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一个人的良知,杨浩知道浮这样做是有伤天和,是反人类的。
可是理智上,杨浩觉得浮并没有做错,或许这么做杀戮过重,但他保卫科大齐的安危,也为战死的士兵报仇雪恨。
这对于凝聚齐军的士气很有帮助,可是如果他因此赏赐的了浮,这个屠戮的例子一旦开了先河,杨浩担心自己再也控制不住那样的魔鬼。
杨浩是杀了很多人,但他从心底里是不愿意搞大屠杀的,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哪一个部落氏族,或者是那些极度野蛮的野人,都是华夏的一份子。
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弄死一些人,但无差别的杀戮真的有违他的良知。
可是如果因此处罚了浮,难免会寒了那些浴血奋战士卒的心。
杨浩感到很是头疼,他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两全其美,疲惫的挥了挥手让报信的士兵退下。
“唉!这都他娘的是什么事!”
杨浩爆了句粗口,离开座位,烦躁的在大殿内踱着步子。
“传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半个小时之后,刑部,吏部两位大佬匆匆忙忙的赶到了王宫。
“大王,这么急唤吾等前来,不知有何要事?”
寅试探着问道。
杨浩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对二人道:“你二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这。。。”
二人相视一眼,有些猜不透杨浩的心思,一时间也不敢胡乱发表意见。
杨浩见此,沉声道:“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寅皱了皱眉,行了一礼道:“大王!臣觉得浮将军此番屠戮的确有些不妥。”
“哦!寅尚书觉得有何不妥之处?”
杨浩问道。
“大王,臣以为那灾民如没有人蛊惑,理应不会聚集如此之多,浮将军大可将其诛杀一部分,然后将那些投降的灾民看管起来,进行审问,只诛首恶便可,而其族人,吾等可以效仿夏后的那些劳改犯,判处他们一定年限的有期徒刑,如此一来,吾等可以用温和一些的方式,将其性命慢慢的消耗在劳作之中,臣觉得这样做才是最有利于吾大齐的。”
寅侃侃而谈道。
原诧异的看了一眼寅,随即眼观鼻鼻观心,好似泥胎雕塑一般。
杨浩没有对寅的看法发表意见,而是看向原。
“原,依你所见,此事又该如何决断。”
原行了一礼道:“臣以为寅尚书说的有理,臣附议!”
杨浩脸色一臣,显然对原如此敷衍的态度有些不满。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处置
见杨浩不满,原连忙道:“大王,那些人既然敢冒犯我大齐,将他们尽数杀绝并无不妥,只不过浮将军将他们的脑袋堆在哪里,却有些不妥。
大王曾言,腐烂的尸体很容易传播疫病,虽然此时天气严寒,但那些脑袋依臣所见,警示一段时间后,还是早做处理较好。
”
杨浩听完后颇为无语,也不想继续问他们的意见了。
再三思量后,杨浩道:“乱民犯境,杀我边军,此乃大罪。
浮之所部,力退强敌,保我齐地平安,乃大功。
今赐其骠骑将军号,赐阴阳龙纹玉佩一枚,酒肉粮食百斤,并赐其妻为华阳夫人,从七品。
然,上天有好生之德,朝廷自有法度,浮未经朝廷定夺,擅自屠戮七千余人于法不合。
罚其三月俸禄,以示惩戒。
边军阵亡将士追封烈士,入忠烈祠,厚葬!其家属免除十年赋税,有子嗣之人由朝廷赐予姓氏。
稍后,我会将这些刻写下来,由吏部入册之后,着人去前线宣读。
”
杨浩对这件事的处置方式,可以看出,在他心中对那数千人命,并不怎么在乎,他在乎的只是对自己的利益。
也许在他心中对那些人有过同情,可事实就是如此,那些死掉的人,最后在他口中,只等同于罚俸三月而已。
二人听完杨浩的解决办法后,恭维道:“大王英明!”
