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时代1902-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地抚摸光滑的绸缎,也不知听进去多少。

    女儿刘曦文站在地上,被母亲拉着手,好奇地伸出小指头碰了碰面前的绸缎,然后又看了看正在说话的父亲。

    “……其实红楼梦原型便说的是江宁织造局,当初曹雪芹的长辈就是在此任职……”

    青子在中国待了五年时间,不光是中文变得非常流利、几乎听不出口音来,在其他各方面也都感受不出太多差异了。她努力地想要融入这个社会,就连与刘继业也不开口说日文,言行举止都尽力地做到最好,不给自己的夫君添麻烦。

    平常没事的时候,除了与刘家族内的一些姐妹们玩耍逛街之外,青子还会时常约她在上海交到的朋友陶氏出来相聚。剩下的时间,则花在看书和照顾女儿上面;作为中国四大小说中最面向女性的著作,红楼们自然是青子看过的。除此之外,她某一天在某书架上发现名叫‘金瓶梅’的小说,似乎也翻看地津津有味……

    不过青子本人是打死也不会承认的。

    “我还是喜欢苏绣……”青子对丝绸这种柔滑光亮,穿起来既漂亮又舒适的衣料是非常钟意的,在日本时她就偏爱丝绸,到了中国便更是如此了。

    “没问题啊,等下我们就去苏绣馆。”刘继业说完趁刘曦文不注意,一把将女儿抱了起来,在其粉嫩的小脸上亲了一口。

    刘曦文很嫌弃地别过脑袋,被刘继业的胡子戳得很难受。

    刘继业这两年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老成一些,便开始蓄起胡须,如今也算有了标准的八字须。结合身高,以及他的这么些年身居高位所养成的气质,初次见面的已不会有人想到他年纪还不到二十五,只会猜他三十许几。

    “眼睛和你一模一样。”青子看着父女俩,如此感叹着。

    “曦儿鼻子以上像我,以下像你……其实我还是希望她继承你的眼睛的。”

    青子长得一双杏眼,眼神干净清澈,非常明亮,哪怕是已为人妇,却依然仿佛有种清纯娇憨的模样。若要让刘继业说,他妻子长得最好看,也是最让他动心的便是这双眼睛了。

    而刘曦文的眼睛则像刘继业,眼睛比杏眼略显细长,却还不到丹凤眼的地步。在刘继业自己看来,女儿还是更像母亲好一点。

    刘曦文在怀中轻微挣扎了两下,结果似乎是觉得并没有太不舒服的感觉,闹了几下后就平静了下来,乖乖地让刘继业抱了。

    参观完了金陵缎业馆,三人又去了景德镇瓷器馆及扬州玉雕馆,从早上一直看到中午。

    午间的时候便在会场许多食铺中找了一家干净的,简单用过饭菜,歇脚后便出发了。

    期间刘曦文自己走路时不慎跌了一下,穿着小裙子的膝盖给擦破了皮,在地上就嚎啕大哭起来。还是青子过去抱她哄了几声,刘继业又到周边零食店买了个糖给她,她才破涕为笑。

    吃完饭后,刘继业带着青子走了几步,来到一个小火车站前。由于劝业会会场占地千亩,因此为方便游客往来,在四周还铺了轻轨,上面驰行小火车可绕场一周。

    一阵汽笛声中火车开动,从未见识过火车的刘曦文很兴奋,拿着糖果的手伸出窗外去来回晃动,不时地发出咯咯笑声。

    火车头又是一阵汽笛声,刘曦文也有样学样,嘴上模仿着喊出了非常幼嫩的‘呜呜呜~’

    刘继业他们从会场东部出发,至北站下车,然后带着青子去了不远处的苏绣馆。

    苏绣馆内玩了许久后,本来青子还兴致勃勃地打算再去湘绣馆看看,却没想到刘曦文不干了。

    她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孩子,看了一天的东西,就算一开始有许多新奇,但是馆里面还是无聊的时间居多。在手中糖吃完后,她便死活都不愿意再进馆里面,就在门口拼命拉着青子的手喊道:“妈妈!玩高高!玩高高~!”

    所谓高高,便是以前刘继业在自家院子里安装的秋千。

    青子无奈地看了看刘继业,想想觉得今天看了好几个馆差不多,还是先安抚女儿,等晚上还可再看。

    “继业,周围有秋千吗?”

