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多色调、多声部地融成一体,不仅扩展了小说的容量,

    也构成了这部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朱炯强

    西萨摩亚文学

    艾伯特,温特榕树叶子1979

    作者简介艾伯特温特1950一,当代西萨摩亚著名小说家兼诗人,

    南太平洋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是带有日耳曼血统的西萨摩亚一个酋长

    的儿子,十三岁获政府奖学全去新西兰学习,先读中学,后进阿德尔师范学

    院,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与新西兰姑娘珍妮结婚后,

    在库拉努伊学院任教。在北岛度过十二年之后,于1966年返回萨摩亚,在首

    都阿皮亚任萨摩亚学院院长。1974年,受聘到南太平洋大学讲学,参与南太

    平洋艺术创作协会的工作,现在该大学任文学教授。他是西萨摩亚第一位写

    长篇小说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甫太平洋岛屿国家新兴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

    位。1973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儿子们要回归祖国付梓问世。它不仅

    开创了萨摩亚小说的历史篇章。而且也标志了南太平洋文学史的重要开端。

    小说以自传体为主,描写了主人公去新西兰留学,由于和白人姑娘恋爱而遭

    到固守萨摩亚传统观念的父母的坚决反对,最后被迫与家庭彻底决裂的故

    事,深刻地反映了种族矛盾与两种文化冲突的矛盾。1977年,他发表了第二

    部长篇小说黑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力图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

    表现主题,即把古老的神话传说与当今的社会现实融为一体而进行了大胆的

    尝试。青年之际的主人公为了仍然能够控制着家族的权力,以装疯卖傻为起

    始最终抡为李尔王式的人物,从而对腐朽的权力欲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长篇

    巨著榕树叶子于1979年公开出版,先在葡西兰发行,后于美国再版。这

    部巨著奠定了他在南太平洋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榕树叶子是西萨摩亚第一部被译为中文的作品。

