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牧在北上途中,频频传来赵国城池沦陷的消息,决定加速行军。秦军攻下番吾不久,李牧大军已经抵达番吾附近。秦军得知赵军到来后,迅速前去挑战,试图趁赵军立足未稳时将之消灭,虽然赵军由于日夜行军已经非常疲惫了,但李牧坚决抵挡秦军的南下,因为赵军已经无路可退,后面就是邯郸。李牧利用很短的时间摆好阵势,命全军将士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出城进攻赵军,李牧用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指挥赵军反攻,最后终大败秦军。
虽然秦军攻占了番吾,但是秦军还是缺水,士兵们饥渴难耐。
番吾城外,赵军大营。
李牧仔细听着斥候的报告,微微一笑道:“秦军疲惫不堪,而我军养精蓄锐已久,此战一定可以击败强秦。”
副将赵葱大喜,连忙附和道:“大帅英明,这次秦军又要吃苦头了。”
“行军作战,最毒莫过于绝粮断水,最狠莫过于火攻水淹!”赵国大将李牧想了一想,“我军两倍于敌,正好可以断其水源、围成三面。依照秦将杨端和的性格,一定会出城与我军决战。可叹,我大赵男儿又要血染疆场、和秦军死战到底。”
“大帅不必伤感,等我们赵国休养生息数年,一定可以让秦国血债血偿。”副将赵葱也不忘了安慰李牧,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除非赵国能够横空出世几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否则依靠目前的状况,复兴赵国根本没戏。
番吾城内,城守府。
秦军将领齐聚一堂。虽然秦军刚刚攻占了井陉关和番吾城,但是大家都没有好心情。因为番吾城内不仅没有粮草,就连水井都是干枯的。而且为了拿下井陉关和番吾城,秦军死伤了数千人。
“各位,我们身处赵国腹地,与后方的通讯不便。不知道王翦老将军有没有拖住赵国大将李牧,如果李牧冒险回救赵国北方,我们就根本没有机会南下。”秦将杨端和有些担忧地说道。
正在此时,秦军斥候校尉前来报告:赵国大将李牧率领二十万大军从南面袭来,已经包围了番吾城的三面。
“赵国铁骑果然是行动迅速,竟然不动声色就完成了反包围。”秦将杨端和早就料到赵国会派援军救援番吾。不想竟然是李牧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
“将军,我军骁勇善战,士气还算高昂,应该立刻出城决战。不然,恐怕无法全身而退!”副将王贲建议道。
“肯定要和李牧打一场硬仗,不然就此退去,如何和大王交代!另外赵军两倍与我,必须将对方打疼,令其不敢骚扰我军后撤。”秦将杨端和苦笑道。
不凑巧的是,秦军斥候校尉再次前来报告:赵军已经截断城外唯一一条和漳水相连的护城河。也就是说,番吾彻底断水了。
天色刚刚明亮,十万秦军就出城列阵。
李牧见秦军的阵势:黑甲蔽日,黑旗滔天,十分严整!心知必须将其阵势搅乱,方可取胜,于是,便唤大将颜聚道:“颜聚!你领五千骑兵突击秦军中阵!”
“喏!”浓眉大眼的颜聚躬身领命。
“赵葱,你二人各领三千弓弩手从旁策应。掩护颜聚陷阵!”
“喏!”李牧身后又闪出二将来。
“咚咚咚咚……”一阵响亮地战鼓声传来。
颜聚高举战戟,大声道:“赵军的兄弟们,秦赵军不两立,昔日地血债就让我们今日来讨回!杀呀!”
一声怒吼处,颜聚当即纵马先出,扑向秦军战阵。随后五千赵军精骑呐喊一声,一拥而出,随颜聚直击秦军中阵。
两翼的赵军弓弩手也一阵狂奔,迅速逼近秦军。
杨端和在本阵中已经回过神来。见赵军大举杀来,心中大怒:“论战阵。我秦军没理由怕你们赵军!”他随即大喝一声:“弩手准备,三段连射!放!”
