执行攻击任务的多用途战斗机。

    在实际部署与使用当中也是如此!

    波沙湾战争中,海军总共部署了400余架“战…12”,其90%的时间都是在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实战已经证明,“战…12”算不上优秀的战斗机,不过是非常出色的攻击机!

    与“攻…6”相比,“战…12”除了作战半径稍微短了一点之外,其他方面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不再需要其他战斗机护航,完全能够依靠携带的自卫武器,比如格斗导弹对付遇到的敌机,从而大幅度减轻海军航空兵的作战负担。

    如果需要,还能够提前扔掉对地攻击弹药,在飞行途中改变任务性质。

    可问题是,被“战…12”取代的“攻…6”的平均服役时间还不到20年。

    最后一批“攻…6F”在新历141年交付,服役时间不到10年。

    结果就是,除了200多架已经达到服役寿命的早期型号直接退役,要么当废品销毁,要么在做了延寿处理后低价倾销给盟国之外,退下去的“攻…6F”都被封存起来,而且均在封存之前进行了检测,其中服役时间较长的一些还对主体承力结构做了加强处理,确保在启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

    到波沙湾战争爆发,封存的“攻…6F”多达500架。

    随着全球大战打响,这些舰载攻击机全都重新启用,而且直接编入了新编的舰载航空兵联队。

    也就是依靠封存的作战飞机,帝国海军新增了10个舰载航空兵联队。

    在这些作战部队中,有4个联队已经达到作战状态,随时能派往前线。另外6个也将在半年之内完成培训,达到可以部署的状态。

    要说的话,海军航空兵的动员效率超过了空军。

    按照丁镇南的了解,算上之前就能够调动的现役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有8个联队处于可部署的状态。

    只是,海军的重点在东望洋。

    在霍瓦依群岛那边,就至少需要增加3个联队,以应对越来越明显的威胁。

    此外,西南东望洋那边也要增强,确保在第六特混舰队离开,前去驰援第四特混舰队的时候,能够掩护从奥洲到帝国本土的战略航线,守卫长度超过了1万千米,并覆盖整个西南东望洋的岛链防线。

    如此一来,能够增派给联军的舰载航空兵就寥寥无几了。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给施授良打电话。

    结果并没让丁镇南感到意外。

    海军司令部答应了施授良的请求,只是要集中兵力面对来自东望洋对岸的威胁,因此最多能增派2个联队。

    收到海军司令部的回信之前,丁镇南就去找了高巨王国的最高指挥官,朴太熙上将。

    为了说服高巨王国,丁镇南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告诉朴太熙,可以考虑把伊拉克的南部地区交给高巨军队占领,由高巨军队负责巴士拉与法奥等港口的管理工作,确保高巨王国能够获得相应的战争红利。

    不过,前提是,高巨王国得增兵。不止是地面部队,还包括空中力量。

    关键,也就是空中力量。

    要说的话,在联军里面,也只有高巨王国还有能力向波沙湾增兵。

    东方集团的主要成员国,几乎全都卷入或即将卷入战火之中。东骆沙不必多说,本土的核心地区已经沦陷,能不能守住现在的防线都是个问题。巴铁面向南方次大陆,集中力量应付梵罗国。东边的狭夷皇国,就算有一支规模不算小的舰队,以及相对来说非常庞大的空中力量,也主要负责保护前往霍瓦依群岛的战略航线。至于在西南东望洋那边的奥国,更加得负责整个西南东望洋的战略防御。

    只有高巨王国暂时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东方集团的战略体系当中,高巨王国本身就是战略预备队之一,负责为狭夷皇国提供支援。

    简单的说,在东方集团的战略体系中,特别是在东望洋这边,高巨王国为第二梯队。

    只是现在,东望洋战争并没爆发。

    此外,帝国海军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加强了东望洋的部署力度,狭夷皇国也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短期之内,还轮不到高巨王国去冲锋陷阵。

    关键在于,高巨王国没法抗拒摆到面前的诱惑。

    就是波沙湾的石油!

    如果说梁夏帝国在战争时期,能通过控制社会消费,以及扩大本土的开采规模,在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方面做到自给自足,那么对于一滴石油都不生产的高巨王国来说,在战时更加依赖进口。

    高巨王国能够发展起来,在战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靠的是进口加工贸易,跟资源没有半点关系。

    获得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石油,对高巨王国来说,那是梦寐以求的完美结果!

    当然,帝国当局也不可能拒绝高巨王国增兵波沙湾。

    早在发动地面战争之前,丁镇南就找过朴太熙上将,希望高巨军队能够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只是在当时,朴太熙以没获得国内准许为由,非常委婉的拒绝了丁镇南,实际上是条件没谈好。

    就丁镇南所知,担任王家卫队总司令的朴太熙,在高巨王国基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要说的话,他就是高巨王国的摄政王!

    关键还有,高巨王国现在国王沉迷与享乐,已经十来年没有过问过政事了,国家大权早就落到王家卫队总司令手上。

    当然,朴太熙的这个身份也不是吹出来的。

    在高巨王国的众多将领当中,他是少数几个拥有实战经验的之一,即在20多年之前去过波伊国。

    虽然在波伊战争中,高巨军队的表现乏善可陈,但是朴太熙所在的王家卫队算得上是少有的主力。

    在参战的时候,朴太熙只是少尉军官。

    等到战争结束,他已经是王家卫队的少将!

    短短十年之内,军衔升了十多级。

    也就是在这场战争当中,他认为了当时还是王太子,在王家卫队服役的前国王,并且结下了深厚友谊。

    此后,他把自己的独女嫁给前国王的长子,并且扶持其坐上王太子的宝座。

    由此,他成了当今高巨国王的老丈人,他的女儿还是高巨王国唯一的王后,而他的外孙是王太子。

    要说,这个家伙绝对是厉害角色。


………………………………

第129章 多手准备

    对这个高巨王国的上将,丁镇南一点都不感冒。

    严格的说,丁镇南本来就不太了解朴太熙,毕竟他是在西北战区服役,高巨王国属于东望洋战区。

    来到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联军司令部成立的那一天,丁镇南才认识了高巨国王的“老丈人”。

    其实,也就是这层裙带关系,使得丁镇南瞧不起朴太熙。

    虽然在帝国军队里,也有很多将领凭借与皇室的关系而飞黄腾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海军的两位战神,即亲手缔造帝国海军的陈炳勋,以及在上次大战当中率领帝国海军所向披靡的白止战,均是帝国的皇亲国戚,但是往根本上讲,陈炳勋与白止战这些将领,都是在成名之后才跟皇室扯上关系,而不是说通过攀龙附凤才出人头地,其本身的能力肯定是无庸质疑。

    只是,在高巨王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就丁镇南所知,高巨王国的很多将领攀附王室,完全是为了功名利禄,自身并没有什么能力。

    关键还有,高巨王室也在通过联姻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丁镇南才觉得朴太熙也是一丘之貉,跟之前认识的高巨军人没什么两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