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在乱世苟存下去,这便是墨家学说的独特吧。
“墨门秉承尚同、尚贤、非攻、兼爱、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十大教义。”鬼谷门门主董安缓缓说道,同时也没有忘记阐释其具体含义。
“非命”是指否定天命。
“非乐”是指反对繁饰礼乐。
“明鬼”是指承认鬼神的存在 。
“节葬”是指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尚贤”是指崇尚贤能之才,任人唯贤,反对各国贵族的任人唯亲。
“节用”是指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诸侯贵族等应当节约民力。
“非攻”是指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而且他曾经好几次亲自带人帮人守城。
“天志”是指以上天的意志为法令,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提出的表现形式。“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天志”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天志”是最好的法律,“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兼爱”是指不分阶级差别的爱,即平等。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尚同””是指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蒙毅突然想起史料记载: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分为相里氏之墨(秦墨),邓陵氏之墨(楚墨),相夫氏之墨(齐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
楚墨的邓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侠客的身份,到处行义。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不利于百姓,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个世界。
齐墨的相夫子,此派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他们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包括起义),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秦墨的相里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他们帮助秦国的原因,也是因为看见只有秦国当时的制度,是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的,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战争。
先秦史料大多残缺不全,即使是史官遍地的春秋战国时期。
蒙毅禁不住好奇心,询问“三墨”如何变成“七墨”?
………………………………
第71章 墨家侠士
“看来你也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管是墨家,还有儒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且他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三墨是数十年前的事情,遍布东方六国的正是邓陵氏之墨的后人。同时相夫氏之墨已经并入稷下学宫,和儒家打得火热。相里氏之墨已经融入秦国军方,和墨家已经毫不相干。”鬼谷门门主董安笑着回答道。
“原来如此,看来东方六国之中有不少的墨者以行侠仗义为准则,以侠士自居。”蒙毅不禁汗颜不已,后世史料的缺失,使得后人以为诸子百家的实力好像也就是那样而已,其实历史进程比我们想象得要精彩多。
蒙毅好奇地追问道:“不知道鲁班和秦国的军械工匠有何关系?”
“秦国的弓弩前身就是韩国的弓弩,而韩国的军械工匠有不少就是鲁班的后人和弟子,至于墨家之中擅长军械也有不少归附了各国诸侯,再加上诸侯互相攻灭,其实也获取了不少敌方的工匠。比如楚国攻灭越过,获取了越国的工匠;而秦国从韩国获取了弓弩,占据楚国大片领土,又获取了制作越剑的工匠;相对而言,秦国是擅长学习和更新,所以无论是剑、戈、戟,还是弩、箭、车等军械,秦国位居七国之首。”鬼谷门门主董安继续说道,“说起来,墨子和鲁班曾经还有一场龙争虎斗呢。”
春秋战国,是个人才大爆炸的时期,除了诸子百家之外,各行各业都出了许多的佼佼者,诞生了不少的行业始祖。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鲁班在许多领域有着众多的发明创造,尤其是木匠工具和农用工具,例如如矩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锄铲、石磨、鲁班锁等工具。他发明的土木工工具使当时工匠们得以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土木行业的工作效率,因此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爷。
现在人把鲁班的智慧,看做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实鲁班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劳苦大众。鲁班是姬姓,姬姓的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姬姓是周朝的国姓,也是周朝王室宗亲分封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由此可见,鲁班是周朝王室的后裔,是当时的贵族。
其实,比起农工用具,鲁班更热衷于发明制造军用工具,并希望能以此谋取名利。鲁班到了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制造出舟战用的“钩拒”,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他还将梯子改造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所谓云梯,就是能够倚云而立的梯子。
听说鲁班为了楚国伐宋发明云梯,墨子千里迢迢来到楚国要阻止楚王伐宋。
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既然主张非攻,墨家对于守城有其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墨子把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著述《备城门》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里面包括战备、战略和工具,而墨子对于守城器械的发明制作与使用方法颇具心得。针对当时先进的攻城术和攻城工具,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于是在军用工具发明制造与使用方面便与鲁班形成矛与盾的对立。
墨子来游说楚王,反对他以大欺小伐宋,楚王就让鲁班出来,和墨子比一比强弱。
鲁班要与墨子来一场沙盘模拟演兵,看一看他研制的攻城工具和墨子发明的守城器械到底谁更胜一筹。
墨子于是解下腰带,围成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代表守城用的器械。
鲁班多次设计攻城用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则完美的抵挡住了他的进攻。
鲁班攻城的计策用完了,而墨子守城的方法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狡黠的一笑说道:“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出来。”
楚王急着问道:什么方法?
