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时代1902-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质上,载沣心性还是一个摆脱不了纨绔子弟的范畴;只是相比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多了些许进取心罢了。

    或许也是这种性格让慈禧选择了他作为大清国的下一个掌舵手;至少慈禧不必担心载沣有胆子在自己百年后抹黑或者翻案。

    不过虽然局势很明朗,但是载沣依然知道大势尚未全定……慈禧太后西去之后,摆在他面前的任务近的还有如何与光绪的皇后,自己的兄嫂相处;远的更有新政和立宪的走向、满人与汉臣之间的关系、以及那袁世凯……

    在屋子里歇息了一刻钟后,载沣便重新戴上顶戴,大步离开了房间。

    来的时候是紧张、出去的时候,却充满了自信。

    当天下午,慈禧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袁世凯、庆亲王和世续等人一干朝中重臣,商议立嗣。虽名为商议,但实际上在场众人内心都明白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决断、因此大家只是默默地听着病榻旁的总管太监李莲英唱读太后意思,床上的叶赫那拉氏则有气无力地点头。

    靠着张之洞跪在床前的袁世凯默默地聆听着慈禧的旨意,心中明了大清的天要变了。

    五天后,北京传出了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息;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前后在两天内驾崩;慈禧于1908年7月3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

    依慈禧太后遗命,大清皇位由时年三岁的醇亲王世子爱新觉罗?溥仪即位,改年号为宣统。光绪帝皇后被尊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由隆裕太后抚养宣统帝。

    宣统帝生父,军机大臣、醇亲王载沣任监国摄政王,与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共同执掌朝政大权。

    。。。
………………………………

第198章 崩(下)

    第一百九十八章崩(下)

    慈禧的死讯当天就通过电报传遍全国各地,第二天中国各大报纸便争先报道,不日便传入了江宁。

    才从家中回到第十七协总部,刘继业路过几个参谋依次打招呼后,进了办公室前吩咐门外的张小顺不让任何人进来。入内,除去军帽,人直接倒在办公室内的靠椅上,揉着肿胀的太阳穴闭目养神。

    方才在家中与父亲就慈禧太后与光绪驾崩一事商讨了很久,就算是对立宪抱着坚定信心的父亲,也开始担心新近接管大清国的摄政王载沣有无能力、有无决心、有无意愿继续推行新政了。

    “二十五岁的小王爷,当军机大臣不过半年,就要执掌天下……还立了个三岁的娃娃做皇上……唉,实在是胡闹啊!”在与刘继业商讨中,刘寿昌多次表露出自己的担忧、更是不满朝廷让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政治经验、还是王府大院长大的年轻人接管如此庞大的国家。

    经过甲午、庚子等无数胡闹,再加上民智已开,西风渐起,江浙一带的上层士绅们对皇权早就没有了康熙、乾隆朝那时的敬畏。再加上最近立宪的呼喊愈发浩大,皇权早就不再那么恐怖了。私底下,刘寿昌不止一次的指点政事;这种转变跟1902年的他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江浙、不,全国的士绅们都愈发的自信、愈发的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要效仿西方的士绅一样,参与到国家的决策当中。

    刘继业从他的生意伙伴张謇处得知,他们已经准备等慈禧下葬后,就发起全国性的‘速开国会’运动,争取借助当前立宪运动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支持、也逼着朝廷做出更多让步,加速新政和立宪的进程!

    不过再多的准备也掩饰不了士绅们对政局的担忧和紧张;刘寿昌与刘继业也聊到了如果新的摄政王不打算再立宪怎办?

    “箭在弦上,若是摄政王不愿,我们士绅必不干休,就发起全国性的大罢工、罢市、抗捐、抗租、抗税,逼着他开国会!”就算是一向温和儒雅的刘寿昌,在对刘继业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也带着些许的狰狞表情。

    这就是新政和立宪的双刃剑……刘继业还记得当初刚穿越那会儿,父亲对朝政还是颇为忌讳,对皇帝和太后私底下的言辞也很是尊敬,对政治甚至有些敬而远之。再看现在,立宪运动和议会主义的数年熏陶下来,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已自认为对国家有话语权甚至决定权了。

    不过这些都与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刘继业没有太大关系;他之所以大脑发胀的,却是别的原因。

    光复会预谋的革命、慈禧与光绪的突然驾崩、太湖秋操在即、新上任第十七协如何整合部队,最近许多事情压的刘继业几乎喘不过气来,偏偏大部分事情还找不到人商量只能自行思考。

    光绪和慈禧的忽然逝世、一向与袁世凯不对付的载沣儿子溥仪成了儿皇帝、他自己则成了总掌朝政的摄政王,这对于刘继业目前的政治靠山袁世凯绝非好事。

    在刘继业后世已经有些模糊的印象中,历史上的袁世凯似乎曾经被朝廷罢免职务赶回老家……虽然不能确定此事是否依然会上演,但是从刘继业的角度看,可能性是很大的!

