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命运-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国宜安,城守府。

    “父亲,我们不能去救平阳!宜安总共才五万精锐,剩下的都是老弱伤兵,如何能够和秦军野战?”中军校尉扈敢阻止道。

    “为父,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关键!可惜大王已经慌了神,严令我军必须救援平阳。因为邯郸偌大的城池只有五万老弱士卒守卫,若让秦军攻下平阳,邯郸即刻不保。大王已经号令各地勤王、调兵护卫邯郸,而我们就是用来拖延时间的。”赵国大将扈辄面有悲哀的神色,心想:我扈家已经捐躯了一个长子,难道又要我父子二人再填进去?

    “父亲,既然事不可为,为何不学廉颇老将军?”中军校尉扈敢小心翼翼进言道。

    “学廉颇老将军?我儿可知廉颇老将军晚年凄惨,漂泊了四年才孤苦离世!”赵国大将扈辄自然明白儿子扈敢不想让自己带着十万士卒去送死。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243年,当时赵国的名将庞煖、乐乘、乐间都已去世,只有廉颇还流亡在魏国。秦国认为赵国已无能人,便大举进攻赵国,赵国的局势十分危急。一些大臣建议召回老将军廉颇,让他继续指挥军队抗秦。

    而相国郭开却不顾国家利益,为报私怨,极力反对重新任用廉颇。

    他对赵悼襄王赵偃说:“廉颇年近七十,人老体弱,连战马都上不去了,怎么还能带兵打仗呢?”

    他的话音刚落,朝中立刻有人站出来说:“相国此言恐怕不实,臣有位亲戚近日从大梁来,言老将军身强体壮,英武不减当年,请大王派人调查。”

    赵悼襄王赵偃本欲听从郭开之言,但又想朝中实在缺少良将,如果廉颇真的还能作战,让他为朝廷出力,也不是什么坏事。于是便派一名特使带着赵王赏赐的一副名甲和四匹良马,专程前往大梁探看廉颇将军。

    郭开为了阻止廉颇回国,便暗中使人把特使请入家中,赏黄金四百两,嘱咐他回来向大王报告时,一定要说老将军身体已经衰败不堪。

    特使得了钱财,赶紧承诺说:“相国放心,一切都按您老人家说的去办。”

    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

    数日后,特使从大梁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老,饭量倒还很大,只是肠道似乎有些毛病,臣在他那里只坐了一盏茶的时间,老将军就去了三次毛厕。”

    赵悼襄王赵偃听了连连摇头,说:“这样的身体怎么能带兵打仗呢?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廉颇见赵悼襄王赵偃派特使来看望他,心里十分高兴。他满以为赵悼襄王赵偃会召他回国,让他重新带兵,可是等了许久没见动静,深感失望。

    这年冬天,楚相国李园派专车到魏国迎请老将军廉颇。廉颇入楚后被楚幽王拜为将军。但廉颇看不惯楚国的一些人和事,不愿为楚国效力,人在楚国,心里却还牵挂着赵国。他时常对家将说:“我思念赵国,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

    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于公元前243年冬天,病死在楚国的寿春。

    这就是历史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

    言归正传,赵国大将扈辄还是带着十万战斗力参差不齐的赵国士卒前去救援平阳。

    秦赵两军于平阳城下展开交战。

    秦军有二十万人,而赵军只有十万人。

    秦军中军大阵。

    “我军士气正盛,应当从正面进攻赵军,两翼只需防守即可,等到赵军中军溃败,再全军掩杀过去!”秦国大将桓齮当机立断决定道。

    “大帅英明,敌弱我强,我军两翼依靠防守就可以大量杀伤赵人。”副将杨端和不忘称赞道。

    秦军的前锋随即向赵国中军发起了进攻。

    赵军中军大阵。

    “父亲,上次邺城战事没能依靠投石机和骑兵撕开秦军中军大阵,我们不能和秦军的中军硬碰硬,他们的阵型太过严密了。不如从骑兵方向掩杀过去,或许能够击退秦军。”中军校尉扈敢建议道,此刻他双眼充满恨意,恨不得立刻利用赵国骑兵的优势击溃秦军。

    “也好,平阳城低矮,无法久守。还不如利用赵国骑兵的优势撕开秦军大阵。”赵国大将扈辄索性放开手脚,决心和秦军血战一场。

    赵军集中了三万骑兵避开秦军中军,迂回进攻秦军的左翼。而秦军的左翼基本上都是骑兵。

    赵军骑兵好像利剑一样,直插秦军的骑兵军阵。一往无前视死如归,事实上他们已经当自己是死人,死人还会怕死吗?只要将秦军的军阵冲垮,坚持到后续步兵的到来,他们就算是死得其所!

