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林姑姑-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说如今琏儿在工部做的极好,便是他当真一事无成,那也比叫个奴才来接要好上千百倍!”元春一脸失望。

    王夫人也挺失望的。

    周瑞家的是她最信任的心腹,连宝玉都要叫一声姐姐,却被女儿说成这般……

    只是今儿到底是三朝回门的大喜的日子,也只得换了话头,随意捡了件事儿来说。

    “我的儿,咱们不提这个了。”

    “自成婚后,姑爷带你可好?姑爷府上有没有屋里人?有没有心思不正的小丫头?母亲这儿倒还是有些人手的。”

    元春摇了摇头:“姑爷一心向学,哪里有这个心思?”

    王夫人左右看了看轻声道:“男人哪有不偷腥的?就说你珠大哥哥吧,一样的读书人,当年也纳了几个屋里人侍候着。”

    “再不然,我这儿给你准备了金钏,带回去叫姑爷收了房,总比那些郝家的家生子好些。你可千万别学你那个敏姑妈,死活拦着不叫夫君纳妾又如何?还不是只留下个闺女,落得个无子送终的下场!”

    元春自然是拒绝的。

    因而叫王夫人恼羞成怒的说了几句,最后带了一肚子的委屈,从荣国府回了郝家。

    郝楠仁也不好去宽慰她,毕竟那是自己的丈母娘。

    自己这个做女婿的,总不能顺着妻子去抱怨丈母娘的不是,更不能随了听了丈母娘的话儿去做出些膈应妻子的事儿来。

    一路无话。

    幸好,回到郝家后,有件喜事儿等着他们。

    夏存良已是在郝家正厅等候多时了。

    他心知郝楠仁是齐恒侯林海的弟子,贾元春也算是得了安国公林沁的照拂的,见了两人便带出三分笑来。

    元春早年在宫中,对太监的势力还是有几分知晓的。

    见夏存良亲自前来,赶忙拉着郝楠仁迎了上去。

    夏存良却是叫身后的小太监捧出个锦盒来,笑眯眯的说:“圣上听闻京中竟有‘秀才娶了秀才,秀才嫁了秀才’这等佳话,特赐手书一份,以作鼓励。愿二位再接再厉,早日中举,为国效力!”

    郝楠仁恭敬地接过,展开一看,却是四个大字:佳儿佳妇。
………………………………

第55章 一同中举

    55中举

    崇和六年三月初十,贾元春与郝楠仁一同赴乡试。

    郝家如今才刚刚有些起色,住着的仍是郝家的旧宅,只是在郝楠仁成亲前用历年的积攒略微修整了一下。

    元春虽带了不少嫁妆来,里头宅子也有两座,看着倒是比郝家老宅要好上许多。

    只是不管是顾氏还是郝楠仁,都做不出贪人嫁妆的事儿。

    元春的嫁妆如今还攥在她自个儿手里呢!

    她倒是有心请婆母一道搬去自己名下的宅子,只是顾氏借口要将宅子留给后人,推辞了。

    元春不好将婆母一人丢在旧宅,便不再提起此事,只悄悄儿将自己的嫁妆银子略取出些来贴补家用。

    顾氏与郝楠仁不是不知,只是郝家确实艰难,也不能十分推辞。便将这事儿记在心中,对元春愈发亲近了。

    只盼着将来,郝楠仁有了出息,也好将这银子补回去。

    左右这些嫁妆将来都是要留给郝楠仁和元春的孩子的……

    郝楠仁与元春原先还寻林如海讨教功课,如今乡试的日子渐近,二人已闭门读书十来日了。

    家中一应事务都是顾氏在打点着。

    笔墨纸砚、蜡烛饭食等物,顾氏早就准备习惯了。

    如今虽多了一个元春,但所带的东西自然是一模一样的,照着再多准备一份便是了,很是便宜。

    临送两人出门前,顾氏拉着元春的手,慈爱的叮嘱道:“此去不许太过焦急,好生做文章。以你的才干,必能榜上提名。”

    “再不然,还有仁儿呢!”

