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87年12月18日在美国去世。尤瑟纳尔的作品题材广泛,既写古代历史,

    也写现代生活,作品风格严谨,隽永,文字典雅朴质,颇具古典神韵。

    内容概要16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封建领主和国王之间爆发了战争。泽

    农的表弟亨利马克西米里安放弃经商发财的机会,参加军队,想搏个一官

    半职,好封妻荫子。在旅途中他遇见了泽农,劝他效仿亚历山大或恺撒大帝

    建立战功,做一个男子汉,泽农却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男子汉,他要做一个

    炼金术士,把今后五十年的生命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寻求人生的最高价值。

    两兄弟分手后,各奔前程。泽农是一位私生子,在那个时代,学习神学是私

    生子唯一出人头地的道路。小泽农无法与继父相处,逃到舅舅家中,拜师于

    布尔热教堂的议事司铎,如饥似渴地攫取知识,拉丁文,希腊文,炼金术及

    自然科学。小泽农在书籍的陪伴和教士的指导下度过了辛酸的童年和少年时

    代。他开台对书本里的东西产生怀疑。他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做商人,

    说恺撒大帝不过是一具僵尸。他不再信仰上帝基督。尽管如此,他还是来到

    一所神学院深造。他谈吐不凡,才华超群,很快就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而

    他自己则失望地发现周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精神上或行动上与他同行。泽农

    为舅舅开办的织布厂发明了织布机,但工人们却抗议使用机器,因为机器使

    工人受到夫业的威胁,劳资双方发生冲突,和泽农一起发明织布机的高拉盖

    尔当众认罪,指责机器同战争一样是一切灾难的根源,他表示今后要象父辈

    们那样,用自己的双手老老实实地干活,挣钱,吃饭。这一切激怒了泽农,

    他告诉工人们贫困的根源不是这些机器,相反它们能给人带来财富。可是回

    答他的只是一片斥责和辱骂。泽农大失所望,决定远走高飞,去寻找没有愚

    昧无知,没有迷信偏见的地方。他甚至连爱情都抛置不顾,随身只带走一个

    小本子,上面写着:上帝是不存在的。泽农从此成了一个神秘的传说中的人

    物,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消息,只听说他独自到处流浪、为人行医治病,还

    听说他参加过战争,历尽艰辛,九死一生。二十年后,从军的亨利马克西

    米利安与泽农在因斯布鲁克邂逅相遇。久别相逢,兄弟二人感慨万分。泽农

    向亨利讲述了他二十年来的经历和在医学研究及炼金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他

    说,二十年的坎坷教给我唯一的也是最宝贵的本领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思想和

    行动。泽农感叹,传统的习惯势力往往占据优势,然而世界上不乏比我更无

    畏、更彻底、更自由的先行者,教会惧怕他们,设立火焰法庭烧死他们是不

    足为怪的,他们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怪兽。为了甩掉密探的跟踪,泽

    农同亨利仓促分手,不知去向。亨利的一生是在国王的军营中度过的。但是

    从军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誉和财富,但他对此并不介意,他常以流浪汉自诩,

    苦中作乐。在一次袭击战中,他不幸中弹身亡,泽农为摆脱教会的追捕而不

    得不隐居起来,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感到异常压抑。于是他先到波兰从军,

    后到瑞典,得到重用,失宠后又到德国,不久又从德国来到巴黎。他被介绍

    给王太后卡特琳,但王太后听说泽农曾发表过反对宗教教义的医学专著,故

    对他态度冷淡。泽农非常气愤,断然拒绝为王太后服务。王太后发布命令将

    泽农发表过的所有著作全部焚毁。泽农不得不又一次卷起铺盖,他决定乔装

    改扮,返回家乡布尔热。家乡的人早就忘记了他这个人,因此他得以用化名

    在家乡隐居下来。他开设诊所,专门治疗救济孤寡老人。他的医术已达到炉

    火纯青的程度,每天清晨有成百上千的人等候在他的诊所门外。他重新开始

    写作,苦苦思索诸如时间、空间、形式、内容、瞬间、永恒等抽象的哲理。

    就这样他在布尔热一住数年。但这几年并不平静,他曾救治一个反抗天主教

    会的青年,并资助他逃跑;他的诊所有一个名叫西彼安的伙计,他的女友因

    杀婴罪被捕,她供出了所有同伙和修道院的年轻修士们夜间聚会**的详

    情。西彼安等人被捕,供认泽农是他们的同谋。泽农曾想逃离布尔热,可是

    在海边他彻悟了,他认为,人对自己的同类骨子里存有一种仇恨和厌恶,不

    是今天以宗教纠纷的形式流露出来就是明天以另一种形式发泄出来。人类普

    遍的灾难与痛苦绝不仅仅来源于局部的宗教纠纷,而是根植于人类生存的最

    基本条件的痼疾之中。只要这个世界不改变,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改变,那么

