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争龙-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下,点将台上,杨元麟冷漠的注视着邯郸古城。
“贼寇战力还有几分?”转首,面向一个攻城将校问着。
“五分!”这攻城的将校抬头,冷着脸道。
“是吗,想不到这贼寇中还有如此猛将,兀哈图竟然折在了城下,大军明日继续攻城,三日后必须一举将其拿下。”
“遵命!”号角连声,隋军队列收回军营。
此时,邯郸城内,上着火把,一行人在里面议事。
最重要的人有高驷、崔略、韩世鄂、王伯仁、尉迟恭、常何、柳庄等诸将,彭石头、麦氏三兄弟尚不在核心决策人员中。
“现在我们伤亡情况如何?”
“我们出发时的两万府兵,已经拼光了两千,受伤这也有一千多,这可都是咱们立足魏郡,将来打天下的资本啊。”崔略已经喊了出来:“如此看来,杨元麟那小子是有意耗死我们!”
“不用怕,从明日起,俺王十万带三千人独自守城,你们主力修整,到时打官军个措手不及。”王伯仁大大咧咧的说着:“俺要立头功,都不要跟我抢!”
“主公,事情难也难在这里,如果是主力撤下,那守城就难办了。”崔略犹自不安,说着:“按照我的看法,不如派出一将向官军诈降,哼哼,谅这小儿也看不透。”
听了这话,高驷的心底不由起了一丝悸动,诈降之计,最著名的便是周瑜打黄盖,但更多的是计策失败,诈降之人白白牺牲。
“这可以考虑,主公,杨元麟初次领兵,急于立下功劳,如果派人诈降的话,他说不定真的会接纳。”
“还有孙安祖、王薄等义军,都是仓促起事,兵马骤然间涨至十几万,根本没有多少战力,也很难抵住杨义臣。一旦没了这两家牵制,等杨义臣回兵,咱们万万不是敌手。”韩世鄂说着。
高驷不可置否,又问道:“崔参军,可还有其他办法?”
崔略犹豫了下,终于说着:“要胜,必须出奇谋,可选诈降之人作死士,面见官军时,行刺主将杨元麟。”
“什么?”众将都看过去,几疑崔略的用心了。
诈降成功与否尚不得知,竟然还要去刺杀杨元麟。
这风险实在太大,但若是成功,杨元麟部便会立刻崩溃。可是这军营中,百人之营,都是卫士个个分列,警备森严。
更何况,杨元麟将门虎子,麾下兵精将猛,气度森严,哪有什么死士刺客下手的良机?
历史上擅长斩首作战的,夏王窦建德,累次成功也要仰仗天时地利。
崔略见众人眼神,有些无奈的说着:“这诈降死士必须勇武过人,据某看来,符合此条件的我军中也就尉迟恭,柳庄,王伯仁三个而已。”
“……”众人更是无语,此三人都是大将,怎能轻易用来牺牲。
“末将(末将)愿往!”在场的人都被震惊了。
只见尉迟恭和柳庄几乎不分先后出列,请命前往官军大营诈降。
高驷突然想起后世一篇解说明太祖朱元璋用兵的文章,其中尤其赞赏老朱的’临之以堂堂正正之师,可聚王者之气!”
就是说硬碰硬的正面打败敌人,才能是对方心服口服;运用诡计取胜,即便敌人败了,也不甘心承认。
倘若为了一场胜利,就牺牲大将,如何凝聚人心?
想到此,高驷猛地一挥手,止住二将,斩钉截铁的道:“两位将军且回,若是为了胜利就派出大将做死士,何以告慰勇者?某已决定,七日后出城决战!届时,官军有八千兵,就破他八千,我与诸位同生共死!”
“同生共死!”诸将大喜,纷纷表示要同官军决一死战。
呜呜呜,话方落,突然之间,城外远处号角传来,使在场的人,不由心底震动。
夜色暗淡,对大军来说,很少有连夜打着火把攻城的。
但是在城外官军大营处处有火光,城头卫兵来报,脸色凝重的说着:“官军要连夜攻城!”
众人连忙就要上城头,高驷止住,平淡道:“王伯仁,交给你了。”
王伯仁豁然起身,抱拳行礼道:“某家去也!”转身像头豹子般没入黑暗里。
不多久,来到城头,仔细辨认。
果然,远处官军处,是有隋兵抬着云梯冲锋,数百精锐披甲之士朝城头杀来,刀光和火光连成一片,如边疆的风霜一样,严寒肃杀。
只见隋军大举出动,这时又有号角声扬,只见后面旗帜晃动推出个苏字大旗,在上千精锐的护卫下,杀了过来。
不多时,就见一身插小旗的骑兵已经到了城下,高喊:“上面的贼寇们听着,限尔等一炷香内投降,否则我苏定方打破城池……汝等悔之晚矣!”