    说着,顾氏将头转向了郝楠仁:“至于你……绷紧了皮儿去吧!”

    郝楠仁哭笑不得:“母亲,您这是有了儿媳妇儿就不要儿子了啊!”

    顾氏点了点儿子的额头,笑斥道:“尽胡说!老天便宜了你一个这么好的儿媳妇儿,你若再不出息,那是要天打雷劈啊!”

    “元春她已是定下了,等中了举便要等授官了。而你呢,即便此次能中举,后头还有会试殿试等着呢!若你此番不中,来年再考乡试,会试就要三年后了!”

    郝楠仁忙讨饶道:“母亲,可饶过我吧!”

    顾氏跟着说笑道:“儿啊,可长点心吧!”

    又说:“你若是此科不中,母亲往后就指着我好儿媳养我了!我们娘俩可就不要你了!”

    元春忙说:“母亲说笑了。咱们吃肉,给他碗肉汤也不难。咱们喝粥,怎么着也能分一碗米汤养活他啊!”

    “哎哟瞧瞧我儿媳妇儿,多会说话啊!我若不疼她,还有天理吗?”顾氏拉过元春很是稀罕了一番,又瞪了眼郝楠仁,“倒是你……叫我嫌弃的不行!”

    这般笑闹了一番,顾氏眼见二人将那紧张的心思去了七八分,这才打发二人出门应考了。

    考十日,评卷十日。

    整整二十日后,便到了发案之日。

    顾氏一早儿便起来了,丝毫不见往日的种种不适。

    她命丫鬟墨藻将昨儿夜里便备下的,为着郝楠仁成亲所制的新衣取来换上。

    这新衣只上过一次身,便是郝楠仁成亲那日。

    如今取来再穿,便是要借个好意头!

    梳洗穿衣毕,顾氏挑了副元春孝敬的嵌宝金头面,命小丫头给自己带了。

    略微用了些脂粉,也不等郝楠仁和元春来请安,顾氏便自个儿扶着墨藻去了正院前厅,端端正正的坐在了主座上。

    郝家虽有元春帮衬着,却也请不起那许多的下人。

    发案放榜,别说使人一早儿去考院门前占位置等着了,便是派个人去街上挤一挤,也得担心着,若是将人挤坏了可怎么办!

    虽说顾氏辰时三刻便来前厅等着了,但考院还没开门呢!

    郝楠仁和元春得了消息,哭笑不得的前来劝说。

    “不必劝我。”顾氏见二人联袂前来,便知他们所为何事。

    “你们瞧瞧,我老婆子上上下下一身新,还涂脂抹粉了,为的就是要等报喜的上门来!”

    顾氏本就是个喜欢热闹的性子,人也十分风趣。

    原先独自一人拉扯大郝楠仁,为了生计吃过许多苦头,人也变得胆小怕事了起来。

    自元春进门后,时时在跟前哄着,原先的性子倒一日日的回来了。

    元春原本在家中就哄惯了祖母,入宫后也常常哄着几个太妃,哄起顾氏来,那是驾轻就熟的。

    “母亲这一身当真是光彩夺目!只怕来报喜的办事、行走们,都要来恭祝您高中举人之喜呢!”

    顾氏被夸得乐呵呵的,却说道:“我一个老婆子,哪里像新科举人了!”

    元春自是凑上去好一通夸。

    见顾氏越发高兴,又趁机说道:“只是吧,这听喜信儿也不能空着肚子听啊!到时若是下头人家报着喜呢,上头肚子里头‘咕噜’一声,多不雅啊!”

    “倒不如先用些早饭,左右现下还早着呢!”

    顾氏忙摆了摆手:“这可使不得!若是吃到一半,那报喜之人来了,咱们是放下呀,还是咽下呀?”

