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不情愿,但石溪还是匆忙的洗漱了一番,换上官服匆忙的跟着宫人向着王宫赶去。
“臣石溪拜见大王,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石溪恭敬的拜道。
杨浩点点头让其坐下,冷声道:“石爱卿进来收获颇丰吧。”
石溪闻言有些尴尬道:“臣有罪!”
杨浩道:“你自然有罪,若不是念在你这些年的功劳份上,你恐怕与军队无缘了。”
石溪一听,顿时冷汗连连。
“臣多谢大王开恩,臣定当牢记这次教训。”
杨浩点点头道:“此番找你过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你去做,本王记得,你先前说过要很想去大海上闯荡一番,不知如今石爱卿,还有此等想法没有。”
石溪顿时眼冒精光,连忙道:“若能去大海上闯荡,臣愿散尽全部家财。”
“散尽家财就不必了,本王打算明年夏天派出一支船队,去往东边万里之外的大陆,你的任务是寻找当地的几种植物,若是那边有人存在,尽可能的不要和他们发生冲突,你回来之后,本王赐你一支船队,为我大齐探索这个世界。”
杨浩的话,顿时让石溪感觉像是在梦中一般,幸福来的太过于突然了。
他甚至觉得朝廷没收自己八成的收入简直太少了,若是知道有这等好事,他会毫不犹豫的将全部的钱财都拿出来。
“臣定不负大王所托。”
石溪兴奋道。
杨浩道:“此番东行凶险莫测,我只会让你带三百名水兵,其余的船员只能从民间招募,到明年夏天出海之前,你务必要让他们学会海上的生存技能,你从水兵中挑一些机灵的,这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将进行详细的远洋海航知识学,你记住,我只给你两年的时间,若是你两年之内不能返回大齐,朝廷会认为你已经遇难,若是今后的船队发现你背叛了大齐,不管你躲在世界的什么角落,我都会将你抓回来正法,你可听清了。”
石溪打了个寒颤,恭敬道:“臣听清了。”
“这一年多,尽可能的多学一些生存技能,这一次出海,你们不仅要探索未知之地,还要在沿途建立相应的补给站,你们作为先行者,离开的大齐,所能依靠的只有你们自己,大海茫茫凶险莫测,我希望能看到你活着回来。”
杨浩语重心长的说道。
石溪郑重的点点头。
“大王,臣若不幸遇难,臣的部下也会继续大王交代的任务,臣生是齐人,死是齐魂。”
杨浩道:“爱卿放心东行,爱卿的家眷朝廷自会照顾妥当。”
石溪闻言心中一凛,知道杨浩还是不放心自己,但他也知道朝廷这么做也是正常不过的举措,再一次表明了自己忠于大齐的决心。
石溪走后,杨浩长叹了一口气。
他实在有些不等不急了,在他看来齐国的发展速度太过于缓慢了。
低下的效率让他空有想法而无法实施。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粮食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别说实现初步的工业化,齐国的内政能否稳定存在都是两说的事情。
如今是洪武十四年,他已经来到这个十六年了,即便好似明年开始前往美洲探索,最快也得四五年才能见到新作物的效果。
而那是他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二十年了,人生能有多少二十年。
时间这个敌人,是如此的可怕,为了自己亲手建立的国家,杨浩不得不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
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北形势
洪武十四年刚过,齐国朝廷便过的紧巴巴的。
一年的战争,差一点将齐国数年的积累消耗一空,即便是秋天有了丰收,也没有让齐国彻底缓过气来。
而从这一年开始,齐国有着太多要花钱的地方,杨浩每做一个决定都必须要精打细算。
暂时不要紧的武器研发,被削减了将近一半的经费。
即便他知道先进的武器能为齐国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只是现在齐国周边没有强敌,只能优先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更为重要的地方。
比如说炼铁厂,修路,还有南方的土地改革。
经过了半年的治理,南方大部分已经安定了下来,只有那些不愿受到齐国管束的苗人,躲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对于这些人,齐国的态度只要他们不跳出来捣乱,朝廷并不会过多的干涉他们。
温暖湿润的南方,从年初开始,开始为每个县城划分开垦土地的任务。
和北方不同,在杨浩的计划中,南方主要的农作物就是水稻。
而土地开垦也是根据水稻的种植方式来进行着。
结合着当地传统水稻的种植经验,加上杨浩对水稻种植了解的皮毛,两相结合之下,弄出了一个看起来还算有调理的种植技巧。
南方河流纵横,水域发达,为开垦农田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只不过南方多山,平原地带只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利用的土地并不多。
但南方的人口远少于中原地区,除了躲在深山老林中的部落之外,大多数归顺的苗人,都生活在地势平缓的地方。
县镇村正如同雨后春笋一半在南方的大地上出现。
想要捋清自己治下的实际情况,南方官员们不得不翻山越岭巡查自己治下的苗人。
北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说没有做到条条大路通长安,但是四通八达的道路,根本不是南方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的地方可比的。
因此,在齐国众多州府中,到南方做官,几乎是变相的发配到边疆了。
