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凤雏-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侯!”

    曹植闻言,一脸郑重道:“纵使唐侯乃一地诸侯,在下以为,唐侯仍配不上甄小姐的国色天香!”

    “曹子建,你放肆!”甄宓闻言,娇喝一声,曹植闻言,互不相让的与甄宓对视着,只是眼眸深处,多了几许柔情,口中喃喃道:“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闻曹植诗句,甄宓面上泛红,径自踏阶而上,坐于庞山民身侧,对庞山民道:“这个呆子整日胡言乱语,都快被他缠得疯掉,山民,快将他逐出!”

    庞山民闻言,微微一笑,却摆了摆手,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曹子建这般痴态,倒也是男儿本色,且之前子建一路而来,甚是守礼,于许都时,对宓儿也未曾为难,庞某又怎能因些许小事,将其驱逐?”

    曹植闻言,连连点头,对庞山民道:“唐侯倒也有些度量,只是曹某先前所言,不知唐侯可曾听到?”

    “子建是说,庞某配不上宓儿?”庞山民闻言失笑,曹植闻言却道:“正是如此,得宓儿者,当文采风流!”

    “原来要文采风流啊……”

    庞山民喃喃自语,继而失声笑道:“那庞某便给你见见,何为文采风流?你且听: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曹植闻言,愕然半晌,甄宓却喜形于色,对庞山民道:“夫君,这是你之所作?”

    庞山民点了点头 ,心中暗道,这也算是穿越者的特权吧,秦观还有千年才得出生,就先把这首词借来一用。

    “虽不似诗,却写得极好。”曹植咬了咬牙,双目灼灼的看着庞山民道:“唐侯还有何诗篇,若只此一诗欲说服曹某,却也不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子建以为,此诗如何?”

    接连两篇佳作,篇篇经典,曹植半晌大叫一声,手指庞山民道:“既然唐侯有如此诗才,为何佳作却不显于世?”

    “没时间啊……”庞山民闻言,笑着摇了摇头道:“吟几篇诗作,可陶冶情操,只是庞某却愿治下百姓,不再肚饿,两相权衡,庞某自然择其后者忙碌,汝父亦有诗才,只是子建可曾见过,曹丞相何时殚精竭虑,钻研诗作?”

    曹植闻言,默默而不能答,庞山民见状笑道:“这便是我等志向不同,我与汝父,志在天下,所以会把这诗词,只作小道,而锦绣文章,于盛世亦可吟唱,当今乱世,诸侯还是先立志荡平天下的好,至于子建,极有诗才,可流传后世,此乃子建志向,是对是错,庞某不予置评!”

    曹植猛然醒悟,一脸羞惭道:“即便是唐侯所言有理,可是甄小姐于在下心中,念念不忘,这如何是好?”

    “相见不如怀念。”庞山民闻言笑道:“若宓儿未嫁,子建如此,无可厚非,可如今宓儿已嫁作人妇,你又何必如此执着,坏她幸福?”

    说罢,庞山民看了甄宓一眼,笑道:“此去许都,有何收获?”

    “蜀锦卖的甚好!”甄宓说罢,娇笑一声,坦然看了曹植一眼,道:“公子厚爱,宓儿知晓,只是宓儿与夫君成婚之后,虽聚少离多,却也幸福的紧,夫君不把宓儿当笼中之鸟,于当今天下,又有何人,能与我夫君这般,厚爱女子?”

    “可小姐为妾,若入曹某家门,可为植正妻!”曹植说罢,却见甄宓笑道:“虽宓儿非夫君正妻,可二位姐姐待宓儿极好,且夫君纵容宓儿抛头露面,若我为汝妻,你可做到?”

    曹植思索半晌,咬了咬牙道:“若小姐喜欢,植便可做到!”

    “可是宓儿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也不曾想过有所改变!”甄宓说罢,直视曹植道:“若公子再纠缠不清,不劳夫君请公子出去,宓儿便要请公子速速离开了!”

