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 ,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就在李斯青云直上之时,一个人的出现阻挡了他的高升之路。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昔日的的同窗好友——韩非。韩非是个天才,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综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传到秦国后,秦王嬴政大加赞赏,仰慕韩非之才,渴望与之相见。后来秦国攻韩,韩王韩安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嬴政终于得见韩非,一心想把他留在秦国。李斯深知自己不如韩非,又见秦王嬴政如此喜欢韩非,不甘居于韩非之下的李斯为了高升,不顾同窗之谊,决定陷害韩非。他先在秦王嬴政面前诽谤韩非,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秦王嬴政要消灭各国的话,韩非肯定会帮助韩国。而秦王嬴政如果这次留不住韩非,把他放回韩国的话,这对秦国极为不利。秦王嬴政已经领教了韩非的才能,知道韩非如果不能为己所用,将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就轻信了李斯的话,将韩非抓了起来。被投入狱的韩非无法申辩,李斯则趁机在牢狱里毒杀了韩非,清除了威胁自己地位的最大敌人。
李斯计杀韩信后,更加不遗余力地辅佐秦王嬴政,先出谋划策,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统一六国后,李斯关于如何维持天下统一,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废分封、行郡县,焚书坑儒等,都被秦王嬴政采纳。秦王嬴政也感于李斯的忠心和功劳,任命李斯为宰相,给予了他无上的恩赐和荣宠。
好胜冷酷的李斯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从默默无闻的上蔡小吏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宰相,实现了自己的职场逆袭。
但这个从米仓老鼠和茅厕老鼠悟出来的真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李斯自幼家境贫寒,本是布衣出身,正是因为他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王嬴政的,而今李斯虽然已经位居三公九卿,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目前所拥有的荣华富贵会化为泡影。于是无论是韩非还是扶苏,亦或是整个大秦帝国,都无法令他舍弃自身的小利益。
假设历史中“万念私为首”的丞相李斯能够忠实的执行秦始皇的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帝,或许强绝一时的大秦帝国,也就不会这么短命了。可惜李斯因为“贪念”而被赵高威逼利诱,不但彻底葬送了大秦帝国的江山,而他自己也最终死在了赵高的手中,“与狼为伍、与虎谋皮”能有什么好下场?
可惜,历史终究无法改变,无论是谁,即使是熟知历史的蒙毅和屠龙王,在历史长河中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蒙毅突然有些明白屠龙王的沉默和无为,因为恐怕从他穿越而来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一事无成!
秦王嬴政得知赵国缺粮,就屡次派人贿赂齐国相国后胜,阻止齐国借粮给赵国。
此时的齐王田建已经在位三十多年,一方面齐王田建年幼继位,齐国因得太后齐国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
齐王田建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
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田建不同意借粮给它。
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来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
齐王田建不肯不听从。齐国君王后也觉得应该借粮给赵国,可惜齐王田建一意孤行,抱怨地说道:“寡人一方面不肯得罪秦国,另一方面害怕赵国无力偿还粮食。”
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无粮,赵国统帅赵括不得不拼死出战。秦军趁机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齐王田建的昏聩,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齐国君王后贤德,与秦国交往谨慎,与诸侯讲求诚信,齐国又处在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未经受战争。公元前249年,齐国君王后去世。
秦王嬴政曾派使臣到齐国给齐国君王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齐国君王后把玉连环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齐国君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并告诉秦始皇的使者“已经解开了”。齐国君王后的言外之意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蒙毅再次感叹道:“可惜贤惠的君王后逝世了,如今齐国再次见死不救,意图坐观成败,岂不知唇亡齿寒!”