墨子说:“他的意思是杀了我,宋国就没人能防守了,但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 多人,已准备好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都城上等待着你们的入侵呢!即使你们杀了我,同样也不能取胜。”
楚王无奈,只好取消了攻打宋国的念头。而鲁班从此以后不再研制军用工具,把心思全部用在发明创造工农用具上。
鬼谷门门主董安品了一口香茗,将话题拉了回来,“战国攻城常用的方法有:筑山临攻、钩梯爬城、冲车攻城、云梯攻城、填塞城沟、决水淹城、隧道攻城、穿突城墙、城墙打洞、如蚁一般密集爬城、使用蒙上牛皮的四轮车、使用高耸的轩车等十二种攻城方式,而墨子留下《备城门》十一篇,将这些攻城方法破解得淋漓尽致。”
蒙毅笑着回答:“这个晚辈也有所耳闻。墨子主张十四守城法则:城墙厚而高,濠沟深而宽,修好望敌之楼,防守器械精良,粮食柴草足以支持三月以上,防守的人多而经过挑选,官吏和民众相互和睦,为国家建立功劳的大臣多,国君讲信义,万民安乐无穷。或者,父母的坟墓就在这里;或者,具备富饶的山林草泽;或者,地形难攻易守;或者,守者对敌人有深仇大恨而对君主有大功;或者,奖赏明确可信,惩罚严厉可怕。这十四个条件具备,那么民众就不会怀疑君主,这以后城池才可以守住。这十四者一个没有,那么即使防守的人善于防守也守不住。”
鬼谷门门主董安笑着说道:“世事无常,风云多变。前段时间,老夫听闻你用巴豆攻克了赵国重镇阏与。可见,依循守旧是无法在乱世生存的。诸子百家、非儒即墨,也终究成为过去。如今最厉害的就是法家、纵横家、和兵家。”
蒙毅笑着说道:“儒家传承周朝礼法,靠着八百年大周,倒是弟子众多,可惜无法平天下。墨家迎合受苦受难百姓,同样也是弟子众多,可惜在动辄十万大军的乱世,仍旧是螳臂当车,无法改变混乱的时局。
兵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学说之一。诸侯混战时期涌现出来许多璀璨夺目的兵家名将。孙武五战灭楚,乐毅几乎灭齐,孙膑庞涓师兄弟生死大战,:白起、李牧,廉颇,王翦等战国名将都是兵家代表人物。
纵横家最有名的要数苏秦和张仪了。这两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个搞合纵,一个搞连横。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身为燕国间谍,苏秦还一手策划了乐毅伐齐。张仪则针锋相对的为秦国推出连横政策,策反合纵国组织。这两位纵横家在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最耀眼的两颗星。
法家放到最后说,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使用最多的就是法家。
变法一词就是来源于法家。
吴起在魏国变法,曾经百战百胜,打的秦国割地求饶。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鬼谷门门主董安抚摸胡须,微笑着说道:“治国不是区区一个学说就可以搞定的。所有治国的策略都要考虑儒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墨家等等技巧和理念,糅合在一起,如此才能富国强兵。”
蒙毅对此深以为然,心想:自秦以来,法家虽然因为暴秦而名声不好,但所有的朝代都基本上采用外儒内法的政策。
鬼谷门门主董安咳嗽了一声,说道:“老夫和你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明白,不要小瞧了诸子百家,尤其是墨家,看似衰弱,其实生命力之顽强,不可小觑。尤其这次,六国东方墨家子弟十分痛恨秦国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所以这次动员了三千人墨家侠士守卫邺城和宜安。”
“五千人!墨家经历这么多坎坷,磨难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后备精英!”蒙毅也不禁赞叹道。
墨者分为,墨侠,墨客,墨匠三种。
墨侠为武者,分为日,月,星三种,一为以攻代守,二为以守代攻,三为攻守兼资。
墨客就是后来的写手,但墨者与众不同,墨者与儒家为敌,墨家善于写鬼怪玄幻一派。
墨匠,墨家科技的集大成者,最早的科学家。
整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只有墨家是严密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所以他们有敢死队,可以随时介入防御性战争,践行“非攻”的理念。这种模式在国家分裂的状态下,自然有生存发展的间隙。
墨家富有急人所难、见义勇为的精神,所谓“墨翟之徒,世谓热腹”。反观现今,冷漠的看客充斥在我们周围。每有恶性社会新闻发生,我们都在反思过路人的见死不救,然而,再多的反思也刹不住悲剧的重演。为什么?至少在教育上,我们就缺失了墨家的“热腹”(热心肠)熏陶。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墨子及其门人,绝对算得上一根脊梁。
一根被遗忘的脊梁!
