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在弗兰克马吉尔主编的一部小说评论集中是这样评价这部书的,斯黛
拉罗德尼的问题是一位妇人强迫自己对她的爱之人作出自己的判断。斯黛
拉是鲍温笔下的“自由女性”。她有自己的职业,离婚多年,是一位已有成
年儿子的母亲。她有一位相识两年的情人,但她仍然与别人约会。斯黛拉敏
感、坚强,也能言善辩,不仅对旁人、对自己的事也头脑清楚。她使她儿子
和其他人一直相信是她离弃了丈夫,她是主宰。而实际上,是丈夫离开她与
别人走了。她对哈里森说,宁可被人看作魔鬼,也比让人认作傻瓜强。这番
话正反映了斯黛拉心理上的矛盾:她渴望被人看作自由女性,无所不能,但
她的内心却与这一形象不符。正因为如此,才有她的离婚,才有她与罗德里
克的关系他并不系在她身上,而她却为他诸事操心,要让她表现出这一点
是很痛苦的,也就有了她对罗伯特的态度他们的关系是稳定牢固的,但
她拒绝了罗伯特的求婚。斯黛拉曾不断被人们认为是她那代人的典型,那
一代人又常常被描述成“未接任”历史的人。一次战争结束以后,她已到中
年,而此时又是二次大战。鲍温在小说中对遭受狂轰滥炸的战时伦敦的细致
描写,正好为斯黛拉精神的创伤提供了具体的现实,又巧妙地穿插在斯黛拉
与罗伯特的爱情关系中。“炎炎日当午”正是斯黛拉人到中年的象征,是她
的“正午”,是她在做出决定质问罗伯特忠诚与否的巨大精神痛苦。当然,
它同时也是战争的**,历史的转折点。斯黛拉的下一代人,以罗德里克和
路易露易丝为代表的,标志着一种新生和新的统一。斯黛拉的故事,也就
是她作自由女性的“失败”,是交织在工人阶级的代表路易露易丝的故事
中的,后者要作母亲的强烈愿望终于达到了**,当丈夫在外作战时,她却
成功地怀了孕。她并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盟军进攻西欧开始之日,她回
到英格兰南海岸,她父母被炸死的地方,小说便以她生下孩子宣告结束。罗
德里克则是准备到莫里斯山去,并且雄心勃勃地要用现代农业技术使古老的
山地焕发青春。这下一代人的两个代表人物都解决了折磨他们父辈多年的矛
盾家庭、位置、传统与责任。当然,斯黛拉与罗伯特的关系还是最重要
的。安东尼伯吉斯说,凯尔韦在**和精神上都受到创伤,变成了一个叛
徒。战争为作者澄清了文明毁灭时向何处寻求信念的问题。罗伯特变节的根
源在于一种不自然和不持久的状态,他变成一种抽象观念的受害者,相信纳
粹德国代表一种他可以依附的新的秩序。鲍温非常擅于刻画复杂的人际关
系,在这部小说中更是审视了情感与理智和谐的障碍,也就是爱国主义与爱
情之间的冲突。
于晓丹
安东尼鲍威尔伴随时光之曲而舞19511975
此为多卷本,作品有教养问题1951、买方市场1952、
逆来顺受者的世界1955、在莫莉女士家1957、卡萨诺瓦
的中餐馆1960、好心人1962、尸骨成堆的山谷1964、
士兵的艺术1966、军事哲学家1968、书籍确能陈设房间
1971、临时国王1973、倾听暗中合声1975。
作者简介安东尼鲍威尔1905,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905
年12月21日生于伦敦。父亲是英军军官,祖上是威尔士著名的贵族世家。
1923年至1926年在牛津大学读书,获历史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伦敦的达
克沃思出版社工作,长达10年之久。其间鲍威尔创作了5部小说,前4部均
由达克沃思出版社出版。这4部小说是:
午后的人们1931、维纳斯堡1932、从观察至死亡
1933以及代理人与病人1936。这些作品反映了鲍威尔的讽刺特
色以及好以青年男子作主人公的倾向。1934年,鲍威尔与帕克南小姐结婚,
成为另一贵族大家庭的成员,并因此而进入伦敦的文人圈子。1936年后,鲍
威尔为每日电讯报等报刊当撰稿人,并曾受聘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1937
年鲍威尔夫妇去好莱坞小住3个月,与海明威、费茨杰拉尔德会面。第二次
世界大战爆发后,鲍威尔坚持入伍,曾在威尔士团任军官,后任陆军部联络
官,荣获数枚战争勋章。战后他重新开始写作,1948年出版了17世纪作家
的传记约翰奥布里和他的朋友们,并编辑了短暂的生活,约翰奥
布里文选1949。鲍威尔此时已开始酝酿他的长篇巨著,最后他在伦敦
