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们追求自由选择,但是在虚幻复杂的世界上,面对选择并非易事。这点也
正是默多克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补充。在网下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也表
达了默多克的哲学观点。世界是复杂多样的,生活是变化多姿的,人物是相
互关联又各自**的。因而作者结构小说的方法也是开放式的。叙述人“我”
在读者面前象是画了一棵大树,树枝伸向四面八方,就象人们的生活道路一
样。然而艺术绝非等于无序的生活。这棵树的轮廓是清晰的,枝蔓是健壮的,
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构思和娴熟技巧。小说20章,其中第4、8、12、16和20
章构成全书的骨架,使叙述自然有机地连系在一起。关于叙述人“我”,还
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我”是个男性,与作者正相反。而且,在她以后
的数部第一人称小说中“我”也都是男性。默多克似乎更关心她的异性
男性的心态,这也许是她不同于当代众多女作家的独特之处吧。
童燕萍
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蝇王1954
作者简介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1911,英国小说家。1911
正9月19日生于康沃尔。戈尔丁的父系数辈以教书为业,他的父亲亚历克戈
尔丁也是一位有名的教师。在这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里,威廉戈尔
丁度过了宁静而孤单的童年。由于外出时永远有父母或保姆相伴,戈尔丁在
上小学前没有结识过家庭成员之外的任何人。他很小就开始读书,却不擅长
数学。他自己曾回忆,童年时他喜爱文学,“象集邮或采鸟蛋那样搜集词汇”。
他熟读所有儿童文学,包括古希腊至现代的一切童话故事。12岁时,戈尔丁
开始动手尝试小说创作,计划写一部关于工会运动史的长篇巨著,可惜这部
书没有完成。他在父亲任教的马尔波罗中学毕业后,进入牛津的布拉斯诺斯
学院攻读理科。两年之后,戈尔丁终于发现理科不是他所喜爱的专业,转而
攻读英国文学。他悉心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历史,这段学习对他后来
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1935年,戈尔丁大学毕业,获得英文学土学位和一份
教学许可证。在毕业的前一伍,他出版了一本题为诗集的小册子,其中
显示了他的写作才华。毕业后他做了4年社会工作,从事包括写作、表演和
为小剧院当导演在内的各种工作。1939年,戈尔丁步父辈的后尘,成为一名
英语及哲学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戈尔丁的平静生活。他以中
尉军衔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参战,直到1945年方返回原校,继续从事教
学工作,同时开始进行小说创作。迄今为止,戈尔丁已创作10余部长篇小说,
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蝇王这部长篇小说是以一群少年为主角的寓言故事。小
说是这样开头的:“一个金发男孩从最后几英尺的岩壁上滑溜下来,开始小
心翼翼地找条道儿奔向环礁湖。尽管他已脱掉校服式的毛线衫,这会儿提在
手里任其飘摇,灰色的衬衫却仍然粘在身上,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前额。在
他周围,一条狭长的断层岩直插林莽深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这段
文字提供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引出了以金发男孩为主角、在这荒凉小岛上