    曹植闻言,半晌无语,许久之后长叹一声道:“既如此,曹某打扰了,还请唐侯,可使宓儿今后也如现在这般幸福快乐。”

    “此事不劳子建关心,庞某自可使家人快乐,这也是身为一家之主的责任!”

    曹植闻言,目视庞山民许久之后,长叹一声,一脸凄苦,发呆半晌才躬身一礼,转头而去。

    庞山民于堂上见曹植落魄背影,轻叹一声,对甄宓道:“对这情痴如此,却是有些残忍了!曹子建独身一人,敢来我荆襄,足见其心怀坦荡,曹操此子,单单这份胆气,颇为不俗啊!”

    “在妾身看来,却是呆气!莫非夫君欲把我让给这呆子,才不叫残忍?”甄宓闻言,撅嘴怒道。

    “那对你,对我都太过残忍了……”庞山民说罢,甄宓愕然半晌,继而娇笑起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NO。471 诗人的想象力就是丰富

    曹植走后,庞山民感慨连连,心中暗道这曹家子弟,的确是有些出人意表,也难怪史上三国相争,至各家诸侯后代把持朝政之时,天下呈曹魏独大之局。

    曹操当下已有五子,长子昂为人至孝,为救曹操性命而战死宛城,此子丕据传隐忍深沉,行事颇有其父之风,三子植今日已见,虽为书生,却有胆气,诗才不凡,四子彰骁勇善战,五子冲,年少机敏,曹冲称象的典故于后世人尽皆知。

    而庞山民再想想自己,唯有庞籍一子,且刚刚降世,他这个作老爹的就给他准备了四个强横之极的对手……

    甄宓见庞山民若有所思,还以为庞山民在思索曹植之事,正欲相劝,却见庞山民面上沉思之色很快就被笑容代替,索性也不再多说。

    想的倒是有些遥远了,庞山民微微摇头,暗自好笑,便是比之曹丕,庞山民与之年纪相仿,曹操又不是与庞德公这般,老来得子,虽同为诸侯,然而庞山民却比曹操小了一辈。

    看来身居高位久了,总把曹操当作心腹大敌,倒是忘记了二人间的年龄差距……

    不过曹植已入长沙,这安全总要好好保障,免得日后曹操诟病荆襄无容人之量,曹植此番长途跋涉,求女甄宓,庞山民只觉好笑,却并未对曹植此人,心生怨恨。

    行大事者,除杀伐果断,亦要有容人之量,江东孙权便是前车之鉴。因之前与周瑜的纠葛,错过了江东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蓦然回首,悔不当初!

    不过数日,庞山民便得曹操手书,言语之间,多有代曹植致歉之意。庞山民心中也能够体会,曹操这为人父者的为难,平日里难得低头的一世枭雄。居然被自家儿子搞的灰头土脸。

    且曹操信上亦言,如今已引十万军马回军许都,若曹植无碍。还请庞山民原谅他少不更事,允其归返,已有曹昂这丧子之伤,如此锥心之痛,曹操已不想再尝试一回。

    看过洋洋洒洒的曹操手书,虽文辞并无花团锦簇,可庞山民却亦被曹操这浓浓的护犊深情所感动,当下回书一封,告知曹操曹植无碍,且不日便将其护送汝南。于两家边境,交还曹植。

    次日一早,庞山民便将曹植请至府上,告知此番曹植远来荆襄,曹操已然心急。曹植闻言,神情数变,显然未曾料到曹操归返许都,如此之快。

    见曹植面色发白,庞山民将曹操书信,交予曹植手中。对曹植道:“子建,汝父心急如焚,庞某亦不愿强留于你,宓儿一事,子建还是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好,至于归返之事,庞某已命五百军士沿途护送,至汝南后,更有汝南太守陆伯言接应于你,这沿途安全,子建大可放心。”

    曹植闻言,犹豫半晌,对庞山民道:“唐侯可否允曹某再与甄小姐见上一见。”

    庞山民闻言微微皱眉,对曹植道:“庞某早已说过,相见不如怀念,便是子建再见,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将心比心,若子建与庞某易地而处,又会如何?”