    秦军中军自然不会放任不管,立刻调整方向,利用弩箭攻击汹涌而至的赵国骑兵。

    秦军中军前排站着三排弩手,也就是说临阵不过三发。当第一排弩箭射完之后,便快速的后撤,接着是第二排第三排。眼看赵军骑兵在视野里由小变大,秦军弩兵也全部退到了后阵。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亡命的骑兵,恐怕当今天下只有赵国铁骑有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过这也不重要了,他们已经退到了后阵。只能是向天抛射,打击敌军的后军。不过弩箭的威力,自然是大打折扣!
………………………………

第80章 一门忠义

    赵国骑兵占据人数优势,很快冲散了秦国骑兵方阵。然而他们的攻势不减,狂飙猛进,直接冲着秦军中军的侧翼撞了进去。

    秦军前排的步兵竖起了长戟,这些士卒手中的长戟长达一丈。每一杆长戟都由两名士卒合抱,为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对抗敌军骑兵的冲力。

    一路上损失过半,但赵军骑兵仍旧疯狂拍马。战马在疼痛的刺激下拔足狂奔。而赵国战马统统被眼罩遮住双眼。眼罩让战马看不到任何东西,所以无论前方是沟壑天堑,还是刀山火海,它们都将一往无前!

    “轰!轰!轰……”急速冲锋的赵国骑兵好像一堵墙一样冲进了秦军的军阵,而秦军步兵超大号的长戟也刺穿了骑士或者战马。但更多的秦军士卒被狂暴的战马撞得飞起来,因此秦军阵前顿时一片人仰马翻的景象。

    赵军骑兵亡命的冲进了秦军的军阵之中,他们抡起手中大殳疯狂的砸着周围的一切。

    “看来我们的计划失败了!本帅本以为可以一举击败敌军中军,而后引起赵军的大溃败。却没想到,赵国大将扈辄一上来就跟自己拼命!”秦国大将桓齮无奈地叹气说道。

    看着两翼黑压压,如同乌云一样压过来的赵国士兵,秦国大将桓齮的心里有些发苦!

    赵军骑兵用生命为步兵趟出了一条路,在赵军骑兵消耗光之前。行动迟缓的步兵,终于踩着骑兵的尸体冲进了秦军的军阵。已经被冲得阵脚动摇的秦军,立时有些招架不住。

    赵军步兵的人多得好像海水,一波又一波的涌像秦军的军阵。一次冲击更比一次冲击强悍,秦军的军阵正在快速的萎缩变薄。恐怕再有半个时辰,秦军的两翼就会被疯狂涌过来的楚军击垮。

    远处战马的嘶鸣声,人的惨叫声。甚至利刃砍进骨头,大殳砸进人脑袋的声音几乎练成了片。

    秦国大将桓齮怒火冲天地大吼道:   “大风死战!大秦男儿,用手中的剑戟去争取无上的军功和荣耀吧!”

    秦军士卒也很愤怒,明白自己人数占据优势,居然被赵军压着打!

    秦国士兵胸中的血在燃烧,愤怒催动着他们疯狂挥舞手中兵刃。这一刻的秦军士卒不像是人,而像是地狱来的恶鬼。他们满身浴血,身披重创仍旧死战不休。

    “大风!大风!……”每一次整齐的呐喊,秦军士卒便会整齐的向前跨上一大步。秦军的阵线也会随着推进一大步,无数赵军士卒倒在地上,鲜血从他们的身体里泊泊涌出。

    秦军的人数优势发挥效果了!赵军节节败退!

