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种的蔬菜。

    这个季节已经过了种植水稻的最佳节气,即便是相对与中原地区,江北四镇略微的温暖,但是阴冷的天气,并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不过好在南方有很多可以食用的野菜,在来年开春之前,能收获不少的蔬菜。

    虽然受限于落后的运输条件,这些蔬菜大多数无法运抵北方,不过,一些能被腌制口感还不错的蔬菜,慢慢的却成了中原地区过冬必不可少的菜品之一。


………………………………

第四百零六章 变化的世界,变化的文明

    深夜的长安城安静无比,没有什么夜生活的人们,已经早早的进入了梦乡。

    而此时在长安城种,一座普通的府邸中,宋侍郎却在这寒冷的夜晚里,在庭院中一站就是半个时辰之久。

    自从数年前,跟着石溪出海回来之后,他就养成了看星星的习惯。

    而这一两年中,倒是也让他看出了些门道。

    他将自己观测的星图绘制下来,这是他引以为傲的杰作。

    只不过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别人根本不知道,平日里的朝中大臣居然会有如此特别的爱好。

    每当宋侍郎仰望苍穹的时候,总会被浩瀚的星空所震撼。

    而此时,杨浩也在王宫中看着同一片天空。

    没有任何光学污染的夜晚,星空是那样的璀璨。

    杨浩很喜欢一个人独自欣赏这样的美景。

    这能够让他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和哥哥在夏日的夜晚,躺在玉米秸秆堆上看星星的美好童年。

    当一个人年纪越来越来,就会不自觉的回忆曾经的美好的时光。

    这些年,杨浩的性格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曾经的他是一个指天骂地,谁也不服的刺头,但是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沉稳无比的大王。

    除了怒火中烧的情况下,已经很难从他口中听到任何不雅的词汇。

    杨浩变了,这个时代也跟着变了。

    齐国的崛起,让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这片古老的土地。

    “大王,夜寒,还是早些进屋吧,万不可染了风寒。”

    女轿轻轻的将毯子披在杨浩的肩上。

    “你看那颗星星多明亮啊!”

    杨浩搂着女轿的肩膀,指向天边的一颗忽然闪烁的星星。

    女轿道:“是啊,为何忽然就亮起来了呢?”

    仿佛听出了女轿语气中的不安,杨浩笑了笑道:“我曾经听过一种说法,天上的星星预示这人间的吉凶,预示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不知这星是何含义。”

    女轿文言连忙道:“既然如此,大王要不要祭天问问神灵。”

    杨浩失笑道:“我这是随口说说罢了,星星只是星星而已,他们距离我们无比的遥远,刚才那颗星星,如果我们猜错的的,应该是发生了超新星爆发吧。”

    女轿有些茫然的看着杨浩,有些嗔怪道:“大王说的这些臣妾听不明白,臣妾是不是太蠢笨了。”

    杨浩将女轿王怀中搂了搂,身上的毯子将二人裹住。

    “别说你不懂,就是本王也不懂自己再说什么,无数光年之外的事情,谁又能说的清呢?”

    “真希望志儿能有大王之万一就好了。”

    杨浩道:“志儿很聪明,他年纪还小,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这小子可比我年轻的时候厉害多了。”

    女轿文言心中一喜,道:“臣妾倒是觉得志儿还差得远啊!”

    杨浩只是轻笑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只是抬起头仰望着星空。

    “明天叫上淑妃她们几人,陪本王去看看滚滚吧,这么多年,它也老了。”

    女轿道:“大王若是喜爱大熊猫,为何不让人再捉一只呢。”

    杨浩道:“滚滚虽是畜生,但却与本王有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滚滚是独一无二的,哎!这么多年了,也没给他找个玩伴,是本王的不对啊!”

