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年代里的惧慌、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为人物

    形象。如正直而富有牺牲精神的医生里厄,为得内心安宁而积极参战的知识

    分子塔鲁、平凡而兢兢业业为反抗鼠疫作贡献的个职员格明、追求个人幸福,

    最终又毅然把责任放在首位的新闻已者明贝尔,以及“具有一颗愚昧无知的

    心”的科塔尔等。真是平淡之中有机巧,冷漠之中有严肃的思想。当然,对

    于一向视小说为“形象化哲学”的加缨来说,以虚构来表现真实,以历史影

    射现实,“用一种囚禁来描绘另一种囚禁”只是其创作的目的之一罢了,通

    过小说显示自己所追求的某种哲理,并以此影响读者,才是作者更为注重的

    艺术效应。这篇长篇纪事作品在真实生动地描写了“鼠疫”战中的艰巨而伟

    大,提醒人们警惕斗争来了的同时,又竭力宣扬了人生之荒诞,命运之无常,

    以及客观时时威胁着“自我”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书中所述写的这场“鼠疫”

    就是来无踪去无规的荒诞现实。不知何日何时何故,鼠疫就发生了,虽然人

    们反抗、斗争,多方面的努力,可是似乎部无济于事,人显得那么无可奈何,

    真正是悲剧性的存在。然而,曾几何时,鼠疫的疫势又自行减弱了,奇迹在

    一起无以解释的病例中出现了,出入意料的变化。一切天灾**,说来就来,

    说去就去,谁也说不清个所以然,事情的发生和结束都无迹可寻无理可言。

    从人物塑造来看,加缪所重视的也是人物的行为,即人物在面临危境时的“自

    由选择”。他把人物作为思想的承担者、表现体。在加缪看来,人生是荒诞

    的,但人又不能在荒诞中生存,人要走出荒诞的状态,而要解决这一矛盾的

    途径就是反抗。正如加缪在评论萨特的恶心时所说:“对我来说,唯一

    的已知数是荒诞。问题在于知道如何走出去意识到生活的荒诞性不能成

    为一种目的,而只能是一种开始令人感兴趣的不是这种发现,而是其后

    果和人们从中引出的行动准则。”在鼠疫中,围绕着这一宗旨,加缨组

    织了一系列不同思想和行为的对立和交锋,描写了在“鼠疫城中”面临死伸

    的威胁,各种人的“自由选译”。而里厄身上则更明显地集中体现了加缪的

    这种哲学观点。在奥芏市里,可以说荒诞无处不在:城市里是无法想象的“丑

    陋”,居民生活是那样平庸而毫无生气,而“鼠疫流行”更使人们处于流放

    和囚禁的状态之中,时时受到死神的威胁,“鼠疫,这就是生活”,正是里

    厄医生首先认识和发现了这一荒诞的现实。然而,人们不能在荒诞中生存,

    “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苦难,只有疯子、瞎子或懦夫才会向鼠疫屈膝”,因

    此,真理的道路是“向客观作斗争”。里厄不能接受神甫帕纳卢对鼠疫的“天

    意根源”的阐释,和:“集体惩罚”的说法,也不愿象塔鲁自我完善式的行

    圣人之道,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普通人应做的事。虽然医生的职业使他明

    白,对鼠疫的胜利是暂时的,这次鼠疫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一连串没完没了

    的失败”,然而这并不能成为不向疫病作斗争的理由。作者通过里厄之口多

    次表明了人应正视恶、承认恶,抵抗恶、战胜恶,恶虽败而不会绝迹,人虽

    胜而不能上步的生活哲理。里厄医生对“圣人”塔鲁的生活哲学的否定,对

    格朗生活态度的充分肯定,以及他承认朗贝尔为了爱情千方百计离开疫城的

    要求的合理,然又从不给以任何帮助的矛盾反映。特别是作者让新闻记者在

    出城计划即将成功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是“这城里的人了”而决意留

    下。这一切部明显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对幸福的看法:幸福总是存在于相对之

    中,人生的第一要义是幸福,但在必要的时侯,个人的幸福可以而且必须牺

    牲。真正的幸福就该“爱在一起或死在一起”舍此别无他途。所以,对于凡

    有共同信念的人,里厄都能理解他们爱他们,与他们“爱在一起,吃苦在一

    起,放逐在一起”。作者虽然尽力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来记述这一切,然而在

    字里行问仍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那无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以及他

