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记录在账的……哦对了,这个例钱是从你在高氏族学开蒙之时就开始算起的。”

    他说到这里,见高务实有些发愣,不由打趣道:“怎么,没想到么?难道你娘亲没有跟你提过张家这个规矩?”

    高务实微微摇头:“娘亲倒是真没说过。”

    这下倒是轮到张四维有些诧异了:“家里的钱财贾务我早些年就全交给了你三舅打理,他与我通信的时候还曾特意提过此事,只不过此前你在新郑……你三舅本打算通过你娘亲转交给你,但你娘亲说你当时无需用钱,不如就由张家暂存,所以一直未曾发下——我却不知你娘亲没有把事情告诉你?嗯,或许她是不想你分心旁骛吧。”说到这里,他又笑起来:“不过,这次倒是方便了,你随高阁老来了京师,与我近在咫尺,我得到消息就去信问了一下,截止到本月,你的劝学例钱已经累计到九百七十五两银子了。”

    高务实这下倒是真正大吃了一惊——无他,只因为接近千两白银,在这个时代足以称得上一笔巨款!

    随便举个例子:此时的一斤面粉,价值才不过0。01两白银。

    而且,明朝的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能够买到接近60000克面粉,也就是60公斤……换句话说,这笔存在一起的例钱,已经可以买到58500公斤面粉,也就是将近六十吨,而这价格还是按照京师的粮价计算,明显是偏贵的。

    如果是购买肉食或者干脆就说牲畜,此时一头牛的价格大约是六两到八两银子(分大小、年口等),而一口猪(分大中小)平均只要1。5两。

    如果还要比较,那可以比较一下人工,人工便宜到什么程度呢?京城里头一个技术过关的正式工匠,辛辛苦苦干三个月,收入大概五到六两银子,一个月也就是二两左右罢了。

    而高拱作为从一品高官,其理论上的月奉也不过是大米“七十二石”,大概是8000公斤出头。如今京师一石米的价格连一两银子都不到,堂堂从一品太子太师的正俸不过六十余两。当然,高拱身兼多职,并非只有一个太子太师这种荣誉职务的俸禄,但那是两说了。

    所以不论横看竖看,这近千两银子对于高务实而言都无疑是一笔巨款。
………………………………

第008章 又是香皂(上)

    好消息还不止这些,张四维告诉高务实,他现在每个月的月例银子是按张氏近支宗亲来算,每个月有二十五两,也就是说,下个月他将攒足一千两银子。

    高务实心道,张家果然是盐商巨富之家,这月例银子的额度是自己在高家的三倍还多——他在高家也是有月例银子的,每个月是八两。现在两边加起来,他每个月的月例银子足有三十三两,差不多顶半个“太子太师”的正俸了。

    其实他一个八岁孩子,现在又是跟在高拱身边,平时根本无需花钱,不过眼下大明都是这样的氛围,世家豪族子弟大多都是有例钱的,他自然不会例外。而高家虽然按照官宦世家的角度来讲算是颇为安贫乐道的了,高拱这些年在家乡也没有添置哪怕一亩地。不过高家毕竟数代为官,数十年一点点累积下来,在当地也算是一方豪门,又岂会少了他的一份例钱?

    不过再怎么说,高家要论财富,跟盐商巨富出身的张家那是远不能比的,因此张家给的月例格外高一些也是情理之中。要知道,张家在商界的地位可是相当高,几乎垄断了著名的长芦盐场。而且张家在商场上还不是独立作战,而是协同作战,是张、王、马“三家联军”——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以及马自强家族的商业合作联盟。这三家的联合,几乎垄断了大明北部边疆的盐业市场,甚至在整个北方的盐业市场都占据着巨大的份额。

    以高务实这个“后来人”的观点,他并不特别反对垄断,因为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一种使国家迅速富强的好路子,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直到他穿越为止,也没亲眼见过什么没有毛病的路。因此,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垄断,高务实是可以接受甚至还乐意推广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眼下的张王马联盟符合高务实的思路——高务实的看法其实说到底是十分功利的:你垄断不垄断我不在意,我只在意国家是否因此受益。