只不过寅随后问道:“大王,这华阳夫人是何官职,是否入吏部官册。”
杨浩道:“这华阳夫人之称呼,我将其称之为诰命,朝廷对有功之臣的母亲或妻子加封,其乃荣誉,无实权,俸禄与同等官员等同。
然,诰命夫人有权在节庆之日,可随其夫入王饮宴。
受封诰命之妇,如违法乱纪,地方官无权处置,只有层层上报,朝廷查证后,先取消了她的诰命荣誉称号,才能进行下一步审判。
这一条,原!你们刑部要加载大齐律法之中。
”
二人闻言震惊无比的看着杨浩,这诰命虽说和官员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这却能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大齐这个男权至上的国家中,女人居然能够在王宫中共同赴宴,这是何等的荣耀。
二人现在有些羡慕浮的好运气,别说是罚俸三个月,就算是罚俸半年能为自己的妻子换来一个诰命,也是值得的。
杨浩好好举起轻轻放下的做法,让原深刻的认识到,大齐现在依旧是军人优先,他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利用自己的权利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军中磨练一番。
如果能博出个一官半职,那么他原家在大齐的地位将会更加巩固。
自己女儿是杨浩的妃子,而自己又是朝中重臣,如果自己的而已再能当上将军。
想到这里原甚至有些飘飘然起来,画面太美有些不忍去想。
但是他的想法注定是徒劳的,杨浩根本不会对外戚放一点兵权。
说白了外戚基本上断绝了与军队的联系,即便是走文官路子,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杨浩的打算就是把这些人当成猪养,他宁可这些人最后成为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也不会允许威胁到自己血脉的危险因素存在。
几天之后,浮接到了朝廷的“圣旨”,听到对自己的安排后,浮脸色有些古怪。
接过圣旨后,浮找来随军出征的监军,让他为自己代笔,这了一封类似检讨书一类的东西,深刻反应了自己这次的血腥行为,并让人快马送回长安城。
朝廷对于浮的态度,让其余的军官们感到眼红,如果不是浮距离敌人较近,这等好事又如何会轮得到他。
杨浩对浮有赏有罚,聪明的人也能从中看出,杨浩并不反对屠戮的行为,而是有些忌讳不经上报便私自下令。
当了这么久的官,即便是政治上再怎么白痴,多多少少的也能有一定的政治嗅觉。
渠和力央这两个齐国高层军官,更是同自己的亲信手下们,仔仔细细的分析了朝廷的决议,以免今后不小心犯了朝廷的忌讳而不自知。
杨浩不知道,自己的臣子们知识学的不多,对于如何做官这件事却无师自通。
在对于浮的处置中,也提醒了杨浩另一件事,那就是齐国百姓称呼的问题。
如今齐国和其余的氏族部落一样,大多数人只有名而没有姓,这对于习惯了姓名的人来说,或多或少的有些别扭。
而杨浩的齐国自认为是继承了华夏的衣钵,姓名就是很重要的东西。
但是铺如何推行姓名制度,杨浩却拿不定主意。
在他心中有两个方案,第一种就是他根据后世的百家姓,让百姓们去选择。
而另一种就是让百姓们自己去想一个姓,可是这样做有个弊端。
杨浩很担心,自己的国家莫名其妙的会变成后世的岛国那样。
毕竟什么松下,井下这一类的岛国姓,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比如说复姓中西门这个姓,出处应该就是住在西边城门的人。
定姓一事虽然重要,但却不适合立即实行,齐国现在还没有稳定下来,杨浩只能暂时将这个想法记录下来,搁置在一旁。
等到齐国彻底的在这个时代站稳了脚跟,再开始在全国推行姓名制度。
而赐予烈士后代姓,也能让齐国百姓对这个制度有些准备。
而在东方的边境地区,也许是因为浮杀戮的震慑或者是其余的什么原因,很长时间内,再也没有一个流民犯边。
而北方边境除了小股不成气候的南下团体,被齐国军队俘虏之后,也没有什么的太过于棘手的战事出现。
也许是齐国国土面积太小的缘故,其余的氏族都遭遇了南下难民的冲击,一些小方国并没有齐国这样的组织能力,在流民的冲击下已经被灭国。