………………………………
第89章 好弓难求
得知齐国没有借粮给赵国,秦王嬴政大喜过望,连忙安排兵力,决定继续进攻赵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秦王嬴政即位后的第四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25万南路军由秦国大将王翦率领,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15万北路军由将军杨端和率领,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
邯郸,赵国王宫。
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赵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和肥城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但是,赵王赵迁也有些忧虑。
“李将军,因为今年赵国发生了旱灾,农田受灾面甚大,有的地方庄稼枯死,颗粒难收。此外,国内形势也不够稳定,人心惶惶。所以希望李将军尽量实施强有力的反攻,争取首战即胜,不要把战事拖得太久。”赵王赵迁本是个平庸无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战速决,是怕战事拖久了粮草难以接济,聚粮太急则有可能诱发叛乱,影响君位的巩固。
赵国大将李牧对赵王的意图心领神会,沉声道:“大王放心,老臣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战事不会延续太长时间的。”
激战在赵国境内一片开阔的地上马上就要开始了。
15万北路军由秦国将军杨端和率领,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番吾,赵国邯郸南面城池,今河北磁县,面对漳水,背靠赵国南方长城。
赵军大营,主帅大帐。
“老夫已经请求大王派遣司马尚将军驻守漳河沿线的长城,料定长城要塞加上漳水天险,足以让秦军止步不前。司马尚将军也答应老夫坚守不出,秦军短时间内必定无可奈何。关键是北面的秦军已经快到了番吾。”赵国大将李牧沉思道,然后下定了决心,“老夫观察秦将杨端和行军打仗过于谨慎,我们也许可以从中争取战机。”
“大帅,您有什么妙计只管吩咐,末将一定听命行事。”副将赵葱如今对李牧可以是心服口服,寻思如何能够跟着李牧多学习些兵法。
“老夫从北地带回来了一种角弓,比寻常的秦弩还要远上五十米。可惜只有上千张,但是也够秦军吃一顿苦头的。所以老夫决定首先派出骑兵,日夜骚扰秦军,等到秦军疲惫不堪就是决战之日。”
“高,实在是高。如此,秦弩的优势不再,我们又多了一分胜算。”副将赵葱不忘了拍马屁地说道。
“然后,想办法截断秦军水源,最不济,至少也要保证秦军补水困难。等到秦军饥渴难耐,那么我们就又多了一分胜算。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即使是深秋,到处都是干枯的水井和沟渠,想必秦军也是准备不足。”赵国大将李牧抚摸着长须,缓缓地说道。
“末将遵命,这个水源和地形,自然会让秦军吃尽苦头。”副将赵葱越来佩服李牧的老谋深算,因为即使秦军强悍,李牧也能够依靠手上现有的资源打击敌人。
秦将杨端和率领着10万北路军缓慢进军,慢慢逼近番吾。
按照秦国大将王翦的计划,只要南北两路大军汇合漳水南北两岸,就可以两面夹击赵国南方长城守军,到那时候,就算李牧有通天的军事才华,也无计可施。的确,如果秦军完成战术计划,那么赵国将无险可守,而李牧碰到这种情况也会束手无策,因为双方的军力差别太大了。
但是,李牧是不会让南北秦军如愿汇合的!
因为刚刚到达番吾的秦将杨端和就遇到大麻烦了。
刚开始的时候,赵国铁骑来袭扰时,秦军并不理睬,只是固守营寨、只不出战。后来,赵国铁骑急了,轮番用弓弩向齐营发动攻击,却又总是游走在秦军弩箭的射程边缘,这样很快就射杀了不少齐国的哨卒,直引得秦将杨端和是暴跳如雷,终于按捺不住引兵出战。
谁想到,数万大军刚一出阵,赵国铁骑立即变成了狡猾地狐狸:他们并不肯正面交战,只是向西方缓缓退却、与秦军保持一两百步的距离,远远地用骑兵弩猛烈攻击秦军。只可怜秦国骑兵只有不到一万人,数量远不及赵国铁骑,战力和速度更是大大逊色于赵国铁骑,所以根本不敢脱离步兵主力与赵国铁骑决战。于是,挟带着步兵前进的秦军骑兵如何追得上赵国铁骑,却很快就被射得满头是包,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败退而回。
而秦军一旦败退、士气大馁之时,赵国铁骑却又变成了凶狠、毒辣的狼群:他们对齐军紧追不舍,不停地用弓弩像削水果一样一层层地将秦军的外层兵力录去,甚至还不时的发动一两次凶狠的突击、截击秦军因撤兵而显得慌乱不堪的步兵部队。
一时间,秦军伤亡迅速增大,但对赵国铁骑是够又够不着、追又不敢追,只好狼狈异常地逃回寨来,守门不出。
自此,赵国铁骑越发猖狂,不停地在秦军大营四周游走,逮着个机会就杀将上来,捞取了个便宜便立即逃之天天,直气得秦将杨端和是暴跳如雷、却也是无可奈何!就这样,赵国铁骑一直闹腾了一天半夜,这才恋恋不舍的退了回去。
不过,这段时间里,秦军的伤亡却很大,足有一万多人战死、战伤,而赵国铁骑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所以,现在一提赵国铁骑,秦军上下无不谈虎色变:这可是一支堪与草原精骑相匹敌的百战劲旅啊!