    倘若你垄断的结果是自家富甲天下而国家毫无所得,那么高务实就一定会认为这种垄断要不得。反之,你垄断的结果是虽然自家财源广进,但国家也因此获利颇丰,那高务实就会认为这个垄断还算不错。

    毕竟,商人不可能自己毫无所得给国家打白工,高务实相信有不知多少万分之一的几率出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存在,毕竟海瑞海青天此刻就正在应天府跟徐华亭对着干嘛。但他却绝不会相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商人存在。

    商人永远追逐利润,不追逐利润的商人是不存在、也不能存活的——除非他别有所图。

    而张王马联盟,在高务实看来,就是典型的“自肥”型商业联盟,国家在其中几乎不能获得任何好处——至少应该说,获得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相比,完全不在同一个利益层次上。

    有明一代所谓垄断盐场,其实主要在于垄断盐引,这个问题牵涉到一个几乎延续了百五十年的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商人将粮食运抵边疆,官府则给予商人以盐引,商人越是能保证边疆军队食用乃至部分存储粮食之所需,就越有机会获得大量盐引。根据财富集中原则,时日一久,这些盐引就逐渐汇聚在极少数人手中,形成垄断。

    这个方法看似国家也因此获利不少,至少边疆军队的粮食供应看起来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以高务实来看,盐商们获取的是十足的暴利,而国家的获利相对就少了太多太多,实在谈不上是公平交易。

    张家是蒲州巨富,自然也就是晋商的一员。高务实对明末晋商是非常警惕的,因为历史上他们实际上成了卖国商业集团——所以清军夺取天下后,他们中的几大代表成了所谓的皇商。

    所以在高务实看来,晋商的大问题还不是国内垄断,而是走私,在这一条上,晋商所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在为大明掘墓。当然他也知道,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譬如边军困苦,竟然要靠走私来获利而维持,可谓饮鸩止渴。而这里头,又牵扯到边军很多将领在其中谋取私利等等。

    总而言之,光从某一部分人身上找原因、加罪名,其实都不全面,归根结底,高务实认为是明朝现行的政策已经完全落后、过时,只有改变政策才可能较好的解决——然而这一点,高务实眼下肯定是无能为力的。

    他决定按照自己此前几年定下的规划慢慢行事。

    至于张家这笔例钱的出现,对高务实来说基本等于一笔意外之财,这笔意外之财让他的计划似乎可以稍稍提前。那么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收、敛财。

    当然,作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穿越者,他的创收敛财手段肯定不是打着高拱的名头去受贿——这太低端,也太作死了,简直有辱穿越者的名头嘛!

    当年他好歹也是主持过一镇政务的人……呃,一个镇的格局小是小了点,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哪怕只是一个镇的政务,在现代社会的那种大前提下,也足以涉及到方方面面了。毕竟不管是农业、工业亦或是各种各样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各个部门、各个企业以及各村之间关系的协调等等,都是需要他来安排、处理乃至督促的。

    至于具体到赚钱敛财,作为现代人而言,可以运用的手段其实真的很多,只不过有些东西什么时候推出,这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譬如说,高务实知道火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也知道明朝火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甚至还大概知道某些火器的改良与革新应该从何处下手,但是他现在肯定不可能去做,原因很简单——你一个八岁孩子搞这个,恐怕不仅难以得到支持,搞不好还要被当做怪物,更糟的是很可能就此失去了推动火器发展的机会。所以说,好东西也必须在恰当的时机才能推出。

    年龄,在目前来说,是他敛财大计的一个桎梏,这决定了他不能搞出太过于“高精尖”的产品。可是麻烦在于,简单的产品如果只是有些创意,生产难度太低而又没有垄断效应加持的话,是很难赚大钱的,因为很快就会被模仿。一旦有实力更雄厚的商人或者商帮看上这个生意,强势介入之下,他这个长江前浪就只好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

