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感的题材。这也是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评论家赞誉小
说是“一部”新西兰的生活曲,一部敏感的,有思想性的作品。”
内容概要女主人公内塔出生在新西兰托岛马蒂蒂山谷一个不富裕的
农户家,排行第五,从小得操持家务农活,饱受了生活的艰难。上学后,她
认识了一位高年级的毛利女生格雷斯,格雷斯家境贫寒,学习成绩低下又常
和班上一个男生来往,故遭到学校许多同学的冷嘲和奚落。内塔十分同情她
的处境并给予种种帮助。格雷斯最后一气之下去了惠灵顿,这件事给内塔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学以后几年国内经济转机,内塔家也有了明显起色,村
里通了电,家里买了收音机。有时全家还进城看看电影。内塔十分羡慕电影
里和城里的姑娘们的装束打扮,内心开始涌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
生活的厌恶。不久哥哥姐姐先后离家进城工作,他们渐渐讲究穿著,每次回
家都带来了外界的新闻。目睹着哥姐的变化,内塔很是嫉妒,她渴望有朝一
日能象他们一样有工作,有收入,不用再向爹伸手要钱。14岁那年内塔因为
成绩不佳,一直毕不了业就干脆辍学,一人在家照料体弱多病的母亲。繁琐
的家务,乏味的农户生活使她越来越耐不住寂寞而常去城里打网球。内塔的
网球打得相当不错,也结识了不少男女球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塔对异性
的倾慕越来越强,她希望男球友中有人能真心爱她。一个周末的晚上,内塔
参加网球舞会后由一白人球友奥宾伴她回家。途中碰到一辆汽车,奥宾认识
司机便跃上车扬长而去。内塔又气又伯,担心这事传到父亲的耳朵会有口难
辩,还使家庭在村里蒙受耻辱。这时,长期以来潜意识中的出走念头顿然跃
上脑际。对,到惠灵顿去,那儿可以天天抹口红,穿漂亮衣服,有工作有薪
水,内塔终于怀着美好的愿望踏上了去惠灵顿的火车。到了惠灵顿为寻找安
身的旅馆和工作,她饱受了人格上的侮辱,许多白人雇主直截了当他说他们
不愿雇用毛利黑鬼,内塔开始产生了幼灭感。她觉得都市并不如她想象得那
么好。在同旅馆一位毛利姑娘迈拉的帮助下,她来到了阿什利旅馆帮厨,打
扫客房。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她想寄些回家,然而一张计划逐月添置的购
物清单打消了她尽孝的念头。一天她在一爿咖啡馆里见到小学同学格雷斯,
格雷斯这时已判若两人。她浓装艳抹,对几个白人男子在卖弄风骚,内塔见
之很有感触。后来她发现迈拉的变化也很快。她经常和白人男友出入旅馆、
跳舞、喝酒。一次内塔拗不过迈拉的苦求加入了他们的聚会,因喝酒大多而
**于白人青年埃里克。打那以后埃里克堂而皇之进出她的房间,对她发号
施令,他打骨子里鄙视毛利人,对内塔只有**上的占有欲,可内塔却痴心
地爱上了这第一个占有她的男人。同旅馆的毛利厨娘以亲身经历予以她种种
忠告,可她对埃里克依然情意缱绻。一天内塔和几个投宿的毛利青年在房间
里聚餐,埃里克撞见就借题发挥,说全旅馆的男人都和内塔睡过觉,内塔一
气之下辞去工作以摆脱埃里克的纠缠。在咖啡店上班的第一天埃里克找来非
要和她谈谈,她只得向老板请假,老板当即就辞退了她。当她跟着埃里克来
到街上时,埃里克又幸灾乐祸地撇她离去了,内塔终于痛下决心斩断情缘。
一个月后内塔已在邦阿科德饭店找到了服务员的工作。一天傍晚内塔挤在
人群中观看两辆相撞的电车时认识了一个叫阿瑟科伦侍的白人青年。阿瑟
是个码头工人,身体魁梧,长着一对棕色的眼睛和一只扁平的鼻子。当晚阿
瑟就带内塔参加了朋友们的晚会,他的白人朋友似乎对她还挺友好。来邦阿
科德饭店后,内塔的食宿稍有改善,但工作乃然很辛苦,还时常受到白人顾
客的非难。一天她还在餐厅忙得马不停蹄,老板娘却要把餐厅部的另一毛利
女招待放到厨房帮忙,内塔听罢就火冒三丈,说话间手里正拿着一把餐刀,
便举刀威胁要老板娘改变决定。事过之后,几位毛利招待都夸内塔有毛利人
的精神。在都市生活中内塔变得越来越爱虚荣,注重打扮,刻意模仿阔大太,
娇小姐的举上行为。和阿瑟接触的几个星期中,内塔对阿瑟很有好感,他们
时常手挽着手外出看电影参加舞会,而这在与埃里克的交往中是从来有的
事。不久阿瑟就搬来和她同居了。开始阿瑟略感不妥,但叉自我安慰:只要
找到合适地方就搬走。久而久之,他觉得和内塔一起生活很舒心,但内心深
处却从来没想过要娶她为妻。同居后内塔的开支猛增,但他们生活得很愉快,
阿瑟每星期在抽屉里放上一张五镑的纸币,偶尔也帮着干一些家务重活,内
塔对他更是百般体贴。平静安宁的生活使内塔越来越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
期待着阿瑟和她结婚,还暗暗地在银行存钱以备结婚之需。当内塔告诉阿瑟