演出的一场人性的悲剧。金发男孩叫拉尔夫,他刚刚与绰号叫“猪仔”的胖
孩子相遇,他们互相交换着信息,得知带队的大人已经下落不明,驾驶员也
不见了。小胖子说:“刚才我们遭到袭击了”“我们往下降落的时候,我
从一个窗口朝外面瞅了一下,瞧见飞机上别处都呼呼地冒火啦。”善于观察
的小胖子指着断层岩地又说:“这就是机舱擦过去的时候弄出来的。”他接
着向拉尔夫解释:暴风雨把飞机卷出海,很多人可能还在机舱里。他们决定,
既然没有大人了,他俩应当召集岛上的孩子,并列出名单来。小胖子发现一
支漂亮的螺号,便请拉尔夫吹响它,来召集岛上的人。果然,拉尔夫一吹响
螺号,便陆陆续续走来了一群孩子,小的才5、6岁,大的也不过13、14岁。
小胖子开始询问他们的名字。这时,在沙滩的一边,出现了一支队伍。这是
一队男孩子,头上戴着四四方方的黑帽子,身上罩着黑斗篷,斗篷的左胸部
挂着一个长长的银十字架。领队的男孩喊着口令站住,询问是谁在吹号,是
不是有船来接
………………………………
第75节
他们了。原来这是一支唱诗班,领队的人叫杰克专利社。大
家首先选举领导。拉尔夫以多数票当选。杰克仍负责唱诗班。拉尔夫决定先
去查看一下这是不是一块陆地,然后商量营救众人的办法。拉尔夫、杰克和
聪明的西门去查看地势。他们首先发现了野猪的痕迹,又发现他们所处的不
是陆地,而是一个呈船形的岛屿。最后,他们看到了飞机坠落的现场。拉尔
夫说,这是一个荒岛,没有炊烟,也没有船;杰克喊道他们可以去打猎、捉
动物。3个人完成了勘查任务,回到当初开会的石台。拉尔夫向大家报告了
勘查结果。从他的介绍中,孩子们才明白,他们的飞机是被击中的,他们也
许要在这个岛上呆很长时间。读者从孩子们的交谈中得知,这群孩子是英国
女王的子民,他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战争。孩子们为了得到营救,决定集
体去拾柴,生起信号篝火,他们还发现了一条小溪,可以洗澡;有果树,可
以摘果子吃;还有野猪,没准儿可以逮住一两只解解馋。几天过去了。拉尔
夫与杰克发生了争执,拉尔夫想让大孩子们集中力量盖几个窝棚,杰克却把
人拉走上山打野猪。篝火是为了大家得到营救而点燃的,也因人力不足而几
乎熄灭。年幼的孩子们不知道忧愁,他们在树林中摘果子吃,在海滩上玩耍。
当然,有的时候大孩子会欺负他们,但是,文明世界的约束此时尚在发生作
用,大孩子们还受到一定的道义制约。杰克在一心一意地打野猪,他还为自
己涂了花脸,认为这会让人眼花缭乱,有助手狩猎成功。几乎与此同时,拉
尔夫发现在地平线上有一小团浓密的烟,下边还有一个黑点点,可能是船的
烟囱。他极为兴奋,自语道:“他们会看见我们的烟。”拉尔夫开始向山上
跑去,想看到篝火烧得怎样,是不是能够放出浓烟来。很快他们就看到了:
篝火熄灭了,没有一丝烟,值班的人全走了。西门和猪仔都哭泣起来,拉尔
夫气得满脸通红。正在这时,他们听到“杀掉猪。割喉咙。放掉血”的歌声,
并看到杰克领着一队人过来。他们打到了一头野猪,正在高度的兴奋情绪中。
拉尔夫和杰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杰克猎到的猪肉人人都想吃,连拉尔
夫也经受不住引诱而让了步,这使杰克趾高气扬,骄横地说:“是我给你们
搞到的肉”嫉妒忿懑的拉尔夫决定马上到石台上召开大会。拉尔夫作为领
袖,再次要求大家做事要有规矩,“石头堆做厕所;看住火,冒烟作信号;
不要从山上取火,把吃的拿上山去。”有人提出山上有怪兽,这引起会场上
一阵混乱。大家争着抢着要螺号,都想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杰克却破坏规矩,
大喊大叫:“让规矩见鬼去吧我们才是强大的我们打猎”这时,几
个懂事的孩子开始向往有秩序的文明世界,盼望有大人快来救他们。孩子们
在不安中入睡。睡眠中他们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场面,在岛的上空发生了空战,
一名飞机驾驶员从爆炸的座机中乘降落伞来到岛上,可惜他已经中弹身亡
了。双胞胎正在篝火旁守夜,在风中一会涨鼓一会呼呼作响的降落伞被他们
认作白天时大家谈到的怪兽,两人大惊失色。发现怪兽的消息使所有的孩子
们都深感不安。拉尔夫提醒大家不要一心只想怪兽,要紧的是要马上重新燃
起篝火。西门心中也有疑惑,觉得双胞胎说的不是怪兽、它有爪子,却没有
