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工业中华-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士骧对此倒是并不大清楚,毕竟他进入李中堂身边成为核心幕僚不过是这大半年的时间,不过,他却不是那种不知也掩饰的人物,一转头看到右侧坐着的新任天津知府戴宗骞,这位戴知府可是淮军老人,属于办事牢靠的那种人物,颇得中堂新任。

    戴宗骞自然知道杨士骧的意思,那是请教自己呢!他倒也毫无让这位淮军中新升起的新锐出丑的想法,忙起身想着李中堂拱手答道:“大人,年初廊坊陆师学堂开课之时,您就嘱咐让人去看看来的,学堂用的都是粤军出身的新军教官,所授皆是西洋练兵之术,招手的学生越有500余,7月间,又招手了一批学生,约莫不到800,总人数不足三营之数,不过都是些新兵而已!”

    “三营新兵……”李中堂耐人寻味的低声念叨了几遍,又问道:“杏蓀(盛宣怀字)那边问过了没。这秦铠发了多少船只了?”

    这事情杨士骧在看到张景春的奏报后就去核实过了,忙正声答道:“大人,盛大人已经核定过了,11月间。马尾海运一共发了21艘船的货物,基本都是粮食、被褥、军服之类的东西,以供廊坊陆师学堂使用,12月则发了45艘船,所运输的他估计应该是军械军资。”

    听到军械、军资这四个字,李中堂的眼皮抬了抬,很快有低垂下去。开口问道:“萍石、孝侯(戴宗骞字),伱们怎么看这事情?”

    杨士骧作为总督府的核心幕僚自然是要为中堂大人出点子,这他早就有了盘算“大人,这件事情,我以为绝对不可忽视,秦铠这个人,我也曾仔细研究过他。此人或许不会掺和京师之事,但若是一旦出手,必然是全力施为!

    他顿了顿。稍微考虑了一下,继续说道:“大人,按照京师的乱局,原本倒是与他未必有什么牵扯,不过,他现在有这么大动作,而他唯一借力的支点,那就是这廊坊陆师学堂了……之前他派郑观应来与大人协商之事,恐怕正落在这里!”

    李中堂也未表态,只是微微点点头。这杨士骧确有过人之处,这一番见解,倒与自己颇有几分想通,他看了看一旁的戴宗骞,这位淮军的老人马倒是没有接口,不过他却很想听听这一项处事稳重的戴孝侯的意见。

    “孝侯。伱有何见解,不妨直言!”李中堂坐直了身体,端起面前的小青龙青huā瓷茶杯喝了一口。

    戴宗骞原本倒是不想发表意见,这种事情实在太过微妙,他自然揣测到这座位置奥妙的陆师学堂肯定与京师的权力斗争有着莫大干系,不过仔细分析自己掌握的情况,却只能得到一个结果,以不足三营的新兵,而且都是在京畿和直隶招募的兵马,实在难有成事的可能。

    不过中堂大人既然问了,他倒也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大人,我以为当立刻派人去查明廊坊学堂的情况,若是仅有三营新兵,我料必不能成事,这秦烈风其人,以此人以往的战绩来看,绝非那种毫无计划的人物,我以为……这或许是我们脱离目前困局的一个机会!”

    李中堂一听,也是轻轻的噢了一句,目前淮军深陷北京的刺杀案,虽然他让周馥亲自进京去处置了,这弃卒保帅之策那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好在周馥处置此事上颇为到位,而幸运的是,慈宁宫对刺杀案的追究,因为镶蓝旗旗主索额突然暴毙而告一段落,这也算是万幸。

    不过他可不是政治白痴,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已经落下了病根,慈宁宫对自己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掌握这帝国最高权柄的慈禧对自己有了这种到不明白的误解,他可谓是日日都在考虑如何化解,不过……想来想去都是毫无妙策。

    “孝侯,伱的意思是……”

    “大人,我们深陷京师刺杀案,可以说,淮军的局面颇有岌岌可危的模样,而若是这秦烈风是搅局之人,我看不妨暗中推手,不成,与我无害,若有变局,与我有利的局面与不利之局面,当时七三之分……下官以为是利大于弊!”

