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王冠-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是当然不用害怕被杀的。
无论今天是谁赢,换谁坐天子宝座,他们还是一朝之臣。
王顺忽然推开门,走到朱棣身侧,轻声道:“陛下,监视宁国公主府邸那边的人传来消息,他们守了一夜,直到这边举行婚礼时,发现梅殷还是坐在书房里,宁国公主和下人也没去管他,于是壮起胆子去看了下,发现在书房里坐了一夜的是个假人。”
朱棣点头,在意料之中,问道:“真的梅殷呢?”
王顺摇头,“不知。”
朱棣没有发怒,此事不怪王顺和他的麾下,梅殷若是连从城内脱身去往城外京营的能力都没有,那他凭什么掀起这场靖难余晖?
道:“注意各大城门,周边的安防亦要警醒。”
王顺领命而去。
朱棣端起郑和给他倒满的酒,举杯犹豫再三,还是对黄昏道:“朕欠你的,以后还你。”
说完一饮而尽。
黄昏只好端起酒杯,“为家国大事,微臣的这点牺牲算不得什么。”
心里其实分外郁闷。
这是老子的大喜之日啊,结果朱棣为了引梅殷出手,先是对朱文圭、朱允熥几个人下手,逼迫梅殷垂死一击,又借老子的婚礼跑出来,故意给梅殷制造机会。
不得不承认,朱棣这货很钢铁直男。
这一次的行动,朱棣有十成胜算吗?
没有!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了紫禁城。
这件事做得很永乐。
是男人,就要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简单,直接,粗暴。
而且有用。
所以黄昏不反对,因为他觉得,既然永乐是这样的永乐,他永乐都敢用命来豪赌一场,那我黄昏又何必斤斤计较一场婚礼。
没准百十年后的史书中,这场婚礼还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
……
朝阳初升之时,旌旗飘飘,刀戈林立。
无人出声。
寂静之中,数千人的军阵散发出铁血而森严的味道,宛若一头沉睡的饿狼自半夜醒来,等待着明月破开乌云的那一刹那,对月而啸。
梅殷浑身披甲,手牵战马。
在他身畔,是京营五卫其中三卫的最高将领,在靖难和靖难之后的立场,都很含糊,靖难之前,支持建文,靖难之后,亦对朱棣表忠心。
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那边的档案早就被人调换了,调换的内容,恰好是这三人早些年的经历——皆和梅殷在太祖、建文帝两朝任职时有关。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仅京畿的京营中有,地方卫所中也有。
甚至于连天子亲卫中也有。
梅殷这些年经营的脉络之深,远超世人想象。
所以朱棣登基之后一直想动梅殷,然而又不敢动,原因就在于此。
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弄死梅殷,不仅会引起朝局动荡,传到民间也会失去军心、民心。
所以才有今日之事。
今日梅殷一旦动手,朱棣就可以正大光明的说梅殷原来你要造我老朱家的反啊,那我只好杀你了。
世人一听,原来梅殷是造反被杀,那就算梅殷的旧部想复仇,也师出无名。
打仗,师出有名很重要。
梅殷站在马畔,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地平线,看不见应天城。
但梅殷已望见京畿。
这一天,他等了很久,从朱棣让宁国公主给他写血书那天开始,他就在等这一天。
………………………………
第二百零一章 等
有些巧合。
站在梅殷身畔的京营将领统率的卫所,在五军都督府在京畿五卫中,驻防东、南、西三个方向,这三人一直就是京营这三卫所的最高将领。
在建文帝登基之前就是。
朱棣进应天,和这些人打了一架,本来是要血战到底,不过随着谷王朱惠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这一架打了一半。
朱棣跑进应天城,奉天殿一场大火,建文帝自焚火中。
京营就没和北军打了。
天子都死了,打毛。
普通士卒可没有你们高级将领那么多家国情怀忠君爱国,他们大多只是用命在博一点军饷养家糊口而已。
士卒不想打,将领也没办法,于是降了吧。
反正紫禁城里发号施令的都姓朱。
何况这些将领也是有想法的:建文帝登基,重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一众文臣,很有重文抑武的趋势,大家作为武将,还真不是有多喜欢建文帝。
朱棣就不一样了。
沙场走出来的人。
大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朱棣也会更多的为武将着想不是?
