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简介乔洽贝雷克19361982,法国作家,出生于一个贫寒

    的家庭。父亲1940年战死沙场,母亲死于集中营,他由姑妈抚养成人,在巴

    黎读过历史,在突尼斯曾获得一个社会学文凭。1961年至1978年在法国全

    国科研中心担任资料员。1965年处女作东西发表后获雷诺多奖,名声大

    振,此后连续不断地发表作品。贝雷克的创作以形式技巧的创新为主要特色,

    致力于为文学技巧恢复名誉,为形式创新鸣锣开道,他视写作为游戏,作品

    是作家使用语言进行游戏的结果。由于他对试验作品的浓厚兴趣,1970年参

    加了以探索文学新形式新技巧为主的“潜在文学工场”。他的试验作品消

    失1969全篇不用一个元音字母e,犹如在拼板游戏中抽掉一块板,使

    游戏难度增大。在回来者1972中则规定只能用e,不能用其它元音

    字母。贝雷克的自传作品w或童年的记忆1975、我记得1978

    也一反传统手法,不是去揭示“我最隐蔽,最特别的个性本质,而是罗列童

    年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以唤起同时代人的集体记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生

    活使用说明用99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巴黎一幢住宅大楼从地下室到顶楼的全

    部物件,讲述了住在或曾经住在楼里的近百个人物光怪陆离的生活经历,每

    个人物的故事都构成一部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小说后附有三个附录,即书

    中地点和人物索引、年表、书中故事提示表,他的作品充满幽默和讽刺,形

    式技巧上花样翻新,被称作新小说第二代作家,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

    内容概要热罗姆和西尔维亚是一对刚踏上社会的年轻夫妇。他们住在

    一套极小的房子里,总面积只有35平方米,狭窄的厨房一半布置成盥洗室,

    一间狭小的卧室,一间同时是图书室、起居室、工作室和会客室的万能房间,

    书籍、唱片、衣服堆得到处都是,空间的缺乏使他们感到室息,他们梦想改

    变环境。热罗姆24岁,西尔维亚22岁,在广告业的代办处做调查员工作,

    到公园、学校出口、住家去做市场调查,询问家庭主妇们对广告商品的看法,

    这种工作难度大。报酬可观,闲空时间较多,而且这种新兴行业处于初办阶

    段,提拔和晋升的希望很大。采访调查的内容有洗涤剂、煤气、电、电话、

    孩子、衣服、打字机、拖拉机、娱乐、礼品、棉织品、政治、公路、饮料、

    灯具,保险、园艺等,一切与人有关的东西部在其列。他们因此发现了世界

    的富有,开始想入非非地追求物质享受。他们梦想买新式衣橱,买浅色栎木

    的书架,合并邻居的房子,重新装修房屋,买一套质量极佳的家具,房间摆

    设必须是当代时髦凤尚推崇的好东西:埃皮纳尔的画像、英国版画、玻璃工

    艺品、拉丝玻璃制品、科学的小摆设。他们幻想将来的生活象电影里展示的

    那样富有魅力、富丽辉煌:阳光明媚的海滩、舒适奢华的别墅、古色古香的

    壁炉、高级轿车、超级公路、特等车厢、豪华旅馆、高级住房、完美的家具。

    这些形象、物质刺激着他们,使他们变得贪婪起来,原来穿着很差的他们迷

    上了英国时装,追求英国老牌子的领带和衬衣,在旧货市场流连忘返,搜寻

    英国名牌的旧货,为了看一把漂亮的手扶椅可以穿过巴黎市区,在商店橱窗

    前留心那些高贵典雅、古色古香的家具,在古玩店里欣赏价格昂贵的珍品,

    在房地产代理人的广告前想入非非。未来、野心、奋斗在这些物质追求面前

    变得一钱不值。过去他们只是智力平平的小资产者的子女,后来又是没有个

    性、毫不突出的大学生,现在他们开始懂得一个上流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怎

    样的了。对物质的无穷**使他们陷入过多的幻想与实际行动的无能之间,

