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正好无事,东门中若是方便不妨说上一二。”
东门闻言轻叹一声,对云风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云风听完后,心中也是一阵感慨的同时,也对此人有些佩服起来。
能够从一个商人进去到科学院,这其中的难度根本不下于通过科举考试,若有一丝的不幸运,恐怕此人现在依旧在战俘营中生活。
“大王让你一年之内造出那种桥?”
云风再次确认一遍。
东门点点头道:“是啊!只是在下愚笨,并没有完成大王的交代。
”
“所以你觉得大王给的建议应该可以试试?”
东门道:“不错,只是在下不知道那水泥是什么,一时间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
云风笑道:“这有何难,其实你已经见过水泥了。”
东门满脸的不解道:“云兄莫要取笑于我了,我怎么可能见过水泥。
”
“我问你,你见过城墙没有,长安城的城墙。”
东门觉得云风说的就是废话,他都在长安生活半年了,要是没见过城墙,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是个瞎子。
但见云风不是开玩笑的模样,不由得沉思起来。
“云兄是说,那水泥就在城墙之上?”
“虽不中亦不愿矣!”
东门见云风还在卖关子,顿时有些焦急。
“还请云兄为某解惑。
”
云风道:“其实水泥这东西,你可以从这个名字上就能猜到一二。
水泥水泥,遇水为泥,脱水为石,如此你还不明白?
”
东门皱眉沉思良久,猛地拍了一下脑袋,惊喜的问道:“云兄是说,长安城墙砖石连接之物就是那水泥?”
云风道:“东门兄果然一点就通,不错,那东西正是水泥,此物化石之后,坚硬无比,水火不侵,与砖石无二。”
东门反应也是极快,立即就猜到了杨浩的用意。
“我真是太蠢了,居然只想着用木头,却不知道用砖,用石头,大王真乃神人也。”
云风对此颇为赞同。
“大王之智,人所不能及也,我等若是能有大王一成智慧,如何会这般困难。”
“云兄也有烦心之事?”
云风喝了一口水道:“说起来,你我二人所遇之麻烦颇有相似之处。
你是造桥,而我是造船。
”
东门有些不解道:“我大齐不是已经有船了吗?为何还能让云中如此为难。”
“东门兄有所不知,如今我大齐的船缺陷太多,根本无法坐到远海航行,一些稍大的风浪就有船毁人亡之忧啊!”
“远海航行?这是何意?”
“这个世界很大,在仍州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说在大海之上有无数的宝藏,若是将那些宝物待会我大齐,百姓的将会更加的富裕,可是我们研究了一年之久,却依旧没有丝毫进展。
我又如何不会辜负了朝廷对我的的期望。
”
东门感慨道:“想不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啊!”
云风却道:“虽是烦心事,但你我不也乐在其中吗?研究这些新奇的东西,总比为那些政务烦心要强。
若是让我再重新选择一回,我还是会选择科学院。
”
东门能清晰的感受到,云风那种自豪感,那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质油然而生。
酒菜上来,二人边吃边聊之下,越聊越投机。
二人都属于那种对科学充满的敬畏之心得人,将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自己的爱好之中。
二人从生活琐事,到学术问题,可谓是无所不谈,虽然只相识一天,但却像是多年的老友一般。
云风对东门的理解能力刮目相看,虽然有很多东西受限于知识水平,但这丝毫不影响东门发表自己的看法。
即便一些问题上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但一些解题思路,还是给了云风眼前一亮的感觉。
只觉的此人若是给他一定的时间,恐怕自己再参加一次科举,根本不是此人的对手。
幸运的事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云风没有嫉妒,反而因为结识了这么个聪明人而高兴。