这个道理和靖难功臣支持朱高煦为储君一样。
都是利益使然。
但是——
世间事情,意外就意外在但是两字。
梅殷虽然是儒学大儒,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偏生在治军上有那么点能力,以往又得太祖重视,在军中也任职过很长时间,为人处世极佳,在军中有他自己的心腹圈子。
要不然建文帝敢让梅殷总兵领四十万?
没点能力哪可能嘛。
站在朱棣身旁的三人,皆是京营三卫所的镇抚,官职不大,和内阁辅臣一样,从五品,但这些人却是掌控着兵权。
到了关键时刻,有他们在,比兵符好使。
调兵要用兵符。
这是常识。
但兵符不是给所有士兵看的,而是给卫所将领看的,这三人作为卫所最高长官,经营了这些年,卫所上下早就是自己人。
大家清楚,梅殷一旦挂了,朱棣就会开始清算。
他们要么永无出头之日,要么死。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家眷都要被流放、充入教坊司。
当兵的人么,总有那么点血性。
大家秘密聚在一起,商量了下,觉得可以用头上的脑袋来博一场富贵,反正输赢结局都差不了多少,早死晚死而已。
于是振臂一呼,高层将领沆瀣一气,带着底下不明就里的士卒们聚在了应天城南门以外十数里处。
想法很简单。
打不过就逃。
逃到福建那边去,那边暂时还是建文旧臣掌控着,实在不行,打穿福建去海上逃亡,也不是不行,人呐,为了活命,再苦再累也要坚强。
这三人分别叫郑永,方玉山,林元。
这些正儿八经的名字显示了他们的出身,都是家族不错的人,像朱元璋最早那个朱重八的名字,一看就是农民阶层,古代因为大部分人没文化,取名字很随意,所以在古代,张三李四肯定是重名率最高的名字。
在四人身后,又站了十余名三卫所的高级官员。
最后面,则是列阵的一万名京营士卒。
全是精锐。
这一次谋事,不靠人多,需要精锐的绝对力量,像尖刀一样,利用朱棣出紫禁城的机会,擒贼擒王——这估摸着也是梅殷和朱棣两个对赌之人的心有灵犀。
郑永侧首问梅殷,“国公,何时发兵?”
梅殷淡然道:“不急。”
郑永点头,很是有深意的叹了一句,道:“是不急。”
梅殷侧首淡淡的看了他一眼。
郑永没有躲避。
梅殷忽然微微笑了笑,“抱歉。”
郑永呵呵一笑,“国公说笑了。”
梅殷不再言辞。
一旁的方玉山和林元两人对视一眼,方玉山开口道:“想问一句国公,黄昏此人究竟是何等神仙人物,竟能造就当下局势。”
梅殷想了想,“竖子耳,今日局势,非他之力,只不过是我布局之初,没有将他算在内,让他成为了不可测的因素,导致所有计划失败。”
顿了下,又道:“倒也得承认,先前的所有谋划,都是输给了他和朱棣。”
尤其上元大火案。
黄昏救了徐皇后和小宝庆,而朱棣又敏锐的察觉到了危机,所以那夜没让京营进城,若是那一夜朱棣反应稍微失算,今日坐在奉天殿的就该是朱文圭。
梅殷有些不明白。
黄昏这个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朱棣如此信任他。
要知道黄昏最初走的是神棍路线。
作为君王是不屑的。
难道是因为朱棣觉得黄昏是下一个道衍?
这只有天知地知朱棣知道了。
林元压低声音,“国公,公主等人已经安排好了,若是事败,我等勠力护送你出城,到时候你们先去福建那边,自会有人接应。”
梅殷哈哈一笑,“我不走。”
谁胜谁负?
天知道!
忽然又道:“谁说一定是我们逃走呢?”
也许赌赢了呢。
林元精神大振,他知道梅殷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一万京营士卒身上,肯定还有其他布局,他如此自信,说明成功希望很大。
人嘛,情义之余,谁不想活,谁不想富贵荣华?
