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技师-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块儿用盒子装起来的金属锭,投入了炉火之中。
为了让金属锭快速融化,李牧还花了两千贯钱,从系统商店买了两份‘锻造催化剂’扔了进去。炉温瞬间升高,金属锭也融化了。
这块金属锭,是李牧为李重义打造铠甲的时候,剩下的一小块儿。合金中掺入了陨铁等物,不容易获得。但剩下的这块儿又太小了,打造什么都好像不够用,李牧也就没有使用,放在盒子里保存了起来。
今天遇到这伙杀手,让李牧意识到,必须得有自保的能力。内功,他不打算再练旁人的。练过了乾坤大挪移,让他掌握到了一些诀窍,对自创内功,也多了几分信心,只是这招式不好办,他没有一点儿的基础,凭空想招式,实在是太难了些。
但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么?当不了近战,当远程就好了啊!让敌人近不了身,问题不也能解决么?
远程英雄……
李牧想到了一样东西,他现在就要打造这件东西。合金融化之后,在铁锤的捶打之下,变成了一个个长三寸七分的铁胎,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把。十二条铁胎,在李牧的铁锤下变换着形态,最终定型为一把飞刀的模样。
滋啦——
两个时辰之后,淬火的声音响起,李牧把飞刀从水中捞起来。拿在手里端详着,三寸七分,刀柄处有一个‘李’字,他试着把自己的真气灌注在飞刀上,刀尖隐隐逼出一丝刀锋之气,夜色之中,竟然长达六七寸许,长了约一倍有余。
李牧转过身,看向了西北数十米外的廊檐。
“着!”
一声轻喝,也未见他如何出手,他手中的飞刀已经消失不见。夜色之中,银芒闪过的速度,几乎肉眼不可及,再看廊檐之上,多了一个孔洞,李牧扔出去的飞刀,竟在电光火石之间,穿透了尺许宽的檐柱,钉在了后头的假山石上。
若这是一个人,少不得要多出一个两面见光的窟窿来。
“这不就成了?”
李牧如法炮制,做好了十二把飞刀,每六把配一个皮套。
“小李飞刀再现江湖,一次就是十二把,老子还就不信了,你们每次都能来十几二十个!”
李牧咬牙切齿,把两个皮套,一个系在手臂,一个系在腿上,试了试都还方便拿取,满意地笑了。
熄灭了炉火,李牧回到屋里,白巧巧已经睡熟了,他怕自己钻进被窝带来冷风凉着她了,便隔着被子,躺在了她的身边。侧过身,看着白巧巧睡着的模样,李牧忽然想起李知恩在的时候,他们三个大被而眠的荒唐事儿,那时候,还真是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
也不知道知恩怎么样了。
李牧喃喃地念叨,闭上眼睛,看到系统里代表胖达的道标石,心中又在犹豫,要不要去找王鸥。还有远在高昌,等着自己消息的张天爱,欠的这些情债,也不知道最后自己会不会负了她们。
还有眼前洛阳的事儿,没了李世民的庇护,在洛阳城如何打开局面,成了他目前面对的首要问题。洛阳城与长安不同,这里没有皇帝,也没有朝堂,权势的掣肘没有那么大,而且此地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格局,想要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得有破局之法才行。
这就比较让人头疼了。
在长安的时候,有皇权在头上,李牧仗着李世民的庇护,可以随心所欲,且有利益牵引,令人趋之若鹜。但是如今到了洛阳,洛阳的各大势力,原本就是与他作对的势力,他们摆出来的姿态是,我宁愿不要利益,也不跟你李牧来往。
有利益,人家不要,如之奈何?
李牧思来想去,这件事儿,如果他不选择低头,就还只能是从李世民那儿打打主意了。但无论是低头,还是从李世民那儿打主意,都不是李牧想要的。上赶着没有好买卖,他向卢、郑、崔三家低头,没有好买卖,他回头去找李世民,也显得自己没本事,得想个办法,让他们先找自己才行。
李牧琢磨了到了天快亮的时候才昏沉入睡,办法倒是想到了两个,却还是不知道能不能成。一觉睡到了晌午,醒来的时候,白巧巧早就已经起床了,李牧从屋子出来,想找点吃的,却听见院子里有人在说话,声音还有那么点儿熟悉,他顺着声音瞧过去,只见一个倜傥的公子,正在跟自己的老婆聊天,俩人还有说有笑的。
李牧登时大怒,他大步流星地走过去,一把搭在这位公子的肩膀上,用力往后一带,扬起手便要打下去。白巧巧见状,赶忙拉住他,道:“夫君,你别打他!”