    找不出一个能使客观需要和经济财力的承受性一致的合理计划、缺乏实打实

    的精神、缺乏明智,他们对舒适豪华的追求变得滑稽可笑。他们的生活日子

    里也都是同样的年轻人,大家都是广告界的“旅行推销员”,有共同的爱好

    和回忆,圈子里有行话、自己的特征和癖好,泡酒吧是这群青年人的基本嗜

    好,在威士忌、白兰地、杜松子酒中谈论爱情、**、旅行、度假、追求、

    狂热,结成了紧密的联系。这帮青年十分相象,都有点钱,但钱又不太多,

    喜欢看电影,是属于电影的一代,和电影一起成长,从电影里学到一切东西,

    尤其喜欢娱乐刺激性大的西部片、悬念片、喜剧片、对严肃的,题材重大的

    电影抱有强烈的成见,很少听音乐,更少上剧院,最喜欢看周刊快很。

    快报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生活的所有象征:宽大的浴衣、引人注目的事件、

    时行的海滩、外国烹调、实用的诀窍、明智的建议。这些孔臭未干的年轻职

    员全部来自小资产阶级阶层,他们不满足小资产阶级的地位,羡慕而失望地

    盯着大资产阶级的极其舒适的生活、奢华,他们是没有过去的新人,没有传

    统,没有遗产,于是紧跟时代,适应了环境,以拥有物质来标明身分。热罗

    姆和西尔维亚是他们的代表,他们屈服于钱财,热爱生活之前就爱上了钱财,

    经济问题耗去了大部分精力,感情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依赖主钱,有钱时

    爱情迸发、没钱时争吵、对立、金钱象一垛墙耸立在他们中间,雄心勃勃的

    计划常被缺钱取消,于是开始埋怨生活、拥挤的住房、荒废的学业,不能实

    现的梦想令他们沮丧,没有稳定工作的危机感和苦恼时刻缠绕着他们。他们

    向往坐办公室、固定的职位、有规律的生活、明确的身份,但永远是失望、

    仇恨社会、仇恨等级制度的情绪与日俱增。这个世界是唯利是图的文明的天

    地,是富饶的监狱、幸福迷人的陷讲,他们在里面变质、腐化、堕落,成了

    社会驯服的小人物,受到社会的嘲弄。他们想成为有钱人,又苦于无发财之

    道,只有梦想才华有一天被突然发现,一鸣惊人,则富象潮水般涌来,梦想

    得到一笔意外的遗产、中彩票的头奖、赢赛马的彩金,甚至象蠢人一样梦想

    拣到一只大钱包,里面有成沓大钞,想成为有钱人的的狂热钦望左右着这对

    年轻人。这是一种疯狂的、病态的、使人压抑的**。它似乎控制了他们最

    细小的行动,财富变成了鸦片,他们放纵地耽于想象占有物的欢乐之中,做

    着有千百万珍宝的恶梦,甚至想过去偷窃,但什么也没干,彩票一张都没买

    过。一次使他们跑遍法国的农业调查,再一次把他们诱进幻想的深渊,结果

    是沮丧地跌回平庸的现实,更加感到自己的炒小和无能。于是热罗姆和西尔

    维亚试图逃避这个许诺多而什么都不给予的社会,抓住了一次去突尼斯当教

    师的机会,不料西尔维亚被任命在离突尼斯城270公里的斯法克斯技术中

    学,热罗姆则庄命为马哈雷斯的小学教师,热罗姆气愤之下解除了合同,他

    们动身去了斯法克斯,安顿在一个阴暗而冷清的住所,靠西尔维亚一人的工

    资维持。八个月后,斯法克斯枯燥无味、沉闷、毫无意义的生活令他们不堪

    忍受,还有孤独感、异乡感困扰着他们。于是他们开始回忆巴黎,计划重返

    巴黎,与朋友团聚,他们将去波尔多领导一个代办处,再一次整装向波尔多

    进发。他们将前程远大,将拥有一切梦想得到的东西,新一轮的幻想又开始

    了,等待着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

    作品鉴赏东西是著名法国当代作家乔洽贝雷克的成名作,曾获

    法国重要小说奖“雷诺多奖”。这部小说颇似一篇社会学研究,把消费社会

    人们追求物质享受这一社会现实问题作为主线,通过一对初入社会的年轻夫

    妇狂热梦想占有一切奢华之物的故事,深刻地概括和分析了60年代初期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遭遇和普遍思想状况。战后的法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困难的经济恢复时期,开始逐步走上经济繁荣扣发展阶段。大机器主产使