留下足迹,而且还追不上双胞胎,听上去它更象个病人。为了寻找怪兽,杰
克发现了一处可造堡垒的好地方,这使他和拉尔夫之间的冲突愈加剧烈:他
要带领猎手们造堡垒,不再听从拉尔夫的指挥。拉尔夫与杰克之间的公开分
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一点的孩子都加入了杰克一伙,生火的工作无法
进行。唱诗班的孩子们,成了杀动物的猎手,并且残酷地杀死了一头母猪。
杰克还割下猪头给怪兽当祭品。一群苍蝇围住猪头,形成了一个蝇团,仿佛
是只“蝇王”。西门生了病,却发现了“怪兽”实为降落伞与死人,他去报
信,却被杰克手下的人在狂欢中打死。杰克为了搞到火种,夜里去偷小胖子
的眼镜,小胖子等人去要眼镜,却被石头砸死,螺号也在乱战中粉碎了。杰
克还要继续追杀拉尔夫,身已带伤的拉尔夫拼命地逃命,就在他走投无路的
危急时刻,一位海军军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皇家海军的军舰来营救孩子
们了。
作品鉴赏蝇王是一部寓言式小说。它以珊瑚岛1857为小
说的外在形式,讲述一群男孩在年代不明的某个时间,由于原子战争的爆发
而撤离本土,不料却在飞行途中出了事故。飞机被击中,机上的大人全部遇
难,活下来的孩子们只好组织起来,为了自救而生火、盖窝棚、打猎。不幸
的是,人性的恶劣很快就把脆弱的文明秩序抛在了一边。诚实的拉尔夫被野
蛮的杰克所取代,象征文明的唱诗班成了涂成花脸的原始狩猎者,智慧的西
门和理智的小胖死于残酷的野性冲动之下在蝇王的结尾处,一位海
军军官曾对杰克一伙追杀拉尔夫发生误解,他认为孩子们的表演真不错,“就
象珊瑚岛里写的一样。”很明显,作者用心良苦,在以这种似是而非的
手法嘲讽现代文明与战争。戈尔丁自己就曾这样说明:“那位军官打断了一
场人对人的追杀,打算把这些孩子们带到军观上,离开这个岛屿;可是这艘
军舰很诀就要以同样毫不宽客的方式去追击它的敌人。有谁能来拯救这些成
年人和这艘军舰呢”蝇王的寓意还体现在那个由一团苍蝇所组成的“蝇
王”上。西门在被打死之前,曾与“蝇王”有一段对话。蝇王说:“真可笑,
居然以为怪兽是你们可以追捕和杀死的东西你知道我是你的一部分吧而
且分不开,分不开,分不开”这个被杰克拿来祭兽的猪头,从表面上讲代
表了原始的礼仪,象征唱诗班的孩子们由敬畏文明转向崇尚武力,从深层意
义上看,则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是对天真与邪恶发出的质疑。书中的象
征十分丰富。蝇王还代表撒旦,象征宙斯“蝇与死亡之神”和酒神巴克
斯一狄俄尼索斯。书中人物也颇有象征性。西门是个先知先觉式人物,他曾
告诉拉尔夫“你能回家”,拉尔夫果然大难不死,他要向人们报信,却遭杀
害,又象征了基督受难。杰克心狠手毒,充满权欲,颇象魔鬼的化身。蝇
王的语言颇有特色。它是现实主义的,但简洁、犀利、深刻,十分生动而
有表现力。戈尔丁写拉尔夫回忆和平宁静的生活:冬天,在别墅里,“能够
看见每片雪花落地以后融化的湿点,然后可以看见第一片落地而不化的雪
花,瞅着整片土地变为白色。的冷话,可以进屋从窗口看外面,目光掠过擦
得锃亮的铜水壶和绘着小蓝人儿的碟子。”他写杰克一伙追捕野猪:“母猪
东倒西歪地跑到一块空地上,那里长着鲜艳的花朵,蝴蝶双双起舞,天闷热
得一丝风都没有,这时猎手们就在母猪的后面。”戈尔丁对景物、行动的描
写总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并善于用对立的事物互相衬托,突出主题。他
对创作这样下定义:“如果我的看法和其他人对事物的看法一样,就没
有写作的必要了。”可见戈尔丁是要通过创作来传达他对社会及人性的独到
看法。蝇王这部小说后来被誉为“现代经典”,然而它的出版经历却是
十分曲折的。戈尔丁曾将书稿送给21家出版商,均遭拒绝;后来由著名的费
伯与费伯出版公司接受出版,这部佳作方得以问世。
申慧辉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1956
作者简介约翰奥斯本1929英国剧作家。1929年12月12日出
生于伦敦郊区富勒姆。父亲是商品图案设计美术家,母亲是酒吧女招待。奥
斯本的童年是在贫穷和疾病的痛苦中度过的。1941年,父亲病逝,奥斯本和
