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命运-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大的秦国显然说:不好!

    更准确的说,“弩”才是韩国的利器,为各国所惧。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据记载,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可以想象的来那种力镞穿骨的疼痛…

    而除弓弩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可见韩国也不是毫无所恃…只是他们未能好好加以利用,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回过头来说,一个国家的国运也不是单单靠这些弓弩剑戟就能承载得动的…

    郑国渠,这是一个将韩国的愚昧与肤浅体现地淋漓尽致的地方…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元年,韩国高层经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而消耗秦国人力资财,从而削弱秦国军队,勿使伐韩…

    不得不说,这一条苟延残喘之计,也正是这条计策,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演绎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郑国受命入秦之后,便向始皇上书建议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以灌溉渭水北面平原,从而发展秦国农业。这条建议很快被始皇采纳,并命其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浩大,十余年之后,渠方成。但渠成之后,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于是,韩国这一计,倒确实为韩苟延了数岁之命,而更重要的是为秦开辟了不世之功!再回到根本上来说,正是这天下粮仓、这八百里秦川加快了韩国走向灭亡的步伐…

    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自己的根基固,则别人的相对就会弱,反之亦然!于今而言,除了粮食,经济亦是如此,是故能不慎乎?能妄赌乎?

    韩国国都新郑,相国府。

    韩相张平怒气冲冲,不停地走来走去,大声怒吼道:“韩腾怎么能卖主求荣,他可是韩国宗室,如何能背弃祖宗?”

    张良见状也只是摇头叹息,缓缓地说道:“大王实在是太不明智了。就算要杀韩腾,也得等兵权收回才行。如今韩国国内的精兵都被韩腾带走了。韩国亡国不远了。”
………………………………

第94章 韩国末日

    黑格尔曾言:存在即合理。其实毁灭亦是。纵览韩国立国到被灭始末,几乎未曾出现过像样高潮…除了那些个开国元勋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君臣似乎也唯有一个韩昭侯以及申不害了,而韩昭侯当政时期也不过是韩国最终走向灭亡中间的一个小阳春,申不害变法强韩所带来的好处似乎也只是未被征伐而已…

    仅此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韩非,但此人著书立说是把好手,真要是玩起政治来估计也未能好到哪去…

    所以在一个小概率出现明君的国家里,没落是在所难免的,毁灭甚至也是理所当然的…

    韩国地处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部分地区,在当时,这基本是天下之中,是个四通八达之地…而再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可以想的来韩国在贸易上所能占到的优势…

    但那是战争年代!天下之中意味着强敌环伺,四面受敌…更要命的是,韩国领土狭小!正因为狭小,是以它没有足够雄厚的国力以支持南征北战、东冲西突以扩张自己的领土…

    而况即使有,也没有操作这一切的英主…

    如此一来,韩国只能偏安这一隅之内寻求自保。但需要重复的是,这是战争年代,要想自保得问问自己的邻居好不好…

    强大的秦国显然说:不好!

    更准确的说,“弩”才是韩国的利器,为各国所惧。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据记载,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可以想象的来那种力镞穿骨的疼痛…

    而除弓弩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可见韩国也不是毫无所恃…只是他们未能好好加以利用,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回过头来说,一个国家的国运也不是单单靠这些弓弩剑戟就能承载得动的…

    郑国渠,这是一个将韩国的愚昧与肤浅体现地淋漓尽致的地方…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元年,韩国高层经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而消耗秦国人力资财,从而削弱秦国军队,勿使伐韩…

    不得不说,这一条苟延残喘之计,也正是这条计策,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演绎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郑国受命入秦之后,便向始皇上书建议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以灌溉渭水北面平原,从而发展秦国农业。这条建议很快被始皇采纳,并命其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浩大,十余年之后,渠方成。但渠成之后,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于是,韩国这一计,倒确实为韩苟延了数岁之命,而更重要的是为秦开辟了不世之功!再回到根本上来说,正是这天下粮仓、这八百里秦川加快了韩国走向灭亡的步伐…

