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可以更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没有开始喝酒吃菜,心里便有一种没有白来的感觉。
再一看菜单,菜名也是不曾听过的,更不要说是吃过了,什么暴炒各种蔬菜,暴炒羊杂,蒜苔回锅肉,椒盐鸭下巴,油焖大虾,水煮鱼,清蒸排骨,红烧排骨,糖醋排骨,糖醋鱼,红烧鱼,清蒸鱼,烤活鱼,烤活鸡。烤羊排……,光菜名就有上百种。
能到这种高档大酒楼消费的,哪一个都是非富即贵,平日里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吃过?
可看到这一长串的菜名,也不由得傻眼了,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每一个菜名都是新鲜的,光看这菜的名字,就有想要品尝的欲望。
不过大家也不是傻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点几道菜来尝一下。
菜一上桌,香味扑鼻而来。一尝之下,美味令人叫绝,配上三十多度的蒸馏酒,吃两口菜品一口酒,这日子真的是比神仙还快活。
长安大酒楼的开业,火爆的场面令人妒忌。
到了晚上,李中华又安排了免费的歌舞表演,和万民一起共度中秋。
歌舞的主题,始终都是围绕着中秋佳节。第一首便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歌舞都是经过精心排练的,场面宏大,古筝,琵琶交相呼映,震撼着大家的心灵,令前来围观的才子佳人赞叹不止。
紧接着又是一首刘禹锡的,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听得如痴如醉的才子们,不断的向其它才子打听,这么好的诗,到底是谁人所做?怎么从未听过?
然而惊喜并未停止,紧接着又是一首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如果说这些已经震撼了人的心灵的话,接下来的歌舞,就更让人如痴如醉了。
几首描写中秋的宋词一出,更让无数人疯狂,特别是作为压轴大戏的那首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一整晚,多达三十首的中秋诗词,每一首单独拿出来,都是经典,可以成为传唱千古经典,令无数人都难以超越的经典。
再加上有在大酒楼里吃饭喝酒出来的人,告诉大家,酒楼内挂有多达上百首的诗词,同样也是首首经典,同样也是不知为何人所作。
长安大酒楼彻底的火了,随着一首又一首的,经典诗词流传了出去,不仅长安大酒楼火了,长安大酒楼的老板李中华,也同样的火了。
尽管李中华否认了,那些诗词是他所作,但他所编的理由令人难以幸福。
捡来的一本诗册,这话说出去谁信啊?随便捡一本诗册,上面的诗词就是首首都经典的,这不是拿大家当傻子吗?
同样火起来的,还有那些表演了歌舞的歌妓。
这些都是李中华,从各大青楼中挑选的歌妓,他们虽然并非名妓,但身材和容貌也是俱佳,只是明珠蒙尘,没有什么名气罢了。
她们甚至有些人己经被迫接客了,她们很多人,原本对人生已经不抱希望了。
但是,李中华却给了她们希望,尽管她们现在还不是自由之身,但很快她们就可以赚够,为自己赎身的钱了。
李中华给了她们很高的待遇,而实际上,由于她们并没有什么名气,所以她们的赎身费并不高,尤其是那些已经失去了初夜的歌妓。
现在她们名气大增,收入也就更高了,离自由也就更近了,最重要的是,她们除了排练歌舞,登台表演之外,什么都不用做。