    刘继业笑了笑,一把抱起闹情绪的刘曦文,把她举起来道:“爸爸带你去玩好玩的!”

    不久,三人步行来到一处特别的地方,门牌上写着‘嬉笑奇观处’的字样。

    进去之后,只见里面摆放着许多镜子。只是与寻常的镜子不同,这些镜子中,人却是千奇百怪的形态;有的把人变成了胖子、有的把脸给削尖了、还有的直接把人变成了面条形状。

    无论是青子还是刘曦文都大为惊奇,与这里其他观客一样,在各个镜子前跑来跑去,不时捧腹大笑。

    “文鹿,这是怎么回事?”

    刘继业指了指一面镜子上的小字:‘变形镜’,笑道:“这是通过光学物理产生的效果,是科学,笑笑就好。”

    当然,哈哈镜虽然他后世很熟悉,但是具体原理他却不知道,只能这么笼统的解释。好在青子自己也不懂,听后点了点头,产生了夫君好厉害的感觉,然后便拉着女儿刘曦文到处走一路笑一路了。

    “妈妈成大胖子啦~!”

    听到刘曦文与青子的笑声,刘继业亦忍不住嘴角上翘起来。

    。。。
………………………………

第245章 白昼

    第二百四十六章白昼

    晚上,就在劝业会会场北处,当初为了与劝业会配套在刘继业的建议下,前任两江总督端方特意在此效仿上海租界的公园修建了一处‘花圃园’来。这座江宁城最早的公共公园占地虽然不大,里面树木和草坪规划也显得随意,却因为紧挨着玄武湖而使不少游客在此驻足。

    坐在草坪上,不远处是静静的玄武湖湖水,天空之上一轮明月高照,感受到阵阵微风吹来,气温又温和,青子抱着女儿舒适地闭上了眼睛。

    下午的时候三人逛完了‘嬉笑奇观处’后,刘继业又带着母女二人去看了劝业会场内的马戏场和动物园。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鲜玩意儿让刘曦文兴奋地尖叫了一个下午,也让青子大饱眼福。

    玩了一天后,刘继业又专门带青子去了趟展示外国用品的陈列馆,也算是让青子满足了一些思乡的情绪。

    吃过晚饭后三人便来到了这座公园散步休息,最后选择在一块草坪上坐下,轻松又愉快地聊着天。

    刘曦文热闹了一天,此刻兴奋感过去后,一坐下马上就睡了过去,正好方刘继业与青子夫妻俩说话。

    难得如此好的气氛,在朦胧月光下,哪怕是老夫老妻了,也自然而然地萌发了情趣……

    半个小时后,刘继业把草坪上面红耳赤的青子扶起,正帮她掸去身上的杂草时,不远处忽然传来声响。

    ‘哇哇哇~!’

    ‘咦咦咦~~!’

    听到会场处传来了一阵惊讶的声音,刘继业打开怀表,借着月光一看,见时间已是晚上八点,知道是会场按时开启了电灯。

    青子听到声响后下意识地扭头望去,一见会场处灯火通明,哪怕是她在东京对电灯一点不陌生,此刻见到如此多的灯火,也是惊奇地捂住了嘴巴。

    见过世面的青子尚且如此,身处会场中间的观光客,哪些从未见过电灯的人反应就更加激烈了。

    尤其是一些站在狮子山上的游客,从上往下望去,除了映满视线的灿烂灯火之外,一排由无数灯泡组成的‘南洋劝业会’五个大字闪闪夺目,在场之人均感如梦似影,为之陶醉。

    这是江宁第一次迎接大规模电灯的照明,尤其是在漆黑的夜晚中点亮了城市,所带来的震撼非同小可。

    “继业,这又是你的想法吧……?”

    青子所问不无道理。她知道自己的夫君很早就为了能够在自家用上电灯,摆脱晚上显得昏暗的煤油灯而筹划设立一家发电公司。一年多前,借着端方要筹办劝业会的势头,刘继业便主动进言提出官商合办一家发电厂为劝业会乃至江宁全城供电,得到端方的同意后,刘继业自然又拉上了曾在南通有办发电厂经验的张謇入股。

    在刘继业的推动下,官本15万银元、商本35万银元的金陵供电公司于1909年3月成立,其中官府占股30%、刘继业占股25%、张謇占股45%。金陵供电公司的发电厂厂址就设在劝业会场左近的玄武区,采用的是煤炭的火力发电,效仿开平煤矿的发电站,从比利时购进了四台往复式发电机及配套设备,原动机为比利时“万达”牌并列复式蒸汽引擎,1500马力;发电机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三相交流电机,单机容量1040千瓦,25赫兹。