    一封电报从天津拍发到两广总督府,秦铠拿着电报看了又看,没想到自己最担心的问题,竟然在一夕之间就烟消云散,他看了看送来电报的赵烈文“赵先生,这李中堂何以这一次如此配合!伱看此事可有把握?”

    赵烈文微微一笑,点点头说道:“烈风,中堂大人那还是要把咱们当棋子使唤使唤,不过,咱们可是要下棋的人,这机会,我以为断不可错过!”

    秦铠点点头,这次入京的机会虽然变数太多,他也毫无把握,打的就是乱中取利的主意,不过,现在淮军主动示好,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利好……

    这时候,门外传来宋云泽的报告“大人,北京急电!”
………………………………

第561章 光绪的决心

    ~日期:~11月15日~

    听到北京急电四个字,秦铠早已动了心思,不知道欧阳庆在京师的布置是否能奏效,说实话,小皇帝光绪和帝党们的软骨头让他也是十分无奈,即便是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也被慈禧几道罢免的旨意打的落花流水。

    好在现在帝党还有反击的机会,并非完全失败,也不知道翁同龢能搞出什么动静来,他朝门外说道:“云泽,进来吧!电报说什么啦?”

    宋云泽拿着一封刚刚翻译好的密电推门而入,“大人,欧阳庆来电,25日,京师清流官员、太学学生、入京应试的举子近千人到军机处上书,要求停止太后立刻停止后宫干政,按照大清祖制让皇上亲政,一共上书的折子有一百五十多份,都是此等意思!”

    秦铠听了也是一头黑线,这位帝师翁同龢果然不是个普通人物,这脑袋也太僵化了吧,这等皇权争夺的残酷战争面前,竟然还用这种秀才手段,这不是正应了那句话嘛……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啊!

    旁边赵烈文显然也看到了秦铠皱起来的眉头,却是哈哈一笑,“烈风,这翁帝师的手段果然还是那般的迂腐……以他这样的老师,如何调教得出合格的未来皇帝!不够……我以为,这件事情若是激化的话,未必不是好事!”

    秦铠看了看赵烈文这会儿老奸巨猾的笑意,淡淡的问道:“赵先生,伱是要借这件事情,为我们之后的行动做注脚,堵住天下读书人的嘴巴?”

    “有何不可……烈风。我以为,翁同龢之策无疑是与虎谋皮,他这个人,是个做学问的人,却完全主持不得国家大事♀等手段,除了幼稚二字来形容外,实在在难以理解……不过,我却想到另外一个可能,听说康南海在北京城办了一份《燕京报》。难道他们也有意造势?”赵烈文砸吧砸吧嘴巴答道。

    秦铠看了看还拿着电报的宋云泽,“云泽,伱也坐下来吧,我也听听伱的意见!”

    “是!”铿锵有力的应答之后,宋云泽啪的就在旁边的椅子上笔挺的坐下了。

    秦铠转头看了看赵烈文,摇摇头很肯定的说道:“赵先生,这造势倒却有可能。但若是要用康南海的《燕京报》来造势,却绝无可能,不过……我们不应该浪费这次机会,云泽,一会儿就把电报让人编撰一下送到陈平那里去……先在……先在《申报》上刊登吧!”

    “是!”宋云泽立刻应下。他又追问了句,“大人,广州的小报社要不要让他们先刊登这内容?”