    曹植神情讪讪,不能回答,半晌长叹一声,从怀中掏出一信,对庞山民道:“此乃曹某昨夜辗转,所作诗篇,还望唐侯代为交由甄夫人,至于家父告诫,曹某已知,即刻便归……”

    说罢,曹植怅然若失的离了府衙,庞山民看着曹植背影,也不禁心中一阵感慨。

    回到竹舍之中,叫来甄宓,庞山民便将书信交至甄宓手中,甄宓看过信上字迹,一脸疑惑道:“又是那呆子的书信?”

    “倒也是个可怜人……”庞山民闻言,摇头失笑道:“庞某可未拆宓儿私信,不过想必也是那曹植一诉衷肠,谁叫我家媳妇国色天香,人见人爱呢?”

    闻庞山民出言调侃,甄宓一阵脸红,摊开信笺看过之后,甄宓轻声感慨,对庞山民道:“宓儿有这曹子建写的这般好么?”

    “情人眼里出西施呗!”庞山民闻言,不禁莞尔,对甄宓道:“那曹植却是不知,我这媳妇爱财如命,为些许银钱,居然敢在许都抛头露面,好在这曹植厚道,若曹操生一纨绔儿子,你此番能不能从许都回来,都是难说!”

    甄宓闻言,微微一愣,见庞山民面上笑容,便知庞山民并未计较她于许都行商之事,如今庞山民也是一地诸侯,数州霸主,曹操若非做好与庞山民撕破脸的决断,是万万不会针对庞山民一小小妾室的。

    恐怕在曹操眼中,即便甄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又怎比得上问鼎中原,诱惑更大?

    庞山民说罢,便将曹植信笺接过,看过之后,心中亦不禁暗赞曹植文采,他那几首诗词,只是穿越者的福利而已,皆剽窃后世经典,若论真实水平,又哪里能与曹植这等实打实的文采风流所比?

    一首变了模样的《洛神赋》,曹植诉尽衷肠,只是结果仍未曾改变,不过与史上大不相同的是,夺曹植所爱者,一个是其兄长,一个则是可与曹操分庭抗礼的一地诸侯。

    或许这样,曹植比之前世,也可少些纠结。

    庞山民将信笺交还甄宓,唏嘘不已,甄宓见状,轻叹一声道:“虽然那呆子莽撞的很,却正如夫君所言,也不是什么坏人,此番归返许都,也但愿他能够想开一些。”

    “能不能想开,庞某不知,不过庞某知晓的是,回去之后,曹操少不了要教训一顿这冒失小子,今日这曹操手书,可是让向来不肯低头的丞相大人,失了好大面子。”庞山民说罢不禁轻笑,对甄宓道:“恐怕子建回去之后,要被禁足,且丞相责罚,也会让他顾不得什么儿女情长了……”

    正午时分,曹植便收拾行装,踏上归程,为不使曹植心怀奢望,甄宓并未相送,只庞山民一人,将曹植送至长沙渡口,甘宁于水寨之中,遥遥望见庞山民与曹植并辔而来,不禁咧嘴对曹植笑道:“你小子倒是好胆,敢与山民争抢小妾。”

    “情难自抑,好在唐侯不怪。”曹植苦笑一声,对甘宁道:“只是未得甄夫人青睐,令曹某心中怅然。”

    庞山民闻言亦笑,对曹植道:“子建文采风流,何患无妻,只不过此番子建离去,却不知何日还能相见了。”

    “家父荡平荆襄,自会与唐侯相见。”曹植说罢,庞山民与甘宁皆是一愣,继而二人相视大笑,庞山民拍了拍曹植肩膀,道:“这诗人的想象力就是丰富,这话曹丞相尚且不敢妄言,你这家伙倒是说的顺溜……”

    甘宁闻言,亦乐不可支道:“如今算是明白了何为书生意气,不过这小子的胆气,倒是令甘某有些欣赏了。”