的华莱士藏品陈列馆中的普桑绘画中找到灵感,并以此回来命名他的这个由
4个三部曲组成的鸿篇伴随时光之曲而舞。这部自传体讽刺系列小说反
映了二十世纪中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成为同期作品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名
著。此外,鲍威尔著有剧本花园之神1971以及多卷本回忆录且莫
中断。
内容概要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形式的,主人公叫尼古拉斯詹
金斯。教养问题讲述詹金斯在中学、大学和法国的学习经历。他有两个
朋友,查尔斯斯特林厄姆和皮特坦普勒,三个人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快
乐生活,与另一个学生肯尼思威德默普尔的一本正经和追名逐利形成鲜明
对照。詹金斯等人凭着贵族出身,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在事业上的成
功似乎也是必然。威德默普尔则不同。他的阶级地位低下,其父不过是一个
肥料商。然而,他在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中却不断地取得成功,引起主人公
困惑和自嘲的反思,深感时间带给人的变化高深莫测。买方市场中的相
当一部分篇幅是描写晚会、宴会和舞会的。詹金斯已是21或22岁的青年,
在出版社里工作,正在酝酿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是他与书中其他人物一样,
以夜生活的享乐消遣为主要生活内容。在一次晚会上,詹金斯与他人发生争
论,他所散发的传单打仗划不来也被风吹散,惊动了在场的交际者,
象征了社会上的变化以及激进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上层社会人士。詹金
斯与一位女性第一次发生性夫系,不再是童男。在逆来顺受者的世界中,
詹金斯在写作上获得第一次成功;他的作品出版了。他在爱情上也有所收获,
与坦普勒的妹妹发生了一段恋情。威德默普尔在商业上颇为得意,但是他在
爱情上却屡遭失败。到了在莫莉女士家中,威德默普尔的爱情更加失意,
明确地表明他这的种生活方式是不受上帝祝福的。与其相反,詹金斯与沃敏
斯特勋爵的女儿伊索贝尔一见钟情,很快就订了婚。在事业上,詹金斯由出
版业转向电影剧本的创作,并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时已是1934
年、年近30的詹金斯第一次发现他生了白发。朋友们使他了解到社会上的政
治态势,传统的价值观念似乎在受到威胁。卡萨诺瓦的中餐馆引出已经
结婚的詹金斯,并以此为导线,描述了几对夫妇的婚姻关系,包括爱德华国
王与辛普森夫人,尽管这两位从未正式露面,但是在揭示主题方面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男女关系通常只能给人带来不适乃至不幸。詹金斯结识了作曲家
莫兰德并由此得以了解艺术家的生活方式,通过与贵族生活方式的对比,进
一步表现了当时的社会分化。好心人在时间上作了一次飞跃,并因此而
成为后面三部战争小说的前奏。好心人记叙了詹金斯的童年。他在斯通
赫斯特生活,父亲就在附近的阿尔德肖特驻扎,部队整装待命,准备开赴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时间似乎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数年之后,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夕,人们依然体会到同样的气氛,听到同样的谣传,时间在这里
仿佛划了一个圆圈,一切都象是重复。詹金斯与他的父亲一样,坚持入伍去
保卫祖国。威德默普尔也入伍了。为现存制度服务的精神被作为残余的封建
思想而受到嘲讽。战争三部曲尸骨成堆的山谷、士兵的艺术和军
事哲学家仍持从容不迫的叙述口吻,讲述远离战场的军事生活。最有讽刺
性的情节是,威德默普尔在军队青云直上,詹金斯、斯特林厄姆和坦普勒都
成了他的下属。早年聪明而讨人喜欢的斯特林厄姆此时变得忧闷寡欢,在饭