此刻,远远望去,一员小将挥斥方遒,银枪白马,杀气锋芒直透云霄。
王伯仁见到此人的一瞬间,凭直觉就认定苏定方是个罕见的大敌,手中大刀一横,厉声道:“爷爷王十万在此,小儿可敢上来送死!”
生如雷鸣,同样响彻两军阵前。
苏定方端坐马上不动,却是罕有的颇具耐心,一番攻心之策下来,见不奏效,就一挥长剑,下令道:“进攻!”
“杀!” 一时间,隋军呐喊着涌上去,宛如条盘旋的火龙,咆哮着飞向邯郸城。
“杀!”王伯仁也大吼着,扬刀立在城头,誓死不退。
………………………………
第三卷:立基业 第七十九章:决胜
大业十一年,武安郡南,邯郸城。
七月十三,天降暴雨,持续了八日的厮杀渐止。
这场雨来势凶猛,在北地数郡上空倾洒肆虐,阴蒙之色笼罩整片战场。
大雨,就这般下着,一下就是两天两夜。
雨很大,地上坑洼处,已是积水者多,随意踏过去,便是泥水和血水四溅。
邯郸城四周黄土,受其影响甚大。
唯有此时,厮杀惨烈的战场变得人马稀少,往昔惨烈的场景,在这雨天不得不暂止。
砖石铺就的城头垛口处,雨水洗去血腥,于这金秋时节散发着沧桑气息。
王伯仁以刀支地,靠在城门楼上,如同从地狱爬出来的恶鬼,杀气更是惊人。
雨天不利作战,除了万不得已,寻常将领,甚至那些士兵都不愿冒雨作战。
于是,城里城外,只偶尔几个斥候飞驰而过,厮杀寥寥无几。
便是巡哨兵,赶上这两天探查,亦是满腹牢骚。
王伯仁亲力亲为尚且疲劳如此,其他隋军官兵处,只怕皆也是如此。
此时,距邯郸城十里处,一座隋军大营内,兵戈摇曳,雨中杀气凝聚。
雨打枪林,跌落于尘埃,荡起一片煞气同时,更是惊起飞鸟阵阵。
大营内,苏字将旗闪动,军阵之前,调动间便可见一片素白之色。与往常相比,添了三分披麻戴孝的悲伤之色。
苏烈披甲上马,在军前来回走动几次,声音带着几分愤怒,寒声道:“魏刀儿起兵劫掠地方,我父运粮被杀。尔等家小也在贼寇肆虐之下,诸位,随我杀回去报仇!”
“报仇!报仇!报仇!”来自苏邕部下的乡勇,纷纷附和着。
一日前,苏烈从逃回的运粮败兵中得知,父亲苏邕运粮途中遭魏刀儿部埋伏身死的消息,于是就动了报仇的心思。
要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苏烈闻讯后即刻整顿兵马,欲勒众北归。
况且杨元麟用兵狠辣,视百姓汝草芥,实是不对苏烈的脾气。
于是,他当即派出武士报讯,这边就整兵待发。
后方魏刀儿叛乱若平,对杨义臣父子亦是一大帮助。
遇此情况,杨元麟眉头紧缩,却也没有阻止,给了苏烈一千三百人马,让其回军平叛,保护粮道。
一方面,自是希望苏定方此次回师能一举成功,解决掉后方魏刀儿隐患,稳住军心。
另 一方面,杨元麟对打破邯郸城池胸有成竹。
在这数日交战之中,开始还不觉怎样,可最后这两天,隋兵多次攻上城头,一种即将破城的征兆,让他觉得叛贼不过如此。
“末将告辞!”苏定方行了军礼,就带兵出发。
呜呜呜,号角长鸣隋军的兵马调动,这时候,也惊醒了城头的齐军。
只见城头,高驷披甲打伞,匆匆来到了城门楼上。
见高驷出来,王伯仁忙挣扎上前说着:“主公,城外隋军调动,却不见攻城,很是奇特。不过,城池绝不会失守!”
