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60一地鸡毛
第3和第10集团军是不是只能被放弃成为了接下来一段政治局和军委讨论的重点,会场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就是李晓峰所代表的放弃论,准备通过放弃这两个集团军,然后大幅度后撤收缩防线,之后再在明斯克和基辅一线构筑新的防御阵线。
这种意见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以及斯维尔德洛夫都不能接受,毕竟包围圈里的第3和第10集团军有几十万人,这么庞大的有生力量断然不能说放弃就放弃。否则影响力太恶劣了!
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另一种意见是,必须将第3和第10集团军拉出包围圈,应当暂时中止后撤行动,转过头打一记回马枪,重新撕开苏莱尤维克。
不过这种意见面临现实的困难,首先是兵力不够,哪怕是乌克兰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12集团军以及白俄罗斯方面军的第13集团军全部投入营救行动,都不足以击退对面已经占据了优势的敌人。
其次,之前第6、第12集团军经过长期的战斗,消耗颇大,有没有能力反击都是问题,至少燃油一项就能让这两个集团军望而却步。
最后,基辅可是危在旦夕,一旦没能将第3和第10集团军拉出来,而基辅又丢掉了,那乐子就大了,到时候是两头都不靠谱,红军将面临更加恶劣的局面。
为了这三个问题,双方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服谁。最后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只能通过政治局下命令:“不能放弃第3和第10集团军的同志,红军没有抛弃战友的传统,应该集中一切力量营救我们的同志!”
行政命令可以解决尖锐的争端,但是无法改变战场上红军的不利态势,图哈切夫斯基面临的最棘手问题是怎么去营救第3和第10集团军,他必须想办法。
图哈切夫斯基的办法很简单,咱们不是兵力不足吗?那就补充兵力,让东普鲁士那边的波罗的海方面军暂时反击,抽调兵力增援白俄罗斯方面军,不行再从军委的总预备队中央方面军抽调兵力,集中全力进行反击,就不信打不穿德军的防线!
这么搞好像是个办法,但是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波罗的海方面军本来就是西线三个主力当面军中最弱的,从它那边抽调兵力,无疑是进一步削弱了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实力。而之前波罗的海当面军一直都在给当面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施加压力,迫使北方集团军群无法抽调太多的兵力支援中央集团军群。
而现在这么一搞,看似补充了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实力,但同时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压力也小了,德国可以依葫芦画瓢的从北方集团军群再抽调兵力补充给中央集团军群,这等于是做无用功。
甚至德国如果够牛逼的话,直接让北方集团军群也转入进攻,一举打垮被削弱的波罗的海方面军,那时候东普鲁士也会变成一个烂摊子,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图哈切夫斯基还能抽调兵力去堵这个窟窿吗?
很显然,图哈切夫斯基现在已经进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怪圈,客观的说,随着第3和第10集团军被包围,红军已经无法维持东普鲁士—东波兰—乌克兰这条战线。必须向后收缩,缩短战线才能维持均势。
而此时,图哈切夫斯基、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固执的不愿意放弃这条无法维持的漫长战线,结果就只有一个——全盘崩溃。可以说越是勉强而为之,后果就会越惨重。正确的做法就是如李晓峰所言的主动后撤,不管是以空间换时间还是缩短战线重新稳住阵脚都是必要的。
可惜的是,李晓峰意见并没有被政治局接受,这才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7月13日,图哈切夫斯基命令包围圈中的第3和第10集团军停止突围,而转入就地防御,要求这两个集团军构筑好阵地严防死守。这是什么意思呢?图哈切夫斯基担心在德军优势兵力的围剿之下,这两个集团军会被马上消灭,而他从波罗的海方面军以及中央方面军抽调部队是需要时间的。第3和第10集团军必须坚持到救援部队赶到才有意义。
很显然,依靠这两个集团军的力量突围恐怕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消耗宝贵的实力。所以图哈切夫斯基命令他们固守待援,甚至还企图来一个绝处逢生,如果第3和第10集团军能配合救援部队来个中间开花,必然能重创德军,从而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
说白了图哈切夫斯基依然是想要进攻,这位红色拿破仑似乎对防御始终没有兴趣,总是想用一轮又一轮不间断的攻击打垮对手。按照他的行动方案,接下来将是一场规模更大的“解围”行动,红军将一举投入7个集团军进行反攻,不光要将第3和第10集团军解救出来,还要搂草打兔子的解决德军中央集团军群。
这个计划十分宏大,十分壮丽,也十分想当然。充满了俄国式的蛮勇,很符合俄国人的情趣和省美观。但是在李晓峰看来,这等同于送死。本来前线就是摇摇欲坠,稳定防线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大举反攻。这等于是把红军宝贵的有生力量往德军的虎口里送,这就是作死!
