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亲姐妹或者堂表姐妹们。“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夫的正式妻子,从属于正妻。所以后人认为正式出嫁的应该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则是姐姐的媵。
关于娥皇女英的身世也一直是个未知的谜,有传说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继母的孩子。当时社会是父系社会,女人的地位视宠爱程度而定。娥皇女英的母亲都不受宠,所以严格来讲,她们都是庶出的。
但后来的故事中,正室或嫡出或庶出已经不重要了,娥皇女英用生命谱写演绎了一段美丽感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气度与执着已经远远超越了她们的身世。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王嬴政一生却未曾立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更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秦王嬴政讨厌被后宫干政,秦王嬴政之前的几个国君因为秦楚联姻,处处受制于芈姓外戚。著名的秦宣太后就是例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行为失谨,秽乱后宫,并生了两个儿子。这使秦始皇在思想上受害甚深,可谓是终生难忘的伤痛。其实当时赵姬和嫪毐的事情人尽皆知,而秦王嬴政当时尚未亲政,秦相吕不韦又和赵姬的关系暧昧,所以秦王嬴政只能苦苦忍耐,更没有想到赵姬居然纵容嫪毐谋逆,亲政后的秦王嬴政一怒之下对乱臣孽子痛下杀手,也最终导致母子失和。由怨母而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使秦始皇长大后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发展。宫中众多女人,仅仅是为满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亲行为而形成的心理障碍,也是秦始皇迟迟未立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爱情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大家所期望的爱情,但是如果说皇室中有这样的爱情大家恐怕是都不太相信的吧,毕竟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可见对帝王之家而言,爱情是一个奢侈的字眼。
蒙毅如今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秦王嬴政想要得到的女人,一定逃不掉!
“董老,你们都太小看大王了。如今天下即将一统,没有谁能够违抗大王的意志!你还是想一想怎么劝说董柔吧。至于我,连自己的性命和人生尚且无法自己做主,又能保护谁呢?”蒙毅苦思冥想,终于还是向秦王嬴政妥协了。
“老夫也是抱着一丝侥幸,希望你能够带着柔儿远走高飞,看来你也放不下功名利禄啊。”鬼谷门门主董安失望得拂袖而去。
蒙毅顿时内心揪心的痛,“难道自己不喜欢董柔吗?可是单纯的喜欢,又有什么用呢?”
谁敢和秦王嬴政抢女人?后世的肥皂爱情剧一大堆,居然胡乱编写平民或者臣子,去和君王抢女人!恐怕女人未到手,自己的小命先丢了。
女人就是男人的颜面,如果让别人抢走了自己的女人,这个男人还能善罢甘休吗?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君王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第74章 长平翻版
蒙毅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收到后世对秦始皇生性残暴、涂炭生灵的评价影响,所以处处提防。
总得来说,除了权臣吕不韦,嬴政对待忠心的有功之臣还是相当不错的。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嬴稷相比,一时之间高下立见。秦王嬴政给蒙骜生前身后极尽荣耀,而秦昭襄王嬴稷让白起背负骂名不得善终。
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什么蒙骜下场比白起好上这么多?
因为白起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对秦国的忠心无可置疑。
而蒙骜呢,他其实是齐国人,秦昭襄王手里才来到秦国呢,从此就在秦国逐步成长,成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蒙骜虽然基础不如白起,最后却能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秦始皇四朝,历经四朝不倒,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蒙恬的爷爷,肯定不是,蒙骜之所以教出蒙武、蒙恬、蒙毅等子孙辈,不过教导有方罢了,还不是他功高却不受猜忌,历经四朝不倒的原因,而真正原因在来源于一个小故事。在讲蒙骜小故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白起为何被杀。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热打铁,乘势灭赵,秦昭襄王却不同意他的意见,下诏撤军,为这件事,白起闹了好一阵子意见。第二年,秦昭襄王又命他攻赵,可白起却认为攻赵最佳时机已过,所以以生病为由,反对这场战争,关键时刻,拒不执行君王的命令。这就超过了一般政策争论的范畴,从秦国历朝历代的君主来看,他们基本上还是很开明的,讨论国策时,有意见你可以提,甚至非常尖锐也不会治罪,可一旦形成决议,你必须无条件执行。
白起的这一生病,触犯了君王的忌讳,什么忌讳?你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但不是一把听话的刀子。锋利的刀子固然可以杀人,但不听话,不受控制,也是可以伤了自己的。这样一来,白起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留了,所以落了个杜邮自杀的结局。
而军事才能同样优秀,功劳同样非常厉害的蒙骜呢,他的做法就不一样了,即便放在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内敛,很有心计,有心计到了什么程度。
有一年 ,秦国丞相,应候范雎失去了夺自韩国的封地汝南,秦昭襄王就问他,失去封地你难不难过。
范雎很大度的回答:我原本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蒙大王的赏赐才得到富贵、封地,如今失去,就像当年从来没有过一样,有什么可难过的呢。
范雎虽然回答的很得体,但却受到君王的猜忌,秦昭襄王为什么要猜忌他?
