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笞逄厝ㄊ艿较拗疲傩丈罱デ鞲辉#烦啤爸丈曜又恚伪浚耷趾摺!焙淙淮τ谇抗陌е校茨芟喟参奘拢晌肫搿⒊⒀唷⒄浴⑽骸⑶夭⒘械恼焦咝壑弧
申不害掌管内政的十五年,韩国国力不断提升,诸侯都不敢贸然来犯。不过,申不害强调权力收归中央,由君主来行使。这一制度导致“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也就是说,如果君王英明,国家就能稳定发展。但如果君王昏庸,权力便会被滥用,国家也就会衰败,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商鞅则强调法治,连君王都要受此限制。这样一来,哪怕君主平庸,也无法影响靠法治自行运转的社会。秦国在商鞅所创造的框架中稳步发展,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体现。
所以说,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了,但是树敌太多,最终为自己招来了巨大的祸患;而申不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仍然增强了韩国君王的力量,导致历代韩国君王对申不害敬爱有加、子孙显贵。
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纵观申不害的一生,真是“成也,术法;败也,术法。”
《易经》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也就是说乾卦的变化和上天的变化是相符的,万事万物都应当遵守发展规律。保桂事万物的和谐,就能昌盛吉祥。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天下就会祥和安宁。
无论是申不害,还是商鞅,都是伟大的、值得尊敬的改革家,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
“不以成败论英雄。”出自《庄子·盗跖》。不能以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来评判他是不是个英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后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总是按成败这个标准来衡量。但是,这是不公正的。
………………………………
第97章 各怀鬼胎
历史进程到了这里,有些人肯定会疑问:三晋同气连枝,为何赵国和魏国眼看着韩国被秦国所灭?
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伊阙之战,大家就会明白了。
公元前293年的某一天,数十万大军在洛阳南部的咽喉之地伊阙相持。年轻的秦国将军白起,在此迎击两倍于己的魏韩联军。他的对手是魏国老将公孙喜。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作“伊阙之战”。
人数众多的魏韩联军气势汹汹而来,却突然停滞不前。据斥候回报,联军主帅公孙喜与韩军主将发生了争执。白起感到意外,并肩作战长达十年的魏韩二军怎么会突然反目呢,难道有诈?
要知道,魏国和韩国在伊阙之战前做了整整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从公元前303年开始,魏哀王与韩襄王让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蜜月期。他们同气连枝,共伐外敌。
公元前301年,魏韩联军助齐侵楚,在垂沙之战中痛击楚师,掠得楚国宛、叶以北的大片领土。公元前298…296年,两国锐师又佐齐攻秦整整三年,打得不可一世的秦昭王忍痛割地求和,魏国和韩国分别获得了封陵、武遂以及河外之地。
这是秦国自变法以来最大的败仗,也是魏韩史上罕见的中兴时期。
不料,秦国在割地求和的第二年大举反攻,先后派出司马错、向寿、白起三位悍将分别讨伐魏韩。经过两年激战,两国连丢三城。特别是秦将白起夺取了韩国三川郡重镇新城,眼看着就要夺回秦昭王割让给魏韩的河外之地了。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不甘示弱,组建了二十四万大军反攻。两国联军背靠周王室,驻扎在洛阳的南面屏障——伊阙要塞,封锁了新城秦军北上之路。这便是伊阙之战的缘起。
白起派出斥兵多方打探情报,终于弄清了来龙去脉,意外地发现了克敌战机。