厅里当服务员。坦普勒原本从事金融业,入伍后对威德默普尔的态度大为改
变,后被威派去执行一项秘密行动并遭身亡。斯特林厄姆也被杀。这两人的
死亡与威德默普尔均有关联。帕米拉弗利顿是早已出场的人物,在本书中
成为主角。她与各色军官上床,最后成为威德默普尔的妻子。书籍确能陈
设房间走出战争,描写1945年后的社会生活。威德默普尔受封成为终身贵
族,帕米拉无比得意。她继续放荡的生活方式,与各种人物发生关系。詹金
斯退伍后重操旧业,过着文人学者的生活。他开始搜集罗伯特伯顿的资料,
打算为他写一本书。临时国王将读者带到50年代末,詹金斯已经50有
余。他的儿子已经快到入伍年龄了。活跃的帕米拉在一次情场失意后用药过
量,结束了她狂乱的一生。莫兰德也在久病之后辞世。战后的英国社会在一
些新角色的登场表演中得到喜剧性的描绘。退伍军官丹尼尔托坎豪斯和被
称作“书籍确能除设房间的巴格肖”,都是书中生动有趣的人物。在最后一
部作品倾听暗中合声中,威德默普尔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他放弃世
俗生活,加入了一个热衷于神秘仪式的迷信团体。他似乎丧失了不少理智,
却仍然精力充沛,最后在奔跑中用力过度而死,死时还不到70岁。詹金斯的
晚年相当安宁。他温和、安详、善解人意,具有**的思想和一个创造性的
技能,是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詹金斯最后在自已的乡间别墅里观看焰火,
四处飘散的烟雾令他想起全书开卷时的场面:清道工在街道旁的火边围坐着
烤火。当时的火与烟使他就生活的规律与时间的渲化产生遐想;此刻,詹金
斯再次想到生活与时间的奇特关系。他感叹到:“在冬日的静寂中,就连四
季的匀称运动似乎也停止了。”
作品鉴赏用几千字来介绍这部浩繁之作实在过于勉强。然而伴随时
光之曲而舞是一个整体,不容拆散。它如同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逝水年
华,必须通篇阅读,方能体会到作品的妙处。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尼古拉詹
金斯,实际上,在小说涵盖的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的近40年时间里,真
正在作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书名中提到的那个角色:时间。因此,这部多
卷本作品也常常被简称为时光之曲。在教养问题中,詹金斯就曾这
样明白地点题说:“四季神手挽手,脸朝外,随着带翼裸身老人弹奏的曲调
节奏舞蹈。”事实上,这是对普桑的绘画的文学描述。作者认为这幅绘画表
现了时间与人生的关系:“有些人也象四季神那样,脸朝外,按照复杂的节
拍,手挽手运动。”卷帙浩繁的伴随时光之曲而舞,就是以此来组织结
构的。全部作品耗去了作家24年的光阴,记叙了英国社会在二十世纪早到中
期的生活画面。这部多卷本鸿篇在结构上是颇为讲究的,作者尤其注意到叙
述的完整性和前后的呼应。第一部小说教养问题的开头以火为媒介,引
出主人公对古代的遐想“不知为什么,雪花落入火中的景象总是令我想起
古代的世界,最后一部倾听暗中合声的结尾则以焰火为导线,重
新提起四季自然是暗示四季神的循环。从表面上看,人事更迭,世态苍
桑,仿佛象四位女神在原地转圈的舞蹈,周而复始,颇有规律,实际上,时
间玩出的把戏又有谁人能辨出詹金斯作为叙述者,看到了各种人物的经
历,兴衰荣辱,哪一样是个人所能左右的关于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又
有谁预见到了它们对人类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第六部小说以好心人为题
目,而“好心人”指的却是专司复仇的三女神。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好心
人”引出了关于战争的三部曲,记叙了两次世界大战。詹金斯的两位朋友,
均在战争中丧生。时间,似乎总是出人意料地安排着人的命运。伴随时光
之曲而舞的叙述方法,曾经受到批评家们的热烈评论。虽然在长达12部的
鸿篇巨奢中只用一个叙述者颇有点冒险,大有口吻单调、视角狭窄的危险,