    元春笑道:“咱们吃咱们的,边吃边听!那报喜的一出了榜便满城跑,腿脚不疼,肚子也该饿了。咱们自己吃着,也略招待他们些点心,也不算失礼。”

    “倒是有些道理。”顾氏听罢,也不反驳了。

    元春赶忙叫人将早膳全送来前厅,一面让人布置桌子,一面又让人去厨房叫再做几盘点心来。

    报喜的人当然不会来的这般快,元春也不过是为了说服顾氏用饭,随便想了个主意罢了。

    等三人用过饭,净了手漱了口,又等了好些时候才等来报喜的人。

    考院前头巳时三刻才放了榜,当即便有一队队报喜的人去往城中各处。

    由末名往前,解元家反倒是最后一个去报喜的。

    巳末,郝家门前便有了动静。

    百姓们一路跟着报喜的聚了过来,又有敲锣打鼓的,好不热闹。

    眼见着报喜的人走过几户人家,一路向郝家走来。

    郝家的门房忙转头看了眼,后头别的人家都关门闭户的,像是已无人在家的样子。

    他忙踹了身边的小厮一脚:“快去问一问,是不是咱们家!我还等着放炮仗呢!”

    小厮被踢了一脚,也不恼,颠颠儿的就凑了上去,绕着几个吏部小官打听消息。

    门房只见一个行走说了些什么,那个小厮乐得一蹦三丈高,转过头来便一个劲儿冲着自己点头,当即也笑开了花。

    “快快快!快去通知老爷太太和老太太!”

    说着,便将一串八百响的鞭炮点了起来。

    不用人来报,里头顾氏等听见了鞭炮声,便知报喜之人来了。

    顾氏忙给儿子儿媳妇理了理衣裳,正襟危坐的等着。

    “恭喜恭喜,郝贾氏元春高中一百三十七名!往后便是举人老爷了!”

    此次乡试共取一百五十人,元春得中一百三十七名,难怪报信之人来的这般早。

    一百三十七名虽不高,对元春来说却已是足以。

    她本就不是从小为着科考读书的,能中举人便够了,再想别的却是不能了。

    往后从七八品小官做起,也是一种历练。

    顾氏忙道了谢,一面吩咐人送上赏钱,一面又叫人去将温着的点心取来。

    元春则上前去取举人身份的文书。

    报喜的办事、行走,虽说巳时三刻才出了考院,但都是一大早儿就进考院当班了。

    没办法,去晚了看榜的早将大门堵住了。

    这不,这时候正开始饿了呢!

    他们常收辛苦费,但往往得饿着肚子跑一整天。

    想略微休息一下吧,新晋中举的老爷们不答应啊!

    难得这家居然准备了点心,倒也是意外之喜了。

    哪怕只是凑时间垫吧两口,也好过空着肚子啊!

    这样一来,倒是记下了这一户人家。

    申出,又有一队人远远的前来报喜。

    郝家的门房等了约摸两个时辰,如今终于是能松口气了!

    若是太太中举了而老爷没中,老爷面上不好看,他们当下人的夹在中间就要难做了……

    等将人迎进去后,顾氏一打眼便笑了。

    “又是诸位大人,当真是有缘啊!真是谢谢几位了!”

    那领头的办事先按着规矩抱了喜:“恭喜恭喜,郝氏楠仁高中第五名经魁!”

    后又笑道:“我们五队人一块儿跑,看着还剩前五了,一看郝老爷府上咱们来过,便讨了这个差事来。”

    第五名经魁绝对是真真正正的“高中”了!

    众人虽不认为郝楠仁会落榜,等了这么些时候也大致知道此次名次必是好的,但也没想到竟是经魁!

    当下都是欣喜万分!

    顾氏又道了谢,命人将厨房里头的糕饼点心全包了起来,硬是塞给了来人。

    那人笑道:“我同几位同仁说起,他们还羡慕我们呢!如今倒好,我正好借着老夫人的点心,回去借花献佛了!”