    “父亲,顶不住了,快走!……快走!……”赵军中军校尉扈敢浑身浴血,从拼杀的战阵疾驰而出,但是没走几步路,连人带马摔倒在地。

    “吾儿……”赵国大将扈辄不敢大声叫喊,生怕影响了赵国士卒的军心。

    “大帅,小少爷重伤不治、气绝身亡了!”一名亲兵哭喊道。

    “啊……秦人!老夫一定要和你们不死不休!”赵国大将扈辄悲从心来,怒不可遏地大吼道。

    泪别!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是赵国大将扈辄见军队死伤过半,明白决不能再死拼硬打,便领着残余军队退入平阳,打算据城而守。

    可是平阳城墙低矮、护城河又窄又浅,并不是一个易于防守的城池。

    秦国大将桓齮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派兵攻城。

    秦军攻城主要还是用云梯和攻城车。还有凿地道,挖城墙,从城根开始挖,最终让部分城墙倒塌。如果在有河流的地方,也可以开河灌水。或者,建造土山,让土山比城墙高,从而射箭压制城池。

    蚁附攻城、拼人命,的确是一种十分血腥的方法。

    秦国大将桓齮自然不会白白损耗秦军的实力,大手一挥,下了一道军令:“掳掠周边方圆三十里的赵人百姓,驱使他们攻城!”

    古代既没有人道主义,也没有签订任何的人权条约。所以古代经常驱使士兵,甚至驱使当地的老百姓,去充当炮灰。不光是炮灰,甚至可能发生屠城的事件。所以一场战争下来都非常惨烈,人口减半。守城和攻城,都是很不人道的。守城的一方也可能驱使百姓守城,或者直接拿人肉做军粮。

    凭着这些几乎手无寸铁的百姓攻城,那是做梦!秦军也没指望能攻上去,秦军指望的是,消耗守城的物资以及士气。如果赵人杀害自己的百姓,是相当伤士气的。另外还有就是掩护真正攻城部队的需要。赵人要是不采取措施,隐藏在百姓后面的秦国军队就真的杀上来了。赵人如果攻击被驱使的百姓,既会消耗己方的物资,又会消耗己方的士气,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基本上杀与不杀都正中敌军的意。杀,损耗守城物资、士兵体力及士气,毕竟拉弓、射箭以及搬砖砸人都会消耗体力和精神。至于士气,杀百姓本来就会造成士气低落。再说就算两军见仗,士气都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

    守城物资,士兵体力,士气都消耗在杀伤攻城百姓上面了,面对后面真正攻城的敌军,拿什么打?不杀?不杀,敌军可就要攻城了。

    半个月后,平阳城破,赵国大将扈辄退守武遂。

    但是武遂和平阳一样低矮残破,而秦军士气正盛、赵军疲惫不堪,赵国大将扈辄见退无可退,死守武遂,最终阵亡。燕赵,自古多出慷慨悲歌之士!

    此战,秦国大将桓齮攻克赵国的平阳、武城,赵军被斩首十万人,赵国大将扈辄死于战阵。

    邯郸,赵国王宫。

    “报告大王,秦国大将桓齮攻取平阳、武城,杀死扈辄将军于武城,斩杀我军十万。”赵国宠臣郭开紧急上报赵王赵迁。

    “全军覆没了?如之奈何?”赵王赵迁大惊失色。

    “各地调集了五万精兵老卒,加上城内本来的五万守军,城内精兵凑足了十万。另外邯郸城内已经招募了二十万青壮,邯郸安全无忧。”赵国宠臣郭开虽然卖国求荣,但是他觉得秦国还未开出最好的价码,所以此刻赵国宠臣郭开也不希望赵国这么快灭亡。

