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命运-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缓鹬笔股胶硬叮

    这是两支战国最为强大的铁军,都曾拥有常胜不败的煌煌战绩,都是有着慷慨赴死的猛士胆识。铁汉碰击,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低沉的嚎叫,弥漫的烟尘,整个山原都被这种原始搏杀的惨烈气息所笼罩所湮灭。。。。。

    赵国士兵面对强兵,缺兵少粮,为何还如此强悍?

    赵国开国之初,西有强大的秦国,南有魏韩两国环绕,东有富庶的齐国接壤,东北为古老的燕国。北部则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接壤。其外部环境可谓纷繁复杂,不利发展。

    比之继承了晋国核心地带的魏国,赵国的国力可谓稍显不足。若与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国和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相比,赵国的国土简直捉襟见肘。对比秦、楚两国,赵国的可谓“地薄人众“。而起,赵国占有的是曾经晋国北部领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河北、山东部分。从农业耕作的角度来说,赵国的开发潜力自然比不上南部的诸侯国。

    即便如此,自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起到秦剪灭六国(公元前221年)为止的几十年中,唯有赵国一直同秦国正面抗争。秦国坐拥4倍于赵国的国土面积,自然有更为坚实的后勤补给。但是在长平之战后,却仍要花将近40年的时间才将赵国击败,而且这期间赵国甚至还有反扑的机会。凭这一点便可知赵国军队有多么顽强。那么,赵国的军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且看下文慢慢道来。

    虽然开国时国力疲弱,且忙于应付周边情况。但是不代表赵国的子民柔弱不堪。作为一处与草原接壤的地域,这里民风彪悍。直至李唐、五代时期以及赵宋,这里可谓辈出精锐之师。也正是有了这个民众基础,才使得赵国有可能组建骁勇之师。此外,其自身出产马匹,又与草原民族多有往来,故有资源组建精良的骑兵。以上种种条件相加,才让赵武灵王能够挥手改革。公元前306年,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以提振军力。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胡服骑射所带来的最大改变不在于骑兵,而在于军队的服饰。赵武灵王已改曾经的宽袍大袖,命军士们作战时上袄下裤,腰系裤带。如此一来,赵国的士兵们在战场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因为当时还未出现马镫,所以各国的骑兵虽为精锐,但也只是负责辅助战斗。远远没有达到单独作战的标准。自然赵国军队引以为傲的,依旧是步兵。

    关于赵国军队的编制,分为两种:一是郡县征兵,二是常备军。

    前者,属于义务兵系统。在战国时期,“兵民合一“是各大诸侯国常见的兵制。赵国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缺乏相关的记载,参照当时各诸侯国的普遍做法,赵国的服役标准应该也是十五至六十岁的男性。在特殊时期,也不排除激进的做法。如长平之战,赵国就“悉其士民“。从战后白起释放的战俘来看,其中甚至还有不满十五岁的孩子。由此可见,当时征兵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男性。

    后者,便是招募而来的战士。史书载,赵国拥有“带甲数十万“,这当中的“带甲“便是常备军。虽无关于这些常备军遴选和战绩的直接记载,但是从一些史料中我们还是能一窥究竟的。自胡服骑射后,赵国军力陡然增强,击破了林胡、东胡和楼烦;使他们称臣。在李牧镇守边关的时候,匈奴“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在边关之地,自然不大可能启用临时征召的义务兵,多半可能就是这些常备军了。

    最令人惊叹的,是阏与之战时赵国军队的表现。公元前269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得知消息后命赵奢领兵前去解围。领命后,赵奢率军在邯郸城外30里地驻军停留不前。28日过后,赵奢领兵奔袭阏与城外50里处。茫然不知所措的秦军仓促应战,赵军大败之。在地图上,两地直线距离相距100多公里;据史书载,这次奔袭仅用“二日一夜至“。而且,从邯郸到阏与城,是平地进入山区。对于带着甲胄的士兵来说,其难度更大。由此次奔袭,也看出赵国募兵的耐力和战斗力不比魏武卒逊色。

    如今在邺城的东崮山脚下,赵国士兵再次爆发出来了强悍的战斗力!