    内容概要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家三代五十年的历史,全书分三卷,各

    卷均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描述了父亲的创业、儿子的反抗及孙子继业时财产

    的旁藩。主人公塔乌依洛佩佩,性格强悍,一心想出人头地,对未来充满向

    往。他带着家族的厚望与重托在神学院读书。但偶然的机会使他在神学院接

    触到西方世界进步的标志机械化的耕种机器,他一下子便被这种先进的物质

    文明所深深地吸引,为此他甚至摒弃了原先对宗教的信仰,最终彼神学院开

    除回家。在承继了父业成为萨佩佩村三大族长之一后,他不甘家境的衰败,

    野心勃勃地要振兴家族,以恢复其家族在村中的威望,因此与村中另一富裕

    家族族长马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借采

    用了一切可鄙的手段。首先,他串通了三足鼎立并掌握着全村重要大权的又

    一族和长托萨,逼迫马洛与他平分了原始林地,他因此而开辟出以“榕树叶

    子”命名的种植园。拥有了这个资本之后,他与对方又展开了争夺劳力之战。

    他蓄意煽起两族人的械斗,竭力利用马洛族人在械斗时打伤了德高望重的托

    阿萨族长这一事端,大作文章,最后迫使族长议会剥夺了马洛在族委会上的

    发言权。急剧膨胀的野心使其不甘就此罢休,他又处心积虑地利用他与马洛

    妻子通奸的**,连哄带骗地驱使马洛妻子与汽车司机私奔,逼使马洛陷于

    人财两空的绝境,终于把对方彻底地击垮了。从此,他的种植园日益兴盛。

    “榕树叶子”带给他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地位与成功。年长的托阿萨一死,

    他便成了村中不可一世的人物。他在首都阿皮亚也建立了豪华的宅第,并且

    广交政界人物,声名在外,显赫一时。同时,他把宗教也作为猎取富贵的一

    种手段,他的座右铭是“上帝、金钱和成功”。当他梦寐以求的野心一一得

    到满足之后,便转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佩佩身上,以便后继有人。然

    而,儿子佩佩与其截然不同,生性懦弱,多愁善感,胸无大志。由于在首都

    学校读书时结识了同学塔加塔这个存在主义者,受其影响,他开始愤世嫉俗,

    甚至公开宣称不信上帝,对一切持玩也不恭的态度。他非但背叛了父亲,而

    且还纠帮结伙、烧教堂、抢银行,终于被判入狱,成为一个异教徒。在其病

    入膏育躺在病床上时,他写了一部有关他自省的小说。他在小说中的厌恶父

    亲的贪婪,却崇尚着固守传统与尊严的托阿萨长老的公开道白,使塔乌依洛

    佩佩对其彻底地绝望。塔乌依洛佩佩终于抛弃了这个不可救药的亲生的儿

    子。被遗弃的佩佩因患肺病而早逝,留下了孤霜独子。一向对妻子就毫无感

    情的塔乌依洛佩佩,在妻子死后,便与村中牧师的女儿、一个受过教育的妙

    龄女郎结了婚,惺婚后来
………………………………

第109节

    生子女。为了日后有人继承他的家业,他硬从媳妇

    手中把孙子拉洛拉基夺了过来,并不借代价地送到国外去学习。但就在这时,

    一个自称是马洛族中名叫加卢波的青年突然来到村中,他宣称要振兴马洛家

    族,重建马洛家族的种植园。然而,在一次与塔乌依洛佩佩和谈时,加卢波

    竟然说道,他是塔乌依洛佩佩的私主子,是马洛妻子私奔后七个月生下来的。

    尽管这种说法令人似信非信,但他的出现却严重地威胁着塔乌依洛佩佩的财

    产和地位。正值此时,一场前所未有的飓风袭击了塔乌依洛佩佩经营多年的

    种植园,被摧毁的种植园急需重整,而此时塔乌依洛佩佩深感自己年事已长,

    精力不支,而且孙子尚幼,也急待找一名象加卢波这样精明强干的年轻人来

    承担这一重汪,于是,他与妻子和管家塔伊法乌串通一气,导演了一场愿认

    加卢波为予以赎他过去罪过的骗局,但暗中却另立有遗嘱,言明财产日后仍

    由其孙子拉洛拉基来继承。精明的加卢波把一切看在眼里,遂将计就计。加

    卢波很快便掌管了全村所有的大权。在重建种植园的过程中,他身体力行,

    带领着族中大多数人不辞劳累,舍命苦干,而且他善解人意为人们排优解难,

    分配上公平待人,在两个家族间也起了很好的媒介作用。他以其独特的管理

    才能和领导天赋,终于赢得了村民们一致的好感和信任。可就在塔乌依洛佩

    佩临终之前,果断的加卢波毅然地抓住其“父亲”的律师艾什顿盗窃其父现

    金这一罪证,要挟并逼迫律师另立新遗嘱。为了确呆新遗嘱的可信性,他又

    利用旧遗嘱中没有考虑到忠耿一生的管家塔伊法乌利益的缺陷,挑唆管家反

    叛主人,并在新遗嘱中让管家及其家族也能得到相应的报偿,因此新遗嘱终

    于获得了管家的支持。塔乌依洛佩佩惨淡经营了一生的一份惜大的家业就这

    样轻易而又合法地落人了加卢波的手中。小说的结尾是,当塔乌依洛佩佩停

    止了呼吸时,加卢波却哈哈地大笑起来,因为所有的权力和荣誉现在都已非

    他莫属了。

    作品鉴赏随着20世纪的来临,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南太平洋岛国西

    萨摩亚这个近平原始般的乡村部落,陡然地面对着欧洲白人传教士,面对着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这种鲜明的比照之下,西萨摩亚古老的

