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改造计划-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身体肤受之于父母。薛大人,可要知道,我大宋万民以赋税供养我等,是要让我等给他们安居乐业之所。薛大人可知道,你在殿前的这番话,若是真是成真,我大宋又将有多少人家破人亡、白人送黑人?

    你此番为了一己之功利,可曾想过那将有无数家破人亡的宋人?薛大人是我大宋最为出色的俊彦,我等都老了,将来大宋朝还要靠薛大人这样的年轻俊彦来扶持,薛大人可莫要如此轻贱我宋人性命啊!”

    袁成出列,看着薛明语重心长的道。

    那模样,确实很有几分一个爱惜晚辈的长辈正在对后学末进敦敦教诲!可是,袁成的这番话,却是让大殿内的一众重臣齐齐变色!

    都说,言语是杀人不见血的刀!今天,若是薛明不能在这论调上压过袁成,怕是从今之后,薛明都会落个纸上谈兵、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污名了!近的灰头土脸不说,长远来看,怕是薛明的仕途之路就要从此横生波澜,想要跟之前一样步步高升,可是太难了!

    毕竟,理学一派是做什么的?他们就是耍嘴皮子的啊!只要袁成命人在那些士子中间将今天生在大殿内的事情说出去,薛明怕是在大宋朝要落个千夫所指了!

    民心,可用!民心,有时候,却也不可违!

    听到袁成的话,赵佶原本还有些犹豫不决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张商英、郑居中、郑伯举等人同样也是齐齐色变!

    今天他们才领教了,袁成的口舌之利!可是他们却根本无法反驳,因为袁成每一句话都是沾在天下人的大义上,用天下人的大义来步步紧逼薛明,想要驳倒……不是不能,只是想要有理有据,却是有些难了。

    薛明看着袁成,原本淡然的脸色终于第一次开始严肃起来,眉头一挑,上前一步,就准备接话。

    “薛大人稍安勿躁,老夫还有话没有说完!”

    袁成对周围群臣脸色的变化自然心知肚明,而且他更清楚,薛明实在是太过年轻了,这是他如今最大的资本,可是同样也是他最大的弊端!

    在场的群臣,哪一个不是一步步苦苦煎熬才能走到今天,才能站在那个位置的?可是薛明凭什么?就因为那个给皇帝生下了龙子的姐姐,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压在那些煎熬了大半辈子才走到今天的人头上?

    嘴上不说,可是在场的那些个老臣们,怕是没有几个会真正的心中舒服的!若是薛明不出现今天这么明显的破绽,不说出今天这般激进的话,安安稳稳的走下去,倒还好,毕竟抓不到多少把柄,就算是想要构陷,也要有个由头不是?更莫说,薛明也不是省油的灯!

    可是一旦落入下风,授人口实!那么袁成敢肯定,会有很多人愿意跟在他们后面朝着薛明身上丢几块石头,让他埋的更深的!

    这就是袁成的底气所在,也是一直隐身在幕后让王黼冲锋在前的袁成今天突然主动对薛明难的主要原因。

    “呵呵,袁公有话请讲,明轩恭听袁公教诲!”

    薛明盯着袁成,笑着抱拳道。

    “薛大人心有猛虎,说让老夫教诲实是不敢当!不过有些话,老夫做为过来人,还是可以说给薛大人听听的!”

    袁成面色亲近,实则却是做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事情。

    “刚刚薛大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老夫以及在场的诸位大人都懂!不过有些问题,老夫和诸位大人实在是心有蹊跷,还请薛大人解惑!刘庆当街行刺种师道将军,为禁军所捕,朕其中薛大人更是立有大功,只是不知为何会突然出现在西夏之等地,并拥兵数十万雄霸一方?

