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王冠-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感情锦衣卫是针对黄昏来的,有些不解,黄昏是谁?
如今简在帝心。
纪纲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对黄昏下手?
庞瑛冷笑,“你好像很镇定。”
黄昏故意装出一副不解的样子,“对于死过一次的人来说,有什么可畏惧的,话说,我又没违纪犯法,有必要慌乱吗?”
这是谎话。
实际上经历过溺亡,黄昏是很畏惧死亡的。
庞瑛没有绕圈子,直奔主题,语气十分不屑,“你既然是可以预知的穿越者,难道没有预知到纪都指挥使今夜就会返回应天城,而且是带着罪臣黄观。”
黄昏不动声色,“所以?”
庞瑛沉声道:“可知齐泰、黄子澄、练子宁等人的下场,他们全被灭族,你叔父黄观和这几人同列文职奸臣,亦难逃此命,被灭族在所难免!”
杀马威!
若是一般人家,被庞瑛这么一恐吓直接懵逼,然后说什么答应什么,而被纪纲大肆敲诈,所以纪纲这段日子敛财无数。
………………………………
第三十六章 大幕徐徐开
黄昏却不吃这一套,依然不动声色,“庞镇抚使好像忘了一件事,我叔母挟家眷跳水而亡,我不过是侥幸被吴叔叔救起来,就算叔父黄观尚在,已无灭族说法。”
庞瑛冷哼,“你不是他侄儿?”
黄昏恍然,做出一副惊惶状,“难道陛下要灭叔父三族?”
庞瑛暗喜。
成了!
终究只是个竖子小儿,经不住恐吓。
哼道:“黄子澄不就被灭了三族。”
庞瑛又抬头看向吴溥,“别以为你入了个什么内阁就能安然无虞,收容建文余孽,亦当同罪,待黄观押解归来,纪都指挥使禀报陛下之后,你父子二人也得去诏狱呆着。”
吴溥笑而不语。
他是看出来了,黄昏这孩子有其他想法,故意在逗庞瑛。
黄昏沉默了一阵,忽然笑了起来,“庞镇抚使,我们如果想要渡过这个难关,是否只有破财消灾?纪都指挥使虽然押解回黄观,但他只需要禀报陛下,就能将我等脱罪?”
庞瑛得意浅笑,“你很聪明。”
目光又落在那堆黄金之上。
有些不解。
内阁官员而已,只论政而不决政,没啥权利,谁会送来这一大堆的金子。
嗯,今夜之后,都是纪都指挥使的了。
自己也有一份。
黄昏摇头,“庞镇抚使看见了,那里确实有一堆黄金,问题在于,这个黄金我敢给,你和纪都指挥使就敢收吗?”
庞瑛一愣,“怎么,是公款不成。”
黄昏哈哈一笑,“这是徐皇后送来,让我研发皇家用品的经费,等一两个月徐皇后若是问起,我说在庞镇抚使和纪都指挥使那里,你猜皇后娘娘会不会去找陛下说道说道,嗯?!”
说完将怀中那纸合约掏出来。
递到庞瑛前面,“庞镇抚使大概是见过陛下的玉玺,不知道有没有见过陛下的私印?想来你和纪都指挥使饱受圣眷,应该是见过的罢。”
庞瑛大惊。
白纸黑字中一个鲜红的印章,不正是陛下的私印吗。
黄昏收回合约。
这张纸得保存下来,传给子孙后代,到了二十一世纪后,没准卖了这张纸就发家致富,可以少奋斗几辈子。
道:“除了这一堆黄金,家里也还有些钱,不过——”
黄昏的声音渐冷,“就算我再有钱,也不可能给你们一分一毫,纪纲不是要拿叔父黄观来威胁我吗,让他尽管去!”
态度极其强硬。
干脆撕破脸皮,没必要给《明史》上第一个佞臣好脸色。
庞瑛脸色大变,拍案而起,“你敢耍我?!”
黄昏冷笑一声,“对啊!”
庞瑛咬牙切齿,“你会后悔的。”
黄昏哈哈大笑,“这是你们自取其辱,回去告诉纪纲,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今日恶行,他日恶果自食。”
庞瑛脸色铁青,摔门而去。
目视他离开之后,吴溥担心的问道:“你就不怕锦衣卫的报复?”
报复?