    无论走到哪里,等待他的都将是同样的命运。于是,他大踏步走到法官面前,

    用异常平静的声音宣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会场为之愕然。在狱中,泽农进

    一步思考了他为之贡献了毕生精力的炼金术。泽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部

    如同炼金术一样神秘莫测,变化多端。但他相信客观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信它终将会被人类所认识并掌握。为了捍卫这一否定上帝的思想,泽农将

    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庭结束后,布尔热教堂的仪事司铎到狱中告诉泽农,

    他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是无神论和亵渎上帝。另外,泽农生活上的有失检点是

    他失去民心的主要原因。泽农听后异常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要把性

    爱当成万恶之首,而对满目皆是的暴力、凶残、不公正却熟视无睹、置若罔

    闻泽农宣言不讳地宣称自己是个叛逆分子,宣称他所生活的时代本身就充

    满了动荡、变革、反抗。议事司译为泽衣的才华感到惋惜,不得不宣布明天

    他将被押赴刑场,处以火刑,但他还有一晚上的时间考虑,如有悔改之意,

    愿意把他丰富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用来为教会服务,那么他还有生的希望。

    泽农曾产生过片刻的动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死,而且是自己杀死自己。

    他用一块藏在桌子夹缝里的刀片,以外科医生特有的敏捷切开了四肢的大动

    脉。明天当众焚烧的将只是一具僵尸。泽农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由。他又重新回到了冥冥宇宙的怀抱之中。这一年是1569年,泽农60岁。

    作品鉴赏苦炼是部历史小说,然而与阿德里安回忆录不同的

    是,小说的主人公泽衣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但是,在尤瑟纳尔看来,这并

    不意味着小说可以随意创造,不顾或者很少顾及历史事实。泽农是主活在16

    世纪的一个集医生、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三任于一身的人物,那个时候正是法

    国乃至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的时代,资产阶级正在兴起,

    教会和王权的统治受到了冲击,在中世纪黑沉沉的夜晚,开始显露出资产阶

    级个性解放的曙光。“苦炼”是炼金木中的一句行话,它指的是物质分解和

    融化的那个阶段,据说,那是大功告成前景难以攻克的一道关口。作者用这

    个名词作为书名,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象泽农这样一位摆脱了陈规陋习和

    狭隘偏见的人文主义哲人还要经受严峻的考验,甚至是死亡的考验,它也象

    征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战胜封建主义和教会之前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

    可以这样说,泽农是由16世纪欧洲许多著名人文主义者拼凑而成的人物。比

    如他的身世,私生子,进修道院当僧侣,就与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埃拉斯姆

    的生平极为相象,另外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大多是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至

    于著作被焚禁,作者本人被处火刑烧死,更是不少人文主义学者的悲惨命运。

    但是,尤瑟纳尔自有她的高明之处,她并不是机械地拼凑出泽农这样一个人

    物,而是充分调动文学手法,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多重性格的典型人

    物。泽农天生智慧超人,学知渊博,是一位大学者,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他作

    为哲学家而思考抽象问题,作为医生而治病救人或出版小册子向愚味的人们

    宣传科学知识,但也没忘了描写他的另一面,即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
………………………………

第97节

    一面,

    比如写他与女仆的爱情,写他抵御不了女佣人的诱惑,尽管第二天“醒来不

    免悔恨不迭”。即使在他隐居的时候,他有时也会忍受不了清心寡欢的滋味,

    逢场作戏干那么一次,还因自己精力充沛而沾沾自喜。修道院里的小修士的

    夜间聚会**,他虽然不受引诱,但既不告发也不加拦阻,实有纵容的嫌疑。

    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为了增加一些“有趣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她这里写出