    生活方式及旧的观念与外来殖民主义的生活方式和其新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形

    成两种激烈的思想冲突。在这样一个特定而又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截

    取了西萨摩亚一个乡村部落的侧面,反映了殖民前后西萨摩亚社会所发生的

    这一巨变的现状。这部小说是以开辟出的“榕树叶子”种植园来命名的。从

    原始的灌木丛林中开垦出能够带来金钱和利益的种植园,这本身就意味着对

    古老传统的摈弃,对新兴资产阶级利欲的追求,同时也表明了西方资本主义

    的权力欲已渗透到这个原始古朴的乡村部落。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金钱、

    地位及权力的激烈竞争。主人公塔乌依洛佩佩是个新兴资产者的形象,在他

    的身上既具有资产者的共性,又具有在萨摩亚这个典型环境中的特殊个性。

    他祖租辈辈都生活在这古老的山脚之下,但在他驱除了象征着祖先和历史神

    话的山上的“狮子与鬼”并开辟出他的种植园时,他从此就不再是山之子了。

    他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为了利欲可以不借一切代价和手段。可是,在他对

    世俗名利执著追求的同时,他竟也成了其自身这一荒谬思想意识的囚犯,上

    帝、金钱和成功也同时把他给彻底地毁了。当然,这决非是他一意孤行的主

    观愿望,而是一旦置身其中便不可自拨的资产阶级利欲观所导致的一种必然

    的结果。可悲的是,他虽然控制了萨佩佩正在运转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力量,

    但对各种力量所内含的意义及其所起的客观效益竞茫然无知,这是导致他最

    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把塔乌依洛佩佩的人生是置于三代人之中来描

    写的。他的寄父托阿萨,是古老传统和权威的象征:他寄予了厚望的儿子佩

    佩,虽是个叛逆其父的嫉俗者,可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现状。小说中很

    重要的一个情节就是通过年老的托阿萨之口向孙子佩佩讲述了关于“狮子与

    鬼”的神话故事,实际上,这是作者从历史一一哲学的宏观上,把现实与神

    圣的历史并置,让历史的时代与神话的时代融为一体。瞬息间读者看到,历

    史嘲笑着年长的托阿萨和年轻的佩佩竟成为“同时代的人”,而现实中的塔

    乌依洛佩佩却成为神话中被嘲讽的对象,这不仅显示出作者别具匠心的创作

    技巧,而且也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真正

    寄予希望的是佩佩的同代人真正能够驾驭生活的加卢波。他与佩佩不同,有

    自我意识并能付诸于行动,而与塔乌依洛佩佩的根本之别在于,他是用“勤

    劳、节俭和关注他人“替代了塔乌依洛佩佩的“上帝、金钱和成功”。他是

    有理想的开拓看,他把自己的命运与萨佩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用自己独特

    的才能在萨佩佩赢得了合法的权位。尽管他有可鄙的一面,但他毕竟代表着

    一种新兴的进步力量。不过,在这儿我们看到,萨佩佩的命运又一次按照主

    观的意愿操纵在个人的手中,历史就是这样以螺旋式的回归向前发展的。其

    实,作者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表现了现存的世界。这部小说也是体现作者

    创作风格的一部杰作。在创作中,作者不落俗套,独辟溪径,在西方文学和

    民族文学之间创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小说是以两条主线来表达主题的,作者

    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又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由托阿萨

    来讲述神话故事,两者实际上是平行的结构,托阿萨一死,对佩佩意味着失

    去了中心,对萨佩佩则象征着已经分裂的世界将进一步解体,这种神话隐喻

    现实,现实遁入神话,不仅体现了作者独创的风格,也显示出一种魔幻的魅

    力,从而提高了审美的意境。其次,作者在第二卷的创作中,采用两个小说

    的创作结构,一是作者叙述的小说,另一个是佩佩自我意识的小说,这是作

    者有意打破那种严谨的基调把瞬息即逝的意识流完全当作一种廷续不断的客

    体来表现的一种成功的尝试。此外,作者还采用多层次多线条相互交叉,使

    作品具有一种纵横交错的全景感及历史厚度。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

    者善于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学的沃土中辛勤地耕耘、采撷,借鉴了西方文学

    的创作技巧,发挥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天赋、从而创造出为世界文库增添了色

    彩的萨摩亚小说。

    王晓凌

    新西兰文学

    伊思罗伯特克罗斯上帝的孩子1957

    作者简介伊恩罗伯特克罗斯1925新西兰小说家,出生在马

    斯特顿,就学于旺阿努伊技术学院。在本国“疆土”报当过记者,在巴拿马

    和哥斯达黎加边界处经营过香蕉园,后又在“新西兰听众”杂志社当编辑,

    19541955在哈佛大学学习一年,1959年获奥塔戈大学罗伯特彭斯研究员

    奖金。1957年他的长篇处女作上帝的孩子在美国问世,接着相继在英国

    和新西兰出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新西兰战后文学繁荣的一个标

    志。新西兰著名文学评沦家琼史蒂文斯肯定小说“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

    由于小说素材、人物的本国本上化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手法,上

    帝的孩子在五、六十年代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克罗斯还著有迟缓的**

    1960和安萨日之后1961,但其影响都没有超过他的处女作。克

    罗斯注重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发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立意深沉、凝重,