黄昏无奈的笑,“无妨,我下午去见了陛下,看他的态度,应该不会追究叔父黄观的‘罪’了,所以纪纲就算把叔父捉回应天城,他也不会有事。至于我么,就算把所有的黄金都给纪纲,纪纲也不会善罢甘休,吴叔叔,你以为纪纲是怎么查到我叔父黄观在安庆贵池县的?”
吴溥想了想,“锦衣缇骑遍及天下,消息灵通。”
黄昏摇头,“没有这么简单,纪纲这人刚得势,现在他只贪财,还不敢去触犯朱棣的底线,所以他敲诈勒索的都是一些没有靠山或者靠山不够强势的富商,但这次不一样。”
吴溥懂了。
黄观在安庆人间消失,黄昏和徐妙锦却在安庆被抓回来,稍微想一下就能猜到这两者的关联。
但妙锦是开国功勋徐国公的女儿,徐辉祖被圈禁,但徐膺绪还在官场,且徐家还有长女徐皇后母仪天下。
徐妙锦的事,锦衣卫绝对不敢去碰触。
再说黄昏。
如今应天朝堂上下,都知道他是穿越者,拥有预知能力,已经简在帝心,只要今后猥琐发育不浪,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姚广孝。
这样的人,锦衣卫按说也不该去动。
但纪纲动了。
连夜出城去抓黄观归案,而且没有禀报朱棣。
黄观藏匿在安庆,朱棣会想不到么?
但朱棣没动。
纪纲敢违背朱棣的旨意行动,他会不知道后果?
知道。
可他还是去了,这就说明有人在给他撑腰,或者说有人给他画了一个天大的饼,而这个人要针对的不是黄观。
也不是黄昏和徐妙锦。
另有其人!
答案呼之欲出。
这个幕后之人要针对的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这两难兄难弟因为黄昏,一个被谪贬边疆,一个被幽禁。
本就被朱棣怀疑拉拢了黄昏,如果再被纪纲诬陷密谋拉拢建文余孽……
储君永远无望!
黄昏叹道:“所以庞瑛今日前来,敲诈是真,但敲诈之后绝对不会办事,他和纪纲不过是想尽最大的可能搜刮钱财而已,要不了几日,朝堂之上就会有人拿黄观的事做文章,到时候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会成为众矢之的。”
吴溥悚然动容,满身冷汗,“这就开始储君之争了?”
黄昏:“不,早就开始了。”
从朱棣对朱高煦说出那句“加油,世子多疾”的那一天开始,就拉开了永乐年间这一场其惨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九龙夺嫡的储君之争的序幕。
吴溥叹服,“如此推断,这个幕后之人是朱高燧?”
只有他具备动机针对朱高炽和朱高煦。
朱高炽和朱高煦完蛋,储君就是朱高燧的囊中之物。
黄昏一脸头疼,“极大的可能。可惜在朱棣的眼中,这不是他那个好儿子朱高燧搞的鬼,而是建文余党设下的计谋。”
良久,吴溥才叹道:“这可真是个大局。”
黄昏忽然问道:“朱高燧身边有什么高明的谋臣吗?”
吴溥摇头,“应该没有。”
黄昏有些茫然,这个局就以朱高燧那颗猪脑袋,敲碎了也想不出来,究竟是谁在背后给朱高燧出谋划策呢。
是个高人。
此人不除,必成大患。
可惜他算错了一点:这种情况下,都不用自己出马,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肯定会联手。
………………………………
第三十七章 黄观归案
一只海东青从北镇抚司衙门里破空而起,穿入夜幕。
第二日。
黄昏起了个大早。
在纪纲必经的城门外,百无聊懒的等着。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看见大队锦衣卫归来,叔父黄观神色淡然的坐在囚车里,纵然衣衫污秽,读书人的儒雅之气丝毫不减。
纪纲高头大马,身披大红蟒衣穿飞鱼服,头顶乌纱帽,腰缠銮带而佩绣春刀,鲜衣怒马意气风华,鼻孔朝天不可一世。
但纪纲还是看见黄昏了。
他认得。
夏末时候,陛下敲打两位殿下时,就借黄昏穿越者的身份发作,那时纪纲还不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率领北镇抚司去搜了吴溥的家。
老实说,吴溥是真穷。
不过那院子还值点钱。
纪纲骄横,可脑子清醒,要不然也不会一手遮天敢抢朱棣的女人。
下马,按刀来到黄昏跟前,阴鸷神情里挤出一抹温和,声音中还是掩饰不住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高傲,“黄昏小哥儿这是欲去何处?”
