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王冠-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晚膳时,吴溥说了件事。
说高贤宁不愿意出仕,纪纲没劝动,大概也得死了。
黄昏笑说不会死。
纪纲这个佞臣,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救下了高贤宁——须知这位骨鲠读书人在和纪纲交谈时,也把朱棣骂了个狗血淋头。
纪纲若如实上报,高贤宁被灭个三族一点也不意外。
不料纪纲隐而不报,还说了些好话。
朱棣便将高贤宁放回了老家,这位读书人最后活了九十七岁。
黄昏想猥琐发育。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有人看上他家里那堆金子了!
………………………………
第四十章 脱不到爪爪
朱棣登基之后,应天城的宵禁极其严格,为了防止意外,京营士卒轮班巡视城内各街巷坊子,但有违反宵禁之人,可直接诛杀。
重压之下,治安极好。
但是第二日装修的人到家里,黄昏让吴与弼去拿钱给包工头时,吴与弼去而复返,脸色刷白的一路小跑,“黄昏哥哥不好了……不好了!钱不见了!”
黄昏愣住,问道:“会不会是放错地方了?”
吴与弼摇头。
黄昏又问道:“会不会是吴叔叔放到其他地方了?”
吴与弼还是摇头。
他是真怕。
四斤黄金,他拿命来赔黄昏哥哥啊。
黄昏心里一沉。
被偷了。
温和笑着对吴与弼说,“你别担心,一点钱而已,我们会把它找回来的,再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也不是你的错,就算找不回来,咱们还可以再赚,与弼你千万不要内疚。”
吴与弼低头嗫嚅着,涕泫欲泪。
哪还有未来理学大儒的风范。
黄昏心里万分愤怒,不是因为小两百万软妹币不翼而飞,而是因为这件事让吴与弼受到了委屈,在他手上掉的,若是找不回来,他会有巨大的心理负担。
最后还能成为理学大儒?
这件事必须解决!
转头对包工头说你们再等几日过来,我先把钱找回来。
待装修的人走后,黄昏和颜悦色的对吴与弼说道:“与弼,你是饱读圣贤书的人,当然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的道理,这件事你别放在心上,好好读你的书,相信黄昏哥哥,我一定会将它找回来。”
吴与弼默然不语。
黄昏暗暗叹气,得了,找不回钱,吴与弼怕是要毁了,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心理负担,极容易压垮讲情义要面子的读书人。
起身,“我先去衙门,与弼你在家里继续看书。”
走了几步,忽然浮起一个念想,回到书房里磨了墨,在宣纸上写上二十四个汉语拼音,又在旁边备注上汉语的读法,说道:“与弼,你先看看这个,最好将它们倒背如流。”
得给吴与弼找点事做。
正好自己也有想法,在大明搞一部新华字典出来。
吴与弼嗯嗯点头。
背书他擅长。
黄昏出门前道:“我今天可能要晚点回来。”
先前衙门。
朱棣给自己弄了个留案观察的缓刑,今天要去衙门报道,顺便报案。
偷金子的人已经很明显。
只有两个人知道自己家里有黄金:狗儿太监和庞瑛。
狗太监不敢。
那么剩下的嫌疑对象呼之欲出。
黄昏走后,吴与弼一个人发了一会儿呆,最终抹了抹眼泪,拿起黄昏哥哥留给他的那张纸,一眼看去满脸懵逼。
除了个别字,例如Y字旁边的“衣”字认识,其他很多字都不认识。
黄昏走的急,一个不小心都用上了简笔字。
简笔字……
吴与弼当然不认识。
来到应天府衙,黄昏讶然发现府尹换人了。
新任府尹向宝。
这人是个人才,而且清廉,洪武年间中举,以进士授兵部员外郎,任职九年无过——不要小看这个九年无过。
在朱元璋手下当官,九年没有过错,已经是非常非常牛逼的人物。
因此向宝被擢升为通政使,但这位读书人以不善奏对力辞,太祖时期的大明官员,真不愿意去当显赫大官,容易被朱元璋盯上。
于是朱元璋让向宝去应天府当府尹,建文登基后没多久,向宝因事被连坐谪贬广西。
朱棣最近有内阁帮忙,清闲了许多,所以想起了高贤宁,也想起了向宝。
于是将向宝召回来官复原职。
至于原来的府尹,外调到其他地方给向宝腾位置。
向宝已过不惑之年,相貌堂堂。
今日没大朝会,府衙也没啥大事,况且他重返应天府,还有些东西需要整理,正在府衙公事房里时,有府衙执事来报,说黄昏来点卯报道。
向宝讶然,问执事,“这个黄昏因何事点卯?”