在夏朝西方,原本属于有扈氏的地区,南下的北方蛮族与西部的犬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开始向着中原地区发起进攻。
………………………………
第二百六十章 低调发展,猥琐发育。
中原西部,后世甘肃青海一代,这个时代生活在这里的部落,被夏王朝统称为犬戎或者戎狄,这些部落大多以狼活着狗一类犬科动物作为图腾。
随着诸夏最西边的有扈氏覆灭,夏王朝边境地区出现了权利真空。
原本生活在深山中的部落走出了大山,这些人慢慢的活跃在原本属于有扈氏的地盘。
夏王朝为了将他们与更西边的犬戎区分开来,将这些走出深山的野人命名为羌。
而这些羌人中的一部分吸收了有扈氏的一些遗民,慢慢的过上了半农半牧的生活。
只不过这些羌人中靠近东边的一部分人,称呼自己为周,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女性与一个大脚板的神灵结合,诞生了周。
这是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出身,也许事实上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某个女性和一个脚掌很大的小伙子结合后,慢慢的演变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传说。
周人因何出现,如今以不可考证,这一年的冬末的白灾,也对这些生活无忧无虑的周人造成了影响。
不过周人的首领是个不错的领袖,提前储备的物资让他们艰难的度过了这段难熬的日子。
只要等着积雪融化,族中健壮的小伙子就会从受到神灵庇护的大山中捕获大量的猎物,部落附近的农田也会迎来丰收。
只不过周人的生活也并不总是美好的,和他们选择不同道路的西羌人,是不是就会来攻打他们。
好在周人凭借团结,打退了来自西边的敌人。
可是最近周人却发现,来自西方的敌人攻击袭扰自己部落次数越发的频繁了。
敌人的不断骚扰,让周人烦不胜烦,周人的首领为此感到了担忧,询问了部落中的祭祀后。
经过占卜,祭司给了一个建议,就是派人到东方的那个强大部落去,请求他们的庇护。
曾经强大的有扈氏都被东方的部落打败了,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庇护,西方的敌人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只不过周人却不知道,在他们向着去大夏的时候,来自东方一队使团已经接近了周人的部落。
这个使节团,按着夏启的要求,想要去西方寻找那个传说中的陌生帝国。
诸夏氏族已经不在畏惧夏启的威严,这让夏启感觉到恐惧,他要寻找强力的援兵,以挽回自己可能失败的命运。
而西方的那个传说中的什么马帝国,就成了的他可能的选项之一。
夏启不止是向西方派出了使团,而西南方向的也有人前去拜访。
西南的蜀国对强大的夏王朝来说并不陌生,这个文化与习俗迥异于中原的国度,虽然没有夏王超强大,夏启却知道这个国度的金器要比自己强大许多。
齐国的青铜武器给了他很大的压力,面对齐国士兵的时候,拿着石器与简陋青铜器的诸夏联军根本不堪一击。
这场惨败让夏启意识到了自己与敌人之间的差距,他要缩小这种差距。
在他看来西南蜀国的金器足以和齐国的武器相媲美,而且夏朝与蜀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只要自己能够摆出足够的诚意,他相信应该可以过的那种金器的制作方法。
不止是这些,夏启已经着手让人重新修缮了城墙,长安城的城防让他感觉到挫败的同时,也震撼于它的可靠性。
如果自己有了这样的城墙,那么他夏启的王位坐的也会更加安稳一些。
在夏启忙着巩固自己王位的同时,东边的齐国已经初步的完成了人口迁移的计划。
经过统计,三城之间新设立了镇,已经超过了五十个,没个镇有人口五百到一千人不等。
而在镇的下面还有若干村子,村子的人口则比较少,多的一百人,少的只有二三十人。
这些村镇并不是随意修建,而是根据规划的道路而设立。
这样做能够有效的保证,齐国的政令能够下达到每一个村镇之中,方便朝廷的管理。
而每个村镇都要负责自己的那一段道路,如果能很好的完成朝廷下达的政令,齐国官府也会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如果有的村镇消极怠工,抵抗朝廷,带头之人也会受到责罚。