    顾氏乐呵呵的客气说:“若喜欢,我再叫人去做!”

    再叫人去做是不可能了,报喜的还要回考院去复命呢。

    只是京中从县试到殿试,报喜的都是同一波人。

    交好了他们,虽没什么大的好处,却也不是坏事。

    四月初十府试。

    头年过了县试的四人,因着宝钗无辜丢了案首一事,林沁便叫她们等上一科,同黛玉一道考。

    因而这年的府试,算上这四人算上黛玉,女子□□有七人应考。

    仍是皇后巡考,礼部尚书陈道然因避嫌陈安安,便不再任主考。

    主考换成了新升任兵部中书的成国公钟钰钧,更是自己人了。

    而宝钗等人,也学着黛玉改了字迹。

    只是有人改的极刚劲,如宝钗,如探春;也有人写出来的尚有破绽,如迎春,如陈安安。

    即便如此,放榜之日众臣脸上也十分好看。

    头名案首,林氏黛玉。二名薛氏宝钗。

    贾氏迎春十名,贾氏探春十二名。

    倒是陈安安,在此次取七十名的府试中,一如既往的垫了底,刚好第七十名。

    另外两人倒是遗憾的落榜了。

    不过两人也不着急,左右如今就那五人冲在前头。

    她们是有安国公护着的,自己可不一样。

    女子科举,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却是能说出千万个不容易来!

    即便是安国公护着,头一科那四人,还不是要委委屈屈的晚一科再考?

    自个儿可没人护着,还是安安分分的晚上一年,且看她们如何,再做决定吧!
………………………………

第56章 宝钗及笄

    56及笄

    这年正好是宝钗十五岁的生辰,加上去岁定了亲事,正是到了该及笄的时候。

    宝钗生日原是正月二十一日。

    只是为着备考,便同薛姨妈商量着,略往后延一延,推到放榜后。

    她倒是不担心府试能不能得中。

    这几年的书不是白读的,又有林妹妹的父亲时常帮着批阅文章,那可是堂堂探花郎!

    得了探花一句夸,还怕府试中不了?

    至于没能赢过黛玉,宝钗倒也没什么不快的。

    这事儿林大人早说过了。

    宝钗与黛玉二人的文章,在林如海嘴里都是极好的,只是各有各的好。

    宝钗的文章胜在面面俱到,几乎完美无缺。

    而黛玉的文章,则有一份赤子之心,有一份书生意气在里头。

    虽说文人相轻,但都是成了考官的人了,自然不会去跟个考生较劲。

    一个个都卯足了劲儿要为圣上选人才。

    然而比起宝钗的面面俱到,黛玉的书生意气到底更得这些考官的喜欢。

    毕竟人在宦海中沉浮久了,往往是越发的怀念当年意气风发的时候了。

    宝钗心知这是各人心性不同的缘故。

    比起黛玉几乎是无忧无虑、恣意率性的的日子,宝钗时时要操心不省事的兄长,以及有时会犯糊涂的母亲。

    如黛玉那般的文章,她自问也是写不出的。

    生搬硬套的模仿,应是要在文章里写出些文人的傲气来,只怕是要画虎不成反类犬的。

    与其这样,倒不如认真做好自己的文章。

    果然,一个府试第二名,怎么着都对得起自己的用功了!

    放榜后,薛姨妈欣喜万分,又想着要请客做东好生庆祝一下,又想着要好好儿的给宝钗办一个及笄礼。

    宝钗却将薛姨妈拦下了。

    “妈,咱们如今借住在舅舅家的别院里头,本就是客,如何再开筵席请人来做客?”

    薛姨妈道:“我早同你说了,既然那日为着定亲咱们住进了王家,便好生住着。左右你舅舅一家都在外头,你舅母也不会同咱们见外的。若咱们不搬出来,不正好在王家摆宴?说出来也有面子些!”

    宝钗摇了摇头:“话不是这么说的。咱们即便住在了舅舅家,仍旧是借住啊!”

