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轮到获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正午,炎炎烈日刺的人有些睁不开眼睛。
随着院门再一次的被打开,获紧张的跟着前面的人走入的后院。
还么等获多打量院中的情况,身后便传来一声重重的关门声,突然的声响吓了几人一跳。
“不要耽误时间!”
一声颇为威严的声音,让几人回过神来。
获便声音方向看去,只见几名官员正端坐在一处凉棚下面,而在正中间的寅身前的桌子上,堆放着一堆竹简,不知道是做何之用。
几人有些忐忑的来到诸位官员身前,躬身拜道“学生拜见寅尚书,拜见诸位上官!”
………………………………
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举雏形
寅面无表情得对几人点点头,从早上但现在毫不停歇的考核一名名学生,对精力的消耗也是大的,此刻有些疲惫的他,已经没心情与这些年轻人寒暄了。
只不过看到获得时候,目光还是停顿一瞬,只不过也没有多说什么。
“你们几个每人从这堆竹简之中抽出一卷,上面就是你们这次考核的内容。”
寅淡淡道。
几人闻言施了一礼,有些紧张的从桌上竹简中抽出了一卷。
这一堆竹简差不多有二十余卷,而每一卷的考题都不同。
虽然这么做有失公平,但这是杨浩目前能够想到的最科学的办法。
毕竟现在纸张还没有做出来,想要靠着竹简完成后世那种形式的考试,投入的成本太过于巨大。
竹简的制作本来就是一件颇为繁琐之事,现在考生稀少,采用目前这种效率低下的考核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见几人都挑选完毕,寅开口道:“好了,现在就开始做答吧,那边有五块白板,炭笔也准备好了,将竹简问题的答案写在上面便可,半个时辰内停止考核。”
说着指了指放在一旁的日晷道:“注意现在影子的位置,别误了时辰,开始吧。”
五人闻言,连忙紧张的看向日冕,记下了此时影子的位置,便匆匆忙忙选了一块白板,开始自己的做答。
白板这东西,大齐学府的学生并不陌生,学府中的学堂中,就有一块比眼前这个大上许多的白板。
获站在自己的白板面前,将竹简展开放在一旁的桌子上,查看自己的考题。
竹简上的字虽然很多,但都刻的很工整,辨认起来并不费力。
如果是不学无术之人,可能连这竹简的上的考题都弄不懂,也就无所谓后面的做答了。
而大齐学府的学生,也许是曾经的生活的太过于艰辛,这两年多以来,都十分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获快速的看了一遍考题,书写考题的文字并没有太过于生僻的字,阅读起来并无太大的困难。
考题分为两种,语文数学,这也是大齐学府仅有的两门课程。
也许是课程种类少的缘故,让学府的学生,与另一个时空同等学习年限的孩子比起来早精通许多。
获所拿的这卷竹简一共有八道算数题,这八道题并不是单纯的套用数学公式,而是更加贴合实际生活的应用题。
比如说第一道题目。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9米,宽是6米。这块菜地一共收青菜972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青菜多少千克
有地一块,长九,宽六,入秋收九百七十二斤,每平方所收粮几何。
这到题涉及到了面积的概念,而且也考察了这些考生对四则运算的熟悉程度,毕竟在实际的应用之中,最常见的也无非是加减乘除了。
这道题目难不倒获,蹲在地上用学府准备好的木棍开始计算,用了很短的时间,获就在白板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下意识的看了看摆放在一旁日晷,暗暗松了一口气,集中精神,思考下一道题目。
题目有难有易,直到获将这八道算术题做完后,已经发现时间差不多过去了一半,心中不由得有些慌乱起来。
剩下的拿到名为作文的题目,虽然只有一题,但却要求书写两百五十字以上,并且要求语句不得重复。
这道作文题,只给了一个大致范围,大体的意思就是让考生描写一下对未来设想。
这道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全看个人的理解与想象,而杨浩出这道题目的用意,还隐隐某带着某些策论的意思在其中,
毕竟这些学生,都是大齐未来的候补官员,他们对齐国政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大齐未来发展。