    建设了半年多之后,金陵供电公司于1910年1月份正式开始供电,所发之电首先用以供给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府两个衙门以及南洋劝业会会场。其次是供给张家和刘家的私宅,以及他们旗下的各个工厂。再剩下的余电,供电公司则以广告形式面向江宁城,以每度电费四分的价格销售。

    刘继业轻笑了一声,将青子扶起后,又一把抱起沉睡中的刘曦文,拉着青子的手道:“走,去看看。”

    再次来到会场时,人流量明显多了起来;到处都是涌上街头观看灯光的人群,欢笑声不绝于耳。

    “真是如同做梦一样啊……”青子望着一栋洋楼顶层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火,一会儿蓝色、一会儿绿色,真的是如同坠入仙境一般。

    “这就是电灯吗?”在旁,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捂着嘴巴,话都说不出来。

    从后世穿越的刘继业很难想象在他眼中习以为常的,小小的灯泡,给清末中国人带来的震撼。

    青子愣了片刻后,回过神来,看向刘继业的目光忽然带上了点狡黠,轻笑道:“今天之后,继业的电厂肯定要赚翻了吧?”

    自从青子随刘继业搬到苏州后,为了让她不孤单,刘继业干脆让她协助管起了账目。本来青子在日本上女子学校时就学过一些账务,在从三联银行找了个账务老手培训了个把月后,青子果然非常升任帐房管家这个职务。

    正是因为有了这重身份,青子才能非常精确地了解到刘家产业的情况,自然也知道这个金陵供电公司一开始的销售并不理想;虽然因为刘家和张家等固定客户的原因并没亏损,但是面向江宁寻常老百姓的销路却比想象中差。

    大家都用惯了煤油灯,而一开始的电灯又非常昂贵;除了每个月一个灯泡近一元三角的电费,还有安装费四元,不是寻常家庭能够承担的起的。

    不过南洋劝业会这场灯火盛宴过后,在半个江宁城都见识到了电灯那如梦如幻的美丽场景后,用脚趾都能想到接下来的供电公司订单必然是铺天盖地。

    刘继业见青子嘲弄自己,哈哈笑道:“所以我两个月前就向英国洋行西屋电气制造公司订购了两台三千瓦发电机组……不出意外的话,三个月后供电公司的供电量就能扩充四倍哈哈……”

    青子接触生意有些时日,不再是寻常的不闻外事的家庭主妇,因此也能与刘继业在生意上的事情交流。

    夫妻俩聊了会儿生意,忽然都觉得在这个场合下有些大煞风景,便都转移了话题。

    “啊呀……这么美妙的场景,可惜陶妹妹看不到了……明天写信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她啊……”此话说完,青子却悄悄地看了一眼刘继业,见其仿佛没有听到似的,偷笑着抿了抿嘴巴。

    “最近陶妹妹在信中也有问起过夫君你哦。”青子又有些玩味地看着刘继业。

    “这样啊?那就请你替我道谢了。”刘继业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语气平常地回答。说完,还很温柔地摸了摸青子的头发。

    “听她说,前些时日端方大人曾打算为她介绍婚事,被她给回绝了。”

    就在夫妻俩在玩‘小游戏’的时候,沉睡的刘曦文也醒了过来。

    。。。
………………………………

第246章 橡皮(上)

    第二百四十七章橡皮(上)

    “文鹿,这是何意呢?”

    时间是1910年4月29日,地点是苏州城内的一栋看似不起眼的民宅内,孙多森原本半眯着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只手下意识地抚摸着上唇,同时视线转向张謇,问句中带着困惑:“季直,你也是这么认为?”

    张謇摸了摸胡子,轻轻点了点头。

    孙多森视线重新回到仿佛高深莫测的刘继业身上,紧皱着眉头,追了一句:“不是我不信文鹿……而是这么大的事情,你总得要说出消息来源吧?”