这一顿饭,从中午吃到了黄昏,东门虽然喝的晕乎乎的,但是意识还是十分清醒的。
他觉得今天是他幸运日,和云风交流的这一下午,他受益匪浅,而云风的一些建议,也很有可行性。
在回住处的路上,东门努力的让自己保持清醒,有了新材料,他的思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先前局限于木制桥梁,而现在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构想,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动手一试了。
而黄昏中,杨志正痛苦万分的着如山一般的资料。
而这些只不过是历年繁杂政务中的一小部分。
………………………………
第三百九十五章 遗憾
洪武十三年的秋天,中原地区迎来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这一年天公作美,齐国境内风调雨顺,粮食的丰收,极大的缓解了齐国朝廷的压力。
当赋税收上来后,杨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这一年中阵亡将士家属发放拖欠了很久的抚恤金。
拖欠了这么久,已经让杨浩无比的愧疚,但无奈战争的消耗实在太大,税收之前,国库干净的连老鼠都很少愿意光顾了。
这一年的丰收不是偶然性的,这得益于齐国十余年的积累。
在这十几年的尝试和摸索中,齐国的农业已经极为的完善,各种农业工具被发展出来。
随着铁器在民间的普及,极大的增强了农业的效率。
粗略的统计,只洪武十三年这一年的时间里,齐国新增耕地面积,几乎达到了洪武十二年之前,总面积的五分一还多。
大量的耕地,意味着大量的人口。
杨浩对此很满意。
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准备暂停扩张的脚步,将大部分精力转向民生方面。
这是个重大的决定,为此,杨浩在洪武十三年十月末的时候召开了一次大朝会,重点讨论了接下来的要执行的政策。
其中农业与工业是重中之重,而杨浩也适当鼓励小商人阶层的活动。
并首次提出了士农工贾皆为立国之本的指导思想。
四民有序则国泰民安。
在朝会上,已经满头白发的卫,精神状态却是极佳。
卫道:“大王,臣以为接下来的数年之中,工部必须将首要的精力放在道路与炼钢之上。
道路乃国之血脉,而如今铁轨的铺设进度受限于钢材的产量,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南北互通之大事。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工部已经摸索除了一套提升钢铁产量的办法,相信用上这种办法,增加炼钢厂的数量,在国内寻找优质矿脉,臣相信,五年之内,我国的铁轨至少能铺设两条以上。
”
杨浩闻言眉毛一挑,脸上尽是意外之色。
两条以上的铁路,这对于齐国的生产力是个极大的考研。
在他的预估当中,能在数年的时间内,能够修通灵州到长安的这条铁路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而现在有人告诉他最少修两条,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简直扯淡。
但说这话的人事老成持重的工部尚书,这让他有些激动起来。
连忙问道:“卫爱卿说的可是真的?”
卫自信道:“臣不敢有虚言,近来长安炼铁厂已经对新工艺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其结果相比于原有的炼钢技术能提升数倍。
两条铁轨臣以为并不是问题。
”
杨浩闻言顿时喜形于色。
“好,好啊!凡事参与改进工艺人员,有官职者全都提升一级,无官职者,提升三倍俸禄。”
卫道:“大王英明!”
“此事暂且记下,卫尚书你安排一下,下月初一,本王要去炼钢厂巡视,若是真如爱卿所言,此事当为重点工程,朝廷会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务必在一年之内将此事落实下去。
”
而这时户部尚书道:“大王,臣反对。”
杨浩皱了皱眉道:“为何反对?”