面对这种情况,秦将杨端和也是无计可施,没想到赵军居然拥有一种远程角弓,比秦军的弩箭还要远上五十米。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先秦时期,中国的弓箭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新的弓形…反曲弓,也就是角弓。
角弓是用牛科动物(羊与羚羊也属于牛科)的角做弓腹,因其耐压;用筋腱做弓背,因其耐拉;用竹、木作干,作为一张弓的构架。这些材料用胶合和(或外加延伸的弓梢),缠丝加固,大漆防潮,终成一体,从而制成一把非常高效的抛射武器。
角弓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弓,比较不受单一材料的限制,它可以设计成反曲的组合,以增加预应张力;可以通过加弓梢的反向,来改善弓体的拉感;因此它可以做得相对短小,但仍然保持长弓的那种拉感、拉距和拉力,同时更为坚固,其综合性能要远远大于竹、木等材质的单体弓。
春秋战国时期,在周王朝不断衰微的同时,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进步。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以获得更多的规格统一的精良兵器。
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至于将六材合制成弓,也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选取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将完全干透的弓干削制成型;春天将牛角制成大小合适的块;夏天将筋梳理成型;再经酒蒸、锤打、拧紧、手撕,使之不再收缩成为细条;到了秋天,在弓干的外侧粘贴筋丝,在弓干的内侧贴上角;冬天则把丝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到极寒的时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这样算来古代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4年的时间。其间工匠所耗费的精力可以想见,而制造当时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所以当时的诸侯对良弓的珍视程度并不亚于宝剑。据史料记载,楚灵王酒醉之后将楚所藏之宝弓“大屈”送与鲁侯,酒醒之后追悔不已,不顾将背负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将弓索回。在诗经《小雅·角弓》中有一句“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译文: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由此可见,当时角弓的珍贵以及人们对角弓的喜爱之情。
………………………………
第90章 秦弩赵弓
秦国弩兵,拥有多种弩机,最远射程可达1千米,和现在的步枪相当,而且做到了零件标准化,两个弩机的零件可以互换;另外匈奴弓骑兵也很强大,因为当时没有马蹬,骑兵不适合进行近战,因此弓箭是主要武器。
但是李牧手上拥有比秦军弩箭射程还远的弓箭,可惜只有上千张,否则战争会更加容易。
蒙毅第一时间得知赵国拥有上千张优良的弓箭,就猜出李牧八成是利用招募善于骑射的胡人为兵,还有通过墨门的帮助,秘密打造了上千张优良的弓箭。
王翦作为主帅,自然不担心赵国多上千张弓箭会改变整个战局。唯一令王翦担忧的是赵国内地干旱连连,而秦军北路军远离河流、补水不便。如果他是名将李牧的话,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冷兵器时代,由于远程兵种缺乏,弓箭兵就成了一种举足轻重的兵种。中外各个战场,都有弓箭兵的身影。其中最著名,弓箭兵最拉风的。莫过于中国的赤壁鏖战和英法的百年战争。而蒙古人之所以能称霸欧亚非,多半是由于发明了骑射手这种兵种。由于蒙古马快,所以弓箭兵难以近身和防御不足的缺点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这样,骑兵相对于步兵的优势也能发挥出来,如果都是骑兵,骑射能打骑兵,而骑兵难以追上骑射。只有威力很大的投石车才能对相对静止的骑射造成很大杀伤。
弓箭兵的起源很早,大概源于古时候人们狩猎用的大木棍。当古人追不上鹿等奔跑迅速的动物时,就会用木棍去砸他们,旋即有了专门的弓箭。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经能运用弓箭。是否用于战争不得而知,但估计很可能已经被使用。中国的“牧野之战”,已经肯定有了弓箭兵这种兵种。
