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猛虎-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怎么回事?老皇帝抬头看了看韩琦,开口问道:“缘何哪里都有甘奇?”
“回禀陛下,老臣知晓陛下对甘御史看重有加,老臣也知晓甘御史能力出众,才华不凡,来日必是朝廷栋梁之才。甘御史年纪轻轻,若想担当重任,必要经历一番磨练,到地方州府任职也是必不可少的资历,所以老臣以为,如今商税事情已了,又值朝堂事少之际,此时机会正好,把甘御史放到地方上任职几年,好好磨练一番,再调入京城,便可真正堪当重任了。”韩琦这一套话,说得无懈可击,一切都是为了甘奇好。
老皇帝哈哈大笑:“可是因为他最近总是在朝堂之上与你不对付,所以你想把他支走?”
老皇帝一语中的,但是韩琦也极其聪明,故作尴尬一笑,说道:“老臣惭愧,陛下若是不如此说,老臣自己还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陛下如此一说,老臣似乎还真有一些私心在其中。不过老臣还真不是为了打压与他,若说能力才华,朝中能及得上甘御史者,少之又少,如此能臣,不为其前程考虑一番,便也是老臣的失职。如今看这朝堂,皆是白发苍苍之辈,便是能上朝的五品六品官员,年纪低于四十之人也是屈指可数。如此景象,不免让老臣想起了当年,当年老臣随着范文正公革新官制的时候,不过三十五岁,那般年纪正是锐意进取之时。再比如今,这朝堂多少有些暮气沉沉之感,新老臣工,青黄不接。此时不培养年轻能臣,更待何时?”
这话说得当真让人感动,昔日庆历新政的许多事情,老皇帝在这一瞬间历历在目,似乎还真如韩琦所言,那时候的朝堂,中流砥柱还真有许多都是黑发之辈。如今这朝堂,放眼望去,皆是一派暮气。这朝堂似乎随着皇帝年纪的增长,也慢慢老了。
韩琦提出的问题就是青年官员的培养,这话是真的很有道理。
老皇帝一时间有些唏嘘之感,又低头看了看那份名单,开口说道:“泉州太远,赵州博州略微贫瘠,江南婺州算是比较繁华……”
老皇帝只是单纯评价一下。
韩琦立马开口:“老臣所想,便是越艰苦之地,便越是锻炼人,也越能知道民间疾苦。甘御史乃是汴梁生人,又是豪富之家,难免少见了一些民间疾苦。所以老臣才授意吏部如此安排。”
老皇帝点了点头,也觉得韩琦说得有道理,却还是说道:“不若把甘奇召来,听他自己如何作想。”
韩琦其实不愿意把甘奇召到当面来,只想说服了皇帝之后,便安排下去,由不得甘奇多言。但是此时老皇帝开口了,韩琦便也只有点头说道:“还是陛下周到,便听听甘御史自己如何作想。”
老皇帝示意了一下身边的小太监,小太监立马飞奔而去。
不得多久,甘奇就被从御史台召进了宫内。
看见韩琦的那一刻,甘奇心中就知道有问题,不过也不着急。
老皇帝把那份吏部名单给甘奇看了,然后开口:“道坚可愿意往地方州府为官?”
甘奇看着名单,博州、赵州、婺州、泉州,这是什么意思?要把自己调走?
韩琦生怕甘奇此时出一些什么歪理邪说把皇帝给说动了,也是如今韩琦还真有点怕了甘奇那张巧舌如簧的嘴巴,觉得甘奇真有可能弄点什么奇怪的理由留在京城,所以立马说道:“甘御史,陛下对你的厚爱,当真是旁人羡慕不来的,如今安排你往州府任职,便是磨练,要不了几年,待得再入京,必有重用。有了州府的资历,以甘御史之才能,来日步步高升不在话下。”
甘奇这就明白了,韩相公的手段,真的厉害,值得学习。这是要把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支走的意思。
甘奇脑中飞快运转着,权衡利弊得失,当大官是要当的,所以到地方州府任职是一定少不了的,满朝文武所有人,都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这个时候,到底能不能走?走不走得?