    还有,刚刚薛大人所说种种,想来尽皆都是薛大人心中揣测了?刘庆既然能行刺种师道将军,为何薛大人就一定肯定刘庆就会听从我大宋之命,共抗西夏人?据薛大人所说,那刘庆如今局势堪忧,兵败只是旦夕之间,薛大人为何就一定肯定,刘庆会同那李良度死战到底?
………………………………

第622章

    西夏和大宋相比,想来西夏人给刘庆的威胁要远甚大宋,为何刘庆偏偏要舍近求远,投效我大宋?想来,若是刘庆投效西夏人当是更佳之选才对!既然如此,薛大人又是如何肯定,刘庆不是已经同那李良度苟合一起,等着我大宋撕破盟约,借机再次兴兵南下呢?

    如此种种疑惑,薛大人可否一一为圣上、为老夫、为殿中诸位大人还有为我大宋亿万百姓解答一番?老夫等,洗耳恭听薛大人高见!”

    这一刻,一直在朝中不愠不火的袁成终于找到了挥斥方遒之感,气势悍然笼罩全场!

    偌大的勤政殿再一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殿内群臣包括眼睛都紧紧盯着薛明。   赵佶、张商英、郑居中、郑伯举等人脸上第一次流露出几分焦虑和担忧之色。

    袁成步步紧逼的一连串问题,一个比一个严苛,一个比一个犀利,一个比一个包藏祸心。他们都知道,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人跳出来为袁成摇旗呐喊,甚至连急先锋王黼似乎都选择了等待,可是他们都知道这样一种状态显然只是暂时的。

    王黼、理学一派甚至是宗室那一撮人,只是在等待,等待薛明的回答,若是薛明的回答能够压下袁成那高涨的气势,一切都还好说,可是若是薛明无言以对或者说在回答的时候露出破绽被袁成等人抓住,那么怕是面对殿中群臣的围攻、丢官去职恐怕只是最好的结果了。

    看着意气风的袁成,薛明心中暗道,这世间,最难测的果然还是人心、最为肮脏的果然还是政治啊!

    一直以为之前对袁通的手下留情,能够换得同理学一派的明面上的相安无事,至少之前袁成的表现让薛明看到了某些可能,他自然不会傻到以为那样就会让他跟袁成成为朋友,他只希望能够不成为明显的敌人就好。

    如今看来,还是他太过天真了。同理学一派的抱负相比,放过袁通一马,实在是算不得什么的,袁成等人连赵佶都可以敷衍,对他自然是更不用说了。

    好吧,这样也好。反正都要离开汴京城了,那就在临走之前,再给你们最后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吧。

    直面薛明的袁成距离薛明最近,所有对薛明心境和气势的变化感受最为明显,如果说最初的时候,将懒洋洋的薛明看做一头正在打盹的老虎的话,那么如今站在他面前的薛明,却已经是一头醒过来的狮子了。

    那股子凌厉气势,即便是久经风浪的袁成也是暗暗心惊。

    他知道,薛明心中隐隐已经动了真怒,同样也清楚,过了今夜,他跟薛明原本还勉强维持的那份面上的温馨,怕是就要就此了结了。

    思衬之余,袁成面色不动声色,心中却是已经暗暗打起十二分的小心。

    “既然袁公问询薛某自然会将袁公与诸位大人心中疑惑一一解开就是。”

    薛明整了整衣衫,对着袁成还有大殿两侧的群臣抱拳团团一揖朗声道。

    “袁公所问,那刘庆为何没有死,而是出现在秦风等地并且一跃成为拥兵数十万之重的豪强,原因很简单,因为是薛某将刘庆放回去的,薛某不仅放回了刘庆,甚至连刘庆的那些个同党也一并放了,而且薛某还暗暗资助了刘庆十万两白银,并且让刘庆前往靠近祁连山上的西夏之地等待薛某命令寻机起事!”

    “刘庆乃是行刺我大宋重臣的人犯,请问薛大人可得到大理寺、刑部以及枢密院任何一方的令谕?若是没有得到,请问薛大人有何资格下令释放那刘庆极其同党这一干重要人犯?私放人犯,可是以人犯同罪而治!薛大人怎会做出如此糊涂之事?”

