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技师-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哥,在我走之前,一定要教会我啊,这蛋糕太好吃了,再来十碗都吃不够啊。”

    “行,我教给你娘子,让她给你做。”

    “我没娘子!”

    “明天就有了!”李牧嘴角扬起一个弧度,道:“我已经吩咐人去天上人间通知了,明天早上去提亲,中午订婚宴。上元节是个好日子,龙抬头,再合适不过。也不用秦家找钦天监了,我给你算得明明白白,就这么定了。”

    “大哥……”李思文还要央求,想了想,戛然而止,自暴自弃了,道:“行行行,谁让你是我大哥呢,不就是成亲么,成就是了,不过大哥啊。”李思文眼珠一转,道:“你若是让我成亲,那你也得成亲,不能我一个人成,让我一个人,我可不干。”

    李牧往白巧巧那边努努嘴,道:“我不是成亲了么,咋,看不见你嫂子在这儿啊?”

    “小嫂子不还没成呢么、”李思文嘻嘻笑道:“大哥,你若是想让我成亲,那你就跟小嫂子也成亲,咱俩一天办喜事。你要是不答应,我就不办了。可得说明白啊,不是我不成亲,是你不成亲,所以我才不成亲的。”

    李知恩一听这话,顿时喜上眉梢,瞥了一眼李牧,低头扭起了衣角。虽然她跟李思文接触不多,李思文似乎也不把她当回事,但今天,李思文却是怎么看怎么顺眼。

    李牧苦笑道:“你这小子,你成亲,关我什么事……”他看向白巧巧,道:“夫人,别听他瞎说,咱家的事情,还是按照计划进行。”

    “其实也不差这几天,不过就是提前三个月而已,早办晚办都是办,早办了好,省得知恩整日惦记是回事儿。”白巧巧牵起李知恩的手,道:“若是问我呀,我倒是觉得小叔子说得不错。就上元节吧,你说的,龙抬头的好日子。”

    “这……”李牧心道,我信口胡诌的,也能算数?

    但话已至此,而且也确实是拖了很久了。李牧想了想,终于点头道:“行,就这么说定了,上元节,一起办。”

    李思文傻了眼,道:“大哥,真办呐?”

    “真的呀,我跟你闹呢?”

    “办办办!”事已至此,李思文也看出来了,肯定是无从更改了,彻底放弃了抵抗,道:“你是我大哥,你让我成亲,那我就成。不过话可说明白了,陛下旨意上说得明白,总计一个月的探亲假,我这时间可是不够了。还有就是,我没钱,买不起衣裳,请不起锣鼓。你让我成亲,你就得管。”

    “哈哈……”李牧大笑了起来,道:“忘了你早上说的话了?跟我谈钱?你可真是要笑死我,这么跟你说,你哥我啥也没有,穷得就剩下钱了。明天咱们提亲的时候,我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做财大气粗!”

    ……

    翌日。

    一大早,整个京东集就已经热闹了起来。李牧一声令下,白闹儿调度了手底下所有帮闲,一股脑儿地来到京东集帮忙。李牧又去平康坊,叫来了原教坊司的乐师充当鼓乐,这可都是专业的,原本在宫廷演奏的乐师,今日都变身成了锣鼓班子。整个京东集,从头到尾,排成了上百米的长队。

    李思文在一群老妈子的摆布之下,穿上了喜庆的红袍,比李牧与白巧巧成亲那会儿,有过之而无不及。李牧检查了一番,满意地点了点头,跃上高头大马,房遗爱和独孤九二人也骑着马跟随在旁,夹着李思文在中间,队伍浩浩荡荡向翼国公府进发。

    凌晨时分,早派人传了讯息。翼国公府也做了准备,披红挂彩,大开中门。李思文的亲哥哥,带着早就准备好的彩礼等在路口,两伙人合作一处,迎亲的队伍更壮大了。

    李牧也是趁机瞄了一眼,他与白巧巧成亲的时候,由于仓促,都从简,也没太在乎,而且俩人都是马邑小地方出来的,对于聘礼的事情也不了解。今天见了李震为李思文准备的聘礼,这才知道,大唐人成亲的聘礼都是些什么东西。

    第一车是布匹,绫罗绸缎装满一车。

    第二车是器皿,金银、漆器,玉器,满满当当。

    第三车就有点意思了,竟然是一车茶叶,这让李牧有点摸不着门道,茶叶算什么聘礼?这就是他对大唐不够了解了,在这个时代,不是什么人都喝的起茶的,或者说此时的茶道,由于过于繁琐,普通百姓也没那个心情煮茶喝,只有贵族,才会喝茶。这一车茶叶的价值,绝不次于前面那一车金银玉器。