    二人调侃了曹植几句,却也不会与他较真,将曹植送上大船,庞山民与甘宁一道于水寨共饮一番,才被甘宁放回城中。

    数日之后,曹植便归许都相府,只是入府之后,曹操并未出言相斥,而是命曹植细细说过,此荆襄一行,曹植沿途所见,以及见庞山民后,如何应对。

    待曹植悉数说过之后,曹操双眉紧皱,许久不散,心中暗道:好在植儿归家之时,没有与他当头棒喝,此番曹植沿途所见,的确值得曹操思索一番。

    曹植入荆襄后,所过沿途州郡,繁华皆不逊许都,那长沙郡城,更是生机勃勃,如今商贾川流不息,蛮汉两家和谐相处,曹植如今回忆起来,心中亦不禁凛然,暗道这还是之前将心神悉数放在甄宓身上,所感受到的一切,若是细细观察荆襄巨变,其中或许还有更多事情,耐人寻味。

    至于庞山民与曹植之间的对答,曹植也悉数复述,庞山民的诗才令曹操也极为讶然。

    无论是“两情若是久长时”,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这样的诗句出自庞山民的口中,显然大大颠覆了庞山民之前留给曹操的印象,只是庞山民的安民之志,倒是让曹操深以为然,肃然起敬。

    曹操不禁蓦然回想起他年少之时,似乎也与庞山民这般,心系百姓,只是渐渐身居高位之后,曹操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在朝堂,身不由己。

    曹植还跪于堂中,默默等待曹操的责罚,却见曹操于高堂之上,唏嘘不已,不禁疑惑道:“父亲,难道就连你也觉得,唐侯此人,颇为棘手么?离长沙之时,儿臣可是于唐侯面前信誓旦旦,我中原有朝一日,必横扫荆襄!”

    曹操闻言,回过神来,呆呆的看了曹植许久,继而笑道:“那庞山民是如何应对?”

    “他说儿臣想象力丰富……”曹植闻言,一脸憋屈道:“可父亲声威,岂是这荆襄骤然崛起之人可比?庞山民执掌荆襄,至今为止,也不过四载有余!”

    “若是植儿不提,曹某险些忘记……”曹操闻言长叹一声,口中喃喃道:“四年便为曹某劲敌,且处处占尽先机,这年少竖子,当真了不起啊!”

    ps:感谢紫宸星宇同学的打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NO。472 奉孝放火,子义中伏

    曹操虽贵为丞相,却家教严格,曹植此番归返许都,虽带来了不少荆襄见闻,以便曹操从侧面了解荆襄当前实力,却依然免除不了曹操的责罚,曹植被曹操勒令,禁足家中三月。

    这般惩戒大大出乎曹植预料之外,非是曹操处罚过重,而是太轻。

    曹操素重颜面,致书荆襄本就丢了面子,曹植早已做好准备,应对父亲勃然怒火,只是这板子轻轻拍下,倒让曹植有些晕晕乎乎了,曹植一脸怪异的看着曹操,未敢言语,曹操只望了曹植一眼,便柔声笑道:“怎么,怪为父处置的太轻?”

    “儿臣的确有这般想法。”于曹操面前,曹植也算坦荡,说过之后,轻叹一声道:“虽儿臣对那甄夫人心生爱慕,此番去往荆襄,心中无悔,可却连累父亲,致信于唐侯面前为儿臣求情,儿臣归返之时,便已做好了遭父亲重罚的准备。”

    “自昂儿殒于宛城,曹某便再也不想尝试这锥心之痛了,致信庞山民时,先前为父心中还有些为难,只是下笔之后,便不由自主直诉衷肠了……”曹操说罢,苦涩一笑,显然是回忆起了曹昂身死一事,曹植见父亲伤感,忙出言劝慰。