“恩,我来看看官兵动静。”高驷面上带着温和笑意,极目远眺,温言说着
“主公,守城的三千儿郎,只剩下五百了,最多还能再守一天。”
“恩,我已知晓。”高驷点头说着。
注视片刻,忽用手猛地一拍城墙,低喝道:“果然有变。”
高驷有所感的抬起头,望向隋军云气变化,兴奋的说着:“着人去打探变故,准备提前决战”。
不久后,城外一条小道上,韩世鄂正于雨中疾行,为了避免被发现,并未骑马,两条腿,仿佛有着用不完力量,奔跑起来矫健有力,只是身上染上了多处泥水污迹。
行出一段路,方停下脚步,突然耳朵一动,随后动作极快躲至到旁一片草丛中。
一队骑兵,随后路过,向北疾驰而去。
待这群骑兵过去,韩世鄂方从草丛中跃出,环顾左右无人,窜至旁边一小路上,朝城中潜行。
雨势渐收,其停时,便是决战之日。
深夜时分,韩世鄂终于回到邯郸城。
“见过主公。”到了大堂内便欲上前,给高驷见礼。
“你辛苦了。隋军可有变化?”高驷让人给他端来一杯热酒。
当初拟定计划时,高驷曾说隋军有变,韩世鄂却并未当真,他之潜入敌营,其实本是为了打探军情,不想真有了收获。
魏刀儿在后方举义,一路攻城略地,使苏邕惨死,这导致苏定方回师报仇,就削弱了官军力量。
听到韩世鄂之语,高驷自是心中激动,面上,却仍喜怒不于形色,镇定反问:“此事当真?”
韩世鄂点头,带着几分兴奋说道:“正是,由于连日大战,隋兵也伤亡不少。官军营中戒备并不是很严,又下着雨,我趁机混入,摸清楚了官军调动原因。
苏定方离去,我还跟了一程才回来,中途并无耽搁。主公,决战的日期到了……” 说到这里,已是一脸坚定之色。
“甚好,我命令,明日出战。只是这次要以破敌为要,不以杀戮为重!”高驷很是高兴,心里却愿过多杀人。
有望气之术打底,又有探报佐证,他这一刻信心满满,世间豪杰固然多天生,但凡人亦可炼成英雄。
当夜,大雨止住。
月当空,如轮悬挂。杀气弥漫,一支支队伍,纷纷列阵,整装待发。
翌日,旭日初升划破长空,因雨初停,天空明朗,湛蓝的云朵分外美丽。
高驷倾巢而出,连疲惫之态的王伯仁都换马上阵了。
隋军大营,杨元麟研究军情正在的兴头上,忽听外面快马疾驰之声,很快有亲信闯帐。
因其治兵森严,擅入者死。这闯帐之事,在清早,听的甚是清楚。
杨元麟微微变色,唤过侍卫,说着:“这个时候,就有人匆忙赶过来,必有紧急军情,让他进来。”
“是。”亲卫领命。
没过一会,闯帐之人就来到了中军大帐内。
来人是他的亲信将领,齐威远,这次似乎走得十分急促,仍旧气喘吁吁的。
此刻,杨元麟清了来人的面貌,离开地图,上期说着:“出什么大事了,看你慌得,为将之道,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讲吧。”
“贼军大举来袭!”齐威远不知为何,似乎想到了什么,叫道:“听着,是大批贼人杀到,青郁郁的一片,少说也友过万之多。”
杨元麟轻笑:“威远兄,你开什么玩笑,明明是贼人伤亡殆尽,怎会有如此之众。”
“是真的。”齐威远顿足,叫道,快快整兵迎敌。
杨元麟笑容沉了下去,心思却飞至打探军情的人身上,前军统领李铁良只怕早和贼人有所勾连。
此时,天刚大亮。
外面又有一人闯帐。
这人一身皮甲装束,面容粗狂,煞气滚滚,乃是杨氏家将令狐忠的儿子,令狐建。
“少主,左营已经与贼寇接战。父亲让我来告知军情,贼势浩大,请速下决断!”
“跟我来!”杨元麟拔剑砍翻桌案,厉喝道:“全军出击,某就不信,这区区贼寇能敌得过我们堂堂正正之军!”
“杀!杀过去!休走了杨元麟!”