她已怀孕的消息时,阿瑟只得被迫承认事实,一边找合适的房子,一边联系
接生的医院。就在这时经理杰克解雇了她并勒令她当天搬出寓所否则将叫警
察来。原因是她怀了孕,内塔一时竟无言以对,茫然失措回到家,不一会阿
瑟满脸怒气地进了屋,原来他从医生那儿得知,内塔应该在认识他前一个月
就已怀孕了。他责骂内塔欺骗他,骂她是下流货,一定和老板勾搭上了,临
走时还恶狠狠地说,找你那孩子的父亲吧。黑鬼,黑得象黑桃a一样和阿
瑟分手后内塔开始自暴自弃地酗起酒来。一天阿瑟在挂着一块“土著女人不
得在本馆用酒牌子的旅馆就餐部里见到网塔,看样子她已喝了不少酒。但内
塔见到他扭头就离过了。几个月后他从一个当司机的朋友那儿得知,内塔喝
醉后倒在大街上被送进了警察局,他立刻赶到警察局想保释内塔,但又否认
和这个女人有任何关系。警察不许,他只好留下姓名、地址怏怏而归。
作品鉴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西兰的城市大工业需要大批的生产工
人,为摆脱家乡的困境,寻求都市的文明生活,大批毛利人离乡背井,从农
村蜂拥城市。他们的到来使原来的白人与毛利人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日益尖锐
突出。毛利姑娘就是截取新西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来展示毛利人在都市
社会中的命运、遭遇以及他们的传统观念、文化和生活因之所受到的侵蚀和
冲击。毛利姑娘可称作一部对白人社会和统治阶级的抗议书,它描写了
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人的肤色之差竞成了人的等级之差;在这个社会里
毛利人被看作是二等公民,他们含垢忍辱,受尽冷遇,在所谓的“都市天堂”
里背负着**和精神上的双重十字架。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内塔,一个毛利
姑娘的成长,特别是她进城后的一联串逆遇,有力地揭露、抨击了这种人歧
视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把矛头直相当时的统治阶级,同时作者
在内塔这个人物上又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小说通过内
塔不幸遭遇这一条主线,并又从几个侧面:汉纳厨娘的经历,饭店女招待雪
莉的感受以及迈拉和椿雷斯的堕落告诉读者,内塔的遭遇是成千上万个都市
毛利人的必然遭遇,她的厄运决非偶然、个别的现实,而是整个毛利民族在
这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是整个社会,乃至统治阶级所持的偏见和种族歧视观
念的结果。在都市社会里,毛利人处处低人一等,即便在爱情关系上也不例
外。内塔在求生的同时,还遭到两个白人男人的肆意凌辱,当阿瑟给予她相
对稳定的生活时她渴望有个真正的家,然而她的这一并不过份的愿望,只是
普通人的生活权力却成了一片幻想,可望不可及,遭到两个白人情人对她的
身心摧残后,内塔就自甘堕落酗了酒。内塔命运如何,我们可作种种猜测,
但有一点可以深信不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条件下,内塔永远也享受不到
与白人一样的同等待遇,毛利姑娘在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也有一定
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制造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而只是象
讲故事一样,以有声有色的叙述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为主人公的遭遇悲
叹,不平,并欲知主人公的命运如何,有恨不能一气读完之感。小说以内塔
的出生至全书结尾,没有跳跃性的叙述,通篇注重白描写实,结构紧凑,主
题突出。小说中还完全采用了与写实手法相适应的语言:朴素流畅,且口语
化,使人物形象更为准确鲜明。毛利姑娘无论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典
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角度来看,都堪称为批判现
实主义的佳作。小说60年代初在伦敦首次发表,后又陆续泽成各种文字,它
之所以产主如此广泛的影响绝非偶然,那是因为作家作为现实生活忠实的反
映者能切中时弊,对症而发,提出了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使一个普通毛