    袁成看着薛明痛心疾的道。

    “释放刘庆之事,朕和史卿知道,种师道也是知道的,此事是由朕肯!袁卿可有异议?”

    端坐在龙椅上一直冷眼旁观的赵佶这个时候接口冷声道。

    听到赵佶的话,袁成嘴巴张了张,看看张商英却是最终还是没有在这个时候挑战正在气头上的赵佶。

    薛明看着袁成笑笑,继续道:

    “想来对释放刘庆,袁公和诸位大人当是没有疑议了,放刘庆前往西夏之等地,最初的时候,圣上、张相、种帅还有薛某只是想要在西夏人所占据的金地埋下一颗钉子,以待日后需要的时候起到出其不意之用。至于那十万两银子也是薛某恳求圣上从宫中内库里筹借出来,日后薛某自然会补上。袁公对薛某如此回答,可还满意?”

    袁成冷哼一声,有心想要反驳,却是一时间实在不知道该找什么借口。毕竟,这件事显然赵佶是知道的,更何况就算赵佶不知道偏要说知道,他又能如何?至于宫库,本就是赵佶的私产,就算薛明不还那十万两银子,也轮不到他袁成这个臣子来替赵佶抄心!

    “敢问薛大人,刘庆既已被放虎归山,又怎么会听从薛大人号令行事?”

    杜范瞅了袁成一眼,上前一步质问道。言语中隐藏的意思很是耐人寻味。

    “呵呵,杜大人可知道,那刘庆为何会刺杀种帅?至于刘庆为何会在那个时候听从薛某号令,是因为薛某手上有刘庆最为在意的东西。”

    “薛大人意思是说,如今那刘庆依然会听从薛大人号令?”

    杜范敏锐的抓住薛明话中的重点,步步紧逼的继续道。

    “不是听从薛某号令,而是听圣上的号令!”

    薛明自然不会陷入杜范的字陷阱纠正道,

    “如今的刘庆拥兵几近百万,之前他所在意的东西,如今他是否还在意,薛某不敢肯定!”

    “哈哈哈!既然薛大人自己都不敢肯定拿刘庆是否还在意薛大人手中控制的人质,为何就敢一口咬定那刘庆会跟我大宋合作,而不是已经投靠了西夏人呢?”

    杜范继续步步紧逼。

    “杜大人可知道刘庆那近百万大军为何要叫后西夏军么?因为他麾下的兵卒中前朝西夏国侥幸从西夏人屠刀下逃走的勋贵占据了足足有近半,同时薛某放在刘庆身边的人也暗中收买了后西夏军的几名将领,若是那刘庆已经跟西夏人苟合,先不说能不能过前朝西夏国勋贵的那一关,薛某安排在他身边的人也定然早就将消息传来了。
………………………………

第623章

    至于刘庆会不会投靠西夏人,薛某确实不敢肯定。  不过有一点杜大人也许不知道,刘庆当初为了进真定府,可是设计坑杀了足足两万有余的西夏精锐骑兵,杜大人以为西夏人会轻易的放过刘庆吗?

    也许李良度会使用那缓兵之计,先诓骗刘庆,不过有薛某埋在刘庆身边的钉子还有那些前前西夏国朝的余孽在,刘庆就算真有心,怕是也无力。更不要说,刘庆只是区区绿林大盗,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却更不是什么智谋群之人!薛某不否认刘庆如今已经有野心,而这也正是薛某想要看到的,如今看来刘庆还没有那么不堪。

    人有野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空也野心和抱负,却没有那个脑子和实力。毕竟,野心和抱负,也是要靠实力靠脑子来支撑的!呵呵,袁公、杜大人还有诸位大人,以为薛某说的可对?”

    薛明幽幽一笑,缓声道!