老皇帝还能活两年多,不到三年。又正是皇子之争,这一走,万一赵曙失势了怎么办?万一真让韩琦把赵宗谔推上去了,那问题就大了。
韩琦见得甘奇没有立马答话,又说一语:“当然了,甘御史刚立大功,此番去州府,这侍御史的官职,也当寄禄在御史台。”
这话不用韩琦说,老皇帝心中自然也是这么想的。
甘奇的组织关系肯定还要放在中央,不会放到地方上去。寄禄的意思,就是寄存俸禄之意,大概就是借调的意思,把一个人从原单位借调到另外一个单位,但是原单位的工资还继续发,这就是寄禄。
不过寄禄官,更多的意思是给你一个官职,给你俸禄,但是不给你实权,这是比较普遍的,恩荫官员里大多都是这种寄禄。
甘奇终于开口了:“回禀陛下,臣愿意去泉州。”
这一句话,出乎了韩琦的预料,更出乎了老皇帝的预料。
老皇帝意外是意外,却是很满意,哈哈笑道:“哈哈……泉州可远着呢,三千里路,你可想好了?”
韩琦带着眯眯笑脸,心想这小子终于犯傻了,若是博州,那三四百里的路,来去几日就是。最重要的是近地方,消息也灵通,做出了一点什么成绩,请功都近。偏偏这小子选个泉州,泉州山高皇帝远,传个消息都十万八千里,待得韩琦事成,这小子这辈子也别想回来了。
甘奇哪里不知道韩琦心中那点小算盘,甘奇敢走,便是胸有成竹。
利弊得失,甘奇是深思熟虑了的。人生很长,从六品的官,如果就在京城这么混下去,还真有点浪费时间。甘奇其实也有点羡慕冯京,进官场十年就知开封府了。
但是甘奇还是觉得十年才当首都市长,还是太慢。
那捷径就一定要走,别人以为泉州路途遥远,不是个好去处,此时的甘奇却觉得泉州就是一个好去处。
因为泉州可以快速立功,赵州博州婺州这种地方,其实没有什么功劳可以立,所以是真的去混资历的地方,那就真得在地方待几年。
但是泉州可以快速立功,只要能快速立功,就不用待几年时间了。甘奇有信心,两年之内,一定会调回来。
至于什么皇子,什么赵宗谔的事情,甘奇也有后手,最近一段时间,甘奇可没有闲着。
所以甘奇又道:“陛下,要去地方州府,那自然就不能去享福之地,如江南婺州之地,乃鱼米之乡,何人去为官都一样。臣就要去那看得到真正民间疾苦之地。不知真正的民间疾苦,何以为官?”
甘奇这话,说得大义凛然。
老皇帝听得高兴不已,心中只觉得果然没有看错人,口中也连连说道:“好,当真极好。你若愿去三千多里之外的泉州,便给你再升一级,升到正六品又何妨?”
这是意外之喜,又往上撸一级。甘奇却答:“陛下,臣想去泉州,还有他想。”
“嗯?说来听听。”赵祯答道。
“陛下,泉州之地,虽然地处偏僻,但那里乃是胡商聚集之所,往来商船无数,还有许多胡人聚居其中,也是海口关防要地。臣去那里,一要对泉州胡人进行管制,教他们信服王化,安纪守法。第二点便是最重要的,便是海关,所谓海关便是关税所在,进出货物都要严格收税,如此也是重中之重。”这就是甘奇要去泉州立的功。
韩琦闻言笑道:“倒也听说泉州有胡人,想来也没有几个,至于关税之事,泉州衙门每年倒也有报备,只是并无多大的数额。都是小事尔,甘御史只管去办妥。”
这大宋朝,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北方,三千多里之外的海滨泉州,从来都不在朝廷眼中。
所以哪怕是韩琦,其实也不知道泉州具体的情况。不知道那里的胡人聚集到了多大的规模,不知道那里各种信仰是寺庙林立,不知道那里的海上贸易是何等的繁荣。
朝廷不知道这些,所以给泉州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大到以后的泉州胡人,竟然敢揭竿而起,光明正大的对抗官府。
甚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泉州几乎就成了胡人的地盘,管理码头地方,欺压当地百姓。
再后来,泉州胡人甚至成了蒙古人的帮凶,宋朝最后的皇帝被逼跳海,泉州胡人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时候的泉州也真正成了胡人的泉州,几乎独立成一国,杀戮泉州本地百姓,组织军队,据城而守。
这些历史,都埋在史书之中,没有几个人去翻看。
泉州海关,朝廷不重视,那是因为朝廷压根就不知道泉州那里的海贸有多繁荣,甘奇却知道。那里可以收的关税,不可能是一个小数目。
甘奇此去,就关税一样,就是莫大的功劳,要把整个朝廷都吓一跳。还要把许多事情,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以甘奇只是点头笑了笑:“便是这些小事,下官此去,也当尽心尽力办好。”
老皇帝很是高兴,说道:“此去泉州,路途遥远,你在汴梁里把事情都安排妥当了,也不急着出发,若是到得泉州,做出政绩了,回来朕再给你升官。”
甘奇这样的臣子,觉悟真的高,忠君为国的榜样,那么多好地方不选,非要去几千里之外的偏僻之处,还那么有能留,作为皇帝的赵祯,岂能不喜欢这样的臣子?