    秦铠想了想,点点头,“可以,伱让陈平注意下引导舆论。一切都要有利于之后我们的行动!《福建新报》、《广州新报》暂时不要掺和,别让人挑刺……对了,刊登这消息。别再明日,改到后天……”

    旁边赵烈文听到秦铠这末一句话,脸上却微微一笑,这南洋体系上上下下都对这位秦大总督如高山仰止般的崇拜,这个让自己也捉摸不透的年轻总督,总是有那么多的神来之笔。而数年来的潜心发展,更是积累下了足够的威望和实力。

    若是在体系内。谁说咱们秦总督喜欢背后阴人,那估计肯定得被人鄙视至死,不过说实话,这秦烈风还就真喜欢干这事,这次故意又把报道的时间延后一天,显然是要让京师的局面在热闹些,他好去添油烧火……只是,不知道慈宁宫是否会让这位秦大总督如愿!

    ……………………………………………………………………………………………………………………………………

    对于礼亲王世铎来说,今天无疑是焦头烂额的一天,这大清从未有过的数千读书人上书非议朝政,竟然在自己任上发生了,这种事情,若是稍一处置不当,非但留下一世骂名,而且还大有可能丢掉头上的顶戴。

    九门提督英廉已经调集了前锋左营的兵马过来,先把军机处衙门给团团保护起来,然后又把外面聚集起来上书的士子、官员们给隔离开,一早开始,整天御前街上就已经塞的里三层外三层的,除了上书的官员士子外,更是吸引了无数百姓过来围观。

    作为后党的死忠,九门提督英廉走进军机处大门就开始破口大骂:“这些王八羔子,吃咱大清的禀粮,读的圣贤之书,竟然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分量,也敢来议论太后的事情!”

    他身后跟着的几个军将也是一片阿谀之声,齐声附和。

    礼亲王世铎却是不怎么看得起这也是黄带子出身的英廉,自己可是铁帽子亲王,这英廉不过是和硕亲王的一脉,早就没了爵位,现在的爵位不过是太后赏的,距离自己这尊贵的亲王头衔,那可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这英廉一说到太后,就是一脸的阿谀奸佞之色,说道本事,更是一分也无。

    不过,看到这位掌握京畿十之七八军队的九门提督,他倒也是挺客气的问道:“英大人,今个儿还真是亏的您来解围子啦,快……快……里面坐!”

    英廉对于这位礼亲王世铎,却也是十分的看不起,不就是个草包王爷嘛,外面可是早就传着呢,这位礼亲王那就是个“三不理”草包,所谓三不理,那就是家事不理、国事不理、天下事不理,以前是做醇亲王奕譞的传声筒,现在改成了太后。

    “王爷,这些刁民实在是可恶,伱看要不要我去抓一批人,给他们吃点苦头,肯定就散了!”英廉哈哈大笑的嚷嚷着。

    礼亲王世铎一皱眉头,这草包还真是草包,这外面可都是读书人,就算是抓了一个,那也是跟捅马蜂窝似的,这种事情,只能慢慢平息,他现在头痛的一会儿怎么离开这被士子们堵的严严实实的军机处,还有就是怎么向太后禀告这些士子胆大妄为的折子。

    让他更为光火的是,今天那几位军机大臣都滑脚飞快,看情形不对头早就借故开缺了,以至于现在想要找个人商议,都找不到人,这不禁让他心生疑虑,难道这些家伙都事先知道此事?为何唯独自己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不过,看到这会儿送上门来的英廉,他倒是有了主意,自己糊弄那几个精明的军机大臣那是太困难了,不过,要糊弄下这草包提督,那却也不难,他一拍桌案,显露出一副气愤的表情,“提督,伱看看这些狂妄之徒递上来的折子!”

    九门提督那已经是一品的大员了,不过相比起礼亲王世铎这尊贵的铁帽子王身份,那还是要差上一大截,见礼亲王客气的招呼自己,英廉自然不敢怠慢,对于看这折子,他原本是毫无兴趣,这会儿带兵来,他也是琢磨着赶散了这些闹事的士子就结束了。

    等看到这些奏请太后还政的折子,更有咒骂后宫干政的骂书,作为一个铁杆后党,他立刻就跳了起来,“王爷,我立刻就出去把这些乱贼一网打尽,这些折子中所书所写,随随便便扣个大不敬的帽子绝无问题……我这就去挨个抓人,交给太后发落!”