而从这样类似的题目中,也能看出这些学生对齐国的认可程度。
这些题目杨浩不是拍着脑门随意想出来应付自己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不知是太气的炎热还是题目太难,获的额头见汗,只觉得口干舌燥,眉头已经皱成了川字。
这种形式的考题看似简单,齐字已经学习了这么久,书写上并不是问题,可是按着考题的要求,一时间,有些不知从何下手。
时间一点点过去,获不敢在耽搁下去,如果浪费这次难得的机会,下一次不知道又要等到何时。
考题的压力,让考生们根本没有闲心关注其他人,不同的考题,也从根本上杜绝了抄袭的可能性。
半个时辰的考试时间结束,考生们脸色凝重的放下手上的炭笔,忐忑不安的看着吏部的官员上前查看自己的答案。
吏部的官员们没有任何交流,而是看了看考生的竹简,将自己手中的竹简展开,核对白板上的答案。
吏部的官员们面无表情,让人根本看不出来自己所答是对是错。
等待结果的过程是让人煎熬的,即便是获心中对那几道算数题有足够的信心,此刻也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核对答案的过程很快,这些都是固定的答案,只不过最后那道作文,则是由寅亲自审阅,
五人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浑浑噩噩的被吏部的官员带离了院子。
寅在获得作文前停留了很长时间,然后让人用毛笔将这些作文用最快的速度抄写在兽皮之上,并标记好是何人所做。
这些试题吏部会做一个初步的平分,最终的结果还是要杨浩亲自过目一遍,因此这个抄写的步骤虽然有些繁琐,但却是不可少的一步。
考试持续了一天的时间,直到最后一批考生疲惫不堪的走出考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科举终于落下了帷幕。
也许在后世看来,齐国的第一次科举显得是那么粗糙不堪,但这个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却是极其深渊的。
这一夜吏部官员们点起了昂贵的蜡烛,挑灯整理着每一份试卷。
而回到家中的获,这一夜失眠了,在家人都睡着的时候,独自一人坐在院中看着璀璨的夜空,也许是在对着那些星辰与神明祈祷,也许只是单纯的发呆而已。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文庙
吏部的办事效率很高,齐国官制初成,官员的稀少往往一个人要兼任很多种职务,也没有后世官府的推诿扯皮。
考卷整理完毕之后,这些考生的作答结果被连夜送到了王宫之中。
杨浩对这次的考试很重视,毕竟这是检验他制订的教育制度成果最直观的办法。
王宫中烽火通明,杨浩没有先去看那些算术题,而是直接查看考生的作文。
这些作文是没有任何文采可言的,通篇读来很是别扭。
不过大多数的考生都按要求写完了二百五十字,只不过难免有缺字错字的现象,不过杨浩对这样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只不过让他从其中挑出最好的,实在有些为难他了,让他有种从矬子里面挑选个高之人的感觉。
毕竟以他的文化水平,实话说来,这些人写的东西简直就是狗屁不通,就是一堆文字堆积在一起。
为难归为难,杨浩还是硬着头皮从里面挑选出一些还算看的过去的,在吏部官员评分的基础上做了些修改,至于其他的都按着吏部的评判作为最终的结果。
第一次的科举考试,从科考到出结果只用了一天的时间,第二天便有吏部官员拿着诸位考生的最终分数来到了齐国学府。
如此高效的评判结果,即便是在后世也没有哪一次人才选拔测试中达到过,杨浩要的是效率,不会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之上。
当吏部官员宣读考生的分数时,下面鸦雀无声。
获紧张的等待着念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先前念到的考生之中最高的只有八十分左右,这让他有些不看好自己的分数。
终于官员念到了获得名字。
“获,八十九!”
这个分数在目前所有人之中可以说是最高的分数,一时间让获成了众多学生的焦点。
“获兄!厉害啊!小弟在此恭喜了!”
任康真心的祝贺道。
当听到自己分数的那一刻,获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听到获的祝贺,笑了笑道:“侥幸而已!”
“获兄谦虚了,你看现在都没有超过你的分数,看来这一次你应该就是头名了。”
“但愿吧,毕竟同窗们也都是优秀之人!”