这次合纵抗秦活动是由韩国发起的,魏国官史记作“佐韩击秦”。但联军主帅不是韩国人,而是在垂沙之战和攻秦之役中表现优异的魏国老将公孙喜。此刻,魏国和韩国正面临多年不遇的大危机。
魏韩外交蜜月期始于秦国威胁。魏哀王与韩襄王曾几次入朝咸阳。可是好战的秦昭王并没放过魏韩,还是屡屡进犯。两人明白独自抗秦没出路,于是结为互助同盟,后来又抱上了强齐的大腿。
三年前,齐韩魏联军猛攻秦国,秦昭王被迫以割地为条件向魏韩求和,魏哀王与韩襄王别提多高兴了。可惜两位老王恶气还没出多久,就双双去世,把抗秦的重担直接丢给了下一代。
两国领导人换届,朝野没完成整合,军心不安,民心未定,政令不太畅通,组织战争的能力有所下降。秦国君臣嗅到了战机,才休整了不到一年就再次东征。
秦将司马错攻魏襄城时,魏昭王请求韩国支援,但与他同年即位的韩釐王并未主动援魏。第二年,轮到韩国的武始、新城被秦兵围攻。魏国因对秦作战不利,也没出兵救韩。秦国先攻魏而后攻韩,显然是为了各个击破。而魏韩两国都是各打各的,直到第三年才痛下决心联兵抗秦。可见,两国新君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盟友关系不如先王在世时那么牢固。
当然,把黑锅全扣到魏昭王与韩釐王头上是不妥的。魏韩庙堂一直是抗秦派与亲秦派并存的。给齐国做小弟时是抗秦派得势,两位新君都入朝过秦国的新君,怕是少不了要权衡一下各派系的意见。
魏昭王与韩釐王需要认真考虑,到底是通过俯首称臣来换取和平,还是跟虎狼秦国血拼到底?如此一来,双方不可能像有多年合作经验的魏哀王和韩襄王那么默契。两国的决策过程可能一波三折,只是史书记载不详。
魏国只丢了一座边城,未伤筋动骨。韩国丢失的新城则是一座堪称边郡核心的大县,损失大得多。秦军若是从新城东征,攻入嵩山地带,韩国首都新郑危矣。
最终,韩釐王向魏昭王提议组建联军。魏国首都大梁有韩国做屏障,但西线的河东郡同样受河外秦军的威胁,于是同意合作。韩国是合纵的发起方,但魏国出兵多,所以魏将公孙喜获得联军的指挥权。但两位新君没料到,这个人事安排为联军埋下了隐患。
二十四万大军意味着魏韩分别投入了国内将近一半的主力兵团,对驻扎新城的白起部秦军形成了数量优势。可是,公孙喜在接到出任联军统帅的命令时,对战局并不感到乐观。他很清楚,魏韩两国新君急于树立威信,不甘丢失父辈刚赢回来没多久的土地,才会下如此血本做一次豪赌。这一仗背负太多政治考量,只许胜不许败。
尽管公孙喜久经沙场,与韩军多次协同作战,但对这次击秦心里没底。他曾经在垂沙之战中遵照联军主帅——齐将匡章的号令行动,在函谷关之战中又听从齐相薛公的指挥,率领魏武卒冲锋陷阵、破军拔城。但他缺乏做二十四万大军主帅的战斗经验。打顺风仗问题不大,一旦碰上硬仗,联军恐怕就会同床异梦了。
眼下,伊阙关南面驻扎了大约十万秦军。战国人所称的“伊阙山”是由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与东岸的香山共同组成的。韩魏联军主力南下,驻扎于龙门山和伊河之间,在对岸的香山通道也有布防;秦军北上进攻,东临伊河,西靠龙门山以南的丘陵山地,封堵住了伊阙关的南出口。魏韩南下不得,秦军也难以上攻,双方就这样进入了对峙状态。
该怎么打破僵局呢?公孙喜感到棘手。
魏韩联军不仅兵力是对方的两倍有余,又占据了伊阙要塞。饶是秦国虎狼之师敢死善战,也很难正面突破联军防线。魏昭王与韩釐王投入那么多兵马,显然是希望公孙喜能一口气吃掉十万秦兵。可是,两国官兵被秦军痛扁了两年,士气十分低落,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不能消除心理上的劣势。
魏军与韩军早已没有了三年前攻破函谷关的求胜欲望。公孙喜心知此战的胜负取决于初战。倘若初战告捷,联军会重拾信心,充分发挥兵力优势;假如初战告负,联军的斗志大概会一蹶不振,被白起小儿一举击垮。为此,公孙喜打算利用数量先发制人。由韩军打头阵,不断消耗秦军的实力,再让以逸待劳的魏军寻机发起总攻。
别看韩国是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其兵器制造业在战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大纵横家苏秦曾经指出,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利剑长戟可以“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韩军凭借“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的重装步兵一度获得“劲韩”之名。公孙喜认为韩军锐卒适合充当先锋。谁知韩军主将拒绝执行这一作战方案。
魏韩分歧:谁啃骨头?谁吃肉?