“哎呀,你还护着他?”李牧更生气了,他倒不是怀疑白巧巧和这公子有什么,就是单纯地看到有人跟自己老婆有说有笑,心里吃味不爽。
“他是——”没等白巧巧说出口,这公子叫道:“恩师,你看看我是谁?”
“恩师?我呸,老子哪有你这样的徒弟——”李牧又要打,忽然手停在半空,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眼前这位少年,依稀从眉眼间,看出了一点点熟悉。
“你、你是李泰?”
少年公子笑了起来:“正是我呀,大哥,恩师,怎么样,认不出来了吧,我减肥成功啦!”
………………………………
第714章 挖个坑
“这年头胖子减肥都是这么快的么?这要是拍电视剧,难道要找俩演员换着来?”
县衙大堂落座,李牧打量着李泰,要不是声音还有点熟悉,他都要怀疑是不是一个人了。
瘦下来的李泰,眉宇之间和李世民非常相似,比之李承乾要更像李世民三分。李承乾虽然好武,但他的长相,却偏柔一点儿,像长孙皇后更多些。
李牧忽然想到了些什么,问道:“青雀,你自离开长安,回去过么?”
“没有呀。”李泰颇有些自得地说道:“我自离开长安,便一次没回去过。我能出来多不容易,回去了,还能再出来么?我怎会那么傻!”
“怪不得——”李牧暗道,若是李泰回去过,他应当知道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儿,也许对自己,不会这般亲近了。他看了眼李泰,有心把事情跟他说一下,但又一想,大人的事儿,跟孩子有啥关系。他却忘了,实际上,他和李泰是同辈人,他这一世的年纪,也没比李泰大多少。
“恩师,学生这里有东西给您看。”李泰从袖子里拿出一卷书,恭敬地递给李牧。他对李牧的称呼很有意思,平时,称呼为大哥,而作学问时,则称呼为‘恩师’。李牧从他称呼的变化,就能大概知道他要说什么事儿。
“这是什么?”李牧接过来,一副认真端详的样儿,李泰看着他的举动,有点愣住,心道恩师果然是与众不同,看书都是倒着看的,直到李牧自己意识到书拿反了,调过来的时候,李泰才发现问题,二人对视一眼,都有点儿尴尬。
其实这也不能怪李牧,李泰这小子,许是为了卖弄学问?这书的蒙皮上,他写了篆书三字。李牧的文化水平,哪里认识篆书,打眼也没看出来,所以才闹出了笑话。
“括地志?”
李牧连蒙带猜,总算是没有认错。
李泰介绍道:“恩师,离开长安后,我并没有一直待在洛阳,恩师曾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头几个月,我可是一直在走。我发现,各地与各地之间,风土人情,物产,古迹,人物,掌故等,全然都不一样。有些郡县,即便相隔只有一座山,山的这头和那头,人的口音竟然也有不同。于是我便想,大唐全国共有十道三百五十八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县,各县的风土,人情,是否也都不一样?朝廷对这些郡县的事情,都掌握吗?若不能掌握,何以管理,谈何治理呢?”
“于是我便使者,以此为纲,想要编著一部能够反映各地地理、物产,人情风貌情况的书,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让朝廷更加了解地方,方便调度管理。这一卷,便是我亲自编纂校订的‘括地志,洛阳卷’,不知能不能行,想先给恩师看一看,若恩师觉得可以,我在奏请父皇推行此事。”
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李牧正愁不知此地的风土人情,李泰便把这东西送来了。他翻开这卷书,果然是包罗万象。山川河流,水陆交通,人文地理,物产古迹,世家门阀,甚至小吃杂耍等,全都有所记录。
李牧想了想,道:“这卷书字数太多了,一时半会能看出什么来,你先留在我这儿,我给你好好看看,有不妥处我给你做个标记,到时候你再改。”
“那可太好了。”李泰喜出望外,他来的时候,根本没抱希望李牧会帮忙,没想到却有了意外之喜,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
李牧把书收起来,对李泰道:“你这是一直闷头修书了?你住哪儿?看你瘦了这么多,吃了不少苦吧?”