因为秦昭襄王自己想:我作为一国君主,富有四海,丢一块土地还会难过的彻夜难眠,如今范雎丢了那么一大块封地,反而一点事没有,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难道他对我还有隐瞒吗。想来想去越想越不放心,就把蒙骜找过来,吩咐说:丞相丢了最大的封地还不难过,我觉得其中肯定另有隐情,你去给我打听清楚。
于是呢,蒙骜就到范雎府上了,你猜蒙骜会怎么说,直接拿君王的命令质问吗?不,如果这样做就不是聪明人了,平白无故夹在两人中间, 左右为难,他的说法很巧妙,一见范雎就说:“我最近难过的想自杀。”
范雎一听这话,就非常惊讶,赶紧问:“将军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蒙骜回答:“君王以阁下为师,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蒙骜呢,蒙君王信任,当上了秦国的将军,将军干嘛的,不就保家卫国,解决一些君王担心的事情吗,如今弱小的韩国居然敢触犯秦国的威严,大胆的夺去阁下你的封地 ,这等于给秦国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啊,你说,秦国受到这样的侮辱,我蒙骜还有脸活下去吗。”
范雎是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蒙骜的意思,这是拿自己说事,隐晦的提醒,有些事是不能不在乎的,于是赶紧答拜说:“我再也不说不在乎封地的事,如何夺回汝南,就全托付给将军了。”
从那以后,秦昭襄王明白了,原来你小子是伪君子,所以范雎以后一提韩国,秦昭襄王都会认为,这是范雎在考虑如何夺回自己的封地,所以听都不愿听了。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举世混浊,你何必要独清呢,何不随其波逐其流,这样是不是才有机会愉快的在河边洗脚了。
司马迁的史记对蒙骜评价是非常高的,蒙骜当过内史,所以史记上说: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忠而且贤,而且有那么有心计,能很好的把握形势,并利用形势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简单点说,君主非常贤明,就怎么想怎么说;君主比较糊涂,或者比较暴躁等等,保持正直的品格是应该的,但说话办事就要讲究方式方法了。也许这才是白起被杀,而蒙骜历经四朝不倒的真正原因。
蒙毅此刻除了肩负阻止“屠龙王”重任,还有估计蒙家满门数百口的生死,谁也不知道如果自己夺走了秦王嬴政的女人,会不会让秦王嬴政情绪失控,从而铲除蒙家,进而影响历史进程。
总之一个字,难!
就在蒙毅纠结的同时,秦赵的战事发生重大变化。
公元前235年,赵悼襄王非常宠爱出生倡伎的倡后,废黜与正妻所生长子、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将品行不端的赵偃立为太子。同年冬天,赵王赵偃去世,谥号赵悼襄王,赵国太子赵偃继位。
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君主也一个比一个荒唐无能,最终被秦国灭掉。而此时赵国有一位公子嘉,曾是赵悼襄王时的太子,后来虽被废弃,但他在邯郸城被秦军攻占后,收拢赵国残余势力,北走代郡,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秦六年之久,唱响了一曲壮烈凄美的英雄赞歌。这个后面会有精彩剧情,敬请关注!