寡居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战争的岁月中挣扎。由于贫穷,他没有接受完整的
中学教育,后来也一直靠自学读完大学学业。他先后在商业杂志谋事,又担
任过小演员的教师;1948年转而演戏,也担任导演,在英国各地上演一些定
期轮演剧目,还不时以演员兼演出人的身份举办戏剧节的演出活动。他在剧
团时,即开始与人合作写剧本,早期剧作中的人物大都是演员,真实地反映
了一个定期轮演剧目演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所能有的体验。这些早期剧
作曾在小城镇演出,未受到重视。直到1956年,愤怒的回顾在伦敦皇家
剧院首次公演,奥斯本才一夜之间成为伦敦剧界红得发紫的人物。愤怒的
回顾很快从伦敦搬向欧洲主要城市以及大洋彼岸的纽约、莫斯科。奥斯本
也因此被看作五年代英国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领袖。1958年,奥斯
本与人合资开设一家电影公司,自己仍然创作不辍,既编写电影剧本、电视
剧本,也继续进行舞台剧创作,几乎是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其中,比较重要
的有:卖乞人1957、保罗斯利基的世界1959、路德
1960、不能接受的证据1965、目前和阿姆斯特丹的旅店1968、
的确1970、苏伊士以西1971、超然之感1972、自
称是罗马的地方1973等。在这些作品中,奥斯本虽仍然关注具有社会
意义的题材,但再未达到愤怒的回顾所具有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内容概要全剧共三幕。背景是英国中部某小镇。人物有4位:吉米,
25岁,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受过大学教育;艾丽森,吉米的妻子,高个子,
苗条,漂亮,一位退伍军官的女儿,很有教养;克利夫,一个脾性温和可爱
的小伙子,威尔士人,充当吉米和艾丽森之间的调和人;海伦娜,演员,艾
丽森的女友。第一幕开始的时间是4月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吉米和克利夫正
舒闲地躺卧着读报,艾丽森在忙着熨衣服。尽管是4月,天空并不灿烂晴朗,
云影密布,也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家中的气氛亦是阴郁、不安。在吉米的
家里,星期天并不意味着烤牛肉和一周疲劳过后的愉快和轻松,它是一个压
抑和乏味的日子。可不是,吉米又开始攻击了。他先批评教堂,批评养尊处
优的社会,批评枯燥的美国时代。接着又批评艾丽森的朋友和她保守的兄弟
尼吉尔,以及她“恶毒”的母亲。最后,他又嘲笑艾丽森的自呜得意,嘲笑
她从不用脑子思索。他厌恨时下普遍存在的对时代的冷漠:“没人思考,没
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不过是又一个星期天晚上。”
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只造就了一个物质享受而精神懒散的无聊时代,吉米痛
恨这种群众的自得状态,这种对广泛的生存问题视若无睹的懒惰。吉米的嘲
笑和讽刺几乎使艾丽森忍无可忍,欲与之发作,但受到了克利夫亲切的安慰,
她暂时平息了。她告诉克利夫她已经怀孕,而吉米还未知道,克利夫就催促
她把这消息告诉吉米。正当她要启口时,电话铃响了。真遗憾,是艾丽森的
女友海伦娜她还是吉米的“天敌”。海伦娜因为要到附近演出,想来艾
丽森家住几天。吉米刚刚平和的情绪又突然发作成急风暴雨,大幕就在新的
争吵声中拉上了。第二幕发生的时间是两星期后的又一个星期天晚上。海伦
娜的来访更激化了吉米的攻击情绪,因为她代表了吉米所蔑视的一切,“中
产阶级女士风度”昂贵的特权以及普通的价值观。艾丽森还没告诉他怀孕的
消息。她最终终于无法忍受吉米的侮辱,在海伦娜的鼓励下,离开了丈夫,
她回到自己那个上层社会的家中。她刚要嫁给吉米时,这个家曾坚决反对过
这桩极不相配的婚事。艾丽森走后,海伦娜把她怀孕之事告诉了吉米,但这
并未唤起他的同情心,而只是引发了他的又一阵辱骂:“我不在乎。
我不在乎她是不是怀了孕。我不在乎它是不是有两个脑袋我让你