利姑娘的故事具有控诉社会的典型意义。
任荣珍
奠里斯吉普卢姆1978
作者简介莫里斯吉1931出生于新西兰北岛瓦卡塔尼市的一个
木工家庭。1954年获奥克兰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在中学任教。从1955年
开始,除做一些零工维持生计外,以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作。1961年去英国,
在伦敦的一所中学里教书。1962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重大季节,获新西
兰文学基金奖。同年,回国。1964年,作为罗伯特彭斯研究员基金奖的获
得者,他在奥塔戈大学从事一年的专业创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第二部小
说一朵特殊的花1965。1972年又出版了第三部小说在父亲的书斋
里,第四部小说复于1973年问世,书名抉择的比赛。至此,作为一个
小说家,他已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78年,普卢姆的出版,把他的创作
生涯推向了高峰。这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接连三次获奖,即英国詹姆斯泰
特布拉克纪念奖1978、新西兰巴克兰文学奖1979和詹姆斯沃蒂
年度书籍奖1979。普卢姆三部曲的第二部梅格和第三部唯一
的幸存者分别干1981和1983年出版。这是新西兰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某
个新西兰家庭三代人生活经历的作品。莫里斯吉在当代新西兰小说家中可
算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他还创作短篇小说、电视剧本
和儿童文学,其作品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主题,广泛而深刻。他通
过对人类经历与社会生活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问题。他擅长于
塑造人物,常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来描绘各类
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因此,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内容概要时间:1893年,地点:克赖斯特彻奇城。乔治普卢姆在球
场上第一次碰到年轻端庄,气质典雅的姑娘伊迪。两人一见倾心,彼此相爱。
第二年春天,他们便在长老会的圣安德鲁教堂举行婚礼,这时,他们正由圣
公会教徒转变为长者会教徒。婚后,普卢姆辞去律师职务,因受神的感召,
立志献身于宗教事业。经过考核,他如愿以偿,被长老会接纳为传教士,派
往西部海岸上的小镇库马拉去履行圣职,库马拉镇偏僻冷清,居民多数是矿
工。当时,教会为了考察传教士的虔诚和素质,一般都是先派他们去条件较
差的边远地区去传教布道。普卢姆和妻子伊迪虽然过着清贫生活,但他们志
同道合,以苦为乐。白天,普卢姆挨家挨户去宣传教义,晚上,则孜孜不倦
地攻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神学著作。他工作出色,很诀就赢得新的圣职,迁
到厄姆斯利。在厄姆斯利任牧师期间,他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在教堂里一
面虔诚地宣传宗玫思想,一面有力地抨击社会弊端。厄姆斯利的教徒,大部
分是商人或农场主。他们利欲熏心,让自己的孩子半夜起来挤牛奶、做衣活,
一直干到早晨上学为止。有的孩子甚至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去学校上课,在课
堂里往往呼呼入睡。普户姆号召教徒们停止使用这类苦力,因为上帝指出奴
役任何形式的苦力都是一种罪过。在厄姆斯利传教期间,虽然阻力重重,他
终于一一克复,并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因此事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不久,他
全家迁居到索普,在圣安德鲁教堂担任牧师。1902年,他加入社会主义党,
并参加优生学教育协会,又成为伦敦理性主义者出版协会的会员。他认为,
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是普及优生学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不论是男人还是女