郑永轻笑了起来。
笑声中有不屑和嘲讽。
他也没打算走。
林元听出来了,却是默不作声,一旁的方玉山拍了拍他肩头,示意别和郑永一般见识,如今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要团结。
梅殷抬头看了看天穹上难得的暖日,推算了一下时辰,轻声低语,“快了罢。”
方玉山道:“应该要来了。”
话音未落,便见远方地平线上出现一道黑点。
黑点慢慢变大。
是一名骑兵。
穿着城门守卒的兵服,狂奔而至,下马来到众人面前,对着众人行礼,然后对林元道:“林镇抚,清凉门那边,已在掌控之中,朱棣在清凉门并没有派亲卫军驻防。”
林元点头,示意他候在一旁。
对梅殷道:“出发?”
梅殷想了想,“再等等,不急。”
三名心腹不解,“此刻再不去,若是朱棣反应过来,再想夺取清凉门就难了,朱棣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从西面的清凉门入城。”
梅殷摇头,“不见得。”
兵道诡也。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胜算才高。
………………………………
第二百零二章 清君侧
你梅殷要反,他朱棣就给你机会反。
既然想到了这些事。
朱棣会想不到你梅殷会从哪方面进城?
那么巧,恰好清凉门就没有天子亲卫军驻防?
朱棣要你梅殷反这个事实就够了,根本不需要你进城这一步骤,因为这会增大朱棣失败的风险,所以清凉门那边的不设防,很可能是陷阱。
所以梅殷需要继续等。
等应天城所有城门那边的心腹都传来消息,再决定从哪里入城。
他现在不急。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实朱棣此刻已经可以回紫禁城了,因为京营这三卫所的异常调动,已经确凿梅殷造反的证据,朱棣若是回到紫禁城,在天子亲卫军的拱卫下,在其他京营两卫所的驰援下,梅殷拿他无可奈何。
之后朱棣就可以借今日之事,让梅殷死无葬生之地。
但梅殷了解朱棣。
这位在沙场少有败绩,驻防北方多年,威慑草原不敢南侵的燕王有绝对的自信,他既然出了紫禁城,那么就不会轻易回去。
至少在今日没有见到他梅殷的头颅之前不会回大内。
这是沙场。
亦是男人之间的对话。
所以今天一天,都是他梅殷和朱棣之间的角逐。
陆续有人前来。
应天城各大城门的消息源源不断的汇聚过来,梅殷在知晓所有城门驻防兵力的消息后,错愕了很久,又思忖了很久,轻声叹道:“果然是燕王啊。”
按照事前兵力推断,清凉门那边的空虚是假的,为的就是吸引梅殷从清凉门入城。
走清凉门到国子监附近,只有一条大路适合行军,那条大路靠近清凉山和鸡笼山,也是应天城内最偏僻的地方之一,坊子甚少,和当初朱棣应天的金川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少路宽。
适合决战。
那条大路就是双方狭路相逢的战场。
朱棣是本意是要在那条狭路上,和梅殷分高下,也决生死。
这很符合朱棣的沙场性情。
大开大阖。
梅殷思忖良久,抬头,对郑永、方玉山、林元三人道:“不走清凉门,从重兵驻防的正阳门入城,那边看似重兵防守,实则不会有兵力!”
郑永不假,“为何?”
梅殷笑道:“很简单的道理,正阳门靠近紫禁城的洪武门,按照常理推断,我们要起事,肯定是从正阳门最近,但朱棣会想不到?”
方玉山点头,“所以正常情况下,朱棣一定会在正阳门留下天子亲卫军中的精锐。”
羽林卫、金乌卫都可能在正阳门。
梅殷笑道:“不错,但是朱棣也一定会想到,我会猜到他在正阳门留下兵力,所以他肯定以为,我会走清凉门,所以他才会在清凉门留下驻防空虚的假象,设下陷阱。”
林元笑道:“那么我们就走正阳门。”
梅殷点头。
只是忽然间灵犀一动,自己能想到的事,朱棣想不到?
会不会他也反其道而行之。
清凉门那边确实是真的兵力空虚呢?
犹豫了下,倏然抬起头,“不,我们不走正阳门,走清凉门!”
郑永眼睛一亮,“朱棣肯定也会如此料想,他知道国公你会猜到他在清凉门留下陷阱,我们就会走正阳门,所以清凉门其实是真的空虚,他的重兵应该是在正阳门。”
这是个套娃。
无穷无尽,就看谁被套进去。
梅殷点头,“不错!”