    说完这话,英廉站起身就要出去,却被礼亲王世铎叫住,“提督,这事情伱可不能莽撞啊,伱想想,这件事情可不简单啊!这边我先拖着,要不伱赶快进宫去面见太后,把这边的情况禀明,请太后定夺岸吧!”

    英廉一听,却是正和他意思,要他在这里很这些士子耗着,他可没那份闲心,这活显然更适合这位王爷来干,此刻,外面的八旗军早把那些士子和围观的小民都堵了起来,英廉出来后,厌恶的看了眼这些与自己作对的读书人,恶狠狠的传令严密监视。

    乾宁宫里,光绪皇帝正在紧张的和侍郎宝廷议事,自从四岁开始就一直陪伴他十余载的老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免后,他就想失去了主心骨似的,好在翁同龢立刻推荐了宝廷在他身边,算是为他出谋划策。

    不过,对于光绪皇帝来说,帝师翁同龢的地位是无人能够撼动的,这自然是源于早年他与翁同龢建立起来的特殊师生之谊。

    若是说大清皇帝之中,光绪皇帝载湉的遭遇比较杯具的,从四岁入宫顶替那个得了花柳大疮暴毙的同治帝后,他的地位就一直是一个木偶人,他对于慈禧来说,不过是一个同治帝的替代品,而且,慈禧为了和这个自己妹妹的儿子建立起比较亲切的关系,倒也曾今花费过一些个心思。

    不过,对于慈禧这个女人来说,权力永远是最有诱惑力的,很快,因为光绪皇帝并没有获得他的欢心,而慈禧对于这个小木偶的关注也渐渐失去了,以至于在后宫之中,这个坐在龙椅上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小皇帝,竟然在年少时深受内廷太监的歧视,连饮食这起码的待遇都无法满足,甚至因为饥饿去偷过小太监的东西。

    而真正改变这种情况,让他感受到关爱的,正是六岁后成为他老师的翁同龢的出现,翁同龢对于自己这个皇帝学生可谓是倾注了绝对的爱护,他严厉处置后后宫太监们懈怠小皇帝的问题,而且处处维护自己学生的利益,甚至可以与慈禧发生争执……

    只是,即便是翁同龢也依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小皇帝对慈禧那种几乎有些病态的畏惧,不过,他却成功的激发了小皇帝要摆脱这种畏惧的决心,而现在光绪和侍郎宝廷就试图为自己老师翁同龢的计划加上一笔浓浓的注脚。

    “明日秘密宣内廷侍卫大臣隆文和都统隆正!”小皇帝商议了一阵后,斩钉截铁的下达了命令。

    (decodeuriponent(%b8%fc%b6%e0%ba%c3%bf%b4%b5%c4%d0%a1%cb%b5%a3%actxt%cf%c2%d4%d8%7e%c7%eb%c9%cf%7e%ce%e5%ce%e5%d6%d0%ce%c4%7e+%7ehttp%3a%2f%);
………………………………

第562章 帝党造势

    1886年临近年末的这场由国子监士子发起的上书运动,自然是翁同龢策划已久的一次大事件,在他看来,小皇帝光绪拥有的正统地位,即便是手握权柄的慈禧也不能轻易反对,通过这起扩大皇帝亲政影响力的事件,他就是要把归政于光绪这件事情摆上台面来。

    而以目前的情况,很显然,已经受到慈禧一定程度猜忌的醇亲王奕譞肯定是要出来力挺自己的亲生儿子光绪的,而通过与狱中的步师前军统领熊大光的联络,文廷式成功的联络上了熊大光手下的亲信将领,到时候,对步师前军虽然未必能入熊大光一般的掌控,倒也是有了一笔助力。

    此外,刚刚投入帝党阵营的正黄旗都统隆正,也未确保乾宁宫的安全加上了一道非常及时的保险……在翁同龢和文廷式看来,现在是展开反击的最佳时刻了,若是现在还不施为,恐怕他们两个就面临着真正免职回乡的结局了。