“谢陛下皇恩浩荡。”甘奇答谢。
韩琦心情也好,万事大吉了,也出言勉励几句:“甘御史能自请泉州为官,当真是众多年轻臣工该效仿之榜样,若是人人都如此,天下必将大治,国泰民安。”
甘奇也笑着看向韩琦,心中也在笑,似乎在说:让老子走?临走也要坑你一波大的,等着。
老皇帝也把韩琦拿来夸了几句:“韩相为国,当真是尽心了,道坚往后若是能成大才,当要感谢韩相今日栽培之恩。”
甘奇笑着,扯着嗓门喊道:“下官多谢韩相栽培之恩。”
………………………………
第三百八十七章 韩大相公的人生巅峰
甘奇要去泉州赴任,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宗兰刚刚怀孕。
世间之事总是这般,在这个时代,妻子怀孕了,从来都不是可以拿来拒绝公事的借口。
如果甘奇真的一去一年多,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甘奇也是看不到的。
带着赵宗兰一起去,也是不太现实的一件事情,这个时代的远行太过舟车劳顿,实在不适合一个孕妇,赵宗兰若真要随着甘奇去福建,十有八九得流产。
甘奇要走,赵宗兰默默无语,慢慢给甘奇安排着,带些什么衣物,那些笔墨顺手,带哪些人随身护卫,带那些人在身边伺候。皇家女子,知书达礼,不吵不闹不悲,皇命之下,只留自己心中苦楚。
不是有那么一句诗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赵宗兰此时有没有一点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兴许她也一直并没有想过非要让甘奇封侯拜相的……
家国大事,儿女情长。
赵宗兰并不哭,吴巧儿却已泣不成声,连带张淑媛也暗自落泪。
甘奇就坐在院中,看着众人忙碌着,甘霸还被吴巧儿吩咐着出门,买这买那,买泉州没有的东西,比如西瓜,哪怕西瓜在盛夏留不得很久,也要买上一些给甘奇带去。
东西收拾清点了一下,赵宗兰开口说道:“夫君,便让淑媛妹妹陪着你去泉州吧,如此身旁也有个人伺候着。”
甘奇点了点头:“嗯,带着淑媛与春喜便是。”
甘奇心中看着这个家,离别的伤感其实并不浓厚,一去超不过二年便回来了,这大概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所在。
“夫君一路上定要多多保重,也要多多小心……”
甘奇安慰一语:“还有几天呢,不必伤感,东西清点一下就是,不必急着装车。”
赵宗兰点着头,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有话想说,但是终究没有开口。
甘奇出门而去,先去了码头上的铁匠铺,拿回了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里最重要的就是一根钢管与一个弹簧片。
钢管是这个老铁匠用一根反复锻造的实心铁棒掏出来的,这是个什么工艺呢?就是把实心的铁棒硬生生从中掏空,打磨,成了一根小小的钢管,一尺多长。这个工艺效率相当低,也耗费了老铁匠与几个徒弟好几个日夜。这就是枪管了。
弹簧片,也是凑合的东西,弹性不错,但是碍于材料原因,耐受度肯定不行。也就是说这个弹簧片,用的次数越多,弹性就会越差,甚至还会变形。保险起见,弹簧片自然要多准备一些,弹性不行了就得换。
火枪这个东西,说容易也容易,哪怕是北宋中期,其实已经就有了。所谓突火枪,用竹管,里面装火药,火绳点燃,里面发射一些东西,只是因为火药与材料的限制,威力感人。但是这玩意已经就是火枪了,严谨一些说,这就是火绳枪。
回到家中,甘奇开始组装自己的这支燧发枪,其实原理很简单,后世孩童过年的玩具里,就有燧发枪这种东西,一把塑料枪,扣动一下,啪一声,仅仅也就是啪一声。
这支枪,有一个坚硬的枪管,只是没有膛线,枪管太短,远距离也就不谈什么准度了,有一个弹簧扳机,有一个火石在击锤之下。只是打造的工艺,实在不适合批量生产。
装好了这支枪,甘奇反复击发了几下,还算满意。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火药,带着一些铁砂与铁珠子,便出门而去。
到得野外,汴河之旁。甘奇开始摆弄着自己的这把燧发枪,倒入少许火药,用纸团塞进,捅实,倒入一些铁砂。