    对世界人生的主观消极的看法,加谬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看成了必然永恒的

    荒谬世界,把帝国主义间的矛盾祸害视为人类无法逃脱的灾难,加缪始终也

    没有能够摆脱阶级的局限。虽则如此,纵观全篇。读者不难体验到作者以貌

    似平淡不动声色的铺叙反衬出一场生死搏斗的悲壮,使作品更具真实性,正

    是鼠疫艺术风格的独到之处。而深入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浓郁清晰的

    生活气息,色彩奇幻的滨海画面更时时透露出其现实主义手法的特色,此外,

    象征、寓意、隐喻等笔法的大量运用亦使作品增添了特有的韵味,这一切都

    使鼠疫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李惠芬

    莫里斯德吕翁大家族1948

    作者简介莫里斯德吕翁1918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

    他出生于巴黎,曾在大学里攻读政治学,后又在索米尔骑兵学校肄业,二次

    大战爆发时参加过著名的卢瓦尔河战役,后来在伦敦参加戴高乐领导的自由

    法国部队,先在bbc电台与他舅舅、著名作家约瑟夫凯塞尔一起参加“荣

    誉与祖国”节目的广播,后又任战地记者,1946年出版长篇通讯最后一个

    旅。从此以后他便投身文学生涯,同时也对政治感兴趣,写过许多政治文

    章。他于1966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1968年他在一篇题为混乱的未来

    的文章中,诋毁学生运动。他曾在19731974年间任文化部长19781981

    年任巴黎保卫共和联盟的议员。德吕翁政治观点趋于保守,常招致多方面的

    批评。然而,使他名扬天下的却是他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人的结局和7卷

    历史小说被诅咒的国王自1955年开始发表,1965年重写,1977年始

    告完工。人的结局第一部大家族获1948年龚古尔奖,第二和第三

    部**的堕落、地狱里的约会分别发表于1950年和1951年。此外

    他的文学作品还有小说生存的快乐1954,两卷本神话小说宙斯回

    忆录1963和1968,短篇小说集一些人的幸福1967,还有童话

    绿拇指蒂斯图1968。德吕翁是一个充满激情,笔锋犀利,贴近生活

    的小说家,他继承了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的传统,以上流社会为背景,深入细

    致地刻画了现代法国社会里那些俊彦名流们的种种“不平凡的”和富有典型

    意义的经历,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德吕翁的小说经常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

    上演,许多作品亦被泽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内容概要西蒙拉肖姆把他的乡下老母亲送上离开巴黎的火车后,不