不用接客,也不用看那些男人的眼色,可以早睡早起,不用辛苦的熬夜了。
长安大酒楼的生意实在是太好了,好到每天收到的大量现金,真的是要车载斗量了。
这些钱,自己留着占地方,存进钱庄里,不仅没有利息,还要向钱庄缴纳一定的保管费。
就算是收到的那些钱票,里面的钱放在钱庄内,也少不了一份保管费。
这让李中华的心里感到很不平衡,实在是太怀念,后世有马云在的日子,把钱交给马云,天天都可以领利息。
开一家自己的钱庄,这个想法在李中华的心里,己经萌生了很久,李中华觉得,现在己经是时候了。
但是在此之前,李中华希望进宫,见一见大唐的皇帝李世民,和他商量一下,发行大唐宝钞的可行性。
不过李中华想见李世民可不容易,毕竟他的爵位己经没了,一个商人的身份,当然是没有权力,进官见皇帝的了。
李中华没有办法,他只能在蜀王李恪,来到长安大酒楼吃饭的时候,和他密谈了一下。
长安城内寸土寸金,李中华要扩大蒸馏酒的产量,自己建酿酒厂,并且大量的囤积粮食,只能建到长安城外面了。
还要买地种蔬菜,种玉米,种红薯,种土豆。
另外,蒸馏酒虽然不错,但很多女性却不喜欢,而且因为太贵了,一些普通老百姓,也消费不起。
不管是什么时候,普通人永远是占了大多数的,有钱人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一个成功的商人,不能只知道赚有钱人的钱,还应该懂得赚普通人的钱。
虽然普通人消费的东西,几乎都是很便宜的东西,利润也是少的可怜,但普通人的基数大,积少成多,赚的就非常可观了。
李中华发现,在城外的乡民,很多人连浊酒都不舍得喝,他们更喜欢买果酒来喝,一斗果酒只需要五文钱,差一点的甚至是只需要三文钱。
最好最贵的果酒,是来自蜀地的桔子酒,售价高达二十文一斗,味道酸酸甜甜的,尤其受到女人的喜欢。
长安附近的州县,蜀中等地,山多林密,各种野果数不剩数,吃不完,贩卖又不值钱,便用来酿果酒了。
其实西域传入长安的葡萄酒,说白了也是一种果酒。
只是人家身份高贵,路途遥远,更关键的是人家的味道,确实比那些野果子酒,要好的多。
不过西域来的葡萄酒,价格可是相当的贵,一斗酒要花费几十上百贯钱,比李中华弄出来的蒸馏酒,还要贵上几倍。
就算是权贵家族,也只能偶尔品尝一下,经常喝是肯定喝不起的。
李中华尝试过一些果酒,口味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有些酸涩感,若是去掉这些不好的味道,相信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李中华去到牙行里挂了号,想要买一大块的地,还有酿酒厂。
接待他的牙行伙计告诉他,一百亩以上的地,在长安城附近不好找,恐怕是要到更远一些的地方。
挨着长安城附近的地,早就被朝中的权贵们占了,朝中那么多的官员,都有自己的封地,加上皇庄,各公主,长公主,王爷,国公这些,动辄几百上千亩,长安城附近的地都不够分了,那里还有卖的。
不过长安城外二十里,正好有一家酒坊要转让,如果李中华有兴趣的话,可以带他去看一下。
………………………………
第52章 收购酒坊
李中华不想太麻烦,当然是找一家现成的酿酒坊好些。
距长安城外二十里地,并不算远,正好在李中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酒坊位于二十里外的一条河边,这条河是进出长安的主要河道,交通十分的方便。
酒坊很大,大的有些让李中华感到惊讶,但也非常的惊喜,在他的心里,这个酒坊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不仅如此,酒坊还包括了上百亩的空地,全部用围墙围起来了。