    “如果秦军继续进攻赵国其它城池,怎么办?”赵王赵迁一听邯郸无忧,顿时心安了许多。可是一想到如狼似虎的秦军正在赵国腹地攻城略地,就不禁担忧起来。

    “北方天气快到最冷的时候了,到时候天寒地冻,秦军自然退去。反观北方匈奴,即将南下掳掠。”赵国宠臣郭开出言提醒道。

    “哎,寡人这个赵王真是命苦!秦国人是恶虎,匈奴人是饿狼,都不肯放过寡人!”赵王赵迁不由地悲伤道。

    古代出征一般为春季和秋季,春季可以拥有较长的作战时间还有夏粮补充,秋季粮足少雨。

    但是中国古代大多数的战争是在秋天开打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中国文明从本质上来讲是农业文明。在国防力量构成上,除了少量职业军人,部队的基干力量是由农民组成的。武装农民平时劳作,战时拉过来打仗。所谓耕战,耕在前面,经济生产为主,国防军事为辅,军事行动要围绕经济生产这个中心来进行。所以农忙时节一般休战,抓紧时间搞生产,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于是,历史上很多军事行动,都在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找战机,比如河南的冬小麦五月中就可以收割了,但是山东要等到6月初,这就有了个时间差。

    古代是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季节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天时、地利、人和,气候、天气就是最简单的“天时”!
………………………………

第81章 赵国飞将

    匈奴人往往冬季南下抢掠中原,他们自己称这种行为叫做“打草谷”,光看字面就可以理解了吧。

    首先是秋高马肥,养了大半年的马膘肥体壮,状态最好。冬天时候吃干草,要掉膘。

    其次是游牧民到了秋天都收好了牧草,驻屯于冬季营地,不在需要强劳动力的大负荷劳动。大量精壮汉子闲下来了。

    然后,北方民族以及马匹习惯于干凉的天气,秋冬季节的中原正适合他们活动。

    最后,中原地区刚好是收获季节,农民们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收割等劳作。物产最盛,能抢的东西最多。

    总的来说,就是游牧民秋冬季节南下,能有效利用他们马力,人力以及天气上的优势,能抢到东西就是非常赚。如果不出来,那马匹的良好状态以及劳动力上的充裕就白白浪费在冬季营地里。

    “打草谷”不同于两军正面对阵的大战和小部队的斥候战,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掠夺战,目标是敌方的人口、牲畜、财富,奉行“能带走的全带走,带不走的全烧光”的基本战术原则。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以战斗为目的,而以劫掠为目的。匈奴的这类入侵,并不是以攻城略地或者与中原人决战为目的,而是具有强烈的经济掠夺色彩。匈奴地处北方苦寒之地,出产少,环境恶劣,劳动力也不足,所以需要从中原人获取大量商品。和平时期有关市、互市,双方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等到了局势紧张之时,正常贸易中断,而匈奴对中原人物品的需求仍在,所以发动以劫掠为目的的经济战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史书中对于此类“打草谷”的描述,最常见的就是“略二千馀人”、“杀略千馀人”,“杀略人民畜产甚多”,可见北方中原人的苦难有多深重。

    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冒顿单于听闻赵国在秦军连续打击之下国事衰微、兵力枯竭,大喜过望。

    “往年摄于李牧的战功和奇谋,我们大匈奴居然无法南下牧马,真是可恨至极!好在伟大的昆仑神没有忘记他的子孙,终于中原人自相残杀,给了我们天大的机遇。”匈奴首领头曼单于说完,张开双臂,感恩昆仑神的伟大。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形若癫狂,大喊大叫道:“昆仑神!我以昆仑神的名义,我头曼大单于,在此宣誓!”匈奴首领头曼单于望着身旁的贵族大臣们,大吼道:“我要带领你们像猎鹰般飞越高山!穿越湖泊!为你们捕捉,青足灰翅之鹤! ”

    贵族大臣们赶紧低头,表示服从。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望着不远处的匈奴骑兵们,大喊道:“带领你们,像狼群一样,穿过那绿色的草原,去洗劫那些堆满粮食,堆满丝绸,住满美女的村庄和城镇!“

    匈奴骑兵们全部举起了马刀,表示敬意。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双臂再次张开,望着远处的匈奴平民们,郑重承诺道:“让中原的男人,作我们的奴隶! 让他们的女人,作我们的妾婢!让他们的田野,成为我们的牧场!血染黄昏,肉喂烈狗!我勇敢的大匈奴,是高天之下,除了昆仑神之外,唯一的主宰!”

    匈奴平民们全部欢呼了起来,表示拥护。

    他们只是为了日后的美好生活!可是,谁能保证这不是异想天开呢?