由于赵国数十年惨遭秦国攻打,国力衰竭。赵国虽有名将,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如今赵国只剩下4个郡,除了邯郸郡尚且还比较富庶,其余三个北边郡荒凉不堪,反而拖累了赵国所剩不多的钱粮。要不是齐国暗中支援了一批钱粮,此时的赵国恐怕早就亡国了。
新任赵王赵迁也是昏庸无能的主,任用奸臣郭开。而郭开眼看着赵国江河日下,竟然萌生了暗通秦国的想法。史料记载,郭开,晋阳人。战国末期赵王赵迁的宠臣,出身太原郭氏,历仕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两代君主,拜为相国,封为建信君。谗言陷害名将廉颇和李牧,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进入秦国,拜为上卿。后来他返回邯郸搬运家财,为沿途盗贼所杀。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齮率领新编的30万大军,再度向赵国南部进攻,兵锋直指邯郸南部的重镇邺城,威逼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大将扈辄在秦国大将桓齮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只能死守邺城。同时为了巩固邺城,亲自率领精兵屯守于邺城城外的东崮山。
秦国大将桓齮也不着急,只是在邺城和东崮山之间修筑壕沟和营寨,做出一副想要围困10万赵军的样子。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秦军不仅仅隔断了邺城和东崮山的联系,而且切断了邺城和赵国后方联系。
赵国邯郸,王宫大殿。
“大王,扈辄只守不攻,我国后方粮草的压力大增。而反观秦国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长此以往,恐怕要重蹈长平之战的覆辙。”赵国权臣郭开适时地提醒赵王赵迁。
长平一战赵军六十五万人被围。大秦可是足足困了两个月,这才使得赵军投降。那一战大秦投入军队逾百万人,才有了长平一战之胜。战前秦国精锐军队有60万,而赵国精锐有45万,后来双方又相继征调青壮,导致秦军总兵力达到了百万,而赵国总兵力也达到了65万。赵军被围困两个月后,只剩下45万饥饿疲惫的士兵,而秦国也伤亡了20多万人。为了彻底削弱赵国的军力,秦国大将白起索性坑杀了40多万赵国降兵。
“可是秦国有三十万人,总不能让扈辄以卵击石吧?”新任赵王赵迁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是还是明白“以少胜多往往很困难”的道理。
“大王此言差矣,秦军久屯于邺城和东崮山之间,粮草运输比我们赵国更加困难,况且赵国多出精兵强将,如果能够在邺城之下大败秦军,那么赵国就能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赵国权臣郭开又费尽口舌,不断地蛊惑着新任赵王赵迁。
“如此,寡人就下令扈辄寻机出兵,不求大败秦军,只要逼退秦军就算是大功一件。”新任赵王赵迁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反正粮草不济了,拼一把!或许另有转机呢?
如果廉颇还在赵国,一定会失望透顶,因为这就是当年长平之战的翻版啊!粮草不济、不能久持!
奸臣郭开此刻也是欣喜异常,他完全就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小人,眼看着做赵国臣子捞不了多少好处,索性和秦国大臣王敖秘密联络。得到了秦国上万两黄金的重礼,奸臣郭开自然卖力地卖国求荣!