    广袤的平原上嘹亮的歌声余音不断: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第77章 秦虎赵狼

    “咚咚咚……”隆重的战鼓声在炙热的空气中迅速传播开去,原本空旷的原野迅速出现一片片巨大的黑色:秦军出战了!

    秦军方阵,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而在他们中间就是一个庞大军阵的主体,这是一支分工极为明确,配合极为严密的虎贲之师!

    而在整个步兵方阵的左翼侧是一队骑兵,他们以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共一百零八人的组成一个基本纵队,用于迅速而齐整的向前突击。

    而在整个步兵方阵的右翼侧是一队车兵方阵,共有六十四辆,以两辆为一排,依次排列。平地冲锋时,倒也是如风而奔、如雷骤临,颇有几分威势。

    “碰碰碰……”秦军们齐整有力的脚步声,像一记记重锤一样猛击在赵军的心田。

    战车在古代分为好几种,有马拉的、牛拉的,但由于牛性情暴躁,加上多次的战场教训后,逐渐被马拉战车所替代。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最早将战车发扬光大的,还是中国的祖先。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此时的骑兵还并未在军队中大量装备,战车是他们的主力武器。此时关于战车的装备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战车上乘三人,分别是弓箭手、驾车的、以及操控长枪的,成为三甲士。战车在沙场上驰聘的场景,尤为壮观,各国战车也不尽相同。

    秦国战车在驰聘,这是典型的三人型战车,前方由四匹马操控,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势不可挡,极大地威慑了当时还是以步兵为主要兵种的六国部队

    战国时期,秦国将战车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轻松克服了赵国的骑兵,随着车轮的滚动,秦朝已经统一了整个中国,战车当然功不可没。

    但是,战车的劣势也被逐渐发掘出来,比如在战场不易转弯,也不好控制,一人摔伤全车就有可能倒了,因此要讲究“单兵”作战。让一个人驾驶战车?那更不好控制了,不光要掌握方向,还要操纵武器,攻击敌人。那么,就干脆废除战车,留下几匹马,让原来的甲士骑上马作战不就得了,然后就诞生了是秦国威武的骑兵们。

    秦国战车比赵国的战车更加强悍、坚实,为了保证战车的坚固性,甚至连某些部位要订几颗柳钉也是规定得清清楚楚。更为令人震惊的是秦军战车先进的车轮设计:青铜打造的车轮十分的精致、结实,不多不少三十根类似于今天自行车钢丝的辐条分散了车身对轮圈本身的压力,使得战车跑得又快又稳;至于车毂的加工复杂性则更远远地超过了今人的想像:它只有两端和车轴相连,中间却是一个鼓腹的空腔,空腔灌满了油脂,起到了今天类似于润滑油的作用,使得车毂和车轴的摩擦更加的灵活,也便行车更加的轻捷!

    秦赵两国的车兵迎着刺眼的阳光,毫无畏惧的便向着对方撞过来。忽然,其中一辆战车的轱辘敌方车辆上,一只轮子顿时腾空。木制的车轴一下子难以承受如此重量,还没等驭手反应过来。只听得“咔嚓”一声,那胳膊粗的车轴顿时断成两截。

    两匹驮马立时被解体的战车拖累,倒着四蹄翻到在地。更有一辆战车车轮腾空而起,居然砸在了驮马的身上。 那两匹驮马立时被砸断了脊梁,躺的地上不断抽搐哀嚎。大口的鲜血顺着马嘴里不断向外喷涌。

    惊呼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一辆辆战车互相撞击着,运气好的就算躲了过去,也会被敌方的弓箭或者长戟刺中。