就实而论,公孙喜的决策还是比较合理的。魏国投入的应是离伊阙最近的河东军(伊阙战败后,秦兵横行魏国河东郡多年与此有关)。他们南渡黄河下洛阳,最佳集结位置在洛河以南、伊河西岸。而韩国兵马主要来自新郑首都圈,从嵩山地带进入洛阳盆地,渡过伊河与魏军会师。魏军主要从北来,韩军大多从东来,自然地形成了“魏军在后,韩军在前”的格局。
秦军大营设在伊阙关以南,首当其冲的正是韩军。魏军在韩军阵营之后,并不与秦军直接对峙。所以,主帅公孙喜才想让位置靠前且装备精良的韩军先同秦军交战。
问题是,韩国主动提议组建联军,本来就是怕自己势单力孤。现在魏军人多反而要让韩军士兵先流血。打赢了,韩军啃骨,魏军吃肉;万一形势不利,位于后阵的魏军也能弃韩逃生。在韩将看来,凭借有利地形防守要比跟虎狼之师打野战安全多了,至少能保持不败。所以,他坚决反对由韩军先出战,除非魏军能起带头作用。
那么韩魏二军兵分两路同时进攻秦军,行不行呢?如果是在洛阳南边的广袤大平原交战,也许行得通。但在伊阙山地,做不到。伊阙山谷的东岸和西岸都只有狭长的数里平地,中间有滔滔伊河相隔,山谷大概可屯兵七八万,装不下二十四万韩魏联军。
位置靠前的韩军几乎填满了山谷,而魏军处于伊阙山谷以北的地段,背后是通往周王畿洛阳的平原。假如是宽阔地带,两军可以从不同方向分头进攻。
可惜伊阙山地及往南的地形都比较狭长,只能容下一方打头阵。二十四万联军就只能轮流上阵,无法充分展开优势兵力。魏韩联军既无法两路同时出击,又不能全部挤在伊阙山谷,剩下的选择唯有让一军先出击,另一军随后扩大战果。
但是,韩军不愿先用其众,公孙喜又不肯把魏军调换到前阵打主攻。
………………………………
第98章 人心不齐
两军没有必胜的把握,都想保存实力。于是魏帅韩将双双按兵不动,打算耗到对方先让步为止。
魏韩二军之所以在过去十年中配合默契,是因为甘愿接受齐国盟主的统一指挥。有骁勇善战的齐技击做主力,魏韩俩小弟有打赢的信心,敢为大佬赴汤蹈火,以求瓜分更多战利品。换言之,魏军于韩军单独联合作战的经验其实很少。
在齐将的运筹调度下,三国联军坚决执行作战计划,才没有给楚军和秦军留下可乘之机。而韩魏两国实力相当,骨子里不服对方。一旦没了共同认可的主心骨,双方很难保持行动一致。
身为主帅的公孙喜指挥不动韩军,只好舍弃先发制人的计划。他判断秦军必定会先攻韩军,自己依然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韩将虽不听公孙喜的将令,抱怨魏军兵多胆怂,却又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戒备秦军。一旦白起来袭,位于前阵的韩军不想打也得打。不过,韩军只是周密布防,连试探性进攻都懒得做。
公孙喜此刻还不知道,自己与韩将争执不下的情报早已被秦军斥兵拿到了。白起据此决定故布疑阵牵制韩军,再集中兵力先打毫无防备的魏军。伊阙关南面那支让韩军百般警惕的秦军,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的疑兵。秦军主力早已金蝉脱壳,悄悄通过长途奔袭迂回到了伊阙山以北的魏军身后。
魏军以为自己在韩军背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岂不知山川是死的,人是活的。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兵败如山倒,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韩军得知人数众多的友军惨败,惊慌失措,纷纷溃逃……滔滔伊水被染得血红血红,伊阙关下尸横遍野。
二十四万魏韩联军被不足自己一半的秦军全部消灭。败军之将公孙喜恍惚地望着堆积如山的首级,有魏武卒的,有韩国武士的。阵亡的秦人得以马革裹尸,自己的部下们却死无全尸。他悔不当初。
纵观整个伊阙之战,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连续失败让魏韩士兵都有强烈的畏战情绪。双方都想让别人多出力,害怕被友军当成冤大头。两军主帅更缺乏地理想象力,头脑简单地认为挡住秦军一条北上之路就万事大吉,此战不输才没有天理!