酒坊的老板姓吴,名叫吴理,本地村子里的人,酒场旁边不远,就是吴家村,大约有上百户人家。
按照吴理的说法,在酒坊最盛的时候,大半的村民,都在酒坊中打工赚钱。
“既然这酒坊曾经那么红火过,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李中华觉得很是奇怪,便问道。
“前年的时候,附近的州县干旱,导致粮价暴涨,为了节约成本,我兄弟便带着重金南下扬州购粮。
原本一切都很顺利,运回来好几船的粮食,可是最后一船粮食,快到长安效县的时候,由于河道干枯,水位下降的历害,运粮的大船根本过不了,只得改走陆路运粮了。
由于干早,效县聚集了很多的灾民,见到运粮船靠岸,便群起疯抢,我那兄弟那里肯让,结果便被灾民活活的打死了,就连同行的村民,也死伤了上百人。
酒坊的钱都用来购粮了,上百死伤的村民,又急需要赔偿,原本可以把运回来的粮食卖了,补偿给村民。
可是朝廷的运粮船,也同时到了长安,长安的粮价大跌,贵了卖不出去,便宜了又亏本。
去年和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就更不值钱了,而且到处的水果都丰收了,果酒充斥市场,粮食酿的酒价也跌了,生意更难做。
再说了,我兄弟走了以后,就剩下我弟妹带着几个孩子,这生意就更难做了,村民们又不停的催着,让赔偿他们死去的亲人。
现在也只能把这个酒坊转让出去了,至少赔偿了村民们的钱之后,还能够剩下一笔钱,足够他们孤儿寡母的,一辈子生活无忧了。”
“照你这么说,这酒坊不是你的,是你兄弟的?”李中华说道。
“我是本村吴家村的村长,兄弟不在了,弟妹又不方便,只能尽力的帮衬一下了。
而且兄弟在世的时候,也是我帮忙管理酒坊生产运转的,酒坊我也是有份子的。我那兄弟负责跑外面,收购原料,联系销售方面的事情。
我那兄弟一走,我对销售商方面,根本就没有交情,一些货款没有付清楚的,那些客商也不认账,酒坊陨失很大,入不付出,这才不得已想要出兑。”吴理解释着说道。
李中华表示理解的点了点头问道:“你在酒坊准备多少钱转让出去?”
“这酒坊本是我兄弟一辈子的心血,当初他的野心很大,想要做长安最大的酒坊,买下了河边一百五十亩地,按照现在的行情,至少价值一千八百贯钱。
酒坊的酿酒工具齐全,接手过来只要招工人就可以酿酒了,这酒坊当初我兄弟可是投入了上万贯钱。
还有仓库里储存的三万石粮食,按市场价也要值一万五千贯钱。
五斗一坛的酒,也还有上万坛酒,价值上千贯钱。还有那些野果子酿的酒,就当添头送给你了。
总共要你三万贯钱,总不算多吧?”吴理看着李中华说道。
“你这里不是只酿粮食酒吗?怎么这酿果酒?”李中华惊讶的问道。
“果酒一直都在酿,以前粮**贵,普通人哪有多少喝得起粮食酒的,果酒便宜又好卖,利润也还不错,哪一家大的酒坊不酿果酒卖。
不像现在,粮食酒都不值钱了,果酒更不值钱了。”吴理摇着头说道。
“那你这里酿好,还没有卖掉的果酒有多少?”
“大概也有上万坛酒,不过装果酒的坛子比较大,用的是那种很大的水缸,一缺有一百斗。”
“一缸一百斗,有一万缸?”李中华倒吸了一个凉气,一斗酒相当于四斤,一百斗就是四百斤,一万缸酒就是四百万斤,怎不令他吃惊。
“你要是嫌麻烦,不想要的话,我自己叫村民过来搬走。”吴理以为李中华嫌麻烦,不想要,连忙说道。
如今这些果酒都烂大街了,三文钱一斗,二文钱一斗也大把人卖。
他在酒坊里那么多的果酒,批发出去一文钱一斗,人家还嫌贵了。
“留着吧!三万贯钱没有问题,不过我这接手酒坊,还要接着酿酒,这酒坊里以前那些熟练的工人,还能找的回来吗?”