………………………………
第75章 赵军悲歌
东崮山,赵军主帅大帐。
“邯郸传来消息,后方粮草不济,我们必须和秦军决战了。”赵国大将扈辄十分忧虑地说道。
“父亲,邯郸城内并非无粮。”中军校尉扈敢冷不防地冒出这么一句话。校尉扈敢是赵国大将扈辄的幼子,而扈辄的长子扈勇正在邺城内死守。
“邯郸城内有粮草?粮草从何而来?”赵国大将扈辄惊奇地问道。
“赵国上卿大夫和宗室封君府内囤积了大量了粮草,尤其以权臣郭开府内最多,光他一人囤积的粮草就足够十万大军维持一年的消耗。”中军校尉扈敢缓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和不少郭府的家将相熟,得知郭开最近一直在囤积粮草,准备等赵国出现饥荒就抛售出去、大赚一笔。”
“此事不要再说。郭开利益熏心、自私小气,又怎么可能带头捐粮救国。再说了为父之所以能够接替庞煖老将军统帅赵军,也是讨好郭开的缘故。因为在赵国,没有谁能够得罪郭开。廉颇老将军德高望重、功勋卓著,还不被郭开陷害、出逃他国,就是最好的例子。”赵国大将扈辄悲哀地叹气道。
“父亲,赵国最大的是赵王。只要我们掌握郭开的罪证,就能够扳倒郭开。”中军校尉扈敢不服气地反驳道。
“掌握郭开的罪证?郭开的耳目遍及赵国,就连赵国王宫内也是耳目众多。恐怕还没到你收集齐全罪证,郭开已经提前布局好如何对付我们。想一想,最近郭开也有些提防老夫了。所以才派老夫前来接收邺城等地,何尝不是想通过秦军的兵锋除掉老夫。目前看来,只能希望我们能够大败秦军,方能得到大王的重视。有了大王的信任,我们就有机会和郭开决一雌雄。”赵国大将扈辄无奈地说道,其实他也明白击败两倍兵力的秦军,简直是白日做梦。
“父亲,秦军两倍于我军,更何况秦军深沟高垒、兵甲锐利,我军如何能够战胜他们?”中军校尉扈敢不敢置信地问道。
“我扈家自从赵武灵王开始就深受国恩,如今只能和秦军决一死战,以此报答大王的厚恩。”赵国大将扈辄无可奈何地说道,随后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幼子扈敢,“几个孙儿都年幼无知。你今夜就走,去楚国避难吧,总算给扈家留一条血脉。”
“我会派人送走亲眷家人,但是我会和父兄一起血战到底,否则余生只能在悔恨和耻辱中度过。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中军校尉扈敢长跪不起,很明显如果主帅扈辄不同意,他就会一直跪地到死。
“罢了,罢了……既然你已经存了死亡的志向,我们父子三人就和秦军决一死战吧。”赵国大将扈辄老泪纵横,终于狠心答应下来。
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40多万军队,为何不到10年,又是东方强国?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经过1年多的鏖战,赵国的40多万军队全军覆没。在经过这次大败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内的军队精锐消耗殆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国似乎已经无力与列国争夺天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到十年时间,赵国再一次成为东方强国。那么,已经贫弱的赵国是如何做到的?
就在长平之战结束的9年以后,燕国派遣大军进攻赵国,原来燕国试图趁火打劫。燕国使臣在赵国发现,赵国的士兵年龄差别很大,从10多岁的娃娃到胡须发白的老兵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决定大举攻赵。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燕国被赵国一顿暴打,赵国军队仍然十分强悍。按照道理来说,赵国军队的精锐早就不复存在,赵国根本没有太多的力量。其实,只能说燕国不了解赵国的实际情况。
首先赵国是一个四面都是强敌的国家,自从赵武灵王改革之后,赵国国内尚武的气氛非常浓厚。这一点和秦国类似,至于其他的国家,打仗是军队的事情。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0多万精锐,国内重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虽说不是特别强,但对于燕国这个级别的国家还是绰绰有余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国军队确实强悍,赵国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就是吸收了大量的胡人,依靠赵国自己的人口已经远远不够。李牧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大量的吸收游牧民族参军。后来,赵国的20多万军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胡人。最为关键的是赵国没有排斥这些胡人,赵国士兵与这些胡人士兵是平等的,大家一起作战一起生活。久而久之,胡人也产生了那种家国认同感。在有一点上,中原文化非常的厉害,那就是同化。无论再彪悍的民族,到了中原也会被同化掉。当然的金兵如何?大辽国又如何?
第三就是赵国保留了完善的指挥系统,其他国家都是一个都城,赵国其实有三个。除了名义上的首都邯郸以外,旧都晋阳和北地重镇代郡也都有一定了指挥职能。后来,秦国军队占领了邯郸,赵国残余势力就是在代郡重建了政权。所以说,想彻底摧毁赵国的指挥系统很困难。后来的明朝与只有点类似,除了北京和南京以外,还有一个中都凤阳。李自成攻克京师之后,福王朱由崧立刻就能在南京重建明朝的架子。
第四就是赵国长平惨败后,仍有强大的战力!