    虽然袁世凯的失势对自己并无直接影响,但是之后的一些事情就不是那么容易发展了……一开始刘继业是如此想的,但是后来他反而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遇,这个暂且不去考虑。

    太湖秋操和整合第十七协都不是燃眉之急,还可以先放一放。

    关键是光复会!

    原本他们计划在11月慈禧大寿的时候发动大起义,若是这样的话还给刘继业留出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准备,届时无论怎样都能安然面对,因此一开始刘继业并没有太过紧张。

    但是现在慈禧忽然去世,自然完全打乱了光复会的计划;原本11月才会发生的大起义顿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究竟秋瑾和徐锡麟他们是维持原计划,还是等到11月再起义、还是决定更改计划临时起义?亦或是……乘太湖秋操的时候,乘清廷兵力空虚之时,再发动?

    信息量的缺乏让刘继业很难做出判断。

    原本还没有与赵声决裂之前,同盟会乃至华东的大部分革命动向刘继业都能掌握到,但是随着林述庆事件的发生、文学社与岳王会关系形同分裂,跟同盟会江苏分会的关系也迅速冷淡,刘继业之后掌握的消息总是慢上几拍。

    在上海与陈其美会面的时候,刘继业就知道无论是光复会、东京同盟会还是自己对彼此三方都是有着提防的;这种情况下光复会决议的最高层是不可能把决策结果第一时间通知自己……

    万一等到光复会做出了临时起义的决定,再通知自己……甚至根本来不及通知就热血冲脑地仓促发动起义,届时的自己又该如何?是响应起义、是如萍浏醴那般保持中立、还是……?

    关键是,现在发动革命起义能成功吗?

    无论是东京的同盟会,还是江浙的光复会、或者地方性的革命组织如岳王会,他们在思考、在组织发动革命的时候很少经过深思熟虑,要么持着乐观主义认为只要占领了一城一地,革命之火就能就此燎原,要么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试图以革命来鼓舞士气、让更多人加入到革命之中、唤醒沉睡的民众。

    但是对于志向远不止单纯推翻满清的刘继业而言,他就必须考虑更多的事情了。

    革命的时机成熟吗?以自己的实力能拿下江宁吗?拿下了江宁后,如何抵御满清必然的攻击?

    短时间这么多思索,强烈的用脑让刘继业头微微发痛。他从靠椅上站起,刚准备去倒水时,忽然听到门外张小顺的声音。

    “协统说了在休息,还请参谋官稍后再来……”

    刘继业动作停顿了片刻,将脑海中的思考暂时清空,朝着门口喊了一声:“没事了,是圣逸吗?进来吧。”

    房门被打开,出乎刘继业意料,第十七协正参谋官沈同午身后还跟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才在上海见过面的蒋方震!

    “这位是陆军部派来,留日士官、留德深造的浙江蒋方震,将担任第三十四标标副。”对于如此闻名的学长,沈同午自然是知道的,见过几次也确信此人与刘继业认识,不过在长官刘继业面前,他还是一贯的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我与百里在东京时便是同学,也是至交!”刘继业笑着上前相迎,沈同午脸上出现了细微的变化,看着二人打招呼,下一刻神色便恢复了正常。说了声还有军务要处理后,沈同午便移步离开了。

    门被重新关上,刘继业将蒋方震迎入座位,笑道:“百里来的正是时候!”