    第四车东西少,但却是活物,两只大雁。李牧这回是彻底懵了,送大雁是什么鬼啊?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问李震。听了李震的解释才明白,原来送大雁,才是古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大雁都是春去秋回,被当作守信的象征。收下了大雁,就等于是认了这门亲事,日后若是悔婚,就是没有信义。像是国公这样的门庭,是会被看不起的。

    涨了见识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翼国公门口。秦琼和其夫人,以及秦怀道三人,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只是提亲,自然是见不到正主。双方寒暄一阵,自有人唱出聘礼为何物。

    李震准备的这一份聘礼,对于双方的门第而言,属于是标准模板,不高也不低,面子上绝对是过得去。但今日提亲的队伍蔓延百米,就显得略微有些寒酸了。围观的百姓窃窃私语,传入李震耳朵里,面色有点难看了起来。

    其实李家也不差钱,且不说跟李牧一起经营酒坊的时候,赚了数万贯现钱。就算是没有酒坊,李绩战功彪炳,李世民赏赐了他很多土地,光是租金一年就好几万贯,卖粮食的钱也有一些,岁入十万贯不在话下。

    但他也没想到李牧会弄这么多人,听到百姓的窃窃私语,略微有点下不来台了。

    李思文倒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成亲本就是不情不愿,什么样儿都无所谓。

    唱完了聘礼,自然是大堂叙话。秦琼让管家把聘礼收下,请提亲的一行人进宅。

    “稍等一下!”

    李牧笑呵呵道:“这聘礼啊,还有一样。方才,是义父为我义弟准备的聘礼,但我这个做义兄的,还没表示一下。来呀,将我为义弟准备的聘礼拿过来!”

    李牧的这一手,之前谁也没告诉,他是吩咐二狗去做的,就连独孤九和李思文等人都不知道。闻言都向人群后方看过去,只见四条大汉,抬着两个杠子,杠子下面是一个大箱子,看起来颇为沉重,四个人扛着都步履维艰。

    扑地一下,大箱子落在地上,竟然把地面压下去一寸。

    李牧挥挥手,让众人把杠子和绳子撤去,走过去掀开箱子,顿时一阵金光耀眼。这个大箱子里面,竟然全都是金条,一斤重的“大金鱼儿”,满满一箱子!

    “黄金万两,贺我兄弟大婚之喜!”


………………………………

第439章 仁义无双

    立政殿。

    昨夜李世民歇在杨妃那里,今日午间,他便来到立政殿陪长孙皇后吃午饭。这是必须的事情,若他不来,宫闱之中便会传出奇怪的闲话,诸如帝后离心,皇帝偏爱杨妃等等。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环境,谣言永远都说越传越玄乎,几乎没有“止于智者”的可能。

    对李世民来说,这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情。何况本来也都不是实情,他虽然偏爱杨妃一些,但在他的心里,到底还是长孙皇后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陪她吃饭,李世民也是乐意的。

    御膳早就端上桌了,没动筷子的原因,是李世民在等长孙皇后喂孩子。他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晋王李治,如今尚在襁褓之中,就养在立政殿。也许是因为李治是李世民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儿子,又养在身边的缘故,李世民对这个小儿子非常喜欢,仿佛回到了李承乾刚出生时,他初为人父的感觉。

    当然李世民是不会哄孩子的,孩子见了他只会哭。

    好不容易等喂完了,长孙皇后把李治交给伺候的女官,来到餐桌旁边,同李世民一起吃饭。

    “近日身体如何?头痛的毛病,有没有再犯?朕连日忙于政事,来立政殿的次数少了,你不要怪朕。”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盛了碗汤,放到他的手边,道:“陛下日理万机,忙一些是好事。陛下忙一些,百姓就少吃一点苦。作为陛下的妻子,臣妾与有荣焉,高兴还来不及,岂会怪陛下。”

    “你这样说,朕的心里更加不好受了,朕……”李世民的话还没说完,只见高公公匆匆走了过来,李世民瞧着他过来了,眼中晃过一丝不悦的神色,打住了话头。

    高公公来到跟前,看出李世民不悦了,但今天这事儿,他不得不说,否则过后李世民知道了,肯定会更生气,到时候他更吃不了兜着走。

    “陛下……”高公公也未见长孙皇后在就不说,多年以来,多少大事,都有长孙皇后的参与,李世民早就说过,无论任何事情,都无需避开皇后。

    “逐鹿侯刚刚去翼国公府,为他的义弟李思文提亲去了。”

    李世民皱起眉头,道:“这么点的事情,也值得一说?朕不是说过,这件事任何的消息,朕都不想知道。高干,朕看你是真的老糊涂了!”