秦军阵前严阵以待的六千弩手霎那间依次扣动扳机。
“咻咻咻……”一阵怪叫中,第一波两千支箭矢跃入空中,精准无比的落入奔驰而来地赵军骑兵中。
猛然间,隆隆狂奔而来的赵军骑兵就像撞上了一堵箭墙。赵军纷纷惨嘶一声,连人带马被射倒在地。一时间,秦军阵前鲜血横飞,人喊马嘶,乱作一团!
秦军刚准备射第二波箭雨时,赵军阵后的弓弩手也赶了上来,弓弩齐张,霎那间万箭齐发,罩向秦军。与此同时,秦军第二波箭雨也跃入空中,扑向敌方。一时间,战场上空箭矢呼啸,密集的程度使得不少来往呼啸地箭矢在空中都会打架!
霎那间,同样缺少防护的秦赵军两军的弓弩手,在箭雨中死伤枕籍,鲜血流满了大地。
秦军弩兵的优势在于精准、连续和大威力,而赵军弓弩兵的优势在于发射速度,两者一时杀了个难解难分。其实说实话,相同数量的弓弩兵对射,赵军最终肯定要输给秦军,但是在短时间之内是没办法分出胜负的,而李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就在秦军弩兵被暂时压制的空隙,赵军骑兵冒着密集的箭雨趁机冲了上来,迅速逼近秦军中阵!
看着赵军闪亮的战戟和长剑逼近本阵,秦将杨端和没有慌乱,连忙大手一挥:“左翼骑兵冲锋,给我将赵军拦下来!弩兵退到阵后,长枪兵顶上来!”
秦军训练有素,令到声动,左翼五千铁骑呐喊一声,如同奔雷般涌出,战戟在空中支起六片青色的密林,迎向敌手。
“碰”的一声,秦赵军两军的骑兵霎那间搅在一起。战戟和战戟、战戟和长剑互相砍杀,鲜血和四脏在惨烈的搏杀中四处飞舞,完全是杀成了一团乱麻!
这下,赵军的弓弩手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被秦骑趁乱杀了不少。于是,李牧赶紧下令赵葱率弓弩手退回。
一时间,两军阵中,只有近万骑兵在近身肉搏,战况十分之惨烈。
秦军精锐,而赵军勇悍,两军互不相让,互以死拼,几乎是每一个呼吸之间都有数十人在乱军中毙命,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战场上的两军骑兵就缩水了一半!
慢慢地,随着战事地进行,赵军骑兵在训练和装备上的优势渐渐显现,剂下的五六千人中,赵军骑兵几乎是二打一,残余秦军骑兵渐渐不支,迅速呈现出崩溃地迹象!
这些身穿白色盔甲的赵国士兵不愧为赵国军队中最悍勇的精锐,这些杰出的勇士们根本就不顾自身伤亡,他们咆哮着、怒吼着,舍弃了护身的坚盾,忘记了死亡,飞身扑向秦军的步兵方阵!在秦国士兵青色的长戟重重贯穿自己身体的同时,赵国士兵也同时将死亡送给了秦国士兵!他们的短剑也贯穿了秦军的心脏!
一命抵一命,赵国士兵的勇气竟是如此的豪迈!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完成了一个军人的最高使命:血战到底,至死方休!
一路上损失过半,但赵军骑兵仍旧疯狂拍马。战马在疼痛的刺激下拔足狂奔。而赵国战马统统被眼罩遮住双眼。眼罩让战马看不到任何东西,所以无论前方是沟壑天堑,还是刀山火海,它们都将一往无前!