蚊虫肆虐,湿热横行,半年多的时间,让那些原本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们磨平了棱角。
只希望自己能够快一些熬过三年的时间,等着朝廷任命下来,这辈子再也不来这鬼地方了。
虽然这些官员们拿着比他们品级高一级的俸禄,但这里物资匮乏,即便是俸禄再多,也只能看看,根本无法变现成有用的实物。
即便是南方有各种各样的不好,不过有一点是所有官员都满意的。
那就是山珍野味远比中原地区多太多了,不止如此,犀牛皮,象牙等等奢侈的装饰品,就如同大白菜一搬的廉价。
这也导致了齐人到来后,这些野兽也会遭到灭顶之灾。
和苗人只为了生存而捕猎不同,文明程度更高的齐人对这生存之外,还有更高的精神与物质追求。
而这些北方缺少的自然资源,成了大多数县城主要的收入来源。
甚至一些县城以官府的名义,动用了军队中的装备来对这些野兽进行惨无人道的猎杀。
半年的时间内,数之不尽的猎物死于齐人之手。
齐国和所有初级阶段的文明一样,都在扮演着物种毁灭者的角色。
如此大规模的捕杀之下,保守估计,不出数年,也许江北地区再也见不到大型的野兽。
只是为了自己政绩,齐国的官员们哪里会理会这些,没看长安城周边的树都快被砍光了吗,自己这点破坏又算得了什么。
等到年后交税的时候,自己谁不定还能在年度考核中,凭个中上的成绩。
动物悲惨?笑话,动物唯一的贡献就是提供血肉与皮毛,这是包括杨浩在内所有齐人的共同认知。
而在南方四镇的社会结构之中,地位最高的当属跟随官员南下的齐国国人,其次则是那些臣服的苗人,而最底层的却不是那些战俘,而是江南越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越人在齐国属于极为尴尬的存在,他们不备朝廷所认可,基本上等同于事实上的奴隶。
从事着最为劳累与危险的工作,却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
被贩卖过来的越人自然是对此不满的,但是他们的数量相比于齐人与苗人实在太少了,他们的情绪根本没有任何人会在乎。
有着越人的对比,苗人的生活壮阔却是好上许多。
从洪武十四年开始,齐国政府便开始为这人分配土地,并且减免了他们第一年的农业税,只要好好干,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而且相比与原来苗人部落联盟时期,齐国的到来,也到来更为多样的物资,更为先进的技术,总体上的生活环境要比之前好上一些。
而且自己只要不作奸犯科,不触犯大齐律法,那么两年之后,他们的身份便会与齐人无二,优秀的人也能通过举荐做一些低级的官员。
而自己的小孩,甚至能够学习齐人那些神乎其神名叫知识的学问。
齐国的怀柔政策,对稳定苗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那些逃入到西边的大山中的抵抗分子,进来发现,愿意跟着他们抵抗朝廷的苗人越来越少了。
甚至有几次差一点因为同族之人的出卖,暴露了自己藏身的位置。
现实的残酷,让那些苗人悲痛不已,大骂那些族人是软骨头。
但本就没有多少文化认同感的苗人,对于同族的诅咒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甚至有些人还比较疑惑,为什么这些人仍然要继续抵抗下去。
齐人并没有像那些大族们宣传的那样,要来抢走他们的粮食,霸占他们的猎场,玩弄他们的女人。
在这半年时间的对比之下,曾经的这些宣传,仿佛验证了,曾经的那些贵族老爷们才是压在劳苦大众头上的剥削者。
而齐人的形象有着这些抵抗份子的对比,居然在没有洗脑的宣传的情况下,从一个侵略者一点点的变成了解放者救世主般的存在。
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
第四百章 国家潜力
经过伐苗之战后,屡历战功的黑夫,很荣幸的升为了一名光荣的大齐低级军官。
虽然只是一名民兵中的班长,但是对于一年多前还是白身的普通人来说,这样身份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辈子能有一个体面的身份就已经不容易了,精英阶层毕竟是少数,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普通人正常生活。
黑夫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志向,只希望自己在尽职尽责的干好这个职位,等到退伍的时候,能够拿到一笔不错的退伍抚恤金,在灵州置办点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
三月的灵州,已经开炎热起来,半月前种下的庄稼已经破土而出。
而黑夫也在这个季节获准了为期一月的假期。
黑夫迫不及待的返回了灵州,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首先是自己的终身大事,他不知道自己走了一年多,那里长家的心上人是否还在等着自己。
其次,他要把曾经战友的骨灰带回家中,等到自己退伍的时候,将这些骨灰亲手交给他们的家人,这是他曾经的承诺。
作为南方重镇的灵州城,在平定了苗人之乱后,已经越发的繁华了。
作为齐国为数不多的工业城市之一,灵州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荆州的首府。
看着有些熟悉又陌生的家乡,黑夫心情莫名的有些沉重。
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衫,深呼吸了一口气,跟着进进出出的人流回到了久违的城市之中。
城内的变化的也颇大,街道两旁的小摊贩比两年前多了许多,而且也多了许多自己从没有见过的店铺。
黑夫默默走在街道上,按着记忆中的道路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院落。