    等火车开车,便回到了卢贝克大街拉莫纳里小公馆。著名诗人、法兰西学院

    院上让德拉莫纳里躺在书房隔壁的卧室里奄奄一息。拉肖姆写了一篇研

    究拉莫纳里的论文,带了校样来看望诗人。论文的标题是:让德拉莫

    纳里,或第四代浪漫主义。季死的诗人翻阅着那篇沦文,埋箴在深邃的生

    活沉渣中的住事便再度一幕幕闪现在他的记忆之中。蓦地,他的喉头发出一

    声水泵阀门关闭的响声,头随即向后倒下,诗人死了。西蒙回到他那简陋的

    家,躺在妻子身边那半边冰凉的被褥里,在黑暗中闭起眼睛,身子挺得笔直,

    仰着头,竭力摆出一副身着院土礼服在灵床上安息的漠样。西蒙为晨声报

    写了一篇描述拉莫纳里临终情况的文章,由此结识了有望进入学士院的拉尔

    社瓦医生、晨声报老板、银行家、工业家诺埃尔舒德雷男爵,在诗人

    的隆重作礼之后又偶然坐上了国民教育和艺术部长阿纳托尔卢梭的汽车,

    从此他飞黄腾达,由一个寒酸的中学教师而进入了上流社会,接着池便与拉

    莫纳里生前的情妇鬼混,还与诗人的外甥女伊莎贝尔私通,使她怀孕。拉尔

    社瓦教授在他的诊所里为伊莎贝尔检查,企图强奸她,但未得逞。为了掩饰

    丑闻,德拉莫呐里夫人让伊莎贝尔嫁给了苦苦追求她30年而不得的老单身

    汉、68岁的奥利维埃梅涅雷。伊莎贝尔在瑞士小产,丢了孩子。回巴黎后

    她又去找西蒙,希望重叙旧好。然而短短几个月时间,西蒙的变化令人难以

    相信,他现在是升任为陆军部长的阿纳托尔卢梭的助手,每日代表部长神

    色匆匆地出席一些微不足道的仪式,将军们对他很是尊重,大腹便便的参议

    员也纷纷同他握手。伊莎贝尔现在对于他来说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来自那

    个被死亡了的爱情阴影笼罩着的国度。给他生个孩子本可以满足他的虚荣

    心,现在孩子没有了,她再也没有什么可让他留恋的了。失望的伊莎贝尔转

    而狂热地爱她那年近古稀的丈夫,结果老迈的臭利维埃终于在一天夜里口鼻

    流血而死,他死的时候正趴在伊莎贝尔身上,搂得她喘不过气来。舒德雷家

    族是个四世同堂的家族,94岁的老男爵谢格弗里德早上领着他6岁的曾孙子

    让诺埃尔在府邸大门外向乞丐们布施面包和硬币。管理这个家族巨大产业

    的是年过60的诺埃尔男爵和刚刚30出头的年轻男爵弗朗索瓦。可是当诺埃

    尔到“新大陆”美国旅行两个月回来之后,发现晨声报在版面安排、评

    论专栏的布局和广告设计方面,都由弗朗索瓦作了改革。为此,父子俩发生

    口角,诺埃尔不愿意就这样把权力让给儿子,他把松谢尔糖厂的经营权交给

    儿子,不许他插手报社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一个阴谋,诺埃尔想让儿子吃点

    苦头。弗朗索瓦接任松谢尔糖厂总经理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准

    备建立一个包括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所有生产程序的托拉斯,买一家造纸厂

    加工纸箱和纸盒,办一家印刷厂,出版他的周报可是当他提出要父亲增

    加资本的时侯,诺埃尔却毫不隐晦他说他无力资助。弗朗索瓦惊呆了,因为

    工程已经上马,而松谢尔搪厂目下拥有的资金只够应付日常开支。诺埃尔在

    想教训儿子的同时,还想搞垮他的死对头、他妻子的前夫吕西安莫勃朗。

    他假意求吕西安帮忙,购买讼谢尔股票,而后者也正因夺妻之痛而一直寻找

    机会给舒德雷家族捅上一刀。事情完全是依照诺埃尔的设想发展的。松谢尔

    股票在交易所大量抛售,价格猛跌。弗朗索瓦大惑不解,诺埃尔说:“是你

    把我们的松谢尔股票弄成这个样子。”并且告诉他是莫勃朗在背后捣鬼。诺

    埃尔以为只要一个星期他便能恢复松谢尔股票的正常牌价,把那个鼠目寸光

    的莫勃朗击垮。可他万万设想到,弗朗索瓦却去跟莫勃朗面谈了一次。莫勃

    朗得意洋洋,宣告说:“你们完蛋啦,垮台啦,破产啦,这已成
………………………………

第89节

    定局了。”

    弗朗索瓦感到万念俱灰,认为舒德雷家族的即将破产全是他的责任,于是便

    饮弹自杀。诺埃尔后悔不迭,亲自到交易所与莫勃朗决战,使莫勃朗遭到惨

    败。可是莫勃朗认为他逼死了舒德雪家族年轻有为的儿子,他取得了胜利。

    痛心至极的诺埃尔决心要将莫勃朗置于死地而后快。莫勃朗患有严重的阳疾

    病,他的妻子正是因此离开他嫁给诺埃尔的,他最忌讳人家说他没儿子。他

    霸占了一个名叫西尔薇娜的女演员,立下字据,说如果她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就给她100万法郎。西尔薇娜背着他与许多男人睡觉,总也怀不了孕,原来

    她患有不育症。为了得到100万法郎,她求人找到一个未婚有孕的姑娘,和

    她一起到南方一个小村住下,把她生的孩子说成是西尔藏娜的,事成后给她

    5万法郎。那姑娘生了双胞胎,西尔薇娜向莫勃朗敲诈了200万法郎,而他

    却蒙在鼓里,反而喜出望外。诺埃尔雇人把此事的前因后果调查得一清二楚,

    策划召开了一个家族会议,把吕西安的丑行揭露出来,用法律手段将他置于

    自己的监护之下,把他的所有财产都冻结,他每花一分钱都要向诺埃尔请示,

    而诺埃尔利用这一点百般折磨他,弄得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最后流落街

    头,发疯了,被送进收容院。当伊莎贝尔去看望他时,他拉着伊莎贝尔的衣

    袖,悄声说:“告诉我的哥哥让,说我就要去见妈妈了,她不会训斥我们的。”