“轰!轰!轰……”急速冲锋的赵国骑兵好像一堵墙一样冲进了秦军的军阵,而秦军步兵超大号的长戟也刺穿了骑士或者战马。但更多的秦军士卒被狂暴的战马撞得飞起来,因此秦军阵前顿时一片人仰马翻的景象。
赵军骑兵亡命的冲进了秦军的军阵之中,他们抡起手中长戟疯狂的冲杀着周围的一切。
秦军的军心,倾刻间崩溃了!秦军前军。在赵军铁骑决死冲锋的攻击下败下阵来。霎那间,兵败如山倒,溃败的秦军前军向中军本阵疯狂逃来。而秦军的中军本阵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近战能力的弩箭兵,于是秦军全军大败而逃。
赵国大将李牧感慨地说道:“还是要靠人命才能冲垮秦军的大阵!无论是宜安、肥城,还是番吾,如果不留干赵国男儿的鲜血,就无法驱逐秦军。”
………………………………
第92章 巅峰之战
李牧乘胜追击,夺回番吾,秦军大败而逃。
注解:战国时期有两个番吾,一个是今河北平山,在井陉关附近。另一个是今河北磁县,位于邯郸西南。秦赵交战的番吾是河北平山,在井陉关附近。
不久,李牧重新夺回井陉关。李牧派一部据守井陉关,以防秦军再度偷袭。
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太行山中的八条裂谷亦成为商旅往来和军事斗争的天下要冲,并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更慎重的名字:太行八陉。从黄河岸边到燕山脚下,八条著名的陉道,自南而北,沿太行山并列分布。
太行八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中国历史上那些最惊心动魄的战争,就在这狭窄的山谷中轮番上演。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到了这里山势更高。由于太行山为褶皱断块山,东麓有大断层切过,因此东坡特别陡峻,如同秦岭北坡一样,难以攀登,成为晋冀之间交通的大阻。好在太行山内部也有许多断裂带,一些沿断层谷发育的河流,由西向东,穿过山脊,注入华北平原,它们为太行山东西两方交往提供了天然孔道。
著名的“井陉”就是这样一条孔道。那里有滹沱河支流绵河(也称桃河)横穿断裂谷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陉”,即太行第五陉。由“井陉”东出,可直达古代河北重镇,入华北平原;西出,上山西高原,通晋中政治中心太原,并可转入关中地区。这条通道把太行山东西两方及广大地区连结起来,大大方便了北方的交通。“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古代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特别这里是古代政治中心,关中地区通向河北的驿道所经。
赵国大将李牧亲率大军迅速南下,与司马尚会师于赵国南方长城。
秦军南路军,主帅大帐。
“大帅,看来杨端和将军已经退军了。而赵军如今气势正盛,我军兵力却不占优势。是否退军呢?”副将李信满脸担忧的神色,急忙建议道。
“李牧,绝世名将。如今两军实力相当,万万不可死战,否则胜负难料。”秦国大将王翦默默思考良久,才下定了决心。
正在这时候,秦军斥候校尉急匆匆地跑进来,气喘吁吁地禀报道: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止步不前,应当是收到秦军北路军的败退讯息。
魏国只剩下三个郡的领土,而韩国只剩下两个郡的领土,而大秦却拥有十几个郡的领土。单论领土大小而言,秦国任何中等富裕的郡都比韩国全国的面积还大!
注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郡县面积不一,有些县居然比郡还大。秦国一统天下后,历经数次重新划分了新的郡县范围。
再加上秦国的百万铁血军队,韩国和魏国不得不向秦国俯首称臣,并且名义上愿意接受秦国的调派。
而秦国自然没有指望这两国的军队帮助秦军,只是故意调派这两国的军队而已,真实目的当然是为了监视这两国的军事动向。
“各位将军,如今形势不妙,本帅决定撤军。任何的后果,自然由本帅向大王交代。”秦国大将王翦立刻作出了决定。
“大帅说哪里话,我等也会向大王澄清。毕竟赵将司马尚沉稳老辣,死守漳水天堑和赵国南方长城,而我等死伤上万,仍然无法前进半步。现在北路秦军已经撤退回国,我等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副将李信代表众将表态道,其余秦军将领自然附和。
“既然如此,就由李信将军断后。李信将军久经沙场,善用骑兵,最适合不过。”秦国大将王翦补充说道。
“末将遵命!”李信马上答应道,但是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惨败。
秦军见大量赵军援军到来,知秦北路军已经失败了,于是开始向南撤退。秦将李信率领两万骑兵断后。
为了阻挡李牧的追击,秦将李信沿着河流和山丘挖掘了数道壕沟,而且得到大量的骑兵弩和步兵弩。当然这些弩箭一旦使用完箭矢,肯定是要就地烧毁的。另外也趁机制作了大量的鹿角、栅栏和木盾。这些都是秦军大队人马离开前就准备好的,一旦李信麾下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就可以骑上快马溜之大吉。