执事苦笑,“陛下旨意,卑职哪知。”
他知道,可是不敢乱说啊。
向宝其实也知道黄昏,只不过想从他人口中了解更多,沉吟半晌,道:“按说他应该去上元、江宁二县之一的县衙点卯才对。”
那执事不做声。
官场铁律,少说少做少犯错。
向宝也是无奈,只得起身,“我去看看。”
这种事原本不需要他这个府尹出马。
你黄昏找个衙门办事的人点卯完了该干嘛干嘛去,哪需要惊动府尹,不过前任府尹似乎每次都亲自接待黄昏。
向宝也不敢大意。
在一处偏房接见黄昏,不敢托大的回礼,毕竟他是黄观的侄儿,又能以平民之身数次见朱棣,听说还被徐皇后青睐。
这样的人,除了同样炙手可热的纪纲,真没几个人敢小看。
坐下之后有人上茶。
黄昏已在府衙当值人处办了点卯事宜,直奔主题,道:“恭喜向府尹官复原职,今日前来叨扰,实在是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向宝不着声色,“什么事。”
黄昏道:“家中有黄金四斤,昨夜不翼而飞。”
四斤黄金!
向宝愣住,黄观竟给侄儿留下了这等巨财,让人难以相信,莫不是黄观私吞了募兵军资?迟疑了下,立即起身到门口唤了一声,将一位执笔郎唤了进来。
这是大事,必须记录在案。
待准备就绪,向宝道:“还请小哥儿细说详情。”
黄昏说了今早的事情后,又补充道:“向府尹,知道草民家中有黄金四斤的人不多,约莫就陛下身畔的狗儿公公、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庞瑛知晓。”
向宝心里顿时像吃了黄连,真想跳脚大骂。
这他妈官没法当了!
刚官复原职就遇见这种事,偏生涉案嫌疑人都不是一般人。
陛下身边的狗儿太监,他几天前见过。
况且这太监在深宫,哪有机会出来鸡鸣狗盗。
而庞瑛……
锦衣卫北镇抚司都指挥使,官职不比应天府尹低多少,关键权利更大,这样的人,向宝是真心不愿意去得罪。
要不……
和个稀泥?
反正你黄昏这四斤的黄金来历不明,真要追查下去,大家都脱不到爪爪。
哪知黄昏一句话直接将向宝打入深渊,“向府尹莫想着和稀泥了,这四斤黄金来路正大光明,是徐皇后给草民一年的皇室采购金,找不回来徐皇后那边就无法交代,咱们就真的都脱不到爪爪了。”
………………………………
第四十一章 我的绣春刀生锈了么
向宝叫苦的同时叹服。
难怪能简在帝心。
黄昏简直就像你肚子里的蛔虫,连你有什么想法都一清二楚,这种对世事的理解和见知,断然不是一个少年郎该有的阅历。
怎么都觉得像个而立之年。
不敢怠慢。
这件事涉及到徐皇后了,得罪庞瑛也在所不惜。
朱棣残暴,但也痴情。
向宝先前打算和稀泥,一则是忌惮锦衣卫,二者也是为黄昏着想,但此刻全然顾不上了,若是得罪了徐皇后,朱棣一怒,没准又是一场大屠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立即起身,让执笔郎去找来府衙一众官吏,众人聚在一起说了下案情,得知这事涉及徐皇后,那些官吏哪敢拖拉。
呼啦啦点起府衙兵丁捕快,直奔莲花桥平康坊。
黄昏全程跟随。
他有点信不过这些捕快的能力,向宝又不是狄仁杰,不巧,他恰好看过狄仁杰系列,也看过名侦探柯南,又看过央视的“一线”节目,对于破案还是有点“经验”。
平康坊顿时鸡飞狗跳。
……
……
锦衣卫的耳目遍及全城。
很快,应天府衙全力出动侦察“吴溥家黄金失窃案”的消息传回了锦衣卫,正在公事房思索着如何趁着全城侦察建文余孽的机会大肆捞一笔的纪纲听到消息后火冒三丈。
起身,出门。
五步作三步来到北镇抚司衙门,找到正在公事房里喝茶的庞瑛,话也不说一句,直接一巴掌呼到他脸上,声色俱历:“庞瑛,你他妈活腻歪了吗!”