    半个月后,的短讯拦里发了一条不引人注目的讣闻。德拉

    费加罗报福维尔

    莫纳里、勒卢瓦一莫勃朗、莫勃朗一卢吉埃和舒德雷各家都发表了吕西安莫

    勃朗突然逝世的消息,终年63岁。葬礼规模极小,只有少数亲友参加,而护

    灵前往墓地的只有家族委托的一个代表:波朗夫人。

    作品鉴赏大家族是一部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长篇小说。它为读者

    展示出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上层社会的讽刺画卷,着重揭露了文艺

    界、金融界和报界的黑暗内幕以及**无耻的生活场景,显示出大资产者及

    所谓社会名流对权力、金钱和名誉的追求是如何摧残人性、达到了怎样骇人

    听闻的程度。首先,作者以戏谑的笔法描写上流社会的**之风。著名诗人

    让德拉莫纳里临终前留下的最后几行字是给他的情妇埃戴尔兰夫人的,

    而当他的学生西蒙拿着这个字条去拜访那位夫人时,徐娘半老、刚刚失去忠

    诚的情夫的埃戴尔兰夫人却露骨地勾引那年轻人。渴望进入法兰西学士院的

    医学教授在汽车里奸污妇女,甚至在诊所里企图占有女病人在这里,上

    流社会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腐化堕落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接下来小说

    中塑造了一个野心家的典型,西蒙拉肖姆本是个农家出身的中学语文教师,

    他以一篇给让德拉莫纳里树碑立传的论文为敲门砖,挤进上流社会,在

    陆军部部长办公室工作,他先勾引贵族小姐伊莎贝尔,并使她怀孕,后为了

    避免影响他的政治主涯,将伊莎贝尔一脚踢开,当他看到曾提携他的陆军部

    长阿纳托尔卢梭在政界失势后,他又一头钻进银行家、报界巨头舒德雷的

    怀抱,进而试图成为舒德雷家的乘龙快婿。活脱脱是一个不择手段、拼命往

    上爬的投机钻营分子的形象,使人不禁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小说

    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描写是舒德雷家族内部的一场斗争。父亲诺埃尔眼见踌躇

    满志、年轻有为的儿子弗朗索瓦对他在家族中的权力、地位形成威胁,便与

    94岁的老父亲合谋,设下一个阴谋,既要教训教训儿子,同时又可整垮仇敌

    吕西安莫勃朗。他虽取得了绝对胜利,但却逼得独生儿子自杀身亡。接着

    他买通官府,胁迫法官,在精心策划的家族会议上对吕西安莫勃朗发动突

    然袭击,不仅当上了他的财产监护人,还对他竭尽析磨、刁难之能事,致使

    他惨死在精神病人收容院里,终于达到了夺取他全部财产的目的。由此可以

    看出,大资产者们的人性已经被追逐权力和金钱的**泯灭治尽了。在这本

    书中,德吕翁对上流社会的揭露毫不留情,触目惊心,用的是自然主义的手

    法,但是却远没有左拉那样深刻和富有批判性,他的描写比左拉还要更犬儒

    主义一些,有时候也要更尖锐一些,但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有些暧昧,甚至

    表示出对他详细描述其丑行的那个阶层、那个圈子怀有眷恋之情的立场。自

    然主义的描写手法在这里并没有达到批判的目的,而仅仅是展示出上流社会

    的生活方式而已。舒德雷家的老男爵每天还为穷人布施,西蒙、拉肖姆向上

    爬的野心似乎也不那么可憎,诺埃尔对莫勃朗的报复似乎带有惩罚坏蛋的意

    味,而莫勃朗的潦倒惨死也颇可引人怜悯。再比如,拉尔社瓦教授被选入学

    士院的当夜,他与一班朋友在夜总会狂欢,出尽丑态,当他向埃戴尔兰夫人

    求欢不果的时候,作者写他在夜深人静时回到他开的儿童医院,去照顾一个

    已进入弥留状态的孩子,以减轻孩子死去时的痛苦。作者在这里似乎想要表

    现出一个卑鄙无耻之徒身上的某些闪光之点。毫无疑问,这样的写法大大减

    轻了作品的批判份量和思想深度,但大家族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部优秀

    的揭露资本主义黑暗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德吕翁完全遵循传统,故事发

    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前进,结构布局也与巴尔扎克、左拉时代的小说毫无二

    致,时间、情节脉络清晰,流畅自然,浑然一体。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中各种类型的主人公栩栩如主,跃然纸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