    只是曹操毕竟是枭雄之辈,些许黯然神伤,转瞬即逝,待曹植离去之后,曹操轻叹一声,又回到案边坐下,翻弄起了近些时日的青州战报。

    自曹操引十万军马归返许都屯田之后,青州局势。又有变化。

    周瑜果然是不甘寂寞之辈,如今青州孙曹两家,各五万军马,青州各地,又频现江东军马踪迹,江东军或攻小城,或攻隘口。却不占青州各郡,重要城池,且来去如风的江东军马打过便走。时有不及救援的县城被江东所破。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郭嘉,贾诩二人却不急于与江东军马交战。对江东军的这般袭扰,置若罔闻,实际上却广遣斥候,打探江东军马的行军路线,欲摸清各郡之中,江东军马的主力所在,近来郭嘉,贾诩二人,已探得盘踞在临淄,东莱二地群山之中。太史慈与凌统二人所率三万余主力军马,郭嘉,贾诩已欲联合动手,使两郡局势一战而定。

    若灭掉这三万江东军,于北海藏的隐秘的周瑜所率军马。难成大事,对浩浩荡荡的曹军而言,也只是癣疥之患了。

    于青州闹的热络,便是向来机敏的太史慈也未曾发觉,暗地里青州各路曹军屡屡异动,如伺机而动的灵蛇一般。盯住了他。

    盘踞山中的“贼寇”生活,虽屡得战果,可太史慈心底却对这般难熬日子,有所抵触,之前躲避曹操十五万大军兵锋所向,只是情非得已,如今青州只余五万兵马,以一敌一,太史慈并不认为,江东需怕那曹军!

    群山环抱,四面密林,太史慈所率本部江东军马屯于山中,收敛声息,从外看去,根本就无从察觉这山林之中,有何异状,唯有入山之后,才会知晓这大山之中,别有洞天!

    初春时节,草木已抽出新芽,这对江东军马隐匿林中,又多了一份保障,林中时有营帐之中,萤火闪烁,近些时日,曹操大军归返,太史慈也比之先前,放松了几分警惕。

    夜黑风高,山林之外却传来了阵阵悉悉索索的声音,不少黑衣黑甲的士卒,于山林外放置木柴,喷洒火油,于山外五里,郭嘉遥望前往密林,目光久久不散,面上笑容亦凭添了一丝阴寒。

    不多时候,便有士卒来报,言燃火之物已准备妥当,只待军师一声令下,便可火烧大山,郭嘉闻言,仰头看了一眼阴暗如故的天空,轻笑一声道:“难得的西北风,正适合放火烧林,看来这老天都不允江东成事!”

    说罢,郭嘉一声令下,便见山脚之下,燃起熊熊火光,不多时候,山林之中便传来阵阵人马嘶鸣之声,郭嘉冷笑一声,对身侧夏侯惇道:“元让,待欲了那太史慈,便生擒而来!”

    夏侯惇闻言,咧嘴一笑,引麾下虎豹骑,借着火光,飞马而去。

    太史慈巡查过山中营寨,正待就寝,便见山下四面火起,心中猛然警觉,知大军行踪,已被那曹军发现,如今曹军已有准备,而本部士卒却多在睡梦之中,且山下大火,军心已乱……

    想到此处,太史慈匆忙定计,命各部偏将告知士卒,聚集一处,冲杀出去,勿要再与曹军纠缠。

    只是太史慈未及整军,便闻前军大营,已传来阵阵惨呼,且山脚下多有火矢射来,火借风势,越烧越大,太史慈引一众军马,慌忙跨上轻骑,夺路而逃,往火势稍小的后山方向,疾驰而去,只是奔逃数里,太史慈便闻黑夜之中,一暴喝之声响起,山脚林道,斜刺杀出一旅铁骑,为首那将,正是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曹营独眼将军!

    “太史慈,你可叫本将好等!”夏侯惇一声大笑,挺枪便来与太史慈争斗,太史慈心知大军已溃,无心恋战,与夏侯惇斗过两合,拔马便退。

    见太史慈欲逃,夏侯惇又怎能让眼前仇敌如愿?当下紧勒马缰,调转马头追杀而去,口中呼喊:“你这卑鄙之人,今日怎么不放箭了?你倒是给老子再射啊?且黑夜之中,你还敢白衣白甲,如此着装,本将就不信擒不住你?”