在政治局决定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之后,李晓峰是大发雷霆:“托洛茨基同志、斯维尔德洛夫同志,我希望你们记住今天这个决策,因为你们做出的这个决定将葬送上百万红军战士,将导致一系列不可收拾的局面变成现实,你们将要为此负全部责任!”
丢下这句话,李晓峰暴怒的离开了会场,哪怕斯维尔德洛夫一再的试图叫住他,继续解释和做工作也置之不理。那一天,小斯很尴尬,也很气愤,因为李晓峰竟然当众没有给他留一点面子,再怎么说,他也是李晓峰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二把手,这实在有点伤人!
甚至鲁祖塔克都看不过去了,当夜找到了李晓峰,希望某仙人向小斯道歉,并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
“我绝不会道歉,这就是乱弹琴。军委已经警告过政治局了,按图哈切夫斯基的搞法再去反攻,风险极大,成功的可能性极低。而一旦失败,将意味着全面崩盘!崩盘!你知道什么叫崩盘吗?”李晓峰喷了鲁祖塔克一脸。
鲁祖塔克叹了口气,他也知道风险很大,但是风险大也意味着收获高,成功将可能结束战争,这种诱惑谁能忍得住?
李晓峰冷笑道:“确实可以结束战争,或者不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可能结束战争。区别就是,失败了,德国人将占据全面的上风,而我们将要战败!”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还是有能力的!”鲁祖塔克劝道,不过他还没说完,李晓峰又冷笑了一声:“之前命令乌克兰方面军全力反攻的时候,你们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呢?很有能力的图哈切夫斯基同志为你们赢得了胜利吗?而这一次依然跟上次一样,被图哈切夫斯基几句话就给忽悠的摸不着头脑了,以为可以一举翻盘。鲁祖塔克同志,你必须清醒清醒,这一次我们的局势还不如上一次,风险更大,上一次都没能成功,这一次怎么可能有好结果?”
鲁祖塔克说不出话来了,半晌才道:“那也不能拱手将第3和第10集团军留给敌人,这是多大的损失啊!”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搞,你以为损失就小了,做好再丢掉至少两个集团军的准备吧!”李晓峰讥笑了一声。
这下鲁祖塔克都有些生气了,质问道:“安德烈同志,你怎么就这么悲观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取得胜利,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德国人一样闪电办的解决战斗呢?”
李晓峰看着鲁祖塔克的双眼,嘲笑道:“终于说出心里话来了吧?说到这儿,不管是你,还是雅科夫同志或者托洛茨基同志,始终想的就是所谓的速胜!你们太小瞧这场战争了,这将是一场残酷的绞杀战,将旷日持久,闪电般的解决战斗,做梦去吧!”
说完,李晓峰也懒得搭理鲁祖塔克,直接宣布谢客:“你也不用做我的工作,我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再争论下去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切用事实说话,咱们等着瞧。现在,我也没时间陪你浪费口水,我还要忙着去督促军事生产,为将来你们惨败之后东山再起打基础!”
鲁祖塔克都惊讶了,他实在没想到,李晓峰直接就宣判了他们死刑,认为接下来红军必然是一场惨败。说心里话,他都觉得某人太狂妄了。
鲁祖塔克都是如此,更别说斯维尔德洛夫了,得知了某仙人的真实态度,小斯是气极反笑:“他以为他代表的是真理?他以为他比整个政治局的集体意见要英明?真是狂妄!我看他是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整个集体之上了。让他去负责军事生产工作,我就不信没有张屠户我们就得吃带毛猪!”
李晓峰的激烈反对甚至是反抗并没能改变政治局的态度,哪怕是比较中立的伏龙芝和捷尔任斯基都认为:“安德烈同志的忧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红军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这将一举改变战争的走势,而这一次解围和反击行动也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转折点!”