    上千学子把军机衙门前闹腾得跟菜场似的,不过,一场不期而遇的沉沉大雪呼啸而至,彤云密布的天空很快就飘起了鹅毛片大小的雪花,加上原本北方这时间常见的呼啸北风,立刻让军机衙门前申诉的队伍有些个吃不消了。

    礼亲王世铎站在衙门你的窗户前,似笑非笑的看着外面已经略显混乱的学子队伍,心中也是暗暗叫好,这可真是天助我也,这些个小动作还不就是翁同龢这帮子帝党搞的嘛……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却不好动手处置,毕竟,这时代,读书人可是掌握着事实上的舆论话语权。

    看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世铎却不急着去见外面的学子,正好让这恶劣的天气给这些不懂事的读书人醒醒脑……果然,不到一盏茶功夫,外面的集会队伍已经东倒西歪了一片。开始有人偷偷的溜号了,而其他人显然也在急切观望中,他们自然不希望此番一步踏空。

    火候差不多了……礼亲王世铎招手叫来一个幕僚,片刻后。一直来禁闭的军机衙门的大门洞开,一个官员大大咧咧的走了出来,大声的吼道:“王爷要见见你们领头的,也好听听你们呈报的朝论!谁是领头的,速来觐见。”

    看到军机处终于姗姗来迟的召见,外面的士子倒是立刻平息了刚才的骚动,片刻之后。五个原本站在前列的年轻人义无反顾的出列,其中一个人向出来的军机处官员拱拱手,大声的说道:“在下国子监生戴臻,这几位是同窗,求见军机大臣!”

    那个官员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自称是领头人的年轻学子,不过是个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也是表情古怪的心中嘀咕了一句,这些个年轻人还真是不知死活啊……当然这话自然不会说出口。点点头招手让他们跟进。

    远处一座三层客栈内,欧阳庆正站在朝南的窗户口,拿着望远镜饶有兴趣当着旁观者。这里正好面对军机衙门外的大街,他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让人把整座客栈的三楼给包了下来,而且立刻把消息发往了广州。

    他自然也揣测到,这应该是帝党的一次反击,不过在具体的东西也难以判断,至于帝党这种举动的会有什么作用,他唯一能想到的,那可能就是让帝党找到在朝堂上发难的话题……只是,这对于已经被慈禧逼到墙角的帝党来说,这样的反击未免太过软弱了吧。

    当然在望远镜里看到那几个义无反顾出现在人群前面的年轻士子时。倒也是心中暗赞一句,姑且不论这上书是否有效,能在这千人之前挺身而出,光是这份勇气,那也是值得赞赏的,而且。就算是用屁股思考,欧阳庆也能猜到,到时候若是宫里要下手,首先遭殃的估计就这这些当出头鸟的士子了。

    只是,不知道慈宁宫那边会如何应对?这突然出现的变化,对于自己制定的计划会有什么影响嘛……

    门外传来轻轻的两声敲门,潘博盛今天却是改头换面,打扮成一个商贾模样走了进来,“大哥,今天这军机衙门闹的是哪一出啊!”

    欧阳庆回头笑了笑,“还能是哪一出……不就是想要造势嘛!只是,我很怀疑他们这计划的效用,依着我看,这件事情也就是个添油加醋的效果,这最后摊牌的,还是得看手上的实力啊……我看这一次,帝党想着用大清祖制来压慈禧,玄乎着呢!”

    潘博盛也站到窗口,看了看远处,此时,围观的百姓早被风雪驱散,唯有赶来的八旗兵马正在看着那些集会的士子,因为刚才军机处的礼亲王同意接见士子的几个代表,所以这些人还坚持着尚未离开。

    不过,对于这种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个王爷、亲贵身上的做法,他可是一万个不赞成,指望那些王爷们、亲贵们能舍弃他们的荣华富贵,而来为国家着想,这腐败崩坏的制度下,哪有那种可能……

    这会儿他匆匆赶来自然不是为了这件事情,从衣服的夹缝里掏出一个仔细折叠的纸条递给欧阳庆,“大哥,事情谈妥了,5万两白银,那个火器营的佐领答应年关前安排一下!”