    女轿感受到杨浩语气中有一丝悲凉,却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靠在杨浩的身上,陪着他一起抬头看着星星。

    和茫茫宇宙比起来,地球或者人类渺小如同尘埃一般。

    也许在某个人类无法触及的纬度之外,有人类无法的理解力量,正注视着地球上文明的起起落落。

    也许他们就是人类信仰的神灵,杨浩心中如此想着。

    星空再美好,总有天亮的时候。

    生活在阳光下的芸芸众生,只能为了生计而不停的忙碌。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天的济水之上,运送鸟粪的船只穿行在刚刚解冻的河面之上。

    十几年下来,鸟粪岛的鸟粪已经快要见底,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采粪人这个职业,只能出现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作为下一代人对曾经生活的回忆。

    没了鸟粪虽然会对粮食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齐国这些年来,也不断的发展着农业技术,新的堆肥沤肥技术,完全可以在鸟粪耗尽之后,作为替代品保证粮食不会因此而大规模的减产。

    三月长安城中的柳树已经抽穗,再过不久纷纷扬扬的柳絮将会装点着春日的长安城。

    在这样的季节中,富贵人家总会选择出城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踏青游玩。

    而民间的痴男怨女们,也在这个发情时节,将自己的心意述说给自己的意中人。

    在这如此美好的季节中,齐国的第一条铁轨终于铺设到了济水之边。

    这一条铁轨耗费了齐国数年的精力,话费了无数了钱财,自从齐国出现炼钢技术以来,所产出的钢铁,有一半以上的产量都投入了到了这条铁轨之上。

    铁轨贯通的那一天,长安城中万人空巷。

    而在河边的高高的堤坝之上,却是人山人海。

    铁制的铁轨马车被安放在轨道之上,分裂两侧御林军们接受万杨浩的检阅,而他在无数人的注视中登上了这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驾铁轨马车。

    三位丞相也有些紧张的紧随杨浩而入其中。

    随着一声清脆的鞭子响声,在八匹马的拉动之下,马车缓缓的向前而行。

    感受着只有些许颠簸的马车,马车上的官员们无不发出惊叹的声音。

    马车两节车厢,算上二十几名成年男性的分量已是极重,若是在普通的道路之上这样的重量,车量早已经寸步难行,而趋紧却是走的如此平稳,在看那拉车的马匹,并没有多费力的模样。

    那些反对修建铁轨们纷纷露出了惭愧与自责的神情。

    这样的运输能力,即便是花费再多也是值得的。

    有了这条钢铁之路,京城与长安的关心将会更加的密切,若是这样的道路再多上一些,可以想像这会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的改变。

    马车挺稳后,杨浩下了马车,亲自点燃了挂在高高架子上的鞭炮。

    劈啦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堤坝上不明所以的百姓们也跟着欢呼起来。

    虽然不知道具体问了什么而欢呼,但是他们却清楚,朝廷又弄出了一件了不得东西。


………………………………

第四百零七章 前进吧!大齐!

    马拉火车虽然听上去有些荒唐,但是这也是齐国无奈的办法。

    而且这办法在后世的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而这个先例,却饱含了华夏民族曾经落后与耻辱。

    曾经的满清朝廷,开采开平煤矿时,由于产量大,运输成了难题。

    矿务局总办唐廷枢想要修一条铁路。此前,李鸿章向清廷奏请铺设铁路,与保守派已经争论了十几年之久。

    当时,皇室担心铁路铺成,外国侵略运兵更易,造成统治危机。士大夫认为火车冒着黑烟,又噪音特别大,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贫民百姓则认为建设铁路会破坏田地,影响风水。

    就在这几乎全国都反对修铁路的背景下,李鸿章以修快车马路为名,瞒天过海暗示唐廷枢修铁路。

    但是铁路修好了,清廷却不允许使用火车头,因为火车轨附近就是清政府位于遵化的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最后这条铁路没有运行,出现了近代史最为荒唐的闹剧马拉火车。