    文笔简洁、犀利。

    内容概要小说的故事由主人公杰米沙利文一个倔犟的13岁

    天主教徒叙述出来的。他回忆了两年前家庭发生裂变,从而使他改变生活轨

    迹的经过。杰米家住新西兰北岛的拉格尔顿;一个沿海小镇上。父亲是个退

    役军人,一手残废,在码头办公室上班,母亲是个普逼的家庭主妇。十七岁

    的姐姐莫利在惠灵顿一所寄宿学校就读,杰米在女隆道会办的一所学校里上

    学。还在他稍请人事的8岁时,幼小的心灵就蒙上了父母不和的阴影,几年

    来父亲嗜酒如命,大萧条使他一蹶不振,他限母亲瞧不起他,在外人面前也

    数落他,母亲性格暴戾,一多疑,讨厌父亲没有出息只会酗酒、他们见面就

    吵,互相指责。然而父母双亲对杰米却都关心备至,十分疼爱。在杰米眼里

    他们是一对慈母善父,因此他感到十分痛苦,常常晴自祈祷上帝,寄希望于

    上帝。一天早晨杰米在上学的路上对爸爸说,他想要辆自行车,他问,爸爸

    是否薪水低,买不起。父亲顿时勃然大怒,一把抓住杰米的肩膀并断言是母

    亲对杰米这么说的。杰米从没受过爸爸如此暴行,心里十分骇伯,他想辩解,

    可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不一会爸爸说忘记拿一样东西了得回家一趟,杰米

    明白他回去做什么,可又无能为力,心里十分内疚,他也想起第一次爹妈吵

    架的情景。那是8岁那年他放学回家,见厨房里有个陌生胖女人,说是母亲

    的朋友,他想上楼见妈妈,胖女人百般阻挠,说妈妈病了,哄杰米和她一同

    上街给他买冰淇淋,路上杰米和胖女人争吵起来。杰米一气之下来到码头边

    找杰克诉苦,杰克是个老头,每天在码头边垂钓,尽管什么也钓不到,同学

    们都说杰克是个怪老头,杰米却很喜欢这个大朋友,爱和他说说心里话。从

    码头回到家见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杰米和妈妈说起那个胖女人,妈妈要

    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别提起胖女人的事,晚上爸爸回到家一个劲地责备妈妈的

    病,他请来了医生,医生来了不到十分钟就走了,接着爹妈大吵起来,只听

    妈说:“我已经40岁了,明白吗,我40了,受够了。”当时他想起伯尼斯

    修女说过万福马利亚是多么全能,便跑回房间祈祷。对父母第一次争吵的回

    忆以及对这一次起因于他的相骂的担忧使杰米上课时老是走神,受到了挨打

    的惩罚,放学后他不想径直回家,便约了几个同学在外面闲逛。杰米很想同

    小伙伴们谈谈他们的父母,但他们对这话题根本不感兴趣。杰米无法排解内

    心的苦闷便去了码头找杰克,杰克劝杰米不要把父母的争吵放在心上,权当

    没看见没听见,大人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杰克还诉说了自己不幸的婚姻。

    晚上回家杰米发现母亲一直沉默不语,而且神情恍惚。突然妈妈开口对杰米

    说,姐姐莫利来信要杰米去惠灵顿和她外出度假,他们学校组织度假,有个

    同学带了一个和杰米年纪相仿的弟弟,莫利要杰米去作陪。杰米深感困惑,

    因为现在不是度假季节,母亲也一直拿不出莫利的来信。半夜他起床,翻遍

    了平时放信的所有地方,就是不见母亲说的那一封,最后杰米断定母亲是在

    撒谎,可又不明白她为什么要撒这样的谎。次日清晨杰米上学出门,看见院

    子里放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杰米立刻欢蹦着冲上前去骑了起来,一边要爸

    爸把妈妈也叫出来看他骑车,爸爸此刻也喜形于色,当即转身进了屋。不一

    会妈妈被爸爸勾着脖子来到台阶,一转眼杰米见爸爸把妈妈摔倒在台阶下,

    杰米见状大声呼叫妈妈,妈妈却说是她自己不小心滑倒的。让杰米放心上学

    去。杰米真是追悔莫及、他觉得一切是他的过错。想到他去同学家作客亲眼

    目睹同学父母恩爱亲热的情景时,心里不由得一阵酸楚。他觉得自己应该振

    作起来,常以“我不在乎”来自嘲自慰,但内心深处总也无法排除父母不和

    给他带来的阴影和对上帝日益加深的怀疑。那天在教室里,他眼前总浮现出

    父母在台阶上扭打的情景,他仿佛看见身着白袍的上帝一手握着滴血的心

    脏,在一边旁观。这时他立刻祈祷起来,他相信,只要上帝关心他们家,一

    切事情都会解决了。下课后安吉拉修女向吉米指出,他近来成绩下降,表现

    也不如从前,告诫他不要上魔鬼的当。杰米说,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孩

    子,上帝应该关心他,排解他心中的苦恼,可上帝却没能做到,所以他生上