“大王,钢铁虽重要,但民以食为天,臣以为朝廷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耕种一事上,若是百姓吃不饱肚子,即便有钢铁又能如何,还请大王三思。”
而寅也站出来表示支持户部尚书的意见。
杨浩皱了皱眉,户部尚书说的不错,没有吃的,别的什么都是扯淡。
刚才自己差一点忘了这一点,只是沉浸在钢铁产量提升的喜悦之中。
却忽略了,新建钢铁厂将投入多么庞大的物资与人力。
今年虽然丰收,但齐国依旧不富裕,若是朝廷拿出太多的钱财发现钢铁产业,那么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战争,自己将会无钱可用。
冷静下来的杨浩,沉声道:“户部尚书此言有理,这样吧,新建钢铁厂一事,之后再议。”
卫点点头,没有提什么反对意见,对杨浩一拜后便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大朝会持续了一天的时间,在众多的官员各抒己见的讨论之下。
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名为五年计划的草案,这份草案囊括了未来五年左右,关于齐国农业工业商业军事一系列的发展规划。
而杨浩却感到有些遗憾,若是齐国还能再富裕一些,他便可以放心大胆的甩开膀子进行工业化的改革。
而钢铁产量的增加无疑是为他减少了不少的阻力。
无论是在近现代还是古代,钢铁的产量都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
钢铁是个好东西,除了制造兵器铁轨或者其余工具之外,最让杨浩看重的一点就是蒸汽机。
想要实现蒸汽机,钢铁是必须品,而蒸汽机若是出现,也会改变动能的提供方式,会再次带动钢铁产量的提升。
而如今杨浩只能屈服于现实,蒸汽机的设想目前只能停留在设想之中。
即便是有了足够合适的钢铁,也懂得蒸汽机的原理,但是想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仍然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到了洪武十三年,杨浩已经将近三十六七岁了,以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来说,他已经活的够久了。
他不知道这个世界能不能给他足够时间,去让他把自己所知的东西,在自己入土之前复现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有些奢望了。
杨浩的长长的叹息声,吵醒了一旁的蒹葭。
“大王,这么晚了,为何还不安歇。”
杨浩摸了摸蒹葭的秀发,道:“你睡吧,我只是再思考问题。”
蒹葭往杨浩怀中挪了挪,轻声道:“百姓们都以为大王每天一定吃着天下间最好的食物,穿着最为华丽的衣裳。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大王所食甚至不如富贵人家,平日衣衫也是打了补丁之物,日日夜夜为国操劳。
大王如此辛苦,蒹葭心中痛甚。
”
杨浩道:“为人君者,要有为人君者的觉悟,坐在这个位置上,自己已经不在是自己,朕即国家!”
………………………………
第三百九十六章 附庸
朕即国家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独裁与专政。
但是杨浩并不介意当一个独裁者,在这个起步阶段,只有自己大权独揽,才能让这个国家机器最高效率的运转下去。
虽然齐国的官员们比十几年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很没有达到他完全放权的地步。
若是这个时候将重要的权利分发下去,才是对齐国的一场灾难。
看着在自己怀中再次熟睡的蒹葭,杨浩露出了一丝微笑。
洪武十三年,注定是要被载入史册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齐国征苗人,平北蛮,一举奠定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齐国国力蒸蒸日上,让周边蛮族无比心生畏惧。
西方尚未纳入齐国领土的周羌诸部,也在大齐击退了匈奴强敌之后,派出了使者请求齐国的庇护。
西方部落的使者于冬至之前,赶到了长安城。
这些边远地区的落后部落,一路上震惊于齐国的强盛。
知道他们见到了长安城,无比惊叹于齐国的繁华。
这里对于这些尚且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的部落无疑就是人间仙境。
雄伟的城墙让部落的使者们情不自禁的跪拜下来,那神情如同是在部落祭祀神灵时才有的庄重。
听说有西方部落过来,杨浩对此也十分的感兴趣。
大齐西方边境一带的部落,他给予的关注并不多。
相比于北方和南方,这个时代的中土以西的文明成都太过于落后,根本不会对自己的政权造成任何的威胁。