    紧随车兵的是外围的骑兵,由于当时尚未有马镫,双方骑兵往往会在外围放箭,甚至有胆大的士兵下马精准射击。

    不到一个时辰,秦赵两国的车兵、骑兵轮番较量数十回合。

    秦国车兵仗着战车坚固,还剩下三分之一的残兵,而赵国车兵却全军覆没。不过由于赵国骑兵比秦国骑兵更擅长骑射,所以赵军骑兵的伤亡比秦军少很多,这样一看,双方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赵国骑兵不用说太多,大家伙都知道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这改革事实上就是把马车兵换成一种模仿匈奴骑兵装备的轻骑兵!也就是胡服飞骑!胡服飞骑的装备应该一杆长枪,一把马上用长剑和一张短弓、两个箭囊!他们移动速度非常快,来去如风。赵国骑兵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在北疆,赵军往往突然就出现在匈奴人面前,然后狠揍他们!所谓“兵贵神速”,军队跑得快,那就是王道,为了让赵军更快,赵国还进行了军粮改革!赵国骑兵在北疆时,发现草原人的马奶酒,不仅是饮酒,而且喝饱了也特别经饿,于是赵国将之引入军队,让赵国骑兵每次就带一囊马奶酒和两个面饼,这可以吃上三天,却比其他粮食一天的量还要轻得多!于是赵军这更快了,来来去去,一天可以走几百里。赵国骑兵抓到匈奴,就打一顿后,又跑回家,装满马奶酒后接着打,弄得匈奴苦不堪言,就差没唤赵国骑兵做干爹。

    秦军中军大阵。

    秦国大将桓齮见状感叹道:“赵国飞骑果然名不虚传,往往秦军骑兵还未靠近,就被善于骑射的赵国骑兵射倒。”

    副将杨端和也附和道,“没想到赵国的弓箭竟然能和秦国骑兵弩相抗衡。虽然秦国骑兵弩速度快、容易瞄准,但是赵国弓箭明显射程远很多,而且赵国骑兵好像天生就是生长在马背上的士兵,简直太不思议了。要知道秦国骑兵往往一手发射弩箭,另一只手紧紧抓住缰绳,同时双腿还要夹紧战马腹部,才能保证不在奔驰的过程中摔下马去。而赵国骑兵居然能够仅仅靠双腿夹紧战马腹部,就能双手弯弓射箭,怪不得打得匈奴人远遁上千里。”

    秦国大将桓齮闻言,忍不住解释道:“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赵国自长平一战后,兵力不足,就大力吸收北方游牧部落士兵,结果反而导致骑兵战斗力大增。这也是我大秦数十年未能彻底灭亡赵国的原因。从某种程度而言,赵国更像当年的晋国一样,死死卡住了中原的北大门。而秦国先祖虽然也是靠骑射放牧起家,但是自从收服义渠部落后,基本上全国都转做农耕。毕竟农耕产量大、容易耕种,养活的人口也多,却不想因此秦国骑兵的战斗力下降了很多。好在战马数量和质量还凑合,否则就轮到赵国骑兵无敌于天下了。”

    秦赵双方的车兵、骑兵较量完了,轮到步兵大阵交战了,这也是双方军队数量最多的军种。

    此战的胜负在此一搏!

    “咚咚咚……”战鼓声好像一下下敲在人的心脏上!双方的步兵前军呐喊着冲在一起,书写了铁与血的对撞。飚飞的鲜血与飞舞的残肢,见证着将士们的勇武。长矛折断了,用佩剑;佩剑折断了,便用拳头;拳头被砍掉了,就用脑袋撞、用牙齿咬。

    双方的步兵后阵依旧是远程兵种,秦国弩箭和赵国弓箭互相对射着,在天空中磕磕撞撞,出现了不少乱飞箭矢,有不少士兵都是死于自家箭矢的误杀。

    “噌噌噌……”秦国锐士是重装步兵,臂力巨大,重重地挥舞着手中的长戟、重剑,呼啸而下,就能将孱弱的赵国步兵,连人带甲斩为两段!

    “秦风!秦风!秦风!……”秦军们疯也似的呼喊着轩昂的军号,疯狂地收割着赵国士兵的生命!鲜血在激溅,残肢在纷飞,赵国的前军步兵伤亡惨重!

    秦军锐士冲锋着,一往无前的冲锋着,他们仅仅用了一次突击,就将三万赵国士兵组织起来的战阵撕得像个稀巴烂!

    随之蜂拥而来的秦军步兵主力更像是一只贪婪的的巨兽,将三万赵国士兵的残部瞬间吞食得干干净净,然后继续高呼着,向赵国中军席卷而去!