韩国就是赵魏两国的最大软肋。秦国想欺负三晋了,就东出函谷关、打韩国 。
以国力论,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因为还有燕国。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人口比较少,经济也不发达,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到战国中后期,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多数都是被动的。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国不仅国力弱,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把王位禅让给宰相,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马上进攻了燕国。燕昭王登基后,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燕国一开始很顺利,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乘机反攻,最后又复国了。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燕国的实力大损,倒是无所谓,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相互不信任,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也就是说,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韩国从立国开始,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当然是定期放血,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也就是说,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而且来去自如,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除了燕国,也就是韩国最弱了。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来进攻赵国和魏国。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只有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否则,无论齐国还是秦国,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以抵抗魏国,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但在纵横家的时代,韩国受秦国的蛊惑,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避免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赂秦。这对赵魏两国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这个状态下的韩国,对秦国最有利,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韩国也是这样。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所以韩国经常挖坑,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尤其是赵国。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而当赵国战败后,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反过来说,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对秦国来说,在潼关防御,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可以不断削弱三晋,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掌握着主动。
而且东方六国互不团结,相互侵伐。山东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拆台,相互攻打,甚至联合秦国攻打其他国家。例如战国时期齐国曾经利用燕国内乱灭燕,燕昭王复国后又联合韩、赵、魏、秦发动“五国伐齐”,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一边与秦国作战一边不断讨伐燕国。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国家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山东六国根本不可能真正联合在一起。
反观秦国采取灵活的策略应对六国合纵:秦国先通过张仪欺楚破坏了齐楚联盟,然后多次击败楚国将其削弱,又参与“五国伐齐”削弱齐国。后来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被秦昭襄王采纳,秦国与同自己不接壤的燕、齐交好,专门打击三晋(韩、赵、魏)和楚国,基本上打垮了楚国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崛起的赵国。到战国后期秦国独霸天下,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阻止它统一中国了。
蒙毅不禁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句俗话来比喻那种不仅办不成事,反而还捅娄子的人。这句俗语是怎样由来的呢?
相传,昔时有一书生,嗜书如命,“头悬梁锥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读,促使他一心考取功名。但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他想:“一生的功名,在于成败之间。”于是结婚成家有了儿子后便给大儿取名“成事”;小儿取名“败事”,书生望子成龙心切,对两个儿子管教很严。
一天,书生要出外办事,离家前交代妻子:督促两个儿子学习不可懈怠,并规定:除了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外,每日还要练习书法,规定大儿子写三百个汉字,小儿子写二百个。妻子照办,每天日不错影地催促两个儿子读书写字。日复一日,她估算着丈夫快要归来时,便亲自测试让儿子背书,还检查他俩各自写了多少字。她数了数,结果大儿子少写五十个字,小儿子却多写了五十个。
书生归来后,问起两个儿子的学习和练字情况,妻子一本正经地如实相告:“背书如流水,字也写了,只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人都是二百五。”
后来,人们把这当成笑谈。传来传去把它的意思给变了,成了一句贬义词。
………………………………