李中华当然不会那么傻,白送的果酒还不要,让人搬走。
“当然可以了,那些人基本上都是本村人,或者是附近村里的,你继续雇佣他们工作,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其实我作为村长,本来就准备向你提这个事情的,没想到你会主动说要雇佣村里人做事,真是太感谢你了。”
谈妥了价钱,村里人的工作问题又解决了,吴理十分的高兴。
一起去仓库里看了一下,大概的查看了一下仓库里的存粮,还有存酒。
虽然估计吴理不会骗他,但自己亲眼看过,心里也踏实一点。
长安大酒楼的生意好的不得了,三万贯钱对于现在的李中华来说,并不算什么。
牙行出具了交易合约,两方都签名画押之后,这家酒坊便成了李中华的产业了。
李中华让吴理召集村民中,有意想来酒坊工作的人,到酒坊报名,接手了酒坊,没有工人可不行。
听说有人接手了酒坊,又可以开始酿酒了,并且还愿意雇佣他们,村民们都很高兴的往酒坊跑去,生怕去晚了,对方就不收人了。
李中华又和吴理谈了一下,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继续帮他管理这个酒坊。
李中华一来是手中没有什么人选,二来觉得吴理虽然没有什么做生意的头脑,但管理这个酒坊的运转,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酒坊的工人,主要就是来自于吴家村,而吴理又是吴家村的村长,由他来管理,是最合适不过的。
吴理对这个酒坊,其实还是很有感情的,在推辞了几下之后,欣然的答应了李中华。
没有办法,李中华给他开出的条件,年薪六百贯,做的好还有年终分红的奖励,如此诱惑,实在是难以抗拒。
要知道,既便是京兆府尹狄斯的收入,一年也就三百贯到头了,而李中华给吴理开出的薪酬,足足比京兆府尹的薪酬,还高出了整整一倍,吴理又怎能拒绝。
而村民们也很高兴,以前他们在酒坊做工的收入,是每月三贯钱,他们已经觉得很不错了。
现在新老板李中华宣布,给他们的月薪是五贯钱,现在干两个月的收入,比过去干三个月还要多出一贯钱,谁会不高兴啊!
………………………………
第53章 活字印刷活
至于吴理是否可以放心的使用,李中华并不是太担心,他早就在长安大酒楼开业之前,便培训了一班专业的财务人员,还有仓库管理人员。
虽然这些人放在后世的企业中,根本就是业余的,根本就不够看。
但放在这个时代,绝对就是最专业的。
他们会制作计帐表格,财务周报,财务审批,严格把控每一笔钱的支出,掌握了阿拉伯数字的运用,每天的进帐和出帐,都会制作成财务报表,令人一目了然。
只要派注两名财务管理人员,两名仓库管理人员,基本上就可以掌控酒坊的运作了。
而且还会把蒸馏酒的设备,和老工人一起,转移到这边酒坊来,新旧工人混合,吴理如果敢不安份,是一定会露出马脚的。
这并不是说李中华对吴理,就一点都不相信,这只是一种管理手段,防患而未燃。
至于上万斤的果酒,李中华当然也不会浪费了,他吩咐吴理封存好,不准随便浪费了。
要是不吩咐的话,吴理还以为这些酒没什么用。
被工人拿去喝掉了倒也无所谓,要是被吴理命工人倒进河里面,处理掉了的话,那李中华就真的会心痛了。
一切仿佛都己经走入了正轨,中华新酒的名气,也在迅速的扩散开来,尤其受到一些西域人,突厥人,高句丽等人的喜爱。
漠南和漠北,高句丽人,他们生活的地方,都是苦寒之地,特别是漠北之地,六月飞雪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候,都是冰天雪地,苦寒之地。
中华新酒喝下去之后,能让人感到火热,抵抗寒冷,这比什么都强。
很多人想要贩卖中华新酒,可是李中华一直以产量有限为由,拒绝了客商的请求。
李世民更是下过圣旨,命令李中华,不得私自生产医用酒精,卖给朝廷以外的客商。
只有保证物品的稀缺性,才能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李中华又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不过,如今随着产能的扩大,只是依靠长安大酒楼消售,已经无法满足了。
尽管要卖,也不能放在长安卖,长安城内,有自己一家长安大酒楼卖,就足够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招代理商了,可惜的是,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报纸,电台,电视,五联网,想要投放什么广告,都没有办法。
等等!李中华的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没有报纸,自己办一家不就有了吗?