    的是一个反叛的泽农,因为在中世纪,禁欲是教会维护其黑暗统治的手段之

    一,而象泽农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歌颂世俗的享受和

    欢乐,反对禁欲主义,因此,作者敢于写出主人公泽农“有伤风化”的一面,

    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一个距今数百年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苦炼

    描写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者用遒劲沉稳的笔展示出一幅巨大的时代

    画卷,那里有宗教的狂热与残酷,有瘟疫的流行,有战争的风暴,有哲人的

    抽象演绎,更有人文主义与黑暗中世纪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垒,它使读者再一

    次领略了达芬奇埃拉斯姆、哥白尼、俐利咯、康帕内拉、布鲁诺等一批

    先哲的伟大之处,而泽农这样一个集教士、炼金术士、医生、受女人喜爱的

    魔法师、旅行家、慈善家、哲学家等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们留下抹不

    去的深刻印象。尤瑟络尔是一个崇尚古典主义的作家,苦炼在内容上自

    不必说描写的是古代故事,在谋篇布局、叙述方式及遣词造句等形式方面,

    也颇有古典主义的遗风。有些地方甚至直接借用古典小说的写法,比如写泽

    农在各国流浪,从军,做御医,在非洲赎买女俘等情节,就完全是套用十六

    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俗套。苦炼的文字典雅,用词丰富,作者显然

    对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相当熟悉,在描绘王公显贵、哲人、炼金术士、贩夫走

    卒、女佣等各类人物时,娴熟自如,准确生动,显示出不一般的功力。

    邓永忠

    朱利安格拉克半岛1970

    作者简介朱利安格拉克1910,真名路易布瓦里耶,1910

    年出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年轻时,格拉克深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所

    著的安德烈布勒东一书一直是研究超现实主义的重要专论。可是他本

    人并不想归属于任何文学流派,而是匠心独运,自成风格。格拉克认为,文

    学活动与社交和功利毫无关系,因此,他断然拒绝1951年颁发给他狗龚古尔

    文学奖,而且至今不同意以袖珍形式出版他的作品。格拉克最擅长小说创作。

    1938年处女作在阿尔戈城堡问世,作品充溢着神秘莫测的中世纪气氛和

    虚无飘缈的梦幻色彩,与同年诞生的存在主义作家萨待所写的恶心中的

    自然主义描写和道德的直接思辨形成鲜明的对照。1951年写的沙岸描述

    古时沙漠两岸的王国一直焦虑不安地等待着战争爆发的对峙伏态。作品从头

    至尾以非凡的笔触精心刻画这影响人类命运的等待心理,烘托出一种扣人心

    弦的虚空氛围。小说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法国文坛的一朵奇葩,30余年未有能

    与之媲美者。除了长篇小说,格拉克还娴熟地运用多种文学体裁进行创作。

    他著有散文诗巨大的自由1947,剧作渔夫国王1948,随笔

    大写字母1967和边读边写1981等。格拉克一直认为,文学

    的生命不在“胃”里,而在心中;文学不是物质生活的啼饥号寒,而是心灵

    的颤抖,想象的喷溢,其价值绝不能与消费社会的商品同日而语。格拉克文

    学的成就和高贵的人格,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作于1970

    年的中篇小说半岛,充分体现出洛拉克的创作思想阳艺术风格。

    内容概要西蒙在侯车室里往外看,阴影下的各种物体都满是灰尘,枯

    燥乏味的愁意笼罩着车站。“这里真是无人可等,她不会来的,”西蒙想。

    伊尔姆嘉写信说要来,但今晚来的可能性很小。火车到达还有20分钟,他不

    时地看大钟,看铁路铁轨。有列火车来了,但只有三四节客车,几位旅客下

    车,无人迎接。西蒙狗鼻子依然顶着璃璃,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等待欲。火

    车开走了,西蒙走出车站,启动汽车向车站外驶去。布雷弗耐镇街道上空无

    人迹,他又驶向海岸的干线道,眼前只有宽阔的路带。“我该干什么呢”