人,在思想、身体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健全的。他阅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文献,
了解了乌托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说。在当时的新西兰宗教社会里,
他的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特别是,陇在教堂里公开表态,
支持索昔码头工人罢工,这更加激怒了孜会。执行理事会对他的工作极为不
满。向他提出警告,劝他立即悬崖勒马。普卢姆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
争,未作丝毫让步。他认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与教义并不冲突,更不曾把教
区的教徒引入异道。1910年,当时著名的理性主义者约瑟夫麦凯布在新西
兰为伦敦理性主义者出版协合作巡回演讲,普卢姆邀他到圣安德鲁教堂做了
两次演说,题目为人类的进化和从当代科学与神学的矛盾。普卢姆
作为大会主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要解放宗教,使之合理化”,“不要
盲目信教,不要相信迷信,要从科学角度去理解宗教信仰”,并表示赞同麦
凯布的观点。这如同重磅炸弹的爆炸,使长老会成员惊恐不安,唯恐这种邪
说把教徒们引人歧途。摆在昔卢布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信
仰,要么放弃教职,他最后选择了后者。这时候,昔卢姆和伊迪已主了12
个孩子。普卢姆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抚养孩子的重担全由伊迪负担。伊
迪为了孩子,自己省吃俭用。普卢姆辞去圣职,全家移看到美国加利福尼亚,
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普卢姆全家又回到新西兰的克
顿斯特彻奇。普卢姆在全国作巡回演讲,反对战争,主张和平,1981年,他
在索普所作的两次演讲,被指控为“煽动性的言论”,判处监禁28个月。他
的家庭再次陷入极其艰苦的处境。在监狱服刑期间,普卢姆的身体受到严重
摧残,基本上丧失了听力。伊迪在继父韦利斯的接济下独自支撑家庭,忍辱
负重,毫无怨言。这时,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受到歧视,遭人辱骂。13岁的女
儿里培卡不幸溺水身亡,给了伊迪非常沉重的打击。普卢姆出狱后,在奥克
兰郊外买了一幢房子,以溺死的女儿命名,以资纪念。普卢姆一边写作,一
边读书,他的孩子们相继离家**生活。1934年,伊迪去世。孩子们以各自
不同的生活给普卢姆带来了安慰,也带来了失望。良子奥利弗在大战中失去
了一条腿,在普卢姆的眼里,这个儿子是缺少人情味的理智型的人,但在事
业上却是可赞许的。他在惠灵顿任法官。长女费利西蒂在惠灵顿当教员,长
得漂亮,有主见和**性,但婚姻生活却不美满。她与自己所爱的人生了个
儿子,却与自己不爱的人结了婚。最使普卢姆失望的是,费利西蒂改变了宗
教信仰,信奉了天主教。维利斯十几岁时出海当了水手,回来时少了一条腿,
普卢姆喜爱他,因为他生性自然开朗,很讨女人们喜欢。他把自己所结识的
女友们的名字都刻在那条木制的假腿上。最后,他同米尔斯结婚,在郊外的
山上买了一小块地,同妻儿女友们过着人类“原始”的本能的生活。爱默生
号称“天空里的无业游民”,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普卢姆为此而感到骄做。
这个儿子爱好驾驶飞机,技术精湛,堪称“超一流”。埃瑟是唯一由普卢姆
主婚的孩子,她的丈夫弗雷德由肉店伙计一跃而成为房地产经营商,生活非
常富裕。罗伯特是个热爱田园生活的儿子。他自幼爱干农活,种菜养牲畜。
然而四年的监狱生活磨炼了他的性格。普卢姆喜欢他,因为他使普卢姆懂得
了人情和爱。他生活在一个小农庄里,那里的人们象个大家庭,自给自足,
人人平等自由。梅格是普卢姆最疼爱的小女儿。她善良、温顺、体贴。可她
不顾父母的反对与铅管人弗格斯结了婚。婚后,她才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相去
甚远。她和丈夫的感情生活每况愈下,这使她迷惘不知所措。阿尔弗雷德是
个清高而酷爱文学的才子,也是普卢姆认为最有希望继承自己事业的儿子。
然而,他与普卢姆的朋友约翰韦利斯的同性恋终于被普卢姆发现,因而被
赶出家门。他与约翰韦利靳庄奥克
………………………………
第111节
兰合租了一间房子生活在一起,直到约