想到就做到,办一份报纸,既便在这个时代,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中华找到了上次刻印广告宣传单的老板,把自己的来意一说,那老板苦笑着摇头拒绝了。
印刷坊的老板姓毕,叫毕章,世代做的都是雕印工匠,他说道:“按照公子的说法,每天都要印刷一份不同的报纸,而且每天印刷上万份,谁也做不道。
刻印文章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个老师付,一天能雕刻多少字,都是有定数的,公子不懂我们这一行的辛苦,不说也罢。”
李中华恍然大悟,明白了毕章的意思,这才想到了,这个时代还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每一个字都需要工匠们雕刻好,想印刷报纸,那怕是一个月只出一期,恐怕也难以做到。
不过李中华是从后世过来的,他对毕章说道:“我有一种办法,或许可以帮助你。”
“公子有什么办法,雕版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每一个字都马虎不得。”毕章并不抱什么希望的说道。
那么多的雕版艺人,都没能找到什么捷径,李中华不过是一个外行之人,又能够有什么办法呢?
“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你经营着这么一家印书坊,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毕章一愣,心里想着,个人收入和你所要说的办法,有什么关系吗?
尽管如此,毕章还是告诉了李中华,自己凭的是劳动所得,既不偷,又不抢。收入也没有什么不可对人言的。
“我打算收购你这家印刷坊,你开个价吧!”李中华说道。
“公子说笑了,这家印书坊可是我毕家祖上传下来的,也是我毕家的饭碗,怒老夫不能割爱。”毕章摇着头,明显有些不高兴的样子说道。
李中华倒是也没有非要逼着毕章,出售祖业的意思。
“你不想出售祖业,我也不逼你,但你必须和我签订一份协议,以后你的书坊,京只为我专用了,我保你收入,至少是以前的数倍,如何?”
“公子,老朽又如何相信你?”毕章虽然心动,但仍然是很谨慎的问道。
“这很简单,以后印书馆怎么运作,要印什么,你都只要听我的安排就行,每月给你固定的收入,就按你刚才说的两倍,到年底的时候,还有一笔很丰厚的奖金。”李中华笑着说道。
有着可观而又稳定的收入,毕章当然很高兴了,欣然接受了李中华的条件。
李中华便将自己所知的活字印刷法,告诉了毕章,让他马上多雇佣一些人,大量的造字,特别是一些常用字,更要多造。
毕章听了李中华所说的活字印刷法,顿时便开窍了,后悔万分的说道:“这么巧妙的办法,老朽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公子实在是太聪明了。”
李中华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他总不能告诉毕章说,这是400多年以后,一个叫毕升的人发明的。
联想到两个人都是姓毕,说不定这个毕章,还是毕升的曾祖曾祖曾曾祖。
且说唐太宗李世民,见到蜀王李恪的奏折中提到,李中华与其谈话中,曾建议朝廷进行币制改革,成立大唐中央银行,并发行大唐宝钞。
并且,蜀王李恪在奏折中,详细的介绍了,成立大唐中央银行,以及发行大唐宝钞的意义。
若是别的普通人,李世民也不会放在心里,可是李中华这个人的建议,李世民便不会轻视了。
不说那一百多首,可以流传千古的诗词,是不是李中华一个人所作,单论他的挣钱的本事,就让李世民刮目相看了。
长安大酒楼营业仅仅一个多月,主动向朝廷上缴的税收,就多达三千贯钱。
二个月的时间,不仅赚到了买房子的五万贯钱,还花了五万贯,为长安第一名妓桃花仙子赎身,还不算他剩下了多少家财,仅仅两个月,赚了十万贯钱,就已经非常恐怖了。
还有礼部尚书王珪上书的,要求朝廷推广的阿拉伯数字计帐法,也是出自李中华之手。
其实李世民早就忍不住的想要召见李中华了,只是一直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现在,似乎这个理由已经有了。
“来人!给朕拟旨,召李中华进宫面圣!”心里有了决断之后,李世民马上吩咐道。
………………………………
第54章 警惕吐蕃的野心
李世民的召见,在李中华的意料之中,毕竟千古明君这个称号,不是随便那一个皇帝,都能配的上的。
自己关于币制的改革,关于成立大唐中央银行的建议,只要李世民不是一个昏君,他便可以从中看出,其中蕴含的具大利益。
时隔了三个多月,再一次在太极宫中,见到了李世民,李中华的心情,仍然有些激动。
李中华向李中民,详细的讲述了,成立大唐中央银行,发行大唐宝钞的诸多好处。
“你所谓的大唐宝秒,不过是一张张的纸,老百姓们会愿意接受吗?商家会愿意接受吗?”李世民不无担忧的说道。
“有朝廷做担保,老百姓为什么不接受?私人钱庄开出的钱票,商家不是也一样的接受了吗?