高驷催军直扑隋军大营,结成军阵,仿若鱼鳞层层叠叠,攻击从不间断。
嗡嗡嗡,呼啸的飞箭略过长空,后面是轻骑兵如铁流一样,不断来回杀过,冲散隋军阵势。
再后面的义军步卒,刀盾相互,长枪突击,“轰”的一声,已经涌入入,似决堤的山洪,势不可挡。
一股惨烈的杀气,笼罩在了方圆数里的隋军大营上空。
就算黎明突袭,隋军大营的顽强抵抗还是有的,一些官军老兵,展开激烈的反击。
但是这时,尉迟恭、柳庄和王伯仁三将联手,带着八百精骑,直奔官军中军而去。
经历残酷厮杀后,约有百余骑拥着一人,狼狈逃走。
“是杨元麟的亲卫营!”
王伯仁高喊着:“儿郎们,杨元麟逃了,跟我追!”
这亲卫营,历来都是领军主将的嫡系,精锐里的善战之辈,此军一逃,余者更不足惧。
高驷环顾四周,实际上官军各部还有零零总总的在抵抗。
此时虽然混乱,但是胜利大局已定,当下不住下令,说着:“官军败了——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顿时,一声声呐喊响起,齐军士卒不断追砍着还在抵抗的隋兵,气势如虹。
让卫士继续高喊:“杨元麟逃了,杨元麟逃了!”
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杀声渐平,抵抗的人或投降或被杀终于消失耗殆尽。
“收缴兵器,救助伤者,掩埋尸体。彭石头,带我卫队巡查,不得私自杀俘!”
战场上尸山血海,无数狰狞的死亡去孔浮现,。
高驷要减少杀戮,立即发出了命令,又说着:“立刻向派人先回去报捷,说已经破官军八千人马,让李百药准备犒赏物资。”
“遵命!” 彭石头欢快的去了。
连着数日,厮杀煎熬,两万大军已经伤亡了近六千,危机潜藏,幸亏此战得以大胜。
高驷作此一击,本就稳操胜券,却未料到胜利来得如此容易。
此时,再回忆交战过程,可谓是‘时来天地劫助力’,心中大快。
凝神探查,只见顶上云气翻滚,挟此大胜,鲤鱼吐书的人主之相已经凝聚了七品青色大运,待敕封帛书满了,就能册封诸将,获得气数补充。
想到这里,不由对临之以堂堂正正之师感悟更深。
“贺喜主公,经此一役,相州必可不战而下。”崔略看着缴获的杨字大旗,开怀大笑,拱手向高驷道喜。
“主公,主公,捉到个隋将,说是同参军有旧。”麦季才赶过来,远远的叫着。
只一会,便指使两个军士押着个俘虏,来到高驷面前。
“铁良兄?快快松绑。”崔略认出当面之人后,大惊不已。
………………………………
第三卷:立基业 第八十章:时运
大业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高重德以一万四千府兵大破八千隋军,杨元麟狼狈逃离,仅余百骑,此役俘虏两千千。
大业十一年八月十日,义军头领杨公卿率领一万人马来到邺城投靠,高驷重立齐军之名传遍四方。
大业十一年,八月十五日,齐军大将赫韩世鄂领长水都,大将王伯仁率领武成都赶往相州,各有两千五百人马。
八月二十日,高驷率本部四千,大军共计一万七千人,号称三万,云集于相州城下,至此相州彻底成了一个孤城。
高驷推崇正规化治军,如今初见成效。
只见一伙一队,一都一营,整整齐齐,各有门路,营寨内设壕沟、矮墙、木栅栏还彼此相连,秩序井然。
万里碧空如洗,阳光灿烂。大营中军,旌旗林立,铁甲环绕,帐下文武济济一堂。
武将身披甲胄,文官着文士长袍,全都信心十足,就连新归附的李铁良和杨公卿也是满面笑容,似乎对功成抱有比克之望。
诸人人各自交头接耳闲聊,突然帐后卫士拉长了声音:“征北将军到!”
高驷此时自称的官职是大齐征北将军。
顿时,场面为之一肃,文武众臣纷纷起身行礼迎接。只见文官肃静,武将甲衣叮当作响,相映成趣。
高驷身穿大将金甲,头戴银冠,显的深沉威严,宝剑悬腰,一身宽大披风,气度斐然。
众人哪敢对视?无不小心向着高驷行礼。
见众臣将行完礼后,高驷这才笑的说着:“今日兵临城下,相州指日可破。此次饮宴只叙情谊,不分上下!”
众将众臣纷纷称诺,各自入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就在欢闹中,突然之间,高驷询问着:“诸位,现在相州城已被我军围住,有何法能够迅速攻下来?”