    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消费社会初期的繁荣体现出来,琳琅满目的商品、豪华

    舒适的享受象鸦片一样毒害着人们的心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收入有所增

    加的小资产阶级。书中的主人公热罗姆和西尔维亚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出

    身小资产阶级家庭,青少年时代是在战后一片物质尤其是精神的废墟中度过

    的,在大学时期学业平平,不思长进,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诱惑,过早地荒

    废学业,进入社会。低微的出身使他们没有家世、地位、钱财和遗产作为依

    靠,靠自己奋斗谋到的职业极不稳定,收入只能维持拮据的生活。他们羡慕

    大资产阶级和有钱人的社会地位和豪华的生活享受,期望自己也能取得名誉

    地位,发财致富,变成腰缠万贯的有钱人。他们开始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能

    力的对物质的幻想和追求,他们认为占有东西的多少扣质量的高低是一种身

    份,社会地位的标志,所以他们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逛街、看橱窗,在

    旧货市场搜寻,在古玩商店流连,在拍卖行一饱眼福,幻想高级宽敞的住房,

    豪华轿车、别墅、豪华旅馆,陷入了幻想与现实的矛盾痛苦中,无力自拔。

    他们把追求物质、占有物质当作生活的目的,以为占有的东西越多,生活就

    越幸福,而实际上他们追求豪华、昂贵和高级的物品并没有使他们得到幸福。

    相反,他们变成了这些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的东西的奴隶,一言一行都

    被物质左右,思想被物质占有,失去了任何事业上的雄心和政治上的理想,

    幻想象鸦片和麻醉剂一样使他们昏昏然,失魂落魄。现实生活的残酷又使他

    们陷入绝望和孤独,他们是消费社会的受害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新闻媒

    介宣传工具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告的受害者,这些舆论手段极力

    宣扬资产主义物质繁荣,引诱人们追求物质享受,使人们放弃精神上的追求。

    熟知社会学的作者对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的描述和分析深刻透切,具有极大

    的概括性。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普通法国人的状况及倾向。作家抓住了“物”

    这个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日益突出的地位,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

    金钱拜物教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创作技巧

    和艺术手法上,贝雷克主要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小说手法,但这本传统小说又

    吸收了一些现代派小说中成功的新经验。小说的副标题一个60年代的故

    事点明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体现了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揭示社会问题

    的基本创作意图,遵循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原则,作者在表现现实主活

    时,主要通过许多细节的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这些细节体现了人物的思想和

    心理状态,突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时代感。人物的行动和思想具有典型性和

    概括性,代表了60年代的青年的普遍特征。但是,贝雷克并不象传统小说那

    样塑造丰满的典型形象、强**节的曲折和起伏,而是打破时序,穿插跳跃

    地表现幻想与现实的交替、静态地、素描式地平淡记录人物行动和思想,尤

    其是他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地罗列物品,细致而精确地描写物品外形、质地,

    使人联想到新小说派的手法。但他的描写是为了表现物对人的压抑和奴役,

    是为主题服务的。

    张容

    约瑟夫凯塞尔骑士1966

    作者简介约瑟夫凯塞尔18981979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和

    记者。他出生于1898年的阿根廷,父母都是俄国人。他是在俄国和法国上学

    受教育的。1915年他当了一年新闻记者和演员,1916年在空军部队眼役,曾

    屡建功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凯塞尔已写有机组、王子们的夜晚、

    沙漠之风、方帆、致命的一击等小说,着力刻画了外部世界的

    面貌,描写了冒险家、亡命之徒等形形色色的人和上流、半上流的社会,以

    及一些真正的英雄们所从事的壮丽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因此法

    国文坛有人把他视为行动文学的先驱者。二次大战时、凯塞尔参加了抵抗法

    西斯的运动,以后又加入了自由法国部队。战后,他又重操新闻记者旧业。

    1950年他完成了四卷本鸿篇巨著倒霉的遭际。1957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大

    奖,1959年又获摩纳哥文学大奖。1962年他被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凯塞

    尔非常喜欢冒险,他对一切尝试包括充满危险的尝试都极感兴趣。

    从21岁开始,他多次周游世界。丰富广阔的阅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

    素材。凯塞尔说:“我的生活要比我的著作丰富得多,可惜不能一边生活一

    边写作。”凯塞尔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勤奋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共留下85