    昆仑是东方万族之源,天下之脊梁。匈奴和大多数的游牧民族一样崇尚自然,信奉萨满教。昆仑山神是最接近上天的所在,自然是天下最大的神灵。当然匈奴也信奉日神和月神,也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北方游牧部落首领都有“早晨拜初升太阳,傍晚拜高升月亮”的习惯。

    匈奴南下入侵赵国,就必须先攻克赵国北方长城,简称赵北长城。

    赵国长城主要有二条,第一条是赵国南方长城,即邯郸长城;第二条是赵北长城;

    赵国南方长城,是赵国在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南方的魏国入侵。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武安的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城的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肥城。此外为了抵御西面的强秦,又修筑了从辉县开始,南接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北至滏阳(今河北武安县滏阳河)的秦赵分界长城。不过效果似乎不佳,因为秦国早就打进来了。

    赵国北方长城,是在公元前306年修筑的。当时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楼烦,开发了雁门、代城、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后,就开始修筑长城,东起于代城(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这一段赵长城的遗址还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曾利用了这一段赵长城的部分作为基础。

    长城的修筑,起源于大量的水利堤防工程。从春秋到战国,由于农民在生产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建筑堤防的技术,各大河流都陆续建筑了大规模的堤防。当时统治阶级在进行战争中,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方式的运动性,很需要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于是就利用建筑堤防的技术,把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加以扩建,把原来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战国七国中,位于西方的秦国早在公元前461年就开始不断地在黄河旁构筑防御工事,目的在于防止魏国的进攻。关东六国,也都在各自的险要之地修筑了长城。

    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率领二十万匈奴骑兵南下,随军的牛羊数十万,漫山遍野。匈奴人的兵锋直指李牧镇守的雁门关。雁门城既是雄关,也是赵国北方的军事重地。雁门关位于雁门山东西两山之间,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

    雁门城守府。

    赵国大将李牧听闻匈奴大举南下,知道匈奴人是想趁虚而入。

    李牧抚了抚额下的白须,闭目沉思。一时间,老将军那伟岸的身躯仍然是那么的挺拔和高大,白色的须髯也轻快的飞舞着,真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啊!

    “上将军,匈奴人来着不善啊。邯郸抽调了咱们大部分的兵力,如今守城尚且不足,如何能够击退匈奴人。”副将司马尚担忧地问道。

    “既然无法防守,那么就主动进攻!”赵国大将李牧突然睁开了双眼,掷地有声地说道。

    “主动进攻?如何进攻?”副将司马尚是一员勇将,可惜智谋不足,疑惑地反问道。

    “奇谋妙计,最毒莫过于断水断粮,最狠莫过于水攻火烧!”李牧思索了片刻,沉声说道,“此次,匈奴人举兵二十万南下,但是匈奴人的后勤基本上都是依靠随军而来的数十万牛羊。有一点,大家都明白,匈奴人的数十万牛羊绝不可能聚集在一起,因为需要方圆上千里的草原才能勉强养活这些牛羊。那么这就给我们造成了难得的机会。”

    “二十万匈奴人,行军作战就按照三个月来算,至少带来了五十万牛羊。五十万牛羊分布在方圆上千里的草原上,加上冬季积雪下的牧草稀少,那么他们至少要分作上百个牧场。匈奴人在雁门关下至少有十万人,那么每个牧场的留守兵力不会多余一千。”副将司马尚缓慢地计算到,越想越高兴。

    “不错,老夫静心挑选出一万铁骑,分成五大队,远程奔袭匈奴人的牧场。如果成功,匈奴人没有了牛羊,如何能够在雁门久留!”赵国大将李牧也欣喜异常。

    赵国骑兵不用说太多,大家伙都知道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这改革事实上就是把马车兵换成一种模仿匈奴骑兵装备的轻骑兵!也就是胡服飞骑!胡服飞骑的装备应该一杆长枪,一把马上用长剑和一张短弓、两个箭囊!他们移动速度非常快,来去如风。

    李牧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在北疆,赵国骑兵往往突然就出现在匈奴人面前,然后狠揍他们!所谓“兵贵神速”,军队跑得快,那就是王道。