韩世鄂毅不假思考,笑的说着:“何必攻城,杨元麟狼狈败逃,仅余百骑,相州城外援断绝,就算发动全城的民壮,也难以控制局面。”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杨元麟的官军大旗,城中必有认得者,命其壮士巡展于墙下,四下宣扬,再告诫城内,言降者不杀,献城有功。”
说到这里,一丝笑容泛上嘴角,韩世鄂笃定敌说着:“然后,三日内,大军攻城,必有人开门投降,相州必破也!”
其他人人一齐瞠目结舌。
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韩世鄂已渐有名将之姿。
高驷大笑,当即决断道:“就照此法子办。韩将军,你来办理。”
“诺!”韩世鄂躬身领命。
与此同时,相州城。
知府衙门,小吏焦信匆忙进了大门,三步并作两步急速的跑着,闯过第二处走廊时,头上戴的管帽,被一处伸出的枝叶挂掉了,都来不及重新捡起。
当下,知府柳真正在召集下属议事,听到闯门声音,不由望了上去,心中惊疑不定。
“府尊大人,杨招讨的援军发吃了大败仗!”焦信快步赶到柳真面前,连忙禀告的说着。
“到底发生了何事?”柳真皱眉问着,焦信一向有着精明干练度,这时怎么如此慌张?
“府尊,七月二十三日,高重德以两万府兵大破河北招讨行辕八千官军,杨元麟狼狈逃回,仅余百骑。八月十五日,高重德出兵,号称三万,又收纳了官军俘虏,已经大举来袭。现在,现在我们相州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什么?”听到这话,柳真再也保持不住镇定面色,立马站了起来。
“这等军机大事,下官如何敢谎报?我已经派人调查,的确是如此!”焦信喘了两口气继续说着:“看这情况,高重德图谋魏郡的打算,只怕要成功了。”
“府尊,高贼还使人喊话,限我们三日内投降。若是不从,破城后就杀光城中官吏,请大人尽快做出决断。”
柳真站起身来,在大堂内来回度步,思考对策。
降贼?的确让他难以甘心。抵抗?外无援兵,这城外贼寇就如一团巨大的乌云笼罩在城中各人心头,只怕难以齐心守城。
大堂中一时默然。
就有一将说着:“府尊,我们被高贼围困,抽不出多少兵来守城。就算各家出兵,也难以久守。高重德是天下闻名的将才,更是身负杨素真传。既然已经出兵,号称三万,那至少也有一万五,我们几千弱兵,如何抵挡?”
另一员将领徐方怒而说着:“就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让高重德轻易得到相州。若给他得逞,就真的是有一郡之地了,再加上他复立高齐的名头,河北多事矣!”
又转身向柳真道:“府尊,我料泰兴郡王杨义臣用兵有方,只要我们再坚持月余,他必然回军平叛。到时候,贼军久攻不下,我们里应外合,必可打破贼寇,或可一举平定河北民乱。个人身死事小,但万万不可轻易让高贼攻下相州,一打下,河北危矣,国家危矣!”
“用兵必须得当机立断,还请府尊尽快拿主意。”
柳真紧锁眉宇,思索片刻,说着:“徐方说的没有错,这时断不能给贼寇得逞!传我命令,立刻召集各家抽调兵马和粮草,动员所有兵马守城!”
郡守乃是流官,由朝堂派遣,到地方上任后,往往需要拉拢地方豪强,这已经是普遍的惯例,相州城也不例外。
“遵命!”在堂上的众人,以徐方为首立刻应诺,甲衣之声连绵不绝。
柳真本是雷厉风行的人,当日,就动员步兵六千,丁壮一万余,从各家中抽调,编入军伍。稍作演练,就开始守城大业。
是日,相州城中,临时设立的大营内,人声鼎沸,各地往来的兵士,处处可见。
城外,一个斥候拾到的密报打破了营中的平静:“我有紧急军情,要见主公!”
高驷波澜不惊,说着:“讲!”
这个斥候上前来,单膝跪地上行礼:“主公,紧急军情,郡守柳真决议守城,已经大力抽调人马了。”
“是么?相州城的官吏还有几分胆色。”高驷脸色一寒,接过书信,极速看罢,铮地一声拔剑在手,下令道:“诸位,即刻攻城!”
“遵命!”诸将各自接令,调动人马攻城。
“打破城池,杀尽狗官!”