现在这根脊梁就让秦国大将桓齮碰得头破血流!
………………………………
第72章 祸福相依
尤其这次,东方六国的墨家子弟十分痛恨秦国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所以这次动员了三千人墨家侠士守卫邺城和宜安。
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存在。人们对侠充满了期待,认为侠是正义、光明和公道的象征,是替天行道的人间使者。远的不说,倘若没有侠,金庸、古龙的江湖里,就少了波澜壮阔的豪情。可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却普遍不喜欢侠。雄才大略如秦皇汉武,都曾有过灭侠的举动。那么,侠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秦皇汉武为什么要灭侠?
侠是什么开始出现的呢?西周以前,社会结构非常固定,人人安守本分,安居乐业,就像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样,没有什么意外。从春秋时起,社会结构松动,人员流动活跃,人们从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士”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脱离了农业生产,游走于列国,谋求官职。“侠”就是“士”中的特殊群体。
侠士有一套高尚的原则——信义,“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为了信义,会为主人或朋友慷慨赴死,凛然之气虽越千古而不朽。正因为有此般情怀,侠士才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流人物。比如晋国豫让,给智伯报仇失败,不惜拔剑自杀。鲁仲连、专诸、聂政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战火恣起,硝烟弥漫。列国都主动或被动地投入战争当中。为了在列国兼并中站稳脚跟,列国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有的甚至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集信义、忠诚于一身的侠,就成为他们的招揽对象。战国四君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门下,就养着不少侠士,供自己驱使。
不过,这些侠士不单纯地充当贵族的“枪”,也不单纯是他们的“打手”或“杀手”,如果他们觉得主人的行为太下作了,这些侠士也会绝尘而去,长逝不顾。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并立,没有统一的国家秩序,侠在这种散漫而自由的环境中,简直如鱼得水。他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自带悲壮气质和洒脱风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侠士的生存环境。此人正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横扫六合,一统寰宇,建立了规矩有序的庞大帝国,游侠原先散漫、自在的风格,都要被收拢到国家秩序中来。在《大秦帝国》中有这句一句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每每读到这句话,总能触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尽管春秋战国无义战,但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所经历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与明天的提早告别。赢秦,这个为东方六国所鄙夷的西方诸侯,经过了数百年浴血奋战,才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其中艰难,谁与之言?
秦统治者要做的,除了建设新的国家,还要确保国家的内外安全与稳定,他们不允许任何威胁国家安全的异己势力的存在。禁侠就是由此而来。
韩非子在《 五蠹》中说:“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所谓“以武犯禁”,就是以武为持,违反国家法令。他认为侠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把自己的至性至情随心所欲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往往为了私人交情,而做出一些有损社会安全的事情。侠游走在国家秩序之外,不受管辖,就像一颗颗游走的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鼓动民众,威胁统治。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的一生都在践行侠士的行为准则,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侠士都是可以的,且看他行侠仗义的事迹:他在闻知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后,前去说之以理,并通过现场实物图演示击败了公输般的攻城的器械和技术,最终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楚国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守城装备帮助宋国,又以机智交锋,迫使楚国退兵而去,使弱小的宋国得以保全。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所以后人将墨子推崇为“华夏五侠之首”!
墨家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秦国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墨子都带着守城器械和弟子们为秦国侵略的对象义务打防守战。
南阳城守府内。
鬼谷门门主董安接着说道,“邺城和宜安防备严密,尤其囤积了各种防守的兵械,如弩、戟、矛、斧、长椎、长镰、长斧、垒石、钩拒等兵器。又有各种运土载人的四轮木车,另外城上藏有大量的水和沙石,与及水缸等盛器,还有火灶、大釜等,以应付敌人的火攻、又或以之浇灌爬城上来的敌人。最令人痛恨的就是金汁(粪便)!一旦烧成滚烫的汁水,任敌人盔甲防护再好,也是皮开肉绽,轻者烫伤、哀嚎,重则感染、病死!”
