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摆脱资产阶级对他的剥削,他对者工会代表夏特拉尔说:“您就知道讲

    大道理,别忘了,这并不是开群众大会。”并对他父亲的劝阻也置之不理。

    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他不愿意象老一辈工人阶级那样进行公开的

    斗争,他的斗争方式是个人主义的,反映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到20世纪

    50年代时工人运动的一个新特点。他的失败看上去是偶然的,其实隐藏着极

    大的必然性。他想靠个人的力量砸烂资本主义这个庞大机器的桎梏,却从精

    神到**都波它大大地伤害了。正是这一点使得布萨尔这个形象更富有典型

    意义。瓦扬是个专好写“玩世不恭”题材的小说家,325000法郎也免不

    了带有一点这种痕迹,然而,这并不影响这部作品进入法国文学“现代经典”

    的行列。

    邓永忠

    米歇尔布托尔变1957

    作者简介米歇尔布托尔1926是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作家。

    他出生于法国北部的蒙昂巴洛尔城,其父为铁路职员。布托尔三岁时随

    父亲调动迁居巴黎,在那里度过童年时代并完成学业。他在巴黎大学主修哲

    学时,曾在著名哲学家巴什拉尔的指导下写过一篇关于认识论的论文。业余

    时间他还对雕刻、油画和音乐感兴味。大学毕业后,从1959年开始,布托尔

    先后在埃及、英国、希腊、瑞士等国做法语教师,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写了

    小说途经米兰1954,此外还写了许多论艺术的文章,后来收在以保

    留节目为题的文集中出版。在此期间,他曾悉心研究前辈著名作家,如于

    勒凡尔纳、普鲁斯特、乔伊斯、庞德、福克纳等人,接着发表了两部重要

    作品:时间的用法获1956年费乃翁文学奖和变获1957年勒

    诺多奖。1960年,布托尔在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度之后,又开始了

    他的旅行:三次居留美国,在柏林滞留一年。七十年代以后,他定居在尼斯,

    同时在大学里兼任教授,小说写得不多了,但学术研究范围却大大地扩展了:

    戏剧、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人种学、乌托邦、梦主要学术著作有:

    运动体1962、梦的材料1978,绘画絮语1969等。

    作为小说家的布托尔似乎摇身一变成了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布托尔的小说作

    品看上去好象是在喋喋不休地大谈现实,其实里边现实主义的成份却少得可

    怜:他真正关心的,是对词语的锤炼,词语之间如何架构,如何组合,发掘

    词语结构的秘密中所隐藏的自主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布托尔首先是一

    个语言建筑家,他与他同时代的“新小说”实验家们一起为革新二十世纪的

    文学手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概要你是罗马斯卡贝利打字机公司驻巴黎代办处的经理,经常因

