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科林便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了。

    鲁道夫在人生体验上都迟于他的姐弟,他的心思都放在了扩大企业规模

    上。经过努力,以考德伍德为总裁、鲁道夫任董事长的第西企业综合公司宣

    告成立。此时,考德伍德女儿弗吉尼亚不停地向他发起爱情攻势,鲁道夫则

    一直处于守势。他认为娶老板的女儿是一件平庸而危险的事。他选择了一位

    名叫琼的姑娘,尽管他十分清楚这样做将会失去一笔为数相当可观的财富。

    就在鲁道夫和琼到欧洲度蜜月之时,家乡拍来一封“母病危”的电报。

    鲁道夫和托马斯相继赶回威特比,遗憾的是母亲已经在一小时前故去。

    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很多,是鲁道夫的社会地位起了作用。托马斯已不干拳击

    了,他买了一条船,取名“克洛西德”号,从事租游船业务。

    科林死后格丽卿去了加利福尼亚,一面整理他的遗稿,一面选修研究生

    的课程。后来在科林工作过的电影厂担任剪辑员。托马斯与黛丽莎分居后已

    经好多年没有联系了,这期间黛丽莎改了名,并因在酒吧间拉客被拘留过2

    次。托马斯是从1965年的一本画报上得知她的近况的,他必须找到她领回儿

    子威斯利并与她迅速办理离婚手续,并赶在这年的10月前与船上的女佣凯特

    结婚因为凯特的预产期是10月。

    鲁道夫是靠考德伍德起家的。如今年方36岁的鲁道夫决定脱离考德伍德

    的公司,另就高职了:他要参加威特比市市长的竞选。观察杂志那篇题

    为十个不满40的政治上有希望的人的文章替鲁道夫说了不少好话,促成

    了他在竞选中的获胜。他准备将年薪1万元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在廉洁奉

    公方面给市民树立一个榜样。

    琼为鲁道夫生了个女孩:伊妮德。但当她第二次怀孕时却不慎小产了,

    她很难过,从此不停地酗酒,并得了酒精中毒症。平时她一切正常,但两杯

    酒下肚可就什么也不管了。一次,学生到市长家门前请愿,鲁道夫恰巧不在,

    喝醉了酒的琼赤身**来到门口,被人拍了彩照,放大后挂在学校的教学楼

    窗外。鲁道夫恼羞成怒,指派警察使用了催泪瓦斯,致使一个闹事者双目失

    明。为此,鲁道夫受不住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市长的宝座。比利已经到

    了应征当兵的年龄,而格丽卿最害怕的是把孩子送到越南战场。她曾打电话

    给鲁道夫请他关照一下,不料却得到了弟弟的拒绝。现在,是鲁道夫最后利

    用职权的时候了离任前他办的最后一件事是托人将比利安排在北约驻布

    鲁塞尔的部队里。

    更糟糕的是,琼的病情日益严重,一天晚间她竟趁人睡熟偷偷跑到红玫

    瑰夜总会跳起了脱衣舞,并被一个名叫丹诺维克的歹徒拖到了地窖里。是托

    马斯最先得到的消息,他只身一人救出了嫂子并惩罚了丹诺维克。事隔几天,

    丹诺维克带人报复,托马斯被活活打死。托马斯的尸体火化后,格丽卿、鲁

    道夫、凯特、威斯利等人一同登上那条洁净的白蓝色的“克洛西德”号。船

    在晨曦中驶出港口,威斯利把父亲的骨灰缓缓撒到海里。

    作品鉴赏富人,穷人创作于1989年,出版后获得了较大的影响,

    成为七十年代美国最著名的畅销书之一,曾经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产生过

    一定的社会影响。

    富人,穷人写了一个德裔美国家庭三代人的荣辱兴衰史,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到六十年代末,近四分之一世纪里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在

    小说中都得到了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作为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富人,

    穷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当代美国社会的窗口。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乔达虚家姐弟三人,他们通过不尽相同的奋斗途径各

    自获得了在生活中的位置。作者将他们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一幕幕生活场景的摹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给予了极富人情味的评说:

    或表示同情,或加以谅解,或寄予希望。小说问世后,美国报刊对它的评价

    较高,认为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当然在我们看来,由于作者对笔下主

    要人物的厚爱,涂抹在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似乎过浓了一些,但无论如

    何,作者在揭示社会矛盾方面,诸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

    与社会繁荣相伴的**罪恶现象等等达到了应有的深度,对于我们的读者,

    同样具有一定的启迪和警醒意义。

    富人,穷人在艺术表现上基本采取以人物带故事、循序渐进的白描

    手法,构架繁而不杂,脉络纷而不乱,于质朴中见功力,读时有不忍释手之

    感。

    王玮

    欧内斯特盖恩斯简皮特曼小姐自传1971

    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盖恩斯是美国黑人小说家,1933年1月15日出

    生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奥斯卡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父亲是种植园里的

    工人,他本人从9岁起当童工,砍一天甘蔗挣5角钱,直到15岁才随父母迁

    居加州,16岁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被纽约一家出版公司
………………………………

第128节

    退了回来。1953

    年在加州读完高中后参军,2年后入旧金山州主学院,1957年取得学士学位

    后获华莱士斯坦格纳文学创作奖学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文学创作一年。

    从1956年起他陆续在一些小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1959年他的短篇小说归

    来获得约瑟夫亨利杰克逊文学奖,此后他就立志专门从事创作,迄今

    已出版长篇小说4部和短篇小说集2部。第一部长篇小说凯瑟琳卡米埃

    1964的初稿完成于1949年夏天,几经修改才得以出版,内容主要写黑人

    杰克逊与一个骄傲的克里奥尔农夫之女凯瑟琳之间的恋爱,从政治、经济和

    历史的角度描写爱情,颇具深度。第二部长篇小说爱情与尘土1967

    也是爱情小说,写一个黑人青年与某个法裔有夫之妇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

    活生生的形象揭示出腐朽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产生悲剧的根源。第三部长篇小

    说即本书,是作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书名虽是“自传”,其实是一部描写

    生动、人物形象丰富的长篇小说。第四部长篇小说在我父亲的屋子里

    1978写美国南部某小镇是一个身为黑人社会栋梁的牧师与他青年时代过

    放荡生活时被他遗弃的私生子之间的矛盾,儿子的控诉动摇了父亲的信念和

    他的社会基础。这部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较为逊色。

    内容概要全书共分4卷,前2卷战争岁月和重建时期通过简

    小姐的经历描写美国黑人在南北战争后所获得的“自由”的真相。后2卷种

    植园和黑人区主要写南北战争后南方种植园里黑人的生活与斗争。1884

    年七八月里天气炎热的某一天,我才10岁或11岁,主人和其他人都躲到沼

    泽地里去了,只剩下女主人和我在家。先是一大队南方军经过这儿,女主人

    命我提水到路边给士兵们喝。夜里北方军来了,我送水去时,一个名叫布朗

    的下士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笛赛,他说笛赛是奴隶的名字,以后你就

    改叫我女儿的名字简布朗吧,我觉得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美丽的名字。

    北方军走后,女主人叫我笛赛,我说我已改名简布朗小姐。因为我顶了嘴,