“吃苦?”李泰像是没听懂,道:“没有吃苦啊,我一直在修书,不觉得有半点辛苦。住的地方么?我住在自己的府邸,父王赐给我的宅邸,在延康坊。”
啧啧、
李牧心中腹诽,道:“瞧瞧,什么官二代富二代,都不如人家皇二代啊。在长安城,人家有府邸,在洛阳城,人家还有府邸。不过,洛阳城可不比长安,这里没皇帝管,想必李泰的府邸,也没有很大才是。”
思及此处,李牧便道:“你一个人住,终归是不怎么方便,不如搬过来吧,这县衙我看还挺宽敞。”李牧说话的时候,正好白巧巧端茶进来,听见李牧说这话,便对他使眼色。
李牧不解其意,还没等问,就听李泰说道:“大哥,我正要说此事。你们收拾一下,跟我走吧,我的马车就在外头,这县衙太破落了,嫂子还有身孕,没个伺候的人怎么成?我的府邸广大,使唤人也多,到我那儿住,比这里强得多。”
“你那儿……”李牧上下扫了李泰一眼,道:“能多大啊?”
李泰有些不好意思道:“年后,父皇赐我一座大宅,前后约有一坊之地,连同旁边的三百亩潴沼,也都一并赏赐给了我。我着人清淤,挖了一个池塘,还修了堤坝连结,上月才刚刚完工,我忙着修书,都还没去过一次,大哥你想住哪儿,就住哪儿,随便挑的,有的是空院落。”
“……”
李牧眨巴眨巴眼睛,总算是明白白巧巧使眼色的用意了。
这就是最得宠皇子的排面么?
想想在长安城做城管的太子李承乾,李牧忽然觉得,历史上记载李承乾最后选择了造反,也是有理由的。老爹如此的偏心,换老子,老子也造反了。
“大哥,你要是喜欢,我送你也成。”
“不敢要!”李牧一口回绝,道:“不说了,回去找你府上的长史询问一下,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儿,等你知道了,也许就不会想让我过去住了。”
“我都知道呀。”
“什么?”
李泰笑道:“我说,所有的事儿,我都知道。洛阳城也没大哥想得那么消息闭塞,不过我觉着,父皇与大哥之间,肯定没什么大事儿的,父皇离不开大哥,大哥也绝不会是有反心的人,因此,我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
“你可真是乐观……”李牧还没说完话,就听外头有人道:“陛下口谕到,洛阳令李牧接旨。”
李牧让李泰坐着,他则赶紧起身,来到门外,躬身道:“臣李牧接旨。”
“陛下口谕:李牧,朕不日即将加冕天可汗之位,你小子把手头的事儿放一放,回来观礼吧。寿阳侯那边,朕已经打过招呼,他不会追究此事了,你也不要再找他的麻烦,毕竟他是朕的舅父,只当是给朕一点薄面吧。”
传旨太监传完了口谕,赶忙躬身行礼:“洛阳令,陛下的意思,即日启程,您看?”
“即日启程?”李牧听出一点儿门道,他刚刚拖家带口地来到洛阳,李世民就让他回去,若排除李世民就是遛傻小子这个原因之外,那便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长安又出什么事儿了,李世民想让他回去处理。
李牧想了想,道:“着什么急,我这边的事儿还没处理完呢,过几天再说吧。”
小太监赶忙道:“洛阳令还是快启程吧,陛下那边儿,实在是……着急,有点着急。”
“出了什么事儿?你说我有可能就回去了,你要是不说、”李牧
“哎呀。”小太监急得直跺脚,无奈之下,只好附在李牧耳边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是高公公算到李牧不会配合,特意嘱托小太监的办法。
吐蕃王子求娶公主?和亲?
李牧立刻便想到了‘松赞干布’的名字,但转念又一想,好像不太可能,历史上松赞干布求娶的是文成公主,而按如今的情况来说,大唐的公主没有一个超过十岁的,虽然不知道那位文成公主是哪位,但也肯定还是个孩子,怎么成亲啊。
想必,李世民是想回绝的了。只是,他自己不想做这件事,想借自己的手,把这件事搅和黄了。
想的倒是挺美的,换作以前,李牧不会吝啬去帮这个忙,甚至还会乐在其中,但是现在,他可不会去做这种蠢事了。除非,另有所图。
他瞧了瞧传旨太监,道:“小公公有点面生啊,也是高公公的干儿子?在宫里头,是做什么的?”