“都让开,到我后面去。”甘奇与甘霸几人喊着。
几人飞快跑到甘奇身后,甘奇略带紧张扣动着扳机,嘭的一声,火光一闪,浓烟滚滚。
甘奇只觉得自己的手臂传来一股巨力,不自觉往上跳动了一下。
目标是一棵河边柳树,众人都围上去看。
一大块树皮早已不见,白白的树干也被打烂了一片。不过仅仅是外表而已,并未深入其中。
甘奇摇了摇头,只觉得这威力不太令人满意。
一旁的甘霸却一脸惊讶:“大哥……这东西,好生厉害。”
甘奇不答,用缠着布条的小铁条把枪管清理了一下,再倒入火药,这回甘奇加大了药量,然后再用纸团塞紧,再用铁条捅实,扳起上面的击锤,如此也就把簧片扳上了。
然后对着柳树再次扣动扳机,击锤击打在火石之上,火石火光一闪,枪却没响。
甘奇倒也不气馁,他知道燧发枪有这么一个瑕疵,那就是并不能保证每一次击发都会成功,能保证十次击发成功八九次,那已经就是工艺顶尖了。
不过问题也不大,击发不成功,只需要用大拇指再次把击锤扳起就是,立马又可以击发,这个过程一秒钟都不用。
枪终于响起,这一回巨力更甚,震得甘奇不自觉退后了一步。
一股浓烟升起,甘奇抬手挥了挥,走上头前几步外的柳树。
这一回,那柳树之上,一片模糊,细细查看之下,许多铁砂深入其中一两寸。
这个效果,甘奇满意了,可以杀人了。
甘霸在一旁目瞪口呆:“大哥,这东西,旁人拿来放鞭炮,到得大哥手中,竟有如此威力,杀人夺命,不在话下,我的个乖乖,大哥,给我也来一支吧。给兄弟们都配上,人手一支。”
甘奇一边清理着枪膛,一边笑道:“再来一支两支的不难,但是若想人手都配一支,那就不现实了,这火枪太过耗费工夫,张老头带着几个徒弟,这么多天,才掏出一支枪管。若是想要打造出更多,那还得下大工夫改造一下打造工艺,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火枪的枪管,是重中之重,想要做出合格的枪管,用掏空这种方式是无可奈何之举。用其他方式,比如浇铸,工艺上是不合格的。这个时代浇铸金属器具,做一些盛装器皿之类倒是无妨,做枪管就有很大的隐患了,其中气泡杂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炸膛这种事情必然大量发生。
哪怕到得明朝,火枪依旧不好用,火炮之所以能用,那是因为不断加厚炮管,还要用铁箍去加固炮膛,这才能保证火炮堪用。这也导致随便一门炮就重达上千斤,甚至一吨重。但是火枪不可能造成几十斤来用,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那就真的成了一个铁疙瘩。
制造枪管,中国一直到得清朝,许多地方还在用砂轮钻来钻实心铁棒的工艺,其实就是掏空的办法,只是工艺稍微进步了一些,有专门钻枪管的手工机器了,想来比张铁匠纯手工制作要快速许多。
工艺进步,才是火器的未来。
甘霸有些气馁,他的脑回路有些不同,义气当先,开口说道:“那……弟兄们都没有,那我也不要算了。”
甘奇已经再次上好了火药,这回不用铁砂了,而是上了一粒铁珠子,扳起击锤,再发一枪。
一阵浓烟之后,再看那株老柳树,剧烈摇晃了几下,上前一看,铁珠子深深陷入了树干之中,三寸不知。
“大哥,这玩意,这么近,能破甲了。”甘霸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震撼。
甘奇点点头:“火枪破铁甲,不难。因为铁甲坚硬有余,韧性差了一些,太脆了,反倒是有一种棉甲,抵御火枪比较有效。”
棉甲这玩意,就是纤维制造的甲胄,把棉花反复拍打,让棉花纤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制作成甲胄。这种甲胄的模样,就是清朝八旗军穿的那玩意,一身白,加上许多铆钉。
铁甲这种东西,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随着明朝清朝的到来,就慢慢落伍了,因为铁甲是真挡不住火枪这玩意。明朝中后期战场,火枪就是主要武器之一了,棉甲也就应运而生,棉甲里内衬铁片,又可以挡火枪,又可以挡冷兵器,也是很大的进步。
“棉甲?”甘霸有些愣,因为这个时代,中国还没有棉花,确切来说,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棉花。而今棉花还只在西域有。中国人也还没有穿上棉衣棉袄,布的原料,还真要是麻与丝绸。