    本书中的讽刺笔法,描写上流社会的丑态时尖刻辛辣,鞭辟入里。比如在嘲

    弄年迈色衰的公爵夫人借浓妆艳抹来掩饰其老态时,作者写道:“脸上的脂

    粉在裂开,沿着皱纹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还有在拉尔社瓦的学上院就职

    典礼上,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刻画那些“弯腰驼背,行将就木”的名流的惧怕

    死亡的心理活动,可谓一针见血,精彩至极。大家族在法国二十世纪传

    统文学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邓永忠

    埃马组埃尔罗布莱斯蒙塞拉1948

    作者简介埃马纽埃尔罗布莱斯1914是法国龚古尔文学院院土、

    当代著名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1914年5月4日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

    奥朗。父亲是西班牙人,一个贫苦的瓦匠。他从小生活在殖民地被侮辱人民

    中间,深刻体验了殖民主义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在意大利提任盟军火线记者,更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因此,

    在他的一系列戏剧、小说中,凝聚着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闪烁着痛恨邪

    恶、残暴,向往正义、光明的人道主义思想。剧本蒙塞拉创作于1948

    年,是当代的戏剧杰作之一,被西方评沦家视为观念剧的成功例子。他的其

    他剧作如真理死去了、钟、玛可尼街的大楼、波尔菲里约

    等,都没有取得这样大的成绩、达到如此完满的境界。另外两部戏剧为反

    叛辩护、自由的海也可谓成功之作,显示了蓬勃生气,获得了他的朋

    友加缨的高度评价:“心绷得紧紧的,保持着它全部的力量。”他在戏剧中

    善于营造紧张气氛,使读者欲罢不能。他的小说也常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

    如行动、人的工作、城市的空地、这就是黎明、费德里

    卡、刀、维苏威、溯流而上等,其中城市的空地荣获妇

    女文学奖。他的小说结构严谨,具有古典风格,显示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他的作品还有小说面临死亡、四月的人,中短篇小沉集,评论费