“回洛阳令的话,奴婢可不敢高攀老祖宗,奴婢不是宫里头的。托您的福,奴婢在东厂公干。”
“东厂啊——”李牧问道:“这次传旨,来了几个人啊?”
“回您的话,厂卫出动是八人一组,这次传旨来了两组,除我之外,还有十六人。”
“求你们帮个忙?”
“不敢言帮,您吩咐就是。”
李牧凑近小太监耳边,说了两句,小太监愣愣地瞧了李牧一眼,颤抖道:“洛阳令,这,小的不敢。”
“你不敢,我就说是你偷的。”
“小的是真不敢啊!”小太监跪在地上,不住地叩头:“求您开恩。”
“开不了,你看着办。”李牧丢下一句话:“你要是不帮忙,那就是你偷的,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可别怪我不给你们高公公面子!”
说罢,李牧回屋去了,只留下小太监一人,欲哭无泪。
……
昨夜,贼人夜袭县衙。洛阳令李牧虽拼死抵抗,却仍是寡不敌众,损伤了数名护卫。刺客虽然已经艰难击退了,但洛阳令李牧却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但受了伤,他手里的尚方宝剑也在打斗中遗失了。正巧,长安来了传旨的厂卫,李牧便把此事报给了东厂的厂卫,厂卫接手了此事,发誓必查出幕后主使之人,哪怕是挨家挨户的搜查,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当日的蛛丝马迹。
消息传到了众人的耳朵里,都只当是李牧为了找回一点面子的说辞,却谁也没有想到,李牧这个损招,带来了多少隐患。而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李牧已经出了洛阳城,与李泰,白巧巧,金晨一起,踏上了回长安城道路。
苏定方被他留在了县衙,没有一起回来。不过此行有李泰的护卫们,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也出不来什么事情。去洛阳时,大包小裹,回来时,轻装简从,速度上自然是要快许多。没几日,便又看到长安城的城墙了。
再回到长安城,李牧的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他没有再回山谷,那里的一切,已经被他送给了李渊,不再是他所有了。他回了京东集,那儿有白闹的宅子,还有凤求凰的店,李牧是东家,住这儿几天也是应当。
舟车劳顿,白巧巧有点儿疲乏了。金晨陪伴她歇息,李牧正想送别李牧,也休息一下,宫里头又派人过来,想让李牧和李泰一道入宫去。
进了宫城,李泰便被立政殿的人叫去,说是长孙皇后想儿子了,想让李泰过去叙话。李牧则是径直被带到了太极宫,李世民已经等候多时了。
“李牧,朕又遇到难处了。”李世民如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客套话,直接把问题摆了出来:“吐蕃王子求婚,绝不可等闲视之。吐蕃兵强马壮,屡屡犯边,上次的事情,便是吐蕃率先发难,随后高句丽,薛延陀等才有学有样的。这件事还没个说法,吐蕃王子突然求婚,朕觉得,这是一次试探。”
李牧没有说话,李世民继续说道;“朕若答应了,恐怕其他国家会效仿,也显得朕软弱可欺。但朕若是不答应,吐蕃就有了借口,到时候他们发兵,朕倒也不是怕了,只是这休养生息的时候,时机非常不对。”
“陛下觉得什么时候时机算对?”
李世民想了想,正色道:“怎么也得秋粮收获之后,朕现在并非无可用之兵,而是苦无粮草。吐蕃地处高原,与之作战,咱们的士卒也是极为不利,因此还得需要一些时候适应,朕已经让牛进达去了松洲早做准备,牛进达老成持重,断然不会让朕失望的。”
“也就是说,陛下是想打了?”
“对!所以,你得帮朕拖!”
………………………………
第715章 交易市场
李牧无奈摊手,道:“陛下,您怎么总想着打仗啊!”
李世民奇怪地反问:“四夷不平,何以平天下?他们挑衅朕,朕若不打,他们能服?”
“能服啊!”
李世民不服气道:“怎么服?靠嘴讲道理他们就怕了?李牧,你也上过战场,岂不知道,战场厮杀是没道理可讲的?”
“臣知道。”李牧不疾不徐,道:“陛下,臣并非不支持陛下打仗,只是觉得,如果事情没有到非得打仗的那一步,陛下不应该把打仗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李世民听得蒙了,道:“什么意思?”