赵国骑兵也不傻,立刻拉上投石机进行破坏和清理,但是无形之中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两翼骑兵出,步兵跟在骑兵后面冲锋。”赵国大将李牧脸色煞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仗还没等真正的打,赵军便有崩溃的危险。李牧下达了最无奈的命令,让自己视若珍宝的两万骑兵作为炮灰,去冲击秦军阵线。这样,才能掩护行动笨拙的步兵。
秦军的木盾虽然可以挡开劲箭,但那堪由投石机弹出的巨石,兼且河道平原居多,基本上无险可守。
堪堪冲到秦军的射程之内,对面的秦军军阵就发出“嗡”的一声。那是弩箭脱离弩弦的声音,声音之大好像空中刮过一阵飓风。天上的太阳都被密集的箭矢遮住,这些急促飞驰的钢铁将死亡的阴影无情的泼洒在冲锋的骑兵身上。
虽然赵军早有准备,但是面对这种雨水一样泼过来的箭矢。仍旧有无数骑士落马,身后的战马没有丝毫减速,从他们的身体上无情踏过。他们的身体一瞬间就变得残破不堪化为肉糜!
密集的箭矢好像狂风刮来的一阵金属风暴,许多赵军骑兵的盾牌上都嵌满了箭矢,活像是野鸡的尾巴一样。胯下战马也多有中箭,狂奔的战马肌肉紧绷。箭矢钻进肉里,便被紧紧绷住的肌肉包裹住。骑士们挥手放下战马的眼罩,在疼痛的刺激下战马会疯狂加速。无论面前有什么东西,它们都会一往无前。这是一次死亡的冲锋,几乎没有人和马能在这场冲锋中活过来。所不同的就是,他们的冲锋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者说它们的死到底有没有价值。
赵军骑兵好像利剑一样,直插秦军的防线。一往无前视死如归,事实上他们已经当自己是死人,自己死不死不要紧。只要将秦军的军阵冲垮,坚持到后续步兵的到来。哪怕是当场死亡,也是值得的!
赵国飞骑依靠死伤上万人,再加上上万步兵的伤亡,终于冲破了秦军组织的防线。
秦军也不好受,凭借防守的先天优势,也战死了一万多下马步战的骑兵。
秦将李信看着蜂拥而至的赵国步兵,也只能放弃千仓百孔的防线。
赵国大将李牧趁此机会立即精兵越过漳水追击秦军,大败李信率领的两万秦军于漳水边上,李信只能继续率领秦军余部向南退却。
赵国大将李牧痛心骑兵的巨大伤亡,下令集中剩下的所有骑兵,共计五万人,拼命追击秦将李信残部。
赵国大将李牧亲自率大军展开追击,收复中牟,并且向西南方向继续追击秦军。
同时赵将司马尚也率领数万精锐士兵,向南收复繁阳一带,拼命追击留守的秦军步兵。
赵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地。
等到李信率领上万秦军骑兵退却到黄河边时,李牧追上秦军并将之打败。
凄惨的秦军被杀、跳水、溺死不在少数,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残部越过黄河、向西撤退。
李牧临阵不惊,指李牧乘胜追击,越过黄河一直打到韩国边境,司马尚也越过黄河打到魏国边境。
此役秦军损失惨重,而赵军也同样损失惨重,但毫无疑问赵军获得全胜,秦军灭赵的计划从此破产。
此役李牧指挥若定,先给番吾秦军以沉重的打击,接着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尔后,立即回师南进,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的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四次攻赵宣告失败。
番吾之战,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因为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战役对于赵国兵力的巨大损耗,促使李牧在番吾之战中仅仅击溃了秦军,也即没有实现对秦军的围歼。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成为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在此基础上,秦国和赵国也展开了激烈地较量,并且互有胜负。比如在大家熟悉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击败了赵国将领赵括,让赵国了付出了40多万士卒伤亡的代价。不过,在长平之战之前的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之战,赵国则战胜了秦国。当然,因为白起坑杀了40多万赵国士兵,所以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其中,就番吾之战来说,就是秦赵两国的交锋中,赵国最后一次大胜秦国。此战,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巅峰之战。
………………………………
第93章 自取灭亡
战后,秦国大将王翦留守洛阳,见到了优哉游哉的蒙毅,气得差点给他一顿老拳。
“大帅,或者说,王老将军,这事也不能怨我啊。大王一意孤行,非要分兵合进。我也曾经进言,奈何大王主意已定。况且,我看您当初也曾反对分兵,如今事情已经成了对局,如之奈何?”蒙毅见状,自然叫苦不迭。