盛怒下的一巴掌,将庞瑛抽到了地上。
庞瑛捂着脸,不知所以。
也不敢爬起来,委屈的道:“卑职做了什么错事?”
纪纲怒道:“我还冤枉你了!”
庞瑛茫然得很,只差没有涕泪俱下,哭丧着干嚎道:“卑职真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惹得纪都指挥使如此暴怒啊。”
纪纲愣住。
他太了解手下这几个人了,庞瑛这表现真不像瞒着自己做了什么事。
神态稍微缓和。
示意除了庞瑛,其他人都给老子出去。
待所有人出去,纪纲走到庞瑛的位置上坐起,示意他起来,低声道:“吴溥家失窃了,那二十斤黄金不翼而飞,应天府衙已经倾巢而出。”
庞瑛莫名其妙,“可这我卑职有什么关系?”
纪纲恨铁不成钢,“当然有关系。”
庞瑛:“……”
纪纲就欲拍案而起,旋即深呼吸一口气,“你找谁去办的这件事,不要有任何犹豫,今天晚上立即去把黄金退回去。”
庞瑛满脸无辜,“您还没吩咐,卑职哪敢擅作主张。”
纪纲一头雾水,“不是你?”
卧槽。
有意思了,这件事竟然不是庞瑛办的,那会是谁?
庞瑛指天发誓,信誓旦旦的说不是他。
纪纲陷入沉默。
许久,问道:“你当夜去吴溥家,带的哪些人去,有没有被人跟踪,当时吴溥家里,确定只有黄昏和吴溥父子?”
庞瑛急忙道:“只带了两个,燕六和赵三娃,都是心腹,绝对不会背叛我们。至于吴溥家里,卑职从进入院子到离开,确实只看见黄昏三人,至于有没有被跟踪……应该没有!”
谁敢跟踪锦衣卫?
纪纲怒极无语,拍案吼道,“应该?!你是第一次去办事么!”
庞瑛吓得一颤,坐倒在地。
纪纲冷冷的盯着庞瑛,“你可知道那一笔钱是干什么的?是徐皇后拿给黄昏,今后皇室一年的采购资金,现在这个钱不见了,而你是最大的嫌疑人,你说黄昏要是找不到这个钱,会不会去徐皇后那里说几句,你庞瑛有几个脑袋,敢动徐皇后的钱?!”
纪纲在宫中和应天府衙也有心腹。
是以很快知道了这笔黄金的由来。
谁都知道徐皇后在这位霸道总裁心中的分量,让朱棣吃尽了苦头的徐辉祖,本该和铁铉等人一样被烹杀的下场。
然而徐辉祖仅是被圈禁,由此可见一斑。
庞瑛脸色煞白。
这一次是真的坐地上站不起来了。
纪纲却不急了,一只手缓慢的叩击着桌面,他想起了昨日乾清宫里陛下的一句话,当时陛下认为来自朱高燧的那封信是建文余孽的手笔。
难道真有建文旧臣在暗中捣鬼。
是谁?
问道:“庞瑛,你说建文欲孽真的被我们杀完了吗?”
庞瑛摇头,诏狱里就还有个黄观呐。
纪纲知道他心思,“除了黄观叔侄,就没其他建文欲孽了?有没有存在一种可能,有些建文旧臣虽然投靠了陛下,但却在背地里使阴谋诡计?”
庞瑛恍然大悟,“您是说,有人暗中设计?”
纪纲点头,“如果吴溥家黄金失窃案最后确实栽到了你头上,如此一来,陛下麾下最强势的锦衣卫便和如今最受陛下看重的黄昏之间,产生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
庞瑛一身冷汗,旋即笑了起来,“难道您还怕黄昏这个小儿?依卑职看来,这件事会不会是黄昏拥赃自盗,故意用这个事设计来陷害我们锦衣卫,毕竟我们捉了他叔父黄观。”
纪纲冷笑一声。
我会怕他?
笑话!
等等……
庞瑛说的话不无道理,这件事既然不是庞瑛做的,燕六和赵三娃也是心腹,锦衣卫内部没有出现叛徒,又没有人跟踪庞瑛去吴溥家的话,这笔钱就只有狗儿太监知道。
狗儿太监没有动机,也没作案时间。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黄昏欲要栽赃锦衣卫!