而惩罚后果就是原本能够劳作一年就能获得自由,如果作乱则会视情况而延期。
有些死硬分子,对这种惩罚并不以为然,不过杨浩对此也不担心,等到一年后看着别人欢天喜地的丈量田亩时候,有这些人哭的时候。
这个冬天虽然有些小骚乱,不过总体上还算平稳。
边境地区,自从浮的屠杀之后,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并不能影响齐国的大局。
杨浩对这个冬天的发展还是比较满意的,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成立的探矿司,但是进展却并不理想。
也许是技术太过于落后,也许是齐国所在地区本就是矿产贫瘠之地,搜寻了很长时间,除了找到一些可有可无的散矿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既没有找到目前急需的铜,也没有找到金银铁铝中的任何一种金属。
对于这个尴尬的情况,杨浩只好行下策,那就是派出小规模的军队保护探矿司的人,出齐国边境,前往其余的方国氏族领地。
如果放在后世,这种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入侵,只不过如今各氏族早已经自顾不暇,杨浩估计齐国的探矿行为,应该不会引起他们太过于激烈的反应。
就算是这些势力,不满齐国的挑衅,小规模的冲突,还在杨浩的接受范围之内。
现在,他还不想和那些大氏族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这对于齐国的发展不利。
不过万一在哪个倒霉的氏族土地上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齐国大军就会以雷霆之势将那里据为己有。
杨浩从没有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以齐国目前的生产力,吊打这个时代的中小势力,如果不出现致命性的战术失误,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如果骨头太过于难啃,杨浩也会视情况考虑放弃,不管是土地,矿产还是人口,杨浩只会从最有利于齐国发展的方向去考虑。
………………………………
第二百六十一章 蝴蝶效应
也许是老天爷平息了愤怒,洪武元年三月中,天气开始逐渐回暖,厚厚的积雪开始融化,虽然融化的积雪让道路泥泞难行,但好在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随着春天的到来,来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冰封了一个冬天的济水,当第一场东南风吹过后的三天,厚厚的冰层已经消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齐国也在这春风中恢复了应有的活力。
冰雪还未完全消融,老齐人们已经开始在天间忙碌起来。
花上少量的钱财从朝廷手中购买鸟粪,将其堆积在自家的地头,对于如何沤粪齐国的农民们已经不陌生。
去年的粮食丰收,让他们明白了臭烘烘的东西是个好东西。
虽然今年齐国官府已经明确的说明,这鸟粪不在无偿供给,百姓们只是微微有些不爽,而官府收取的价格也不算昂贵。
如果不买这些鸟粪,靠着自家茅厕和家畜产生的粪便根本不足以浇灌这么自家的农田。
农民们在忙着沤肥,而那些迁移到村镇中的人,除了留下一部分继续修建道路之外。
杨浩让人从这些人当中抽出一部分,在其居住地区开垦农田,挖掘饮水用的水井。
由于这些村镇大多都处在古黄河与济水的支流沿线,并不用太过于担心洪水的问题。
只需要在在沿岸修建简易的堤坝便可。
而长安与齐城的农田却不同,这两个地方紧挨着济水,冬天的暴雪,让杨浩很担心夏天的时候爆发洪水。
因此从洪武元年开春的时候,杨浩组织大量的人手,将这个两个地方继续加固。
齐城与长安是齐国最重要的产量地区,至于北方的顾城,杨浩将其作为半农半牧的地区,弄来的马匹与牛羊有一半的数量都在顾城附近。
因此这两段的堤坝修建尤为重要,这一次的加固,杨浩打算采用大量的石料,以确保能够有效的防御特大洪水的冲击。