    公务而乘火车往返于巴黎与罗马之间。但这一次你踏进三等车室的时候,却

    不能让公司里任何人知道你离开几天是为了去罗马。你原来害伯赶不上这班

    火车,这并不是因为你今早起身比原定的时间要晚,恰恰相反,你一睁开眼

    就伸出手去制止闹钟响,这时晨光正照在你床上那堆零乱的床单上。你转眼

    看着窗子,看到了昂里埃特那曾经是黑色的头发,还有她的后背,她正在乒

    乒乓乓地推开百叶窗。你喝了她为你煮热的牛奶咖啡,在楼梯口你没有勇气

    拒绝她那优虑的亲吻由于塞西尔觉得她在法国驻罗马使馆的工作没有意思,

    你为她在巴黎找到了一份工作。你本来打算靠写信来处理这件事,或者下月

    参加斯卡贝利公司国外分公司经理钓年终大会时,再和塞西尔见面。但到星

    期三事情就急转直下,原因大概是因为这天是你45岁的生日,昂里埃特一向

    看重这些可笑的家庭节日,今年更是大事庆祝。她想拖住你,用这些小小的

    仪式来笼络你,这当然不是出于爱情,你们两人中间早已没有爱情了如果

    说过去确实有过青年时代的热情的话,那么,它和塞西尔带给你的欣喜和解

    脱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是出于恐惧。与日俱增的恐惧呵,她衰

    老得多么快星期三,你走进饭厅吃午饭时,你看见你的4个孩子直挺挺

    地,嘲讽地站在他们的椅子后面,你看见在她脸上,在她那被阴影遮住的双

    唇上,有一丝胜利的微笑,你感到他们合谋给你设下陷阱,你感到你盘子里

    的礼物只不过是诱饵,这顿饭自始至终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为的是引诱你,

    为的是使你确信,从今以后你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循规蹈矩的、被驯服了的

    男人,而就在这之前不久,你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你很不痛快,

    但你还是逢场作戏好使他们满意,你装出一副欢快的神气,认真地吹灭那45

    支小蜡烛,但你暗中却打定主意,一定要尽快结束这种成为家常便饭的虚伪,

    结束如此根深蒂固的误解。于是你踏上了这间三等车室。你对昂里埃特说,

    由于某种临时的情况,你不得不在星期五早上出差。火车走了一站又一站,

    你坐在不太舒适的车室里平常你出差都是坐头等车的,回忆着与塞西尔

    的几次交往,也回忆起年轻时与昂里埃特的爱情。夜里,在摇摇晃晃的车室

    里,你不停地做梦。你在想象着星期一回到昂里埃特身边时如何对付她。是

    将真情老老实实告诉她,还是保持沉默,继续戴着若无其事的假面具等待塞

    西尔来到巴黎火车渐渐驶近罗马,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想法,在

    重温了与塞西尔在火车上相遇的情景之后,你开始怀疑你终于作出的决定,

    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是否是现实,怀疑这种幸福和新主是否近在咫尺。于

    是你焦虑起来:呵,不行,我费了那么大劲才采取的决定,可不能让它就这

    样垮台,难道我不是坐在这列火车上,朝着美妙的塞西尔驶去吗我的意志

    和愿望原先是那么强烈有那么一会儿,你仿佛又恢复了自信和决心,那

    种不自在的感觉仿佛只是暂时的。一切仍可期待,和塞西尔生活在一起的前

    景依然存在,和她一起来再过一次新的青年时代的生活,你的真正的第一次

    的青年时代,这种可能性仍未遭受破坏。可有时候你脑子里仍乱成一团,自

    从这列火车从巴黎开出,这种骚乱便有增无减,你的思路越来越模糊不清,

    疲劳象尖针扎着你全身上下,它们突然使你想起你的过去或你计划里的某个

    方面,而你恰恰就是想避开这些方面,你自己和你的生活正处于一种不可避

    免的重新组合之中,那是一种隐秘的变化,你清楚地感到自己只能看到这种

    变化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对它四周一切却一无所知,而你是多么需要去照亮

    它啊你忽然觉得你这次必须打消去看塞西尔的念头。不能让她知道你来罗