想到这冷笑连连。
黄昏,是谁给你的勇气,敢和我纪纲作对,别以为你自我吹嘘是可以预知的穿越者就能打倒我纪纲,大明天下,除了朱棣,老子最大!
满面杀气,对庞瑛道:“如果按照你的说法,黄昏的目标是你,一旦坐实是你偷窃的那二十斤黄金,别说北镇抚司镇抚使这个官职了,能保住脑袋就是万幸。”
庞瑛吓得四肢发麻。
杀人越多,越怕死。
纪纲又笑道:“不过,黄昏敢动我纪纲的人,我倒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这天下除了陛下,还有人是他不能惹的!庞瑛,立即给我派出一批人手,竭尽全力帮助应天府衙找出这一笔黄金的去向!”
这是驭人之术。
无形之中让庞瑛觉得纪纲是为他出头,让他越发的卖命。
这件事不难解决。
只要找出黄金,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最后证明这批黄金是黄昏藏了起来,那么我倒要看看,陛下怎么保你。
庞瑛立即领命出门。
北镇抚司锦衣卫,亦倾巢而出。
纪纲起身。
摸了摸腰畔的绣春刀,冷笑一声。
我纪纲的绣春刀生锈了么。
杀不了你一个黄昏?
………………………………
第四十二章 舌绽莲花
应天府衙和锦衣卫将全城闹了个风声鹤唳。
上元、江宁两县的捕快和兵丁,跟着府衙扫荡城内各个灰暗地带,任何蛛丝马迹都不可放过,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办这件事的“神偷”。
官方在册的三只手全被带回衙门。
向宝明白,如果是庞瑛做的这个案子,不会让锦衣卫的人亲自动手。
肯定有中间经手人。
只要找到这个经手人,一切都好解决。
锦衣卫分两拨。
一拨人配合向宝,积极查找吃这门饭的三只手,另外一拨人,十二时辰不分昼夜的监视着莲花桥畔平康坊。
如此大动静哪能瞒过应天新主。
朱棣将纪纲召到乾清宫,问了事情起末后,没说什么,转身交待狗儿,这件事要先瞒着徐皇后,又对纪纲交待两件事:一、暗查庞瑛;二,监视全城的建文旧臣。
他也觉得奇怪。
这件事不像一般的盗窃,很可能有人要让黄昏和锦衣卫内斗,黄昏是自己青睐的人才,锦衣卫是自己倚重的暴力机构。
若是斗个两败俱伤,受损最大的还是自己。
幕后之人的身份扑朔迷离。
庞瑛有嫌疑。
毕竟二十斤黄金的巨款,庞瑛确实有作案嫌疑。
也不排除黄昏的嫌疑。
这真存在挟带私货的可能,趁机来个拥赃自盗,以此报复纪纲捉回黄观。
更可能是建文旧臣。
应天城鸡飞狗跳,黄昏却悠然自得,当向宝的应天府衙和锦衣卫都动了起来,这批黄金无论如何都会回来。
他要去见一个人。
高贤宁。
朱棣说不动他出仕,纪纲也不行,自己为何不尝试一下,有才之士就该为国效力,而不是在老家浪费余生,当然,吴与弼除外,崇仁理学可是文化瑰宝。
高贤宁今日离开应天回老家,来时被官府拘押戴罪而行,归时一人自由。
高贤宁是有些意外的。
本以为拒绝出仕后必死无疑,没料到能全身而退。
他知道原因。
纪纲。
纪纲被赶出书院后,高贤宁一直和他有书信往来,关系不错,如今纪纲是朱棣身前红人,也只有他愿意救自己一命。
折柳亭外,高贤宁回首望应天,一声长叹。
准备登车归去。
折柳亭中,一位束发少年郎忽然笑眯眯的起身,高呼一声,“先生慢走。”
高贤宁讶然,绞尽脑汁也记不得他是谁。
黄昏走到高贤宁身前,做揖为礼,“晚生黄昏,倾慕先生气节,特来相送。”
高贤宁回礼。
黄昏轻声自我介绍,“晚生叔父黄观。”
高贤宁恍然大悟,由衷赞道:“原来是名门之后,高某怠慢了,见谅则个。”
黄昏轻笑,“先生归去后,意欲何为?”