    秦军锐士在风雨中杀得性起,又恢复了以往凶暴的本性。他们丢弃了身上的盔甲和一切有碍于行动的重物,光头赤膊地挺动着手中的兵刃,向前冲锋着。他们见赵国士兵就杀,逢赵国将领就砍,简直是见神杀神,遇佛杀佛!只片刻功夫,前锋的秦军们就几乎人人身上都挂着几个赵人的头颇,像一群地狱中杀出来的魔鬼一样狰狞地大笑着,疯狂地吞噬着赵国士兵的生命,追寻着他们显赫的战功!

    东崮山脚下,一时尸横遍野,大地为之赤红!

    赵国大将扈辄见战况不利,赵国前军步卒死伤惨重,心中悲愤不已,哀伤的泪水立时涌入眼眶。

    “嗷唔……”赵国大将扈辄怒了,悲愤得像一只狂怒的苍狼,银白色的战甲几乎在奔腾的战意中燃烧,黑色的双眸变得赤红,整个人简直像是一头暴怒中的猛兽一般,充满着汹涌如潮的巨大杀气!
………………………………

第78章 邺城喋血

    “赵国不败!杀……”赵国大将扈辄狂吼着,挥动着银白色的大戟,驱动白色的飞骏卷向如同洪涛巨浪般猛扑过来的秦军!他的身后,最后的两万赵军精兵们呐喊着,随着统帅所指的方向毫不迟疑的猛扑上来,毫无畏惧地迎结死神的狞笑!

    赵国大将扈辄的幼子,中军校尉扈敢紧紧跟在父亲身后!

    “扑扑扑……”炙热的烈日下,迅速绽放出一朵朵悲壮的血花,血色的天空一时变得分外妖异和血腥!

    就在这时候,邺城的城门打开了。

    五万赵国精兵在邺城守将扈勇带领下,从后方袭击秦军的后阵。

    赵国士兵高唱战歌《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赵国崇尚白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银白,显得爽朗利索。北方戎狄也崇尚白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赵国人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拥有白色,就如同覆盖天地的白云雨雪一样强悍。

    秦国士兵们高唱着战歌《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崇尚黑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黑色,显得肃穆神秘。

    双方拼杀的时候,后面的袍泽依旧高歌助战。

    秦国最强兵种就是锐士!秦国百万大军之中,锐士据说最多时候也只有三千多人,但每一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有两大特长,一是气脉悠长,每次集训都要背负百斤的东西,然后疾行百里,停顿后马上能投入演习作战,比今天铁人三项那些运动员,牛气了不是一星半点!二是兵器精通,锐士那百斤的东西,只有小部分是粮食,其他都是武器,诸如两把长剑,两把匕首,一把战弩,一杆铁枪,一副钢片铠,一张铁盾和若干弩箭!正因为有这两大特长,所以三千锐士所向披靡,比东方六国各国的几万精锐大军还经打!

    赵国士兵虽然悍勇,但是碰到了秦国锐士,依然犹如夏日的冰雪一般,迅速消融起来。

    “杀……”秦国军队发现赵国士兵的数量越来越少,欢呼雀跃起来,他们驱动庞大的军阵,瞬间便将数万赵国步卒分割包围在黑色的钢铁洪涛中!

    在天空高高的望去:庞大的黑色怒涛中,一团团白色的浪花奋力挣扎着,顽强抵抗着黑色死神的吞噬,然而白色浪花毕竟太少,在占据巨大优势的黑色面前,终于抵挡不住,迅速溃败,淹没在死亡的怒涛之中!

    然而,这些身穿白色盔甲的赵国士兵不愧为赵国军队中最悍勇的精锐,这些杰出的勇士们见到再也无法抵挡住秦国锐士狂飚突进的脚步,立即愤怒了、燃烧了。他们咆哮着、怒吼着,舍弃了护身的坚盾,忘记了死亡,飞身扑向四面八方涌来的秦军!在秦国士兵青色的长戟重重贯穿自己身体的同时,赵国士兵也同时将死亡送给了秦国士兵!他们的短剑也贯穿了秦军的心脏!

    一命抵一命,赵国士兵的勇气竟是如此的豪迈!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完成了一个军人的最高使命:血战到底,至死方休!