被政治局寄予很大希望的所谓转折点完全落在了第3、第10集团军肩头,这些在包围圈里挣扎的红军战士必须坚守至少一个星期,因为一个星期之后,图哈切夫斯基才能凑齐他所需要的那些反击部队。
7月14日,军委在第102号训令中如此说道:“伟大的第3、第1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们,你们将挑起重担,必须为我军接下来的反攻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苏联对抗法西斯恶魔的第一道屏障,阻止、延滞敌人的行动,尽可能多的牵制、削弱对方进攻的矛头是你们的责任。祖国母亲需要你们用勇敢和牺牲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祖国去战斗吧,无畏的红军勇士们,乌拉!”
作为参加过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老兵,包围圈中的第3集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却很不看好军委对他的期待,他的部队是个什么情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之前的撤退中,整个集团军都是一片混乱,各军各师都搅在了一起,相当一部分师长和军长都失去了对部队的直接控制,说白了,他们已经找不到自己的部队了。
不光是部队乱了,更重要的是,在慌慌张张的撤退中,遗失或者丢弃了大部分重武器,甚至相当一部分士兵是光着手从华沙城下跑出来的。
所以在苏莱尤维克被封闭之后,基尔波诺斯上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理清楚部队的指挥序列,以及清点他的集团军究竟还剩下多少武器装备和人员。
“各师平均只剩下了8000余人,其中有武器的约占三分之二,重武器的损失尤其严重,绝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遗弃或者就地摧毁了……物资极端紧缺,初步估算,食品只够坚持三天,弹药只有半个基数,药品尤其紧张,有大量的伤兵需要救治……”
这么一个烂摊子是让基尔波诺斯想象不到的,进入东波兰的时候,他的集团军何其强大,拥有超过1500辆坦克,几乎是所向披靡。可是这才多久的功夫,那支整容齐整的大军就被蒸发了!那一刻基尔波诺斯真想冲自己的脑瓜开一枪。
“给方面军司令部发电,”基尔波诺斯长叹了一声,他知道自己现在还不能死,十几万士兵都在眼巴巴的望着他,如果他死了,谁去将这些战士带出包围圈呢?他捏了捏太阳穴缓缓地说道:“……我军在撤退途中遭到敌人集火杀伤,重装备损失殆尽,严重缺乏弹药和食品,为完成军委赋予我军之任务,迫切需要援助……”
收到这封电报的时候,沙波什尼科夫自己也是一地鸡毛,他那里的情况不比基尔波诺斯好多少,甚至更糟,德军南方集群和罗马尼亚军队的前锋已经逼近到了基辅外围,基辅保卫战是一促即发。通向东波兰的铁路、公路已经完全被敌人切断,哪怕他这里物资成山,也运不出去哈!
退一步说,就算能运出去,也穿透不了德国人的包围圈,基尔波诺斯找他要援助,这真心是找错了人。
沙波什尼科夫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脚将皮球踢走:“将电报转给莫斯科中央军区,让亚基尔同志去处理!”
亚基尔倒是欣然接下了皮球,他也认为必须要尽快为包围圈中的部队补充弹药和其他物资,而且觉得红军完全能做得到。
“阿尔克斯尼斯同志,是时候轮到你们空军大展拳脚了,尽快地向包围圈内空投物资,解决第3、第10集团军的燃眉之急,这关系到反击的成败……”
接到亚基尔电话的时候,阿尔克斯尼斯心里头并不是滋味,因为开战以来空军的表现并不好,至少没有达到战前想象中的那种程度。当然,这不是说空军太废柴,而是实在没辙。
为什么?东波兰的机场损毁严重,而红军的战斗机普遍短腿,几乎都只能在华沙上空打个转,这对于夺取制空权是相当不利的。阿尔克斯尼斯也想尽快的抢修东波兰的机场,但是战时物资的优先保障权全都给了乌克兰方面军的突击集群,这导致空军只能干瞪眼。
不光是战斗机憋屈,轰炸机和攻击机部队也一样的憋屈,攻击机部队就不用说了,也基本上够不着华沙那块地儿,而且就算去了,没有战斗机掩护的他们也只有给德国战斗机飞行员送菜的。这直接导致战术轰炸相当的不给力,并不能给前线红军战士多少支援。