而且由于这些地方太过于落后,杨浩目前根本没有要将其吞并的打算。
若是吞并则是对齐国的一项负担。
在制定的五年计划中,西方是考虑最少的地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杨浩忘了那边的的土地之下可是埋藏着大量的煤炭。
而且他也清楚,这个时代的黄土高坡环境还没有遭受的破坏。
要不然后世的封建王朝都城也不会选择在那里建都,毕竟没有人想要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去吃沙子。
即便甘陕地区有着如此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杨浩始终坚守着贪多嚼不烂的道理。
先发展已有的的土地,等到时机成熟,以齐国的能力,占领甘陕地区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杨浩在大殿接见了这些小部落的使节。
使节们能够见到传说中的齐国大王,无不诚惶诚恐,五体投地的跪在地上,如同拜见神灵。
听完这些部落的来历之后,杨浩只记住了一个周部落。
这个部落的首领以姬为姓,并且这个部落和齐人一般,在男子成年之后,也会以束发区分。
杨浩猜测这个部落可能就是周朝的前身。
只不过如今周武王的祖先们却向自己进行叩拜,杨浩忽然觉得世间之事是如此的玄妙。
也许是出于这方面的因素,杨浩对待这些部落很是友好。
不仅称赞了一番他从没见过的部落首领一番,并称呼为对方为齐国值得相信的朋友。
如此的盛情,让使节们感激涕零。
更有的部落直接提出了想要归顺齐国的想法。
但是这都被杨浩婉言拒绝了。
听着使节们介绍者自己部落的情况,旁听的大臣们,都露出一幅自豪无比的面孔。
小族对齐国的羡慕,不正说明他们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吗。
这给了他们一种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快感。
杨浩虽然没有齐他们那般庸俗,但是听着他人的称赞,心中也是极其开心的。
而在众多使节的叙述中,一个名为青塘部落的使节,引起了杨浩的注意。
不是因为这人有着什么过人的天赋,而是此人提到了他无比在意的西南蜀国的事情。
根据这个使节所说,他所在的部落距离蜀国并不远,而杨浩根据他的描述,也大致猜到了这个青塘部落的大概位置。
若是他估计无错,这个部落应该位于后世的汉中一带。
这可是他计划中伐蜀的关键之地,如何不能引他的重视。
杨浩详细的询问的关于西南国度的信息。
得到的消息让他松了一口气。
按着青塘使者的叙述,杨浩总结出一下几点。
其一,这个蜀国实力的确不容小觑,已经发展出了极为先进的青铜文明,并且坐拥天府之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其实力甚至比曾经的夏朝还要强盛。
更重要的是,这个蜀国和夏朝那种国家的雏形不同,这个西南地区的势力已经完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杨浩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事情,按照他所知道的历史知识,
在这个时期夏朝绝对的一家独大的存在,而现在忽然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势力在悄悄的崛起。
“难道蝴蝶效应这么严重?”
杨浩喃喃道。
让礼部的官员,将这些使节安排下去,杨浩心情有些沉重。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将来想要吞并蜀国绝对有着不小的难度。
这种难度不只是存在于军事之上,更多的麻烦来自于战后的稳定
和那些文明程度极其地下的部落不一样,像蜀国这样有着高度文明的政权,同化起来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杨浩感觉颇为的头痛,四川他是无论如何都要收入囊中的,只是现在看来,入川计划还要再登上很长一段时间了。
至于那些臣服于自己的部落,杨浩决定借鉴后世王朝的宗藩体系。
让这些部落成为自己势力的延伸部分,也是齐文化重点输出的番外地区。
先同化,再吞并,这是杨浩所想出来的西部政策。
几天后的新年,在齐国家家户户准备迎接新年到来之际。
在东北的苦寒之地,一路向东迁徙的有穷残部,终于找到了一块不错的落脚之地。
这里有着大片的草地,水草丰美,即便如今正是寒冬时节,但是旷野上仍旧随处能够见到大量猎物,有着充足的食物来源,羿决定将这里定位有穷新的家园。
只是他们的出现,却引起了当地本土的部落注意,对于这些闯入者,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先民们,露出了他们贪婪的爪牙。
………………………………
第三百九十七章 向东看
消息的闭塞,杨浩至今还不知道匈奴王少尤已经嗝屁了,而有穷余孽,已经盘踞在了东北地区。