获笑了笑。
随着分数念完,吏部官员道:“这次的考生,一会儿随本官到祭祀之地!”
众人闻言心中一惊,祭祀之地在长安城百姓的眼中可是仅次于王宫的神秘存在。
每当齐国有祭祀活动的时候,只有杨浩与文武官员才有资格进入。
普通的百姓只能恭敬的在墙外幻想里面的情况,甚至一些民间传闻,说里面居住着神明,就是因为这个下凡的神明才能保佑大齐繁荣昌盛。
对于这种无稽之谈,官员们自然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民间祭祀之地却越发的神秘起来。
当考生们听到自己居然有机会进入那里,顿时激动无比,就连先前的那些成绩偏差,有些郁闷的考生,也将心中的郁闷抛在脑后,对即将到来祭祀之地之行无比的期待起来。
在其余学生的羡慕之中,三十余人排着队伍,跟在官员后面兴奋的朝着祭祀之地走去。
齐国的祭祀之地,经过几年的建设,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简陋的夯土祭台,而是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建筑群。
在这里不仅有精心修缮的祭台,还有威严的忠烈祠,而在忠烈祠的两边,则有两个稍小一些的建筑物。
考生们从没有见过这等华丽的建筑,和这些建筑物比起来长安城内的民居,甚至连猪圈都算不上。
诺大的围墙内,移栽过来的树木随着微风轻轻摇摆,用青砖铺成的道路被打扰的干干净净,可能是今日有人要来的缘故,青砖之上洒了些水,走在前面没有外面的那些尘土。
也许这里庄严肃穆让考生们下意识紧张起来,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担心惊扰了住在里面的神明。
考生们不知道坊间流传的下凡神明住在哪个房子里面,一些激动的考生恨不得立即跪下来,朝着四周叩拜一番。
在官员的带领下,考生们在忠烈祠右边的那个稍小一些的建筑物前停了下来。
而在哪里吏部寅,还有另外一名没见过的官员并肩站在建筑物前。
获朝着建筑物上牌匾看了一眼,只见上面写着文庙二字,只不过那个庙字他并不认识,根据那个文字,只能猜测这里是与文字有关之地。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带着他们过来的官员,上前拜道:“寅尚书,少炎尚书,人已齐!”
当听到少炎的名字,众人心中就是一惊,他们很不想不到除了吏部的大佬之外,在这里居然能见到吏部的大佬。
今天即便是什么也没得到,但这经历,也足够他们与人吹嘘一辈子了。
寅点点头,然后对少炎道:“开始?”
“嗯,开始吧!”
少炎淡淡的说了一句,随后朝前走了几步,将手上的竹简展开,高声道:“大王曰:自上古帝轩辕命仓颉造字,至今以过数百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如文之子,今吾齐字之完善,未能忘仓颉之功,今设文庙一座,以为拜祭。
凡吾大齐之学子,切不可辱没上古先贤之荣光。
而等少年,需百尺竿头在进一步,切不可因些许成绩而自满。
今!尔等以自身之才华毅力,于学府有所成,拜祭文字之祖以示崇敬之意,是谓美德。
洪武元年三月二十六,齐王!杨!宣!
”
少炎宣读完杨浩的圣旨,众人才知道原来这里被称作文庙,并且知道了文字的来历,心中对那个轩辕时代的仓颉无比崇敬,这是何等伟人才能做出这等丰功伟绩。
众人跟着官员祝福了杨浩,后带着崇敬的心,与众官员一起,跪在文庙之前,对着仓颉的泥塑虔诚的跪拜。
如果对杨浩熟悉之人看那雕像,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仓颉塑像却与杨浩有些神似。
………………………………
第二百六十五章 身份
拜祭仓颉的仪式没有多复杂,只是由少炎领着众人说一些祝福的话语,祈求这些上古先贤保佑大齐云云。
简单的拜祭结束后,少炎起身道:“诸位起来吧!”