    “文鹿是为太后山陵崩发愁、还是为秋操一事呢?”蒋方震笑眯眯地看着刘继业,顺手接过对方递来的茶水。

    “都有,又都不是……”刘继业于是将光复会准备起义的事情给蒋方震说了一遍;而蒋方震原本还有些开玩笑的心思在听到如此轰动的消息时,也很快淡去、脸上的笑容被凝重所取代。

    “这光复会,可与文鹿有龃龉?”蒋方震很明锐地捕捉到了光复会的安排有问题。

    “然也。”刘继业大致地将林述庆事件的前后解释了一遍。

    蒋方震听完后沉思片刻道:“我是浙人,与陶成章相熟也说过话,而且你我当初在东京之好友百器(蒋尊簋)与秋瑾关系也不错,或许可从此处入手?”

    刘继业抚摸着额头道:“若能缓和两方的关系,当然是最好的。不过作为**的文学社,我们还是必须先做好各方准备……我打算明天在第三十四标里召集文学社执行委会议,届时百里你也参加吧,也顺便让你见一见革命同志。”

    “就是文鹿在上海时提到的执行委?跟当初咱们的青军会很像嘛!”蒋方震笑了笑,补充道:“也好!正好也渐渐允亮、闰农、展羽他们。东京一别,也有数年没见了!”

    刘继业哈哈笑道:“那是!百里不知,当初在东京院子里,我们青军会一群同学玩的篮球,已经被我推广全标了!现在整个第三十四标就没有哪个人不爱打篮球,天天都能听到皮球声音!而且闰农技术突飞猛进,恐怕你俩再较量就不是其对手了!”

    “当真?”蒋方震听的心里痒痒的。他在德国留学三年就几乎再也没碰过篮球,想起当初包括蔡锷在内的一群人在刘继业距离陆士学校不远的家里小院子打球,一时陷入怀念中。

    才回过神来,就看到刘继业从柜子里端了一个盘子出来,却听其取笑道:“这是上好的葵花瓜子,特地为百里你准备的!”

    “还是文鹿懂我啊!”蒋方震双眼一亮,手边伸了过去。

    。。。
………………………………

第199章 革命时机

    第一百九十九章革命时机

    第二天下午,刘继业便领着蒋方震进入第三十四标司令部,一进门遇到了正低头看文件的丁鸿飞。他抬起头,正好看到蒋方震的身影,一张冷脸顿时显现出惊讶和喜色,把文件一收,脸上露出些许笑容。

    “百里从德国回来啦?”

    “真是许久不见了,展羽。”

    丁鸿飞点了点头,笑容收了收:“继任标副的就是你吧。”

    蒋方震笑而不答,丁鸿飞顿了顿,迈出步伐道:“以后就多多指教了!”路过蒋方震的时候,轻轻拍了拍其肩膀。

    “展羽还是当初那个性格啊。”待丁鸿飞消失后,蒋方震如此感叹道。

    “第三十四标的训练都是由他安排的,一丝不苟。”刘继业对长期担任自己参谋官的丁鸿飞评价还是很高的。

    “这我信。”

    ############################################

    召开执行委会议前,刘继业先将自己的心腹聚集起来,包括即将卸任第三十四标标统职务,担任第十七协协副的张孝准、即将接任标统的王光照、副参谋官兼执法官的方振武、一等参谋兼军需官吴忠信、第一营管带徐立由,以及接替王光照担任第三十四标标副的蒋方震。

    七人围坐在一间会议室内,门外则有亲卫副官朴由贤亲自带领着张小顺和张大顺看守。

    与蒋方震相熟的张孝准等人见了面自然是握手拥抱、寒暄了一阵,而其余第一次见面的方振武和吴忠信和徐立由也尽量表现的热情。倒是蒋方震算他们的新来的同志、还是革命前辈,这个等以后再慢慢考虑。

    蒋方震性格不错;人虽然不如许崇智那样会耍宝,但是也能开玩笑,因此给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不错的。

    气氛轻松了一会儿后,刘继业便拍手招呼大家坐下。

    众人坐下后,只见刘继业拿出一张纸,交给一旁的张孝准让他看完后依次传递。

    张孝准低头一看,只见纸上四行字,依次是:

    一、革命时机

    二、国家主义

    三、深入基层

    四、三十三标

    纸张在桌上轮了一遍后重新回到刘继业手中,他把纸举了起来,挥舞了两下朗声道:“执行委会议召开之前,有四点要务必须要讨论,也是刚才诸君看到的四点。说的具体点,就是革命与否以及与光复会的关系问题、第二是国家主义补习班问题、第三是如何将革命深入基层问题、第四则是如何将第三十三标引向革命问题。为了团结起见,我们七人最好在这里将几个问题全都商讨出一个方案来,好在执行委中通过。”