和狗儿太监的“昏哥儿”相比,纪纲的称呼要疏远一些,也更符合两人之间的关系、身份。
纪纲终究算半个读书人。
黄昏笑眯眯的,“纪都指挥使明知故问啊。”
纪纲回头看了一眼囚车中的黄观,话中有话的说,世事如此,黄昏小哥儿选择了私欲而放弃孝道,本都指挥使纵然有心,也无力回天了。
黄昏暗笑。
你就是想敲诈老子,还无力回天,给了你钱,你一样要把黄观送到朱棣面前。
道:“可否让我和叔父说一两句?”
纪纲摇头,皮笑肉不笑,“等到了诏狱,你叔侄俩有的是机会畅聊家常,今后也会有漫长的岁月让你俩叙旧,不过那个地方就是有点寒凉罢了。”
哪里寒凉?
地狱啊。
纪纲这句话已经摆明了,你叔侄两人都得死,到了黄泉地狱有的是时间慢慢谈。
纪纲说完转身上马。
黄昏无奈,没办法,现在还拗不过纪纲。
只能微微笑着对黄观挥手。
示意叔父不用急。
黄观笑了笑,目光坚毅。
朱棣登基后,拟定年号为永乐,等过了年关就会昭告天下,且方孝孺因为拒写即位诏书而被诛,楼琏草诏归而自尽,解缙献上即位诏书……
这些事都被侄儿黄昏言中。
如此可以推断,这个侄儿真是他说的穿越者。
这意味着他说建文帝没死,也是真的。
这就是希望。
黄观是敢投江殉国的人,连死都不怕的骨鲠君子,岂会惧怕锦衣卫的区区诏狱,尤其是看见侄儿满面红光的出现,他更是放心不少。
黄昏慢条斯理的回家。
吴溥今日去参加大朝会,其后会在文渊阁当值,要在晚上才回来,于是院子里重新装修两间书房的事情只有自己去找人。
吴与弼?
还是让他安心读书的好,对于读书人,黄昏多有尊敬。
哪怕是穿越前,他也是以读书人自诩。
反正有钱……
索性找人,打算把吴溥的院子全部重新装修一遍,该换新的家具换了,该添的盆栽也添,院子里除了梅兰竹菊,其余地方全部铺满青石。
或者大理石?
大理石高大上一些,打磨得好可以媲美后世的高端瓷砖。
待装修好了,聘请几个煮饭洗衣扫地的奴仆。
四斤黄金,够用。
另一边,纪纲着人将黄观送入北镇抚司的诏狱之中,他则轻车快马直奔乾清宫,等着朱棣下朝归来后,立即求见。
今日的大朝会开得有点久。
毕竟快春节了,朝廷得把春节期间的事情安排妥当,是以很多事情要交待清楚,且有些官员已经请假回老家省亲,各部门效率低下了不少。
几乎直到响午,朱棣才一脸疲倦的回到乾清宫。
看见门口候着的纪纲,点点头,示意他跟上来。
坐下之后,朱棣还没说话,就见纪纲啪的一声跪了下去,“请陛下赎罪,卑职的抓捕心切,没给陛下禀报就率兵出城直奔安庆贵池县了。”
朱棣颔首。
不错,还算懂事。
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这是你锦衣卫的职权,重大案犯,皆可以先斩后奏,将黄观捉回来了?”
纪纲心里惴惴。
若是以往,朱棣都会免礼,今日却没免礼……
显然陛下心里还是有些恼怒的。
急忙轻声道:“捉回来了,在诏狱等待陛下发落,因其是三元连中的大才,卑职不知陛下要如何处置,所以没敢对其用刑。”
这就是纪纲的聪明之处。
抓黄观,这是我职责所在。
不过不用刑。
万一黄观像那解缙、胡广、李贯一样受到重用,纪纲也不会被报复,就算这一次黄昏逃过一劫,他今后得念着这个情。
朱棣点点头,“黄观可说过什么?”
纪纲作为朱棣的心腹,太明白这位爷口中的“什么”是什么了,急忙道:“没有,黄观在向家渡的临时住处,藏匿着供奉了一张灵牌,若不是这张灵牌,我们的人也查找不到贵池县向家渡去。”
朱棣眼睛一亮,“谁的?”