    这时候,邺城守将扈勇集中兵力从秦军防守较弱的左侧杀出,损耗了两万人马才成功和赵国大将扈辄的残军汇合。

    “父亲,赶紧撤吧。邺城无粮,守不住了。”邺城守将扈勇抱着赵国大将扈辄的大腿哭喊道。

    赵国大将扈辄眼睁睁看着数万赵国精锐士兵纷纷战死,却无能为力,只好怒吼道:“勇儿,你来殿后,让你弟弟带着伤兵先退回宜安。”

    “父亲,你和弟弟一起走吧。三军不可无帅啊!”邺城守将扈勇不由分说地让弟弟扈敢拉着父亲战马的缰绳而去。

    “大哥,你一定安全地回来。”中军校尉扈敢知道形势危急,稍不注意就会全军覆没。

    “放心吧,我一定回去的。”邺城守将扈勇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等到父子二人走远后,低声喃喃道:“但愿秦军会把我的骨灰送回宜安吧。”

    邺城守将扈勇对着身后残余的三万精锐士兵,说道:“兄弟们,你们怕死吗?”

    “赵国男儿无孬种!赵国男儿无孬种……”残余的三万精锐士兵齐声大喊道,虽然他们几乎人人浴血,但是仍然不改高昂的斗志。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战死沙场,让秦狗看看我们大赵男儿的骨气!杀……”邺城守将扈勇明白如果不拼死断后,残余的赵军恐怕都回不了宜安。

    秦军中军大阵。

    秦国大将桓齮身边只剩下了亲兵卫队和后军士兵。

    “为了减少我军伤亡,还是劝降为上。”副将杨端和建议道。

    秦国大将桓齮微微皱一下眉头,一想到邺城尚未攻下,终于传令招降赵军。

    “赵人降不降?赵人降不降?”秦军们或以戟顿地,或用脚跺地,按照古时的惯例,向赵国士兵们呼降!

    “赵人不降!赵人不降!……”赵国残兵败将大声呐喊,依旧决心抵抗到底。

    “还敢不降!真不知死活!”秦国大将桓齮皱了皱眉头,怒吼道,“擂鼓进军,不降者尽斩之!”

    “喏!”秦军中军校尉听令。

    片刻后,附近战车上的数十面战鼓重新响起,巨大的声浪像一波赶一波的急浪般澎湃而来!

    “杀!杀……”秦军们见最后的立功机会来了,欢呼雀跃着,越过前方因身上挂着数枚首级而显得有些蹒跚的袍泽,扑向赵国的残兵败将们!

    在秦军们看来,眼前的赵国士兵就是美食、豪宅或者娇妻,所以狂热的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便高举着手中的兵器,狞笑着、冲杀起来!

    凶猛的秦军踏着豪迈的步伐,呐喊着扑向兀自死战不降的赵军残兵!

    战斗渐渐接近尾声,最后残存的赵国士兵们在秦军的急攻下,基本上都是当场战死,即使有未断气的也是余光返照。赵国大将扈辄的长子、邺城守将扈勇战死沙场、尸骨无存。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的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国南部进攻。秦军攻邺,赵国大将扈辄出兵拒之,双方大战于东崮山,扈辄兵败。秦国大将桓齮乘胜追逐,遂拔邺,连破九城,赵国大将扈辄退保宜安,向赵王赵迁告急。

    接到前线战报,蒙毅才明白鬼谷门门主董安所谓的“内应”是什么意思了。

    列宁曾经说过:最坚固的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攻克!

    蒙毅怎么也没有想过赵国会因为内斗缺粮!奸臣郭开简直是上天送给赵国的催命符!但是他也是秦国的大福娃!

    在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臣民;发动了无休止的战争。他们自称“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给人民带来极大苦难。连《吕氏春秋》都说:“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失。”劳动人民被强迫自备军甲参加战争;而每一场战争的结果都是尸横遍野。发动战争的国家自己死伤无数,被其战败的国家更是血流成河。我们仅以秦国为例,从史籍辑录自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到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的杀人数目,就可略窥当时战争的残酷:在这100年间;秦杀人总数超过130万!这还是见于记载的;无记载的有多少?整个550年更有多少?这还只是一个秦国;全中国老百姓死于战争的有多少?只有天知晓!