    他觉得麻木不仁。他只有驾车驰骋。在一个加油站处,他进入了一座小土堡

    式的旅店。“我一点也不用着急,”他轻松地想。他觉得伊尔姆嘉不在眼前,

    反变得比实在的她更加有血有肉。他走出来,发动了汽车。他问自己,万一

    他赶不上约会,伊尔姆嘉怎么找到他“不如一下午闲在布雷弗耐镇上。”

    汽车驶上了凯尔格里特公路,他感到置身于清新广阔之中,似乎伊尔姆嘉就

    坐在身边。驶上大路后,景色有了改观,看到了庄稼和果树。他倦缩在茫然

    的等待中,想象各个地名的意义。他拐到一个小镇,见到的只是几间房子和

    一座教堂,他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他想,伊尔姆嘉有可能不在火车上。现在,

    他又在灰蒙蒙的苍天之下行驶。寂静笼罩着乡野,路上有一两家住房。看到

    茅屋石灰粉刷的颜色,他想起伊尔姆嘉刚刚刮过的发脚泛着螺钿光泽的皮

    肤,她坐在火车里一定在想他。一片沼泽地出现在前面,西蒙下车轻快地在

    沼泽地边上行走,北方的一草一木又重新出现在他的心头。这些景象可以说

    是她的氛围和她的安静期。古老的景象与她温柔地融为一体。驶出沼泽地,

    一座庞然褐色建筑挡住了视线,他几乎要迷路了。到一家店铺问了路唇,他

    又重新上了公路。爬上了一道斜坡后,他在公路边一片树林里停了一会儿。

    他感到自己姗姗来迟。“不会再有什么了,”他心情沉重地想,“难道她还

    会来”又临近大海了,一片孤独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听着大海的浪涛声,

    他感慨道:“多么暴躁的海岸啊”下午天变得暖和起来。他竟然觉得,伊

    尔姆嘉的正带着柔情向他走来。车到达十字路口,他心神慌乱。“我要等待,”