关于长平之战,为人所熟知的描述是赵括指挥无方,导致赵军大败。战后,赵国士卒被坑杀40余万。不过实际上是赵军战死20余万,将领死后投降者被处决者达20余万。而对面的秦军,自身伤亡也达20余万。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这一场战役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连秦国都“国内空“了,赵国的境况只会比这个更惨。当时的赵括冒然率军出战,也是迫于无奈。如果说,当时的赵国军队有什么缺憾的话,那便是后勤。在长平之战后期,赵国国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齐国祈求粮食援助,只可惜齐国不允。无奈之下,已经是几近断粮的前线军队只得被迫出门迎战。
若是赵国军队能在持续地正面交锋中打赢秦军,廉颇为何还要背负骂名坚壁清野而不出?不是赵国军队没有这个战斗力,而是赵国没有如此国力支撑军队长期的正面作战。只能说,赵国一开始就输了,而且输在了国力与后勤上。但是赵国的将士却用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扛了下来。当然了,这不是要为赵括翻案。毕竟他当时背负的,可是赵国两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家底。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赵国也并非空无一物。公关前258年,也就是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国前后共计派出55万大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在廉颇、平原君等人的指挥下,赵、魏、楚三国联军共计28万余人大败秦军于城下。此役,联军杀、伤40余万秦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的伤亡比。
若不是秦国严苛的行政体系和商鞅定下的“耕战“国策,接连两场大战,没有个几十年怕是难以恢复元气。在几年之后,赵国迎来了一次反扑的机会。在公元前241年,以赵国为首的五国联军共计百万余人西征秦国,是为蕞之战。若此役联军配合紧凑,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但是历史不容许假设,此战过后,东方六国真的无力抗秦。
赵国拥有这些优势,足以保证赵国也就有强国的实力。但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毕竟损失了40多万精锐,这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其实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随后的几十年里,东方六国几次反击秦国,可都没有太大的作用。秦国在人力物力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秦国的统一仅仅是时间问题。当然,秦国自己的制度也有很多问题,秦国后来的崩溃,与之有很大关系。
邺城,城守府。
“昨晚家父派死士冒死穿越秦军的封锁,传来口信。”邺城守将扈勇看着麾下的数名校尉说道。
“不知大帅有何妙计?如今邺城严防死守,丝毫不惧秦军攻城。但是城内缺乏粮草,恐怕不等秦军攻城,我们先要饿死了。”守城副将急不可耐地问道。
邺城有精兵五万,再加上三千墨者、数万青壮帮助守城。连秦军也只是围而不攻。
“赵国缺粮,大王已经命令家父与秦军决战。”邺城守将扈勇犹豫了一下,还是以实情告知。
“什么?与秦军决战?”守城副将大惊失色,其余校尉一听也是立马嗡声一片。
秦军主帅大帐。
“各位将军,邯郸传来密报。赵军粮草不济,赵国大将扈辄极有可能会冒险出兵。”秦国主帅桓齮欣喜异常,可以说是威风八面,心想:终于轮到老夫主掌大军了,一定要青史留名。
“主帅,赵军既然粮草不济,我军最好坚守不出、耗死敌军即可。”副将杨端和建议道。
其余秦军将领自然是随声附和。
“好,本帅也正有此意。等到赵军兵疲力竭,我军再全力出击。”秦国主帅桓齮自然不想和急于求战的赵军野战,应允道。
………………………………
第76章 血染平原
秦军营寨外五里。
太阳初升,大雾尚未消散,沉寂数日的赵军出动了。中央步军6万,两翼骑兵各是3万,总共12万白色胡服大军,便如寒冬的冰霜。
赵军前进的战鼓声惊天动地般的响了起来,大队赵军将士立即开始嘶声呐喊着挥动着利剑、铍、戟等兵器向着秦国营寨冲锋而来。第一道壕沟到了,训练有素的赵军步兵们在漫天的箭雨中奋不顾身地用背负的泥土填平壕沟,自然每一个士兵身前都有一两面盾牌。
秦军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赵军填平壕沟。壕沟后,一种犹若老人磨牙似的吱嘎声正在缓缓响起,上千架弩箭蓄势待发。忽然间,随着秦军军官的一声呼喝,秦弩发出一种令人耳鼓轰鸣的“呼呼”声,无数的弩箭射入空中,开始了覆盖性攻击。
转瞬间,箭雨到达赵军上空,呼啸着落了下来。霎那间,赵军阵上响起一阵碜人的“扑扑”巨响,一蓬蓬湿湿的泥土和枯黄的草根溅起在空中,随之而起的还有那腥红的血液和那纷飞的肉屑,紧接着便是秦军们惊天动地的哀嚎声,空气中立时扬起一片刺鼻的血雾!