然而批评家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妥善地处理了叙述者与叙事的关系,避免了
上述可能。首先,作者赋予詹金斯温和的性格。他客观,善解人意,富有洞
察力,而且很有幽默感。他从不对他人匆忙下结论,而是与读者一起去观察
人物的言行,让人物展现自己的面目。其次,作者通过其他人物来“观察”
詹金斯,从而使读者感到书中的描写并非全部经过詹金斯的选择。当然,作
品的内容不可能是不经选择的。身为贵族的鲍威尔在他所熟悉的事物中选择
题材,时光之曲中的人物自然以上层人物为主。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
时光之曲是一部自传体作品。拿詹金斯的经历与鲍威尔的经历作一个比
较,两人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富有观察力的读者会发现,作品
的叙述方法颇为谨慎而有节制,体现了作者的文雅风度与超然姿态。但是,
也有的批评家将此视为作品的一个缺陷,认为这种谨慎与节制来自叙述口吻
的不一致詹金斯时而用参与者的身份叙述,时而则操起作者本人的旁观看
口吻讲话。善于写自传体小说的鲍威尔,从1976年起开始陆续出版他的多
卷本回忆录且莫中断,其中的第一部春天的婴儿1976就已经显
露了它与时光之曲的相似,引起了评论象和读者的兴趣。评论家将且
莫中断看作是“真正的自传”,而时光之曲则是“虚构的自传”。“虚
构的自传”无疑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美国评论家盛赞它的文雅风格,称它
充满“优美、魅力和含蓄的幽默”,是“20世纪中期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鲍威尔的朋友、名作家伊夫林沃这样评论时光之曲:“它比追忆逝
水年华更现实,也比它更有趣儿”,它“客观、冷静、幽默,结构精巧准
确,是完美的英国式的小说”。
申慧辉
巴巴拉匹姆卓越的女人1952
作者简介巴巴拉匹姆1913198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英格兰
什罗浦郡一小镇,父亲是律师。她曾就读于利物浦一家私立学校,又在牛津
大学圣希尔达学院攻读英国文学,1934年获文学学士。二战期间,她参加了
在英国和意大利的妇女皇家海军服务团的工作。战后长期供职在以人类学研
究为主的伦敦国际非洲问题研究所,成为该所杂志非洲的助理编辑,并
开始文学创作。1950年至1961年,她共有6部作品问世几只驯良的瞪
羚1950、卓越的女人1952、姐妹俩1953、仅次于天使1955、
一杯祝福1959、爱没有回报1961,她赢得了批评家们的赞誉和一
批爱好者。然而进入60年代以后,匹姆吃惊又失望地发现她的小说不再被出
版商或代理人所接受,受到冷落。即使如此,她从未停止过创作,她坚信她
要为自己写作,并开始怀疑她早期作品的真正价值。1974年她退休后,到牛
津郡她姊姊希拉里沃尔登家居住。1977年,在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进行
的一次公开调查中,著名的评论家大卫西西尔和诗人菲立浦拉金一致认
为匹姆是英国本世纪以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最突出例证。此消息一经公布,
匹姆的命运突变,她那部多次遭到退稿的秋季四重奏1977立即被麦
克米兰公司接纳。许多60年代受到冷遇的作品也纷纷出版,电视与报纸采访
更使她名声大噪。然而,匹姆早已习惯于安静的生活,关注个人世界甚于公
众的注意。她被誉为“当代简奥斯丁”。她的小说往往以教区的日常生活
为背景,以单身女人的心态与命运为中心,刻画了英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群普
通人物。她的作品集讽喻和心理分析于一体,摆脱了单纯的行为喜剧的模式。
她的后期作品有:柔顺的鸽子死去1978、几片绿叶1980以
及她逝世后出版的不适宜的恋情1982。
内容概要与巴巴拉匹姆大多数小说不同,卓越的女人是以第一
人称叙述的。作者所要讲的故事就是米尔德里德认为有趣的小事情,故事本
身便是米尔德里德这位叙述人的眼睛所见。这位主人公一方面推进着故事情