甚至此时的中国,还没有“木”字旁的这个“棉”字。只有“纟”旁的这个“绵”字,绵羊之绵也就是这个绵。
甘霸如此一提醒,甘奇脑中飞快运转着,棉花是西域传来的,如今西域的东西,在泉州极为多见。
甘奇不免想着这回去泉州,万一寻到棉花了,那就是大收获了,棉花实在太过重要,不在造什么棉甲,就是保暖这一项,棉花的重要性就是无可取代的,成本低,生产量大,对于中国北方意义重大。
冻死,也是古代中国人很大的伤亡原因。有了棉花这种作物,就会很大环节这种现象。甚至对于军事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天寒地冻的地方,每个士兵都穿着一件大棉袄,不知可以挽救多少士兵的生命。
想着想着,甘奇收拾好火枪与一应事物,把火枪别在腰带之上,有些不舒服,想了一想,准备再弄个枪套,如此别在腰间就舒服了。
收拾好火枪,甘奇就准备开始收拾人了。
这都要离开汴梁了,甘奇往王府去了一趟,算是辞别。
这回赵曙是正大光明见了甘奇,辞别的事情,便也不怕什么口舌了。
见赵曙,是甘奇有许多事情要交代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就坐在家里不出门不见人,如此就可以了。
怕就怕赵曙心急之下要出门到处去走动,那就麻烦大了。
不过这一点甘奇还是放心的,赵曙二三十年谨小慎微,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赵曙是沉得住气的人,这一点甘奇倒是不那么担心。
赵曙是不必过于担心的人,但是韩琦是不能不担心的人。
要对付韩琦,甘奇的后手自然要留好。
甘奇便又去见了冯京,两人商议了许久。
甘奇又去见了张唐英,交代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历史上本该是张唐英的弟弟张商英来做的,只是许多事情忽然提前了,张商英还未到御史台来工作。
交代好许多事情之后,甘奇又开始处理起自己生意上的许多事情,该交代的要交代好,还安排的也要安排好。这一去,至少一年多,为了这一年多生意正常运转,甘奇每一顿都设宴,请着一个一个的心腹掌柜之人,推心置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给钱给恩惠,最后自然还要嘱咐许多话语。
最后与包拯王安石等人辞别。
再去与皇帝辞别,还找皇帝要了几个人。皇帝又勉励了一番甘奇,把甘奇要的几个人也允了。甘奇倒也不是要什么大人物,就是史洪磊与折克行等几个军汉,算是一路上的护卫。史洪磊得了枢密院的命令,赴任泉州兵马都总管。
甘奇终于出发了,汴河码头之上,一箱一箱的东西往船上搬着,甘霸与周侗跟着甘奇一起走,还带了四十多个膀大腰圆的汉子。狄咏留在京城,照看着诸多产业。
史洪磊与折克行也带了一队铁甲,三四十人。
甘奇还带了几个账房掌柜的一同南下,人之外,甘奇待得最多的东西就是钱了。
有些事情甘奇从来没有明说,但是带这么多钱南下,就代表甘奇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泉州之地,乃是大宋朝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大宋朝的造船业,在同时代而言,也是世界领先的,哪怕是渡洋而来的外国人的船只,也比不得大宋朝的工艺水平。
哪怕是大航海时代初期,中国的造船工艺也吊打世界,西方的船只在郑和的船队面前,那是不值一提的,郑和下西洋用的大船,能在上面养马队。西方大航海前期的船,人都没地方住。
当然,郑和的船队,也就是古代中国航海事业最后的高潮与狂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宋朝泉州的贸易对象,主要是阿拉伯人,当然也有波斯人,但是这个时候的波斯,早已都是MSL,也有一些海外移民并非这个教派。另外还有拜火教或者说祆教,这是摩尼教的起源,也就是方腊起义的教派。还有一些景教,景教就是基督教的分支,如今也有一些正规的天主教徒。这些都聚集在泉州。