    欧阳庆结果纸条,小心展开后仔细的看了一遍,想来沉稳的他也不禁露出的一丝笑意,“博盛,这个叫琦兴的佐领可靠嘛?”

    “绝无问题,他有把柄被我捏着呢,他私下倒卖火器营的军械,我手头正好拿到一点证据……而且这货就是个滥人,吃喝嫖赌啥都行,就是银子开销不住,所以有钱捞的地方,他是绝对不肯放手的,银子我先预支了2000两给他,剩下的等办成了再给!”

    潘博盛嘿嘿一笑,他在京城里这几年间,可是见多了这种为了几十两银子啥事都敢干的旗人,反正犯了事,旗人也是要减罪的,何况有旗城里护着,能有多大的事情,而这一次,他可是物色了许久,这才相中了这个琦兴。

    欧阳庆点了点头,自己这个表弟这些年在京师的所作所为,还是让自己非常满意的,可着实替教官打探了不少关键的消息,不过,这一次的行动却是事关成败的大事情,绝对容不得半点差池,虽然潘博盛信心十足,他却还是多盘算了一份心思。

    两人商议了好一阵子,看着天色渐黑,远处的士子也在八旗军的驱赶下渐渐散去,不过,至始至终,却未曾看到那几个进去的士子出来,这让欧阳庆沉思了半响,跟潘博盛又叮嘱了句,“博盛,军机处有眼线嘛,里面倒是有些什么事情,去查查……我想大人应该很关心!”(未完待续)
………………………………

第563章 惊天密折

    20日由翁同龢、文廷式秘密运作的上书行动,意外的因为一场大风雪而未能如计划般的在京师持续下去,不过借着国子监这代表着士子风向标的运动,清流和一些朝堂上拥护皇帝亲政的官员立刻展开了行动,抬出各种论调、引经据典的开始重提所谓大清祖制。

    而后党的笔杆子们自然毫无示弱,立刻也是奋笔反击,而现在,小皇帝光绪都半个月没上朝了,这倒并非是他不愿意上朝,而是在刺杀案之后,慈禧暂时把一应政务都放到了仅有军机处礼亲王和几个后党重臣参加的晨议上,小皇帝也参与的,不过显然只是个木头桩子而已。

    这太后把持这朝堂,立刻让帝党、后党争论的折子立刻堆满了军机处,七八个处理日常事务的章京批阅就忙的半死,不过,第二天,帝党就拿出了他们计划的第二个大举动,京师唯一的报纸、在光绪皇帝特批下、由康有为筹办的《燕京报》大篇幅的刊登了关于后党之争的内容,当然,所指的都是慈禧训政的违制之处。

    《燕京报》的规模其实远没达到能影响舆论的程度,整个北京城发行量不到800份,但是,这份报纸目前的派发对象却是各个衙门、朝中有影响力的官员以及国子监,一时间倒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之前的事情,礼亲王已经经九门提督英廉之嘴向慈禧报告过了,看到这报纸,他倒是第一时间就带着报纸进了宫,一起带进宫的自然还有这两日骂阵不断的帝党和后党的折子,而最近心情不佳的慈禧,对于这一次由帝党策划的上书已经是颇为愤怒,今日又看到这份长篇累牍都是在指责她的报纸,更是怒火中烧。