这个齐国上下七八万人的人口,从上到下,从老到幼全都在紧张的忙碌着。
建在长安城边缘的纺织作坊,女工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流水线一般的生产着大齐所需要的一切布料。
女工们的生活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纺织作坊并未在食物上过于苛刻,甚至比她们在曾经的部落中还要丰盛一些。
尤其是在冬天还能吃到蔬菜,这在以前她们想都不敢想的。
虽然齐国的饮食习惯很古怪,吃饭必须要用两根小木棍,用过之后还要清洗自己的餐具,不过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一个冬天下来让她们的精神面貌改善了太多。
脸上也没了曾经营养不良的菜色,加上纺织作坊强制的个人卫生,虽然在穿着上依旧破破烂烂,但这些女人的魅力与那些脏兮兮的女人比起来好上太多。
齐国公民中那些单身汉们,是不是的就会偷窥纺织厂的方向,希望能够从里面拐出来一个漂亮的媳妇。
这里的女人都是正经女人,如果发现有人胆大包天对这些女人用强,齐国的法律并不会因为犯事的男人是本国公民而有所偏袒。
虽然女工们让男人们心痒难耐,也只能老老实实用自己的办法去哄骗她们。
而对这种双方你情我愿的行为,齐国官府本着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太对作壁上观。
纺织女工引起的男女之事,杨浩并不感兴趣,他在乎的只是这些女人的生产效率。
而纺织作坊除了纺织麻线生产粗布麻衣之外,羊毛的纺织也开始有了进展,只不过羊毛数量稀少,纺织出来的布匹根本无法达到普及的程度。
这些呢子布制作只繁琐仅仅略次于丝绸的生产,这些稀少的布匹价格上也是极其昂贵。
因此这些珍贵的布料制作完成后都会被送到王宫当中,当然,杨浩用这些东西也不是自己来享受的。
虽然他的王宫中有一些柔滑的丝绸,可是杨浩只是乃重大节日时穿过,平日里都是穿着粗布麻衣。
不是杨浩想要节俭,而是他穿衣习惯觉得,丝绸这玩意只有制作成女人的睡衣才有诱惑里,男人穿着着实有些不伦不类。
相对于丝绸,杨浩更看重呢子布,这种布匹保暖性能良好,是赏赐有功之臣的上佳礼物,总的来说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在齐国境内一片全民搞生产的氛围中,数队由军方保护的探矿司成员,越过了济水,向着南方搜索。
为了避免引起有仍氏的误会,杨浩没有让这些人进入有仍氏,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仇敌有莘氏。
而有莘氏在去年的齐夏之战中,受到有仍氏的洗劫,可谓是损失惨重,加上不久前的北方流民的冲击,实力再度被削弱,可以说有莘氏的战争潜力已经大不如前,虽不至于沦落成渣渣势力,但接连的打击,让他们只能龟缩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小心提防这四周的敌人。
而有莘氏西南方向的商部落,由于位置偏南一些,之前的那场白灾并没有对其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流落到商部落的流民,成为了商部落人牲的重要来源。
商部落的祭司们,肆意的宰杀着人牲,询问着鬼神,整个氏族都处在一种十分亢奋的状态中。
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当祭司们在祭台上用残忍的方式弄死了九十九个人牲后。
将刻了卜辞的牛肩胛骨扔进火堆之中,在诡异的舞蹈与唱词中,商人们虔诚的跪拜在地上。
当祭司将煅烧过后的骨头棒子从火堆中扒拉出来,露出如同磕药过量一般的表情,五体投地的跪拜在商首领的面前。
“首领,卜像已出!”
面戴鬼面的商首领,接过被烧列的骨头看了看,高声道:“商兴!”
跪拜的商人闻言,顿时欢呼雀跃,牛皮鼓擂响,无数脸上涂着诡异图案的商人兴奋的狂欢着,与那祭台之上尸体组合成野蛮而又血腥的画面。
蝴蝶翅膀的威力是无比巨大的,夏因齐而衰,然,百族起,天下之势已呈乱象,有穷,夏,齐,商,还有那刚刚走出蛮荒的周人,诸族林立,让这上古华夏的命运又该走向何方?