    刘继业见孙多森已是有点失态,知道应该解释了。刚准备说话,一旁的张謇却先一步补充了一句:“荫廷见谅;电报经手之人多,鱼龙混珠,很容易出纰漏……这个事情只能当面讲。”

    “嗯……”刘继业朝张謇点了点头,诚恳地看向孙多森,朗声道:“橡胶……不,橡皮在前年的时候,伦敦交易市场售价为每磅2先令,而三天前派来的电报说,今天的价格已经是12先令了……”

    孙多森没听完,就略显焦急地打断了刘继业问道:“橡皮的价格、还有橡皮股票的现价我都知道,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

    “荫廷不必心急,听文鹿说下去。”张謇见到孙多森难得地失态,出言相劝。

    “荫廷兄,这笔单子涉及银元千万,我若没有充足理由又怎会如此行事?待我徐徐道来……”

    “伦敦交易市场上,橡皮的期货在两年内售价上涨了6倍,而橡皮股票多则上涨了14倍、少也有7倍。至于上海,去年开始跟进,橡皮股票价格普遍上涨十倍左右。”

    孙多森嘴唇动了动,还是忍了下来。

    “那么橡皮为何会涨的那么快呢?”刘继业问了一句。

    “当初文鹿你说服我们投资橡皮股票时就说过了,因为随着工业化、随着美国和英国大量的轮胎使用橡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橡皮的价格必然伴随需求增加……”孙多森顿了顿,语气有些变化,缓和了下来:“也多亏是你的先见之明,我们三联集团当初投入了一百六十万银元,如今在伦敦和上海的股票价值已经达到一千七百多万银元了……”

    “只是既然有需求,为什么要卖掉?放着让它涨不是更好嘛?”

    “荫廷兄,世间哪有东西会永远不跌的?”

    孙多森愣了一下,迟疑道:“文鹿是说……橡皮可能会跌?”

    早在1908下半年的时候,刘继业便联合张謇和孙多森开始投资橡皮股票。三人初期筹集了大约六十多万银元后,直接将钱存入汇丰银行的户头,投入伦敦股票交易所,当时他们的平均成本是每股2先令。

    待1909年初橡皮股票开始上扬时,三联集团又及时跟进,投入了一百万银元下去。此后伦敦的橡皮股票价格就开始飞升,并且带动了上海的股市。至1910年2月时,一年时间,三联集团在伦敦与上海共获利一千七百六十万银元,真的可称得上是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除了以三联集团的资金投资外,三人各自或多或少也用个人财产去追加了不少。张謇估计前后投入了三十八万银元,而刘继业则几乎是赌身家地四处拆借投入了八十六万银元。虽然在1909年下半年刘继业由于流动资金短缺而被迫在最高点之前抛售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股票,但是最终个人利润亦达到了六百三十余万银元。

    一年时间,超过十倍的利润,除了让张謇和孙多森深为佩服刘继业、并且对其态度非常亲切,自承欠了一份厚厚的人情之外,也让他们心中的贪欲开始膨胀。

    原本只觉得赚了三倍就可以抛售了,没想到赚了十倍后,反而得陇望蜀,想再接再厉弄个十五倍再说。

    因此孙多森在得知刘继业居然已经在一个星期前开始抛售自己私人股票,并且在昨天全部套现,同时还提出将三联集团所持有的股票分批套现,他自然震惊了。

    自1910年初,由于三联集团开始高速扩张其银行业以及轻工业,为了资金周转已经从伦敦卖了八分之一一百多万银元的股票,但是如今依然还掌握价值一千五百万的橡皮股票。

    “没错!”刘继业重重地颌首,继续道:“价格高到这个地步,已经完全超出了合理范畴。没错,橡皮确实因为需求的原因上涨,但是价格翻十倍,却是与投机商人分不开干系……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橡皮从种植到生产中间的时间差:从1908年橡皮价格上涨,各地种植公司开始种植橡皮,到能够大规模开采橡皮需要时间。正是因为这两年内产量跟不上需求,橡皮价格才能够有上涨的基础。”

    “但是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了,南洋许多橡皮种植园的橡皮树也基本上分批成熟……不出意外,半年内,世界的橡皮产量因为新近成熟的这些橡皮树必然要翻一番!而且产量只会越来越多!荫廷你说,橡皮价格又怎能不跌?”