    一开始的时候,方振武对在执行委之外还召开这种会议而有点微词,觉得破坏了规矩、孤立了执行委的其他人。不过在刘继业拿出国家主义的精神并非每个执行委员都能接受、以及林述庆事件为理由时,对方就勉强接受了。

    几次会议下来,这种情况成了常态、惯例后,方振武也不再说什么,而是逐步接受了这种改变。

    没有参加会议的执行委员丁鸿飞、祁匡训以及钱云拓三人虽然慢慢也能察觉到什么,但是本身丁鸿飞对权力就没什么兴趣、祁匡训和钱云拓则属于林述庆事件之后才加入的文学社,资历尚浅也不好说什么。

    在大部分人加入到新的权力上层结构中,而未进入的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出反对的声音,这样下来,文学社的这种权力结构就朝着向刘继业本人集中的趋势走去……就如现在,与会众人已经习以为常了。

    先小组讨论、再在执行委投票通过、最后再施行于文学社内,这就是新的三层次权力结构。

    无形中,刘继业已在制度上形成了围绕着自己而成的决策圈子,身为社长所拥有的权力也进一步增加。此刻他坐在主座上,在场的社员无不态度端正,倒让初次接触的蒋方震有些不习惯。

    “首先是革命之情况……”刘继业之前已在上一次的执行委会议上通报过了光复会的大起义准备,因此这次只是简短地解释一遍后,便步入正题……

    “对于我文学社而言,我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两点;第一是革命之时机成熟了没有?第二是与光复会如何相处?就这两点,诸君可有何想法?”

    环顾四周,在场众人都陷入沉思中。刘继业也不着急,一时会议室内就安静了下来。

    良久,身份仅次于刘继业的张孝准抬起头来,见尚无人愿意说话,便起身道:“我有些不成熟想法,与同志诸君分享。”

    组织了一下语言,张孝准这才出声道:“在座诸君皆读过《论革命之必要》一文,当知道其中关于第一阶段之排满革命的步骤;革命之成功绝非暗杀一二人、在大小城市暴动就能成功,而是必须顺应时代大潮。”

    “当世之时代潮流,一曰民族国家、一曰工业社会。旧变新、新革旧,旧势力终将被新势力取代。中国亦终将走向民族国家、走向工业社会,而在此新时代中,无满清之旧政府存身之地!”张孝准简单重复了一遍《论革命之必要》这一在文学社内秘密传播的文章中的内容。

    “而国家主义革命,是顺应了时代的大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推翻满清之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我等革命是顺大势而为,今日之时机,就我个人所见……还未到。”

    “为何?”张孝准自问自答道:“我认为,现在社会之底层百姓尚未到无活路之境界、士绅亦对立宪抱有信心,清廷依然手握北洋六镇重兵,此刻发动起义革命,下得不到百姓之支持、中不得士绅之同情、上又无实力对抗北洋六镇……因此,革命时机未到。”

    “闰农所言甚是!”王光照在一旁颌首,方振武亦露出赞同之意。

    关启平听了后虽然理智上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对还得藏着掖着,始终觉得有些窝囊,此刻稍忍不住就起身问道:“照闰农的说,时机什么时候才到?光复会已经行动了,我们还要忍多久?”

    张孝准不急不慢地看了看刘继业,见其没有说话的打算,于是说道:“文鹿在两个月前就已提出了计划;那就是满清令天下士人失望透顶、公布皇族内阁,自掘坟墓之日,便是革命起义之时!”

    “因此,我认为。”张孝准说道:“革命时机尚不成熟,文学社不应参与光复会起义中;我们应该派人劝阻,希望他们亦能等到正确时机。若不成……则亦应如萍浏醴般置身事外。”

    “确实如此……江宁乃东南重镇,此处有我等势力,时机成熟便可掀起全国之革命浪潮……不应白白浪费,使革命大业受创。”吴忠信亦附言。

    王光照亦颌首道:“我们之目标不单是排满革命,更在革命之后使中国走上工业之道路、强国之路……在当前众人皆睡而吾等独醒之时,更不能白白浪费宝贵力量。”