第99章 世上没有如果
如果晋国没分裂,能不能打赢秦国呢?
春秋晚期,各国都出现了公族衰弱,世卿家族强大的情况。以后来的战国七雄来说,除了出自晋国的赵魏韩三国,秦国进行了变法,加强了公族的权力,削弱了世卿家族的势力。齐国则发生了田氏代齐的情况,整个齐国都被田氏所窃夺。楚国的情况特殊一些,但是整个国家比较大,回旋余地也比价大,所以虽然内部也采取了分封制,但整个国家仍然算是比较强大的。
只有晋国比较悲剧。从晋文公死后开始,世卿家族就完全掌握了国家的内政、外交和军队,国君虽然名义上还是国君,但连军队都是分别由几大家族掌握的,国君对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各大家族一开始还能轮流坐庄,相安无事,到春秋后期,大国开始加速吞并小国,晋国内部则是各大家族相互吞并封地。本来最强大的是智氏家族,智氏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要消灭并瓜分赵家,但韩魏两家突然倒戈,结果变成了赵魏韩三家击败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封地。晋国基本上就被三家瓜分完了,晋国国君名存实亡。
这时候的周天子的处境和晋国也很相似,周天子名义上还是诸侯共主,但越到春秋后期,越没有人把周天子当回事。所以,三家瓜分智氏封地之后,就开始各自自封为侯。后来,在公元前476年,周天子承认了赵魏韩三家的诸侯地位,是为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的时间节点。
晋国咋分裂之前,是妥妥的第一强权,对秦国几乎一直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除了晋国遇到内乱之外,秦国基本上不是晋国的对手。但是很可惜的是,晋国分裂了,三晋合在一起可以压制秦国,分开则无力单独对秦国形成长时间的压制。
三晋分裂后,一开始魏国率先进行了内部改革,成为战国初期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魏国处在四战之地,又缺乏总体战略,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确,始终有机会主义思想。可以说,魏国把自己周边的邻居挨个欺负了一遍。欺负当时还比较弱小的韩国、赵国也可以理解,但魏国最不明智的是在得罪赵韩两国的同时,也和齐国陷入战争状态。最后在马陵之战中,魏国被击败,转向衰落。
韩国最为悲催。从分晋之前开始,韩氏就是晋国各大家族之中势力最小的。单独立国之后,先是被魏国反复欺负。好不容易熬到魏国衰落了,秦国又崛起,秦国又开始反复欺负韩国。
但韩国在战略上也始终有个错误的想法,总以为巴结秦国、割地给秦国,就可以保平安。秦国却从韩国立国开始,一直保持着几乎每十年就对韩国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的记录,始终压制韩国,让韩国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韩国也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国家。
其实,韩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小,四周又分别是秦国、魏国、齐国、楚国,谁都得罪不起,所以只能一直处于被欺负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其实就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国家。
如果韩国能够被魏国或者赵国完全吞并,或者是两家瓜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有变化。韩国单独存在,对赵魏两国来说,非常不利。
秦国一旦进攻韩国,赵魏两国必须救援,但韩国却又不是两国的领土,所以两国有时候救援并不坚决,经常会出现机会主义的想法。而最为得利的,自然是秦国。因为韩国是单独存在的,所以赵魏两国都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秦国,秦国可以从容通过内部变法来提升国力,然后逐步进行对外扩张。
反过来说,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以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姿态进入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增强君主集权,统一全国军队,则可以始终保持对秦国的压倒性优势。而且,在当时秦国的领土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与晋国相差甚远,经过长期的竞争,晋国拖垮秦国的概率很高。
如果是那样,那就不是战国七雄了,而是晋国、秦国、齐国和楚国四个大国在战国时期进行竞争,历史发展轨迹也许会很不同。但晋国的分裂,大大减轻了秦国的压力,而且使秦国能够通过进攻三晋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取得对齐国、楚国的优势。
蒙毅可不会天真地认为历史可以轻易改变,想必此时的“屠龙王”一定很痛苦!
世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因为时间从不会倒流。一切已经发生的人和事业,都绝对不会重新来过。如果有那一定是不存在的、虚假的、毫无意义的,因为现实是真实的,一旦存在就不会存在假设的。有人说“如果当初我好好学习,现在我一定是位作家”,也有人说“如果以前我不放弃她,也许我们会在一起”,还有人说“如果我爸是个富翁,现在我就是个富二代!只可惜,所有的“如果”在现实里,难道会真的发生吗?有些人嘴里的“如果”会真的让他们梦想成真吗?
“如果”只是现实的一种假设、奢望,推卸、遗憾。生活在现实中,所有经历过的一切在此刻都不会倒流。今天种什么样的“因”,明天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今天你选择了安逸,待到明天不要抱怨今天的作为。
因为明天就是现实,而今天就是你想得到“如果”。“如果”就是时间,一旦走过去了就绝不会回头;
“如果”就是遗憾,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困惑;
“如果”就是恐惧,现实的不满不愿意勇敢的面对;
“如果”就是奢望,幻想那些虚无的东西重新拥有。
世上真的没有“如果”。请不要奢望错过的人和事,可以回到从前。只有好好的珍惜当下,当一切都经历过时,我们心中多的是一种欣慰而少的是一些遗憾。珍惜好当下的每时每刻,做好当下该做的事,这样的明天才没有“如果”留下的悔不当初。
就在蒙毅胡思乱想之时,秦王嬴政下旨准备祭祀黄帝轩辕和炎帝神农。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祭法》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由此而见,古代祭祀是相当宽泛的,祭祀的神圣包括了天神、人神、地祗。法施于民的帝王中的炎帝、黄帝的祭祀属于人神这一类别。祭祀炎黄已达5000多年,有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是其它祭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