秦军第一轮攻击波过后,打击的中心地带几乎是血肉模糊,哀鸿遍野,秦军弩箭的攻击力果然可怕!
赵国中军大阵。
赵国大将扈辄看着前军士兵伤亡惨重,虽然于心不忍,还是继续下达了攻击命令。
“儿郎们,为了赵国!为了身后的父老乡亲们!前进……”
“前进、前进……”
赵国士兵高唱战歌《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赵国崇尚白色,所以但凡精锐军队都是整体银白,显得爽朗利索。北方戎狄也崇尚白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赵国人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拥有白色,就如同覆盖天地的白云雨雪一样强悍。
赵国士兵们继续用生命为代价填平了壕沟。而赵国的攻城利器投石机也终于铺设好了。赵军的投石机射程有限,只能等壕沟填平后,方能架设在最外围的壕沟后面。赵国士兵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而炮梢架在木架上,一头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头系以许多条绳索,方便人力拉拽。将石弹抛出,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十三梢,最多需500人施放。
秦军最后一道壕沟的后面就是营寨,都是用粗大的圆木制成栅栏。
赵军也有一批火油袋子等引火物,不断地利用投石机砸在栅栏上,而秦军弩箭的射程只能到最外围的壕沟边沿。无法射杀操作投石机赵军士兵。
相传投石机发明于我国的周代,发明之初被称为”抛车“,为了攻击城池碉堡而制作的,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使用时,在木头的一侧装上批兜,把石弹放进去,然后几十个人过来一起把它拉起来,靠杠杆原理,将石头弹出去,从”飞石重十二斤,行二百步“的记载可以看出投石机的威力,一般守城时用来对付集合起来的敌军,或是攻击坚不可摧的城堡。然而,由于抛射的石头质量过高,很是费人力,加上只能在敌人阵前埋设投石机,操纵的士兵就会暴露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很容易死伤,所以,其实际作战中效果并不佳。
秦军大寨内。
秦国主帅桓齮见对方的投石机在秦军弩箭射程外,明白不可能完全依靠营寨杀伤敌军了。
“哎,看来还是得依靠血肉拼杀。不过赵军兵少,这场战争,我们秦军依然占据上风。”秦国主帅桓齮
“传令,让儿郎们出战吧。”
一阵嘹亮劲急的号角,秦军营垒的大军随之出动,漫漫黑色如同遍野松林,看阵势仿佛与赵军大体相同。
这是两支实力堪堪抗衡却是风格迥异的大军:且不说秦军持阔身长剑,赵军则弯月战刀,两翼骑兵更是不同。
骤然之间,赵军鼓声号角大作,纛旗在风中猎猎招展。赵军两翼骑兵率先出动,中军兵士则跨着整齐步伐,山岳城墙班向前推进,每跨三步大喊“杀”,竟是从容不迫地隆隆进逼。与此同时,群均凄厉的牛角号声震山谷,两翼骑兵呼啸迎击,重甲步兵亦是无可阻挡地傲慢阔步,恍如黑色海潮平地席卷而来。
终于两大军排山倒海般相撞了,若隆隆沉雷响彻山谷,又如万顷怒涛扑击群山。长剑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箭雨如蝗虫过境铺天盖地,沉闷的喊杀与短促的嘶吼直使山河颤抖!
这是两支战国最为强大的铁军,都曾拥有常胜不败的煌煌战绩,都是有着慷慨赴死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