    关启平看了看四周,不再说话坐了下来。

    刘继业见基本上大家已达成了相当共识,便起身总结道:“我也赞同大家的主张;此时满清的势力依然强大!虽然慈禧死了,但是继任的摄政王载沣尚未作出天怒人怨之事来,大部分士绅对朝廷依旧抱有幻想,袁世凯所领导之北洋六镇也尚未离心离德……此刻确实不是发动革命之成熟时机。”

    “然就我北上之时曾密切关注朝堂之上,也见过袁世凯,从其言行中,他对满人贵胄对汉臣的打压早已不满……虽然现在还是敢怒而不敢言,但载沣上台后必然会更加变本加厉地防范汉臣,只能加深各地督抚、以及领军汉将之离心。”刘继业顿了顿,目光划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大声道:“诸君万勿以为革命时机离我们太远、遥不可及……不!以我所见,两年内局势必将有天翻地覆之变化!”

    “因此我们文学社应该与光复会接触的同时,保持距离。若他们能听进劝阻,暂缓革命……以待更好时机就最好。若不能,一意孤行……我等亦不能盲从。”

    有理有据,再加上刘继业崇高的威望,在场众人就算内心有些许不同意见,也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第一次参加会议的蒋方震大开眼界,实没想到自己的的这个老同学居然会有如此印象力。

    “稳定文学社内的气氛和士气,就交给允亮与叔平(方振武)负责了。”

    “明白了!”王光照与方振武同时站起来,向在场众人敬了军礼。

    “与光复会联络一事,就由百里来负责吧。”刘继业表情严肃地看着蒋方震,这也是他开会时一贯的表情;凡是公事时,从不嘻皮笑脸。

    “明白了,必不会让诸君失望。”蒋方震点头,完了学着刚刚二人的模样站起来,同样行了个军礼。

    事情都安排妥当后,刘继业重新坐下,拿起之前传递的纸张道:“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国家主义补习班之事项了。”

    。。。
………………………………

第200章 论国家

    第二百章论国家

    “……接下来就是国家主义补习班之事项了。”

    刘继业把纸放下,轻咳一声朗声道:“国家主义是我文学社之根本、是主导思想、是我们文学社有别于其他片面追求种族革命之团体的最大区别。正是因为我们不单要推翻满清,更要用国家主义来建设富强之新中国,所以才是顺应时代大势潮流,才是最进步势力!”

    “然而……就算是我们文学社,真正懂得国家主义之精髓的同志依然稀少……除了在座诸君外,大部分同志对国家主义只是一知半解;推翻满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推翻后呢?社会改革、工业化,这点大部分同志都知道……但是如何工业化?社会改革如此复杂之工程,其背后的必要性呢?甚至有许多同志连工业化之必要性都缺乏认识。”

    “国家主义,绝不是推翻满清后再立一个汉人皇帝、也不是空泛不切实际地建立一个美国般的民主共和,而是部分效仿德意志的经验,建立起一个能够支撑中国走向富强之强力国家、能够消除社会之不平等与不公正之正义国家……但是就连这点最基本之基础,也有少部分同志都不了解。”

    刘继业声音严厉,众人听得表情都凝重起来,仔细想来确实大家都没怎么看重理论的东西、荒废许久甚至在思想上出现了退步的迹象。

    “国家主义补习班必须办下去!而且必须吸取教训,加大力度地办下去!”刘继业一拍桌子,发出一声巨响!

    “这点上在座诸君皆有责任、我也需要检讨……我提议,从本周开始,恢复每周一次的军官文化课、课后文学社之社员则留下参加国家主义补习班!在座诸君商量一下,排出半年的课程表来,依次上课……本周与下周的课就暂时定为复习、重温之前的课程……而我与允亮、还有展羽则尽快弄出一套系统性教材出来……有问题吗?”

    众人纷纷摇头。

    “有异议吗?”

    依然没有人说话。

    刘继业点了点头:“那此事就拿到后天的执行委会议上通过吧。”

    在处理第三十四标的工作上,刘继业从一开始就公私分明;私下,可以平易近人,可以与众人打骂开玩笑,但是在公事上却绝不含糊、公事公办。

    此刻刘继业少有地表露出强硬又严格的态度,众人皆凛然。

    “闰农,你就费心负责

    一下课程表吧。”

    张孝准表情认真地敬礼。

    “第二个问题提处理完了,下面就是关于我文学社深入基层的事情。”

    “礼卿(吴忠信),你来说一下文学社目前的社员近况。”

    吴忠信没想到刘继业会点名让自己说,一时有些惊讶,站起来后有些犹豫地问道:“文鹿是需要听哪方面的情况?”

