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罗彻斯特先生,但对米尔德里德,他也有自私的愿望,他给她增加了无

    数的负担,那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不过埃弗拉德的自私与其他人物并不

    完全一样,也许他是在利用米尔德里德,也许是米尔德里德习惯于这种待遇,

    而不习惯要求什么;也许埃弗拉德波恩既爱她,又依赖她的帮助。匹姆是

    一位并不十分关心所谓“主题”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自传,却也都出于她的个人观察真实的细节、环境和个性化的怪癖奇想。

    她擅于创造一个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观察种种思想,然后使人物栩栩如生。

    这部小说表现了各种人际关系的困难,尤其是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矛盾。它让

    读者从内心深处理解了一种特殊的利他主义,也就是那个所谓“卓越”的未

    婚女教徒的精神。最后,匹姆的天才还表现在她表现了安静生活的丰富,细

    节中的快乐和观察的深刻,这些都使那些普通的人物既可爱又充实。

    于晓丹

    金斯莱艾米斯幸运的吉姆1953

    作者简介金斯莱艾米斯1922英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1922

    年4月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层家庭。11岁开始写短篇小说,发表于他就读的

    中学的校刊。1941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英国文学。翌年开始服兵

    役,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3年后复学。1947年以优异成绩获文学学士学

    位。同年他去斯旺西大学任英文讲师。1961年到剑桥的彼德豪斯学院任教。

    由于他对那儿单调、刻板的社交生活和低级的学术水平很反感,两年后便离

    开。除去19671968年间他在美国的温德波尔德大学任客座教授外,这是他

    最后的教学生涯,以后他专事写作。在牛津读书期间,他就已发表不少诗歌,

    并与菲利普拉金和约翰韦恩等结为好友。他的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小说

    幸运的吉姆1953被列入“愤怒的青年”的行列,并赢得“毛姆小说

    奖”。1978年在他发表了15部作品的24年后迄今为止共发表20部,

    该书被译成9种语言,受到广泛喜爱。其它作品有:那种莫名的感觉1955

    描写五十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英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我