    那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说者有心听者有意,让殿内群臣心中滋味各不相同。

    也许是因为做贼心虚,又或者是薛明的这句话让袁成想到了某些东西,以至于袁成的脸色骤然间变得有些苍白,看向薛明的眼神都有些躲闪之状。

    “就算那刘庆确实还能同我大宋配合交好不会投向那西夏人,可是薛大人可知道,先前西夏三路大军南侵,我大宋有多少大好男儿战死沙场?又有多少宋人家破人亡、老弱妇孺沦为蒙人玩物?我大宋又有多少城池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成为废墟

    如今战事刚息,薛大人就因为一己所想意欲让战事重启,老夫该说薛大人是年少轻狂还是说薛大人是纸上谈兵不知所谓?

    薛大人可知,我等高居庙堂之上,一念起,就会有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死为之而动。西夏人和大宋,并不曾是生死之敌,此前更有联手灭辽的盟友之举,若能化干戈为玉帛,岂不是更好?

    辽人和我大宋,国力之差已是天壤之别。兵力上我大宋对辽人更是没有任何的胜算,战端一起,更有可能是我大宋做那偷鸡不成蚀把米之事,更莫说此等栽赃嫁祸之事,若是有朝一日真相大白,我大宋还有何颜面面对天下万民?面对天下万邦之国?

    所以,微臣请圣上彻查薛大人遇刺之事,追究殿前司渎职不查之罪,万不可因此事而听从小儿之言,轻启战事,惹我大宋生灵涂炭啊,圣上!”

    王黼眼见袁成似乎气势被夺,慌忙出列伏地泣声道。

    “请陛下为天下万民计,万不可轻启战事!”

    随着王黼伏地,一众理学一派还有蔡京一系的官吏齐齐伏地高声呼道。不过瞬间功夫,大殿中的数十位能偶在某些方面说得上话的重臣,除了郑居中、张商英、郑伯举三人一系的朝臣以及宗室的那五位大佬没有动之外,其余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朝臣都是伏地而请,声势之大,倒是一时无两。

    “呵呵,王大人说西夏人同我大宋还有盟友之举,请问李大人,若那西夏人真将我大宋当做盟友,又怎么会在跟我大宋联手尚不曾灭掉辽国便已经是先霸占了我大宋朝的河西走廊数百年而不还?这是盟友应有之举么?王大人不要着急,薛某知道王大人会说会是我大宋先有横山撕毁盟约在先,可是若是西夏人真想还我大宋河西之土地,我大宋又何苦来这横山出兵之举?”

    薛明话说了一半,眼见王黼想要插嘴,不由分说的挥手打断王黼急声道。

    他这个有些无礼的举动,把王黼气得脸色又是一阵潮红。恨恨的盯着薛明看了半响,却是没有再接话。王黼很清楚,为什么会有横山,还不是因为,做了十余年傀儡皇帝的赵佶刚刚手握大权,迫不及待的想要来个新皇登基三把火,结果这火没烧起来,倒是让大宋朝最为精锐的银夏军损兵折将,精锐消耗一空,落得个灰头土脸?

    若是他真的应了薛明的话跟薛明在横山的事情上纠缠一番,那不管他是辩赢还是辩输,最后都会让赵佶面上无光,让赵佶面上无光,王黼很清楚,他也落不了个好。毕竟皇帝现在可不是之前那般孤家寡人,张商英和郑居中、郑伯举等人,如今可都是站在皇帝一边的。

    “对西夏国之事,也许圣上还有殿中诸位大人知道的并不是很清楚。本来明轩不想说出这等危言耸听之事,长外族之人的威风而灭我大宋的士气,可是今天薛某现必须要让诸位大人知晓,有些事情,西夏和大宋之间,其实并不是我大宋想不想跟西夏人动兵戈的问题,而是西夏人想要什么时候对我大宋动手的问题!”