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

    所以,他要推出的第一件敛财产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生产成本不能过高,否则他要是想直接开办一个造船厂趁着“隆庆开海”的东风去搞海外贸易,这个成本显然不是他手头这千把两银子的本钱可以负担的。这一条就决定他的第一件敛财产品只能是个“小玩意”。

    其次,这件产品应该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又不甚起眼,否则太容易模仿就没法保持利润,太打眼又会引起外界过度关注。

    再次,这件产品的受众面不能太窄,否则即便这个小玩意能够依靠技术垄断而卖出一个比较可观的价格,也会因为受众面太小而难以得到推广,作为商业时代的穿越客,高务实深知没有规模效应的工业产品,其总利润是很难保证自己公司快速发展壮大的——劳斯莱斯汽车不也被宝马收购了?法拉利不也有个母公司叫菲亚特?难道是劳斯莱斯和法拉利品牌价值不高吗?显然不是,只是受众太小,产品的量级不够,因此不能与具有更广泛受众群体的品牌比规模。这就和保时捷当年为何在一片质疑声中强行推出卡宴的道理相同——作为一家公司,它需要创造利润。

    又次,这件产品最好能从上流社会往下覆盖。因为一旦上流社会对该产品表示认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带动中产阶级使用,从而形成一种风潮,使其利润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持续提高。

    最后,要推出这件产品,最好还有个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要能在很大程度上打消某些居心叵测之辈对其技术垄断和行销之后所获利润的觊觎。

    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比较好解决——穿越者嘛,在这个技术条件或者能够创造出的技术条件之下,可以拿出来的高中低档各种产品,那么多小说里都有写到,随便挑几个自己还记得住的又不是很困难。

    这第一件产品,就算要满足成本、技术、受众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对于高务实而言也没有太大难度,譬如穿越众最喜欢的肥皂,就能满足这些条件了。当然,最好是直接做成香皂,毕竟是要从上流社会往下覆盖嘛,做个洗衣服的肥皂虽然也很实用,可就远不如做成给什么皇室勋贵、高官显要之类人士及其家眷使用的香皂来得有逼格了。

    不过,对于合作伙伴,高务实就要仔细想一想了。

    理论上来讲,以高务实现在的特殊身份,如果能说服高拱点头,那么拉拢一批“高党”分子合作办厂,应该是最为方便和稳妥的。然而高务实却不想在第一件产品上就把“高党”扯上——高务实觉得在自己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前,首要的目的是拆散两年之后的倒高三人组,为高拱在万历年间继续主政创造条件。而高党……说实在的,只要高拱在位,高党就始终会存在,根本不需要现在就着急上火的去搞利益结合。反之,高拱要是倒台,高党什么的,也就是星流云散的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高务实比较希望能够通过这第一件产品在完成自己初步敛财计划的同时,顺带也对拆散倒高三人组起到一定的作用。

    倒高三人组里面,张居正是不用考虑拉拢的,这个完全没戏,政治斗争虽然无需硝烟弥漫,但你死我活的程度甚至超过战争,所以张居正不可能“为我所用”。再说,虽然很多后世的所谓专家教授拼命吹捧,说他的改革很大程度上给大明续命了几十年,但事实上,他的改革根本没有触及更深层次,因此并不彻底,这一点在后世也是有公论的,说是改革,实际上顶多算改良。甚至高务实对张居正在隆万大改革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以及改革的实效都有很大的疑惑。

    比如说,取消匠户轮班制是早在嘉靖八年就开始搞了的,明显和张居正无关。而最先搞一条编法改革,则是从嘉靖十年开始的,到了隆庆年间已经是“视田为陷阱”、“富者缩资以趋末矣”(来源《明穆宗实录》),可见一条编法的效果已经显现了。因此从整体上说,一条编法改革的主要成果不是张居正的,甚至连高拱都只能说是继承前人的正确路线持续推进。

    那么张居正都干了什么呢?嗯,他将一条编法强行在全国推广,而不是像嘉靖、隆庆年间,视各地情况而定。这是功绩吗?恐怕不见得。对于工商业发达,土地兼并本就比较严重的南方地区,适合一条编法改革的,嘉靖、隆庆年间已经改过了。而张居正推广的地区恰恰是土地兼并不严重,工商业并不发达,其实并不适合此项改革的北方和四川地区。