众考生闻言呼啦啦从地上站起来,不知道接下来又要有什么惊人的消息。
“你们是我大齐建国以来第一批掌握了知识的年轻人,大王将你们称为国之栋梁,大齐的未来,可见大王对尔等重视。
不过尔等现在还年轻,不能委以重任,也就是说,以你们现在的情况想要做官是不可能的。
”
寅的话虽然这些考生们或多或少在意料之中,只不过真的将他们的一丝幻想掐灭后,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只不过寅却不理会他们有些落寞的表情,继续道:“现如今你们已经拜祭过了圣贤,并且你们的学识通过这次的科考得到了大王的认可,从今天开始你们有资格离开学院。”
说道这里寅面容一肃,郑重道:“你们从大齐学的知识,只能用于大齐,造福于大齐万民,今天你们要对神明起誓,对我大齐效忠,如有背叛大齐之人,尔等穷尽子孙后代,必要其血脉断绝于这天地之间。
”
众考生闻言心中一凛,虽然他们此时根本没有一丝想要背叛大齐的想法,可是听到如此杀气腾腾的誓言,都有些不知所措。
不知道哪个考生情绪激动的高生道:“寅尚书放心,吾等此生定不会背叛大齐,要是谁背叛大齐我必提三尺长剑亲手砍下此人头颅,献于文庙之前。”
听到这名考生的话,众人顿时纷纷符合起来,那架势仿佛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质疑一般,要撸胳膊挽袖冲上去与人拼命一样。
寅满意的点点头,在考生们指天起誓之后,笑了笑。
“诸位都是我大齐栋梁,如今走出学府,自是于普通百姓不同了,尔等都是有学识之人,朝廷定会给尔等尊贵的身份,看到圣贤像前的那些发冠否,这就是象征而等的身份,等闲之人不可戴之。
只要你们带上这发冠,只要不是犯谋反之罪,重罪可缓,小罪可减,地方官府无权处以杀伐之权。
”
说着,看了看少炎道:“下面你来吧!”
少炎点点头,作为礼部尚书,这位考生戴冠之事是他职责,这也是齐礼之一。
在考生们激动的心情中,排着长队,等候着少炎为自己戴冠。
发冠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发冠用青铜与玉石结合无比的精美。
就这一顶发冠,其价值就无法估量,放在其他的氏族,非首领不可拥有,而现在大齐却要将这等贵重的东西,赐予这些年轻人。
当第一名年轻人戴上课发冠后,激动的脸色通红难以自已。
少炎对他说了一句勉励的话语,继续为其他人戴发冠。
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没有让他感到任何的不耐烦,表情从始自终都无比的郑重,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整个仪式显得庄严而肃穆,这些年轻人看着同窗头上精美的发冠,脸上的兴奋之情根本无法掩饰。
杨浩对于古代的发冠了解不多,虽然听说过冠礼,但前世的华夏自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灭亡之后,这个礼节也就不复存在了。
失传了数百年,仅仅看着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零散信息,他又如何懂得那么多。
只不过他大概知道冠象征着身份,官员的帽子,儒生的方巾,武将的发冠,都有着各自的含义。
不过如今他也只能弄出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出来,这也算是为前世的华夏文明延续了一点文明的印记吧。
冠礼结束,少炎道:“尔等如今已经及冠,今朝廷将赐予尔等姓氏,以示恩宠,今这里有姓百余,尔等可亲自挑选其一以为姓。”
此话一出,这群年轻人顿时响起一阵嗡嗡声,姓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遥远的东西,只有那些大族中的贵人才有自己的姓。
比如获之前就对任康的姓羡慕无比,只不过如今自己也能有了属于自己的姓,这个赏赐对于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来说意义太过于重大了。