    喜欢这里1958一个英国胖子1963;反死亡同盟1966

    等都具有诙谐的风格,艾米斯被称为幽默作家。他的作品也有涉及严肃的道

    德问题的,如找一个象你这样的女孩。他还写过科幻、侦探小说。其优

    秀作品大都是用讽刺喜剧的形式表达对当代社会的不满和批评,主要继承了

    现实主义传统。其晚正政治观点趋于保守,从而使作品失去揭露性。

    内容概要吉姆詹姆斯狄克逊是个出身平常,长相也一般的白面

    后生,在远离伦敦的某省立大学历史系任合同讲师。他过得不怎么得意,因

    为他不喜欢教书这行当,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系主任,内德威

    尔奇教授是个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虚伪之徒。吉姆绝无与学校其他人搞好

    关系的本领,因此,如何顺利度过试用期,让学校继续聘用,全看他能不能

    捏着鼻子讨得威尔奇教授的欢心了。他先做的三件事是:第一,照威尔奇教

    授的指示给一家杂志投稿来表明他近期的学术成果,以便留任。一家杂志接

    受了他的文章,却不告诉他何时发表。第二,吉姆答应参加学院期末举行的

    学术演讲周,威尔奇派给他的题目叫可爱的英格兰。第三他“欣然”答

    应本周末前往威尔奇举行的家庭晚会。吉姆的女同事玛格丽特皮尔住在威

    尔奇一家楼上,与吉姆过从较密,她是个其貌不扬,有点做作和神经质的女

    知识分子,相传她失恋后自杀未遂。吉姆不十分喜欢她,却糊里糊涂成了她

    的男友,担负起安慰、陪伴她的责任。周末晚上,吉姆、玛格丽特等人应邀

    参加了威尔奇的家庭晚会,不久威尔奇教授的儿子伯特兰德和女友也驾到。

    伯特兰德是个粗鲁、自私、跋扈的半瓶子醋的画家,他的女友克里斯廷卡

    拉汉却是位容貌美丽,衣着朴素,神态端庄的妙龄姑娘。当吉姆第一眼看到

    她时便被深深地吸引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奇怪这样一个女孩子竟

    会跟丑陋的威尔奇一家有密切关系。晚会上大家聊天,伯特兰德出言不逊,

    吉姆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并愤然走出客厅,到街上的酒店里喝了两杯。

    当他带着醉意回到威尔奇家时,无意中发现他同事的妻子,一个名叫卡洛尔

    的女子与伯特兰德有暧昧关系。他昏昏沉沉回到自己的临时卧室,一觉睡到

    天亮,大吃一惊地发现自己的香烟把床单和毛毯烧了好些大洞。他霎时感到

    六神无主,这要是被苛薄的威尔奇太太看到,定不会饶了他。恰好这时,他

    碰到克里斯廷,在她帮助下,烧毁的毛毯、家具很快被收拾停当。过了两天,

    他接到克里斯廷的电话,请求吉姆帮她打听伯特兰德的下落以及校长邀请他

    们参加的夏季舞会何时举行。由此,吉姆进一步得知伯特兰德对克里斯廷三

    心二意,加之吉姆本人对克里斯廷有一份密而不宣的感情,他机智地扮成晚

    报记者,骗过威尔奇太太和伯特兰德,搞来克里斯廷需要的消息。一来二往,

    他和克里斯廷亲密、默契了不少。夏季舞会开始了,故事前面提到的那些人

    物都翩翩而至。这一次克里斯廷带来她的舅舅朱利叶斯戈尔阿夸特先生。

    他是一位爱好美术,富有的上流社会人物,很有正义感,对社会“文明”和

    学术界的价值也感到怀疑。威尔奇一家,特别是伯待兰德早就想通过克里斯

    廷来攀附他。戈尔阿夸特先生对校长和威尔奇一家并不感兴趣,相反对吉姆

    的态度倒是很友好。舞会上,伯特兰德和卡洛尔跳舞,玛格丽特跟戈尔阿夸

    特也聊得蛮热乎,受到冷落的克里斯廷和吉姆跳了几轮。克里斯廷请求吉姆

    告诉她伯特兰德和卡洛尔的关系,尽管吉姆对伯特兰德充满恶感,且对这事

    比较知情,但他却保持君子风度,对此缄口不言。看到克里斯廷在晚会上再

    三受到冷落,吉姆出于同情和爱怜,决定送克里斯廷回家,分手之前两人都

    鬼使神差,情不自禁地吻了对方,并约好了再次会面的日子。过了两天,玛

    格丽特来到吉姆住处,一通歇斯底里,吉姆束手无策,道义上无法摆脱玛格

    丽特。这几天吉姆非常忙,一是要催问他的文章何时发表,结果发现文章已

    被他人盗用,盗用的人被任命为国外某大学的教授,吉姆这才发现所谓“教

    授”都是这么当的。二是他要准备期末的演讲并安排期末考试和下学期的课

    题。三是要赴与克里斯廷的约会,约会结果并不理想,克里斯廷出于道义的

    考虑,也认为她和吉姆都不应该甩下伯特兰德和玛格丽特在这个焦头烂

    额的时刻,威尔奇教授又把自己干不完的工作交给吉姆完成。还要吉姆以为

    所有一切都是出于对他的“信任”。然而尽管如此“信任。”威尔奇教授却

    无论如何不肯告诉吉姆下学期是否还继续聘用他,吉姆怒不可遏,真想抄起

    把扳手朝他脖子后面敲几下。吉姆为威尔奇无偿服务了之后,威尔奇教授也

    不管吉姆乐意不乐意,做为“恩典”邀请吉姆去家里吃饭。到家之后,威尔

    奇太太和伯特兰德纷纷找吉姆算帐,追问烧坏毛毯一事,谴责他假扮记者和

    勾引克里斯廷的行为。不久,吉姆和克里斯廷约会的事被伯特兰德知道,他

    前来寻畔,被吉姆打翻在地。期末演讲会终于开始了,院系师生和一些社会

    知名人士包括克里斯廷的舅舅戈尔阿夸特先生也前来聆听。演讲之前,戈尔

    阿夸特先生为了给吉姆壮胆,给他喝了不少烈性酒。想不到吉姆酒性发作,

    到了台上胡言乱语起来。他先是模仿校长和威尔奇教授的说话声调和姿态,

    惹得满堂哄笑、跺脚和尖叫。而后他愈发神志昏乱,想把在座的威尔奇教授

    和太太、伯特兰德、校长、注册主管员、学院行政委员会和学院统统臭骂一

    通。演讲终于失败了,吉姆丢掉了工作,也断绝了与玛格丽特的关系。然而

    出乎意料的是,戈尔阿夸特先生一直赏识他,吉姆成了他的报酬优厚的私人

    秘书。同时,克里斯廷也认清了伯特兰德,来到了吉姆身边。幸运的吉姆在

    事业和爱情上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作品鉴赏从菲尔丁到狄更斯乃至到艾米斯等等的英国小说素有这样