    “借住了还在别人家里请客,这不是叫人说嘴,说咱们鸠占鹊巢嘛!”

    “怎么会?”薛姨妈并不在意,“我的儿,那是你亲舅舅!哪里是什么‘别人家’呢!”

    宝钗正色道:“我如今要走科举这路,名声上却是容不得半点儿瑕疵的。”

    “虽说是舅舅家,但若有哪个好事之人将此事添油加醋的,拿来抹黑我,那我将来的仕途还未开始便已是到头了!”

    “这不是还有……”

    薛姨妈还想再辩,宝钗却已是翻了脸:“忠信亲王出京多年,即便如今封了亲王,岂是能任性肆意的?我与他定亲已是高攀了,倘若咱们家再拖累他,我还能有好?”

    薛姨妈最疼便是这一儿一女。

    即便在她心中,相较能顶门立户的长子,女儿要退出一射之地,但到底也是自己肚子里爬出来的!

    见宝钗如此,她只得应道:“妈不懂这些。你出息了,妈都听你的。”

    第二日,宝钗便命家人去将城中的几个有名的牙子请来。

    虽说薛家在京城里头默默无名,但昨日府试刚刚放榜,薛氏宝钗的名字还是略有些印象的。

    在旁人眼里,那案首是前科探花之女,家学渊源,很是不必奇怪。

    而二名那个薛氏宝钗,以女子之身压过众人,家世在京中也只是一般,可算得上是激励了众人。

    再加上有人记起,去岁忠信亲王定亲之事……

    这可是草窝里飞出个金凤凰啊!

    因着这些事儿,几家牙行都派出最好的牙子来薛家,不敢怠慢。

    宝钗亲自见了几个牙子。

    没办法,薛姨妈总是拎不清,而薛蟠更是个好骗的。

    碰上这些老谋深算利析秋毫的牙子们,还不得被说的乖乖掏钱?

    “诸位请坐。”宝钗请几人坐下后,也不多客套,便说了买宅子一事。

    “咱们家想买个宅子自住,毕竟人口简单,也不必太大了,有三个院子也尽够了。当然再大些也无妨,关键是宅子要好。”

    “宅子要新一些的,最好是付清银子便能搬进去住的,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再去规整。”

    “只是咱们要的急,又急着用,竟是请诸位多多留心的好!若是有了消息,便赶紧来告诉。”

    “说来也不怕几位笑话,咱们家是皇商出身,这钱财上却是半点儿不缺的。若是有谁做好了这个中人,赏钱上自然不必担心。当然,剩余几位也是有些辛苦费送上的,只是到底比不得赏钱了。”

    几个牙子脸上一喜,这户人家当真是财大气粗!

    谁家请中人看宅子,不是千叮万嘱不可太贵?毕竟准备下买宅子的银子是有限的。

    这家倒好,半点儿没提。还说宅子大一些也无妨……

    宝钗扫了几人一眼,又加了句:“诸位看宅子时,要把眼睛擦亮了看,万不可懈怠了!咱们家虽不是什么公门侯府的,但在京中还是有亲戚的。”

    几人听得这话,心中一凛。

    可不是吗,这位可是未来的忠信亲王妃!哪里是能糊弄的主儿!

    牙子手里头的宅子不少,有些事卖不出去的,有些却是压在手里头想着要寻个十分肯出银子买主。

    宝钗这番连哄带吓的话儿一说,当即有人动了心思。

    一人将手中压着的几个宅子说了,其他几人生怕落在了后头,抢着将手中的几个好宅子说与宝钗听。

    宝钗听过后,选了三处,定下明儿一早带人去看。

    傍晚薛蟠回来,听说要买宅子的事儿,可高兴坏了!

    要知道,王家虽好,王家的别院也好,但里头终归有王家的下人到处走动。

    有本就是在那儿的,也有王子腾送来给薛家使唤的。

    薛蟠好玩乐,却又害怕舅舅知道了找自己麻烦,竟是十分的不称心。

    这买了宅子,再买下人,然后将舅舅家的奴才送还回去,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嘛!