高贤宁沉吟笑说,杯酒竹篱间,抬头望南山。
这是致敬陶渊明。
黄昏摇头,“晚生读过先生的《周公辅成王论》,才情惊艳,先生之大才,若是埋没竹篱黄菊间,世间虽多一名流隐士,却是暴殄天物。”
高贤宁愣住。
《周公辅成王论》是在济南时有感而发,灵犀突来写下之后,用箭射给朱棣,事后被朱棣收了起来,济南城中也无原书,哪怕让自己现在写,也会有字语差错。
这少年郎去哪里读过?
黄昏眼咕噜一转,解释道:“前段时日去觐见陛下,闲暇时陛下说过先生的《周公辅成王论》,对之赞溢不绝,晚生记忆犹新。”
他看过屁的《周公辅成王论》。
高贤宁不疑有他。
黄昏继续道:“先生可知解缙、胡广、李贯之流,乃至于吴溥,为何皆愿入朝为官,而不是如先生一般致仕归隐?”
高贤宁不屑,挥袖道:“有的人读了书,却喂了狗,又弯了腰。”
黄昏正色,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如果天下读书人都如先生一般致仕归隐,那么朱棣麾下再无明臣,长此以往,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朱棣背一个千古昏君的骂名也便罢了,先生亦是快哉了,但想问一句先生,天子无能,朝政昏聩,受苦的是朱家皇室,还是大明百姓?先贤有语,兴亡皆是百姓苦,我等仕朝堂,不仅是求家国不亡而百姓不苦,亦求一个家国兴盛百姓亦不苦!”
高贤宁又愣住。
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
这个观点很新颖,而且也是事实,历来天子治国,麾下皆有一群能人善臣,国家这个庞大机器,不仅需要天子这颗脑袋,也需要百臣为手足。
许久才道:“不是有李贯、胡广之流么,你叔父黄观尚且在诏狱而不愿卑躬屈膝,我高贤宁岂可没了脊梁。”
黄昏暗叹一声,这就是读书人的可爱之处。
道:“先生,我说一事,建文帝自焚奉天殿,朱棣如今是大明天子,这是既定的无法更改的事实,如果说……仅仅是如果,如果说,朱棣能将大明打造出不逊色于贞观的盛世,先生会如何看待朱棣?”
高贤宁冷笑,“唐太宗会尽诛文臣乎?”
如此暴行,岂能打造出贞观盛世。
黄昏语结。
这个确实有点没法反驳,朱棣对徐家和老朱家挺好,但杀的臣子是有点多。
思绪急转,依然绕到辩证点上,“正因为朱棣有这样的暴行,今后的治政之中,才需要先生这般的人才,在朱棣行差踏错之际,敢于置自身生死于度外,以死劝谏天子,声压朝堂震慑宵小,方能避免悲剧重现,若朝中尽是佞臣,方孝孺的惨案只怕会有更多,天下百姓将饱受折难。”
顿了一下,缓缓的道:“先生读书等身,当知晓范文正公那一句,我等读书人,不求人人皆是范文正公,但求一世有用之身,不为帝王仕朝堂,而为太平盛世尽十分心力,为天下社稷谋一分福利。如此,方不负我等满腹圣贤道理。”
范文正那一句,只能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高贤宁不得不说,黄昏这一番话极其有说服力,而且在理。
他也无法反驳。
高贤宁想了想,略有愁闷的道:“那高某也不愿如解缙、景清之类同流合污。”
不屑与之为伍。
黄昏大喜。
看高贤宁话中意思,已经被自己说动了。
我果然是个天才。
朱棣和纪纲做不到的事,我黄昏将要做到。
话说,解缙这位大才子在天下读书人眼中的形象果然已经崩了。
等等……
黄昏从高贤宁口中听到另外一个名字。
景清。
自己怎么把这个人忘记了。
………………………………
第四十三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没时间去想景清的事情,黄昏打铁趁热,“先生,你才到应天,可能有所不知,晚生一介草民,又是黄观之侄,为何能屡次觐见陛下,原因很简单。”
高贤宁也好奇,“愿闻其详。”
黄昏毫无隐瞒,“因为我从事着一个特殊的职业,嗯……怎么说呢,先生知道《推背图》吧,巧了,晚生从事的职业也有这等能力。”
高贤宁蹙眉深思,“按你这说法,岂非就是神神鬼鬼的相士?”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读书人,是最不容易迷信的。
黄昏笑道:“这且不论,我再说一事,如果先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值得期待,那就留下来入朝为官——不是为朱棣,也不是为先生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为泱泱中国。”
明朝时期已自称中国。
高贤宁:“愿闻其详。”
他确实有些意动,因为那一句“若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
没有谁比读书人更理解这句话。
黄昏眼里浮起崇拜和向往,“大明自太祖开国,休养生息三十载有余,今疆域之内,四海无闲田,犹有民饿死,国不算强民亦不富,且外有安南隐患,蒙元余孽,边疆不定。但是晚生以为,朱棣治下将见盛世。”
黄昏都有点佩服自己了,出口成章引典用古,胸有墨华自芬芳啊!