    “陛下容禀。”高公公赶紧道:“提亲的事情自然不敢叨扰陛下,只是逐鹿侯做了另一件事……不得不告知陛下一声,陛下,逐鹿侯他在英国公府准备的聘礼之外,又加了黄金一万两作为聘礼,说是要贺他的兄弟大婚之喜。”

    “你说多少?”李世民以为自己耳朵出毛病了:“是说一万两黄金么?”

    高公公赶紧点头:“确实是黄金一万两,一斤重一根的金条,整整一千根。逐鹿侯是这么说的:千金聘千金,秦家小姐,当得起。”

    “混账!”

    李世民瞬间怒极,猛地拍了下桌子,汤撒了满地。

    “朕让他好生帮朕挣钱,他倒好,钱没看到,整天惹是生非!在朕面前,每一次都是哭穷,这个没回本,那个得投钱的!朕还真以为,他现在捉襟见肘,还曾心里歉疚,觉得愧对于他!怎知,这个混账竟然胆敢骗朕,他不是没钱么?黄金万两哪儿来的?难不成是变出来的?你去把他给朕找来,朕要当面问问他!”

    “诺。”高公公早就猜到这一出了,转身便要出宫传旨。忽然,长孙皇后开口了,道:“高公公,你且等一等。”

    高公公停下脚步,李世民蹙起眉头,道:“皇后可是要为李牧说情?不许,这次朕决不轻饶他!”

    长孙皇后笑意盈盈,道:“陛下猜错了,臣妾非是为了逐鹿侯说情,而是想要提醒陛下,莫中了计。”

    “中计?”李世民糊涂了,道:“朕中什么计?”

    “陛下,你觉得李牧此举,正常么?”

    “哈!”李世民气哼哼道:“正常?哪里正常,哪有这样提亲的人?便是晋朝的石崇王恺,也没有这样阔气的?这小子绝对是做给朕看的,他在向朕示威!朕不是撤了他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么?他便挥霍黄金万两,跟朕炫耀他的本事。他这是要告诉朕,没了他,朕就没辙!真是要气死朕了!黄金万两,这可是十万贯啊!十万贯若是拿来造兵刃铠甲,足能造数千套。眼下东城工厂还没着落,他竟然拿去提亲!”

    李世民越说越气:“若是他自己提亲,倒也罢了!他拿去给李思文提亲!李绩和秦琼门第相当,李绩为儿子娶妻,聘礼肯定早就准备好了,用得着他出头?若说这小子不是故意的,朕绝对不信!”

    “陛下消消气。”李世民这头已经急得跳脚了,长孙皇后却还能稳住架子,柔声说道:“陛下,你说得对,李牧是故意的,但却不是给陛下看的。”

    “不是给朕看的,他还能是给谁看?”

    “臣妾猜不透,但也能猜着一些。”长孙皇后此时的眼睛里,闪耀着如狐一般的光芒,仿佛已经把事情看透了一样,道:“臣妾为何说李牧不是做给陛下看的,其实原因很简单,稍微想想就能明白。”

    “首先,陛下撤了他的职这件事,他和陛下心里都清楚,这只是暂时的事情,过了年,内务府少不了他。他根本不至于为此做点什么事情来刺激陛下,没有必要,也非常愚蠢,再者说,这样的方式,代价也太大了。李牧又不是一个蠢材,怎能做这门蠢的事情。”

    “而且话说回来,李牧这小子惫懒的很。陛下若是真撤了他的职,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过来做这样的事情,给自己找麻烦呢?”

    “唔……”李世民眉头紧锁,缓缓点头。冷静下来一想,长孙皇后所言一点不差,李牧的性格就是这样,他是不可能拿万两黄金置气的。

    “依皇后所言,李牧便是义气了?呵,黄金万两做聘,真是好大的气势!”

    长孙皇后又摇了摇头,道:“却也不是。”

    “不是?那是为何?”

    “陛下,你刚才也说了。便是晋朝的石崇王恺,也没这么下聘的。而且英国公和翼国公两家门第相当,这聘礼和嫁妆,也应当是相当的。李牧这边拿出万两黄金作聘礼,秦家拿什么还呢?若是拿不出,岂不是令人耻笑?”