    帝的气,要和上帝争辩。这天下午是吉尔甘教上来接受学生仟悔的时间,杰

    米对吉尔甘教士坦诉了父母互为仇视的事实,然而吉尔甘教士却说,父母争

    吵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大人小孩之间都可能会引起争吵。他根本无需介意。

    杰米对教土的解释很感失望。回家的路上脑际中总是盘旋着父母扭打的一

    幕,此时此刻杰米的信仰、希望和现实发主了剧烈的撞击,无法排解的积郁

    酿成了一场暴行,他突然发疯似地抓起石子朝路边的行人,在园子里干活的

    老头及摆摊的水果商扔出,然后一口气跑到码头边朝杰克扔石头。杰克狠狠

    地教训了他一顿。杰米一人来到公园的灌木丛中痛哭了一场。晚饭时分父亲

    问杰米是否喜欢他送的车,杰米觉得不便回答,接着父亲发起了牢骚,说他

    这一辈子就栽在萧条和母亲手里,还告诫杰米长大后不要怕女人,一直保持

    沉默的母亲这时用低沉的声音说,你若再不住嘴我就杀了你。杰米不止一次

    听到类似的话,所以并不觉吃惊。夜晚杰米做了个恶梦大叫起来,母亲进屋

    安慰了他,他发现母亲穿着外衣。心里纳闷,但很快又入睡了。清晨起来一

    直没见爸爸,妈妈说爸爸旱早外出了,上学的路上妈妈对他说了许多莫明其

    妙的话,致使杰米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教室里他几乎晕倒在地,休息

    一会儿后安吉拉修女合着眼泪说要送吉米回家,吉米回到家见屋里有好几个

    警察,心里十分害伯,以为警察为他用石头砸人的事而来,奇怪的是妈妈一

    人坐在客厅垂泪,见到吉米就一个劲对他说,她对不起他,还告诉他,父亲

    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以后她会去看他的。她说一切不是自己的错,丹知情

    的人都不会怪她的。吉米长大后会明白一切的,要他做个勇敢的孩子,因为

    他将被送到另一个寄宿学校了。最后母亲被带上了警车。这时杰米才明白,

    警察是为了父母而来的。从此杰米寄宿在远离拉格尔顿和大海的一个修道院

    里,和一群孤儿生活在一起,很长时间以来他一宜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一切。

    两个月后姐姐莫利来看他,给他带来了母亲的口信,说母亲重病住在医院,

    得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来看他。这时他渐渐明白是妈杀了爸爸,他很想告诉

    妈妈,让她别为此担心,但又怕妈妈反而会更难过,在以后的通信中妈妈和

    杰米都只字不提此事。在修道院只收到过大朋友杰克的来信,信中说那天被

    杰米用石头砸的人都没受重伤,不必再为此事自责。如果当时他知道杰米的

    心情时一定会予以帮助的。家庭裂变后杰米常常夜不能寐,他思念父母、仇

    恨上帝,他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如此惩罚他,他觉悟到应该自强起来,并且

    觉得自己比以往坚强多了,他能战胜整个世界。即使往事吞噬着他幼小的心

    灵使他无法入眠时他也常自言自语说,他有多么坚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摧

    垮他。

    作品鉴赏上帝的孩子在新西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小

    说最大的成功在于完全通过一个11岁孩子的眼睛对周围事物随观察,对所发

    生的事情有限的理解,揭示了严肃的宗教主题。探讨了婚姻、家庭、少年犯

    罪等人们普遍夫注的社会问题。虽然主人公在13岁叙述的当时对两年前所经

    历的事情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作者把这种叙述保持在一种透明度上,使读者

    既能理解主人公所理解的,又能明白主人公所困惑的。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

    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家庭发生裂变前三天的事,其中又穿插了一些有关的往事

    回忆,但整个故事脉络清晰,素材取舍得当。小说通过对自行车事件,与修

    女安吉斯的谈话,在同学乔沃特家作客以及袭击路人和杰克的细节描写,

    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轨迹,通过主人公对父母亲一次争吵的叙述使读者对导