    此外,张居正还推动了强行征银。嘉靖的一条编法改革,一直是维持缴纳粮食,而不是银子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自耕农被官商地主多次盘剥。而张居正的强行征银,既增大官员逼无地少地人口银两的空间——因为如果是交粮,无地少地人口没有收成,官员造假就难上许多——还给官商地主每年两次发横财的机会。

    张居正还搞了考成法,这个考成法大体上就是,不管你税银是怎么收的,朝谁收的,只要是能收上来,就算是业绩合格,否则的话就是怠政、懒政,你就可能要丢帽子或者大帽子换小帽子了。而且这个考成法还继承下去了,到了崇祯年间,官僚拷打陕西无地少地农民,大体上就是继承张居正的遗志——结果陕西考成的成果就是考成出了闯王。

    张居正还重新丈量了全国土地,但丈量的成果如何呢?反正隆庆年间纳税民田是700多万顷,万历十年的纳税民田还是700多万顷。

    最后,张居正还在实际上给了东林党出现和存在的土壤。东林党之类的官商利益网,在张居正排斥异己遏制民间舆论的条件下很容易滋生,顾宪成、李三才都是张居正时期得到官僚权力的。张居正的所谓改革,实际上对穷苦农民不利,对王朝也很可能弊大于利,但唯独对东林党所代表的那群官商最为有利,所以到了天启初年,东林党一掌权,就马上给张居正平了反。

    东林党什么的,即便其中有部分人气节盈胸,但高务实作为红朝我党培养出来的年轻干部,一贯是看不惯只讲个人气节而不讲国家利益之辈的——你如果是个平头老百姓,不能做到“舍小家为大家”也就算了,但你身为国家高官,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国家要你何用?相对应的,纵然红朝也有贪污腐败问题,但回过头来看看,红朝抗洪抢险的时候是不是有危险“群众先撤,党员先上”?是不是“书记退撤书记,书记不退党员都不准退”?至少高务实当年作为县高官的秘书,在危急时刻从来都是跟着书记顶在抗洪第一线,动不动就是三天、四天不能下大堤的。

    权利永远应该对应着责任。

    当然,张居正改革的真正成果,高务实还是要肯定一条:不管手段高明不高明,至少国库里头总算不至于要饿死老鼠了。

    虽然高务实一直都觉得明朝的税收体制问题很大而且很杂,但归根结底,继续找农民收税肯定是个饮鸩止渴的蠢办法,只有扩大税源,尤其是商税、关税,甚至工业税等,才是正理。

    张居正改革弄到最后依然只是在农税上想办法,并且实际上出现了强制收取货币农税的情况,在高务实看来顶多只能算功过参半:固然有给明朝续命之功,但却也是在不断地透支朝廷的最底层民心,并且在他之后明朝沿着这条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就越发没有回天之力了。

    所以对比来看,高务实认为高拱继续执政并不会比张居正做得差,而如果自己将来有机会掌握大权,虽然收取商税的困难可谓巨大无比,但他还是自信至少能做得比张居正要好。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劳驾您张先生挪挪屁股,一边凉快去了。

    剩下的就是冯保和李贵妃,高务实能想办法拆散的只有这两人。

    冯保这边,按说应该相对好办。太监嘛,就算平时喜欢以文化装点门面,但骨子里爱财应该是跑不掉的,历史上冯保也并没有多么滴水不进不是?因此,只要操作得当,拉拢他入伙还是有希望的。

    难点在于李贵妃,眼下的李贵妃还不是隆庆皇帝死后那个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皇权的李太后。此时的她深居宫中,哪怕高务实是个小孩子,但皇宫大内又不是高家后花园,哪能想去就去,上次那么好的机会进宫,不也没见着这位?

    况且,就算见到了又如何?难道跟她说:哎呀,娘娘,我这里有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利润异常丰厚,您要不要也来入个股?