节的发展,同时,她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感觉和印象。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后伦敦某小城市的教区。这个小教区实际上
是世界的缩影。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除叙述人米尔德里德以外,还有教区长朱
立安马洛里及他的未婚姊姊温尼弗雷德,他们家的房客寡妇阿利格雷,米
尔德里德的邻居内皮尔夫妇,米尔德里德小姐的好朋友多拉小姐,以及人类
学家埃弗拉德波恩。所有这些人的故事都是透过米尔德里德的眼睛表现出
来的。而她,正是“卓越的女人”。在小说中,她告诉读者,她并“不是简爱”,
可实
………………………………
第73节
际上这种否认恰好承认了她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与那个责任心强、心地
高贵但并不漂亮的著名的文学形象简爱相比,米尔德里德确实具有许多与
她相同的品性,是个温和、有教养的未婚女性,不年轻也不很老,不富有也
不贫困,没有惊人的美貌也不至丑陋不堪,不过她的故事不是哥特式情感小
说之类罢了。她的故事实际上是连贯的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和现实
社会中的普通小事普通,就象杂物拍卖、为家务琐事的争吵、咖啡馆里
吃饭,宣读学术论文,老姑娘重新在学校聚会等等。在别人眼里,这一切也
许是冗长、乏味的,可在米尔德里德看来,这些都趣味无穷。小说开始时,
米尔德里德居住在守旧的品姆里科小城,过着闲适安静的生活。她是一位乡
间教区长的女儿,父母去世后,便搬进这座小城,并很快发现,她对这里的
一切工作,诸如教堂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她早已忘怀了的轻松的社会活动都
感到那么适宜,佑佛接受了什么协定似的,这真令她吃惊。她在一家专门为
解除淑女们的烦恼而开办的社团里作临时工作,又是当地圣玛丽教堂的支持
者她对自己过去生活所做的微弱的反抗就是选择了一个她父母会认为是
“高”的教区,还是一名一丝不苟的守门人,守着她的伦敦住所,那里面
保存着所有她童年时教区长住宅里的一切珍贵物品,米尔德里德看上去真不
愧为“卓越的女人”。她床边书架上摆放着关于献身的书和食谱,这正好说
明了她生活的范围或更准确地说,是她行为的区域。然而,米尔德里德
的内心世界,却象匹姆许多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是活跃的。她喜欢观察别人,
她的朋友威廉考尔迪科特称她是“生活的观察家”。品姆里科小城的新来
者是她最喜欢观察的对象,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令她激动万分,甚至几乎将
她从工作中引诱开。使品姆里科变得丰富多彩的第一批外来者是海伦娜和罗
金厄姆都叫他“罗基”内皮尔夫妇。他们来后就住在卡尔德里德隔壁
的套房里。海伦娜与米尔德里德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她穿着漂亮,对诸
如做饭、打扫之类的家务事一概不感兴趣,而且还总是大声宣布她对组织有
序的宗教的回避;她有份有学问的职业,人类学研究者,而且尽管已结了婚,
仍对她的合作者,冷漠的、漂亮又严谨的埃弗拉德波恩怀有无须报偿的感
情。她的丈夫罗基,从前在海军里专门负责组织海军将官们的社会活动,安
排各种舞会等,现在刚刚从意大利复员回来。他温和的态度、好看的容貌,
同情的勇敢行为,以及对家庭享受的喜爱一下子强烈地吸引了米尔德里德的
女性心理。而米尔德里德实际周到的帮助和机敏的聆听能力使她成为受海伦
娜和罗基都十分欢迎的人物。米尔德里德半是急切、半是局促地作了他们的
知心朋友。她渐渐发现,她正在观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神秘
的论文,狂饮,婚姻的杂乱和婚外性吸引。而最最新鲜的,却是她不再仅仅
是别人的观察者,她也开始刻意打扮自己,改变目己的习惯,同时还发现自
己的感情不仅仅被姐妹之情所搅动开始是被罗基,虽然他有明显的优越
感,然后是为埃弗拉德,她从来没这么喜爱过一个男人,或至少她从来没这
么表白过她的喜爱。当内皮尔夫妇等人走进她的生活以后,一种新的、令人