远程航空兵虽然不存在短腿的问题,不管是B17还是Pe8或者叶2都能轻松的去华沙甚至柏林丢炸弹。可高空水平轰炸用来对地支援真心是不给力,要么连敌人和自己人一块炸,要不就是偏出去几公里远听响儿,其精度足够让人跳脚。
远程航空兵不光有技术上的问题,战术上的问题是更严重,图哈切夫斯基始终不知道该怎么用好远程轰炸机,他的眼睛就只盯着前线上那一亩三分地,总是让战略轰炸机去干战术轰炸或者前线支援的活。
这么搞根本就发挥不出远程航空兵的威力,而且让善于高空轰炸的远程航空兵去中低空战斗,颇有一点龙困浅滩的感觉。反正远程航空兵战果少损失还大,更可气的是,图哈切夫斯基还借此攻击说:“远程航空兵根本就是一个错误,苏联需要的是真正能给前线士兵支援的轰炸机!而不是这些大而无用的废物!”(未完待续。)
161生产问题
图哈切夫斯基从来就没有喜欢过远程航空兵,不管是当年的TB3还是后来引进的TU3(B17俄国版),以及最近才冒出来的叶2、Pe8,这些都不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菜。
他始终认为这些大而无当的废物挤占了空军宝贵的资源,让他最为欣赏的前线航空兵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对战争至关重要的伊尔2、图2以及苏1和苏2始终面临发动机紧缺的问题。比如苏1和苏2使用的VK105(M105)发动机就要供给雅克1、雅克2、叶2、RO2使用。雅克1和雅克2是主力战斗机,RO2是海军的主力攻击机图哈切夫斯基必须忍,但是叶2这个怪胎也来抢资源他就无法忍受了。
明明用处不是很大,还的一架占两个发动机,这尼玛都够生产两架雅克1/2系列了,两架后者能起到的作用比1架叶2大得多嘛!
不光是VK105系列有发动机之争,AsH82(M82)气冷发动机也有这样的资源争夺战,比如图3、Pe8就是用这款发动机,而图哈切夫斯基更喜欢图2,正好图2也是用AsH82。
这么说吧,在图哈切夫斯基欣赏的飞机中,唯一不用操心发动机问题的就是伊尔2,该机是用的AM38液冷发动机源自AM34那个废柴,AM34及其发展型号一度被M100系列(也就是引进法国的12Ycrs)挤兑得没有活路差点下马。也就是伊尔2定型了,才让岌岌可危的AM34系列找到了活路(主要原因是M100系列供不应求,而伊尔2刚诞生的时候又是丑小鸭,实在轮不到它装M100系列)。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意思,什么图3、叶2和Pe8以及伊尔4这四款远程航空兵的轰炸机只需要保留一款,最多保留两款。其余的统统砍掉,而且就算保留下来的这一两款也没必要生产太多,稍微意思一下就行了,把宝贵的发动机配给分给前线航空兵,赶紧的生产苏1/2和图2才是正经。
而这样的搞法阿尔克斯尼斯是不能接受的,坚信远程航空兵战斗力的他认为当前的发动机分配方案已经大大的向前线航空兵倾斜了,几乎75%的发动机都用于满足前线航空兵的需求,这样的供应量已经足够应对战争的正常消耗。而远程航空兵仅仅只有25%的发动机份额,这已经很少了,以至于图3在三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国产化,到了1941年图3的年生产能力都达不到500架,这充分说明远程航空兵是多么窘迫。
而且阿尔克斯尼斯认为图3、叶2和Pe8虽然都是远程轰炸机,但并不是重复建设,其中分工明确,盲目的砍掉一半或者全部砍掉(图哈切夫斯基愿意勉为其难留下的是伊尔4,但说实话,伊尔4其实只是一架双发中型轰炸机),这简直就是要彻底地消灭远程航空兵。
这种搞法阿尔克斯尼斯当然不能接受,不用说又跟图哈切夫斯基起了正面冲突,这个官司从总参谋部一直打到军委,然后打到政治局,差一点图哈切夫斯基就要得逞。最后是在李晓峰的强烈反对之下,才将图哈切夫斯基的企图挡回去。
李晓峰不光是让图哈切夫斯基消灭远程航空兵的企图破产,更是进一步夺回了远程航空兵的使用权。将远程航空兵的使用权从各大军区收回到军委,只执行军委直接下达的命令。这充分避免了图哈切夫斯基胡乱使用远程航空兵,将这些宝贵的战略空军消耗在毫无意义也根本不擅长的方向。
当然,图哈切夫斯基对此是一肚子意见,因为远程航空兵他调不动之后,直接意味着在华沙以东地区的红军陆军完全失去了空中掩护,至少是不要想有多少空中支援了(前线航空兵够不着),这也直接导致包围圈中的第3和第10集团军处境更加的艰难。
不过,阿尔克斯尼斯和李晓峰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收回远程航空兵的使用权之后,他们也做出了适当的补偿。比如承诺只要东波兰前线机场能够抢修完毕,立刻就向前配置大量的前线航空兵。甚至抽出了相当数量的伊尔4轰炸机负责前线支援工作。