    部作品,忠实、生动地记录了他绚丽多彩的人生体验,大为法国知识界所称

    羡。他于1979年去世。

    内容概要图尔赛和他的先辈都是出色的“乔庞多兹”。他是马厩总管,

    但已年迈,不能再去参加布兹喀希比赛了。他宣布:“如果我的疯马在首都

    国王举办的布兹喀希中获胜,它就归我的儿子乌罗兹所有。”所谓布兹喀希,

    是阿富汗祖传的一种叼羊比赛:石灰圈中央放一头去头的公羊,两侧等距离

    远竖两根标志竿,参加比赛的骑士奋力拼搏,抢夺公羊,随后绕过两根标志

    竿,谁把公羊扔回石灰圈,谁就是优胜者。参赛的马匹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

    良种骏马,参赛的骑士被称为“乔庞多兹”,个个勇猛慓悍,身手不凡。比

    赛场面紧张激烈,精采纷呈。这次有60名骑士参加角逐。乌罗兹骑着骏马杰

    霍尔胜利在望时,突然跌落下马,腿部负了重伤。他的队友索莱赫跃上了杰

    霍尔身上,夺取了胜利。在医院里,乌罗兹迷惑不解又悔又恨不已,他不想

    让女医生和护士看病。半夜里,与马夫莫基配合,从医院逃了出去。他把绑

    腿的石膏敲掉,用抄录有可兰经的纸条贴在伤口上。他们骑着杰霍尔上

    路。途中,腿伤加重了,他觉得可能会死,而莫基侍候得很好,就让人写下

    遗嘱放在身边,表示如果死亡,骏马就交给莫基。图尔赛听说儿子没取胜,

    大声叱骂;当得知他跑掉了,又觉得孤独与思念。乌罗兹与莫基在路上,碰

    到一
………………………………

第96节

    个老女人,她对乌罗兹说:“骄傲不能代替自爱,冷酷不能代替生活的

    勇气”对莫基说:“头脑简单并不能保证不犯罪。”她认为杰霍尔的鬃毛维

    系着乌罗兹的命运。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个穷地方。一群衣衫褴褛、神

    态卑躬的人围着他们问侯。其中有个叫泽蕾的女游移民,高额骨,大眼睛,

    长睫毛,很诚挚而细心地用草药给乌罗兹治腿,乌罗兹认为她只不过是个无

    耻的私生子,非常鄙视她。莫基却与她一见钟情,很快搂抱到了一起。他们

    临走时,却不见了泽蕾。第二天,他们走近一座山间的道口,忽然发现泽蕾

    坐在前面。她跪在乌罗兹面前,恳求他留下她。她说:“自从我丈夫死了以

    后,他们把我当作奴婢一样使唤。男人们玩弄我,女人们抓我打我。苦命的

    泽蕾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一条被盖就心满意足了。我一定乖乖地听你的吩咐,

    当你的女仆,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乌罗兹无法拒绝,只得答应让

    她跟着。一天,他们在一家客栈住下。晚上,莫基与泽蕾作爱后,泽蕾要莫

    基设法弄到乌罗兹的马,然后他们一起跑到一个自由自在的大山草原地区。

    他们密谋去偷马和那张遗嘱。但被乌罗兹发觉。乌罗兹与人在斗羊上押钱赌

    博,结果把所有的钱全输光了。在又一次的斗羊中,他把他的杰霍尔作为赌

    注,又赢回了钱。这时,泽蕾和莫基想的是让乌罗兹死去。泽蕾唆使莫基一

    起干,他们在饭里投放了药,乌罗兹吃后感到口里干火直冒,但他没有喝泽

    蕾放过毒药的羊皮袋里的水。乌罗兹觉得自己不会死,他比泽蕾棋高一着。

    但他的腿伤越来越恶比了,他时常处于半昏迷状态。泽蕾与莫基非常希望他

    自己从马上掉下来。莫基看他不掉下来,就拿了一块卵石,打算上前弄他下

    来。可神奇的骏马杰霍尔见他来了,就快步走开,不让他靠近,以保护它的

    主人。莫基害怕地称它是“幽灵骑士”。在一片坟堆前,他们见到了老寿星

    瓜尔迪盖杰,老人让乌罗兹吞下了罂粟汁做成的小药丸,并给他讲故事,

    乌罗兹觉得不痛了。第二天,他们碰到了一群送葬队伍,泽蕾见死的是一个

    婴孩,非常悲伤,她的哭声比其他哭丧妇还要凄厉。她对莫基说:“我想要

    孩子。和你生孩子我愿意一定”太阳越升越高,泽蕾带着两头

    龇牙咧嘴的牧羊犬走近乌罗兹和瓜尔迪盖杰。她驱使狗向他们扑去。乌罗

    兹挥鞭打中了一条,另一条摔了一跤,乌罗兹用刀子割断了它的咽喉。在山