兴奋的变化也打乱了她那些纯真的好朋友们、她的教区长和他未嫁的妹妹的
日常生活规律。朱立安和温尼弗雷德决定把他们住宅的空房出租出去,他的
房客阿里格雷很快就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格雷太太本是一位牧师的寡妻,
漂亮又迷人,还是一个孤儿正如米尔德里德尖锐指出的,“许多年过三十
的人还是孤儿”。她下决心不再在这种孤苦伶仃的境遇中耽搁下去,首先
发展成为马洛里一家忠实的朋友,又很快使圣玛丽教区的教区长与她订了婚
米尔德里德一直惊慌地注视着这场联姻,惊慌,部分出于对朱立安无能
软弱的失望,部分出于对等待着温尼弗雷德的命运所感到的悲哀。在小说的
结尾,那些扰乱了小教区生活的外来者从圣玛丽教区离去了。内皮尔夫妇,
一度分开又重新合好,一起往他们的乡间别墅走去。格雷太太,此时已显出
她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女人,也离开此地,搬到肯星顿市更时髦的寓所去了。
天主教的卓越的女人们接替内皮尔夫妇住进了米尔德里德的隔壁房间,教区
长的套房也租给了另一对新教徒。米尔德里德的生活也不是一成未变,埃弗
拉德占据了她的思想的一部分,人们推断出,也占据了她的心。她将要为他
阅读论文,为他做饭最终,会按这部小说的读者所强烈期望地那样嫁给
他。
作品鉴赏卓越的女人是匹姆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它曾被选入“书
际佳选”,并曾在英国广播公司“妇女一小时”节目中连续播讲。它的吸引
力在匹姆东山再起之后更是与日俱增。的确,这部小说的题目已经成为匹姆
小说世界的标签。小说主人公兼叙述人米尔德里德是匹姆塑造的诸多女性形
象的典型。她30出头,不漂亮,未嫁人,且已经把自己看作是老处女,象大
多数其他“卓越的女人”,米尔德里德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孤独。她没有丈夫
也没有情人,没有父母也没有任何亲戚,只有一两个较亲近的朋友。她与外
部世界的联系就限于教堂和和她在教区的生活。她心地善良却又时常爱讽
刺,害羞又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很容易就被吸引进旁人的生活却又经常渴
望退回到她个人生活的宁静中去。她是个忠诚的却并不感情用事的朋友,热
情地为教堂工作,又对教堂抱有怀疑的幽默态度。她对婚姻既矛盾又不存希
望。米尔德里德和她在小说中的对立面正是一种新形象的代表,这种新形象
既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生活意义上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单身女人,不是暂
时的单身状态,而是一种既定的生活方式。她们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断增长
的一部分人;她们艰巨的任务是在没有传统的家庭、恋爱关系、满意的工作
或紧密联结的社会的支持下找到一种心满意足的心态和适宜的生活方式。彼
得格雷厄姆在评价米尔德里德时也说,在匹姆的世界里,婚姻通常是以女
性满足男性对享乐的要求为外表的,独身总是情愿的但米尔德里德的情
形却不如此。她是个自我拒绝的人。即使不是被能提供安全、陪伴和其它报
偿的丈夫所利用,也要被她那个小世界中的大多数居住人所利用。她周围的
人物都是擅长剥削别人劳动的人,尽管还有一系列卓越的女人作补充温尼
弗雷德马洛里和圣玛丽教区的其她老处女,尽管马洛里牧师是神圣又单
纯的他过于超然于世俗事物之外反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私。即使是进步
的女性也并未真正进化。海伦娜内皮尔诅咒家务能力,自己却表现出渴望
受到米尔德里德的帮助。罗基内皮尔自己承担一部分家务责任,指出了这
一点:只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过是旧时自私自利的变形。埃弗拉德波思虽然
不是罗彻斯特先生,但对米尔德里德,他也有自私的愿望,他给她增加了无
数的负担,那几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