翻身上马。
郑永、方玉山、林元等三名卫所镇抚亦同时上马,四人面对着十余名高级将领和上万列阵士卒,冬天的风吹动旌旗猎猎。
刀光剑影在暖日下分外寒冷。
这一幕,让人热血沸腾。
梅殷舔了舔嘴唇,腰间佩剑出鞘,锵的一声敲在剑鞘上,将士卒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大声道:“太祖驾崩,立建文正统,历四年,家国兴亡,万民康和。燕王居北平,素来狼子野心,趁罅反兵谋事,苍天无眼,竟使竖子成事,然其登基为帝,重用佞臣纪纲之流,大肆屠戮建文旧臣,致使京畿乃至全国各地血流成河,人人自危,太平盛世荡然无存,今又重用神棍黄昏,惑乱朝政不说,竟还妖惑后宫,以男色得宠于皇后,其人今日成婚,皇后宠溺之甚,无视纲常伦理,竟拿国库之银才为其装潢新房,皇后失德,则天必将灾祸,然朱棣知之,竟乐意许之,今日还去黄昏府邸参加婚宴,实乃我大明万民之戕祸之源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我梅殷虽为驸马,却也不忍见大明社稷在此等妖臣危害下,民失其家,商失其财,士失其德,兵失其饷,大明失心,则天下蒙尘。”
顿了一下。
知道这些话文绉绉的,也就是以后供史书记载得好听,真要煽动士卒的情绪,还是得白话文,于是更大声音的吼道:“一句话,奸臣乱国,我等共诛之。”
舌绽春雷,“尔等皆是我大明好儿郎,值此今日良机,请随我梅殷一起,去往京畿,以手中三尺宝剑,清君侧,诛妖后,还天下清明,还大明正统!”
这两段话就比较好理解了。
不过很俗套。
但是有用啊!
大家一听,哟,清君侧,哪还有什么可说的?
况且这段时日应天城关于对黄昏的风言风语可不少,区区一个束发青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白丁到了从四品的南镇抚司镇抚使,这不是奸臣是什么。
又娶了皇后的妹妹徐妙锦。
这么一看,勾搭上皇后的可能性很大嘛,娶徐妙锦肯定是为了皇后遮掩她和黄昏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又方便和黄昏幽会。
要不然他黄昏能又当官又经商?
不科学嘛。
再说了,没人是傻子,大家都知道,清君侧要是成功了,可就一生富贵荣华,别人驸马梅殷那么大的身家都敢去,说明这事是正义的,成功了的话,天子没准还得奖赏他,咱们不是也跟着有奖赏了?
退一万步,咱们这一万多人,跑进应天城里,清君侧不成功的话,不过是换防调到其他地方而已,被降罪的是上面的那些领导嘛。
利大于弊。
何况在梅殷动员之后,那些底层将领又说了一遍,说清君侧成功,诸位都是有功之人,到时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干他娘的黄昏!
朱棣要继续当昏君,我们这些当士兵的管不了,但是干一个奸臣,还是毫无压力的。
但所有士卒都忘记了,梅殷还有一句,还正统。
这意思也是要杀朱棣的。
然而一万人的列阵,能听见梅殷说话的有几个人,大多还是听身边的直接领导转达上级的动员精神,到头来,大家就知道是清君侧而已。
清君侧是很说服力的。
毕竟确实有奸臣。
纪纲。
现在这么一看,黄昏也是奸臣,那就一并清了!