    孙多森听得愣住了,脸上阴晴不定,内心确实觉得刘继业说的有道理。

    当然,也是因为当初刘继业强烈建议投资橡皮股票的先见之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得孙多森下意识地对刘继业的话语就要多看重几分。

    刘继业身子朝前倾,将茶几上的一个小册子往孙多森推了推。

    “这是……?”孙多森看了看刘继业,旁边的张謇却出声道:“这是南洋各地近两年来的橡皮产量。”

    孙多森听后没有犹豫,动作敏捷地翻开册子,边看数字边听一旁张謇说道:“也亏文鹿有心,半年前就派人到南洋收集资料……若非文鹿,老夫还真是料不到这橡皮种植的规模居然到了这个地步。”

    “光是暹罗一地,1905年时橡皮种植还不过三万公顷……而去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变成十万公顷了。”

    “而菲律宾、汶莱、荷属东南亚等地的橡皮种植规模也扩张了三倍左右……这个数据是老夫委托了槟榔屿李家友人帮助确认的;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弄出来。”

    随着张謇将数据中的数字一一报出,孙多森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果真如此!?”

    将数据扔到一旁,孙多森已经完全确信了。尤其是在张謇和刘继业都拿出了各自私人已经将橡皮股份全部抛售的事实。

    “若这橡皮后面真的是暴跌,我又要欠文鹿你一个人情了。”

    孙多森轻轻叹了口气。

    。。。
………………………………

第247章 橡皮(中)

    第二百四十八章橡皮(中)

    三天后,孙多森、刘继业与张謇便从苏州去了上海。

    个人买进的橡皮股票由各人各自处理,但是三联集团旗下所掌控的,如今价值高达上千万银元的股票,却需要三名大佬一起处理了。

    而且在苏州的私人会议上,三人虽然达成了抛售橡皮股票的一致意见,但是三联集团毕竟是股份公司;刘继业、张謇和孙多森三大巨头加起来占了集团78%的股份,但是也还有不少其他小股东。虽然平常集团业务直接由三大股东控制的董事局进行;但是抛售如此多金额的股票,至少正在形式上还是要与股东们通报一声的。

    此外,如此大规模地抛售股票,如何操作、分几个步骤进行、抽取出来的资金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详细的规划。大势和大局由三人负责,而这种细节的规划就不是他们在黑暗房间里能够私下决定的,必须要借助手下一干人才。

    同时,刘继业也提出抛售股票同时必须考虑到市场因此产生的波动;若是一下子将手中股票全部抛售,万一提前引起市场恐慌,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这种抛售还必须分批进行,所谓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除了伦敦之外,三联集团在上海的股市上也有数额在二百余万银元的股票,这些也需要倒出来。

    本来刘继业去上海还有一层目的是见一见美国梅隆银行的代表,商讨其入股三联集团的事项。不过现如今三联集团即将因抛售股票而资金富余时,至少在张謇看来美国人的投资就无甚必要了。

    前几年拒美运动才过去,再加上近几年全国各界普遍提倡购买国货,中国人总归对洋人进入中国市场抱有几分警惕,基本上都持着能不用外资就尽量不用外资的态度。

    只是与张謇不同,刘继业深知资本家是不分国界;对引入外资并不像清末的中国人那般抵触。或许在张謇看来一千多万银元已经能干太多事情了,但刘继业却深知这点钱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

    想要尽早地打下一个工业的底子,钱是永远不够用的;无论哪方的资金刘继业都不愿错过。

    就算现在暂时确实用不到美国的资本,但是后面快速扩张时、流动资金变成大规模投资后,终究还是会需要到新的资金来源。而且若是能够与梅隆银行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对三联集团、乃至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刘继业、张謇和孙多森三人在苏州乘坐沪宁铁路的头等舱到了上海,路上又大致敲定了这笔资金的用途;拿出其中四百五十万银元来扩大马鞍山制铁厂的规模,同时大力开发淮南煤矿,并且准备修建一条长达八十英里的支线铁路,将煤矿与京宁铁路主干线连起来。这些投资都完成后,预计马鞍山制铁厂的钢材成本能降低个三分之一、产量扩大一倍多,达到八万三千多吨。

    此外,淮南煤矿产出的煤不单可以供应马鞍山制铁厂,还能够通过连接京宁铁路后销售至全国各地。

    别看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炭的国家,但是1910年的中国85%的煤炭却要靠进口。土法开采的煤矿数量少、成本高,反而竞争不过不远万里从大洋运过来的洋煤。

    而刘继业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通过派人前往各地考察,发现少数中国本土的,如开平煤矿、萍乡煤矿这等采用现代工业生产出的优质煤矿基本上是供不应求,每年的利润可观,其中商机还是很明显的。

    在刘继业把数据摆出来后,很快就说服了已经对刘继业的商机嗅觉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孙多森和张謇。