    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自己的根基固,则别人的相对就会弱,反之亦然!于今而言,除了粮食,经济亦是如此,是故能不慎乎?能妄赌乎?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33年,秦攻赵,路过韩国。韩王韩安恐惧秦国兵锋、害怕秦国借机灭亡韩国,急令入秦为臣的公子韩非上书,请求秦国不要发兵韩国。

    韩非的上书呈送秦国不久,秦赵战场又传来新的消息:秦军在桓齮率领下继续攻赵,从上党直袭赤丽、宜安,造成了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包围。赵王赵偃从北方边防调回了率兵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几乎使秦军全军覆灭,只有樊於期率领少数护卫兵士突出重围。

    韩王韩安得知此事,大为振奋。认为秦军并非百战百胜之师,诸侯中也有与秦抗衡的力量。赵国使臣的这一通蛊惑人心的游说使韩王韩安如沐春风。这位昏懦的国君见赵国势盛,便不再顾忌秦国的威胁,不加考虑地倒向赵国一边。他信誓旦旦地向赵国使臣表示,韩与赵同为晋地,理应联合为一,共同对付强秦。只要二国同心协力,定会使秦军再次遭到像当年崤山那样的惨败,不敢再贸然东进。就在韩王韩安得到赵国力助忘乎所以的时候,李斯来到了韩国王宫。

    秦臣李斯在上书中使用强硬的措辞,其意是促使韩王猛醒,速派使者赴秦。但韩王韩安看过上书后,仍不以为然,无意召见李斯。他不相信事情会像李斯讲的那么严重,顽固地以为,有了赵国这个靠山,大可高枕无忧,不必再为秦军攻韩之事担惊受怕。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赵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2年,秦国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

    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兵分两路进攻赵国,李牧让司马尚依托邯郸南部的赵长城抵抗一路秦军!自己带兵在番吾阻击另一路。李牧大败秦军后, 回师邯郸跟司马尚一起攻击南路的秦军,南路秦军知道北路已经被击退,于是稍加抵抗就撤走了!可惜赵国刚经历过肥之战,军事力量已经残剩无几,已经没有办法反攻了!这也是对秦国的战争中,赵国最后一次重大的胜利!

    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赵国密谋串联三晋,秦国发现韩王韩安背弃盟约,决定灭亡韩国、以绝后患。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秦将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

    韩国国都新郑,韩王宫大殿。

    此时的韩国满朝文武大臣个个如履破冰、战战兢兢。

    韩王韩安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冯亭之孙冯义,人如其名,一脸义愤填膺,大声斥责道:“国家危亡之际,尔等怎能见死不救?”

    韩国实在拿不出像样的名将。唯一拿得出手的就算冯亭了。

    冯亭就是那个不愿意把上党拱手让给秦国的韩国将领,他后来把上党甩给了赵国,因此引发了秦、赵两国针对上党之争的“长平之战”。这个祸闯得可不小,如果不是秦将白起击败了赵括,冯亭这一手还真让秦国难以下台。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在此率军进攻韩国,取得了野王邑。在此基础上,上党与韩国本土的道路被断绝。对于韩国来说,本来是希望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以此求和。但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而是将上党郡让给了赵国,从而引发了长平之战。最后,在归降赵国后,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给予民户三。不过,对于赵国的封赏,冯亭却是愧不敢当,也即作为韩国的将领,冯亭不愿意出卖韩国的疆域,以此来获得赵国的封赏。后来,秦国大军和赵国大军于长平较量时,冯亭率领将士帮助赵军对抗秦军。不过,因为实力有限,冯亭率领的将士不仅被秦军击败,连冯亭自己也于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总的来说,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韩国因为国力上的有限,几乎没有单独在正面战场战胜其他六国,所以自然也缺乏白起、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了。

    韩国老将申犰不禁面红耳赤,终于舍生忘死地站了出来:“大王,老将不才,愿意领兵与秦军决一死战。”

    韩王韩安大喜,连忙问道:“老将军忠勇可嘉,但是不知有几成胜算?”