    李世民拧着眉头,道:“可是能与万两黄金等价的东西,朕也实在是想不出秦叔宝能拿出什么来。”

    “这便是蹊跷所在了。”长孙皇后敏锐地指出,道:“,这是聘礼,秦家若不收,则婚事不成。收了,又拿不出对等的嫁妆。李牧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他明知道秦家拿不出,却还这样做了,其中必有文章。”

    “他能做什么文章,朕看他就是为了气朕!”

    “臣妾觉得不是,陛下若不信,不妨等等,很快就有消息了。”

    “哼!”李世民强压下怒火,拿起勺子喝了口汤,却觉得怎么都不是味道。就在这时,门口进来一个小太监,他不敢叨扰李世民,偷偷对高公公使眼色。

    高公公走过去,小太监凑到他耳边嘀咕了几句,然后往外头去了。高公公回到李世民跟前,道:“陛下,皇后娘娘料事如神,果然有新消息传来。翼国公收下了聘礼,但万两黄金却说什么都不肯要。僵持不下之际,逐鹿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万两黄金是早就给他的义弟李思文准备好的聘礼,人无信而不立,拿出来了,就不能收回去。既然秦府不肯要,那就捐出去,以小夫妻的名义,捐给了慈幼局,成立了一个“慈幼基金”,专门用来收容流浪孤儿。他还宣布,基金会接受八方捐款监督,保证每一文钱,都会花在孩子身上。”

    李世民的表情僵住了,还有这种操作?他看了眼长孙皇后,无奈摇头苦笑,道:“幸亏皇后提醒,朕没找他去,否则还真是中计了。他必侃侃而谈,倒显得朕小气了,唉!这小子,真是不省心啊!”

    “陛下、”高公公也苦笑,道:“还没说完,也不知是谁传出。坊间已经议论开了,说逐鹿侯为了准备这笔钱,已经是倾其所有了。一大早有人见到,数辆车从京东集去工匠坊的银行换金条,有金银器皿,铜钱碎银等等,兑换了一千根金条。兑换完了,只剩下百贯不到。现在长安城中皆议论,逐鹿侯仁义无双,言出必践,视金钱如粪土,视情义如性命,都在传颂呢。”

    “啊?”李世民傻眼,苦笑更甚,道:“这又是怎么回事?难不成,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这是为什么呀?花了一万两黄金,就为了一个好名声?”

    长孙皇后蹙眉想了一下,道:“或许也是目的之一,陛下您忘了,他不是要开赌坊么?”

    “哦,对!”李世民想起来了,道:“皇后这么一说,朕便明白了,这是他惯用的手段,叫什么来着?他说过,朕忘了……舆、舆论?”

    高公公也想起来了,猛点头道:“是这个词儿,就是这个词儿。”

    “这小子的心眼是怎么长得啊,人言一举两得,朕看他这不止是两得,怕不是还有别的打算,只是还没人猜出来罢了。”李世民吧嗒吧嗒嘴,看着满桌的菜,实在是吃不下去,起身道;“皇后,朕心中好烦恼。你自己吃吧,朕出宫一趟。”

    长孙皇后笑道;“陛下怎么如此沉不住气呀,万两黄金,也没浪费,用在收容孤儿上,臣妾觉得正合用。”

    “朕是气不过!你可知前几日发生何事?”

    “陛下可说的是李牧假传圣旨一事?”

    “正是!”李世民怒道:“朕现在想起来还生气,李牧这小子就是朕太过于纵容他了,以至于他现在越发的狂妄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假传圣旨是多大的罪过,他不知道么?他就是有恃无恐,算准了朕舍不得杀他!若不加以制止,长此以往下去,朕威严何在?”

    “朕撤了他的职,便是想让他反省己过。结果你也看到了,他不但不改过,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万两黄金,这么大的事情,他连跟朕商量都不商量,自己就决断了,朕岂能轻易放过他?”

    长孙皇后肃然,道:“陛下,你错了。”

    “错?”李世民一愣,道:“皇后是在说朕错了?”

    “正是!”长孙皇后正色道:“陛下,若是说假传圣旨的罪过,陛下撤了他的职,已经算是惩罚过了。这次的事情,陛下可没有理由再惩罚了。李牧何罪?黄金万两也好,千两也罢,钱是他自己挣得,可不是内务府的钱。既不是内务府的钱,也就没有必要与陛下商量了。不是吗?”