    老爷就叫两个奴隶把我按到,剥光我的衣服,先叫女主人用9根皮带编成的

    鞭子抽我,接着老爷自己抽。他们打得我浑身出血,还想卖掉我,但照目前

    的时局又无人要,想弄死我又怕万一布朗先生回来追问我的下落,最后罚我

    下地去干重活。有一天太阳还老高,我们在地里忽然听到收工的钟声,监工

    要我们到大房子里集合,老爷拿着一张纸沾在廊子上,宣布说我们都自由了。

    我们可以留在这儿按谷物分成制干活,也可以离开。我妈妈在我很小时候就

    被监工打死,我爸属于另一个种植园,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有几个

    人决定去北方。老爷只准我们带随身的衣服奴隶时代男人有2条短裤2件

    衬衫、一双鞋和一件外套,女人有2件衣服、一双鞋、一件外衣和一些土豆

    苹果当食物,于是我们几个人结伴北上。有一个伙伴叫大劳拉,身材和力

    气都跟男人差不多,她一手抱着小女儿,一手搀着儿子内德,同时还一路上

    保护着我。不久我们遇上巡逻队,他们是南方各州的穷白人,过去经常被雇

    佣来为老爷们寻找逃跑的奴隶,就是他们和南方军的一些士兵后来组成三k

    党虐杀黑人。大劳拉和小女孩以及几个同伴都被巡逻队打死了,我牵着孤儿

    内德继续前进。谁知走错了路,北上变成了南下。路上我们遇到从北方来的

    一个联邦政府调查员,被送进孤儿收容所,又从收养所出来北上去找布朗先

    生。在树林里有个打猎的黑人告诉我们说,不久前他亲手埋葬了一个被南方

    军吊死在树上的黑人,他的内脏都被挖了出来,以儆诫其他黑人。后来我的

    多半时间都在灌木林里穿来穿去,看见人就躲藏起来。最后我们实在走不动

    了,一个好心肠的南方穷白人乔布用马车把我们带到一个同情黑人的共和党

    种植园主博思那里,我们就留下来在田地里干活,我那时不过十一二岁,但

    干的活和拿的工资跟其他人一样多。后来听说为了国家获得统一,南方的土

    地又还给南方军管了,北方军和自由局离开之后,人们又开始逃离南方。那

    时内德已十七八岁,长成一个又高又瘦但很严肃的小队子,改名内德道格

    拉斯,想成为象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那样的伟大黑人领袖。他已学会看书

    写字,还习惯叫我妈妈。我注意到他在参加什么秘密活动,是什么委员会的

    成员之一。一些种植园主想阻止黑人离开南方,也开始注意象内德这样的人。

    一天夜里,九个披着床单的人一脚踢开我家小屋的门来找内德,恰好内德不

    在,他们对我拳打脚踢,威胁说要烧掉我的小屋,逼着我说出内德的下落,

    我当然一字不说。但我与内德不得不分手了,我在某种意义上说已嫁给了这

    地方,很难离开。内德去了堪萨斯,我开始跟乔皮特曼来往,他死了老婆,

    有2个小女孩。我由于从小挨鞭子毒打,受了内伤,不但长不高,而且不能

    生育。我渐渐爱上了乔,最后与他居住在一起。我们那时不信教,不知在教

    堂里结婚。奴隶制时代老主妇和小主妇抬着一把扫帚,离开地面一点,老主

    人叫一对奴隶夫妇拉着手跳过去,算是结婚仪式。我们当然不再需要举行跨

    扫帚的仪式。我们为了多挣些钱,搬到另一个种植园去住,乔当驯马师,我

    在大房子里干活,两人每天合挣一美元。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年,乔终于因追

    捕一匹逃跑的雄马被绳子勒死。内德走后一直跟我通信,他参加了古巴战争,

    战后回到了我身边,当了教师,但一年后因宣传激进思想,被白人杀手枪杀

    了。我为了摆脱对往事的记忆,就只身搬到沙姆逊家的种植园居住,给罗伯

    特沙姆逊上校干地里活,不久我就参加了教会,皈依了宗教。这里是南方

    落后地区,虽说奴隶制被废除了,奴隶时代的主活方式和习俗却大部分保持

    着,监工可以随意鞭打男女工人,种植园主有无上权力,连州长因过于同情

    穷苦白人和黑人也被暗杀。罗伯侍与女黑奴的私生子蒂米只能当少爷鲍伯的

    仆从,尽管鲍伯是蒂米的同父异母兄弟。后来鲍伯爱上了混血女教师玛莉,

    遭到父母的反对,也是先辈留传下来的“正常行为”准则所不允许的,结果

    留下一封遗书自杀。然而黑人区里的情况并不因此有些改善。但不久我们中

    间终于出现了带头人。他名叫吉米,出生在黑人区深处,是我简皮特曼接

    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吉米13岁时皈依了宗教,去新奥尔良他母亲那里呆了