    简直是荒天下之大唐。就算要入股,按照中国历代的传统,也该是他们家当家的来入——那是隆庆皇帝,也没轮到李贵妃啊。

    高务实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李贵妃这个口子不好打开。不过他毕竟是在后世从过政的人,深知“领导搞不定,就搞定领导身边的人”这一真理。

    “领导”身边的全是些宫女太监?没关系,冯保那边先想办法搞定,然后嘛——搞定李贵妃的家人!

    李贵妃自己虽然深居宫中,可她总还是有家人的,而且史书里就记载了她的父亲,那个在后世有无数同名人的李伟。

    这位后来的伯爵阁下,原先只是个通州乡间的泥瓦匠,当初其家乡遭了虫灾,李伟在乡下混不下去,逃难般的带着女儿来到京师,捱了几个月之后发现京师居、大不易,眼瞅着就要饿死街头了,无奈之下只能将女儿送去了裕王府做小丫鬟。

    不得不说,这是李伟这辈子作出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因为从此之后,一条康庄大道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

第009章 原料来源(上)

    目标明确之后,接下来就到了实际行动的时候了。送走大舅张四维之后,高务实就把自己手底下唯一可以外派出门的人手——书童高小壮叫到自己书房,叫他出去打听几样东西的价格。

    高小壮今年已经十五岁,长得人如其名,虽然年纪还不大,但是在同龄人里显得又高又壮,以高务实的估计,这小子按照前世的度量衡来算,估计超过一米七五,而且肩宽膀粗,搞不好得有百五十斤。在高务实前世,十五岁长到一米七五并不稀奇,至于体重……呵呵,超标倒是有保障,毕竟营养简直过于充足。但生于明朝的高小壮不过是个“家生子”,吃饱饭虽然还算有保障,但要说营养能多么充足那恐怕是想得有点多了,能长到这个体量,只能说是基因问题——他爹高老四就相当魁梧,是新郑高家家丁里头有数的几个大力士之一。

    高小壮原本并不是在高拱家中做事,他是高氏六房的家生子,也就是高务实他老爹高拣的人。不过高拣常年在外,高小壮却是一直留在新郑,很早就在高务实身边了。这次高拱带着高务实先来京师,高小壮等几个下人却是随后被高务实的母亲张氏派过来照顾高务实的,毕竟在张氏看来,高小壮等四人服侍高务实数年,既熟悉也放心。被张氏派来的四个人,除了高小壮这个书童之外,还有一个马夫和两个使唤丫头。

    高务实年纪还小,根本没什么机会去骑马,那马夫平日里其实是当车把式在用,而且年纪大了些,足有四十出头了,平时闷不吭声,高务实除了知道他驾车技术不错和力气不小之外,但跟他交流不多,实在谈不上了解,这种采买之事显然不会交给他去办。

    至于两个使唤丫头,乃是一对孪生姐妹,原本的姓名连她们自己都记不得了,反正现在一个叫赏月,一个叫听琴,是高务实的娘亲取的。按理说丫鬟们出门采买点东西倒不算稀奇事,但无奈这对姐妹年纪也很小,今年也都只有十一岁。其实她们是早在四岁的时候就被卖进高府当丫鬟的,算起来倒也是高务实身边的“老人”了,忠心程度当然没有问题,不过让两个小丫头去做这件事就不大合适了。

    这么一来,高务实就只好矮子里面拔将军,让高小壮去跑一趟。高务实让高小壮打听价格的几件东西,基本都是跟制造肥皂有关,当然还附带了几种可用于做成定香剂的香料。

    众所周知,近代化学工业的基础是“三酸两碱”,“三酸”是硫酸、盐酸、硝酸,“两碱”是烧碱和纯碱(碳酸钠)。也许在很多人印象里,只有碳酸钠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化学材料,毕竟谁家发面做馒头不放碱呢?但这个印象实际上太小看中国古人的智慧了,其实在中国古代,硫酸、硝酸乃至烧碱都能够制造且也真正有人制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制造硫酸的主要原材料是绿矾,也叫青矾。绿矾加强热达到500℃以上就能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三氧化硫与水反应就能生成硫酸。其化学方程式为:2FeSO4·7H2O=(高温)Fe2O3+SO2+SO3+14H2O