    马拉火车在当时的环境下自然是愚昧无知的,但是齐国的马拉火车却不同,这是划时代的壮举。

    这条铁路的出现,不仅能够解决齐国目前运力低下的难题。

    而且也能为将来真正的火车积累经验。

    鞭炮燃放完毕之后,杨浩便开始让人将准备运往南方的货物装上车厢。

    随着一声清脆的鞭响之后,马车缓缓的向前而行。

    看着用八匹马就将如此沉重的货物拉动,河岸两旁顿时爆发出惊天的欢呼声。

    马拉火车的出现,被后世的史学家们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是齐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标志着,人类自从走出梦寐与无知后,第一次具备了改变自然的能力。

    洪武年间的科技大爆发之胜景,在后世很多年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即便是随着科技越来越越发达,但这从原始走入工业这种跨越了几个文明层次的进步,是难以复制的。

    一个月后,马拉才真正的将其惊人的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只要各个补给站的马匹充足,这种运输方式,便能够昼夜不间断的进行。

    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南北货物的流通。

    而铁路沿线在杨浩的眼中都是重点要发展的城市。

    铁路的出现必定会带动周边的经济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现在只有一条铁路,而且还不是民用铁路,杨浩相信,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等到铁路应用到民用之时,齐国的经济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距离将不是困扰齐国的一大难题。

    河岸边的军营中,年轻的水手好奇的看着那个被称为马车站的地方忙忙碌碌的景象,这是他一天训练下来最喜欢做的事情。

    马拉火车每七天发出一趟,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体验一下乘坐这种神奇的车辆是什么感觉。

    只是,他知道这个想法可能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实现了。

    如今已经是洪武十四年五月中旬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会在六月中旬的时候,跟随这船队前往未知的海域。

    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见过,在他想象中,大海是一个无比可怕的地方。

    只是如今既然已经成为了水手,便意味着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年轻人看了看自己比曾经壮硕了许多的身体,喃喃道:“我一定要活着回来。”

    而这时同伴的呼唤声传来。

    “江流,开饭了,赶紧下来。”

    江流不是年轻人本来的名字,他本来是没有名字的,来到长安城之后,才为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江流就像这条浩荡的济水一般用不停歇的流淌着,代表这他对未来的期望。

    动作麻利的从演练用桅杆上爬下来,跟着同伴快步的朝着吃饭的地方跑去。

    而在这一天晚饭之后,江流等人接到了新的命令。

    上头交代,从明天开始,他们这些人将乘船前往蓬莱港口,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海上演练。

    这个消息一味着,他们距离离开的日子不远了。

    一时间气氛很是沉闷,军营的生活虽然枯燥无聊。

    单这里至少能够保证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可以吃,还能够见识长安城的繁华。

    尤其是长安城中那些然人流口水的小吃,还有那激动人心蹴鞠比赛。

    可是这一刻很快就要结束了,踏上海洋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

    在茫茫的大海上,能够能否活下来,一半的情况要看老天的脸色。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了早饭之后,江流第一批先头部队,便登上了前往蓬莱的船只。

    站在甲板上,看着逐渐远去的军营,逐渐远去的长安城。

    江流有些不舍。

    滚滚济水向东流淌,而他们这些登船的水手,就上是江面上的浮萍一般漂向未知的远方。

    杨浩站在堤坝上看着远去的船只,低声的为他们祝福。

    他们不只是一个探险队,更带着齐国数百万人的期望。

    高高的桅杆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杨浩在此伫立良久,低声哼唱着那首经典电影的歌曲。

    我正在航行,

    我正在航行,

    越过海洋,返乡回航,

    我航行在汹涌的波涛中,

    为了靠近你,

    为了自由,

    我在飞翔,

    我在飞翔,

    我在飞翔,

    像鸟儿飞过天际,

    飞过了高空上的云朵

    。。。。。。

    “前进吧,我的水手们,本王在这里为你们祝福,希望你们能平安归来,你们将是齐国的英雄!前进吧,我的子民,我的大齐。”