翰韦利斯去世。后来,普卢姆试图与独身生活的阿尔弗雷德恢复父子关系,
却已过去了二十多年,为时已晚。普卢姆临终时与能够面见的孩子一一见了
面,但三个女儿及一个儿子却在美国。
作品鉴赏普卢姆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但它却是结构紧凑,内容完
整,能够**的小说。主人公乔洽、普卢姆的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外祖父
詹姆斯查普尔的原型塑造的。小说采用自传形式,描写了主人公作为传教
士和思想家、大夫和父亲的生活经历,与此同时揭示了20世纪前半期新西兰
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反映了主人公和信仰和理想与社会现
实发生的矛盾。乔治普卢姆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与各种社会偏见
和非正义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这是一根
主线。另一根主线叙述了普卢姆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儿女的成长过程,从家
庭生活的角度刻画了普卢姆性格的另一面。如果说普卢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的话,那么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却是不称职的,至少是没有尽到他应尽的责
任。小说的两根主线,相互交织。作者别具匠心地把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
活揉合在一起,对过去的回忆穿插着对现在生活的描绘,两根主线不断交替
出现,使整部作品的结构显得流畅而多姿。小说一开始,写的是步履蹒跚,
年老耳聋的普卢姆去惠灵顿探望两个最大的孩子。惠灵顿之行,使普卢姆了
解许多事情的真相,并发现他的记忆与事实不尽相等。普卢姆从年轻时起就
信奉这样一个生活准则:“一个人必须做正确的事情。”然而他却忽略了衡
量“正确事情”的标准乃是受社会和人类这两大客观因素制约的,同时,他
对“正确事情”的理解也应该不断改变。客观因素在不断变化,然而他在实
际生活中却始终如一,不变准则,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所认为“正确”的事情
正伤害了许多人,尤其是自己所最爱的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他的妻子,
他虽然尊之敬之,可他却没有真正地理解她爱护她。当他从奥列弗和费利西
蒂那儿了解到伊迪为他所忍受的各种精神和**上的痛苦时,他才恍然醒悟
到自己忽略了妻子的存在,甚至“剥削”了她的“血汗”。在对待同性恋的
儿子的问题上,他也曾深深刺伤了伊迪的感情。普卢姆作为宗教上的“叛逆
者”、政治上的“囚犯”,他是孤独的。但真正的孤独在于他与女儿们的隔
阂已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作品描绘他与儿子阿尔弗雷德的最后一次会面以
失败而告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从他们对生活各
有选择这一点上,普卢姆意识到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美与善
的存在,也有丑与恶的存在。追求十全十美,或只能接受完美无缺的人,只
会象普卢姆那样,为现实生活中的丑与和恶所击倒。晚年的普卢姆逐渐学会
了接受和容纳一切。从罗伯特身上,他体会到了人情味,看到了人类的真正
的自然之美。他从而理解了人类的天性。萌发了与同性恋儿子言归于好的念
头。普卢姆在为捍卫真理和自己的信仰而作出不屈不挠的斗争过程中,领略
到人类的生活准则和信仰与日常生活行为莅往是背道而驰的。现实世界不存
在着绝对真理,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普卢姆的生活历程是一部复杂。
丰富而感人的记录。然而。也存在着局限性。当主人公的追求和信仰与社会
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时候,他便关进书房,从书本里寻求解脱,书房成了
他的“避难所”,书本便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挡箭牌”。尽管如此,普卢姆
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面是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正如他在小说结尾时指出的