    两年,又回到他姑奶奶莉娜和我身边,还在教堂里讲话,说是整个南方发生

    的事这里也要发生,我们大家必须战斗。吉米希望我也能参加他们的斗争,

    因为象我这样一位百岁老人是可以帮助很多黑人的。我们这儿贝荣城里的饮

    用喷泉上不准黑人喝水,吉米却让一个黑人姑娘去喝了,结果那个姑娘被捕,

    吉米立刻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我和一伙黑人,包括莉挪和照顾

    我生活的玛丽正要出发去贝荣,罗伯特上校却赶来阻拦我们,还说吉米已在

    贝荣被人开枪打死。有些人听了这话害怕了,但也有人说吉米根本没死。我

    说,死去的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的其余部分正在贝荣等着我呢。于是那些

    勇敢的人都跟我一起向贝荣出发了。

    作品鉴赏本世纪60年代在黑人抗暴斗争的影响下,美国黑人知识界

    也掀起一场争取全面文化自主的运动,一些黑人学者提出要把颠倒了的历史

    重新颠倒过来,其中包括对奴隶制重新作出评价。美国黑人学者海泽尔卡

    比在黑人思潮:写奴隶制的黑人历史小说1989一文中说,尽管奴隶

    制对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但奴隶制作为一种主产方式和特定的社

    会秩序,却很少成为美国黑人历史小说中艺术构思的中心。这种情况在70

    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以威廉l安德鲁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黑人学者通过

    收集、考证、整理、出版,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奴隶纪实文学作出新的评价,

    甚至称盛行奴隶纪实文学的18世纪50年代为“第一次黑人文艺复兴。”本

    书就是模仿奴隶纪实小说写的一本奴隶自传体小说,它有七八十年代出版的

    新奴隶纪实小说的共同特点:用黑人众口相传的民间历史来纠正和补充有关

    奴隶制的历史记载,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已不同于旧奴隶纪实文学中的男女主

    人公,他们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作者盖恩斯谈到自己的

    创作时,说他迄今为止主要写他故乡路易斯安那的黑人。小说里的人物都是

    他极为熟悉的,这些人物都能“在极艰苦的环境中不失去人的尊严,能英勇

    顽强地生活和奋斗”,简皮特曼即是这一样个人物。作者还说,有些激进

    的黑人作家曾指责他对社会的抗议不够有力。但他认为,“写小说更应注意

    表现人物品格的力量,而不在于表现人物的忿怒。简皮特曼小姐的自传

    也是一部抗议小说,只是抗议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谈到他自己的艺术特

    点时,盖恩斯说他受海明威的影响最大、在引文中把所有不必要的形容词和

    副词都去掉了。他说,海明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笔下人物经得起在压力下的

    考验,但有谁比美国黑人民族更受到压力有谁比美国黑人民族更经得起考

    验因此他觉得自己受海明威的影响是很自然的,盖恩斯的头两部小说显然

    更多地受福克纳的影响,不过有些西方评论家如美国的埃尔文奥伯特则认

    为盖恩斯对美国南方社会的理解要比福克纳深刻,他的作品也更富于戏剧力

    量,艺术上更有成就。盖恩斯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唯有本书模仿奴隶纪实小说

    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借简小姐之口,叙述从1864年美国奴隶宣布解放前一年

    起到1963年美国黑人民族运动高涨时期为止近百年的历史,作者所采用的是

    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方法,把罪恶的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的影响描绘得淋