    马,不能让她知道你给她找到了工作但又作了这番安排,因为事实上,对她

    来说就好象你并没有力她找到工作似的,这是对她而言,而不是对你而言,

    因为今后你不会再去找了,因为今后你知道你是找不到了。这是唯一的办法,

    你脑子里终于出现了这一线光明,就象出了隧道一样,不去见她,什么也不

    说,象原先讲好的那样,下次旅行时,下次为斯卡贝利公司出差,由公司支

    付旅费来罗马时,你再去看她,你保守这个秘密,就象你舌头上有个血疤似

    的,当然你将继续和她来往,当然你将继续爱她。但是由于眼前这一次旅行,

    你们中间有了一个可怕的裂痕,它会痛苦地、一次比一次扩大开来而无法愈

    合,直到有一天她对你相当冷淡了,到那一天她对你不抱什么幻想了,你才

    能把这一切都告诉她而不会使你的话成为谎言。这是唯一的办法,避免去看

    她,避免最后一次远远望着她那逐渐远去而缩小的面孔。你猜得出她在喘着

    大气,她的面孔因奔跑和激动而绯红,避免在她的脸上看到那种新奇的微笑,

    那种更牢固的、执拗的信任,那种束缚你的手脚和感激,而这一切,在你内

    心产生这种缓慢发展的、可悲的、愚蠢的、一定要产主的悲剧之前,你将没

    有丝毫能力去摧毁,而这一切会重新将你禁铜在你今早从里昂车站动身时追

    求的那个不同寻常的经历里,而你知道那种经历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下星期

    一晚上你必须单独一人来到罗马的特尔米尼车站,你必须看着一个拥挤的夜

    间月台逐渐离去,而你在月台上认不出任何熟人。火车停住了,你到了现代

    化的罗马特尔米尼车站,天还是黑的。你对自己说:“我答应你,昂里埃

    特,一有可能,当这次干扰的余波平息下去,当你宽恕了我,我们就一同再

    来罗马,那时我们还不算太老。”你提起箱子。你瞧瞧月台上的人群。你走

    出车室。

    作品鉴赏在本世纪世界小说发展史上,米歇尔布托尔的变上有

    一席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文学中,小说总要讲个故事,即使是没头没尾或无

    条无理的故事。故事是一部小说的骨架或最起码的成份,也是一切小说所共

    有的“最大公约数”。而新小说派作家则怀疑和拒绝传统文学的一套创作方

    法。他们认为,当今世界人已退居次要地位,物充斥着世界,因此小说家应

    转而描写外部物质世界,应取消故事情节,因为现实世界变化莫测,事物发

    展难以预料,无法事先作出有头有尾的安排,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新小说

    派的技巧五花八门,因为过份注重形式,大多数读来不免沉闷。变这本
………………………………

第93节

    书的着重点也不在讲故事,因为如果要概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用三句话足

    够:“一家公司的经理厌倦了家庭生活,于是乘火车去罗马接他的清妇,等

    到下车时却又改变了主意。”当然,变在新小说派中还不算走得最远的

    作品,书中还有时间、地点、人物,还能找到大概的脉络。可是这样一个简

    单的故事,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有的评论者认为,变是表现时空观念

    千变万化的典型作品,有的沦者认为该书的主题正如书名指出的,在于变,

    多层意义上的变,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变,这种变化导致了觉醒,原来没有意

    识到的东西现在意识到了,对于一些事物原来还抱有幻想现在则清醒了:主

    人公意识到他对情妇的爱情并不能给他带来解放,于是他决定不带她去巴

    黎。而布托尔本人的观点却独具一格:“这部小说所要讲的,主要是巴黎与

    罗马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历史传统关系。巴黎从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寻求罗马