    太史慈虽听得心中恼火,却无心与夏侯惇争执,如今形势,当尽可能的保全江东军马的有生力量,些许耻辱,日后自可从疆场讨回。

    太史慈引近千轻骑,且战且退,行至山下,左右轻骑,已不足百人,且人困马乏,不堪再战。

    而那夏侯惇却如附骨之蛆,死死于后路追赶,于山林之中,又是黑夜,轻骑难以发挥速度优势,反而被夏侯惇所挟铁骑,越追越近,正当太史慈彷徨无计之时,山脚大道之上,又传来一声炮响,太史慈寻声望去,便见密密麻麻的黑甲士卒,已将道路完全拦住,为首那年长书生,策马扬鞭,遥指太史慈笑道:“太史子义,还不快快下马受缚,贾文和已候你多时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NO。473 太史慈兵败被俘

    孤军奋战,兵败被围,太史慈自然知晓,当下并不是逞血气之勇的时候,闻贾诩之言,太史慈二话不说,调转马头,飞马而去,直奔夏侯惇袭来方向而去,这下山必经之路,已被贾诩死死扼住,太史慈觉得还是从匆忙而来的虎豹骑身上下手,反而更加容易逃出眼下厄难。

    夏侯惇见太史慈复返,心中一喜,拍马上前,欲与太史慈争斗,身后虎豹骑一分为二,围住江东军马,两军相遇,只片刻之间,江东轻骑便被困于一处,冲突不出。

    一时间江东军中枪落马者不计其数,数息功夫,重围之中策马凭枪而立者,唯太史慈一人。

    夏侯惇又与太史慈斗了数合,面上笑容愈发凛冽,如今大局已定,太史慈便是项羽复生,吕布在世,想要冲出虎豹骑重围,也万无可能。

    “阁下也是武艺了得之人,若降丞相,当得重用!”夏侯惇怜太史慈本领,对太史慈喝道:“莫非将军尚未看出,今时今日,已是必死之局?”

    太史慈惨笑一声,对夏侯惇道:“曹操十五万大军入青州时,也曾捉过我江东士卒,其中可有一人投降?慈为大军统率,这言行,亦当为士卒表率!”

    说罢,太史慈抖擞精神,一人于虎豹骑重重围困之中,四处冲杀,却怎奈虎豹骑本就是曹营精锐,深谙合击之道,三五军士合力抵挡,亦可架住太史慈雷霆之击。

    在夏侯惇的授意下,虎豹骑士卒只围不杀,消耗那太史慈气力,欲待其力怯之时。便一拥而上,将其捉住。

    又酣战数刻。便是强如太史慈这般勇武之人,也抵不过百余人马的重重围困,且于虎豹骑身后,曹营步卒亦将圆阵围了个水泄不通,太史慈又杀了一阵,人困马乏,气喘嘘嘘,心知大局已定,从腰间拔出佩剑。正欲自刎,却又有虎豹骑士卒从马上飞身跃来,将其拽落马下。

    乍一落马,无数步卒蜂拥而上。将太史慈死死按在地上。便是太史慈武艺超群,也毫无用武之地,太史慈口中喝骂。只求速死,夏侯惇却并不理会,只是严命士卒,勿要伤人,将太史慈牢牢缚住。

    不多时候,贾诩便至。见太史慈狼狈模样,贾诩心中怨气尽出。对太史慈笑道:“太史子义,终究是贾某与奉孝棋高一着,子义将军可于牢中稍待,不过数日,贾某便使你与周郎重逢!”