“何等盛世?”
“朱棣登基之后,以他好强的性情和靖难得江山的原因,必然要励精图治才能正其帝王之形,其措施不外如是: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完善科举,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为稳定边疆,亦会多次亲征漠北,南抚安南,宣扬国威之余,还需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或会派人下西洋,经营南海,又派人出使西域,以此开创万国来朝的局面。此外,晚生已经得知,朱棣将让解缙编纂一部旷古烁今的百科全书,包容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
“天下因而大治。”
“再其后,按照常理来推,应是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仁厚,他若是登基,也有可能打造出盛世之治,不难想象,数十年后,大明王朝疆域辽阔,国富民强,四海来朝,襄容宇内,展现出大一统王朝的蓬勃生机,这或许会是古往今来最大盛世,远迈汉唐!”
“敢问先生,这样的盛世,我等读书人岂有不向往之理?”
高贤宁听得是瞠目结舌。
黄昏是真敢吹。
远迈汉唐?
按照你这说辞,朱棣比汉武大帝和唐太宗更厉害。
不可能嘛。
高贤宁这种心理很正常,人大多都有厚古薄今的想法,在他们这些读书人眼中,世间大概没君王能比汉武和太宗更强的了。
黄昏最后定鼎而言:“要打造这样的盛世,仅靠朱棣就行了吗?所以大明朝堂,确实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晚生有一句话,还请先生三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的原话出自顾炎武: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辈先烈梁启超浓缩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
高贤宁眼睛光彩熠熠。
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观有个好侄儿!
大明有个好读书人!
低头沉吟不语。
许久许久,才看向黄昏,“你称呼高某为先生,愧不敢当,一句‘若天子无明臣则朝无善政’,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仅是这两句便可传颂千古,更可为高某师。千百年后,世间读书当以此为明灯。先前是高某浅鄙过于自私,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有醍醐灌顶之感,高某亦向往你口中的煌煌盛世,朱棣可辅,高某定然竭尽全力,若是不可辅,那高某便挂印归去。”
明臣也需贤天子。
黄昏大喜,对高贤宁的谬赞有些羞臊,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是自己抄袭的,不料高贤宁又道:“然我已拒朱棣,又知与纪纲,如今又怎好入仕?”
这是个问题。
我这把年纪了,总不能让我再去参加科举吧。
况且……
前头刚拒绝,转身就跑去找朱棣求官,这会被天下人骂断脊梁的。
我高贤宁也是要脸的人。
黄昏笑意盈盈,“先生不必担心此事,不若先到吴叔叔家里暂住,给晚生一些时间,先生必然能朝为官,嗯……我不会让先生去和解缙编修《明太祖实录》的。”
高贤宁甚是欣慰。
黄昏这孩子硬是要得,很善解人意。
于是让折柳亭外的马夫自去。
和黄昏信步回城。
高贤宁心中还有一个疑问:“黄昏,高某确实有点不解,你究竟是如何评断,朱棣和朱高炽会打造出那样一个煌煌盛世出来?”
黄昏想了想,“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高贤宁,“你且说说。”
黄昏也不能和盘托出,只说继续重复先前的说辞,说自己集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天文星象学等学识之大成,推测一些未来事……
反正是忽悠。
高贤宁也是不信。
他之所以被说动,确实是因为黄昏那两句话。
天子无明臣,朝无善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落地有声。
在将高贤宁忽悠到吴溥家里暂住后,他没停下来,继续去外奔走:高贤宁提醒了他,永乐登基之后,还有个景清。
为何后人评价永乐,有时候会冠于冷血残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