    漓尽致,历历在目。奴隶贸易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

    一,从17世纪初期起,欧洲各国的奴隶贩子就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奴隶到北

    美洲去开发富饶的自然资源。在美国获得**之后,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不

    仅没有停止,反而如杜波依斯所说,“靠美国资本、由美国船只装运、在美

    国公民管理下、在美国旗帜下继续进行下去。”自由的非洲黑人被迫在美国

    南部的种植园里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达200年之久。主人和监工可以随

    意鞭打与虐杀黑人,可以任意蹂躏黑人女奴隶。本书开卷就勾画了十来岁的

    小黑奴简惨遭女主人和主人鞭打的图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黑人只是获得

    名义上的解放,正如列宁所说:“闭塞不通,粗野无知,缺乏新鲜空气,好

    象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这就是美国的南部。”本书第三部种

    植园把这座“黑人监狱”的习俗风尚、行为准则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哪里

    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美国广大的黑人终于逐渐觉醒,起来斗争,连沙姆

    逊种植园这样的落后地区也不例外,而且象筒小姐这样一百多岁的老人也坚

    持去参加示威游行。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写得很成功的反映近百年来美国黑人

    生活的形象历史。

    施咸荣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1975

    作者简介见“赫索格”条

    内容概要著名的戏剧和传记作家查里西特林如今年逾55岁了。这

    位瑜咖教信徒,体育爱好者在走过了一段人生成败道路之后,才开始回忆起

    他的亡友和导师洪堡弗莱谢尔。早在1938年,西特林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

    的时候就非常爱读洪堡的诗。他崇拜这个诗人,借了旅费,前往纽约专程拜

    访洪堡,洪堡出身于匈牙利犹太族中产阶级,父亲曾追随潘辛,在其麾下当

    骑兵,驰骋于奇瓦瓦,在以妓女和马匹闻名于世的墨西哥战斗多年,后来又

    闯入美国。而他的母亲则是出生在美国一个子女众多,吵吵闹闹的家庭,“年

    轻时倒是个黝黑的美女子,逐渐变得忧郁癫狂,沉默寡言。”洪堡少年时,

    母亲常叫他跟踪父亲,并抄下他的银行帐号和他的姘头的名字,以便日后控

    告他。谁知在那次股票大暴跌时父亲失去了一切,因心脏病客死于佛罗里达。

    这就是他写作诗歌的背景。洪堡二十三岁时,由于出版轰动一时的滑稽歌

    谣而成名,他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纯正而富于人道气息,甚至博

    得了托马斯艾略特的赏识。每张报纸都给予他以极高的评价,他成了“新

    时代的第一人”。那时的洪堡,“漂亮,白皙,身材高大,严肃而诙谐,”

    正满不激情地演奏自己成功的主旋律。他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

    激情洋溢的幻想家,幻想用艺术来改造社会。作为洪堡晚辈的西特林,也是

    祖上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自从结识了诗人洪堡之民他成了洪堡在纽约扣新

    泽西两地寓所的常客。他着迷地倾听着洪堡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一会儿谈

    文学,、一会儿谈哲学,一会儿谈宗教,一会儿谈艺术,从电影明星的经历

    谈到世界名人的逸事,从巴尔扎克笔下的“青年野心家”谈到马克思对路易波

    拿巴的描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一切对于刚刚踏入文坛的西特林来说

    是如此的莫测高深。那时他还微未得不值一提,穿着哥哥的旧衣服,一边听,

    一边不住地擦汗。当洪堡纵谈人世沧桑并感慨系之的时候,西特林只感到初

    次访问一个诗人的喜悦,初次喝杜松子酒,吃蒸蛤蜊,闻海潮味和听新奇事

    的兴奋。谁知,洪堡的浪漫主义思想很诀过时了,失望之余,他把战后的美

    国社会视为肮脏的、杀人的和没有魅力的“物欲世界”,令人心醉神迷的诗

    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以至于洪堡在大学谋一教职都不能长久,因为大学

    教授瞧不起他。后来,洪堡又把希望寄托在斯蒂文生竞选总统上,以为斯蒂

    文主的胜利即是文学的胜利,他将在未来的年代成为新政府的歌德,把华盛

    顿建设威魏玛。不料斯蒂文生失败于艾森豪威尔,使洪堡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走投无路,得了精神狂想症,无端怀疑妻子不忠,妻子不堪他的监视,只