蒙毅无奈地叹气道:“看来,要不了多久,就会传回秦军困顿于坚城之下。”
鬼谷门门主董安笑着说道,“如果是有人作为内应,想必再坚固的城池也会被攻下!”
蒙毅吃惊地问道:“邺城和宜安必定是严防死守,些许内应恐怕不足以成功破城吧?赵国大将扈辄虽然不如野战不如秦国大将桓齮,但是守城应该还是凑合的。再说有前面的教训,赵国大将扈辄一定会小心谨慎的。秦军肯定没有那么容易成功。”
鬼谷门门主董安故作高深,“我们拭目以待吧。”
蒙毅还想继续追问下去,鬼谷门门主董安却又扯开了话题。
鬼谷门门主董安的思维非常奇怪,莫名其妙地问道,“你可知桓齮为何不喜欢你们蒙家人?”
蒙毅自然有些不明白,因为祖父蒙骜一向在秦军之中是“老好人”的形象,基本上没有得罪过任何秦军将领。
鬼谷门门主董安若有所思地回答道,“无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祖父蒙骜占尽了风头,而同时期的桓齮自然黯淡无光。如今顾恋旧情的王翦回国述职,桓齮独掌大权,自然对你们蒙家子弟多有打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
1、文人都很谦虚,均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没人敢认天下第一,所以说文无第一。
2、练武的都好勇斗狠,均不肯说自己比别人差,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所以说武无第二。
第二层意思:
1、文人做文章各有千秋,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所以说文无第一。
2、练武的是直接比试,拉出来一较量便可分出谁高谁低,所以说武无第二。
第三层意思:
“文无第二,武无第一”属于互文。互文也叫互辞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也就是说,无论文武都是不肯服输的,都想当第一。
蒙毅苦笑道说道,“原来如此。这么一来,我们岂不是要窝在后方,直到战事结束?”
鬼谷门门主董安鹤发童颜,笑着提醒道:“《庄子》有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蒙毅也领悟出点门道,“董老是想提醒我,赵国大将扈辄会大败于秦国大将桓齮,而秦国大将桓齮恐怕也会大败于赵国大将李牧。”
鬼谷门门主董安见蒙毅也参悟出其中关键之处,欣喜地大笑,“哈哈,孺子可教也。李牧未出,谁敢言胜?即使是王翦,恐怕也不敢说稳胜李牧吧。”
接着,鬼谷门门主董安拉着蒙毅的手说道,“老夫此次前来,还有一件私事,你究竟是否喜欢我的孙女董柔?”
蒙毅没想到鬼谷门门主董安会这么直白,有些不知所措。
古语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男孩、女孩到了成家的年龄,都要尽量早日结婚,组成一个家庭,这样才不会颇感压力,有彼此互相关心、照顾,既让父母感到欣慰,也让自己幸福一生,这才是人们所期待的美好日子。但想法虽好,却不一定能如愿,在古代或者现代,均有许多到了成家的年纪,男生女生还是光棍、剩女的情况。
鬼谷门门主董安自顾自地说道,“男人无妻财无主,女人无夫身落空。秦王嬴政看上了柔儿,老夫自然心知肚明,但是深宫刀光剑影绝不是一个好归宿。所以,你一定要主动向秦王表明立场,否则年复一年,难道要我的孙女孤苦到老?”
“向秦王表明立场?”蒙毅内心一阵叫苦不迭,心想: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谁动我衣服,我砍谁手足!