    韩国老将申犰老脸更加红了,还是勉强说道:“新郑城内只有八万老弱残兵,万万难以抵挡十万虎狼之师。不过,老臣虽无半分胜算,但是仍然愿意一试。”

    平山侯韩闯却坚决反对,进言道:“大王,秦将史腾此次率领的是秦军关中悍卒,比我国原来的精锐韩军还要精锐。为了大王和宗庙的安全,还是向秦军议和吧。否则贸然出兵,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惹怒了秦军,结局自然大大不妙啊。”

    韩王韩安听了,心中又犹豫起来,既不肯束手就擒,又怕秦军大胜之后、趁机屠灭韩国宗室。

    韩国老将申犰见状,立即拜倒在地,大声哭喊:“如果不战而降,大王和臣等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

第95章 韩国灭亡

    韩王韩安面色铁青起来,思虑大半天,终于狠下心来,沉声说道:“也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老将军尽力去作战吧。”

    韩国老将申犰再三拜别,挥泪而去。

    韩将申犰全力凑集了五万新老兵士,再度开进洧水南岸老营地防备秦军来袭。

    新郑城外二十里,秦军大营。

    秦将韩腾听闻韩国老将申犰率领五万老弱残军正在修建营垒,不禁感慨万千。

    “大势使然,非匹夫之勇可以扭转。”秦将韩腾感慨了一会,随即下令道,“传令全军开拔,今晚本将军就要在新政过夜。”

    韩国的壁垒尚未修复完毕,秦军的三万步军便在响彻原野的号角声中,排山倒海地压了过来。连排强弩发出的长箭,密匝匝如暴风骤雨般倾泻扑来。

    韩军尚在壕沟中慌乱躲避,秦军的一辆辆壕沟车便轰隆隆压上头顶,剑盾长矛方阵立即黑森森压来。秦军的步伐整肃如阵阵沉雷,三步一喊,杀声如山呼海啸。秦军的狞厉杀气,使韩军还没有跃出壕沟布阵,便全线崩溃了。韩国老将申犰也战死在乱军之中。

    秦军无数壕沟车一排排铺进河水相连,一个时辰在洧水又架起了三道宽阔结实的浮桥。各种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开过,堪堪展开在新郑城下,步军马队呼啸而来,半日之间便将新郑四门包围起来。

    一阵凄厉的号角之后,秦将韩腾亲自出马,向箭楼守军喊话:“城头将军立报韩王:半个时辰之内,韩王若降,可保新郑人人全生!韩王不降,秦军立马攻城!其时玉石俱焚,韩王咎由自取!”

    韩王宫大殿内,韩王韩安早就听见城外震天的喊杀声。

    一名王宫卫兵慌慌张张地跑进来禀报:不好了!韩国老将申犰战死在乱军之中。

    平山侯韩闯趁机再进谗言:“大王,事已至此,不如顺势归顺大秦。这样,大王和王室宗庙都可以保存下来。”

    韩王韩安大悲:“寡人死后无颜去见列祖列宗了!”

    此时,又有一名王宫卫兵前来禀报:“秦将韩腾宣称:半个时辰之内,韩王若降,可保新郑人人全生!韩王不降,秦军立马攻城,其时玉石俱焚!”

    平山侯韩闯急忙再添一把火:“大王,不能再等了!迅速归顺大秦吧!”

    韩王韩安此时也吓得忘记了哭泣:“寡人愿意归顺大秦了!”

    就在秦将韩腾的攻城令旗高高举起将要劈下的时刻,一面白旗在城头树起,新郑南门隆隆洞开。

    韩王韩安素车出城,立在伞盖之下捧着一方铜印,无可奈何地走了下来。

    韩国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历经174年,成为东方六国第一个落下帷幕的七雄之一。

    投降,自古以来就是一门高深学问。合适的投降方式,既能向胜利者表示臣服,还能保持基本的尊严和相应的待遇。近现代,投降过程非常的随意,双手抱头,一尺白布就能搞定,严肃点的也只是搞个签字仪式什么的。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却把投降这个事玩的多姿多彩,非常的有仪式感。