只要朝廷的信用还在,始终承认大唐宝钞的价值,不随意滥发大唐宝钞,使大唐宝钞过快贬值,大唐宝钞便不会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要成立大唐中央银行的关键所在,大唐中央银行,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当的调控大唐宝钞的发行量。
可不是朝廷想发行多少大唐宝钞,便发行多少大唐宝钞,如果朝廷真的这么干,那大唐宝秒就是真正的一张废纸了。
另外,发行的大唐宝钞,为了取信于名,是必须具有随时兑现的基础,绝对不能无限制的发行。”李中华说道。
“可是,大唐宝钞毕竟是用纸印刷的,很容易被人仿造,那样后果岂不是很严重。”李世民沉思着说道。
“有人伪造大唐宝钞,肯定后果非常严重,所以陛下应该下旨,命人督造专用的印钞纸,最好是别人无法仿造出来的专用印钞纸,带有防水的效果更好。
再有一个就是,凡是查到伪造大唐宝钞者,给予严历的处罚,令人不敢以身试法。
另外,每一张大唐宝钞,都需要有独一无二的编号,最好还有图案。”
“这个主意是你出的,估计交给别人也办不了,不如朕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你负责督办了,怎么样?你有没有信心办好它。”
李世民听的头都大了,便想着让李中华负责算了。
“陛下!草民只是一介商人,怎好掺合朝廷的大事。”李中华心里暗爽,开始索要身份和官职了。
“这个……,你想要个什么官职?”李世民还真是不知道,该封李中华一个什么官职。
“不如陛下从民部中,把度支司分离出来,组建一个金部,全权管理整个大唐的钱款划拨,审查各地的财务支出和收入,还有各地的基础建设。
也就是说,如果工部或者某个部门,需要花钱的地方,都要向财务部申请拨款。”
“这些不是民卸在管理吗?”李世民说道。
“民部管的事情太多太杂了,专门成立一个管钱的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后的大唐中央银行,总不能也归户部管了吧?”李中华振振有词的说道。
“自古以来都是六部,听你这么一说,岂不是要来个七部了,你不会是想要朕,封你一个金部尚书吧?”
“这个……,要不草民还是继续做自己的生意算了,免得陛下以为,草民的建议是别有用心。”
李中华甘脆以退为进了,反正当不当这个官,自己也无所谓。
李中华一副滚刀肉的样子,让李世民又气又恨,又觉得好笑,主动要官职不说,一要就是个正三品的尚书。
“你不想当官了吗?”李世民的确以为,李中华是在以退为进。
“当不当官无所谓,草民只是希望看到一个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唐。
草民的考虑也许有些不周,陛下不如先命人研制特殊的纸张,毕竟没有研究出,可以防伪的专业印钞纸,说再多也没有用。
草民可以先自己试着发行纸币,并且保证随时可以兑换,看看老百姓能否接受,也为以后大唐宝钞的发行,摸索出一些经验,陛下觉得怎么样?”
李世民觉得自己是越来越看不透,李中华这个年轻人了,对当官都豪不在意。
尤其是他所说的,希望看到一个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唐,令李世民很是动容。
“你说的也有道理,那朕便准了你,可以先以私人发行的办法,试着发行纸币,试试民间百姓的反应,探索朝廷发行大唐宝钞的可行性,并且积累经验。”李世民点头说道。
李中华告退了之后,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转身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草民听酒楼的客人说起,吐蕃正在意图染指吐谷浑,并且威胁党项白兰等部,所图甚大,不知道朝廷是否收到了,这方面的情报。”
“这个消息是真的吗?你还听说了什么?”李世民大为震惊的说道。
“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入唐,向陛下求取大唐公主,为陛下所拒,可陛下却将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燕王诺曷钵,这让松赞干布觉得丢了面子,迁怒于吐谷浑,认为是吐谷浑在从中作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