“打破城池,杀尽狗官!”大呼声中,各军分四门攻打,声震数里。
“贼人攻城了?”柳真喃喃的说着。他心头一片茫然,即便时恼羞成怒,也不改马上攻城,还是四面攻打。
“这不合常理,必有阴谋!”柳真不安之余,穿上甲胄,在甲士护卫下朝城头行去。
“破城就在今日!”高驷抬眼看向各将攻城进度,突然之间,想到了发觉城头气运衰竭,是得手的征兆。
在他的眼中,相州城代表大隋的黄气风雨飘摇,己方的军气呈现幢幡状,丝丝青气自幢幡垂下,笼罩全城,不住的吞噬转化城中的气运。
再对比自身仔细一看,突然之间大悟,只见这幢幡青气浓郁如盖,同自自己的鲤鱼吐书异象丝丝关连,相辅相成,都是大有进益。
果然仔细再辨,只见原本虚幻的鱼鳞书策,已经凝实许多,还有团团外来气运在补充,这是明显的人道气运在汇聚。
一转念中,就知明悟了因果,心中震动,连忙上前亲自擂鼓,以状军威。
“时来天地皆助力啊!”
在历史上,三国时吴魏有皖城之战。
东吴大都督吕蒙对吴王孙权说,“今淮水暴涨,天时在我。堆土成山攻城,耗时太久。那时,敌人城防已固,援兵必定到来,皖城不可夺也。现在我军士气高昂,当四面齐攻,必可一举破城!”
吴王孙权用其谋,吴军悍将甘宁率精锐士卒,吕蒙擂鼓助威,仅一顿饭时间,就将城攻破,擒朱光,俘数万曹军。
局势何其相似?
战鼓如雷,齐军攻势如潮!
“城破啦!城破啦!”齐军欢声雷动,王伯仁先登而上,率先打开缺口。
一处破,处处破,亦是不过一顿饭时间,齐军就攻破了相州城。
高驷心中震动,突然之间响起了历史上无数攻城战例,同样也自我惊醒。
以攻城速度而言,南梁的白袍军主将陈庆之最为显赫。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大通元年,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北返。
自铚县至洛阳,行程三千里,四十七战克北魏三十二城,一往无前,可谓战无不胜。
号称功盖曹操,祸比董卓的一代枭雄尔朱荣,倾北魏百万之兵都奈何不得他。
但是度河时,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冲走了那支百战百胜的白袍军。
以少胜多,以奇胜正,往往会大耗气数。
若是事后屯田养兵,积蓄力量,用万民气数补充还可报无事。
若是平时滥用民力,不修养生息,战时抽调人马,无论有多少气运,多大勇力,都会消耗干净。
到了大势已去之际,纵然是力拔山岳的西楚霸王也只能自刎乌江。
何也?这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缘故。
举一反三,对于有大气数的臣子,只用其才,赏赐官爵,不给其聚众化运的根基,就算其人有真龙天子之命,行此策也可将其消磨干净,变成池中鲤鱼。
集众而行,恩威并施,这就才权谋之道的无上真意。
故而君公越强,臣下越弱,统筹四方,能断绝下犯上之危。
若非有望气之神通,普通人如何悟得种种密不可传的君王之术?
用此法驾御群臣,赏罚分明,才能彰显天威难测之意。
高驷停下擂鼓,面向崔略和虞世南道:“二位先生,相州城破,魏郡定矣。然,下一步发展,也该筹划了。”
“贺喜主公,咱们齐军终于有了块立足之地。”崔略当先说着。
“下一步,某以为当祭告天地,正式开创霸府。”虞世南道。
高驷笑道:“不错。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望着攻入城内的齐军,他意气风发。
………………………………
第三卷:立基业 第八十一章:三问
齐军占领相州城,已过去三曰。
在虞世南努力安抚下,战火造成的纷乱局面渐渐平熄。
相州城的大部分百姓,在太守柳真败亡后,皆心怀不安,甚至许多有逃离此地迹象。
大战过后,必有大灾。
这包含了兵乱和病灾等等,极为可怕。
一方面是,得胜之兵,常常在攻陷之地肆意妄为劫掠,甚至屠城。另一方面,死尸堆积往往也会引发瘟疫和其他疾病。
时下风气如此,各地获胜之军都会纵兵劫掠,从而激发士卒战意,换得战场上的更大胜利。
进入相州城后,高驷立刻下达命令,禁止士卒扰民,违者杀无赦!
这道迥异而严厉命令,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入平静的湖面,荡起阵阵涟漪。
有将领提出异议,说此令有违常理,必将导致军心涣散。
高驷一听到就严厉训斥,还斩了两个违反军法的士卒,更警告三军说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