    历史上最著名的投降方式,当属郑伯肉袒牵羊投降楚庄王。那么肉袒牵羊这一打扮有什么含义呢?是郑伯个人的行为艺术,还是当时的惯例?这一切都的先从古代礼仪说起。

    肉袒,也就是上半身不穿衣服,在古礼中代表请罪、惩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请罪的故事,后人还总结出一个“负荆请罪”的成语。郑伯肉袒,即表示自己有罪该打,旨在向楚庄王致歉。再说牵羊。

    牵羊的义涵又是什么呢?先秦时,人与人见面,必须携带见面礼,叫做“挚”,或作“贽”。挚的品类,依照身份性别而有不同;从另一角度说,用什么挚,即反映出双方是什么关系。《周礼·大宗伯》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郑伯与楚王都是一国之君,两人相见应当执一种名为圭的玉器,但现在郑国战败请降,郑伯必须表态,从他牵羊为挚来看,即表示郑伯愿意在某一条件下臣服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希望投降后仍拥有相当于上大夫的资格。

    楚国的制度和中原国家不同,中原国家的上大夫,相当于楚国的县公,郑伯的态度,是希望仍保有国家,充当楚国的县公。他没执圭,执圭就代表他想继续与楚庄王平起平坐,他也没执雁,执雁便把郑国贬得太低了。而且周武王伐殷时,商纣王长兄微子启肉袒牵羊,不但保住了性命还成为了宋国的国君。如此看来,郑伯肉袒牵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了,在投降这件丢人的事情上,有时无声的礼仪姿态,胜过千言万语,还可以避免或降低谈判时的尴尬。

    所以,楚庄王接受了郑伯的投降,命令军队后撤30里,与郑国义和;

    言归正传,秦将韩腾昂昂然接过韩王韩安双手奉上的铜印,高声下令:“铁骑城外扎营!步军两万入城!”

    韩王韩安及韩国大臣被悉数押送咸阳。

    旬日之后,秦将韩腾接到秦王特书:封存韩国府库宫室,以待后书处置;秦将韩腾所部暂驻新郑,等待接收官署开到。一月之后,秦国书告天下:韩国并入秦国,建立颍川郡。

    公元前230年春,秦王嬴政十八年春,韩国正式灭亡。韩王韩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韩国灭亡后,韩王韩安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这样,韩国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后记: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为了根除祸患,秦人将软禁中的韩王韩安处死。

    秦国用绝对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将韩国一举攻灭,占领了地处“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韩国很不易,韩国很可怜,活得很艰难。真的像秋风中的露草寒虫,风枝暗鹊,从来没强大过,从来没辉煌过,今天向这个低头,明天向那个哈腰,偶尔也和别国打打杀杀,但吃亏的时候多占便宜的时候少,凭着生存的毅力勉强地支撑着,明知早晚会是别人的盘中餐,还要那么低声下气,提心吊胆地活着。就这么着,屠刀还是先落在了它的头上。

    韩国,一个让人可怜和同情的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三家分晋从“老板”那抢来的地就不多,偏又处在秦和魏的夹缝中,四邻都是强国,谁有气都找他出,求利又都找他搓油,所以韩经济上很繁荣,政治上很庸聩,外交上很弱势,军事上很无奈,在“七雄”中是个典型的受气包。

    前后立国一百七十四年,既没出个名君,也没有过名相、名将,除了申不害变法和发兵灭郑也没有过什么象样的作为。今天向这个求和,明天给那个磕头,想跟小国使使横还得看看他身后靠山的脸色。

    夹缝当中谋生,鳄鱼口里保命,不容易啊!

    韩、赵、魏三家原是晋臣,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取代了晋公室的君权,又灭掉了竞争的同类,于周考王四年,即公元前436年瓜分了晋君的土地,一晋变三晋。在这次掠夺式瓜分中,得到的土地较狭小,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西部部分地区。西与秦接壤,北与魏相邻,南与楚、郑为伴,是典型的四战之地。

    分晋之初建都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韩武子时又迁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市西南古城镇),经济很繁荣,可为了躲避强秦,不得不迁都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县)。阳翟是中原古城,地处交通要道,当时的天下名郡,有“富冠海内”的盛名。到了公元前375年,韩国终于如愿以偿地灭掉了郑国,又迁都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不难看出,都城一直向东迁,原因就是躲避秦的兵锋。