    “做梦!都督之能,远非尔等所料,如今慈已兵败,要杀要刮,悉听尊便!”太史慈吼声连连,贾诩却如浑若未闻一般,只命士卒尽快击杀四下逃窜的江东军马。

    天色微明,林火渐熄,整片山林之中弥漫着一层浓浓的烟幕。

    曹军围山火攻,大局已定,战果颇丰,只损了数百曹军,却将万余江东军马焚于山中,一夜争斗,江东士卒十不存一,就连军中主帅,都被曹军擒获,这也令数日以来烦闷不已的贾诩,郭嘉二人,心中畅快。

    于帅帐之中与太史慈相见,郭嘉唏嘘不已,若非此人,之前青州一役,便可将周瑜擒于北海城中,只是见到太史慈后,郭嘉却非诸人所想那般,对太史慈出言羞辱,而是面上含笑的看着太史慈道:“子义将军,别来无恙?”

    太史慈只冷眼相对,并不答话,郭嘉见状也不动怒,对太史慈道:“昔日各为其主,子义将军这乱战本事,嘉已早有领教,如今将军兵败被俘,何不良禽择木?”

    太史慈冷笑不语,被郭嘉目光看的烦了,太史慈声音沙哑道:“只恨当日北海城下,未寻得奉孝先生踪迹,若当日捉得先生,慈也不会有今日之厄!”

    郭嘉闻言亦笑,对太史慈道:“终归与子义有数面之缘,将军才华,郭某敬服,只是现下已被郭某所俘,将军可知,汝之生死,只在郭某一念之间?”

    “慈不畏死!先生何以死惧之?”太史慈闻言,傲然笑道:“慈技不如人,有此劫数,还望先生给个痛快!”

    郭嘉见太史慈慷慨赴死,心中更是暗赞此人风骨,微微摇了摇头,郭嘉对太史慈道:“既然郭某难以说服将军,只得让丞相再于将军面前相劝了,如此倒是要为难将军,远赴许都,至于公瑾所在,郭某便是问了,想必将军亦不会告知,郭某也不做此无用之功!”

    说罢,郭嘉便命人将太史慈带下,贾诩见状,对郭嘉笑道:“奉孝,太史慈为江东重臣,何不以此人为饵,引那周瑜入瓮?”

    “此计怕是无用。”郭嘉闻言,微微摇头道:“周郎为江东都督日久,又岂能不知,壮士断腕?”

    贾诩闻言,亦点头称是,对郭嘉道:“既如此,我等可再往东莱,将江东凌统部,先行击破!”

    郭嘉闻言,点了点头,对贾诩又道:“文和,这太史慈武艺不俗,且极擅统军,若是杀了,甚为可惜,丞相当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如你我一道,于丞相面前,推荐此人?”

    “太史慈心智坚决之辈,怕是不肯为丞相所用。”贾诩闻言,摇头苦笑道:“且听闻此人于孙策在世之时,便忠心耿耿,丞相欲劝服此人,贾某看来,机会同样不大,奉孝真当丞相能人所不能?”

    “昔日关云长,张文远皆可被丞相所说,丞相魅力,非我等能及。”郭嘉说罢,微微一笑道:“且丞相便是说不得此人,对丞相大业也无甚损失,若是说得太史慈改投中原,却又为丞相,添一良将!”

    “这样也好。”贾诩闻言,点了点头,显然是同意了郭嘉的分析,二人只计议片刻,便命一队士卒,将太史慈质于囚车之中,押解其往许都一行,且嘱咐士卒,沿途不得为难此人,好生照料。

    商议过如何处置太史慈后,郭嘉,贾诩二人又将目光投向地图之上,二人目视地图之上东莱方向,贾诩微微一笑,对郭嘉道:“如今太史慈所率军马,悉数歼灭,这下一步,便轮到那少将凌统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NO。474 刘备救子义,周郎得助力!

    太史慈临淄兵败的消息数日之后,遍传青州,周瑜于北海得此消息,心急如焚。

    在周瑜看来,太史慈必须要救,只是对比如今青州孙,曹两家军势而言,想要救回太史慈难于登天,且不说那郭嘉,贾诩以逸待劳,便是两家军马数量,如今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更何况被十五万曹军困了半月有余,江东军马皆已疲惫,如今虽曹军并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