有了姓,即便是自己华为一捧黄土,只要姓氏不断,即便是后世之人忘了自己的祖宗,可是只要他们还有与自己一样的姓,那么自己在这个世间就没有白走一遭。
就像是上古的轩辕黄帝一样,姬姓之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姓,而直到自己的祖先是谁,自己的亲族又是谁。
当少炎将一卷厚厚的竹简平铺在桌子上后,这群年轻人有些忐忑的上前,脸色凝重的看着上面的文字。
这些文字他们大部分都认识,只不过用这些文字来当姓却让他们感觉有些古怪。
杨浩没有那个实力将百家姓全都写出来,只是凭借自己前世所接触过或者听说过的姓,毫无规律的写在竹简之上。
为了凑足一百个,有些姓是他胡乱编出来的,比如草姓,月姓,松姓等等。
挑选姓氏对于众人来说是一件无比重大的事情,这不仅关乎着自己的身份,更关乎着自己子孙后代。
毕竟好听的姓,被人叫出来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官员们看着年轻人缓慢的挑选,并没有前去催促,只是静静的等候在一旁。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所有人都挑选完毕,寅从怀中拿出一个兽皮制成的小册子,让每一个人过来报上自己的姓名,登记在册。
获选了一个张姓,因为这姓带了一个弓字,而他很喜欢弓箭,虽然齐国没有缘分这个说法,获的此时的感觉就是这个姓与自己有缘。
看着寅在小册子上写上了张获这两字后,他情不自禁的笑了笑,恨不得立即回到家中与自己的母亲与妹妹分享自己的喜悦。
今天过后,他们家就有了属于自己名字,那就是张家。
将三十余人的姓名登记完之后,寅将小册子上的墨迹吹干,小心翼翼的收在怀中,目光郑重的看着这些年轻人。
大齐给了他们最贵的身份,他们也要为大齐出自己的一份力了,年轻人们也知道自己今后的职责马上就要揭晓了。
………………………………
第二百六十六章 文明与征服
“你们这些人今后的职业便是在县镇之中,作为新学府的先生,为期两年时间,虽不入管制,但这教学的成果,也会算做你们的政绩,列入吏部考核之中,你们每一个人都会记录到吏部的官册之中。
在做先生这两年中,如果做出对我大齐有重大贡献者,朝廷可以放宽你们教学的年限,提前封尔等为官。
你们今后的成就全靠你们自己,而你们今后将要去的地方,以这次考核的分数为准。
分数高者离长安越近,能得到朝廷的帮助也就越多。
当然你们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到哪里上任只是起点不同,并不是最终结果。
两年后,你们能获得什么官职全靠你们的努力。
如果艰苦之地之人,能在两年之内让那里有重大变化,是有可能将其他优越之地的同窗比下去的。
今日之后,你们在长安城还有三天时间,这三里,朝廷会将上任地点与相应文书送到诸位家中。
你们这两年的俸禄为一月百斤粮,铜钱三贯。
这些俸禄会在你们抵达地点后,由当地官府拨付给你们。
如果有困难之事可与当地官员沟通,如有重大事情当地不便处理,可到长安城递交与吏部衙门。
好了,我要说的也就是这些了,这里你们可以四处看看,不过不得吵闹,冲撞了神灵与圣贤。
”
说完,寅看了看少炎,询问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没。
少炎摇了摇头,示意自己这边已经忙完。
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二人对众年轻人拱了拱手,在众人的恭送之下,沿着步道除了这片建筑群,各自乘着马车朝着王宫而去。
这半天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当两个朝廷大佬走后,众人虽然少了些约束,但现在根本没有心情参观这片精美的建筑群。
一些相熟之人相互交谈一阵,便不再这里多待,匆匆的告辞离去。
张获本想着四处看看,见到这些同窗们都告辞离去,自己也没了闲逛的心思,也想着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
除了这片建筑群没多久,张获便见到任康与他的几名侍卫,在远处朝自己挥手致意。
张获见此走了过去,诧异道:“你怎么来了?”