    杨浩喃喃道。

    此时的蓬莱码头上,挺着四条齐国最先进的风帆战船,即便是材料和技术都已经准备的无比妥当,但是用了一年的时间,两个造船厂同时开工,才勉强的造出四条船。

    远航的物资在半月前,就已经从各地调往了这里,只等着远航的船队驶向茫茫的大海。

    江流在数天的航行中,终于抵达的蓬莱港口,当他们第一眼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时,深深被眼前壮观无比的自然奇观震撼到了。

    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伟力面前,是那么渺小。

    船员们看着蔚蓝色的大海久久不语。


………………………………

第四百零七章 文明

    文明的进步就要不择手段的前进,正如后世那本著名科幻中说的那般,自然选择号前进。

    只有前进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希望,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文明也是如此。

    从建国之初,就有着开拓进取精神的齐国,已经马不停蹄的前进了十余年。

    从食不果腹,到现在拥有了远洋航行的能力,将近一代人的时间内,齐国做到了这一点。

    智人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无论是五千年前的古人,还是五千年后的现代人,从本质上并无差别。

    人类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对一个新制度的适应,远比想象中的要容易很多。

    比如对于征服地区的同化问题。

    除了南方的苗人尚未完成彻底的同化之外,生活在齐国境内的其他人,无论是从生活习惯,还是语言文字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

    杨浩对此并不担心,只要齐国继续强盛下去,同化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

    而且他对于同化这个问题上,是寸步不让的。

    并且在他的心中,根本不允许自己的齐国出现多民族的国家。

    既然生存在自己的土地上,那么他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齐人。

    认同者是我臣民,不认同者,等待他们只有残酷地狱。

    杨浩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君主,在他的字典里,顺从我的,他会努力让这些人过上好生活,不顺从的肉体和精神都要毁灭的一干二净。

    让浩如此做自然是有他霸道的本钱,而这本钱就是大齐军队远超这个时代的强悍战斗力。

    等到将来火枪大炮出现,即便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老老实实的唱歌跳舞还好,如果到那时还敢在自己面前蹦跶,北方他不介意将其变成无人区。

    人命有时候无比珍贵,而有时候便一文不值。

    十几年的帝王生活,让他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已经与利益画上了等号。

    这听起来有点冷血,但是坐在了那个位置,正常人的那些情感多多少少的会被扭曲。

    正如杨浩有时候自我安慰那般,人才江湖身不由己。

    六月初,正值仲夏时节。

    经历了将近一个月近海演练,洪武十四年六月初三,石溪率领着船队,顺着季风与洋流离开了蓬莱港口。

    甲板上,船员们面对着大陆的方向集体跪下,重重的的朝着东方拜了三拜。

    这一走也许有很多人此生再也无法返回大陆,但这是他们的使命,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他们应没有回头路了。

    石溪回过头,不再去看陆地的方向。

    面对着茫茫大海,此时他有些茫然。

    当这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的信心居然这么不足。

    即便是准备了一年之久,学习了众多的航海知识,但是真正脱离了陆地的那一刻起,他才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与无助。

    从那一刻起,这船队一千余人的姓名,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船队的生死存亡。

    无形的压力未知的道路,让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杨浩交代给他的任务。

    回忆着那份世界地图与将要寻找的物资,石溪抬头看了看天空,喃喃道:“苍天保佑!”

    按着线路,他们的第一站则是朝鲜半岛,在哪里修正之后,在继续北上。

    朝鲜半岛不会设置补给站,等到继续向北抵达北海道与库页岛之间时,将会有一部分从船队只能够分离出来。

    这这些人在这半年中,和远航的水手不同,他们的训练内容多为野外生存,以及如何建设补给站,如何利用当地的东西进行种植。

    这一点对于远离齐国本土建设补给站尤为重要。

    船队走了,带着杨浩的殷切的期盼进行远航。

    只是杨浩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曾经美好的幻想,在船队走后,变得如此的不可控,这一切已经超出的掌控范围之外。

    面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船队,杨浩也只能望洋兴叹。

    “父王!”