    的传统:以幽默的笔触和观察者的身份来描写平庸、普通的日常生活。把社

    会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等严肃的理论问题寓于轻松、浅显的幽默描写中。幸

    运的吉姆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英国作家写英国人的书从内容看,它是

    战后英国知识阶层中一部分人的漫画像,从作者看,他同许多英国小说家一

    样,即便是讽刺、揭露也带有保守、温和的色彩。主人公吉姆生活于50年代

    初期的英国,同“其他对战争和战后艰苦生活感到厌烦的英国人一样,希望

    能过最低限度的舒适生活,可是人们给他的却是虚伪的理想主义。他要面包,

    人们却给他石头。”a伯吉斯语吉姆面临着一种生存困境。小说以吉姆

    为圆心,画了这样一个圆,罗列在这个“圆周”上的有他所处的学院,他身

    边的教授、同事、伙伴、女友及其他不断结识的“亲者”与“仇者”。整个

    作品核心是吉姆如何争取保住饭碗的故事,在这个努力过程中不断地与“圆

    周”上的这些人打交道,经遇了种种诲气、辛酸、荒唐、可笑之事。吉姆的

    困境有两层:第一层是他自身的:他对环境非常痛恨,同时,不得已要去迎

    合这个环境从而更感到无可奈何和恼怒。吉姆出身于工人家庭,无势力,无

    背景,无杰出才能,无吸引人的外表,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他有着一种敏锐,

    他对身边的各种人包括自己都判断准确而尖锐,讨厌这种虚伪的学术价值和

    人际关系。尽管他对自己的职业中古史初级讲师丝毫不感兴趣,却不得

    不为它做痛苦的努力。第二层困境是周围为人们施加给他的:尽管他捏着鼻

    子为系主任跑腿、效劳,尽力逢迎,附和,但他的努力终究不能成功,这是

    因为周围总有一批敌对势力:不学无术的威尔奇教授以及盗用吉姆的文章的

    ls卡顿代表着学术界的虚伪迂腐和欺骗;威尔奇太太和伯特兰德代表着

    中上层社会中一些人的跋扈、苛薄、傲慢、自以为是和真正地缺乏教养;与

    吉姆同住一个公寓的同事小约翰斯也处处坑害他;吉姆自己同女友的关系也

    是别别扭扭,心里不十分爱她却还保持着索然无味的关系。当吉姆第一次见

    到克里斯廷这样文雅漂亮的上层社会的姑娘时深感自惭形秽,书中描写道:

    “看到她这模样,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习惯,标准和抱负受到一次无法抗衡

    的袭击他非常清楚,象她这样的姑娘
………………………………

第74节

    ,除了被当作伯特兰德之类的私人

    财产而露露面以外,平时是哪里也看不到的,因此他早觉得这有什么不公平

    的地方。”吉姆是现代英国社会中一个新兴阶层的缩影,这些人出身于中下

    层,受过高等教育,然而却并没有因此真正地进入上流社会;占据社会高位

    的仍旧是那些达宫贵人及其家族。吉姆他们这类新人不想成为绅士,并把权

    力看成是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就是五十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