    战争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出征造成劳动力大大减少;田园荒芜;战场广大,糟塌庄稼;还表现在统治阶级为战争的需要经常采取焚毁、决堤等残暴手段,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如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指挥攻魏时,竟决开黄河大堤,水淹魏国。决黄河堤的暴行,齐、赵、魏、周等都干过。另外农业区域民族间的混战,削弱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骚扰的能力,给其创造了进入中原烧杀掠夺的机会。

    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与统一。因而出现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支持统一战争的场面。 实际上;“大一统”观念是在阶级斗争促进战国末期统一趋势出现的情况下的必然产物。当时,不仅人民要求统一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封建生产关系,保障其阶级利益。也迫切希望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如《吕氏春秋》一书就极力主张“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大声疾呼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战,不得休息。”。《吕氏春秋》将“不二”的主张直接标为题目,表达用战争手段消灭割据状态,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的愿望。
………………………………

第79章 再战平阳

    在春秋初期,中国的人口有一千万,到了后期,增长到两千万;在战国初期,人口突破三千万,到了后期,人口上涨到四千万;秦朝建立后的人口大约是三千五百万。

    在春秋时期的242年之内,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战国时的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万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以上不完全统计,杀人已达130万之多。此外,秦人战死的数字还没有计入。所以古书典籍的正史数字应该是可以确信的 但是小说演义的就别去恭维了。

    总之,民族融合的潮流谁也阻档不了。由孔子倡导的“君天下”的“大一统”思想,经过社会的根本改造,成为人们要求统一的战斗旗帜。孔子本人后来也有了思想转变,承认“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重要表现之一是不分华夏与蛮夷戎狄;人们有了共同的信仰;即一致奉黄帝为始祖;并将他神化。再是共同的大疆域观念的产生和不断增强。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特别是中原各国(包括郑、许、宋、卫、杞、鲁、陈、蔡等国)均在兼并战争中消失,而秦楚燕齐都是当时地处边陲的开拓者,因此过去限于中原地区的狭隘的疆域观念逐渐被打破。“四海之内若一家”,何苦闹分裂?为什么不“大一统”呢?

    总而言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广泛建立;特别是经济上互补的需要;产生了各民族渴望统一的共同心理和“大一统”的中国疆域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又推动着统一的历史趋势向前发展。可以这样说: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在500多年战乱与民族融合这颗大树上的一个桃子,它巳经成熟了。只不过是秦王朝把它从树上摘下来罢了。

    就在此时,秦军的攻势不减。

    秦军大营,主帅大帐。

    “宜安城池高深,本来就有败退的五万邺城残军,加上赵国邯郸紧急挑拨了五万精兵支援宜安。墨家有调集了四千墨者帮助守城。宜安城内粮草虽然不多,但是坚守数月还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背靠邯郸,粮草和援兵都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死磕宜安绝非良策。”副将杨端和将搜集的情报叙述了一遍。

    “本帅从来没打算和坚城死磕,攻破邺城就是利用赵人粮草不足的缺点。此时宜安的赵军虽然增添了不少,但是他们死守城池尚且能够苟延残喘,如果我们将敌人引出来呢?”秦国大将桓齮微笑道。

    “将敌人引出来?不知大帅有何妙计?”副将杨端和疑惑地问道。

    “本帅仔细问过斥候校尉,得知赵军大多集中在宜安、邯郸一线,依靠漳河防守,而漳河下游的平阳防守空虚。一旦我们攻克了平阳,就可以从东南面进攻邯郸。若是如此,赵王赵迁怎么可能让赵国大将扈辄继续死守宜安呢?”秦国大将桓齮畅快地笑道,但是面目狰狞,犹如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

    “果真如此,赵王赵迁必然惶惶不可终日,哪里会细想宜安的安危,必然逼迫赵国大将扈辄再次主动出击。那么我们就又可以像邺城一战那样迅速击溃赵国大军。”副将杨端和也十分高兴,心想:只要不是攻城拔寨,论野战,这天下谁能是大秦铁军的对手呢?这次攻赵又是一次难得的大功劳啊!

    秦国大将桓齮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宜安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

    赵国宜安,城守府。

    “父亲,我们不能去救平阳!宜安总共才五万精锐,剩下的都是老弱伤兵,如何能够和秦军野战?”中军校尉扈敢阻止道。

    “为父,怎么会不明白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