那样:“我想,不论是生是死,还是去理解去爱,无论是什么,我都作好了
准备,为我自己所做过的好事感到欣慰,也为自己做错的事感到悔恨。”普
卢姆是一部刻画人物心理的小说,风格朴实,笔法细腻,语调从容,用词
准确。作者悯熟的笔法,巧妙地组织和安排了众多的材料,并且通过对许多
次要人物的主动描绘,从侧面供托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昔卢姆在新
西兰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作者通过对动荡不安的70年历史和斗争
的描绘,把“新西兰之梦”一个精神自由、政治平等的梦想,向现实推
进了一大步。
夏勤
凯里休姆骨干人物1984
作者简介凯里休姆1947新西兰当代优秀的毛利女作家,生于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穆拉基并在那儿长大,祖先有毛利人、苏格兰奥克尼
人和英国兰开夏人。她先后当过厨师、电视台导演、法律学生、采烟工、毛
纺工等,现在是个专业咋家。凯里休姆60年代开始创作,70年代便在文
坛崭露头角,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沉默之中1982、长篇小说骨
干人物1984短篇小说集食风者1986和发表在诸多文学杂志上
的诗歌及短篇小说。她的许多作品都被电台广播或被搬上电视屏幕,有的还
被译成瑞典语,日语等多种文字。凯里休姆1973年曾获特阿瓦梅德短篇
小说奖,1975年获卡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奖,1977年获奥塔戈大学伯
恩斯研究员奖金,1978年获为毛利人用英语创作而设置的信任基金奖,
1973、1977、1979分别获文学基金奖,她还应邀参加过夏威夷和澳大利亚阿
德雷德的艺术节。骨干人物是新西兰文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长篇巨作,是
作者在18岁开始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的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小说几经易
稿,前后用了12年时间,1978年完稿后送交几家出版机构均被粗暴地作为
异端而拒之门外,最后由新西兰妇女团体联合创办的“斯皮拉尔”出版机构
出版,小说问世后几周内就被抢购一空,后又多次再版,人口稀少的新西兰
对骨干人物一书的需求量成为近年来新西兰文坛一奇,小说发表的当年
就荣获新西兰小说奖和为毛利文学设置的莫比尔飞马奖,次年还荣获英国政
府很少烦发给外国作品的文学创作奖,骨干人物的成功标志着毛利文学
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凯里休姆的作品主要涉及毛利人与本民族
人在情感上的疏远,折射了毛利人介乎于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心态和难以归顺
其一的痛苦心理,同时还注重描写反对贫困和暴力,反对监禁、被歧视或被
保护,刻画了新西兰这个种族隔离、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公正的世界。凯里休
姆擅长纯心理描写,善于从探究历史、部落和神话的民族特点中汲取丰富的
养料,小说立意新颖、语言精辟是她作品的主要特色,骨干人物之所以
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毛利读者的青睐,是因为小说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
立足于新西兰社会,剖析了具有新西兰社会特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
人、女人、孩子,这三个小说主要人物是社会的共性,但他们又分别是毛利
人,混血女、白人,这匣是新西兰社会的特性,小说通过他们三人聚合、分
离、再聚合的叙述、探讨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状和问题,他们三人之间的关
系也是新西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小说大团圆的结尾正代表
了广大善良的人们希望两个民族能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
内容概要这部小说有三个重要人物,第一个是女画家克勒温霍姆
斯,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