可是实话实说,不管是李晓峰还是阿尔克斯尼斯都完全不看好图哈切夫斯基接下来的反击计划,一致认为这只能把宝贵的红军有生力量白白浪费掉。
可惜谁让政治局已经下定了决心呢?无奈之下,李晓峰也只能埋头抓生产了。重点是两个方向,一是航空工业,二是装甲兵。
从之前一个月的战斗历程来看,红军现有的雅克1/2、拉格3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雅克1因为诞生的年月比较早,虽然经过换装更先进的VK105发动机,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上达到了历史上雅克1的水准。但是和德军日益增强的BF109以及FW190相比,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
而且雅克1有个很要命的毛病——腿短(BF109和FW190也一样),最大航程受限制的它几乎无法长时间在华沙上空停留,更别提掩护远程轰炸机攻击德国和罗马尼亚纵深目标了。作为雅克1的深度改进型,雅克2虽然性能跟同时期的FW190基本持平,但是腿短的毛病依然没有得到修正(最大航程依然不到700公里)。
而现在正在深度发展,准备安装功率更大的VK107发动机(VK105的改进型)的雅克3虽然纸面上的性能相当的强大,而且按照红军的实际要求,将最大航程放大到了1000公里的水平。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VK107现在性能很不稳定,时高时低还存在过热的问题,什么时候能进入批量生产还真是个问题。
也就是说,当时红军唯一能用得上的战斗机只有Pe2,这种历史上作为俯冲轰炸机进入红军服役的高空战斗机现在干的是本行,而且在其诞生的那会儿,性能是相当不错的。
现在在红军中服役的Pe2装有两台900马力的VK100发动机,最大航程能达到2000公里,最大速度在510公里上下,能欺负BF109E3之前的型号。当然,碰上E3及以后型号的BF109,那Pe2就只有被虐的份了,毕竟它真心只是一款高空护航用的战斗机,玩狗斗它真不擅长。
这也是为什么开战以来,红军无法夺取华沙上空制空权的重要原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Pe2也必须加以改进,换装性能更好的VK105系列发动机已经是必须的了。
除此之外,航空工业的头等大事就是拉5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和全金属的雅克2相比,金木结构的拉系列显得更低档一些。不过低档也有低档的好处,那就是容易生产。
实际上一开始拉系列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冲着生产简单去的,不管是金木结构的机身还是气冷的Ash82系列发动机,都比全金属液冷发动机对生产的要求低。按照总装备部的要求,拉系列就是瞄准BF109系列去的,只要主要性能不落后BF109太多,然后用充足的数量淹没对手。至于FW190,那还是交给雅克去解决吧!
而现在,李晓峰要做的就是让拉5尽快的进入部队服役,以便在接下来更残酷的战斗中发挥作用。
视察完了拉5的研发工作之后,李晓峰又马不停蹄的前往哈尔科夫、列宁格勒和维堡视察。因为仅仅这一个多月以来,乌克兰方面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消耗掉了大量的坦克,急需补充。
比如乌克兰方面军,在前一轮的猛攻中因为缺乏空中掩护,坦克损失惨重,额定应该装备有千余辆坦克的机械化军此时能够动弹的几乎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其中损失最惨重的就是BT5和BT7系列,这些快速坦克装甲防护薄弱,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再加上斯图卡肆虐,它们几乎暴露就意味着被消灭。这也使得在战前约占红军坦克数量一半的BT5和BT7飞快的从红军装甲序列中消失。
比如罗科索夫斯基的机械化第9军,战前约装备有600辆BT5和BT7,被德军第二坦克集群击败后撤之后,经过清点和统计发现仅仅还剩百余辆BT坦克了。
大量的坦克消耗,意味着缺口更大,为了应付未来更残酷的战斗,红军必须加快生产,必须缩短工时!