新年过后,洪武十四年的新年刚过完不久,杨浩便前往长安唯一的一座炼铁厂进行考察。
他想要看看改进后的炼钢效率到底如何,只有实际看过之后,他才能决定今后如何发展钢铁产业。
钢铁是进行初步工业化的基础,钢铁产量上不去,齐国只能以小手工业的模式进行着。
钢铁厂位于长安城西边很远的地方,之所以建这么远,完全是因为杨浩担心,浓烟滚滚的钢铁厂会影响长安的空气质量。
而另一方面,这个位置也是建造水坝的理想位置。
钢铁厂浓烟滚滚,巨大的水利机械,昼夜不停的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将一块块生铁锻造成强度更好的钢材。
“大王请看,那边就是改进后的熔炉。”
杨浩朝那边看去,忽然有种陌生的熟悉之感,
之所以陌生,是因为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高炉炼钢的方法,熟悉是因为,这景象和已经有些模糊的记忆中看过的历史图片有些重叠。
他的那个时空之中,在某个特殊的时期,全国上下大炼钢铁,而如今的这些炉子,和记忆中的是那么相似。
大炼钢铁虽然失败了,打不可否认,这种办法的确比齐国先前的炼钢之法要先进学多。
而且齐国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后的工艺,比那个特殊时期更加的完善一些。
杨浩在炼钢厂呆了一整天的时间,仔细的观察了从原料到成品钢的每一个步骤。
卫没有说谎,也没有夸大其词,改进后的工艺,的确要比先前能提升数倍左右的效率。
但这种提升,和后世的工业化时代的产量相比,可以说与小孩子过家家没什么不同。
只是对于如今的大齐,如今的杨浩来说,这些许的提升实在太过于重要了。
提升的这些产量,不仅能将齐国的军队战斗力提升一个层次,而且大量的钢铁也能应用到各项工程之中。
杨浩履行了自己当初说出的话,对参与赶紧炼钢工艺的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封赏。
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若是再能将钢铁产量提升到目前的数倍,他杨浩不吝赏赐一个男爵之位。
他画的这个大饼,让所有工匠和官员,都亢奋无比。
一个爵位啊,迄今为止,齐国的封爵的人还不到十指之数。
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荣耀足够一个普通人鲤鱼跃龙门该便人生的轨迹。
只是杨浩对此并不报太大的希望,炼钢是个极为复杂的工业。
初步炼钢简单,想要提升效率,没有极高的化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谈何容易,反正他认为自己肯定不是这块料。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他对自己的科学智商没什么信息,不代表他不对齐国的年轻人有信息。
就像是那个东门俘一样,比智商,杨浩肯定不是对手。
这样的人只要懂得基础物理学化学,还有着无与伦比的科研精神,杨浩有百分百的信心,齐国的科技绝对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理论能够研究出来,那么付诸于实践也就不远了。
既然证明了新工业是有效的,杨浩自然会大力推广这项新的工艺。
目前的齐国一共三座炼铁厂,最大设备也最精良的自然是长安城的这座其次则是灵州的炼铁厂,规模的最小的一个则位于秦州。
这三座炼铁厂负担着齐国全部的钢铁所需。
而杨浩再增加两个炼铁厂,配合上的新的工艺,齐国的钢铁需求能够的到极大的缓解。
只是铁轨他目前还是持保守态度。
漫长的铁轨对钢铁消耗是极大的,即便是工艺改进了,他也不认为自己有修建两条铁路的能力。
“还是得需要蒸汽机啊,没有蒸汽机,只靠水利局限性太大了,要不要派人去美洲呢?”
杨浩独自一人在书房踱着步子。
他有些犹豫,远洋航行不是说着玩的。
这需要很复杂的航海知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齐国的船只,能否达到远洋航行的条件。
美洲是他念念不忘的地方,只要将那边的东西带回来,数年之内便能解决齐国粮食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玉米还是土豆,还有其他的农作物,都能极大的改善齐国百姓的生存条件。
而橡胶则是制作密封装置必不可少的东西。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洲大陆是地球给予人类的宝库。
杨浩连连摇头,有不停点头,表情无比的纠结。
良久之后,杨浩停下脚步,让人将科学院从事船只研究的负责人传来。
半个时辰之后,船舶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便匆忙的来到了王宫之中。
“臣,吴卜拜见大王!”