纪纲犹豫了下。
建文帝虽然被朱棣赶下了台,但毕竟是老朱家的人,他可没胆量当着朱棣的面直呼朱允炆——尽管朱棣连建文帝的年号都给废了。
朱棣却懂了。
略有失望。
黄观供奉建文帝的灵位,并不能证明建文帝真的死了,毕竟那几天黄观在外募兵,后到安庆,如果建文帝逃走不主动联系黄观,他也无从得知建文帝的生死。
朱棣沉吟半晌,“黄观可曾说过其他事?”
纪纲犹豫着,“倒是有一件事,可卑职不敢说,说了怕陛下生气,伤了身子。”
朱棣冷哼一声。
纪纲立马说了,“在归来途中,黄观无意中透露,卑职并不是第一个找到他的人,在之前还有两拨人找到他,希望他能投靠陛下仕于朝堂,和他侄儿黄昏一起在奉天殿上相互照应,再呼唤旧日同僚,可为某人之臂膀,则望将来变天,黄家世代富贵。”
这话很妙。
黄观说了什么话,除了他锦衣卫的人,鬼才知道。
纪纲说什么就是什么。
难道去问黄观?
黄观肯定会矢口否认,是否投降且不论,若是投降后承认这件事,岂非证明他的投降别有二心。
朱棣怒极反笑,“两拨人?”
用脚膝盖都能想到,这两拨人肯定是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的人,他们就如此按捺不住,连建文余党都要拉拢了么。
简直大胆。
………………………………
第三十八章 恩威并重,帝王手段
朱棣疑心重,但对纪纲颇为信任,不疑有他,沉吟半晌,“将黄观先放在诏狱。”
用的放。
这个字很好的解释了朱棣的内心想法,纪纲岂会不懂。
好吃好喝供着。
但纪纲明白,朱棣不会就这么作罢。
果然。
朱棣下一句又道:“纪纲,你的北镇抚司给朕好好盯着朱高炽和朱高煦,若是有异动,务必第一时间通知朕。”
纪纲心中大喜。
成了。
这一次这个局,并不是让朱棣彻底把朱高炽和朱高煦打入冷宫——储君之争,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涉及到天子逆鳞。
主要目的,还是让朱棣明白两个儿子的野心。
不过现在么……
纪纲内心的恼羞成怒化成了一句馋言:“陛下,黄昏作为黄观的侄儿,应该如何处置,其人自称能预知未来,若真是如此,他岂能不知黄观被抓,又怎么会将黄观安置在贵池县向家渡,以微臣看来,他就是个妖言惑众的神棍,犯下欺君之罪,不惩不足以威慑宵小。”
和我纪纲作对,黄昏你怕不是知道死字怎么写!
朱棣却笑了起来,道:“纪纲,你可知黄观为何如此愚蠢的供奉一尊允炆的灵位,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很容易暴露他的身份么?”
纪纲愣住,“也许是他迂腐?”
读书人都这样。
虽知死,而无不为。
朱棣心情略微好了些,这件事黄昏果然早就预知到了,或者说,这货的心思深远,早就谋划到了今日之事。
眼光之远,叹为观止。
道:“允炆的灵位,是黄昏让黄观供奉的,至于理由么,朕现在不方便透露,你只需知道一点,黄昏其人,绝非神棍,乃是朕心中之大才。”
这话很重。
很明确的点了纪纲,你小子最好别去动黄昏,老子朱棣要重用他的。
老子不重用,皇后那边也要重用。
鬼知道这小子弄出沐浴露和润肤水后,还会不会搞出其他莫名其妙但又会让皇后芳心大悦的古怪玩意儿。
一念及此,朱棣就觉得那两千五百两的白银花得真肉疼,这还只是个开始……以后钱还得继续花,转念一想,天下都是我朱棣的,难道给自己女人们花点钱,老子还要青史留个臭名不成,没道理嘛。
纪纲心里大恨。
在他眼中,没有他锦衣卫办不下来的人,哪怕靖难之战中,表面是敌人,背地里却是最大功臣的李景隆也一样。
锦衣卫要办他,真不难。
原本以为黄昏区区一个束发小子,我纪纲要办他阎王爷也阻止不了。
然而现在竟然办不了他!
纪纲心中怎能不恨。
他不明白,为何朱棣会如此看重黄昏,只是一个刚束发的白丁少年而已,且还是装神弄鬼的建文余孽,理应是陛下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
朱棣何等人精,知道该给纪纲一点颜色看,让这位屠夫知道大明到底谁说了算,轻轻前倾,俯视着纪纲,目光阴冷,“纪纲,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消息,真是你北镇抚司麾下缇骑查到的,嗯?!”