    式的霸权,直到目前巴黎还没有完全抛弃这个梦想,尽管世界事务已经有了

    很大的变化。我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即一个人要在两个城市之

    间进行选择,我企图通过主人公想把情妇从罗马接到巴黎来,经过反复考虑,

    最后改变了主意这样一个个人感情的故事,说明两个城市整个历史的血缘关

    系。”这样看来,变这部小说以乎又具有某种历史和象征的韵味了。但

    是,这本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其主题,而是它那异平寻常的写作手

    法。首先,作者刻意淡化人物,淡化故事情节,主人公在读者的印象中始终

    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是一个正在进行回忆、思维和内心活动的人,即一种

    意识的体现,除此而外,关于他的音容笑貌及性格特征等传统小说中用以表

    现个性的典型化描写则一概没有,从小说开始他踏进三等车室到小说最后一

    页走出车室为止,这中间他除了观察、思考与回忆之外没有任何重要活动,

    作者倒是花了些笔墨描写那些与主人公同一车室的数名旅客,手法相当现实

    主义,给他们每人安一个姓名,仔细描述他们的外貌,甚至用一两个纲节点

    出他们的个性。作者对于物事的描写不厌其烦,精确细致,比如描写天气,

    描写透过市满雨水的玻璃窗看到的车外的景色,甚至描写一只衣袖上的扣子

    在火车的震动下“撞着了金属杆,发出清脆的响声”。作者的另一个手法便

    是颠倒时序,扩充空间,主人公在火车上仅只活动了多20个小时,但是他过

    去20年的生活乃至未来的生活却随着他的回忆、想象及梦幻一一展现在读者

    面前,“时间的观念不再是现实生活中那样的时间,而是一刹那无限拉长扩

    大了的现实。”萨罗特语空间也不再局限于狭窄的火车车厢里了,罗马

    的废墟古迹、西斯廷小教堂以及情妇的居室与巴黎的办公室和先贤祠广场那

    套住宅跳跃式地出现,人物的活动在巴黎一罗马火车车厢这三角空间中进

    行,真实的空间与意象的空间交互重叠。最后,本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新

    手法便是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小说一开篇便是:“你把左脚踩在门槛的

    铜凹槽上”接下去是没完没了的“你”,这一别出心裁的叙述方式将读

    者硬拉进作者的创作活动之中,仿佛读者就坐在虚构的主人公面前,将他的

    经历,他的意识觉醒过程娓娓向他道来,这样从另一个角度也拓展了小说的

    空间。

    邓永忠

    玛格丽特杜拉琴声如诉1958

    作者简介玛格丽特杜拉1914,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戏剧家、

    电影家。她出生于越南西贡附近的嘉丹,本姓道纳迪约,杜拉是她自取的笔

    名。杜拉的父亲在法国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教授数学,母亲是小学教员,她在

    那里度过青少年时代,那里的氛围以及发生的事阵后来都深深地影响了她的

    创作。她4岁时死了父亲,母亲拖着3个孩子在印度支那四处奔波谋生。18

    岁时,她回到巴黎,学习法律、数学和政治学。与第一个丈夫分手后,她于

    1942年又遇上了第二个丈夫,并生下一个儿子,她曾参加**,但旋即又

    退出了。1935年至1941年杜拉曾在法国殖民部任秘书。四十年代初,杜拉

    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4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厚颜无耻的人,1950

    年出版了挡住太平洋的堤坝,这部小说后于1957年被搬上银幕,此后,

    社拉似乎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1952年发表的直布罗陀的水手也改编成

    电影,1958年出版的琴声如诉于1960年拍成电影,根据她写的剧本广

    岛之恋拍摄的电影更在196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荣获金奖,后两部作品的成

    功使得玛格丽特杜拉跻身于当代法国重要作家行列,杜拉初期的作品描写

    细致,故事相当感人,但从写了塔基尼亚的小马1953和街心花园

    1955之后,这位小说家就逐渐抹去了小说情节,而力求用一种非常平淡

    的风格,更客观、更直接地夫发掘心理上的变化。正因如此,一些评论家常

    将她与当时的新小说派作家相提并论。杜拉的小说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

    兼具戏剧、电影的形式,也就是说作品中充斥着对话与画面。事实上,她写

    过许多电影剧本,自己也导演过不少影片。玛格丽特杜拉创作甚丰,主要

    作品还有:洛拉维斯泰因的喜悦1964,英国情妇1967,1970年获易卜生奖,她说毁灭1969,印度之歌1974,死

    亡之病1982,情人1984年获龚古尔奖,等等。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外省的一座海滨小城市。春末的一天,海岸冶炼

    厂经理的太太安娜戴巴莱斯特领着她的儿子到小城的另一头,海港区的吉

    罗小姐家学钢琴。那孩子太过任性,学钢琴心不在焉,而母亲又溺爱孩子,

    不肯责备他,因此钢琴教师有点束手无策。突然,窗外传来一声女人的尖叫,

    接着便是人群乱纷纷的闹声。钢琴课结束了,楼下咖啡馆门口乱成一团的人

    群还未散去。安娜戴巴莱斯特走近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她发现,在咖

    啡馆里面,有一个女人满身血迹,直僵僵地躺在地上,还有一个男人,趴在

    那女人身上,抓住她的两肩,喊着她。警察过来要把他带走,他唇然深情地

    在那女人脸上吻了一下,弄得自己脸上血迹斑斑。这场面显然深深地刺激了

    年轻妇人,第二天她又以散步为借口,带着儿子来到了那个咖啡馆。她进去

    后,要了一杯酒,抓住酒怀的手却抖个不停。她先与老板娘谈了几句,后又

    与柜台边一个正在看报的男人聊上了。小孩在外面玩耍,里边的对话也在一

    步步深入。那男人说他叫肖万,他跟安挪戴巴莱斯特一样也对昨天发生的

    那一幕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他们连着喝了好几杯酒,探讨着那幕惨剧。“据

    我所知,他在她心上打了一枪。”“究竟是为了什么,好象是无法了解到”

    “我很希望能告诉您,不过我知道得也不确实。”肖万承认他早就认识安娜:

    “您在滨海大道尽头有一处很漂亮的房子。还有一座花园,一座门禁森严的

    花园。”渐渐地,随着谈话的继续,时间一分一钞地过去了,6点钟,一些

    下班的工人走进咖啡馆,打破了宁静。随后黄昏来临,太阳西沉,他们还在

    那里交谈着,显然,由于昨天的事件,在他们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奇特的亲

    密感。直到夜幕降临,安娜才依依不舍带着孩子回去。接下来的几天里,安

    娜几乎天天都带着孩子到那咖啡馆去,与肖万见面,一起喝酒,聊天。还是

    谈论那天发生的事,同时肖万也想方设法让安娜谈起她自己的生活。对于他

    们这种已经形成习惯的会面,连老板娘都感到不快了。下班的工人们见到他

    们,也都把头扭开,似乎觉得他们这样的行为很不体面。而安娜和肖万两人

    却旁若无人,不知疲倦地谈论着同样的话题。他们不仅议论那事件的每一个

    细节,象侦探一样地把事件的前前后后都重现出来,而且还探寻他们的心理,

    他们为什么要用流血来结束他们的爱情:因为据安娜和肖万分析,那男的显

    然是应女的请求才朝她开枪的。安娜酒喝得越来越厉害。谈话始终由肖万控

    制着,不时地,他把谈话引到安娜的生活中去。而且他似乎对安娜非常了解,

    甚至连她晚上睡觉的一些习惯也都知道。他告诉她,他很早就认识她,去年

    他还在她丈夫的工厂里工作,头一次发现她是在冶炼厂的职工招待会上。就

    在他们谈话的时侯,安娜的儿子则在海港里玩,看着一条条的大船驶进驶出。

    肖万甚至有意无意地告诉她,自从那次见到她以后“去年6月间,您就站

    在门前石阶上,面对着花园,迎接我们,冶炼厂的职工。再过几天正好是一

    年。在您一半袒露在外的胸前,戴着一朵白木兰花。”,他便经常在夜里

    到她居住的那座巨大的别野附近游荡。为了更好地观察她,他还爬到一棵正

    对着二楼窗户的山毛榉树上。他就是用这种方法了解到她日常生活中一些隐

    秘的方面。星期五这天,安娜又带孩子到吉罗小姐那里学钢琴,这一次她更

    加心神不宁,对孩子的任性更加不闻不问,吉罗小姐气得脸色难看极了。这

    一堂课拖得很迟,但课后安挪又去了咖啡馆。肖万在等她。他们又是喝酒,

    谈话,显得很亲密。有时候他们的手和脸甚至都自觉不自觉地碰在一起。安

    娜戴巴莱斯特就象一个口渴的人那样,不停地喝酒。她一边叙说着,一边

    痴痴地将面庞向肖万俯过去,但没有接触到他。肖万往后退缩着。“就在那

    间房子里,就在那个地方,她知道,您告诉我的,她是比如说,也许

    是”“是的,一个烂污货。”肖万打断她的话。很明显肖万利用她对那

    个悲剧事件的兴趣也许她故意表现出那种兴趣来引诱她,而她则似乎很

    驯顺地就接受了这种引诱。这天晚上安娜很晚才回去,而她丈夫正在家里举

    厅一个社交晚宴,客人们正在等她。晚宴丰盛而豪华。仆人把鱼送到每一位

    就坐的客人面前。没有人开口说话,这里的气氛肃静优雅,合乎礼仪。今晚

    吹着南风。在滨海大道上,有一个男人在往来徘徊。也有一个女人,知道他

    在那里。鲑鱼按照一定礼仪有条不紊地一人一人顺序传递下去。不过每一个

    人都心怀鬼胎,唯恐这无比美好的气氛一下被打破,担心不要让什么过于显

    著的荒唐事给玷污。在外面,在花园里,木兰花正在这初春暗夜酝酿着它那

    带有死亡气息的花期。女人们把鱼都吃得精光,她们袒露在外的肩头闪闪发

    光,表现出某种自信。这些女人所以被选中正是由于与这种信念相适应。她

    们的教养严格要求她们的行为必须稳健适度,不可逾份。她们恰如其份地舔

    着嘴唇上沾着的绿色的蛋黄酱,舔得津津有味。那些男人在看着她们,没有

    忘记她们就是他们的幸福。这天晚上,她们的胃口普遍都很好,她们当中只

    有一个人胃口不佳。而且她猜到,肖万就在外面,想要见到她,他躺在夜晚

    的海滩上,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晚宴结束后,安娜回到房间后,她呕吐了,

    吐了很久。从这天晚上起,她在本城上流社会的名声算是毁了。又过了一天,

    安娜又来到了那间咖啡馆,又遇到了肖万。这次她是一个人来的,她说,以

    后由别人带孩子到吉罗小姐家里去上钢琴课。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将是他们