厌恶了吧好吧,来呀打我的嘴巴。让我一个人呆着吧,滚开,
你这恶毒的小处女。”海伦娜被这阵发作激怒了,她狠狠地掴了他一掌。随
后,出人意外地、颇富戏剧地,她充满爱意地亲吻了吉米。大幕落下。第三
幕的时间是数月后的又一个星期天晚上,地点未变。吉米和克利夫又舒闲地
仰躺在椅子上,读着星明日的报纸,不过这时,是海伦娜在熨衣板前忙碌。
她个人的衣物已经取代了艾丽森的东西,因为她竟成了吉米的新情人克利
夫并不象喜欢艾丽森那样喜欢海伦娜,他开始考虑搬出去住了。当舞台上就
剩下海伦娜和吉米时,海伦娜宣布了她对吉米的爱情。就在这时,艾丽森突
然回来了,她面色憔悴,衣衫不整。她失去了她非常渴望的孩子。见到艾丽
森,海伦娜突然醒悟,她意识到她无权和吉米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发生的
事情是错误的。她决定她必须离开吉米。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艾丽森却努力
劝说她留下,因为,如果海伦娜也离开他,“他就谁也没有了”。但海伦娜
果断地收拾了行装准备离去。最后就剩下吉米和艾丽森二人,他们终于和解,
言归于好。他们将象熊和松鼠那样相依为命,象“长着毛茸茸的小脑袋的毛
茸茸的小生灵。相互间充满笨拙的、单纯的爱情。”他们将相互保护,一起
抵御他们那安逸的小窝外那个残酷又危险的世界。
作品鉴赏愤怒的回顾1956年上演时,轰动了整个剧坛。它以其对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得情绪以及现存机构之特权的有力攻击,赢得了英国
戏剧史上重要的一席。它的问世,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
反映忧郁自怜的青年一代,反映生活在中下层的普通人们,从而掀起了戏剧
改革的浪潮。批评家们认为,该剧准确地抓住了战后英国青年一代的痛苦情
绪,也赞扬奥斯本有勇气把一个“愤怒青年”搬上舞台激昂陈辞,使长久沉
闷的英国剧坛突然喧闹起来,批评家们欢呼愤剧是“他奥斯本这一
代人的剧作”约翰雷蒙德,新政治家和政府,是“这十年最杰出
的青年剧作”肯尼斯泰南,观察者。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在英
国文学一书中这样评价道:“英国戏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一次显
赫的复兴。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点燃了它新生命的光耀;愤
剧尽管编剧手法非常传统,但它以强劲的原始之力表达了英国一部分人的不
满情绪,这些人从前根本没有自己真正的声音外省的愤怒青年,因
受着为公众学校和牛津剑桥英国社会生活所束缚的痛苦,痛恨教堂和政
府的伪善,满怀着对强劲为浪漫英国无望的怀恋爱德毕时代或十八世纪
那个英国或许从未真正存在过。”加米尼萨尔盖多在英国戏剧:批
评导论一书中评价主人公吉米波特是“英国现代戏剧中第一个非中产阶
级、外省的、反社会的英雄”。英国戏剧评论家阿诺德欣奇利夫在约翰奥
斯本一书中谈到愤怒的回顾时说,这部剧“本身是关于性、失败、根
基于社会和政治历史诸问题的戏剧”,又说,三幕剧所设置的地点英国
中部的一间套房,以及时间一个英国星期天的傍晚,都正好“提供了一
种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中弥漫着空虚乏味,在这种状态下唯一可做的就是
以闲聊打发时光。法国人把它译为星期日的沉寂是种非常讽刺的出色译
法,它也取消了询问吉米为了什么愤怒的必要。但愤怒是重要的。”“星
期天报纸的提示正好给吉米提供了广泛的话题,不过它们最终都汇聚到使吉
米愤怒的最基本原因上:阶级和懒惰。星期天一成不变更强调了那
种惰性,导致他呼吁人们的一点点热情,导致他恳求人们哪怕假装是人,还
活着还有人性。”关于人物的设置,他分析道:“如果吉米在舞台上,其他
人物便都是他的观众;如果他不在,他们便都谈论他。但这并不是说,他们
没有象许多评论家所认为的作为人物在发展。”不过,在第一幕里,他们确
实为吉米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话题。里查德劳在从愤怒到超然一书中是