    杨志见自己的父亲有些走神,不由的叫了两声。

    杨浩回过神来,道:“怎么了,哦!对了,刚才说到哪了。”

    “父王刚才说到科举之道。”

    杨浩点点头道:“好,我们继续。

    在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如曾经的部落联盟时期,有些人生来就是贵族,而有些人生来就是奴隶,一般情况下,这种身份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固定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

    但这例外的概率实在太小了。

    这样的制度虽然能让统治者保持对底层的掌控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不满的情绪会越来越严重,叛乱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为父将这种情况称之为,阶级的固化。

    所谓的阶级就是每个人地位,比如官员,平民等等。

    在不同的阶级间没有相互流动,就像是一潭死水般,久而久之便会发臭。

    而科举制度,就是要打破这种固化的阶级,让平民能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或者成为地位更高之人。

    这样以来,大多数人就会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就会出人头地,在心里上就会觉得自己和那些官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唯一的不同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阶级活跃,百姓就会觉得公平,社会就能稳定下来。

    但是这种公平并不绝对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律法作为补充,让弱者有需求更为公平的途径。

    科举制度除了这一点之外,就是能从茫茫人海中,用最为高效的办法,找出能够为我大齐所用之人。

    作为君主,不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只要能做到知人善任,就已经足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就已经足够。

    ”

    杨志听的如此认真,马上就快成年的他,自然能够感受到杨浩能对他说这些,是在把他当成未来的接班人来培养,心中自然是无比激动的。

    他努力的理解着杨浩的意思,在杨浩说完后,问道:“父王,若是将来我大齐人人都想着做官,却不事生产那该如何是好。”

    杨浩闻言笑了笑道:“那是不可能的,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就是生存,即便是将来我大齐人人识字,但相应的考试难度也会加大,科举选拔出来的只会是那一小部分人而已。

    不要死守着某一个制度,时代在发展,制度也要顺应当下才可以,你可明白了

    ”

    杨志点点头:“儿臣明白了。”


………………………………

第四百零八章 众生百态

    杨浩心中最为理想的制度,乃是真正的**,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他看来都是统治阶级在剥削着劳苦大众。

    但是老马同志说的并没错,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只能存在理论状态。

    齐国目前的社会模式,不是传统意义的封建社会,事实上齐国根本没有分封建国这项传统。

    高度的中央集权,与计划经济,看上去到像是帝制与社会主义的混合体。

    杨浩这一天为自己的儿子,上了一节政治课。

    而所教的内容是他这十几年来经验的总结。

    他没有指望着杨志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思想,只要让自己的这个接班人明白如何在这个制度上治理一个国家就已经足够了。

    也许这个时空,能够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提前进入共产社会吧,杨浩如此想着。

    杨志道:“父王是在担心船队的事情吗?”

    杨浩点点头道:“是啊,为父如何能不担心,此番出海若是能够成功,将会彻底的改变我们大齐。”

    “父王,那所谓的美洲大陆真的那么好吗?”

    杨志有些疑惑。

    杨浩笑了笑道:“好与不好只能看治理的人如何,制度如何,若是放着宝山而不得,也只是蛮荒之地罢了。”

    “既然你那里有我们大齐需要的东西,朝廷会征服那边吗?”

    杨浩闻言失笑道:“征服那里?为父是做不到这件事了,美洲距离我大齐何止万里之遥,此番我大气为了这一次的远航,已不知耗费多少赋税,那里很有余力去征服呢,这件事只能留给后人了。”

    “父王必定会永远的统治着大齐,与天同寿。”

    杨浩道:“什么与天同寿,都是屁话,人哪有不死的,切不可信那些虚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的不让自己留下遗憾,这一辈子也就知足了,若是千百年后,还有人能够记住你,也许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与世长存吧。”

    “父王,人为什么会死呢?”