    不过,这件事情上。也让她颇为矛盾,毕竟朝堂上的争吵,虽然她是有那权力把这声音压制下去,但是后党的重臣

    也知道那肯定不是最佳方案,毕竟小皇帝现在还是名义上的存在,即便是她训政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而现在最大的隐忧,自然是刺杀案的幕后到底是谁主使,这问题让帝党和后党完全陷入了对立。毕竟这两个群体才是刺杀案利益的最大关系方,随着镶蓝旗副旗主索额卷入案子身死牢狱后,刚刚停歇几天、督办此案的侍卫大臣纳同又开始蠢蠢欲动。

    他这一次对于上次获得的那份名单分外看重,在他看来,那份涉及面如此之广的名单,绝非是人家能随意编撰的,毕竟这些名单和身份的了解,在这时代也绝非下面人能知道的,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索额这件事情耿耿于怀。一心要在上面寻求突破,而这也是太后的意思!

    礼亲王世铎战战兢兢的禀报了学子上书的事情。当然,他在最后还是自己多上了份心思,那几个学子的领头人他在接见后自然虚与委蛇一番,不过事后,却派人都暗中把这几个学子暗中控制起来,当然,在没有得到太后的明示之前。他这性格是绝对不是去犯众怒的。

    慈禧怒火中烧了一番之后,她倒不是愚蠢之人,自然明白这事情背后是什么势力在作祟。在摔了两个琉璃盏子后,倒也平静下来了,看了看下面恭顺模样的礼亲王,忽然说道:“礼亲王,这件事情你可有什么章程?”

    礼亲王世铎他哪有什么办法,他早和手下幕僚商议过,这件事情处理起来,说不定就是站到天下士子的对头去了,留个骂名那可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不处理好这事情,自己的荣华富贵,那可就大有问题了。

    当然,他手下的狗头军师们自然给他出了几个主意,那也就是借力打力、绝不自己动手的想法,他拱拱手说道:“太后,此事绝对不简单,我看幕后大有问题……”

    慈禧皱了皱眉头,这礼亲王昏庸无能她自然也是知晓,当初扶持这个糟老头上位,那也是看重了他这一点,不过那时候,自己还弄个了太上军机醇亲王奕譞在那边扛着,倒也不怕有事……只是,看起来在小皇帝亲政的事情上,自己低估了帝党和醇亲王!

    按照现在这局面乱下去,说不准还又有那些亲贵们被他们说动了,毕竟从大清祖制来说,小皇帝过了年亲政,那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两百多年也未有破例,当年康熙爷不就是为了这事情斩了鳌拜嘛……当然,那事情和自己这垂帘听政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想到这事情,慈禧自然明白,这皇权之争,那可就是生死之争,当初自己亲自下令处咸丰帝亲自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当初若非如此,死的可就是自己。

    想到这里,她挥挥手打断了礼亲王世铎的废话,“礼亲王,刚才你说,你已经派人看住了几个闹事学子的头目?”

    听到慈禧说到自己办的事情,世铎立刻一副满足的模样,恭顺的说道:“太后,我已经差了衙役去跟去了,这几个学子是以国子监学生戴臻为首,都已经给盯牢靠了!”

    慈禧点点头,朝旁边的小太监低声说了几句,又和礼亲王聊了些杂七杂八的琐事,片刻后,内廷侍卫大臣纳同和九门提督英廉进来叩见,礼亲王世铎一看,他虽然昏庸,不过这见识还是有的,这两个可都是太后座下的鹰犬啊……

    “英廉、纳同,礼亲王所奏报的诽谤朝廷之事,你们两人负责查办,”慈禧一脸严厉的下达了旨意,顿了顿,又接着说道:“纳同,前番刺杀哀家的案子,我看远没有挖到根源,否则怎么会有这么些事情发生,你要仔细勘察,务必……追根溯源!”

    她在话音重重的落在“追根溯源”四个字上,下面的三人都是心中一惊,尤其是纳同,忙跪下大声领命,“太后明鉴,奴才这几日已经查到些许线索,一定查清此案!”

    打发走英廉和纳同,慈禧却单独留下礼亲王世铎,语气奇怪的问了句。“王爷,听说你家六子年纪尚幼,我看可是大有前途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