任康露出一副鄙夷的表情道:“这么大的事,作为兄弟的,如何能不关心一下。”
张获闻言笑了笑,对任康表示了一番感谢。
任康对此也没太过在意,而是打量起张获头上的发冠来,一双眼睛几乎都快冒出光来。
“你头上戴的是何物?怎的如此好看。”
张获下意识的摸了摸头上的发冠,有些自得将发冠了事情讲述了一遍。
任康听完眼神中更加的羡慕了。
“真是羡煞吾也,这一顶发冠如果在有扔,不知多少部落贵族会为此打破了脑袋,可能连自己最宠幸的女人,都会送出来几个。”
见任康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张获忽然说道:“任兄,过几天我可能就要离开长安城了。”
任康一愣,连忙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张获将这半天的经历,大致的描述一遍,听得任康啧啧称奇,听到获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更是对自己的这个好友感到由衷的高兴。
只不过当听到齐国朝廷对这些人的任命,任康神色有些暗淡。
要说这长安城中,同龄之人中,唯一称得上是至交好友的只有张获了,只是张获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他作为质子,没有齐国的许可休想踏出长安范围一步,即便是张获的上任之地也许并不遥远,对他来说却是无比遥远的存在。
二人沉默一阵,相互无言。
良久之后,任康道:“获。。。张兄,既然你要离开,我也只能祝你一切顺利了,这样吧,今夜还请你与伯母与令妹,来我住处,做为兄弟的,为你送行。”
“任兄你我之间不必多礼,今后两年之内,不出意外,我都没有机会回到长安了,家中还一样你能多照顾一些,我已经是感激不尽。”
张获连忙推辞道。
任康摆了摆手道:“无需多言,这些我自然懂得,不过今晚还请张兄务必赴宴,我可是好不容易才从你们大王那里讨要来了一些豆腐,这可是好东西,你若不来我一人食之有何乐趣。”
张获闻言,眉毛一挑,诧异道:“豆腐?”
任康见此故作神秘的笑了笑,:“嘿嘿!没吃过吧,要不是年前因为我姑姑的关系,我也不知道你们大齐还有这等好东西。”
张获听到是王宫中流传出来的东西,心中有些好奇起来,看任康一脸回味的样子,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任康的邀请。
而王宫之中,少炎与寅二人已经向杨浩复命。
杨浩听到事情都已经处理好后,点了点头道:“你们也辛苦了,这些年轻人对我大齐来很重要,我大齐想要脱离野蛮,只有让民众懂礼,识字才可以。
”
“大王,臣有一事不解?”
寅沉声道。
“何事?”
杨浩问道。
“大王,以我大齐的能力,完全可以将周边的氏族尽数攻破,只要我大齐士兵敢战,其余氏族只会投降,如果担心,占领了那些氏族之后,官员人手不够,学府中的学生虽然年轻,但稍做历练,也能做好这个官,为何要如此费力,让他们去县镇之中教学呢?”
寅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杨浩闻言沉声道:“不错,以我大齐现在的能力,这天下间能独自对抗我们氏族屈指可数,但人心叵测反叛无常,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们一样一心为了这个国家,就算对他再好又有何用,脑子里的想法不能改变,到头来只是留下反叛的祸根罢了。”
这番话让二人沉默下来,他们都知道杨浩是在说谁,想到那个人,二人也只能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杨浩轻叹道:“唉,征服一个人一个部落不难,但难的是征服他们的思想,大齐现在看上去一派和平的景象,但你们可以去看一看那些野人的生活,便知道反叛的隐患随时可能爆发。
我派这些心思纯净的年轻过去,就是希望用他们的冲劲,去传播大齐的思想,让即便是最底层的人知道,我大齐是天下万民的大齐。
我大齐代表的就是这天地间最伟大的正义,让他们真的把自己当成齐人,当成我们的一份子,而不是视吾等为仇寇。
但改变思想又谈何容易,我们只能一步步的来,只有让这万人十万人都变成齐人,都是我们的亲族,试问这天地间,又有谁能抵抗这等力量,征服天下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我们现在不能只向着炫耀自己的武力,而是要提升自己的实力,等将来从肉体与精神上彻底的征服他们。
”
二人愣愣的听完杨浩的这一番话,眼中若有所思。
良久之后,二人躬身拜道:“臣明白了。”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安固镇
三天后,齐国的第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下乡行动,十分低调的展开。
张获拜别了母亲与自己的妹妹,在任康等人的送行之下,与两名护送的士兵,离开了长安城。
作为这一届的头名,他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便是负责距离长安城十几公里外的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