    反英雄人物。然而“幸运的吉姆”之所以“幸运”就在于他被赶出学校的同

    时又另有高就,被富有且有势力的戈尔阿夸特先生看中,成了他报酬优厚的

    私人秘书,而这个职位正是伯特兰德始终觊觎而没有到手的肥差。与此同时,

    吉姆还得到一个上流社会的爱人。吉姆本身是个激进分子,对上流社会的盛

    气凌人感到愤慨,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上层社会的恩惠并感到幸运和幸福。这

    种完满的结局固然是受传统的影响,但也说明了作者潜在的保守。艾米斯在

    他的作品中显示出一种驾驭语言的才能。风趣的语言,幽默的形象,准确的

    心理描写,集中体现了作者一个学者作家的机智,敏锐和聪慧。那种调

    侃、嘲讽、辛辣、夸张、活泼的笔触在书中处处可见,不一而足。特别是在

    描写吉姆一边曲意奉迎威尔奇教授,一边在内心痛恨、诅咒的心态令人忍俊

    不禁。对威尔奇教授的学者骗子的嘴脸,对伯特兰德粗鲁可憎的形象,甚至

    包括象阿特金森、小约翰斯这类出场不多的人物都因妙笔生辉的描写而跃然

    纸上。作品情节琐碎、曲折但很吸引人,最后吉姆闹剧式的演讲可视为全书

    的**。从整部作品看,确系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的最佳作品之一。

    王众

    艾丽斯默多克在网下1956

    作者简介艾丽斯默多克1919英国小说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

    林的一个英格兰爱尔兰家庭。自幼迁居伦敦,曾受教于布里斯托尔白德

    明顿学校,后进入伦敦的弗罗拜尔教育学院。19381912在牛津萨默维尔学

    院学习古典名著,广泛涉及了古典历史、文学和哲学。19421944年在英财

    政部工作,其后的两年服务于联合国救济总署,曾赴比利时、奥地利从事救

    济难民的工作。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千百万人无家可归,这些使她对存在

    主义哲学产生了兴趣。1947年她获剑桥大学纽汉姆学院奖学金学习哲学,

    1948年毕业后受聘于牛津、圣安尼学院,此后至1963年在该学院教授哲学,

    同时开始写作小说。1953年发表哲学著作萨特:浪漫的唯理论者,1956

    年她与同事约翰贝雷教授结婚。在默多克的创作中,哲学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她把小说视为解释哲学的工具,但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生动活泼。她的第