    他想“我要到车站附近去散散步。那儿有咖啡馆,就在车站旁边,什么都比

    这样缺乏安全地四处流浪好。”时近5点时,西蒙象个游客,走向港口。在

    凯尔格里特镇,他用闲游者的步态走路。一些披挂不多的女子在街上走来走

    去,西蒙贪婪地瞧着她们。他走进海水浴旅馆,不见女招待,就独自欣赏周

    围的一切。下午五点20分,他折回街上,买了一把花,插在一只广告罐里,

    然后躺在床上,想放松放松,想象伊尔姆嘉进屋后的情形,**象浴缸里的

    温水一样封住了他的躯体。“再过两个小时,”他启动车时静心地想。凉风

    和日光令他陶醉。他在一个集市上停好车子,顺小街徒步行走。广场一头空

    无一人,另一头有一长排两层建筑,他任凭自己的想象在这片混沌中驰骋。

    “我的生活中只有出发,”他想。“我从来不喜欢到达。”他驶离了集市,

    他不时地思念着伊尔姆嘉,把他和她维系在一起的线依然绷得很紫。他象一

    颗小行星,绕着她运行,却不能和她相会。车子翻进一个上岗,就波两排炼

    油工人的砖砌宿舍吞没了。他与疲倦的行人产主了共鸣,感到自己在往回走,

    有人在等待自己。他眼前只剩下一点路程要走,种着刺槐的小广场,已经点

    缀着寥寥灯火的车站。“我还有许多时间。”他想去小树林背后的坡顶走走。

    路边看到一间小屋,里面断断续续传出人语声。西蒙产生一种朦胧的亲切感。

    那是两个女人的声音。一个声音低闷,她背对着门口,现出一个家庭主妇那

    复杂的身体曲线,另一声音清如泉水,静静流倘,特别稳重和安详。“一个

    母亲和她的女儿,”西蒙想。整整一天,他一路不断地听到这低沉的、强弱

    不匀的音乐,却几乎一直没有明白它的意义。这音乐发自人的肺腑,犹如淤

    塞的河床一样,流淌时碰到了无形的石子。一个**抓住了他,他想一直溜

    到门口,和这喁喁话语汇成一体。不久,他有些头晕。“不是怕她人不在

    而是怕和她相会。”“我无人要等,”他又一次想。“世界无可等待,从来

    都无可等待。”他内心产生一种绝望。他回到了布雷弗耐镇,一下午的游逛

    又浮现在脑海里。“只须等待”,“仅仅是等待。可是等待这样东西,有某

    种禁忌。”火车还有10分钟就要来了。他在月台上行走,一阵咯咯的声音轻

    轻传来,他看见月台上排灯齐放。他刚跨过铁轨,列车就驶进了月台。最后

    打开的几扇车门关上了,他看见了手提箱和那件浅色连衣裙。连衣裙被他身

    边旅人的浪涛冲着,犹如浪沫中的一只木塞,在灯光的雾气中翩翩起舞,飘

    逸若仙。他发觉,自己手中还握着刚才在乡间小道上折来的一根带叶树枝。

    他把树枝扔出围墙,感到一身轻松空虚。他觉得,内心为欢乐而腾出的空地

    并没有满,只有一种平和的、有些抽象的安全感,这大概就是与伊尔姆嘉重

    逢的幸福感,他试着撑高自己,从栏杆上面探出身子。他感到膝盖撞在铁格

    上。“如何才能和她相会呢”他茫然地想。

    作品鉴赏也许是受荒诞派作家贝克特的影响,等待的主题在法国以及

    整个世界文坛有了特有的地位和审美价值。朱利安格拉克的中篇小说半

    岛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只是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同题旨而异意趣。

    半岛中人物只有一个西蒙,作品只是写他在等待女友情人伊

    尔姆嘉时的种种流动的意绪、心理、情感。根本没有矛盾冲突,也几乎谈不

    上有什么一般小说常有的场面和情节。可是却委委婉婉、细细腻腻地叙写了

    近7万字,这是需要非凡的艺术功力的,与等待戈多的荒诞感不同,半

    岛是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写法。西蒙在火车站等伊尔姆嘉,没

    等到,而到车站外去游逛以消磨时间。在那里看到、听到和感受到许多大自

    然的景观和人生的图景,这是活生生的、极现实的。而西蒙在等待和漫游中

    恍恍惚惚产生的伊尔姆嘉那美丽的**与炽热的情感簇拥着自己的感觉,以

    及作品在描绘乡镇山野的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又有着朦朦胧胧的虚化感和

    象征意。作品描绘西蒙驾车驰骋与徒步闲走所经过的城镇、集市、海岸、沼

    泽、树林、村落、山坡、草地、果园等等,就是为读者一一展现法国沿海那

    祖而而美妙的自然景象,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感受法国半岛的生命气息。作

    者调动了视、听、触、嗅、感、想这五官六觉去审视这些自然景物,并用错

    觉、联觉、通感等艺术手法,将这些景物景观实在、具体、形象地介绍给了

    读者,又尽力不使其雷同。“很近的地方响起一声晚祷钟,钟声是从一

    片橡树和栗树后面传来的,近得似乎一垂手就可触及一般。村庄的水塘。坐

    在窗前天竺葵中间,一动不动地打着毛衣的老妇人。夏日树下嗡嗡作响的苍

    蝇。孩子们上完教理课以后,吃着抹了豆泥的面包片,在教堂前的椴树

    下轻声地元单脚跳。小屋的门前搭着葡萄棚,屋子宛如洞穴低矮,阴凉。玫

    瑰色的方砖地终年用一把湿拖把擦来擦去,年长日久磨成浮石一般。幽灵似

    的细微劳作。下午在麦垛的阴影下打吨的人的迷糊举动。”这可称得上是一

    幅西方的清明上河图,一派浓郁的农家乐气氛。在这些图景中,融入的

    是主人公那焦急、喜悦、紧张、忧虑、激动、舒坦等等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心绪。所有这些又紧紧环绕着“等待”这一中心情节。“难道她还会来”

    “我要等待”,“我无人要等”,“只得等待”“如何才能和她相会呢”