    李世民呆住了,他恍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好像一直以来,他都把李牧的钱下意识地当成了内帑的钱。因为基本上李牧赚的钱,都补贴到了内帑的用度上。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满朝文武,穷也好,富也罢,没有一个人像李牧这样,用私产补贴朝廷。

    虽说大唐如今百废待兴,但究其根本,大唐真的没钱么?

    不,大唐有钱!只不过钱不在朝廷手中。

    门阀世家自不必说,就拿从龙之功崛起的勋贵们来说,如李绩、程咬金等人,哪个家里的产业岁入没有几万贯?李世民想要打造的“无敌之师”也不过是需要一百万贯的预算而已,大唐这么多勋贵,门阀、世家,若是都拿出两三万贯出来,问题立刻就能解决,但问题是,谁肯呢?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年李渊建立大唐,无数文臣武将投靠,披坚执锐征战四方,人家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一门富贵么?论功行赏,这是必须做的事情。赏过之后再要回来?从古至今的帝王,没有这么干的,也必会引起动荡。

    但李牧却从来没有计较过,他赚到的钱,说建工匠坊就建工匠坊了,说修巷道就修巷道了。所以才给李世民留下了这种错觉:内帑的钱是内帑的钱,李牧的钱也是内帑的钱。但这是不对的,李世民心里明白。


………………………………

第440章 贤后谏言

    不过,明白归明白。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已经用惯了李牧的钱,忽然之间不用,李世民总觉得是自己的钱丢了一样。

    李世民凝眉寻思了一会儿,忍不住说道:“皇后,你这话没错,但他能挣这么多钱,朕就一点力也没出么?若不是有朕支持他,若不是有朕给他撑腰”

    “陛下!”长孙皇后打断李世民的话,道:“若是按照陛下的想法,满朝文武,谁没得过陛下的恩典?难不成陛下就以此为凭,抢劫他们的家财么?李牧赚钱,是他的本事。陛下予以他恩泽,他也回报陛下了。不说别的,今年宫中用度,远比去年好,不是李牧的功劳么?陛下可还记得,去年此时,为了节约用度,陛下连赐宴都免了。”

    李世民沉默不语,长孙皇后的话,说到了他的心窝里。

    过年的时候,皇族众人举行宴会,是例行的事情。去年的时候,为了筹备突厥之战,能省则省。李世民犹豫再三,把宴会全部都停掉了。

    或许有人觉得,停了几个宴会,能省下多少钱?实际的情况是,这笔钱着实不少。但关节不出现在李世民的身上,而是在他爹李渊身上。

    当年李渊率军攻入长安,建立大唐。立国之初,四方尚未平定之时。李渊便开始沉溺于享乐,把国家大事交给了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此举也为日后兄弟阋墙埋下了隐患。那么当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平定四方反王奔走的时候,李渊在长安城又做了些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造人。

    李渊立国之后,娶了无数妃嫔,给李世民生了十几个弟弟,十几个妹妹。虽然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杀了俩,但剩下的,依然有二三十个。

    李渊是不在乎这些事情的,在他的心里,真正看重的孩子,只有嫡出的几个。其余的,他甚至连名字都记不全。有些不得宠的妃子所出的子嗣,甚至起名都不是他起的,都是交给宗正寺的人处置。

    他是爹,可以这样做。但李世民不能这么做啊,他当了皇帝,本来就来路不正,若是再苛责兄弟姐妹,更遭人诟病了。所以每逢年节,李世民都要赐宴,把兄弟姐妹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吃吃饭。吃完了饭,再赏赐,二三十个兄弟姐妹,全都“赐”一遍,至少也得数万贯钱。

    去年为了凑打仗的钱,别说几万贯,便是几千贯,在李世民的眼力都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无奈之下,只能把赐宴给免了。但这笔钱他也没省下,当时李渊还是夜夜笙歌的状态,听说他把赐宴的钱省了,便让人过来要。李世民省下的钱,也基本都给李渊祸害掉了。

    李世民还记得,当时他是真的哭的心都有了。若不是作为帝王,身份所累,他真要大哭一场,才能排尽心中的委屈了。人言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出身卓越的李世民从未有过这种感觉,但在去年的正月,他是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

    随后,为了弥补这亏空,长孙皇后带头,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都拿出来,熔掉了,凑到了军饷里面。

    想起去年吃得苦,再看如今满桌的酒肉。李世民恍然发现,原来李牧竟然这么重要。可以这样说,李牧的到来,极大提升了宫中的生活质量。

    现在宫中所有人都能按时发月俸了,妃嫔都用上银镜、香水,宫女们用不起香水,也都用上香皂了,李牧虽说整天哭穷,但宫中的用度却从来没少过。伙食也是一日好过一日,以前就算他是皇帝,也只能三五日吃一次肉,但是现在,顿顿有肉不说,皇后这里,主要的几个妃嫔处,也都能吃得上肉,生活水平高了一个档次。

    这些钱从哪来的?