“哎,可惜啊,此战秦军损失不下八万人马。幸亏赵国也损失了四万多人马,否则真不知道如何向大王交代。”秦国大将王翦感慨道。
“大王是聪明人,这次完全是他想要尝试击败名将李牧、胡乱指挥。哪里料到李牧谋定而后动,行军作战丝毫不按照常理进行。所以他只会略微申斥一下。毕竟他也是心中有愧。”蒙毅忍不住开导道。
“赵国飞骑果然名不虚传,居然硬生生靠着血肉击垮秦军大阵!老夫征战数十载,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不怕死的敌人。”秦国大将王翦也不禁称赞道,可惜此次未能全力交战,否则岂会如此轻易落败。
“大帅也不必担忧,赵国骑兵总共也就十万人,历经数次大战,如今死伤大半。而我秦军骑兵虽少,但步兵还是大占优势。我猜想李牧经过这次战役后,一定会学习当年廉颇的坚守政策,不会再冒险以命换命。毕竟赵国民少,经不起消耗了。”蒙毅想了想,才点明秦赵实力差距太大,根本不是数场战役就能扭转的。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
可惜赵国在廉颇出走之后,出现了李牧这样的名将,在宜安之战、肥之战、番吾之战中接连数次击败强秦,杀得秦军望风而逃。
不要以为强悍的秦军就不会逃跑,昔年被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击败的秦军逃窜的速度远比关东六国地军队来得‘出色’!只不过,正常来说,秦军强悍的攻击力足可应付绝大部分战役,被打得大败而逃的例子实在少之又少,这便使得世上皆认为秦人无所畏惧了!却不知,只要是人,就会有恐惧感,就会有盲从心理。当己方军队崩溃的时候,再强的勇士也会丧失作战的意志,随波逐流、一溃千里!
韩桓惠王韩然软弱可欺,当年就有割让上党的先例。再加上疏远韩相张平父子、公子韩非、大将韩腾等人,反而亲近平山侯韩闯、莫成、游吉等奸臣。韩桓惠王之子韩安继位韩王后,非但没有选贤任能,反而听信平山侯韩闯、莫成、游吉等奸臣的谗言,想要谋害曾经得罪过自己的大将韩腾。
韩国大将韩腾本是韩国宗室出身,起初并不支持公子韩安继承王位,因为公子韩安骄奢淫逸、宠幸小人,奈何韩桓惠王韩然偏偏最喜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等到韩安继位韩王后,自然巴不得弄死大将韩腾。
公元前231年,韩国内乱,韩王韩安打算献出南阳地区,讨好秦王嬴政,顺便借助秦国的大军干掉宗族将领韩腾。
大将韩腾也不是吃素的,见韩国已经无可救药,立刻带领麾下人马归顺了秦国。
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韩腾为南阳城守。韩腾在南阳发布文告,抚定百姓之心,严防不法的行为,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韩王韩安把柱国将领当做心腹之患,却不知这样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心腹之患,是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史料记载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讨伐齐国,越王勾践率领众臣子携带丰厚的礼品朝见吴王阖闾,吴王和许多官员都得到馈赠,上上下下一片喜悦,惟独伍子胥对勾践此举感到忧惧。他认为,勾践的行为不过是“豢养吴人而已”。言外之意是,勾践表面殷勤,实际是想宰杀吴国。伍子胥认为出兵伐齐,作用不大,当前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听。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
韩王韩安是公元前239年继位的,此时的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他在位共九年,是韩国的末代国君。韩王韩安对秦国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国的强大,恨的是秦国的骄横。秦军发兵攻赵后,韩王韩安是以这样的心情关注着秦、赵战事的:既希望秦军战败,又担心赵军难敌秦军。
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王韩然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
纵观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有强大昌盛的一段时期。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齐秦楚三国鼎立;战国后期,秦赵两国争霸;就算是不出彩的燕国,在燕昭王时期也强横一时,疆域扩张千里,一度打得齐国差点灭亡。唯独韩国例外,200多年里,地盘最小,实力最弱,就算在实力最强大的李悝变法时期,也只是勉强力保国门不失。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实力最弱的韩国,竟然有“劲韩”的称号。