泥巴围起来的院子,看起来有些破败。
黑夫叹了口气,推开嘎吱嘎吱响的木门。
只是院中却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破败。
当初种下的小树已经长大到能够乘凉的高度,在小树下还放着一个小凳子,墙边一把有些秃的苕帚静静的立在墙边。
黑夫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傻笑。
走进有些昏暗的茅草房内,黑夫重重的将身上的包裹仍在炕上,解下腰间的佩刀舒舒服服的躺在有些冰冷的土炕上。
黑夫这样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自然影响不到庞大的齐国发展。
在洪武十四年三月初的时候,由朝廷组织的地理考察团正式从长安城出发。
考察团中的人员,是从工部单独分出来一个特殊机构。
这些人由年轻的官员与科学院的研究员组成。
他们的任务是详细的绘制齐国的地形图,这是一个为期数十年,几代人的漫长科考项目。
杨浩深知一份详尽地图的重要性。
在没有卫星等先进科技的辅助之下,想要将自己的疆土了如指掌的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漫长的时间,花费无数的精力,用脚去丈量每一寸的土地。
不过杨浩又时间等,这个项目要有愚公精神,子子孙孙的不断的进行下去,早晚有一天,一份详细无比的疆域图便会呈现在齐国的历代君主面前。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功绩。
杨浩认为这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另一个时空有野生驴友徐霞客用尽一生走遍大明的山山水水,而在这个时空有他杨浩以帝王的名义,进行一场正规的科学考察。
洪武十四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从这一年的开始,杨浩不再像以前一样做事畏手畏脚。
没了强敌之后,他曾经只存在脑海中的想法,正一件件的被他付诸于实践。
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超前无比的理念,而每提出一个理念,他都会写上逻辑清晰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被齐国的知识份子们奉为最为前沿的科学技术。
一时间齐国爱好自然科学的知识份子,都为之而疯狂,一头扎进漫无边际的理论研究之中。
从洪武十四年开始,齐国就如同打开了束缚已久的禁锢,解放了僵化的思想。
而这个时期在后世的史书中被成为科学大爆发的年代,是所有科研人员为最推崇的伟大时期。
若说后世以论语儒家治天下,齐国则是以科学立国。
在这个时空中,没有哪一个文明会像齐国这般疯狂的迷恋科学。
十几年来,科学技术为齐国带来的改变,每一个齐人都有着切身的体会,齐人没有发展出宗教,但是对于科学知识的迷恋,丝毫不下于宗教狂热的份子的疯狂。
齐国的所有学府中,自然科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大环境都如此迷恋科学的氛围之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齐国学府,更是把自然科学看成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手段。
将知识变得功利化,杨浩心中有些无奈,但他也知道这种办法是最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虽然年轻人都在学习自然科学,但是到最后,真正能够从事一辈子研究工作只是那很少的一部分人,大多数人还是要被的滚滚红尘所污染,投入到黑暗肮脏的名利场中,将当初的纯真与激情忘的一干二净。
当整个国家上下一心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所爆发出了潜力是无穷的。
在平定了周边威胁之后,齐国爆发除了惊人潜力,让杨浩都为之震惊。
齐国如今的状态,让他有一种置身于另一个时空太祖时期感觉。
而他则像太祖那样,成了这个崭新国度精神领袖,而他与太祖之间,也许就差了一本语录。
为了满足日益严峻的人口增长对粮食的海量需求,杨浩与洪武十四年春末之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政策。
他打算在各个州府建立垦殖团建立国营的农场,只有国家力量的参与之下,才能最大程度的将人力的极限发挥出来。
虽然如此他并不打算干扰齐国自耕农传统的种植方式。
国营与私营结合起来,才能补充各自的缺点,他的理论就是将利益最大化,凡事与这个理论相违背的政策,都被他毫不犹豫的否决掉。
………………………………
第四百零一章 全民大生产
无论是生产建设兵团,还是集体农庄,这种模式经过时间的检验,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期,所发挥出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杨浩认为如今的齐国,借鉴这种方式并无不妥之处。
而且齐国现在也有着这方面的天然优势,那就是大量的新增领土与刚刚脱离原始社会的人口。
而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属于齐国的边疆地区。
在这些地方试行集体农庄制度,能够起到稳定边疆的作用。
而齐国的第一个国营农庄则设立在南方的沿海的扬州。
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这里距离仍州与荆州接壤之地,若是出了什么岔子,朝廷也能最快的的反应过来。