    致他生活转折的悲剧**件毫无唐突之感。小说还很成功地塑造了杰米这个

    孩子形象。杰米就读于教会学校。是一个虔诚的小天主教徒,他品行兼优,

    自认为是上帝的孩子,相信上帝关心他,父母的不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投下

    了浓重的阴影,他一遍遍祈祷上帝,得到的是一次次的失望,从而使他产主

    了信仰危机,怀疑上帝。他心想:“如果有足够的人都起来反对上帝,

    上帝也许会立刻关心我们了。”杰米对上帝的困惑反映了宗教对孩子心灵上

    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拆磨。杰米对信仰和现实的冲务一再表示不在乎,然而正

    是这无数遍重复的不在乎表明了他的在乎和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还也是主人

    公的性格悲剧所在。长久以来,宗教问题一直是新西兰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许多作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于这一领域,就这一点来说,杰米这个人物

    形象是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作者在杰米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思想,倾住了满腔

    的爱心和同情,杰米对宗教的良诚。对父母的爱恋,对所发生事情的恐惧和

    紧张心理强烈地感染了读者。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转变从一个屈犟的天主

    教徒变成一个上帝的叛逆者点出了“上帝不可信”的小说主旨。在克罗斯之

    前没有一个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小说写得如此大胆和露骨。小说通篇采用了和

    主人公年龄相一致的孩子语言,简单明瞭且生动,十分口语化,表明了杰米

    家的社会地位及其本人的性格和年龄。在新西兰文学史上几乎很少育比“上

    帝的孩子”构思更精练,艺术更精湛、内容更真实的小说了。在一部焦点集

    于一个11岁男孩身上的小说中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不能不显示作者的独具匠

    心和创作才能。

    任荣珍

    诺埃尔希利亚德毛利姑娘1960

    作者简介诺埃尔希利亚德1929新西兰作家,曾就学于惠灵顿

    维多利亚大学和师范学院,先后
………………………………

第110节

    当过“南方十字架”劳动党报的记者、教师

    和“新西兰听众”杂志的副编辑。1971年获奥塔戈大学罗伯特一伯恩斯奖金。

    他早期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六十年代开始转向长篇,主要的长篇作品有毛

    利姑娘1960欢乐的权力1966绿河之夜1969毛利妇

    女1974和光荣与梦想1978。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毛利人,反

    映他们的痛苦和愿望,他们的所思和所想,涉及了新西兰社会突出的种族歧

    视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在国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的这种创作思想和

    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生长在毛利人集居的吉斯伯思,和毛利人

    有过广泛的接触,耳闻目睹的桩桩事实唤起了他对毛利人的同情,加深了对

    他们的理解,也触发了他的文思。作为一个白人作家,他能站在毛利人一边,

    用文学的形式为他们伸张正义,揭露、谴责社会对毛利人的世俗偏见和种族

    歧视,表达了“肤色不同,人格平等”的进步观念,这确实是一难能可贵之

    举,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白人作家能如此打破禁忌,大胆地描写这一令人敏

    感的题材。这也是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评论家赞誉小

    说是“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