浓重的鼻音。
纪纲只觉如泰山压顶,遍体冷汗。
福至心灵。
不敢再欺骗朱棣,磕头颤声道:“回陛下的话,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消息,是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有人摸到卑职府邸上,投箭信告知,卑职着人查过,没有查到投信之人,但那支箭上,却有……”
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说。
朱棣拍桌,怒道:“说!”
纪纲心一颤,他太明白朱棣了,这个人只要你忠诚于他,什么都好说,但你敢对他阴奉阳违,杀你或者杀你全家的脑袋,真是眼皮都不眨一下。
急声道:“有三殿下的印记!”
对不住了三殿下。
我纪纲还不想死,只好出卖你。
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还没封王,大概要等确立太子之后才会封王,当然,若是朱棣不急于立太子,封王也会提前。
纪纲确信,那封信就是朱高燧送来的。
那枚箭上露出如此明显的“破绽”,其实不叫破绽,是故意让纪纲明白,朱高燧想和他结盟。
朱棣闻言冷笑连连,道了一句好一个一箭三雕。
纪纲不解,“陛下的意思……”
朱棣神色冷峻,满脸杀意,另外一张冷血无情的面孔睥露无遗,“纪纲,着令你的锦衣卫,给朕全城彻查建文余孽,只要不是黄观和黄昏叔侄,其余人等皆可先斩后奏拿下送入诏狱!”
纪纲心头一颤,旋即狂喜。
今天本以为要栽,结果反而受到陛下的重用。
纪纲又有些疑惑。
看陛下的意思,自己被人利用了,那根箭根本就不是朱高燧的,而是建文余孽设下的计谋,其目的就是让朱棣父子相残?
皇权社会,如果朱棣和三个儿子杀得天翻地覆,鬼知道会发生什么。
没准建文就复辟了。
好大的局!
纪纲正欲退下,磨刀霍霍向余孽。
朱棣却道:“纪纲,可还记得高贤宁,朕没记错的话,你和高贤宁还是同窗。”
纪纲讶然,“记得。”
纪纲虽然是个小混混,可也是读过书的,只不过读书的时候在书院里犯了事,被老师给赶了出来,至于什么事,纪纲从不对人说。
想来就是鸡鸣狗盗或者奸淫未遂、偷窥老师女儿之类的事。
朱棣点点头,“当日朕攻打济南,屡攻不下,写了一封劝降书,没曾想到,城内有个读书人回了朕一封《周工辅成王论》,这个读书人就是高贤宁,朕当时对其才情甚为惊艳,如今朕章江山欲兴盛世,正是这等才子为天下尽能之时。”
纪纲愣了下,道:“卑职了解高贤宁,他极其迂腐,且倔强。”
朱棣无奈的道:“确实如此,朕着人将他从济南带回应天,这几日见过一次,然而无法说服他,你作为他的同窗,去看看他到底是如何想法,若能说服,那是最好,若是不能……”
人才?
大明天下人才多了去。
若高贤宁不跟着我朱棣混,是因为心怀建文的话,老子不介意多死几个读书人。
杀人……
朱棣不比朱元璋差,从没手软过。
纪纲心里叹气。
得了,以他对这位同窗的了解,高贤宁必死无疑了。
………………………………
第三十九章 有才之人未必有德
高贤宁被朱棣放在京营天牢。
纪纲不敢怠慢,打算去见这位同窗。
刚出乾清宫,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可能,那封告诉自己黄观在贵池县向家渡的密信,来自陛下?
目的简单:打压两个儿子的同时,有最好的借口对建文余孽进行又一轮清洗。
一念及此,纪纲浑身冷汗。
回首看了一眼灯火辉煌的乾清宫,纪纲生出错觉,似乎看见一头血红着双眼的狰狞巨龙,盘卧于乾清宫上,俯视天下。
纪纲走后没多久,有人在太监领路下匆匆来到乾清宫。
解缙。
朱棣和他说了几句,最后让这位大才子去办一件事,总裁《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
朱棣靖难得天下。
他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在史书中留下恶名,而《明太祖实录》初次修书是建文登基之后,前后三年,恰好是朱棣靖难之时。
在这一时期修成的《明太祖实录》自然对燕王及诸藩王的“谋反”多有指责。
朱棣不想背骂名。
至少在官方的书策中,自己靖难应是承天命而为,所以《明太祖实录》必须重修。
换句话说,朱棣当了婊子后,现在也要立牌坊,当初进应天城后,朱棣第一时间是去往奉天殿,去感受坐在龙椅上登基为帝的成就感。
被杨荣拦住。
杨荣这个人确实聪慧,他很明白朱棣想要什么,面对暴怒的朱棣,杨荣说了一句话: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还是先去祭陵呢?