    这些心理活动,与西蒙和伊尔姆嘉在一起的幻想与梦境等等,自然地穿插在

    一起,使之形成一种情景交融、心绪交错的意境。贝克特等待戈多表现

    了宇宙的存在和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这一主题。半

    岛表现的却不是这种消极与荒诞。它揭示是一种等待的过程,一种为达到

    目的而经历多种情境的心理审美过程,一种期待的心理哲学。“我的生活中

    只有出发”,“我从来不喜欢到达”,“世界无可等待,从来都无可等待”,

    “等待这样东西,有某种禁忌”,西蒙的这些想法都体现这种复杂的哲理。

    “如何才能与她相会呢”西蒙的茫然与困惑,又表明了目的不重要,重在

    过程的这一意蕴。这一点又在某种程度上与荒诞派和存在主义文学校吻合。

    无论怎么说,等待过程如此冗长,山水草木、田野沼泽。海滨城镇如此反复

    出现,总让人觉得有点枯燥和沉闷,这也许是作者没有预料到,也许是作者

    有意这么安排,以突出等待中的焦虑、厌烦情绪吧西方的现代派作品还是

    常有这种现象的。

    朱希祥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环城大道1972

    作者简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是当今法国文坛上的一位

    著作小说作家,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

    1945年出生于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祖籍是佛兰德尔的犹太人,六十年

    代的西方世界,人们为了填补日益加深的精神空虚,曾兴起一般追“根”热

    潮。在法国,这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莫迪亚诺1958年发表的处女作星形

    广场就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同年,该作品获罗歇尼半埃奖,后又获

    费内翁奖。随后他写有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家庭手册、凄

    凉的别墅和黑店街等等作品,并与路易马勒共同创作过电影剧本拉

    贡勤吕西安。其中,环城大道和暗店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分

    别荣膺法国两项享誉最高的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

    从此莫迪亚诺成为一名不负众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在法

    国均引起巨大反响。他被人称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对这派作家作品

    的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莫迪亚诺在许多

    作品中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他的作品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

    言简明流畅、优美稳健、诙谐幽默、富有寓意。

    内容概要亚历山大在一只抽屉里偶尔发现了一张照片,他轻轻沫去上

    面的灰尘。这是他那胖胖的父亲德克盖尔和另两个粗俗之流米拉耶、马尔什

    莱一起在克罗弗克雷旅馆酒吧间照的相片。亚历山大看着照片,想象那发

    生在遥远的过去。米拉那当着一个杂志的主编,是个惯于政治讹诈、深涪黑

    市交易的家伙,马尔什莱曾入过伍,回法国后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他想娶

    米拉耶的女儿为妻。他们在酒吧间调笑戏谑又鬼鬼祟祟。亚历山大第一次见

    到父亲已是17岁,那时他从寄宿学校毕业。父亲把他交托给一位老妇人。他

    是在她家里长大的。进中学后,父亲把他带到代家长贝萨克夫妇那儿。俩人

    到了火车上,父亲向他解释没给音讯的原因,还给他买了块蛋糕,这使亚历

    山大深为感动。但对他提出的问题,父亲都一味地闪烁其词。到了巴黎,他

    们生活在一起了。起先,父亲对亚历山大表现出一种彬彬有礼的殷勤。但说

    话装腔作势、拐弯抹角,时时露出自怨自文的神情。他为儿子取得中学学位

    而高兴,可谈到自己的“生意”就垂头丧气。亚历山大对他的活动一无所知。

    有天下午,父亲想出去出手一张“稀有”邮票,结果被人谩骂和殴打。亚历

    山大无法忍受,用一把雨伞作武器,将父亲从人堆中拉了出来。几天后,父

    亲讲了他的“生意”情况。原来是搜集各种五花八门的玩艺儿进行倒卖。儿

    子帮助他搜集珍本,他们用伪造题词的方法,赚了不少钱。亚历山大希望正

    经生活,但在巴黎,这是很难的。父亲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拥有一座公

    馆”。他们住破屋、穿破衣,憧憬着新生活,但又感到茫然与孤独。早先在

    巴黎外国有一条叫“小环城”的铁路线,父亲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带

    着亚历山大沿着这条铁路闲走,还不时掏出本子写或画点什么。一天,他们

    在铁路上迷了路,晚上,父亲象一位梦游者,把笔记本撕成碎片,抛向四周。

    第二天,亚历山大和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