    间隘络上,泽蕾和莫基想夹攻乌罗兹,乌罗兹抓了几把钞票撒出去,以警告

    泽霍的欲念。终于,他们走到了草原。乌罗兹的腿成了一堆烂肉和一包脓水

    了,只有将它截掉,人才能活下去。一个牧羊人头领和他的小儿子将乌罗兹

    扎扎实实地绑起来,又塞了一团缠巾在他嘴里。然后,这个牧羊人用闪闪发

    亮的斧子一下一下地把乌罗兹腐臭不堪的小腿次下来。接着又用沸滚的羊脂

    浇在断肢截面上。乌罗兹疼痛难忍。当他躺在帐篷里时,泽蕾和莫基觉得时

    机到了。莫基扑向被子,但被子下没有人,泽蕾刚跨进门坎就摔倒在地下,

    乌罗兹卡住了她的脖子。莫基也只能束手就擒。乌罗兹让泽蕾把钞票全扔进

    了火里。乌罗兹回到了父亲身边,图尔赛激动万分,他让乌罗兹自己审判泽

    蕾与莫基。乌罗兹却对莫基说:“我宣布宽恕你的过错,你自由了。从今以

    后,杰霍尔就是你的了。”当泽蕾走进了蒙古包,乌罗兹用各种手法蹂躏和

    糟踏她,泽蕾却觉得有无限的欢乐。她不让莫基跟随着她,独自走进了鲜花

    盛开的灌木、荆棘丛中。乌罗兹骑着杰霍尔狂奔,他想整死骏马。杰霍尔将

    他摔了下来,却吐着温暖的气息,挨着乌罗兹躺下来。他用大笔的钱从莫基

    手里换下了马。莫基要用钱办婚事。图尔赛想把马厩总管位置让给儿子。一

    周后,在布兹喀希中战胜了的索莱赫举行宴会,但乌罗兹却不见了,直到晚

    上,才见他骑着杰霍尔冲进了人群,拿走了国王的奖旗,高高举起,又飞扎

    进插垫的中心。他还要去参加草原三省的布兹喀希。看到儿子的雄姿,图尔

    策也感到他自己还是了不起,摧不垮的。

    作品鉴赏这是一部力的颂歌、民族的史诗。布兹喀希比赛本身是那么

    地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无头羊的几易其手,骑士间几乎是你死我活般的搏

    击,灰土与血肉弥漫的草原,使人眼花缭乱、心情激奋。比赛的得胜者是专

    人敬仰的,但全力拼搏,虽因某种原因不能取胜的勇猛的骑士也同样值得歌

    颂。小说用遒劲粗旷的笔调着力描绘与刻画的主人公乌罗兹就是这样的一个

    英雄。他在比赛中只是因为在最后关口腿跌断,才失去了奖旗。如何拖着伤

    残的腿,通过人迹罕见的“死亡之路”古老的巴米安山间小道如何防

    止和击破马夫莫基和大游牧民泽蕾的种种阴谋和圈套这是乌罗兹面临的两

    大难题,这也正是两大人生关卡,它有着代表自然和社会的典型意义。小说

    正是通过它来展现人物的刚毅性格、顽强意志和坚韧精神,这些又凝炼成一

    个民族的形象和一个国度的神态。对乌罗兹来说,腿的伤残是**的考验,

    地理环境的恶劣是自然的胁迫,觊觎者的贪欲是生命的危险,比赛的失利更

    是心灵的震颤。这些都是团团围住乌罗兹的有形与无形、内部与外部的压力,

    必须要有更顽强、更聪慧、更勇猛的自身力量才能战胜它们。小说描绘的布

    兹喀希场面、普什图人排山倒海的畜群行进情景、乌罗兹与莫基、泽蕾斗勇

    斗智的情节、乌罗兹截肢的壮举,就是这两种力量的对比和抗争,它给了读

    者极大的审美满足,使读者的整个兴趣、意志和心灵也卷入到这场力的搏击

    之中。作者曾说:“虽然人类远非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热爱人类,不管发

    生什么情况,我总是热爱生活的。”小说中的人物,包括正面歌颂的英雄乌

    罗兹和鄙夷的坏人莫基和泽蕾,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并

    非是十全十美的天神或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乌罗兹坚定、刚强但同时又骄横、

    残暴、冷酷无情,同时又豁达开朗,这复杂和对立的性格在对待他为奴才、

    仇敌莫基、泽蕾以及他为心爱的坐骑杰霍尔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样,

    忠厚、诚挚又吝啬、胆怯,奴顺、可怜与邪恶、狡诈,这些对立的性格特征,

    在莫基与泽蕾的身上交织在一起。因为这些特征与他们的身份和人格相符

    合,所以表现得很自然合情,没有做作之感。这又是一部情节性很强的小说,