    一部小说在网下1956奠定了她在英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在钟

    1958与砍掉的头1961中,作者采用象征、荒诞等手法,描写了

    心理变态的知识分子形象,提出道德、宗教和自由等问题。这一时期的作品

    还有描写家庭生活的沙中楼阁1957、反映爱尔兰1916年起义的红

    与绿1965和描写一个老人临死时心理的布鲁诺的梦1969。1973

    年她发表黑王子,小说用假定作者、编者以及其他四个人物的口吻来讲

    一个谋杀的故事,他们对此得出不同的结论。该书获泰特布莱克奖。1978

    年她的海,海又荣获布莱克奖。其后发表的小说有修女与士兵1980、

    哲学家的学生1983、好学徒1985等。默多克还发表过多篇

    哲学论著、文学评论和诗歌。

    内容概要当我走出站口看见菲恩来接我,就知道是出事了。菲恩是我

    的朋友,在别人眼里他是我的随从,其实并不是。他告诉我麦格黛恩把我们

    赶出来了,因为她要结婚,那男的是个睹赛马的,很有几个钱。我们找到麦

    格黛恩,请她宽容些,但遭到了拒绝。我溜跶到汀克汉姆太太书店前,看见

    她手里拿着本奇异的故事,坐在她养的一群猫中间,旁边的半导体传出

    低弱的音乐声。我和她聊起了心烦的事。回想起我曾与麦格黛恩的一次吵架。

    那次我有事没能赴约,她把我快写成的史诗撕得粉碎。她曾暗示她想结婚,

    而我想的却是另一回事。我想写小说,想翻译法国作家j皮埃尔的作品。

    我新近刚译完他的小说木夜莺,这本书若能出版,我将获得一笔数目可

    观的稿酬。我叫詹姆斯堂纳格休,爱尔兰人,不过我只回都柏林一次。30

    出头的我年轻有为,只是我很懒,以写作为生。我个头不高,会柔道,还患

    有神精衰弱症。因而我害怕孤独,需要菲恩的帮助。菲恩这时走来,提议我

    们去找戴伍帮忙。戴伍是个哲学教师,正与一群年轻人高谈阔论,于是我去

    找女友安娜帮忙。我曾经非常爱她,但总不能了解她。她的歌唱得十分动听,

    我就是在一次演唱会时认识她的。她的妹妹萨迪是电影明星,安娜不知为什

    么从来不想进入影视界,我觉得她在这方面很有潜力。我找到了安挪所在的

    剧院。走进一间屋子,我发现周围挂着一幅幅面具。正当我不知所措时,我

    听见另一屋子传来声音。顺着声音我走进房间,看见了安娜。我想过去亲吻

    她,就象以前我教她柔道时把她摔倒后亲吻她那样。我这样做了,并向她说

    我爱她。但她显出厌烦的样子。我问她在干什么,她告诉我她已经放弃了唱

    歌,正从事戏剧事业。她很忙,建议我去找萨迪帮忙,因为她正需要一个照

    料她房子的人。我在一家美发厅见到了萨迪。她十分高兴,叫我尽快去她家

    做管理人。因为有个男人常来缠她,这个男人叫贝尔方德。听到这个名字我

    心中一惊。因为我和他曾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雨果贝尔方德以前不姓贝

    尔方德。他的父母是德国人,到英国后做军火买卖。为了过个吉利,改姓贝

    尔方德。后来果真生意兴隆。雨果继承父亲的产业时,工厂办得正红火。但

    雨果是个和平主义者,转产火箭和烟火。然而他还是发了财。但雨果仍然生

    活简朴,还常和工人一起干活。我和他是在一家疗养院认识的。那时我得了

    感冒,作为治疗试验对象住在那儿。我的同伴就是雨果。当我和他交谈后,

    我发现他是个最冷静最客观的人。我们的谈话涉及了各种问题。治疗结束后

    我们各奔东西。后来我从法国回来,又常与雨果见面。有时我回家后把我俩

    的谈话记下来,过一个时期拿出来看又觉得很不连贯,于是就作些补充润色。

    本来我记下我们的谈话只是为自己看,就没有对他提起此事。一天我忍不住

    把手稿拿给戴伍看,他觉得挺好,又传给一些朋友看。不少人建议我发表这

    本书。终于我经不住诱惑把手稿送给了出版商。不久它以沉默者发表。

    当时,我的心情恨沉重,觉得对不起雨果,不该把和朋友的私下谈话公之于

    众。从此我害怕看见雨果,而那时雨果办起电影业并享有名声,渐渐我们的

    关系就疏远了。没想到现在萨迪又提起了他。我到萨迪家后无所事事,无意

    中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沉默者。这又勾起我的往事。我决定向雨果说明

    真清。但房门都锁着,是菲恩帮忙,用铁丝撬开厨房的侧门,我才得以走出

    萨迪的家。菲恩、戴伍和我四处找雨果,结果雨果没找到,却在一家酒店认

    识了社会主义者莱夫特。他和我一起喝酒谈政治,然后我们四人夜游泰吾土

    河,直到天亮才分手。清晨我与戴伍一起喝茶,他给我一封安娜的信,信中

    让我快去找她。但等我找到她的剧场,那里已经人去屋空。听说她要去好莱

    坞演戏,我心情惆怅。最后决定我应该修改沉默者。我想去萨迪家拿这

    本书,但走到她家门口,听到她正和山姆麦格黛恩的情人谈有关我的事。

    山姆拿到了我译的木夜莺手稿,已联系雨果的电影厂把这篇小说改编成

    电影,他鼓动萨迪参加演出。我听了非常生气,决心一定要找到雨果,告诉

    他山姆卑鄙的计划。首先我得从山姆那儿把我的手稿弄回来,使他的电影拍

    不成。我找菲恩帮忙,告诉他我的计划。菲恩仍用铁丝撬开了山姆家的门,

    没想到在他家有一条大狗锁在房中央的笼中,它也是山姆用来拍电影的。我

    们四处翻找,但仍未发现我的手稿。一气之下我们劫走了那条狗。我牵着狗

    去找雨果。来到电影厂,那里正在开大会。讲话的正是莱夫特。他在讲社会

    主义,听众群情激昂。雨果也在其中。我拉他到一旁,向他讲了山姆的阴谋,

    但他以乎不以为然,又转身去听演讲。忽然一阵警笛声,人群骚动。雨果冲

    向讲台帮助莱夫特逃跑,而他却在与警察的冲突中受了伤。我因为带着狗,