    除了在重工业投入四百多万银元之外,张謇主张拿出二百三十万银元向江南制造局追加七艘货轮的订单,缓解他旗下大生航运日益紧张的运输负担。

    目前三家虽然在三联集团有着广泛合作,但是各自也有着私人的产业。有的产业与三联集团有合作,比如张謇旗下的大生航运就承担起了马鞍山制铁厂运输的业务。

    但更多的还是互不侵犯,比如张謇在南通的纱厂、孙多森在上海的面粉厂、刘继业的顺丰面粉厂等。

    然而由于三联银行的原因,众人的个人名下产业的资金、金融业务又都是通过三联银行进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无法分割的利益共同体。

    有意无意地,孙多森与张謇,以及他们背后南通和安徽、扬州一代的富商大家已被间接地绑上了刘继业的战车之上。

    这个情况虽然是刘继业非常乐见的,他却并不打算止步于此,而是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大商家引入自己的圈子,在大乱来临之前增强己方的实力。

    尤其是在上海财力最雄厚,并且基本上主导了上海金融界的浙江商帮。

    因此刘继业在抵达上海后先是与长期负责刘家业务的堂哥刘继嗣见了一面,花了一天时间把大小事务都安排妥当后,第二天便去了虞和德的家里。

    当初南洋劝业会开幕时,一同参加的虞和德就曾与刘继业有过交流,当时便约好了刘继业至上海后再来拜访。因此刘继业虽然没有带帖,又只提前一天打招呼,但是虞和德得知其到来后依然非常客气。

    “金陵一别两月,没想到洽卿富态了不少啊。”

    进门后刘继业一边除去大衣,一边开玩笑。

    刘继业与虞和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度是好友、又一度成了寇仇,颇多戏剧性的变化。

    最早与虞和德见面,差不多是两年前三联集团成立前后。那时两人关系不错,也有一些生意上的往来。而且因为虞和德被陈其美拉入了同盟会,组织起半革命性质的商团,因此与刘继业算半个盟友的关系。

    然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尤其是东南大起义,使虞和德一如其他革命者那般深恼刘继业的‘不作为’,亲密大不如前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虞和德都与刘继业断了往来,连带着因此与原本关系不错的张謇也淡了下来。

    不过大家终归是同处江浙沪的商绅,抬头不见低头见,慢慢上大家也就恢复了些联系。

    刘继业为了示好虞和德,特意拜托与其相熟的另一宁波商帮大佬,同时也是上海商会的协理周晋镳相约,在半年前赶赴上海与之会面。

    除了介绍虞和德关注橡皮股票之外,刘继业也主动示好地邀请虞和德私人入股三联集团下的银行,并且主动增进了三联银行与虞和德参与创办的四明银行的业务。

    彼时会面,刘继业主动聊及银行业,借着三联银行在短短两年就迅速扩张的成果与虞和德好好讨论了数个小时的专业问题。此间刘继业在与虞和德交流的同时又提出不少新颖的想法,比如一元即可开户、大力吸收普通民众的储蓄等等。

    虞和德在爱国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尤其大买办出身、见识多了洋人银行的门道后,更是对金融业充满了兴趣。本来他就与柏文蔚、陈其美等热血青年有所不同,远比这些人更为务实。

    东南大起义后,刘继业坐拥江苏南部最有实力的革命团体,同时也逐渐在上海商界有了影响力,是虞和德不愿得罪的任务。这样的人物既然也主动表示出了友好的姿态,虞和德也没有必要让自己内心的一点不痛快扰乱其务实的判断。

    大家关系缓和了之后,尤其是虞和德听了刘继业的话,通过其自身在几个洋行的关系去伦敦购入橡皮股票,算是赶上了暴涨的尾巴,身家因刘继业而涨了两倍,自然跟其亲近了许多。

    两人一边互开玩笑地入了客厅,虞和德知道刘继业爱喝绿茶,吩咐仆人下去准备,然后便说道:“听了文鹿的话,我已在三天前将伦敦一百八十万英镑的股票全部抛售了、现在也就是上海还有二十多万银元的股票……文鹿觉得什么时候出手?”

    此前刘继业准备抛售股票时,也专程派了人去通知虞和德,对方相比孙多森反而更信任刘继业的判断,很快就抛售了干净,平安落地。

    刘继业此次来虞和德家,一方面是通过股票来拉近两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却还有一个目的……

    “洽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