    当时韩国著名的都会还有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南)。韩王安作为最后一代君主,连个谥号也没捞到,历史上就称其为韩王安。

    公元前233年,秦王嬴政准备用尉缭之谋攻打韩国,韩王安听说了就马上选派使者去秦,公子韩非主动站出来做这个使者。

    其实韩非的真正意图也不是做不做使者,而是明知韩国已经没什么希望了,想以自己的才能打动秦王嬴政,在秦国为自己找个出路。

    当然,他的愿望注定难以达成。
………………………………

第96章 是非成败

    就改革内容来说,商鞅变法与申不害改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商鞅对社会基层进行严密的控制。商鞅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在用法上采用轻罪重刑原则。商鞅认为,实施轻罪重罚,人民就不敢去触犯法律,从而加强国家对下层社会人民的控制。第二,调动社会下层人民的积极性。在对社会下层人民进行严密监管的同时,又设置了军功爵和奖励耕织的政策。设立军功爵制,依照士兵在战场上杀敌的数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政治上的权力,这大大增强了人民对战争的热情,秦国也由此练就了一支战斗力强大、有着“虎狼之师”称号的军队,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军事基础。

    另外,商鞅还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不再享受宗族的特权。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社会下层群体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了晋升以及步入社会统治阶层的途径。另外,抑制商业发展、奖励耕织政策的实施鼓励了人民耕种的热情,粮食产量的提高和耕种面积的扩大,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余粮,保证战争无后顾之忧,从而也达到“富国”的目的。商鞅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调动社会下层对其改革的参与热情,找到了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的契合点,在某种程度上将国家的利益与民众的利益联系起来,在对民众进行“利用”的同时,也为其打开了一条进入政治生活的途径。

    为何商鞅变法成功会被车裂,而申不害变法失败却能善终?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他在秦国推行新法,帮助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也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吴起、李悝等改革家的思想中提取精华,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论,并靠着这套理论对秦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革新。虽然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他的改革成果却保存了下来。

    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当然不止商鞅一位取得成就的改革家。

    战国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申不害就曾经在韩国担任丞相,主持变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道:“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不过,申不害去世后,韩国很快衰落,他的变法也宣告失败。

    那么,同样是变法,为什么商鞅成功了,申不害失败了呢?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85年,申不害出生在郑国京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南部的京襄古城一带。他本是郑国的低级官员,到了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后,申不害便成为了韩国人。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韩国也担任了官吏。

    到了公元前354年,魏国挥师攻打韩国。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韩昭侯和大臣们都束手无策。申不害建议韩昭侯拿着诸侯面见天子时携带的“珪“去面见魏惠王,并向他称臣。他解释道:“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意思是说,如今魏国强大,韩国弱小,要是韩国拿着珪向魏表示臣服,魏王肯定会更加骄傲自大。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其他国君的反感,韩国则会被同情。韩国虽然对魏称臣,但实际上是削弱魏国而增强韩国的权势。一番解释后,韩昭侯同意前往。他拿着珪表示了对魏王的尊敬后,魏国不但撤走了军队,还和韩国结盟。多亏了申不害的计策,韩国才转危为安。于是韩昭侯自此重用他,给他更多的机会来施展才华。

    次年,魏惠王转而攻打赵国,一举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紧急关头,赵成侯向临近的韩国、齐国求助,韩昭侯才刚刚与魏停战,于是十分犹豫,便询问申不害的意见。不过,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和昭侯心中的答案不同,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说自己要好好考虑。

    随后,申不害分别鼓动两位大臣,让他们对昭侯提出自己的意见,申不害则在一旁观察。揣摩好昭侯的心思后,他建议昭侯联齐救赵。由此,还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典故,那就是“围魏救赵“。

    经过这两次事件,韩昭侯完全相信了申不害的能力,便提拔他为相,主持国政。

    按照《史记》的说法,“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申不害学习黄老之学,却在学说中主要强调“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对内整顿政事,对外则在诸侯之间周旋,维护韩国的利益。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反对立法行私。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然而,《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