“臣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陛下。”李牧看着李世民,认真问道:“陛下觉得,大唐的疆域,足够大了么?”
“这……”李世民没有轻易回答,又问道:“什么意思,你直说。”
“臣觉得已经足够大了,并且臣十分不建议,陛下继续开疆拓土。”
李世民的脸色沉了下来,道:“李牧,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话?建功立业,开疆拓土,古之帝王,哪一个不是这样做的?为何朕不能这样做?”
“陛下,实在是因为,大唐的疆域,已经足够大了。”李牧正色道:“陛下如今应该把精力放在民生上面,等搞好了民生,再开疆拓土也不迟。”
“臣的一点浅见啊,陛下作为皇帝,凭什么稳坐龙椅?难道是凭借武力么?自古以来的明君,没有一个炫耀武力的,谈论的最多的,乃是德行二字。”
“普通人的德行,孝、信、二者能有其一便足可称道。为臣者的德行,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忠君爱国也算可以了。那么为君者的德行呢?又宽泛了不少,但最基本的只有一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一言可表之,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臣的理解是,君主想做天子,至少要给百姓一口粮食。”
“就拿这吐蕃为例。”李牧拿起桌案上的笔,沾了墨汁,在纸上勾勒出了吐蕃与大唐的交界,对李世民道:“陛下请看,这吐蕃地处高原,气候干冷,常年有雪,道路不便。咱们大唐人刚到那儿的时候,通常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呕吐,眩晕,呼吸不畅,甚至瘴气等等。”
“那里的物产也少,种不了五谷,只能种植青稞,产量少,还不好吃。这样的一个地方,大唐打它干什么呢?把它并入版图?难道,要拿大唐的五谷去养他们?”
“陛下,臣是用做生意的思维来算计这件事儿的。”李牧循循善诱,道:“咱们打仗,可是要花钱的。比方说臣打高昌的时候,为何最后决定要打?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臣计算过,灭掉高昌,卷了他们的国库,陛下这次出兵的钱粮不但能顶上,还有的赚。而多余的钱,可填补他用,这便是一场划算的仗!”
李世民恍然,道:“所以你杀光了鞠氏族人,便是想赖掉这笔钱。”
“对喽!”李牧一副你现在才明白的表情,道:“若鞠氏族人继续管理高昌,这笔钱大唐怎么拿?无论是大义还是私情,陛下都得给人家还回去不是么?”
李世民点头,确实如李牧所说,若鞠氏继续治理高昌,这钱是拿不了的。堂堂天朝上国,抢小国的国库,这像话么?
“跟吐蕃打,则完全与这个情况相反。”
李牧认真道:“代价太大了,打输了,不必说,自然是赔的,打赢了,咱们能得到什么?一样是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打赢了,打输了,都是赔钱,这样的买卖,还做得?”
李世民斟酌许久,拧眉道:“李牧,朕承认,你说得有理,但你也要知道,有些事情,不能以赚赔论。必须做的事情,赔也得做!”
“陛下说得好啊!”李牧摊手道:“前朝炀帝在打高句丽的时候,也如是想。”
李世民瞪眼睛:“你敢把朕比隋炀帝?”
“是陛下要做隋炀帝,臣只是比了一下而已。”李牧正色道:“陛下,您翻一翻史书,天生暴虐的君王有几人呢?便说这炀帝,他年轻的时候,不也是一代明君之相么?只因他后来,只顾着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妄想着把天下的事儿,一下子都做了,这才导致的民不聊生,百姓吃不饱饭了,必然就会造反的!”
“臣是这样想,事情分先后。如今的大唐,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陛下应当做的,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这就如盖房子一样,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房子才能盖成了。等到陛下手里有了本钱,赔本的买卖,做一两回也无妨。但是现在,陛下手里连本钱都没,就去做赔本的买卖,难道说您想把这买卖挑了,不干了?”
李世民想不到反驳的话,急道:“你说的对,朕认同。可是这事儿也不是朕能定的,是朕不想打,就能不打的?前些日子你也看到了,吐蕃陈兵边境,意欲何为,天下皆知。朕不做好准备,难道便等着他们长驱直入么?”
“那自然也是不行的。”
“你也知道不行!说的都是废话!”
“臣觉得,可以想点别的办法。”李牧附耳在李世民耳畔,嘀咕了几句,李世民看着李牧,道:“这能行么?”
“陛下,不试试怎么知道啊?”