    德里科加尔西亚洛加以及译自西班牙作家的大量译作。

    内容概要1812年7月11日,委内瑞拉民挨英雄西蒙博利瓦在一次

    战斗中失利逃亡,暂居一座农庄养病。西班牙的督军蒙特维尔德的副官伊斯

    基那多认密探处得知博利瓦的躲藏地后,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决定在拂晓时

    俘获博利瓦。在晚宴上,伊斯基那多洋洋得意地向在座的西班牙军官们透露

    了自己的“机密”。28岁的德,蒙塞拉也在座,他是一名西班牙军官,他对

    自己的同胞在拉丁美洲的肆意暴行、野蛮统治很是不满,在一次奉上级命令

    逮捕博利瓦的机会中,他曾和博利瓦相识、并在交谈中,了解了拉美人民争

    取民族自由解放的事业,相信博利瓦能领导人民取得最行的胜利。因此,当

    他听到伊斯基那多的阴谋时,便不顾一切地连夜把消息告诉了博利瓦,还帮

    助他安全转移。伊斯基那多自以为稳操胜券,天亮时带领部下来到农庄,四

    处搜寻,他一无所获,不由恼羞成怒,任意放火、屠杀百姓。伊斯基那多从

    黑人马伕嘴里得知了蒙塞拉的叛逆行为,但却不知博利瓦新藏身地,又因惧

    怕天黑时博利瓦奇迹般地逃离西班牙的防线,重新集结旧部,发起反对西班

    牙人的**战争,残暴狡诈的伊斯基那多就一方面让骑兵在博利瓦可能通过

    的所有关口加强监视,另一方面,“别出心裁”地下令随意逮捕街上6名无

    辜的行人,把他们和蒙塞拉关押在一个大厅里,限令这6个人质在一小时内

    说服蒙塞拉交持出博利瓦隐藏的确切地点,否则都将被枪决。伊斯基耶多把

    6名人质作为捕获猎物的诱饵,要蒙塞拉在6条无辜生命和博利瓦之间作出

    抉择。他用尽一切手段,企图引起蒙塞拉的怜悯之情,供出博利瓦的藏身之

    地。紧张的戏剧冲突在蒙塞拉与伊斯基那多、伊斯基耶多与6个人质、人质

    们与蒙塞拉之间交错地进行着。陶器匠阿纳尔卢安是印第安人,靠制造和

    销售瓦罐和水坛勉强维持有5个要吃要穿的孩子的家庭生活。他有强烈的生

    存的本能**,他惧怕死亡,用尽一切办法去打动蒙塞拉,乞求伊斯基耶多,

    被拉赴刑场前的最后一秒钟也没停止过哀求。但在伊斯基耶多看来,陶器匠

    的生命最不值钱,甚至认为这样的人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因此第一个枪决

    的就是他。萨拉斯伊纳,是个心满意足的富商,拥有万贯家财、漂亮妻子、

    舒适别野。为了永享这一切幸福,他竭力劝说蒙塞拉。伊斯基耶多让他

    在财富、爱情、生命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商人愿意牺牲财产,甚至愿意以他

    的妻子作抵押,只要他自己能活下来。但伊斯基那多不理睬他,还是把他枪

    毙了。喜剧演员胡安萨尔塞多阿尔瓦雷斯是个善良的基督教徒,忠诚的

    西班牙人。开始他认为凭自己高贵的西班牙身份和光辉的艺术成就,可以免

    于一死,但在伊斯基那多眼里艺术分文不值,他的才华,人格遭到伊斯基那

    多的肆意戏弄、践踏。在临死前最后一刻,他终于清醒过来,看透了刽子手

    的狠毒,对邪恶势力充满仇恨和鄙视。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人的尊严。第

    四个被枪决的是年轻的里卡多。他不到5岁时,父亲被殖民军杀害,房子被

    殖民军烧毁,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西班牙统治者的歧视和欺压下度日。

    他的记忆里充满了被害者的呼救声和尸骨遍地的惨景。他对西班牙的殖民统

    治有着刻骨仇恨。他为自己年迈孤苦的母亲担忧,为6个人质的生命以及各

    人的希望、幸福的毁灭而痛苦,但他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决斗中觉醒,成熟了,

    最后他赴刑场跨出门坎时极为爽朗地对蒙塞拉说:“我跟你在一起”他

    的死使蒙塞拉遭受巨大的心灵痛楚。还有一名少女叫埃伦娜,她的母亲是印

    第安人,当年在一个西班牙人家里当女仆,遭到主人强奸后生下了埃伦娜。

    埃伦娜时刻忘不了殖民者强加给他母亲和她自己的耻辱。她同情西蒙博利

    瓦的事业,理解蒙塞拉经历的痛苦折磨和正确选择,她为有两个普埃夫拉革

    命军中的兄弟而自豪。她年轻、美丽,伊斯基那多觊觎她的美色,想以此换

    给她偷生,但她心甘清愿地选择了死亡。最后被杀的是一个母亲,她有两个

    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热切地渴望活下去,可以去保护、哺育她那幼小的婴

    儿,为此她一再祈求赦免。她是伊斯多那多企图在精神上战胜蒙塞拉的最后

    的,也是最重要的砝码,伊斯基那多是想用扼杀人类永恒的母爱这样的强烈

    刺激来动摇蒙塞拉。蒙塞拉忍受不住心灵剧烈的震颤、残酷的折磨,几乎要

    吐露真情,但少女埃伦娜鼓舞了他,使他终于没有屈服。母亲在经受了长时

    间的精神磨难后,看清了掌握人质生杀太权的是一伙没有廉耻、没有侧隐之

    心的刽子手。赴刑场前,她愤怒控诉这帮卑鄙之极的罪人。6个人质死了,

    伊斯基那多仍一无所得,丧心病狂的他竟准备再抓6个人质,要他们在半小

    时内使蒙塞拉招供,否则就就地枪毙。然后再弄6个,接着还弄6个蒙

    塞拉难以忍受心灵的煎熬,差点让步。但他终于克制住了。这时传来消息:

    博利瓦已经越过了西班牙防线。原来伊斯基那多手下的骑兵曾经发现了博利

    瓦藏身的农庄,但博利瓦已经离开了,所以骑兵就去追赶,由于博利瓦早已

    从蒙塞拉的密使处得到情报,早有准备,所以当双方展开冲突时,骑兵大败

    而逃。幸存的西班牙官兵对蒙塞拉恨之入骨,一齐恶狠狠地把蒙塞拉推到大

    厅外面,在阵阵怒骂声中响起了一阵乱枪声。

    作品鉴赏蒙塞拉这出三幕戏剧,热情歌颂了以西蒙博利瓦为代

    表的南美民族解放事业,无情地抨击了殖民压迫与奴役,歌颂了那些为维护

    人类尊严,为争取平等、自由和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人们。此剧情节简洁,

    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