这样分析愤怒的回顾的:“愤怒的回顾标志着奥斯本向前迈出了虽
然不大但却是重要的一步,他实在无意把它伪装成一出传统的结构剧,
因而奥斯本用戏剧进行抨击的真正才能便得以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结构里充分
地发挥出来了。当然,该剧不时也有情节剧式的过火映点。”他又说:“在
一定程度上说,愤怒的回顾随心所欲地信笔描写出了奥斯本那种典型的
演员类型的人,这种人虽然牢骚满腹、自私而又残忍,但他们那种与人极难
相处的性格却使我们不得不同情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平庸所进行的不懈的斗
争。对许多人来说,其中包括奥斯本本人,吉米粗暴地抛弃中产阶级的习俗
被看作是被人忽视的一代的嘹亮号角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剧
社会抗议的成分并不象表面看来的那样重要”。哈罗德霍布森这样评价:
“在愤怒的回顾里,实际上存在着两出戏。”第一出戏在吉米波特所
说的每一句话里;第二出则从长期受折磨的艾丽森及与她丈夫的剖示中显现
出来。这“第二”出剧的结构是直率的,甚至还是简朴的。有的评论家推崇
第二出戏,而有些则把该剧具有影响力的缘由归于第一出。剧作家阿瑟米
勒认为愤怒的回顾是“我看过的唯一一出现代英国戏剧。说它现代,是
因为剧中最基本的关注点是投向了所涉及的人物的感情观念,投向了所涉及
的剧作家的感情观点,而不是投向表面的光耀和愉悦。”
于晓丹
约翰布莱恩向上爬1957
作者简介约翰布莱恩1922
………………………………
第76节
,1922年生于英国约克郡的布莱德
福。父亲原为工人,后成为监工。母亲原籍爱尔兰,是天主教徒。布莱思也
是天主教徒,他没受过很多正规教育。初中毕业后作过店员、实验员、海军
报务员。从军队复员后,他任布莱德福图书馆馆员多年,随后靠自己的一点
积蓄为生,开始从事专业写作,起初只是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957年他的小
说向上爬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他一举成名,从此长期居住在
英国一个小镇的工人区,专事写作。这部作品则被认为是英国“愤怒的青年”
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之一。1962年,他出版了另一部重要小说上层生
活,是向上爬的续篇,写主人公约瑟夫。兰普登爬到上层社会以后的
精神幻灭。这两部小说都是以英国约克郡的实地生活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
当时英国工业区中下层社会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自此以后,象许多“愤
怒的青年”派作家一样,布莱恩的作品开始改变方向。嫉妒的上帝1964
是基于他本人天主教背景的一部有关精神问题探讨的作品,叫喊的游戏
1968反映了他激烈的反左派观点;陪我待天明1970重点在于写
性变态,反映了他对先锋派文学的反感。此外他还出版有写一部小说
1974等作品。
内容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战争创伤尚未平复,生活必需品
还在实行配给制,老百姓抱怨执政党和**,抱怨生活在一个没有生气,
没有美,没有诗,没有爱的时代。出身工人家庭的25岁青年约瑟夫兰普登
离开他所生长的工矿区达夫顿,来到约克郡内比较兴旺发达的沃莱市,谋得
一份市政厅小职员的工作。他明显意识到,这是他脱离贫困、肮脏的环境,
跻身上流社会的转机。他所寄住的靠近富人区的寓所,房东家中产阶级的生
活方式,以及他生平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个人的房间,喝上了茶,穿起了晨
衣,都使他心旷神怡。
兰普登生来高大、英俊,也颇机敏、有人缘,尤其易得女人青睐。在沃
莱,他加入了业余演员剧院,对一位娇艳、任性的年轻小姐苏珊布朗一见
倾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