………………………………
第二百零三章 狼烟起
梅殷在应天城南郊等了一上午。
下午。
轮到朱棣在黄昏府邸等了。
书房之中,只剩下几个人,朱棣坐在黄昏的书桌前,惬意的喝着茶,黄昏陪坐在一侧,郑和亦被赐座,按着腰间长剑闭目养神。
狗儿太监立在门口。
屋内还有一人,在饭后,朱棣让狗儿太监亲自跑了一趟,去建初寺把道衍接了过来,此刻老和尚在书架上随意抽了本书看。
黄观吃了饭后就出城去祭妻女了。
徐皇后已经去婚房那边,找妹妹徐妙锦聊天去。
总不能让妹妹顶着喜帕一个人坐一下午。
徐辉祖、纪纲、赛哈智、王顺、庄敬以及其他亲卫军的一些高层领导,则在院子里和府邸大门外候着,等待某个城门处传来的消息。
黄昏南镇抚司的心腹,杜金明、张良等七人则散在府邸之中,负责部分安防,谨防梅殷提前落子布下的刺客。
又谨防有人放火——这一点黄昏绝对不能忍。
老子花大价钱弄好的府邸,若是被你一把火烧了,我找谁哭去。
等待是漫长的。
好在朱棣早就习惯,从懿文太子死后,他就一直在等,等着看有没有机会成为储君,然而老爹更喜欢朱允炆。
所以他等来了建文帝登基。
建文帝开始削藩后,朱棣又在等。
朱允炆要削藩,首当其冲就是他。
不过朱棣不愿意死。
所以他等来了机会,最终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现在他又在等。
等梅殷进城。
其实已经可以不用等,现在城外的京营肯定有异常调兵,只要此刻回紫禁城,让天子亲卫军拱卫,梅殷拿他无可奈何。
但朱棣不想这么做。
这样做,千百年后的史书也许会称赞他智谋取梅殷。
但却会显得自己畏惧梅殷。
朱棣不怕任何人——除了在武功上比不了老爹朱元璋。
所以他更不怕梅殷。
我让你梅殷进城又如何,我和你兵锋厮杀一场又如何,我就是要正大光明的打败你,千百年后的史书不仅会记载我的智慧,也会盛赞我的勇武。
明,驸马梅殷谋逆,煽动京营叛乱,永乐帝计安京畿,铁骑扬剑斩梅殷于马下。
有这行字在史书中,岂不快哉。
书房里很安静。
朱棣放下茶杯,侧首看了一眼望着窗外枯柳发呆的黄昏,乐道:“你这座宅子其实很不错,位置极好,闹中取静,但是叫黄府有点俗套了。”
黄昏嗯了一声,“陛下给赐个名?”
朱棣被噎了下。
暗道我这是自找苦吃啊,给他时代商行题字也就罢了,现在还要你府邸赐名?
转念一想,随口道:“其实就叫黄府也更好,顺应潮流,也有分辨性,将来有人找你,提起黄府大家就都知道了。”
黄昏翻了个白眼,没在意这事。
朱棣继续道:“话说回来,宅子是好宅子,就是缺少了点底蕴,厅台楼榭,水池廊道一样不少,假山奇石颇为淡薄,若是能花钱买点太湖石回来,会增色不少。”
黄昏颔首,“没钱。”
朱棣呃了一声,“那你这书房也可以增色一下,多买些古书孤本罢。”
黄昏又颔首,“还是没钱。”
朱棣:“……”
想了想,问老和尚,“我记得你那边古书藏书甚多,要不等几日送他一些?”
道衍的倒三角眼满是促狭,“都是佛经,想必镇抚使不会敢兴趣,况且陛下您的藏书更多。”
朱棣一脸黑线。
可话到这个地步,只能自认倒霉,谁叫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叹道:“也罢,等几日我送你几百本藏书罢。”
黄昏无甚欣喜的谢恩。
他对藏书真没兴趣。
又不走读书路线,书再多也就是增加一点格调和底蕴,有资本和其他人吹牛而已,唯一的好处是对走读书路线的子孙后代有裨益。
现在想这些太早。
我黄某人活着,子孙后代就应该恩荫入仕,哪需要读那些呆板的书。
闲话已经铺垫够了。
朱棣问道:“你们觉得,梅殷会从哪个门进城?”
黄昏不知道朱棣在城内的布置,不知道如何接话,朱棣这话也不是问他的,果然,老和尚道衍放下书,“不是正阳门就是清凉门。”
朱棣以手敲着书桌,沉吟着道:“其实我认为他会走正阳门。”
黄昏配合的道:“怎么说?”
朱棣道:“清凉门那边,看似没有设防,仿佛是个陷阱,梅殷肯定想的到,我不会如此草率,所以他一定会走正阳门,但他不知道,清凉门那边其实是真的没有设防,正阳门那边看似重兵防守,实则真的重兵防守。”
黄昏若有所思,“你们都觉得梅殷会走清凉门和正阳门?”
道衍点头,“确实,可进可退。”
从这两个门入城,若是打不赢,还能迅速退出应天城,然后一路南下进入福建,到时候又会是另外一番局面。
黄昏反问,“他不会从两个门进城?”