“可是你现在不在长安,这——”李世民犹犹豫豫,试探着说道:“要不朕寻个由头,把你再……”
“算了吧。”李牧赶忙打断,道:“臣觉得洛阳挺好的,很有挑战。长安这个伤心地啊,臣是待不下去了。在洛阳没人管着,臣才开心呢。”
“陛下只需要配合一点儿,这些事情,臣一力担了。”
“唉、”李世民忽然叹了口气,道:“李牧啊,朕对不住你啊。你容朕点时间,朕恢复你的爵位如何?”
“君无戏言啊陛下,刚褫夺了几天就恢复,天下人如何看待陛下?”李牧笑了笑,道:“陛下,无所谓的,早晚臣还能立功,到时候陛下再封就是了。”
“好吧。”李世民也没有坚持,确如李牧所说,君无戏言,太过儿戏了,便没了畏惧了。
或许是为了弥补心里的那点儿亏欠吧,李世民让高公公抬他的龙撵,送李牧出宫去。李牧也没客气,坐在李世民的龙撵之上,大摇大摆,招摇过市,这一幕被各方势力尽收眼底,很快各种各样的甚嚣尘上,谣言漫天飞了。
……
翌日,圣旨还是到了。李世民斟酌了一宿,还是觉得,有一些事情,还是非得李牧不可,换了旁人就是不行。他心中固然是防备李牧,也固然是觉得要君无戏言,但是事儿还得做,所以他下了一道圣旨,恢复李牧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职务,并特许他‘异地督办’。也就是说,李牧在洛阳的时候,长安这边的事儿,他也可以管着。
这就有点毫无道理了,但出人意料的是,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跳出来弹劾的。就连李牧的对头们,也都是默许的状态。细想一下,便也不觉奇怪了。
内务府如今说是牵动着大唐的经济脉搏也不为过,各大门阀世家,谁没跟内务府有生意往来?都指望着这口锅做饭呢,谁能不想内务府好呢?李牧管理内务府的时候,各种新式的办法层出不穷,虽说适应起来有些困难吧,但是只要适应了它的规矩,钱是稳赚的。但自打李牧离开长安城,把内务府交给长孙冲这些人之后,他们就只会萧规曹随,几乎没有一点儿新鲜的变化,很多事情,明摆着不合理,他们也没有敢站出来说,就应该怎样办的。
渐渐的,内务府办事儿也刻板了起来,效率大打折扣。
内务府的效率低了,直接影响的便是各门阀世家的钱口袋。李牧若能够重回内务府,这些事情便可得到解决,他们又怎能不愿意呢?若不是拉不下脸来,他们早都想上奏李世民,把李牧请回来了。
李牧回到内务府,无论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谓是‘众望所归’。但也仅限于此了,他们希望李牧帮他们想挣钱的办法,但又不想李牧手里的权柄过重,李世民的安排,正好合适。
李牧没有在意这些,他只是想让自己的行事能够方便一些。圣旨下达的次日,李牧便下令,剥离了内务府中,关于跟突厥贸易的‘指标’,所有突厥的货物交易,都改在了洛阳。并且宣布,成立一个‘洛阳交易市场’。
商贾的鼻子永远都说最灵的,消息传出之后,便有很多人上门来打听。交易他们明白,市场他们也明白,但是交易市场是做什么的,他们就不明白了。交易,一手交钱,一手易物,合适则买卖,不合适就拉倒,这不是天经地义明摆着的事儿么?难道还有什么说法不成?而且还得跑到洛阳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折腾这么大一圈儿,难道有什么猫腻儿不成么?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贿赂了一圈儿之后,这些商贾们,终于在凤求凰的一个老妈子口中,打听到了内幕消息。
所谓交易中心,不是长安城的东西两市。交易中心不买卖货物,而是交易‘股份’和‘期货’。这两个概念,对于长安城的商贾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股份,也就是股。这个概念,不是李牧的‘发明’,很早之前,长安城的商贾们,便有这样合作的,几个人合伙开一个买卖,按股分钱的事儿,很早就是普遍存在的了。只是这东西如何交易,就没人能够想得明白了。
期货,虽然没有听说过,但早前李牧在内务府,为了帮助突厥人而搞的先给钱,后等货的订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期货’二字。其中关于毛皮的订单,已经炒高得超过了原价的三成。也就是说,签下当初那些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