    “哦?什么事情还有圣上和我等都不知晓,而薛大人知晓的?这个本王倒想要听听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赵世将,眼带奇光,转过身看着薛明,笑着道。

    “银夏之战,因为刘庆在西夏之等地起兵,也因为种帅指挥得当李良度不得寸进,所有李良度曾经在银夏城外设宴向我大宋求和,想要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撤兵北上平乱,下官和种帅曾经出城同李良度闲谈片刻,想必圣上和几位王爷还有诸位大人也都知晓。

    闲谈中的有些话,下官和种帅并没有一一上禀,如今看来,下官却是非要说出来不可了!

    圣上,还有诸位大人,也许以为西夏人这些年三番五次的南下侵扰我大宋,每一次都是为了劫掠一番,一旦劫掠够了就马上会撤兵,不为任何城池,也不为土地,可是如此?

    难道诸位大人还真以为这是因为西夏和辽国顾忌这盟约的关系不成吗?

    盟友?盟约?呵呵,盟友只存在两个实力相仿的人之间,国家亦是如此!辽人最初同我大宋结盟,那是因为辽人是时势弱,而我大宋却强!西夏人也是如此。只是如今么……

    呵呵!莫非诸位大人以为,一只猛虎会同一只结盟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来盟约何来盟友?
………………………………

第624章

    大宋和西夏、辽国、金国等周边的这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必然会有一场国运之战!我大宋胜,则可万事无忧,我大宋败……那就是亡国灭种之局!战与不战,并不是大宋可以决定的,而是我大宋已经没有任何选择!要么亡国,要么血战到底,或有一线生机,唯此而已!”

    寂静无声的大殿,只有薛明清朗的声音在其中回荡。  偶尔夹杂着几声低低的惊呼声,不过那些惊呼只存在须臾就被压下。

    “这也是下官和种帅为何一直殚精竭虑的准备与那西夏之战的主要原因!只是因为这国运之战,已经不是我大宋愿意与否的问题,而是看西夏人什么时候想要吃下我大宋的问题。

    数月前,在李良度的命令下,四川颇秃雪、费听塔海;米擒纳多并李良度三路大军齐齐南下,诸位大人不会真的以为只是为了惩戒我大宋不宣而战夺回银夏之举吧?呵呵,大军一动,粮草不知凡几,西夏人、辽人东征西讨,岂能因为一次惩戒就出动如此大军?

    李良度是时只是试探我大宋而已,败则退兵而去,若是胜了,如今李大人怕是就不会如想着这般安安稳稳的坐在这勤政殿内跟下官争论跟西夏是战还是不战的问题、该如何惩戒殿前司的问题了,而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想着如何跑路和逃命了!”

    薛明言语中毫不掩饰的讥讽之意,让王黼气得踉跄着连退数步,捂着胸口指着薛明哆哆嗦嗦半响,险些没一口老血喷出来,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为什么又是我?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又不是我一个人想要对付你是不?为什么你每次都把矛头对准我?这殿中那么多的人,为什么偏偏就是只有我要跑路和逃跑?难道那个时候他们就不会跑吗?

    王黼很受伤,看向薛明的眼神恨不得生撕了他。

    薛明对王黼这点杀伤力完全等于零的眼神之剑自然不会在乎。他自觉没有说王黼直接投降西夏人就已经够给王黼面子了。

    任何事情都有个底线,虽说他跟王黼之间显然不可能再和谐相处,不过薛明很清楚,不管他对王黼等人有多少的不满,可是他却不能毫无底线的抨击王黼,再怎么说在这朝堂上他毕竟还算是小字辈,做人留一线的道理他还是很清楚的。

    最重要的是,薛明能感觉到,在他这一番话之后,殿内的群臣除了张商英、郑居中、杨时等人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外,其余绝大多数人脸上流露出的不是担心,而是冷笑,眼神看着他更像是在看一个白痴或者说小丑表演一般。