由于火器的广泛应用,弓箭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大为削减。实际上,在中国明朝前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都已经开始削弱弓箭兵,建立“火器营”。随着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殖民者的兴起,火器完全替代了弓箭兵的作用。弓箭兵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战争中给与敌方第一波攻击,有效攻击距离50米,精确攻击距离30米,漫射距离100~150米,一些神箭手是普通弓箭手射程的1。5倍。
弓箭手可以通过感觉和力量的控制调节射程的远近和力度的大小。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弓箭制作水平已经十分成熟,由弓箭衍生出了另外一种远程射击武器……弩。
古代战争中,将士们都穿着厚厚的铁甲,头上戴着铁盔。要想在很远的地方射穿敌人的铁甲,就必须有张力很强的弓。什么是“张力”呢?就是把弓拉满时所需要的力量。古人定弓以9斤多(蜀汉时1斤仅合222。73克)为1个力,10个力为1石,很多著名的射手都能拉开3石以上的强弓,有的甚至能拉开10石之弓。拉开这样的强弓,费很大劲,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且也不能坚持过久,长时间地瞄准。只要拉开,就得马上把箭射出去,很难组织齐射。因此,在战场上弓箭只适用于杀伤敌军的人马,不适合大规模的攻坚战和城防战。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在弓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弩。古代上说“弩生于弓”,一向把“强弓”和“劲弩”并称。
弩就是把弓横安在一块坚硬的长形木料前端,这块木料叫“弩臂”。在弩臂的后部有一沟槽,里面安有钩张弩弦的钩和发射弩箭的扳机等装置。另外,上面还直立着一个照门,用来瞄准。
弩和弓的发射原理是一样的,弩的特点是不必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而是先把弦扣住,再从从容容地瞄准,看准机会发射,从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更先进的是把弩拉开,把箭上到弦上也可以不光靠人的臂力,还可以脚踩或腰牵。后来还发展到利用绞车装置,把几个人以至几十人的力量集中起来上弦,既增加了箭的射程,又可以发射重型弩箭。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弩打败敌人,打了大胜仗的战例是距今2300多年前战国时的马陵之战。故事还要从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说起……
孙膑和庞涓都是齐国人,曾在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去了魏国,当上魏惠王的将军。这个庞涓是个嫉妒心很的人,他虽然当了将军,可总是忌恨着孙膑这个老同学。他以为,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学习兵法又比自己刻苦,而且很有创见。邻国有这样一个人,怎能显出自己的本事呢?炉火日益猛烈地灼噬着庞涓的心,使他坐卧不宁。最后他竟设毒计,把孙膑骗到魏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膑刑(挖去双腿的膝盖骨),还在脸上刺了字,打入监牢。齐国想方设法,派使者秘密地把孙膑接回齐国,并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几年之后,魏国军队大举进攻赵国,统帅正是庞涓,赵国是个小国,怎抵得住魏军的攻势,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即派出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的援军。战前,孙膑已制定好了作战方案,让齐军向魏国进发,做出要攻打魏国的样子。庞涓得到情报后,急忙放弃攻打赵国的打算,率军掉头回国,去抵挡齐军的进攻。等他们赶到魏国,齐军已经向西而去。
庞涓怎肯罢休,竟一直追了下去。庞涓十分骄横,根本不把齐军放在眼里,发誓要利用这个机会把齐军和孙膑一起消灭。孙膑正是利用庞涓这狂妄的野心而设计,做出齐军落荒而逃的样子,第一天留下十万个灶坑,次日留下五万个灶坑,到第三天只留下三万个灶坑。
庞涓追了3天,每天都看到越来越少的灶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就知道齐军是棉花做的,不堪一击。看!我还没真打他们,他们就已经死了大半!哈哈哈……”
旁边的军士不解地问:“将军怎么见得齐军已经死了大半?”
庞涓指着一个个灶坑说:“你们看,这是三万个灶坑,还记得第一天是多少个吗?”