    好离池而去。洪堡因多次威胁被他怀疑为妻子情人的一个批评家而遭到当局

    的拘留,关进疯人院里。出院后,他无家可归,只好终日流浪街头,最后死

    在一个小客栈里。就在洪堡穷极潦倒的时候,一度得到洪堡提携的西特林却

    功成名就了。他曾想写一本以工业大城市为背景,以“厌烦”为主题的专著。

    后来,他又抛弃了这一主题而写了一个以洪堡为原型的剧本冯特伦克。

    为了能得到百老汇的观众的欢迎,他任凭导演把自己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

    每当他忆及此事时,尽管心里也“充满了罪过和耻辱”,同时又安慰自己“夜

    间上演的戏不是我写的那个”,“导演是盗取了素材,创造他个人的冯特

    伦克。西特休成名后,甚至成了肯尼迪总统的座上客,他还注意广交各种

    商人,流氓、骗子等等,把这些人都看做自己“心理上的代表”。一次,乘

    飞机游览纽约市容归来。在广场饭店顶楼与知名人士聚餐时,他无意中看到

    洪堡正站在一条街上,手里拿着一块椒盐饼当午饭吃,满身尘土,面色死灰。

    西特林想,“现在,我怎么好和他打招呼呢,太叫人为难了”。就这样,他

    避而不睬自己往日的恩师。西特林发迹后,在经济上更加挥霍无度,离婚的

    妻子,放荡的情妇,与之合作的无聊文人再加上仅有一面之识的流氓骗子都

    把手伸到他的口袋里要钱。不久,就使他陷入破产的境地,沦落在西班牙的

    一个小公寓里靠写导游手册度日。这时,他热衷于施太内尔的“人智学、陷

    入了宗教神秘主义,终日打坐,幻想能和死人谈心。在最困难的时刻,西特

    林意外地得到了洪堡遗赠的礼物两个剧本提纲。第一个提纲已被人剽

    窃,写成电影剧本,在伦敦、巴黎上演,卖座极好。西特林是在一个骗子的

    帮助下索取了一笔赔偿费。第二个提纲是以西特林为原型写的,也为西特林

    换来一大笔钱。这两笔钱挽救了西特林,使他摆脱了困境。这时,他忽然悟

    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用一部分钱重新安葬了可怜的洪堡,其余的,

    则希望能有助于自己“新的生活”。在洪堡的安葬过程中,西特林感慨系之:

    “我们沿着棺材,站在表示敬意的位置上。我抓住把手这是我与洪堡第

    一次在一起,棺材里并没有多少重量。当然,我绝不会相信那堆遗骸会同人

    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的骨头很可能就是精神力量的标志洪堡,我的伙

    计,我们的亲人和兄弟。他热爱善与美,他的一件小小的发明正在三马路和

    爱丽舍田园大街娱乐公众,但同时也正搜刮每个人的钱财”西特林对洪

    堡的感情是复杂的,过去他有愧于洪堡,如今又从洪堡的下场联想到自己,

    最后他发出这样的叹息“啊,洪堡,我是多么懊悔呀。洪堡,洪堡这就

    是我们的下场。”

    作品鉴赏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家的不同命运,

    真实地展现了美国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场景和当代美国人那种迷惘混乱的精

    神状态。从白宫到贫民窟,从神秘主义者向往的“高超境界”到黑手党逞凶

    的地下社会;从总统议员,诗人学者到流氓骗子,赌棍歹徒,小说几乎触及

    到当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现象以及各式各样人物的命运,从而使读

    者意识到,那里既是物质上的乐园又是精神上的荒原。洪堡弗菜谢尔,虽

    然在书中出现的场面并不多,但他是通贯全书的中心人物。洪堡早在三十年

    代就是闻名遐迩的诗人,他写作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且充满了纯

    洁、机智和人道的气息,他渴望以柏拉图的美的观念来改变“实用主
………………………………

第129节

    义的美

    国”,使美国得到精神上的复活。可是洪堡的善良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很快

    成为过时的现象,及至四十年代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时代的风云变化还把

    这位诗人刮得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一度崇尚马克思主义的

    洪堡一下子又成了“反斯大林分子”,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美国

    社会出现的暴动、罢工和混乱以及三k党的恐怖活动更使洪堡充满了恐惧,

    于是他的思想变了性格变了,意志变了,发展到最后,他酗酒纵欲,整日担

    心别人暗害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疯子,穷愁潦倒地客死于一个肮脏的小客

    栈里。纵观洪堡的性格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如何

    把一个有正义感,有才华的诗人腐蚀成如此模样。他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

    地走向死亡,正是这个残酷的社会所造成的。小说恰如其分地把洪堡的变化

    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二者的发展既是平行的,又是交叉的。与

    洪堡的毁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我”戏剧和

    传记作家查理西特林却尝尽了成功的滋味,他得到了金钱、地位、名声和

    美女,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但他在精神上已经陷入了昏睡状态。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