    因而第二日看宅子时,薛蟠嘴里半句不好都没有。

    当真是比那几个中人还会夸!

    三处宅子,一处在城西,实在有些破旧了。

    即便是薛蟠也不过夸了句“这宅子挺大”,便没了下文。

    薛姨妈看中城东南那处宅子,离着荣国府和王家都挺近的,差不多正好在二者中间。

    王家自不比说,那是娘家。

    至于荣国府,薛姨妈虽与王夫人闹翻了,里头可不还有个正当家的侄女儿?这门亲戚可不能断了!

    薛宝钗倒是看中城北那处宅子,同林家那三个府就隔了两条街。

    再一个……离忠信亲王府也近些。

    将来……也方便回娘家。

    只是这话却不是能拿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儿说的。

    宝钗说城北的宅子离林家近些,薛姨妈说城东南的宅子离贾王两家近些,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还是薛蟠,眼见着再说下去今儿便买不成了,忽的便开了窍。

    一拍脑袋,便拉着薛姨妈走到一边,悄悄说:“妈你真是糊涂了,那城北的宅子,站在门前便能远远望见忠信亲王府啊!”

    薛姨妈恍然大悟,笑道:“我竟是浑忘了!我的儿,还好你同我说了,不然宝钗面皮薄,还不知要同我说到什么时候去呢!”

    既定下来了,往后的事儿也简单了。

    薛家的财力,很是不必去讲价。

    问明价钱,当即便让薛蟠带人回去取了银票来,连着卖主、牙子一道,去官府换了房契。

    又将中人的赏钱、辛苦钱结清,也不过去了三十余万两。

    第二日薛姨妈再来看这宅子时,便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了!

    指着住院说留给薛蟠成婚用,将薛蟠赶去前院暂住。

    又挑了东跨院同宝钗一同住着,将西跨院留给了宝钗读书用。

    再将前院书房马棚花园子略规整了一下,倒是可以直接搬进去了。

    五月二十一,宝钗整整晚了四个月方办了及笄礼。

    广邀亲友,顺便贺薛家乔迁之喜。

    及笄礼请了南安太妃为正宾,王熙凤为有司。

    原本要请安国公作赞者的,林沁不耐烦这个,便推了司徒晞去。

    能有个长公主为赞者,这可是意外之喜了。

    因薛宝钗之父早逝,只得由薛蟠开礼。

    三加三拜置醴醮子后,南安太妃道:“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曰琼娥女。”

    薛琼娥聆训揖谢后,礼成开席。

    薛家没有顶门立户的男子,因而前院就摆了三席,由薛蟠招待着。

    来得人虽不多,却几乎个个儿都是他的长辈,差点儿没把他吓坏了,却只得叫苦连天的在前头陪着。

    后院倒是热闹了许多。

    贾史王薛,除了主人家薛家、外放了的王家,贾家和史家的太太小姐们一个不落的全过来了。

    金太嫔不好自己独自上门,便托了南安太夫人,二人一块儿过来了。

    还有林家的几位,也有林沁带着过来赴宴。

    另有陈安安,算是薛宝钗的同科,也磨着她祖母陈老夫人带她过来了。

    再算上几家这几年新添的人口,后院里竟是摆了整十桌。

    又有不少小孩儿在座,当真是欢笑不断。

    贾母看着如今出落的越发好的黛玉,叹了口气。

    可惜这是在薛家,老二拿规矩说事儿,将宝玉带去了前头。

    不然,叫他兄妹二人亲近亲近,也是好的。

    只可惜了,宝钗悄没声儿的便定了亲事。

    不然,单瞧在她科考的份上,随比黛玉差了些,也勉强能配得上宝玉。

    至于王夫人,则是满脸可惜。

    瞧瞧这个宅子,得花了多少银子去!