    每个执行委员都有负责的工作;方振武是负责军纪和社章、王光照负责检查和保密、关启平负责组织社内活动、张孝准负责日常管理、徐立由负责入社考核、吴忠信负责财务,而不在场的丁鸿飞和祁匡训则依次负责思想宣传、只有钱云拓新进未久还未分配到具体分管任务,处于打杂状态。

    因此让吴忠信对其不熟悉的方面去讲,自然会让其有些困惑。

    “无妨、礼卿你就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说说我们社员的精气神、士气如何、最近活动办是哪方面、还有就是……社员的关系怎样,有无矛盾?最后……就是社员中军衔不同者……比如队官和哨长之间能否兄弟相处?”

    吴忠信愣了片刻,反应过来后倒是把信息都记下了。

    他组织了一下语句,考虑了措辞,在众人瞩目之下缓缓开口道:“忠信浅见,我们社里……得益于叔平(方振武)与允亮之公平处事,虽社员间偶有小矛盾亦能得到化解。由于每周总有二到三次活动,因此大家相处久了,又多是志气相合,基本上能做到精诚团结。”

    “至于军衔不同者……”吴忠信看了看身旁的关启平,语气变慢道:“虽是上下级,但大家都还……”

    “礼卿!请大胆说出来!”

    刘继业忽然一喝让心中犹豫的吴忠信心头一震,看到迎面而来的目光,心里顿时绝了不愿得罪人、和稀泥的想法。他神色一凝,老老实实汇报道:“是……!不同军衔者在我社内,还是有些隔阂的!基本上,大家还是与军衔相近者相处,除了执行委之外,管带与管带及参谋、队官与队官及二等参谋、哨长与哨长及各司员等等……这便是我文学社之状态。”

    吴忠信说完,场面顿时陷入寂静中。

    张孝准见站着的刘继业表情凝重,似乎就要说什么,而众人皆忐忑,怕气氛坏了,急忙站起来打哈哈道:“我得说句公道话;非是我们高级军官不愿与之接触,我们绝无冷脸对过同志……毕竟,大家都是革命同志……”

    刘继业静静地听张孝准说完,这才张口道:“闰农,此事不怪任何人……虽有遗憾之处,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文鹿你这么认为就好……”张孝准松了口气,这才重新坐下。

    “然我们文学社不应只局限于军官中……第三十四标之士官、乃至普通士兵皆是我们需要争取的对象。”

    关启平不经意间动了动,张孝准和方振武脸上则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国家主义要求我等动员全社会的全部力量、全部阶层;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匠、还是军人、还是士绅、还是实业家,都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单就我第三十四标而言,无论是我们军官、还是士官、还是广大士兵,都必须成为国家主义之坚定基础,缺一不可!”

    “现在文学社基本已覆盖大部分军官,这点很好、能有此成绩诸位功不可没!但是,却不能因此而自满……还有过百士官、上千的士兵没有发动,没有动员起来!光靠任何一方势力想要完成复兴中国是不可能的、同样,想将我第三十四标打造成革命之军队,亦必须将上下皆发动起来!而这发动,单靠向士兵灌输一些进步的思想是不够,必须要将部分进步人士吸收入我文学社来,才能真正影响到最基层!”

    刘继业的话在理,在场众人无一能够反驳。虽然也有人,比如关启平对要和一群泥腿子称兄道弟、称作同志而感到心中不快,但是一来刘继业威望太高、二来这也符合主义的理论要求。因此最后关启平嘴巴张了张,还是没有出声。

    刘继业将在场每一个人的表情都收入眼中,知道这项立案虽然可能有人不舒服,但是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影响,因此通过自然在常理之中。不过会后还是要做一些思想工作的,尤其是心高气傲的关启平。

    脑海中想着,刘继业嘴上也不慢,见众人无反对意见,看了看正前方的吴忠信道:“我提议由允亮与礼卿负责,考察当前士官与士兵中最有声望、同时也心向革命之辈,经过仔细考核后吸收入我等文学社来。暂定名额……士官十人、士兵五人……这是第一步、之后再慢慢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