    李世民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若是换了另一个人,肯定做不到这种程度。而且最难得的,是李牧从未以此邀功。好像他就应该这样做似的,即便被攻击,被苛责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拿这说过事儿。

    想着想着,李世民竟然觉得心里多了几分愧疚。苦笑一声,道:“皇后说的是,朕错了。朕竟然觊觎起李牧的钱财来了,真是叫人耻笑啊。”

    长孙皇后笑道:“陛下也不必太往心里去,以臣妾的判断。李牧这孩子,虽然时不时荒唐了些,但大事上绝不糊涂。他假传圣旨的事情,也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只是在判断上与陛下有分歧,他想按照自己所想去做罢了。臣妾以为,若不涉及原则,对待李牧这样的人才,应该多予以方便才是。即便错了,也不要太过于苛责。陛下需用人才,何为人才呢?必然能做到陛下所不能的人,这样的人,方可称为人才。”

    “若是李牧所思所想,都在陛下意料之中,那陛下还高看他一眼么?而若他的所思所想,陛下预料不到,也判断不出对错。那么不妨就信任他,不必太过于计较。”

    李世民哑然失笑,道:“朕的皇后啊,你是不是受了那小子的贿赂,怎地处处为他说话?朕本来一腔怒火,想要收拾他一下,被你这么一说,倒像是朕要跟他道歉才是了。”

    长孙皇后笑了笑,道:“臣妾只是就事论事而已。臣妾不劝陛下,对李牧多少优待。只希望陛下在苛责李牧的时候,能想一想,此事若搁在其他人的身上,陛下还会如此决断么?比如,臣妾的兄长,王侍中,魏公等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陛下是否还会苛责呢?”

    李世民皱起眉头,道:“你竟然把李牧与朕的宰辅相提并论?”

    “陛下,难道你不把李牧当做宰辅之选么?”长孙皇后正色道:“陛下莫忘了,李牧如今贵为侯爵,从三品,与六部尚书,只差一线了!来年春闱,若他真的高中状元,陛下少说也要升他一阶,可就是正三品,实实在在的宰辅之臣了。”

    李世民愕然。

    这件事并不是他想不到,而是他一直忽略了。在他的心中,李牧的官阶,正四品也好,从三品也罢,多少都带着几分戏谑的成分。他之所以给李牧这个从三品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方便利用李牧作为棋子,来抗衡魏征所代表的士族,平衡王珪所代表的门阀和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勋贵。

    直到刚刚长孙皇后说起,李世民才意识到,他竟然把李牧放在了如此高位上。满朝文武都算上,约有百人。而从三品以上,三十人不到。其中还有一半是挂名的闲职,换言之,李牧如今的地位,竟然已经悄然进入了朝堂的前二十位。

    他只有十七岁!

    李世民脸色微变,道:“皇后,朕是否把李牧提拔得太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朕会不会害了他!”

    “若是其他人,臣妾早就提醒陛下了。但李牧不同,陛下,李牧做了这么久的内务府总管大臣,可有一件事不让陛下省心的?”

    李世民顿时来气了,道:“你该说可有一件让朕省心的,三日没事,五日早早,朕什么时候对他省心过!”

    “不对,陛下又错了。”长孙皇后纠正道:“是因为陛下关注李牧,所以才会知道发生了何事,牵绊思绪。但若陛下不着人关注李牧,陛下一件事也不会知道。”

    “那朕岂不是成了瞎子?聋子?”

    “若真出了大事,陛下又岂会不知道呢?只因事情没到有人找陛下控诉的地步,所以陛下才不知啊。陛下难道没有发现,李牧虽然做事冲动,狂妄,但他也知进退,得罪不起的人,他也不去得罪。便如前些日子与河间郡王的事情,他不就弯腰了么?”

    “倒也是。”想起李牧与李孝恭之间的种种,李世民笑了起来。李孝恭是目前唯一一个,让李牧吃瘪的人,就连贵为国舅的长孙无忌,在长孙冲拜李牧为师之后,他都不怎么当回事了。

    “好吧,就当朕不知道此事,不去管了。”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高公公退下。有宫女过来擦拭了桌子上的汤水,为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