朱棣二话不说,立即去了朱元璋的孝陵。
大家都知道,朱棣也很清楚,他的靖难是有问题的,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的却不是那回事。直接攻进去做皇帝非常不妥,这不是向世人宣告我是为了自己才谋反的吗,这和他之前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相违背。
给朱元璋上坟烧点香蜡纸钱,向天下宣告我是遵循祖制为国除害。
这就是立牌坊。
重修《明太祖实录》之外,还要修《古今列女传》,其实就是在和朱元璋叫板了。
朱元璋修了一堆的劝诫皇子、大臣的XX录。
朱棣一想不行啊,可我也不想去劝诫皇子大臣,那就修一本劝诫老婆们的《古今列女传》吧,正好先让解缙熟悉下修书的工作。
因为接下来要修一本超越《类要》的全书。
用事实告诉老爹朱元璋,你这个儿子比那个孙子朱允炆更能干,你不是要编修《类书》吗,朱允炆没做到,我做到了!
不仅要比朱允炆好,还要比朱元璋好。
朱棣自知在武功上无法超越打下江山的老爹,只好在文治上下功夫。
可文治中最容易出成果守文改制朱允炆用了,且经被朱棣否定,他举起恪遵祖制的大旗来批判建文帝,却不曾想也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
就只剩下修书这条路可走。
要让马儿跑,得给马儿吃草。
让解缙去重修《明太祖实录》和《古今列女传》,好歹要给他点甜头,于是大袖一挥,朱棣将解缙升为翰林侍读学士。
解缙大喜过望,终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喜悦。
这位大才子经历的起落比较讽刺。
洪武年间,朱元璋喜欢修书,解缙从中看到一条青云直上的康庄大道:倘若自己领衔编纂一部卷帙浩繁,同时又切合治国需要的大型类书,岂不是一个迎合圣心,从而跻身皇帝核心幕僚圈的绝妙契机?
可惜解缙恃才傲物疏狂不羁,在政治斗争惨败,最终被朱元璋令其回乡随父读书,并许他十年之后再有大用。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命侍读唐愚士等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可惜不久之后驾崩,修书之事不了了之。
朱元璋驾崩,解缙担心十年之后再有大用的圣旨落空,顾不得母丧未葬,辞别九十岁的老父,急急忙忙赶到应天城奔丧。
却被人弹劾他违背圣旨,不顾母丧父老,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被贬到河州为吏。
解缙愤懑无比。
贬所凄凉无以忍受,于是写信向翰林学士董伦求救,建文帝下旨召解缙回朝,授翰林待诏——从九品不入流的闲职。
解缙是什么人?
是五岁名满乡里的神童,是春风得意的洪武进士,是先帝身前“恩犹父子”的红人。
且不说官位与待遇的落差,单单是曾经正眼都不愿意瞧上一眼的人,如今却成了他的上司,这一点就足以令恃才傲物的解缙恼怒非常。
正因如此,解缙对建文帝和董伦并无半点感激。
朱棣攻入应天后,解缙“驰谒马首”。
后来朱棣勒令董伦致仕,解缙一言不发冷眼旁观。
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楼琏受命草诏,归而自尽,之后,解缙便献上了他所起草的诏书。
解缙有才,可惜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
未必有德。
……
……
纪纲在去京营天牢的路上,给锦衣卫下了两道命令。
善待诏狱之中的黄观。
全城追查别有二心的建文余党,应天城立即陷入风声鹤唳之中,建文朝当官的臣子们人心惶惶,深恐一不小心全族脑袋搬家。
黄昏不急。
一通骚操作猛如虎,他和黄观都不会有性命之虞。
吴溥父子更不会。
现在的工作重心在装修上:书房、卧室之外,还得有一间实验室,好在吴溥家的院子够大,足够黄昏折腾。
吴溥也没意见。
家里的真金白银摆着一堆黄金呐,相信黄昏就对了。
晚膳时,吴溥说了件事。
说高贤宁不愿意出仕,纪纲没劝动,大概也得死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