军士说:“十万个。”
庞涓说:“齐军每人一个灶坑做饭,三天减少了七万个,不是少了七万个人吃饭吗?我看,这七万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你们说对不对?”
军士们齐声喊道:“对!将军真是英明啊!”
听着一片赞扬之声,庞涓愈发得意忘形。他随即把一部分士兵打发回营,自己带着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早晨,探马把庞涓继续追来的情报报告给田忌和孙膑。
孙膑一阵冷笑,叹道:“庞涓哪庞涓!我和你一起学习兵书战策,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可你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斩尽杀绝。既然你非要置于我死地,那么咱们就试试吧!”
田忌问:“军师,马陵快到了,下一步您打算如何安排?”
孙膑说:“命令急行军必须在中午之前赶到马陵,抢占险要地形!让弓弩手们做好准备。”
临近中午,齐军到达马陵。马陵就在今河南省范县的西南边,大山之间夹着一道峡谷,这是前行的必经之路,两侧万丈绝壁,古木参天,地势异常险峻。
孙膑对田忌说:“你是射箭的高手,这万名弩手请你亲自带领,埋伏在山上的石缝树后,不准弄出一点儿响声。魏军今天半夜肯定就要到这儿。只要一见到火光,你们就一齐把箭射出去!”
田忌立即向弓弩手们下达了命令,各自找到有利地形隐蔽好。这万名弓弩手都是平时挑选出来的棒小伙子,个个是神箭手,自从使用弩以后,更是得心应手。听说要打大仗,还是由他们弓弩手发挥威力,一个个摩拳擦掌,把弩和箭再三擦拭检修,只等夜里的火光了。
孙膑把一切安排停当,命一名军士在峡谷的中间找到一棵几个人才楼得过来的大树,削掉一大条树皮,爆出白色的树干。孙膑用浓墨在上面书写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果然不出孙膑的预料,魏军在半夜时分来到了马陵。队伍急行军集中在峡谷,庞涓骑马刚走到那棵树下,见树干在月色的映照下泛着白光,上面隐隐约约有几个字。他让军士拿来火石,打火引着火绒,举到树前。还没等庞涓看完那几个字,骤然从两旁的山石、树丛中向魏军射来万支飞箭。顿时毫无准备的魏军将士在猛烈的箭雨中像无头的苍蝇般乱跑乱撞,被射死、被踩死的不计其数。
齐军的喊杀声和魏军的哀号声交织着在山谷回响。
庞涓看着、听着,顿感头晕眼花,无力地靠在那棵大树下。他知道自己败局已定,再也没有杀出去起死回生的能力。于是他拔出佩剑,自刎而死。
齐军乘胜杀尽魏军,并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凯旋。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他所写的兵书传之后世。弩这种兵器也在战争中日益发挥出特有的威力。
这么看,虽然弩箭射程远、但是射速低。而弓箭射速快,只是射程往往不高。当然极少优良弓箭除外!
言归正传,番吾城外的秦军正遭受着赵国飞骑的折磨!简直是痛不欲生!
………………………………
第91章 番吾大捷
当然李牧的计策不仅仅是利用上千张优良弓箭疲惫秦军,他已经选好了决战的场地。
秦国大兴兵,派两路攻打赵国,一路经太原,过井陉,以北向南攻入邯郸,一路过河内经邺城从南向北攻入邯郸,再成南北合围之势。
此时赵国再一次面临严峻的形势,李牧临危受命,在充分了解秦国对赵作战具体布署后,认为赵国北边防务空虚,赵国南边据有漳水长城一线,综合上次的经验,他料定秦军一时是难以突破的,他认为宜采取先北后南各个击破的方针击败秦军。于是李牧派司马尚率一军前往漳水和长城,令其坚壁勿战,李牧则率大军北上。就在李牧遣兵调将时,秦军已经攻破了赵国西北防线,夺走了狼孟(今山西曲阳),并经井陉向东杀来,夺下了井陉关,接着又攻下了番吾(今河北平山),其锋芒几乎不可阻挡。
李牧在北上途中,频频传来赵国城池沦陷的消息,决定加速行军。秦军攻下番吾不久,李牧大军已经抵达番吾附近。秦军得知赵军到来后,迅速前去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