………………………………
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齐的第一次考试
洪武元年三月末,随着仅剩的一些积雪融化后,冬天终于远去。
生命力顽强的杂草,已经展露出了些许的绿色,大地在春风缓慢的复苏。
与后世喧闹得环境比,上古的早春,多了一丝宁静,少了些许的浮躁。
晨光中,长安城外的农田里,农民们已经开始忙着为自家的田地翻土。
分给社区的那些耕牛,成了比人还要金贵的重要劳动力。
只要有人使用完,官府都要严格的检查耕牛的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有人虐待或者没有好好喂养耕牛,那么租借之人便会受到惩罚。
虽然不至于判处死刑,但却免不了一番皮肉之苦破费一些钱财。
在这种严苛的耕牛保护政策下,没有人想要挺而走险,即便是这些老黄牛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味可口。
成年男人们有着自己的事情,而长安城的幼童们也有着自己的忙碌。
已经在大齐学府学习了两年的获,很快就要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
冬季过后,学府要挑选一些年纪与学识优秀的人委以重任。
获今年虽然还不到十四岁,但这三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已经有了不下于教书先生的学识。
也许是由于年轻的缘故,总会提出一些连先生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一天一大早,获匆匆的吃完晚饭,与自己的妹妹将家中的家禽与牲畜填过了草料后,便穿着自己最干净的衣服,匆匆的赶往学府。
今天吏部的官员要来学宫,考核他们这些候选者的学业。
只要能够通过考核,那便证明他已经能够出师了,不管朝廷要他们这些人去做什么,至少他不在是家中的负担,成了和那些官员一样成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最重要的是,只要为朝廷工作,就会有不错的俸禄能拿。
如果未来运气好,也许也能像朝廷的那些大佬一样有出入王宫参与国事的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虽然杨浩没有将这劝学诗中的思想传播出来,但是齐国朝廷的政治风向已经十分明显了。
那就是文武分家,如果想要入朝为官,知识虽然不占全部,但有知识的人明显的要比其他人的机会大一些。
获虽然也想从军打仗保家卫国,但这几年齐国的发展,让他看到文官的作用也不弱于武将。
武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文官是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获觉得,齐国已经有了那么多优秀勇敢的将士,完全不懂军事的他,如果去了军中并不能有太大的作为。
而文官不同,他这几年的所学,大多都是关于民生,只有入朝为官,才能一展胸中报复。
获忐忑的来到学府,而此时学府中已经来了很多人,看着自己的那些同窗看向羡慕的眼神,获难免产生了些许的优越感。
只不他也懂得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并没表现的鼻孔朝天惹人生厌。
和同窗见礼之后,获见到自己的先生正在和几名穿着官服的人交谈,心中不由得有些紧张起来。
而这是任康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挤了过来。
“看到没有,中间坐着的那个,就是齐国的吏部尚书寅,好家伙,想不到这次连这等人物都来了,获兄,这次如果表现的好,小弟今后了真的要仰仗于你了。”
获闻言心中一惊,连忙朝那为首之人看去。
“你说那人寅尚书?”
任康笑了笑,道:“那还有假,我当初入宫饮宴的时候可是见过的,这次你的机会来了。
”
见任康说的如此肯定,获得心跳忽然加快了许多,原本的淡定自若已然不在。
齐国的尚书之中,学问最深的就是吏部尚书与礼部尚书了。
而寅虽然在算学上不是其所长,但那也只是相对少炎而言。
在齐国寅的算学能力,除了深不可测的杨浩之外,他的地位当可排前三。
这样的牛人来考校自己,如何能不让他紧张。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寅对学府的先生道:“时辰不早了,将那些学生都带过来吧!”
先生点点头,起身道:“所有参加考校之人来此集合。”
“获兄,等你好消息。”
获点点头,深呼吸一口气“多谢!”
这一次等候考校的学生一共有三十余人,最大的已经十五,最小的当属获刚刚年满十三。
将众人已经来齐,寅起身一脸严肃的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与身旁的官员说了几句,便朝着学府的后院走去。
考生们正疑惑间,便听先生道:“这次的考核地点就在学府候选,稍后你们排好队,五人而近,等先前进去之人出来后,之后的人再进去。
记住!出来的人不许多说,在一旁等候,你们今天的表现决定你们今后命运,希望你们万不可大意。”
众考生闻言,原本就紧张的情绪更加的紧张了几分,有些心理素质差的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考生们排好队,来到学府后院的门前等候。
获排在中间的位置,看着前面的人走近后院后,院门被紧紧的关上,根本看不到也听不到里面发生了什么。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从清晨到中午,考生已经进去了好几波,有人一脸喜悦,有人满脸忧愁,其余的考生想要询问一下,但是守在一旁的吏部官员的存在,让他根本不敢多说一句话。
轮到获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正午,炎炎烈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