    自然险象的不断呈现,人物关系的不断演变,都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化险

    为夷、张弛交错、突转发现等等的技巧运用得极为姻熟。请欣赏一下近结尾

    处的情节:莫基和泽蕾的暗杀乌罗兹行动被粉碎,两人双双被擒。图尔赛让

    儿子处置。读者此时必想到他们会被残酷处死。但出乎意料,莫基不仅没死,

    而且还得到了梦昧以求的骏马,泽蕾也得到了自由。这是一个转折。莫基得

    到马却想将它卖掉以筹集婚事;泽蕾在向乌罗兹道谢时,则被乌罗兹用强力

    糟踏和虐待。这又是一个转折。一波一折、一曲一转,将人物的内在世界层

    层揭示了出来。再看“杰霍尔的报复”一节。乌罗兹因感到骏马将不属于自

    己,便报复性地狂骑它,脑子不时地想到要用刀子杀了它。在他几乎要骑垮

    骏马时,杰霍尔猛地一停,把他摔下来。他料想马会用蹄子踏扁踏碎他,但

    杰霍尔却安静地躺在他身边,“水汪汪的眼睛就象两面反射着月光的小镜

    子”,“它对虐待表示了抗议,对受到伤害的体面进行了报复。但是怒气消

    散以后,它还是采取了宽恕的态度”。这既是情节的波折,又在底蕴上与乌

    罗兹对待莫基和泽蕾作了有力的对照,似乎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象征。法国评

    论界指出,骑士“是一首对阿富汗人民的光荣,对他们维护**的坚定

    决心的颂歌”,它“让人懂得这个国度的勇猛人民有着传统的自豪感,从来

    不可征服。”长篇小说骑士是一本国际畅销书,已译成十几国文字,美

    国还把它搬上了银幕。

    朱希祥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苦炼1968

    作者简介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法国当代著名作家,

    法兰西学院院士。她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

    其祖辈是法国里尔地区富庶的农庄主。母亲生下她十天后去世,玛格丽特随

    父亲回法国北部蒙诺瓦尔老家居生,在那里度过童年时代。1912年,父亲

    卖掉蒙诺瓦尔庄园,定居巴黎。玛格丽特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从未进过

    学校,父亲为她延聘家庭教师指导她自学。她博览群书,并随父亲在欧洲各

    地游历。她通过学习精通英语、拉丁语、希腊语及意大利语。1919年在尼斯

    通过拉丁、希腊文高中毕业会考。同年创作长诗幻想的乐园,两年后问

    世,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父亲死后,玛格丽特在30年代曾长期居住在希

    腊,搜集写作素村。她虽然发表了大量作品,但影响似乎不大。二次大战爆

    发,她避居美国,在那里讲学和写作,长达11年之久。1949年回到欧洲,

    全力以赴从事阿德里安回忆录的创作,这部书她在战前即已开始写作,

    但未完稿。1951年12月阿德里安回忆录发表后获巨大成功,次年获费

    米纳文学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这部作品奠定了尤瑟纳尔在法国当代文坛的

    地位。她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居无定所,在欧洲、北美、非洲等地游历,同时

    很勤奋地进行笔耕,著作甚丰,主要作品有:一弹解千愁19391953,

    阿莱克西1929,一枚传经九人的银币1959,苦炼获

    1968年费米纳文学奖,虞诚的回忆1974,北方档案1977,

    默默无闻的人1981,象水一样流1982,等等。尤瑟纳尔于

    1987年12月18日在美国去世。尤瑟纳尔的作品题材广泛,既写古代历史,

    也写现代生活,作品风格严谨,隽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