    这个话题有些沉闷,杨浩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只能叹了一口气道:“不要想那些没有用的,我们过好当下就是最主要的。”

    杨志点点头道:“儿臣明白了。”

    “嗯,你要知道,作为统治者,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剥削者,我们与劳苦大众乃是命运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底层的百姓过的好了,作为统治者的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若是君主或者官员,只知道贪图享乐,而完全不在意底层百姓的死活,到头来只有死于非命一条路可以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如此。”

    “父王,即便是您也不自由吗?”

    杨红沉声道:“这世间哪有人能够有真正的自由呢,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但是大多数有能力的恶人,却不像承担这份责任,这样的人往往位居高位,你说这样的人躲起来,我大齐将会如何?”

    杨浩皱眉凝思片刻道:“长此以往,我大齐将会衰落下去。”

    “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杨志整理了一番语言,沉声道:“比如科学院的研究员们,若是不想着研究,只想着吃喝玩乐,那么我大齐的科技将会无法进步,父王曾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来,我大齐将危矣!

    官员也是如此,若是官员不考虑百姓的死活,齐国的将变得混论不堪,朝廷将会失去民心。

    ”

    杨浩露出孺子可教的表情,点点头道:“不错,正是这个道理,好了今天的就到了这里吧。”

    杨志起身拜道:“儿臣告退。”

    房门关上后,杨浩拿起水杯抿了一小口,轻叹一生,起身走到创窗边,仰躺在床上,有些出神的看着房梁。

    当了帝王才知道,什么是孤家寡人。

    虽然自己有着妻儿,有着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但是身份的差距,在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

    杨浩内心的孤独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

    他现在有些怀念曾经和自己的那些**丝朋友,在路边摊吃着烧烤,吹着牛逼的日子。

    那个时候他虽然也是**丝中的一员,但是却有着此时体会不到的快乐。

    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重担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十分的疲惫。

    他很想学那些后世的无道昏君们纵情享乐一生,但是每当想要这么的时候,却总不自觉的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也许老子天生就是个劳碌命吧!”

    杨浩苦笑了一声。

    洪武十四年七月,此时距离船队离开已经过去了半月之久。

    这个季节,中原大地进入了最为炎热的时节。

    长安城外的农人们,顶着炎炎烈日在天地中劳作。

    日出而作日落儿息,已经成了劳苦大众最真实的写照。

    已经到了中年的蔑,已经在长安城生活了十个年头。

    曾经的他被臾胁迫着来到了长安城,十几年间,他已经在长安城成家立业。

    曾经他也想要应征入伍,只是他是在太过于瘦弱了,无缘军队之后,他在长安做过许多活,在食肆当过店小二,去工地干过活。

    而随着齐国商业的发展,他误打误撞之下,成为了商人阶层的一员。

    从开始的走街串巷,贩卖一些小物件,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店铺,这十几年经历让他感慨不易。

    傍晚十分,是蔑一天中生意最好的时候。

    这个时候,出去一天的猎人们总会带来上好的毛皮,他这家店铺除了收购毛皮之外,就是为劳累了一天的猎户们提供些品质不佳的酒水。

    而这里也成了附近居民闲暇之余主要的聚集点。

    在这里他们可以相互吹着牛逼,说上一些七大姑八大姨闲杂事。

    这间不大的店铺内是长安城普通市民阶层最为真实的写照。

    蔑的性格比较沉闷,他只喜欢坐在一旁静静的听着街坊们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奇闻趣事,有人唤酒时候,连忙为客人准备好酒水,然后继续安静的坐在一旁,时而打着算盘,时而附和几句客人的调侃。


………………………………

第四百零九章 海市蜃楼

    远航的船队,在这个北半球的仲夏时节,抵达了朝鲜半岛南部。

    石溪查看地图,知道绕过这里之后,再往东边将是一片岛屿,自从船只离开了蓬莱港口之后,船队每天都会对自己所在位进行经纬度的计算。

    而长安这个时空的本初子午线则是以长安城为参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