而荆仍两州的整体水平都出于齐国的上游,也能对扬州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国营农庄不只是但存的种地而已,养殖业也包括在其中。
南方天然的环境,是饲养家禽的天然场所。
杨浩准备对家禽进行大规模的养殖。
只不过虽说是大规模,但是相比于后世,只是小作坊的级别。
之所以不打算扩大规模,杨浩是担心规模过大,万一发生点什么疫情,以如今齐国的防疫手段,根本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
扬州国营农庄占地广阔,将扬州靠近长江变得三个县城全都囊括在其中。
这些国营农庄的产出大部分都会是朝廷所有,而农庄上人,更像是为朝廷打工的工人。
他们没有土地,但是却有着很客观的俸禄。
这种铁饭碗一样的工作,与后世那些国营企业别无二致。
无论是哪个时空,哪种社会环境,能有一份铁饭碗,无不是众人羡慕的对象。
而为了防止出现工人偷奸耍滑的情况发生,国营农场每一季都会制定相应的标准进行考核。
凡事不合格的一律踢出国营农场。
而这些没有土地的人,一旦被淘汰掉,生活将会无比的艰难。
这种危机意识,在洪武十四年五月份,扬州国营农场建成之后,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三县的百姓心中。
杨浩有些期待,国营农场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
若是扬州的试点效果不错,他打算从明年开始,把各州的农场都建立起来,这是在高产农作物到来之前,提升国力不得已的办法。
毕竟杨浩很清楚国营企业的弊端,短时间内这种模式会爆发出很强的生产力。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国营模式将会陷入僵化。
这东西根本不是某个人能够控制的了的,无论另一个时空的华夏或者北方的苏俄都没有很好的方法解决这种弊端。
而杨浩虽然在这个时空成了帝王,但他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能力能达到那些人精的高度。
无奈归无奈,但这一步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走下去。
经过洪武是十四年初的人口粗略统计,直到洪武十三年年底,不算江北四镇,齐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万人,而人口增长是呈现指数级上升的。
从一百万左右上升到三百万只用了数年的时间,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十年左右,齐国的人口将会超过千万人的级别。
这只是江北的中原地区而已,若是算上从蛮夷之地融入的野人,还有江北四镇的苗人,齐国目前的总人口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四百万人左右。
四百万人听上去很多,但是齐国目前的国土面积已经十分的庞大,平均下来仍然是地广人稀。
如此广阔的土地,按着杨浩的预期,最起码能够让千万人能够舒适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如果美洲的高产作物在齐国人口突破这个极限的时候,将会为齐国的稳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在后世,他看过一个华夏王朝周期灭亡的原因,其中一个理论就是人口饱和的理论,已有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所需。
在加上一些外部因素,就构成了一个王朝的灭亡的主因。
这个理论是否正确,杨浩不得而知,但他不得不为此考虑。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正是这个道理。
人口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强盛的关键因素,杨浩渴望人口,但渴望人口的同时,他希望以自己的能力,能让自己的臣民过的更好一些。
他可不希望,在自己执政时期出现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初夏的闷热,没有阻挡大齐生产建设的热情,在技术官员的指导之下,诺大的中原地区就像是放大了无数倍的国营农庄一般,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
在最后一条道路修建到长安官道之后,在洪武十四年五月底,北方六州真正可以说一句条条大路通长安了。
道路的修建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像是身体的血管一般,良好的道路能够让朝廷的政令以最快的速度下达到统治区域的每一个角落。
而且也能极大的促进各州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这对一个大一统国家是尤为重要的。
杨浩可以遇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通畅的北方将是绝对的经济中心。
北方六州乃是齐国的心脏地带,其地位等同于后世华夏汉地十八省的级别。
只要这六州变得足够强盛,齐国对外辐射的能力也就会越强。
当位于仍州的新铁厂建成后不久,在六月中的某一天,长安成船坞下水了一艘新型号的战船。
这条战船不同于齐国先前那种平底战船,而是呈现尖底的造型。
这种形状是经过科学院的研究院们反复的试验与计算,得出的最佳形状。
当杨浩见到这船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因为这种船和他比较熟悉的加勒海盗电影中出现的船只样式已经十分接近了。