“坐下说话吧!”
“谢大王!”
“今日换吴爱卿来,本王想了解一下,目前远洋船只的研究进展。”
吴卜闻言,恭敬的回答道:“大王,臣率领的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如不出意外,今年夏天便可以着手建造新式战船。”
杨浩闻言顿时一喜。
“这么说远洋船只有眉目了?”
“臣不敢断言半年后的试航能否达到预期,不过臣与诸位研究员根据模型试验过,这种船只应该能抵御较大的风浪,速度也要比如今的船只快一些,只是目前只是理论,结果如何臣不敢保证。”
“好啊!有进展就好啊!需要什么帮助尽管给本王上奏折,朝廷会给予你们最大的帮助。”
吴卜道:“臣多谢大王,不过臣的团队目前资金还算充足,暂时不需要朝廷拨款。”
杨浩满意的点点头,道:“你回去后告诉你的组员们,若是试验成功,本王会亲自为他们颁发勋章,他们的名字将载入史册,他们便是科学院的奠基人。”
刚才杨浩准备拨款没有让吴卜激动,而名留青史这句话,却让他再也坐不住了。
对于他来说钱财什么的不过是身外之物,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就已足够。
而青史留名则不同,这是齐国部分文官毕生的追求,这是无与伦比的荣耀。
即便自己百年之后化作一杯黄土,自己的名字也会出现在书本之上,无数的后人都会敬仰自己,这是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寄托。
………………………………
第三百九十八章 人生苦短
白山黑水间的势力争夺,似乎距离齐国有些遥远。
在辽东大地活动的齐人,目前只限于沿海一带的弹丸之地。
对于这块飞地,齐国给予的关注并不多,不多对于蓬莱地区的人来说,那里却是狩猎采集的天堂。
随着民用船只的大量普及,从蓬莱前往对岸之间的岛屿上,慢慢的也出现了定居的齐人。
这些人都是以打鱼为生,相比与种田,捕鱼带来的收益,并不比种田收入要少。
而且这些渔民们也是有田地的,两者结合起来,蓬莱地区的生活水平远高于齐国其余的城市。
而石溪也在洪武十四年的时候,被朝廷从南方召回。
这半年的多的人口贸易,让齐国水军赚的盆满钵满,他们也许是齐国军中最为富有的一批人。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朝廷怎么会允许这种不交税的贸易存在。
石溪刚抵达蓬莱港口,就被朝廷派来的户部官员与锦衣卫带走问话。
齐国不允许以军队的名义从事商业行为,即便是不备朝廷认可人口贸易也在禁止之列。
石溪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大齐律法,十余天之后,石溪便被五花大绑的押送到了京城。
杨浩对于石溪的行为并没有太过于动怒,从他所掌握的信息来看,石溪这短时间上蹿下跳的从南边买人,所赚取的钱财是朝廷急需的。
而且他有大齐律法作为依托,能够名正言顺的将这闭财富全部充公。
但他并不打算这么做,一来这样做会让已经尝到甜头的士兵对朝廷心生不满,二来他也觉得石溪的这种做法朝廷可以借鉴一二。
当然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他不会以朝廷的名义去从事这种龌龊的事情。
石溪在大牢中关了半个月,被户部没收了将近八成的收入后,才被放了出来。
并且罚俸禄半年,给予一次警告,若有再犯则会被停职查办。
在暗无天日的大牢中关了这么久,石溪对自己能活着出来深表庆幸。
虽然没收的八成的收入,但是剩下的两成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朝廷没有全部拿走,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他的梦想是纵横无尽的大海,自己积累的财富越多,将来自己才能够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船队。
他原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刚回到家不久,一名宫人便传杨浩的口谕召他入宫面圣。
石溪有些头疼,他不愿意面对杨浩,这样他觉得有很大的压力。
杨浩那一双仿佛能够洞察人心的眼睛,让他很不自在。
虽然不情愿,但石溪还是匆忙的洗漱了一番,换上官服匆忙的跟着宫人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