    最后一次会面了,他们又一次谈到了那一对情人的命运。她向他凑近去,往

    前靠拢,让他们的嘴唇接合在一起,他们的嘴唇叠在一起,就象刚才他们冰

    冷颤栗的手按照葬礼仪式紧紧握在一起一样。“我真希望您死,”肖万说。

    “已经死了,”安娜戴巴菜斯特说。她走出咖啡馆,面对着那用鲜血般的

    色彩染红城市的落日。

    作品鉴赏在玛格丽特杜拉的创作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

    比例。琴声如诉从行文和叙事方式来看,与传统小说有很大差异,故事

    的线索似乎凌乱不堪,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仔细分析一下,

    这篇作品的主题或者说中心内容还是不难找到的。小说写一个名叫肖万的工

    人爱上了冶炼厂经理的妻子安娜戴巴莱斯特,为此他辞掉了工作,每天夜

    里都到安娜家的花园附近游荡,甚至爬到树上去观察安娜的起居细节,这种

    状况持续了将近一年,但是他并没有机会接近她,因为他的身份不过是一名

    普通工人,而安娜却属于另一个社会阶层。可是他并不灰心,锲而不舍地跟

    踪她,在暗处窥探她的生活。小说一开始写了一桩情杀案,正好被带孩子出

    来学钢琴的安娜碰上了,凶手亲吻死去的情人的场面深深地刺激了她。肖万

    利用她对这个案件的兴趣接近了她,而且一连5次在咖啡馆里与她会面,一

    块喝酒,很亲密地谈话。这很快成了全城的丑闻,安娜在上流社会弄得名誉

    扫地,最终他们不得不分手。从这一角度来看,琴声如诉写的是一个失

    败的爱情,失败的原因是男女主人公所处社会地位的差异,当然这其中也有

    社会道德的束缚以及女主人公的软弱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这里着重分

    析一下安娜戴巴莱斯特这个人物。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人提出疑问,首先,

    她对一桩在某些人看来挺“恶心”的情杀案居然怀着那么大的好奇心,这是

    为什么其次,肖万接近她,引诱她,其意图是很明显的,作为一个具有她

    这种身份的女人,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应该轻易上当的,可是她似乎与肖万

    配合得很好,好象是早就等待着这一天以的。显然,她对于那种异平寻常的,

    甚室是疯狂的恋情是十分向往的,平时这种向往是受到压抑的,当她目睹了

    情杀案的场面之后,她的这种情绪似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突破口,这从她走

    进咖啡馆要酒喝,而抓住酒杯的手又抖个不停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对于

    肖万,她似乎并不陌主,肖万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观察她,跟踪她。他们所在

    的那个城市并不大,她不可能没有察觉,但她并没有对这种盯梢行为表示反

    感,而且她的某些举动似乎是在纵容肖万,比如她房间的窗前有一棵山毛榉

    树,肖万常常爬到树上观察她,这棵树在夏天全把大海挡住,她曾要求有人

    把它砍掉,可是后来却并没有坚持这样做。另外,她晚上常常让过道里的灯

    亮到很晚,自己则穿着轻薄的睡衣走到另一个房间去看她儿子是否睡得好,

    这种反常的举动难道不是故意给窥视者制造机会吗安娜最后终于有机会与

    肖万相会,并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他表示爱情,但这爱情的结局只能是一场

    悲剧。“我真希望您死,”肖万说。“已经死了,”安娜戴巴莱斯特说。

    男女主人公最后这两句简短的对话充分表达了他们尤其是安娜的那种心灰意

    冷、恨不能死去的复杂心情。安娜很象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或者是莫里

    亚克笔下的戴莱斯德克鲁,作为一个企业经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