诚然,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但这并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制于天然的地理因素。它地处中原腹地,是战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何况周边都是强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东面是秦国,西面是魏国和齐国。所以,韩国在领土面积上总是无法得到突破,这也是韩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毕竟在冷兵器时代,疆域和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正所谓穷则思变,既然不能向外扩张,韩国想要强大,只能选择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强化军功体系。
要想军队实力强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优化武器,其一是弓弩,其二是刀剑。
《史记》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就这样一句话,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韩国的军功武器的赞美,其弩的射程长达800米,这是什么概念?这个精密的工艺,就算在后来的三国时期也没能做得更好。
对于韩国的刀剑之利,《史记》有记载,“韩卒之剑戟皆出於……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更关键的是,韩国拥有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铁矿山——宜阳铁山,这才装备了令列国惧怕的近战兵器。虽说削铁如泥是有点夸张,但其精密工艺是战国七雄中最顶级的技术。
韩国凭着这些有利的武器,虽然人口不多,带甲士兵仅仅20万,却能享国200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秦国当初为什么要先灭韩国?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是谋夺韩国强大的军工系统必定是主因之一。这样也许可以解释,秦国的军工科技为什么突飞猛进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韩国实力明明远弱于秦国,却能和它抗衡近百年。只是可惜国力是硬伤,尽管顽强抵抗,却还是被秦国步步蚕食,直到彻底覆灭。
如果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的话,那么韩国就是最无奈的,因为它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已经无能为力了。
一个国家,领土狭小,出现英主概率缥缈,还喜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试问前途能有多少?就比如说:韩国这个国家…
其实韩国也是有它值得庆幸的地方的,毕竟在大小国家林立的战国初期,它的综合国力一直在第七名徘徊…而排名还算靠前的好处是免去了过早被其他强国吞并歼灭的悲剧…
然而,它的幸运却也是它的不幸!因为当小国家被消灭殆尽、强国之间开始互相倾轧之际,它却只能首当其冲,率先成为炮灰…
黑格尔曾言:存在即合理。其实毁灭亦是。纵览韩国立国到被灭始末,几乎未曾出现过像样高潮…除了那些个开国元勋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君臣似乎也唯有一个韩昭侯以及申不害了,而韩昭侯当政时期也不过是韩国最终走向灭亡中间的一个小阳春,申不害变法强韩所带来的好处似乎也只是未被征伐而已…
仅此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韩非,但此人著书立说是把好手,真要是玩起政治来估计也未能好到哪去…
所以在一个小概率出现明君的国家里,没落是在所难免的,毁灭甚至也是理所当然的…
韩国地处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部分地区,在当时,这基本是天下之中,是个四通八达之地…而再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可以想的来韩国在贸易上所能占到的优势…
但那是战争年代!天下之中意味着强敌环伺,四面受敌…更要命的是,韩国领土狭小!正因为狭小,是以它没有足够雄厚的国力以支持南征北战、东冲西突以扩张自己的领土…
而况即使有,也没有操作这一切的英主…
如此一来,韩国只能偏安这一隅之内寻求自保。但需要重复的是,这是战争年代,要想自保得问问自己的邻居好不好…
强大的秦国显然说:不好!
更准确的说,“弩”才是韩国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