    幸好,宝钗定了亲事。不然若是说给了宝玉,这宅子又归了薛蟠,那自家得多亏啊!

    至于那个林丫头,今儿一见还是那么娇娇弱弱的一个,真叫人喜欢不起来!

    薛姨妈还满脸自傲的去瞧王夫人呢,宝钗往那儿看了一眼,无奈的摇了摇头。

    贾家那块宝玉,不论是她还是林妹妹,都是敬谢不敏的。
………………………………

第57章 顶门立户

    57薛蟠

    宝钗及笄礼后,湘云便跟着林沁去了安国公府。

    湘云崇和五年过年时便被放了出来。

    关了这几个月,湘云到底是成长了许多。

    至少是再也不见了往日的毛躁,比起崇和四年,像是长大了五六岁。

    自出来后,湘云心中似乎是憋了一股气。

    每日勤加练武不说,还破天荒的学起了管家之事,偶尔也能给忠靖侯夫人搭一把手。

    只是崇和五年不开科举,她这股子气儿也渐渐歇了。

    虽仍是如往日一般读书练功,到底没了那狠劲。

    眼瞧着今年又是科举之年,湘云便又求到了安国公这儿。

    既是忠靖侯夫人郑重其事的提前下了帖子,又亲自带了湘云过府拜访,林沁便也就应下了。

    等黛玉院试放了榜,便令湘云每日一早儿来学,等用过晚饭再命人送她回史家。

    毕竟,若是湘云仍毫无长进,忠靖侯夫人也不会这般为她操心。

    就这般,一直到宝钗及笄礼前几日,林沁这才松了口。

    答应了叫湘云借住平国公府,省去了每日往来两府的麻烦。

    除了如元春这般赶时间的,对几个科举的女孩儿,林沁从不许她们纳捐。

    到底是影响前途的事儿,林沁可不愿她们为了一时的方便,就这么自毁前途了。

    对于湘云,因她年纪小,林沁便命她一科考一场,不许贪多。

    如今已是五月,七月初便是武举的县试了。

    正是该紧赶着,好好儿的练练了。

    而同湘云一样,被林沁带回平国公府的,还有一人。

    却是薛蟠。

    自从薛家买了宅子安定下来后,宝钗便一直想着薛蟠的事儿了。

    她都要及笄了,哥哥比她大一岁,如今都十六了!

    不说文不成武不就,连自家的老本行经商都不会!

    归根究底……到底还是太过骄纵的缘故……

    平国公府却是个极好的去处!

    平国公同定国侯日日练武,每每薛蟠去了,也乐得调/教他一番。

    虽有将自家亲哥当活靶子的嫌疑……但好歹,每每从平国公府回来,许是要等养足了精神再出门折腾,哥哥好歹能安分上几日!

    自己已是定了亲事,虽还有几年,终究是要嫁出去的。

    到那时,若哥哥再不立起来,母亲要怎么办?

    这般想着,宝钗便下定了决心,也顾不得脸面了,在及笄礼后便悄悄儿求了安国公。

    林沁闻言,应道:“也行,今儿散时,我便捉他回去。”

    “就薛蟠那性子,啧啧。咱们家里头到底也只是约束约束他、吓唬吓唬他罢了。你若想叫他彻底的改了,还是得想个别的法子才好!”

    这般说着,林沁心中却是在偷笑。

    要知道,因着薛家买宅子、搬新家、准备筵席的事儿,薛蟠已许久不曾上门了。

    贺景风同林渊可是想念他的紧!

    家里头的儿子都是宝贝,他俩也只有挨打的份,攒了一肚子怨气。

    至于薛蟠这个别人家的儿子嘛……那就可以尽情的嘿嘿嘿了……

    送走了薛蟠,宝钗竟是空前的忙了起来!

    一面要安抚薛姨妈,一面又亲自接过了家里的产业开始打理,好容易得了些闲工夫,赶紧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