朱棣笑道:“他兵力不多,最多就是京营三个卫所的兵力,若是分兵,又要巷战,根本来不到国子监附近就会全军覆没。”
黄昏若有所思,“那会不会出其不意,从金川门、太平门这些地方进来?”
朱棣愣了下,“可是传回来的消息,他的兵力聚集在南郊,绕路从金川门和太平门这边的话,城内的兵力反应得过来,京营其他卫所的兵力也赶到了,他更没机会。”
这是朱棣刻意营造的决战。
城内有天子亲卫军,城外京营五卫中,除去梅殷掌控的兵力,其余的兵力是留作后备,用朱棣的设想来说,就是关门的兵力。
黄昏想了想,“那只有等了。”
话音未落,王顺进门,道:“陛下,梅殷进城了。”
朱棣唰的一下站了起来。
“哪个门?”
“清凉门。”
朱棣脸色大变,略一思忖,“牵马,备剑!”
最坏的结果出现了。
没想到梅殷竟然看透了朱棣的布局,选择了看似有陷阱实则并没有设防的清凉门,如今在清凉门那边,仅在清凉山后藏了一支千人的兵力。
抵挡不住梅殷。
但朱棣不惧。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朱棣又不是没经历过。
战便是。
只有战死的大明天子,没有逃跑的永乐皇帝。
………………………………
第二百零四章 妙计无双
随着朱棣出府,布置在国子监附近的锦衣卫亦同时聚集起来,各项军令迅速在城中传递,正阳门附近羽林卫、金吾卫等所有兵力同时扑向清凉门。
应天城内,霎时之间,寒光照铁衣。
大街之上,再不见寻常百姓。
南镇抚司的人跟着赛哈智亦同时前往清凉门,连本来负责黄府安防的杜金明、张良等七个黄昏的心腹,亦被赛哈智一同带走。
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赛哈智是想拉他们一把。
黄昏没有立即出发跟随朱棣去清凉门,但还是得去,他明白一个道理:朱棣若是今日死了,他黄昏也得死。
没得选择。
黄昏找到许吟和钱沣,“你俩跟我一起去清凉门那边走一趟。”
三人出府之后,立即追上去。
清凉门那边,烽烟直上云天,偶尔可听见几声红衣大炮的声音,士卒的喊杀声倒是很微弱,隔的太远,听不见。
当黄昏三人奔到清凉山下时,心头一惊。
这么快?
到处都是尸首,街巷之上已经看不见多少士卒,只有一些散兵游勇和受伤倒地不断呻吟的伤兵,敌我都有。
没人管他们。
黄昏拉住一个锦衣卫伤兵问道:“陛下他们呢?”
那人指了指清凉山。
黄昏手脚发凉,“陛下打输了,退到清凉山上去了?”
伤兵摇头,“梅殷输了,上去了。”
黄昏长吁了口气。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带着许吟和钱沣急忙奔向清凉山,清凉山已经被锦衣卫和匆忙赶过来的部分羽林卫、金吾卫士卒团团围住,朱棣正带着人围攻山顶上的困兽叛兵。
这场战事来的慢,却结束超乎想象的快。
黄昏距离山巅还有二三十米时,隐约看见山巅被包围的人中,只有残留的十余个叛兵士卒。
其中豁然有驸马梅殷。
正欲过去找朱棣说心中疑惑,却见杜金明、张良等几人浑身血迹,绣春刀几乎起卷,疲倦的汇聚过来,杜金明道:“黄镇抚使,小心有人诈死。”
黄昏点头,“随我一起。”
人多才安全。
来到山顶上时,朱棣已经带着人将所有的叛兵诛杀,此刻持剑站在梅殷尸首前,若有所思,神情极其凝重。
黄昏上前,“梅殷这就死了?”
朱棣提剑,用剑把梅殷的尸首翻了个,道:“你见过梅殷。”
黄昏看了一眼,“没问题啊。”
朱棣摇头,“他不是梅殷。”
黄昏啊了一声。
朱棣叹道:“上当了,梅殷根本不是要和我决战,而是用这个举动来麻痹我,他已经趁机逃远了,只怕连宁国公主和梅殷的两个儿子,都被蒙在鼓里。”
男人……
为了那至高无上的荣耀,有什么舍不得放弃的。
黄昏又仔细看了一眼梅殷的尸首,“确定是个替身?”
朱棣苦笑,“错不了,虽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