大宋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贵重之物,从泉州出发,通过南海,过马六甲,过印度洋,就到了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再通过地中海,就能到欧洲,如今地中海上最会做生意、最会航海的就是威尼斯人,威尼斯人从地中海南岸载上货物,到地中海北岸,就成了黄金。
陆上丝绸之路,到了大宋就几乎断绝了,这也逼得那些西方胡人走海路而来,这就是泉州兴起的原因,因为走一趟中国,实在太赚钱了。
大宋朝的船也会出海去,主动运货出去,后世的南海,一次一次打捞起宋代的沉船,里面精美的各种物品,都以万数来计。
北宋还只是起步,到得北宋中期,这条贸易路线已经形成了很大规模。但是宋朝朝廷一直到得哲宗年,才会把视线稍稍转向泉州这个地方,开始设立泉州市舶司来管理海贸之事,到得南宋,丢失了广阔的北方,首都也到了杭州,泉州也就没有那么远了,而且泉州这个地方还有钱,正是偏安一隅的南宋需要的,所以南宋才真正把泉州当成一回事了。
只是南宋时候的泉州,外国人的势力已经真正成型,到得南宋后期,甚至连市舶司的官都是外国人在当。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外国人在南宋败退之时,不准皇帝入泉州来驻守,在泉州一次就杀死了三千多宋朝宗室子弟,甚至还帮着蒙古人追杀宋朝皇帝。
这个追杀宋朝皇帝的人胡人名叫蒲寿庚,因为帮助了蒙古人,所以一辈子荣华富贵,也把泉州变成了他自己的王国。一直到得明朝,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才把蒲寿庚的坟墓刨了出来,把泉州蒲氏定为余孽,男子全部充军,永世不得读书为官。
甘奇此去泉州,两个事,管理胡人,杜绝后患。然后就是赚钱,为朝廷赚钱,也为自己赚钱。甚至甘奇还想要一支自己的舰队。
运河之上,甘奇租用的两艘船,一路顺风南下。
汴梁城里,韩琦心情大好,如今终究是他棋高一招,甘奇甘道坚,不过竖子小儿,股掌之间,大患已除。
接下来,韩大相公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韩大相公四方奔走之下,事情慢慢就差不多了,甘奇已经在运河之上一去千里,再也没有人能阻挡韩大相公的大事了。此事一成,韩大相公这辈子再也无忧。
再上朝,韩琦直接开口上奏:“启奏陛下,关于新立皇子之事,老臣以为,如今可以施行了,虢国公赵宗谔,仁义礼智信,样样俱全,可堪重用,以优中选优之想,家国社稷之念,还请陛下圣裁定夺。”
“臣附议。”
“老臣附议。”
“微臣附议。”
………………………………
第三百八十八章 甘奇的后手,泉州
附议之声不绝于耳,老皇帝坐在高台之上,看着台下众人,面色没有太多表情,似乎在思虑什么。
此时御史台御史张唐英出列开口:“启禀陛下,微臣有奏。”
老皇帝只是微微抬手示意。
“微臣御史台张唐英,弹劾虢国公赵宗谔招权立威之罪!还请陛下明察。”这话,历史上本该是张唐英的弟弟张商英所奏,如今甘奇却安排张唐英开口弹劾了。
所谓招权立威,其实就是结党营私差不多的意思,招兵买马,自立权威。这是甘奇亲眼看到的。
想当皇子的赵宗谔,不与赵曙一样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反倒到处交际笼络他人,进出之间,身边也是众人簇拥,家里也是门庭若市,就这般做派,还想成为皇子?
老皇帝眉头一皱,台下的韩琦立马说道:“这位张御史,可不得血口喷人。”
要说韩琦,压根就不怎么认识张唐英,张唐英所站之地,几乎就是大殿门口了。一般情况下,这种品级的官员,即便上朝,朝堂上也没有他说话的资格。御史台里,有御史中丞,有侍御史,有殿中侍御史,哪里轮得到一个普通御史开口?
最后面的张唐英开口大呼:“臣所弹劾之罪,皆是证据确凿,臣侦知,虢国公赵宗谔,夜夜在樊楼宴饮他人,有朝中官员,有在野名士,有衙门差吏,也有禁军军将,连御史台侍御史甘奇,也曾赴约而去,不欢而散。虢国公家中,更是门庭若市,每日收的礼品,便能堆成小山一般。臣所奏之言,句句属实,樊楼诸多人可以作证,国公府邻里皆可作证,还有不少人赴约却不欢而散之人,也可作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