这是在济水中漂浮的船只在吨位上明显小于电影中的船只。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杨浩最关心的是这船的性能如何,能不能承担齐远洋航行的众人。
此船的成败,关乎这齐国未来几十年的命运,站在码头上的杨浩怀着无比紧张的心情,注视着这艘新船慢慢的驶离船坞。
………………………………
第四百零二章 野望
码头上官员们和杨浩一样紧张的看着在济水缓缓航行的船只。
当三张风帆展开之后,船舶速度陡然增加,逆这水流极速而上。
杨浩见此眼神顿时一亮,这速度比齐国之前的战船不知快乐多少倍,只是个好现象,只要没有其他问题,最起码这种速度足够进行远洋航行了。
船只行驶了差不多半个时辰之后缓缓的靠向码头,作为试船之人的石溪前来向杨浩复命。
他内心的激动甚至要超过了杨浩,这样的性能优良的船,天生就该纵横在大洋之上。
只是这么简单的试验,并不能验证这条船的整体性能。
杨浩让石溪操纵这条船,去大海中去测试,若是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全部的考验。
就意味着,工部就可以大规模的生产这种船,而且吨位也要比这条试验船要大上许多倍。
得益于上古时期优良的自然环境,齐国并不缺少造船所需的优良木料。
只要朝廷愿意,可以组建一支不下于陆军的庞大水师,只是这种想法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
毕竟打造一支精良的海军,这其中的花费根本不是同等规模的陆军可以比拟的。
有句老话这样讲,十年陆军,百年海军。
这句话在大航海时代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经过百年海上贸易积累才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
曾几何时英国开始崛起,依靠强大的海军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殖民体系,这个过程,从格拉沃利讷海战到七年战争的胜利,足足花了两百年,可见海军建设之难。
就算是齐国真的舍得花钱,打造出大量精良的战船,但海军距离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入当初的满清朝廷一样,海军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杨浩现在要的不是争霸大洋,只需要能够远洋航行,去大海的另一边带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殖民全球,就算是再给他一百年的时间,他估计自己也根本没有哪个能力去做这样牛逼的事情。
欧亚大陆足够大了,只要自己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那就是一件惊天伟业。
直到风帆战船远去,杨浩才有些意犹未尽的返回了城中。
只是他内心的激动根本不是等闲只人能够体会的。
美洲啊,那可是能够改变齐国文明层次的关键一环。
只要有了玉米,辣椒,土豆等等这些优良的农作物,到那时自己只要自己愿意,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于拯救美洲人这种事情,杨浩甚至连一个念头都没雨,在他看来美洲人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一个陌生族群,他们的死活并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若是好说话,老老实实的跟自己的船队进行交易,那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动了什么歪脑筋,他也不介意效仿一下后世欧洲的白皮们,杀他个血流成河。
按着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现在美洲极其落后,也许文明程度甚至不如江南的那些越人,对于这样的文明,杨浩有信心自己武装到牙齿的大齐探险队,能够摆平一切障碍。
等到有了粮食就有了海量的人口,有了庞大的人口与粮食做底气,就能够组建更加庞大的军队,就可以为他杨浩占领每一块目光所及的土地。
杨浩此时仿佛已经看到了统一全国的希望。
这种统一不是齐人理解的中原一统,而是那九百六十万多万平方公里的故国疆域。
这是杨浩始终放不下的心结。
来到这个时代,苦苦打拼十几载,到目前位置连传统汉地都没有占据,他对此有这很大遗憾。
但是战船下水的那一刻,杨浩的雄心再一次的被点燃了。
这一天,杨浩那些妃子们,惊讶的发现,杨浩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一般,无论是饭量还是在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之上,他们的大王,好像有着使不完的精力。
心情大好的杨浩,破天荒的为自己放了两天的假期,带着自己的妃子与年纪较小的子女们来了个长安城周边两日游。
如今的长安城,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多了不少值得游玩的地方。
杨浩玩的很开心,仿佛十几年的压力在这一瞬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之时在这碧草连天的美景之下,埋葬的却是数不尽的尸骨。
当初的敌人早已经化作了一捧黄土,变成了滋养大地的养分。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看着夕阳余晖下的诺大的长安城,杨浩静静的注视了良久。
农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