比如T34坦克,其生产需要大约8000个工时,而李晓峰希望至少减少一半的工时,如果能达到历史上卫国战争末期的3700个工时那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需要精雕细作的精品,我只要能够应付大规模战斗消耗的流水线产品!”李晓峰对哈尔科夫180厂领导说道,“保证武器的主要性能不下降,其他的次要方面完全可以因陋就简。现在数量就是战斗力!”
这样的说法自然让180厂的领导目瞪口呆,之前总装备部一再强调的是提高质量,说什么质量就是生命,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怎么到了某仙人这里,就完全变了一个调子呢?
李晓峰对此的解释是:“此一时彼一时,之前我们没有预料到战斗消耗会如此的大,更没有意料到敌人是如此的凶残。前线部队的损失很惨重,如果不尽快供应充足的坦克,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只顾质量不管数量了。我唯一对你们的要求是,保证一辆坦克能战斗300个小时,300个小时内不出大问题,就算合格!”
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图哈切夫斯基一把将之前攒起来的好牌都输得差不多了,只能先赶紧的想办法挽回颓势,必须尽快补充装甲部队的消耗。
当然,三百个摩托小时看上去很少,用二把刀专家的算法,这不过区区12天,一辆寿命只有12天的坦克,自然是粗制滥造的山寨货,自然要批判。
问题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不是代步工具,打仗不是一路开着坦克向前猛冲。在进入战斗之前,比如长距离机动的时候,几乎不会用坦克本身的动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装甲部队集结和机动的常规也是正确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车或者火车转移。进入集结地点之后,再下车重整序列之后作战。
说不客气点,那种以为装甲部队一路突击上千公里,时时刻刻靠自身动力向前冲锋的场景,多半是幻想,而且还是土豪级别的幻想。现实中没有任何国家会这么干的。而且这么干坦克手也受不了不是,那玩意儿里面不舒服!
实际上不管是二战还是之后的历次有装甲部队参与的战斗,一两天之内向前突进上百公里的战例都是少之又少,苏联玩坦克流很暴力吧?冷战时期,规定摩托化步兵师(其实就是机械化步兵师)一日的突击距离是多少?三十公里的样子,至多五十。
为什么这个数字这么低?难道是苏联人坦克不够多、柴油不够烧?肯定不是,因为要达到这个突击距离都不容易。如果不管不顾得让装甲部队硬冲,一天飚上百公里不是问题,但是抵达目的地后还剩多少能作战的坦克,以及后续部队是不是能跟得上,尤其是后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那真心是不好说。
所以说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摩托小时寿命很宝贵,是不能随便消耗的,而三百摩托小时已经足够装甲部队完成一次大规模战役的使用了。期间,要么发动机和变速箱大修,要么就已经被敌人摧毁了。
不光是装甲部队存在这个问题,空军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根据之前一个月的战斗消耗,总装备进行了估算,一架战斗机顶多能执行五六次战斗任务,甚至相当一部分在最初两三次升空作战后就被击落了。委实不需要发动机的寿命太长,完全可以降低相应的标准,比如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的寿命都不需要超过50小时,大部分二十多个小时就被击落了。
所以当时李晓峰就建议,发动机生产企业可以在战时降低标准,保障发动机300小时的寿命就足够了,再多了就纯属于浪费。苏联可不是美国那样的狗大户,不可能既保证数量又保证寿命,在战时,只能先顾着最紧要的一头——数量。
为了保证足够的数量,李晓峰不光下令降低部分产品的寿命,还下令暂时中止新产品走上生产线。冻结一切生产技术状态,先卯足了量的生产,撑过艰难的1941年再说改进。
当然,这不是拒绝设计师改进产品,相应的改进计划也照样进行,只不过暂时不进行量产而已。比如T34和T35,改进计划就如火如荼的展开。
其中T34基本上是走后来的T3485的路线,加强装甲和火力,没多说可说的。而T35就稍微特殊了一点,之前提到过,北方工业已经搞了一个加强装甲和火力的改进方案,但是这个方案李晓峰并不满意,他觉得北方工业的步子迈得太小了,这样的改进如果在1942年投入生产,不要说和同年出现的虎、豹相比,甚至是同四号坦克的加强火力型号相比,都占不到一点便宜。
以T35的外形,想要抵御KWK40的攻击,炮塔正面至少要达到70毫米,而车首装甲也必须增厚到50毫米,甚至这都显得勉强,至少只能在1000米外同对手周旋。而按照北方工业原本的升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