    躲过了警察的扣留。第二天我找到戴伍,商量对付山姆的办法。我们决定他

    以我的口气给萨迪写封信,让他们用钱来换狗。我去法国找麦格黛恩,因为

    她来电报叫我去。在巴黎我见到她,她告诉我她为我找到了一个好工作

    做一家电影公司的编剧,我不用干什事就可以赚钱。我拒绝了她。我问起她

    木夜莺手稿落到山姆手里的事。她得意地告诉我山姆受骗了,那个电影

    根本拍不成。回到英国后我大病一场。病好后我在那家医院找了个活。无意

    中我发现雨果在这里治伤。深夜我找到他,向他说了一切。他告诉我不必为

    沉默者的事烦恼。他还告诉我他并不爱安娜而是安挪在追求他。他爱的

    是萨迪,而萨迪爱的却是我。这真是出平我的意料。雨果让我帮他逃出医院,

    我虽不情愿,还是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为他偷出他的衣服,逃出医院。分

    手时他告诉我他不再搞电影而准备做生产表的生意。他还告诉我在他家有一

    笔钱,一部分是给莱夫特的,一部分是给我的。我找到他家,拿了他保存的

    那本沉默者,一些书信和一些钱。我又来到汀克汉姆太太店前,她交给

    我几封信。一封是莱夫特的,他在信中说如果我能做些革命工作,他会很高

    兴。另一封是j皮埃尔的,他送给我一本他新近写的获奖小说。还有一封

    是菲恩的,他说他回都柏林了,因为他早就想回去。最后我打开萨迪的信。

    信中说她并不想买回那条狗。她最近很忙,但不久也许我们会再相见的。我

    很高兴。我打算重新开始。

    作品鉴赏艾丽斯默多克与许多英格兰爱尔兰作家如j乔伊斯、

    s贝克特等一样,是个既特殊又有天才的作家。小说在网下极其具有默

    多克风格,发表后曾轰动一时,以致使她后来写的几部小说显得相形见绌。

    在网下并不是情节小说,它很有些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味道。叙述人“我”

    无家无业,是个靠笔杆子维生的知识分子。他从被赶出麦格黛恩家后,从一

    处到另一处,几乎处处都不能让他顺心如意。同时通过“我”的见闻和经历,

    读者看到纷乱的花花世界和各种类型的人物。在网下也是一部没有主人

    公的小说。读者随着“我”的生活旅程浸无目的的旅程,见到了待人诚

    恳朴实的菲恩、善于高谈阔论的戴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莱夫特、实业家雨

    果以有善于投机取巧的山姆和四个性格分明的妇女形象:麦格黛恩、汀克汉

    姆太太、安娜与萨迪。在这些不同层次的人中,叙述人“我”认为“最重要”

    的是雨果。他是“我”,甚至是作者默多克的一个理想人物。作者的哲学观

    点主要是通过“我”与雨果的谈话体现出来的。首先,小说中“我”对事态

    分析、判断的一次次失误体现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中否认人可以认识现

    实的观点。“我”所见、所描述的现实其实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现实。“我”

    自以为萨迪爱的是雨果,安娜爱的是“我”,而事实却正相反。书名在网

    下出自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中的术语,意为:语言就象一

    张网,盖在多彩的世界上。语言既能反映现实,也能掩盖现实。小说第四章

    “我”与雨果的谈话之一,就是关于语言的特性。他们谈到了普鲁斯特的意

    识流。“描写人的感情这事有点玄”,雨果说,“这些描写太做作。”“为

    什么”我问。“因为”,雨果说,“一开始写,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最终他们得出:唯一的希望就是别说,别写,因为“语言根本无法让你表现

    实际是怎样”,“语言是一部制造谎言的机器。”“只有我们的行动才是真

    实的”。其次,小说中“我”对雨果的尊敬、歉意和敬而远之的态度,表现

    了作者在生活中的道德哲学观。雨果是默多克小说中少有的正面人物。他克

    己无私、实干敢干、厌恶名利、生活检朴、待人诚恳。不顾危险去救社会主

    义者莱夫特,并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他热恋着萨迪,最终看清无望而激

    流勇退。雨果的才华、追求,体现了作者善与美的人主观。因而有人又称默

    多克的哲学为“道德哲学”。在网下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而且

    映照出艺术的光彩。小说的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幽默风趣,同时体现出“我”

    的性格特征。“我”在别人眼里是个有才华但又不愿做事的人,是个不愿受

    人控制、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是个对让会主义既怀疑又报有好感的

    有头脑的人。“我”这个形象在二战后的英国很有代表性,以往的热情已过,

    他们开始冷眼看世界,试图对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然而作者不时暗示我们,

    人们追求自由选择,但是在虚幻复杂的世界上,面对选择并非易事。这点也

    正是默多克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补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