………………………………
第73章 秦王的爱情
从古至今,流传了很多有关嬴政的爱情故事。
1、公孙丽,卫国大将公孙羽的孙女兼弟子,与公孙羽的二弟子荆轲是青梅竹马。秦国大军攻打卫国,公孙羽为保护荆轲、丽儿等人而牺牲。荆轲带着丽儿逃到齐国偶遇秦王嬴政。随后秦王知悉原来丽儿竟是自己儿时暗暗倾慕的少女,便用荆轲的性命威胁她至秦宫封为丽姬。丽儿进宫后得知怀有荆轲之子,为保荆轲血脉,丽姬委身秦宫,后逐渐爱上秦王。可惜,最终公孙丽为了荆轲死在嬴政剑下。
2、阿若公主是一位楚国公主,秦楚联姻,入秦宫成为了嬴政的妃子。阿若公主是一位有胆识对女子,敢爱敢恨,不屈强权的女人。为了母国楚国的利益,最终和秦王嬴政产生隔阂,被打入冷宫。
3、敏代公主是赵国的公主,不仅是秦始皇的第一个王妃,她的婢女黎姜更是嬴政的知音,不过秦王曾经当着她面说要娶黎姜。敏代公主觉得十分羞辱,后来由吕不韦出面,利用黎姜,劝说嬴政,最终还是娶了敏代公主。
4、阿房,这个名字不熟悉吗?大家还记得那个阿旁宫吗?据说就是为了这个女子而命名的呀。阿房是她的小名,据说是赵国神医的女儿。秦王嬴政幼年在邯郸做人质,处处受到虐待。这个时候呢,小阿房就出现了,在这个少年被欺负时帮助他关心他,就这样走进了彼此的心里。长大后的阿房,那是一个美啊,见过的人都对她的美貌十分赞赏。秦王再次找到她时,第一句开口便是,你好美啊。大家想想,让秦王嬴政一个平时那么严峻的男人,对着一个女人不矜持的说出这样俗的话。那一定是心动了呗。爱情中智商为零。后来秦王对她那绝对痴情啊,从那座后世著名的阿房宫就可以断定了。二人情投意合,不过,美好的东西总是消失太快了。最后阿房还是死在了秦王怀里。这个懵懂的青春爱情故事也就告一段落。
5、黎姜,这位女子可能跟秦王的认识全凭借缘分而已,她是位比较普通的女子,但是跟死去的阿房一样,总有善良的内心,漂亮的外表,于是啊,嬴政先生又动心了。她有个小名叫四丫,他们的认识也是在秦国,不过和阿房不同的是她只是秦王的儿时玩伴,也是好朋友。后来秦王回咸阳以后就没有再联系了;缘分让他们相遇,不知道怎么,四丫竟然成了侍女,她陪公主来相亲,遇到秦王,不过秦王那时还不知道她就是四丫。由于当时秦王和他母亲不怎么和睦,就稍微有点叛逆,故意选中黎姜,然后就狗血般相爱了。但是由于吕不韦的阻挠,他们经历了一些坎坷,好在结局上,他们还是相守多年的。
6、公孙玉。根据记载,公孙玉也是邯郸的时候认识嬴政的,后来一直在嬴政的心里,他们的相认更为狗血,据说,在一片桃林,嬴政遇到了公孙玉,一眼就认出来她就是那个小时候的仙女,于是就下令调查人家,这不查还行,一查就发现,公孙玉早就嫁人了。嬴政也是个为了爱情能够放弃一切的人,于是宁愿背上骂名,也把人家娶到手了。她平易近人而且善良活泼,进宫后简直人气大爆炸。不过,她也没有和他相守多久就去世了。据说嬴政死前还一直念叨着她的名字。可见对这位公孙玉他是有多痴情呀。
其实蒙毅现在也不知道秦王嬴政后宫有多少女人,其中又有多少妃嫔受到宠爱。因为谁敢去打听秦王嬴政的隐私!
秦王嬴政一生未曾缺少过女人,后宫佳丽三千,恐怕他自己也想过享受娥皇女英的梦幻爱情。
娥皇女英为何成了爱情的典范?
娥皇、女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两女嫁一夫不仅开辟了中国爱情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史“和亲”的最早典故。尧年老后,想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继位,众大臣一致推荐了舜。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欲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于是派了两个宝贝儿女去舜的身边做“卧底”,从而考验舜是不是具备国家候选领导人德行和品质。娥皇女英二女在舜的调教下甚有妇道,尧内心十分满意,三年后舜登上了帝位。
舜不负尧的信心系百姓,国泰民安百姓其乐融融。姐妹俩在舜的带领下,一心为民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然而在舜帝晚年之时去视察战乱之地,却不幸葬身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得知这一噩耗不顾一切苦苦往寻,天天扶竹泣望。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对奔流的湘江,痛哭失声。流水远逝,正像她们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复生。
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临风凭吊,更添哀伤。无力北返,伤痛难禁的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了。她们的眼泪滴在湘江边的竹子上,泪痕不褪,点点成斑,因此被称为“湘妃竹”。
两女同嫁一夫是当时氏族社会时期的一种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种选择权,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决定是否要将妻子家中无夫或者待嫁的姐妹们,也一起娶回去。这种制度被称为“媵制”。充当“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亲姐妹或者堂表姐妹们。“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