    为了让赵军更快,李牧还进行了军粮改革!他在北疆的时候,发现草原平民的饮酒叫马奶酒。这玩意不仅是饮酒,喝饱了也特别经饿。于是李牧将之引入军队!李牧让飞骑每次就带一囊马奶酒和两个面饼,这样赵国骑兵可以吃上三天,却比其他粮食一天的重量还要轻很多!于是赵军的速度更快了,来来去去,一天可以走几百里。赵国骑兵抓到匈奴人就打一顿后,又跑回家,装满马奶酒,又出来接着打。这招弄得匈奴人苦不堪言,就差没唤李牧做干爹。这些赵国骑兵被称为“赵国飞骑”!

    而李牧也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飞将军”!他的后人李广更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称。
………………………………

第82章 虎头蛇尾

    雁门关以西五百里,冰天雪地之中,一队两千人的赵国骑兵们正在艰难地行军。

    草原上的雪粒子,打在人身上好像子弹。皮甲被打得“噼里啪啦”直响,冰天雪地没人敢穿青铜甲。青铜盔甲容易沾了皮肤上,不掉一层皮,你别想撕下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草原的十二月,下的简直就是冰。人们呼出来的蒸汽,会迅速在胡子眉毛上结了一层霜,就连脸皮都好像冻在了脸上。

    赵国飞骑们不断地呼出白气,地上的积雪已然没过了马膝盖。

    一行人在雪地里行走得异常艰难。

    “吭哧!吭哧!……”战马们喷着白气,似乎连打个响鼻的力气,都没有了。

    “大人,不能再这么走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咱们没等找到匈奴人自己便被活活冻死……”一名亲兵不顾风雪,张着嘴大吼。他的最后喊话,被一阵猛烈的飓风塞回了嘴里,说出来的几个字,也被风雪无情的拍碎在旷野中。

    “上将军有令,必须摧毁匈奴人的后勤,否则雁门必然难保!”赵军偏将李豹依旧坚持前进,并且不断派斥候四散搜索。

    正在此时,远处一名斥候人未到先闻其声。

    “将军,我们找到匈奴人的冬季牧场了,就在前方十里处。”一名斥候骑着快马步伐艰难地回来报信。

    “哈哈……天不负我大赵,匈奴完蛋了。”赵军偏将李豹仰天大笑,“传令,兄弟们喝光所有马奶酒,稍事休息,等养精蓄锐后,就去杀光匈奴人的牛羊。”

    “诺。”赵军骑兵们也很高兴,走了三天天三夜,终于逮到匈奴人的尾巴了。

    两千赵国飞骑袭击了匈奴的牧场。而匈奴人只有上千人,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冲散了。

    无奈之下,数百残余的匈奴骑兵只好逃走了。

    “杀!杀光所有牛羊!就算砍不死,也要让这些牛羊受点伤!草原上的狼群会帮我们咬死这些牛羊的!”赵军偏将李豹急不可耐地发布命令。

    一方面,匈奴人的援兵很快就会赶到;另一方面,草原狼虽然一时之间吃不完这数千牛羊,但是他们凶残的本性会驱使他们咬死所有的牲畜。而被狼群咬过的牛羊,就没人敢吃了。因为草原狼的狼牙含有大量细菌,很容易传染疾病。这也就是草原人盛传的,草原上最毒的不是毒蛇的毒牙,而是狼牙!

    猛兽明显吃不了这么多牛羊,为何却要杀死这么多牛羊呢?

    在生物学上,这种行为叫“杀过”行为。所谓的“杀过”,就是指某些食肉动物一次性杀死的猎物远远超出自己食量的行为。狮子、豹子等猫科动物,狼、狐狸等犬科动物,北极熊等熊科动物,黄鼠狼等鼬科动物等都有这种“过分的举动”。比如,在非洲,当角马大迁徙的时候,一个狮群的成员都会守在角马的必经之地,等它们经过时疯狂地展开杀戮;北极熊可以一口气杀死十几头独角鲸;一个狼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杀死上百只驯鹿;一只豹子可以杀死数十只山羊,并将它们的尸体整整齐齐地排列起来。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