    其生成物里有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解在水里面,就成了硫酸。由于这种硫酸是绿矾煅烧得到的,因此在中国古代被叫做“绿矾油”。绿矾在中国古代是一味中药,有很多药典里都有记载,煅烧绿矾的方法也不难:将绿矾和米醋同放在砂锅内盖好,放在炭炉上烧煅,待绿矾溶化时,即用竹片搅拌均匀,使矾、醋充分混和,然后加热再煅,至全部呈绛色为度,取出放冷。'注:古代记载的配比是“每煅绿矾100斤,用米醋20斤”。'

    中国古代制造硝酸的方法是怎么得到的,高务实并不是很清楚,但他知道在公元八世纪时,阿拉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Jabir ibn Hayyan)在干馏硝石的时候发现并制得了硝酸,这似乎是人类关于硝酸最早的记录。同时,他也是硫酸和王水的发现者。所以中国也许是在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或者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硝酸的制造之法。

    至于硝石(硝酸钾),在古代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特产,因为只有中国人会提炼天然生成的硝酸钾。

    《天工开物》里记载:“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或进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硝。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

    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同研,木炭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炮,多从临期装载也。”

    《天工开物》虽然还差了四五十年才会出现,但其技术却早已有之——其实这一点根本不必多说,要不然火药怎么来的?

    简单点说,硝酸钾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就成了硝酸。硝酸与硫酸混合,就是腐蚀性极强的王水,那位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应该就是用上面的方法生产出了硫酸和硝酸。

    至于烧碱的生产方法,就更简单了。眼下盖房子经常要用到的熟石灰,其化学成分是氢氧化钙(Ca(OH)2),把它与碱(Na2CO3)的溶液混合,就能得到烧碱。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沉淀)+2NaOH

    烧碱的用途很多,例如高务实现在就要用其制作肥皂。肥皂的制造说起来也很简单,实际上就是用反应生成的烧碱,把脂肪皂化,变成肥皂。不过说来也是巧合,高务实之所以记得清楚,还是因为当年他做镇长的时候视察镇里某小学时,该小学正搞什么综合实践、兴趣培养,恰好高务实就看见那些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昂的制造了很多花式的小肥皂。而高大镇长当时为了展现关爱祖国花朵的伟大形象,兴致勃勃地与小朋友们一起动手,很是做了几块肥皂……当然,各类穿越小说里头,主角制造肥皂乃是常备技能,高务实闲暇无事的时候看小说也能学会啦。

    至于纯碱,现在的纯碱可不是靠着后世那些著名的制碱法制成的工业纯碱,而是使用天然纯碱。这东西中国历来就有,产地分布也还算比较广,当然在眼下京城这边,应该主要是用来自于蒙古河套地区所产的“口碱”——大多应该是产自后世内蒙古鄂克托旗碱湖带。碱湖里的纯碱和盐湖里的盐巴一样,不需要什么技术,直接拿车装了就能卖,而且由于蒙古人自己拿碱没多大用处,所以被作为一种简单的创收手段使用,卖的价格也不高——或者干脆说:便宜得令人震惊。
………………………………

第009章 原料来源(下)

    言归正传,肥皂这东西,既然小学生都能做,可见难度不高,危险性也肯定不大——但凡化学实验当然或多或少有些危险性,不过既然能让小学生去做,可见这种危险性肯定是完全可控的。

    当然,高务实也知道这种比较原始的烧碱制造方法,肯定存在着诸如效率低下、纯度有限等各种缺陷,但如果只是应付眼下的香皂生产,那还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因为高小壮问了一句:“大少爷,这些东西该去哪儿买?”

    高务实是其父高拣的嫡长子,而高小壮是高拣这个“新郑高氏六房”的家生子,因此称呼高务实为大少爷实际是指“六房大少爷”,而不是泛指整个高家。毕竟,高拣自己就在兄弟之中排行老六了。事实上到今年为止,光是高拣就一共已经有了六个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