    就连赵佶脸上也是露出将信将疑之色。

    虽然早就知道在这个信息极度蔽塞的年代说出远在千里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情况,有可能会遭遇到这样一种状况,可是等到真正的面临这样一种状况的时候,薛明感觉自己依然还是小觑或者说高估了大宋朝堂上的这些个重臣们的眼光。

    为什么没有惊慌失措?为什么会有那看白痴的眼神?只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薛明话中说的那些东西。就算是张商英、郑居中、杨时等人,也许已经料到会有那么一天,而且还是因为跟薛明的关系,才没有露出明显的不信之色,不过在他们心中,显然也是不相信西夏人真的已经有如此大的实力了。

    都说无知者无畏,殿中包括赵佶在内的一干君臣的表象,让薛明知道,这一次的大好良机,怕是又要拱手失去了。

    “敢问薛大人,有关西夏、辽人的这些东西,我等先不说是不是薛大人危言耸听,老夫只想知道,薛大人是从何处听到的,敢如此言之凿凿?莫非薛大人是从那李良度口中听到的么?”

    袁成的话,在大殿中带来一片低低的笑声。

    袁成的这个问题,恰恰正是薛明最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他总不能说是他从后世的历史中看到的吧?那恐怕,更没有一个人会信他了。

    当初在银夏城外的时候,他用这些对大宋朝来说极其遥远的消息来诈李良度的时候,他就看到了种师道疑惑的眼神,许是种师道自觉不好问出口,所以并没有在事后询问与他,可是今天他却也不能将种师道也拉进来了。

    “有关西夏人、辽人甚至金人的种种,其实并不是秘密。双方边境一带,多有外族的商人同我大宋往来,只需一问便知。”

    薛明沉默半响,半真半假的蒙道。

    “呵呵,那么说,薛大人刚刚口中所说都是道听途说了?西夏跟大宋之间会不会终有一战,老夫不知道,不过老夫却是知道,战端一开,我大宋会有无数大好男儿战死沙场,会有无数人家家破人亡,无数老弱妇孺流离失所!西夏、辽人会不会兴兵南下灭我大宋老夫同样也不知,可是老夫却知道,若是此次我大宋行那构陷之举,再启战事,我大宋倒真有亡国之危!这一切,就因为薛大人的道听途说!哈哈!薛明,你担当的起吗?”

    杜范接口厉声喝问道。

    听到杜范的话,薛明脸上神色一阵变幻。

    是啊,自己是知道今后所有应该生的一切,可是并不代表如今已经惧怕同西夏人开战、还活在虚妄中得过且过的大宋君臣上下会愿意真的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先不说自己有没有证据,就算真的有证据,让他们这些人真正的明白了西夏人的实力,他们会奋起一搏还是直接吓的肝胆俱裂?

    薛明不知道!

    站在薛明不远处的袁成、王黼、杜范等人今夜第一次从薛明脸上看到这样一种表情,薛明知道那是他在犹豫,可是落在袁成等人眼中,则是无不为之一振,薛明已经无话可说了!

    大局已定矣!袁成、王黼、杜范三人对视一眼,准备继续痛打落水狗!

    “明轩,同西夏人开战之事兹事体大,此事容后再议如何?”
………………………………

第625章

    恰在此时,赵佶适时的出声了,

    “着赵法彻查今夜行刺之事,整顿殿前司诸军,戴罪立功,若是再有任何纰漏,定斩不饶!朕乏了,明轩留下,退朝!”

    听到赵佶的话,薛明一时间颇有些意兴阑珊之感!

    自己这是怎么了?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改变这个改变那个,只是想着能够好好享受这老天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之所以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不是自己的初衷啊,被逼着前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

    “臣,遵旨!”

    薛明面色平静,不悲不喜,率先躬身应道。

    他知道,这一场他是输了!

    不管甘心不甘心,王黼、袁成等一干群臣此刻也只能齐齐躬身而退。

    毕竟,薛明虽说今夜说话有些失水准,可是想要借着他的那些看似好大喜功的话就给薛明安上一个罪名,显然不太现实。

    至于赵与芮、赵世将这两大嗣王还有老而弥坚的宗室宿老赵德言,除了赵世将说了一句话外,至始至终都是保持着冷眼旁观之态。

    宗室不得干政,不得擅自离京,这是从大宋朝立国之时就定下的规矩,虽说到如今这个时候这些规矩早就被打破,不过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的。

    当然,有袁成、王黼等人冲锋陷阵已经足够了,赵世将等人完全没有必要自己赤膊上阵,至少在如今,薛明还没有达到需要他们亲自出马的程度。

    虽说今天拿下殿前司拖刑部和开封府下水的目的没有直接达到,可是能够让一直在朝中顺风顺水的薛明折戟,似乎结果也不是那么差。今天能在薛明身上贴上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污点,那么今后就能给他身上涂染上更多更重的污点。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怕就怕薛明是个油盐不进的货色,如今看来,之前对薛明的种种担忧和重视,实在是太高看了他些。

    所以,赵世将、赵德言等人倒是心情异常轻松的离开勤政殿。至于,薛明说的那些有关西夏的种种,尤其是大宋和西夏终有一战之说,却是根本没有被他们放在心上。

    张商英、郑居中、郑伯举等人离开前,倒是尽皆给了薛明一个心安的眼神,显然是在告诉薛明,不用太过担忧其他。

    朝堂之上,若是不抱团取暖,怕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吞的渣都不剩,还在为人数钱。当然,身处这庙堂之上,想要遗世而独立,那更是个奢望。

    不管张商英等人对薛明今天晚上的惊天之言,到底是作何之想,此际大家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若是他们临阵抛弃薛明,那么以后还有谁敢跟他们共事?更不要说,薛明今天晚上只是输在了大势上,至少在舌战袁成、王黼、杜范三人的时候,可是没有处于下风。

    更重要的是,赵佶最后时刻虽说出声一言而决的拒绝了薛明趁机出兵,遥相呼应刘庆,向西夏施加压力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在给薛明台阶下?

    只要赵佶还看好薛明,还宠信薛明,就算薛明暂时受挫,日后也同样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随着一众心思各异的群臣离去,偌大的勤政殿就剩下赵佶、李全德、李彦生主仆三人还有站在大殿中央的薛明了。

    端坐在龙椅上的赵佶,看着殿中神色淡然的薛明,眼神复杂难明。有欣慰,有高兴,有担忧,更有恨铁不成钢之色。

    在赵佶看来,今天晚上薛明能够在刚刚遭遇刺杀之后,就想到用栽赃的手法将刺杀的主使者推到李良度亦或是西夏人的头上,并借机从银夏出兵,威逼仅有史天泽和张柔镇守的黄河以北诸地,其实都是为了他。

    河西走廊和燕云十六州,是大宋朝皇室永远的痛。尤其是燕云十六州,无论是从政治意义上还是从实际出。赵佶后来的之所以答应童贯提出的联金灭辽,还不是因为后来的金国抛出了将燕云十六州在金灭辽之后还给大宋的筹码?

    那个时候辽朝西夏已经尾大不掉,兵力更是傲视,大宋虽说没有出过多少有经世之才的能臣,可是若说真没有人看出,辽朝西夏这两个国家的存在才是构成了当时平稳的局势,才是当时的大宋最为安稳的屏障的话,显然不可能。

    灭辽之后,少了辽国这个立在大宋前面的屏障,大宋就要直面实力已经远大宋的金国,大宋朝并不是没有想到过,可是赵佶依然选择了跟金国合作出兵灭掉已经逃出很远了的辽天祚帝,并跟金国瓜分了辽国天祚帝的尸体、以及辽国的国库宝藏,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因为赵佶那个时候初初掌权,想要做出一番大动静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